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_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方面: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3、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1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2、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2

第1章 走近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方面

1、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3

七、板书设计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4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小结: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5

八、布置作业

基础:

1.病毒没有

2.在你和父母之间,(细胞)充当遗传物质的“桥梁”。胚胎

发育与细胞 、 有关。

3.HIV是病毒的缩写,它可感染人体的导

致人体的

降低。细胞受损会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上述1、2、3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 。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 ,多细胞生物依赖 密切合作,共同完成 。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

→ → → → 。其中 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多细胞植物没有 层次。单细胞生物的细胞既是

层次,又是

5.种群是指在

群落是指 内 中 的集合。

生态系统是由 与它的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6.高倍镜的使用方法是:先用低倍镜找到观察的目标,看清后将要观察的物象移

至 ,转动

换上高倍镜,调整和使视野明亮适宜,再调节

变式训练:

1、流感病毒和HIV的生存和复制繁殖的场所必须是 ( ) 6

A、无机环境 B、富含有机质的环境 C、生物体内的细胞间质 D、生物体的细胞内

2、以下表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范围由小到大的顺序正确的是 ( )

A、个体→细胞→种群→生态系统 B、细胞→种群→个体→群落

C、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 D、细胞→个体→种群→群落

3、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草履虫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病毒的生命活动可以离开细胞

C、细胞内的生命大分子没有生命 D、单细胞生物的一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4、在一颗倒伏的朽木上,生长着蕨类、苔藓、真菌、蚂蚁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 (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

5、以下可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 )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7

第1章 走近细胞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2、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方面

1、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2、制作临时装片

3、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方面

1、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2、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情感态度方面

二、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8

9

七、板书设计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怎样使用高倍显微镜 1、把细胞移至视野正中央 2、转动转换器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 4、调节细准焦螺旋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0

三、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八、布置作业

基础:

1.细胞多样性体现在:①动植物细胞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别,如植物细胞具有

等结构,而动物细胞具有 等结构。②不同的植物细胞在结构上也有差别,

不同的动物细胞也有差别。③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差别,如原核细胞没有 。④不同的原核细胞结构及成分也有差别。如蓝藻细胞内含有 和 。

2.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①动植物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如 、 、 。②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具

有 、 、 等。

3.细胞学说主要是由德国科学家和共同建立的,

其要点为: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 发育而来,并由 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 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 ,又对与其他细

中产生。

变式训练:

1、乳酸菌和酵母菌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是 ( )

A、前者有液泡,后者无液泡 B、后者比前者高尔基体多

C、前者无成形的细胞核,后者有细胞核 D、前者比后者核糖体多

2、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

①蓝藻 ②酵母菌 ③草履虫 ④小球藻 ⑤水绵 ⑥青霉菌 ⑦葡萄球菌 ⑧链霉菌

A、①⑦⑧ B、①②⑥⑧ C、①③④⑦ D、①⑥⑦

3、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装片的程序是 ( )

①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移走,换上高倍物镜 ②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

③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④调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至视野适宜、物象清晰为止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③④②①

4、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时,高倍镜与低倍镜相比 (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_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11

A、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B、物象小,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

C、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D、物象大,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

5、下列哪一项说法不符合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 )

A.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B

C.老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D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细胞的作用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 12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技能方面: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方面: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

种物质是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实验过程。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3

七、板书设计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

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2、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

1、最基本元素:C

2、基本元素:C、H、O、N

3、主要元素:C、H、O、N、P、S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5、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Ni等

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14

2、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四、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的检测

取苹果组织样液2ml→加1ml斐林试剂→振荡试管(此时溶液为浅蓝色)→水浴加

热(50~60℃)2min→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实质:刚配制的Cu(OH)2溶液。

2、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

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取材→切片→制片→观察。

3、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检测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取豆浆2ml→注入试剂A 1ml摇匀→注入试剂B 4滴摇匀→观察。

双缩脲试剂实质:碱性环境下的Cu

4、淀粉的检测

取马铃薯匀浆2ml→滴加2滴碘液→观察。

淀粉遇碘变蓝色。

八、布置作业

基础: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细胞所

特有的,这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 性。但是细胞与非生物相比,

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 ,这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 性。 2+

2.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种,其中大量元素主要有 等,微量元素主要有 等。

3.占人体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占人体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在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 ,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 。

4.细胞中最多的无机化合物是

5.检测还原糖所使用的试剂是,该试剂使用时,应

先 ,该试剂与还原糖作用形成 色沉淀。

6.检测脂肪所用的试剂是该试剂与脂肪作用被染成 15

色。

7.检测蛋白质所用的试剂是,该试剂与蛋白质作用,产生使用应 。

8.检测淀粉使用试剂是,作用的结果呈色。 变式训练:

1、关于细胞和无机自然界中元素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中有的元素,无机自然界中一定有

B.无机自然界中有的元素,细胞中一定有

C.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D.C、H、N三中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不足1%

2、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组成生物体和组成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多

B.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D.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

3、在人体细胞中对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含量约占细胞鲜重总量97%的化学元素是 ( )

A.C、H、O、N、P、Ca B.C、H、O、N、P、K

C.C、H、O、N、S、K D.C、H、O、N、P、S

4、下列元素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的是 ( )

A.K B.P C.B D.Ca

5、将面团包在纱布中在清水中搓洗,鉴定粘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和洗出的白浆分别用的试剂是

A.碘液、苏丹Ⅲ溶液 B.双缩脲试剂、碘液 ( )

C.亚甲基蓝溶液、苏丹Ⅲ溶液 D.碘液、斐林试剂

6、定苹果白色果肉中含有葡萄糖或果糖等还原糖,是将其与某一试剂作用,产生特定的颜

色反应。能证明还原糖存在的是 ( )

A.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B.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红色

C.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

D.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16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方面: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重点;而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蛋清、试管、熟鸡蛋、食盐、清水。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7

18

七、板书设计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组成:

1、都含C、H、O、N四种化学元素,且主要由这四种元素组成。

2、有很多重要的蛋白质还含P、S,少数还含Fe、Cu、Mn、I、Zn等。

二、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1、种类:大约有20种。

2、结构通式:

3、结构特点

①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② 每种氨基酸分子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③ 不同的氨基酸分子,具有不同的R基。

三、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

19

2、肽键

肽:由肽键联结而成的化合物。

3、由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一条肽链,形成(n—1)个肽键,脱掉(n—1)个水分子,产生一个多肽(n肽)。

4、若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形成m条肽链,则形成(n—m)个肽键,脱掉(n—m)个水分子。

5、已知一个蛋白质分有a个氨基酸,平均分子质量为b,c条肽链,则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ab—18(a—c)

6、当n个氨基酸相互间缩合成多肽时,n个氨基酸之间的排列有n!种。

7、在一条肽链的两端一定分别是—COOH和—NH2。一条肽链所含—COOH和—NH2的数量至少都是一个,m条肽链所含—COOH和—NH2的数量至少都是m个。

8、空间结构: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这些肽链不呈直线,也不在同一平面上。

9、蛋白质分子具有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为:

① 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则蛋白质不同;

② 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条数不同,则蛋白质不同;

③ 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则蛋白质不同。

四、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A、结构蛋白: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成分。如构成人和动物肌肉的肌动蛋

白和肌球蛋白;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

B、催化作用:生物体各种新陈代谢活动几乎都是由酶催化进行的,而酶几乎都是蛋白

质。

C、运输作用: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工具。

D、调节作用:蛋白质类的激素,如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等,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和

生长发育。

E、免疫作用: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都是蛋白质。

F、通透作用: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对某些物质透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膜结构有重要作用,

如细胞膜上的载体。

G、识别作用:细胞膜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具有密切关系。

H、运动作用:骨骼肌的收缩、肠的蠕动和食道的吞咽动作等,大都是由它们所含的蛋 20

白质分子(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的相对滑动而进行的。

五、小结:总之,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八、布置作业

基础:

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其结构通式是,分子结

构的特点是至少都含 和 ,并且都有 连接在 上。

2.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

3.肽键数==氨基酸总数-。

4.在细胞内,每种氨基酸的数目,形成肽链时,不同氨基酸

的排列顺序 ,多肽链的 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

构 ,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 的。

5.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有:①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称为 ;②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 的催化,绝大多数

都是蛋白质;③有些蛋白质具有 的功能;④有些蛋白质起 作用,能够 机体的生命活动;⑤有些蛋白质有 功能。

6.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

变式训练:

1、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氮元素的是 ( )

①核糖核酸 ②糖原 ③胰岛素 ④淀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个选项的物质代谢产物与其他选项不同 ( )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甘油

3、人体免疫球蛋白中,LgG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

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 )

A.764和764 B.760和760 C.762和762 D.4和4

4、某一条多肽链中共有肽键151个,则此分子中分别含有—NH2和—COOH的数目至少为

( )

21

A.152、152 B.151、151 C.1、1 D.2、2

5、对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20种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不同

B.每种氨基酸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在氨基酸中,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

D.一个氨基酸经过脱氨基或转氨基作用能转变成有机酸

6、有一种二肽的化学式是C8H14N2O5,水解后得到的丙氨酸和另一氨基酸X,X的化学式

是( )

A.C5H7NO3 B.C5H9NO4 C.C5H11NO5 D.C5H7NO4

7、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千差万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22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能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方面:用实验的方法,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核酸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实验材料(略)。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23

七、板书设计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组成元素:C、H、O、N、P。

二、类别: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

三、分布: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4

原理:甲基绿把DNA染成绿色,吡罗红把RNA染成红色;盐酸能增加细胞膜的通

透性,并促进DNA与染色体的分离,便于染色。

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四、基本单位:核苷酸——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

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A、G、C、

T)。

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磷酸、核糖、含氮碱基(A、G、C、U)。

五、作用:遗传信息的载体。

八、布置作业

基础:

1.核酸是细胞内的物质,在生物体的 和

2.DNA主要分布在内,RNA大部分存在于利用

DNA和RNA的 使DNA呈现 色, 使RNA呈现 色。

3.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使用盐酸的目的是盐酸能够改

变 ,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 分离,

有利于 。

4.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有少量DNA。

5.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和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RNA的基

本组成单位是 。

6.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①五碳糖:DNA为RNA

为 ;②碱基:DNA为 ,RNA为 。

7.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贮存在中,少数生物的遗传信息贮存在 中,如 。

25

变式训练:

1、小麦叶肉细胞中的DNA存在于 ( )

A.细胞核、叶绿体和高尔基体 B.内质网、线粒体和细胞核

C.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 D.细胞核、核糖体和线粒体

2、右图是某生物组织示意图,其细胞质基质内含有的糖类和核酸主要是( )

A.淀粉和RNA B.淀粉和DNA

C.糖原和RNAD.糖原和DNA

3、下列核苷酸中,在DNA结构中不可能具有的是 ( )

4、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复杂化合物b,对a和b的准确叙述是( )

A.a是核糖,b则是核苷酸 B.a是脱氧核糖,b则为核糖核苷酸

C.a是核糖,b则为核糖核苷酸 D.a是五碳糖,b则为核酸

5、人体中,由A、T、G等3种碱基构成的核苷酸共有几种 ( )

A.2 B.4 C.5 D.8

6、草履虫体内既含DNA,又含RNA。将草履虫体内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可以得到( )

A.一种五碳糖 B.5种含氮碱基 C.4种核苷酸 D.8种核苷酸

7、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 )

A.核糖核酸 B.脱氧核糖核酸 C.核苷酸 D.核酸

8、几乎所有病毒的遗传信息都贮存在 ( )

A.DNA B.RNA C.DNA和RNA D.DNA或RNA

26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二、教学重难点: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本课的重点;而多糖的种

类及其结构、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27

七、板书设计: 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一) 化学组成:C、H、O,多数糖类的化学组成符合Cm(H2O)n,

(二) 糖类的分类:

1.单糖:

葡萄糖(理科班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果糖(可以写一下分子式和结构式)、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化学式)

2.二糖(化学式):

写出几种二糖的水解产物

3.多糖:概念,化学通式

28

淀粉:分解产物:葡萄糖

糖原:分布、分解产物

纤维素:分解产物

二.细胞中的脂质

化学组成:C、H、O、(P、N)

通常不溶于水,脂溶性

(一) 脂肪

1. 作用:储存能量的物质、保温、保护。

2. 分布:动物的皮下、内脏周围

(二) 磷脂:

1. 作用: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2.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以及大豆种子

(三) 固醇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脂质的运输

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协助钙、磷的吸收。

八、布置作业

基础:

1.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是。2.糖类的元素组成是

3.将糖类分类填入下表:

29

4.将脂质的分类及功能填入下表:

5.脂质的主要元素为。脂质分

子中 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的含量更多。

6.组成多糖的单体是,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组成核酸

的单体是 。每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 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变式训练:

1、淀粉、脂肪、胰岛素和DNA共有的化学元素是 ( )

A.C、H、O B.C、H、O、N C.C、H、O、N、P D.C、H、O、N、P、

S

2、分子式为C1864H3012N468O576S21和C12H22O11的两种物质最可能是 ( )

A.蛋白质和脂质 B.核酸和脂质 C.蛋白质和糖类 D.核酸和糖类

3、下列选项中,属于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是 ( )

A.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 B.葡萄糖、淀粉、果糖

C.淀粉、脱氧核糖、乳糖 D.麦芽糖、果糖、乳糖

4、动物组织的一个细胞,其细胞质内含有的糖类和核酸主要是 ( )

A.糖原和RNA B.糖原和DNA C.淀粉和RNA D.淀粉和DNA

5、细胞中的一种含碳化合物中氢原子是氧原子的两倍,这种化合物很可能是 ( )

A.脂肪 B.糖类 C.蛋白质 D.核酸

6、单位质量的脂肪与糖类相比,其所含的元素与氧化合时的耗氧量的特点是前者( )

A.含C、H多,氧化时耗氧多 B.含C、H多,氧化时耗氧少

C.含C、H少,氧化时耗氧多 D.含C、H少,氧化时耗氧少

30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5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水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形态和功能

2、说出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功能以及在不同生物体内分布的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水、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分布、功能是本节重点;学生理解结合水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实验材料(略)。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31

七、板书设计

第5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水的含量: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2、①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中,含量差别很大:幼嫩植物体中约含70%,水母的身体中

约含97%。

②在同种生物体的不同部位,含量也有差异:幼嫩植物体中约含70%,晒干的谷物约含13%~15。

? 一般地,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组织细胞中含水量较大。

二、水的存在形式:

1、结合水(约占全部水分的4.5%)

① 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呈胶体(固体)状态;

② 特点:不蒸发、不能析离,失去了流动性和溶解性;

③ 功能: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2、自由水(约占全部水分的95%以上)

32

① 以游离的形式存在;

② 特点:填充在有机物颗粒之间,可流动、易蒸发、加压力可析离。

③ 功能:

a、良好的溶剂:养料、废物等都溶于水中进行运输;

b、化学反应的介质: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都在水中进行

c、调节体温(因其比热大);

d、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于液体环境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物

质与能量转变

? 结合水和自由水并非绝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无机盐

1、含量很少

2、存在形式

3、功能:

A、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例:人体长期缺铁会患缺铁性贫血;Mg——叶绿素分子的组成成分、Fe——血红蛋白分子的组成成分、PO4——合成磷脂分子、核苷酸、ATP等的原料、Ca——骨骼、牙齿的成分。

B、参与并调节生物的代谢活动:

例:有70多种酶的活动与锌有关;K——多种酶的激活剂;Na——对动物心脏的搏动、神经的兴奋是不可缺少的;Zn——缺锌时少年儿童生长迟缓、性器官发育受影响;钴是维生素B12的必要成分,参与核酸的合成过程。

C、维持生物体内平衡

① 酸碱平衡:生物体内存在着许多缓冲系统,最重要的是由H2CO3和HCO3组成的一组,

其次是由HPO4和H2PO4组成的一组,它们对加入的酸或碱都具有中和作用,使PH值不会有较大的改变。

② 渗透压平衡:使细胞保持一定的形态(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细胞因吸水或失水而发

生形态变化)。

? 为什么在观察动物和人细胞时,要滴加一定浓度(0.9%)的生理盐水?

33 2---2+2+3-2+++

③ 离子平衡:动物细胞内外的Na/K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八、布置作业 基础:

1.生物体内的含水量随着的 ,含水量也不同。

2.将生物体内水的存在形式及功能填入下表:

++

3.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形式存在。其主要功能为:①一些无机盐

是细胞内 的重要组成成分;②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变式训练:

1、下列植物细胞中结合水的相对含量最大的是 ( )

A.休眠的蚕豆子叶细胞 B.玉米的胚乳细胞 C.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D.成熟柑橘的果肉细胞

2、下面两表表明一组生物体含水量和人体组织、器官的含水量。从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

的( )

表一 各生物的含水量

表二

人体组织、器官的含水量

①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水的含量很高 ②生物体的含水量与生物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③代谢旺盛的组织或器官含水量较高 ④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差异与水的存在形式相关

34

A. 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有关无机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 B.无机盐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无机盐是细胞中的能源物质之一 D.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

作用

4、人的红细胞必需生活在0.9%的NaCl溶液中,若将红细胞置于浓盐水(高于0.9%)中,

红细胞则会失水皱缩,从而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这一事实说明 ( )

A.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有重要作用B.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有重

要作用

C.无机盐离子容易进出细胞 D.水分子容易进出细胞

5、当生物体新陈代谢旺盛和生长迅速时,通常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 ( )

A.会升高 B.会降低 C.不变化 D.波动不大

6、“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对生命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 )

A.水是细胞内良好溶剂 B.水在生物体内可以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

C.细胞内代谢在水中进行 D.细胞中的结合水是细胞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水

35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阐述细组成胞膜的成分

2、了解细胞膜的功能

技能方面

1、设计实验证明细胞膜的存在。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膜的成分、功能是本课的重点;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细胞膜的存在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实验材料

四、课前准备:要预先准备动物的血液稀释液体。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36

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成分:

1、脂质(磷脂):≈50%;

2、蛋白质:≈40%;

3、糖类:2%~10%。

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原理:动物细胞中清水中会吸水胀破。

材料: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

原因: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及众多的细胞器。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选择透过性。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糖蛋白。

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1、成分:纤维素、果胶。

2、功能:支持和保护。

3、结构特点:全透性。

? 细菌细胞壁的成分:肽聚糖。

八、布置作业

基础:

1.细胞膜的成分:

( )

细胞膜的成分 ( )

( )

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 的

2.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原理:细胞吸水。

37

选材: 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 ,

所以选择这样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

方法:细胞内的物质有一定的 ,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 ,

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细胞膜了。

3.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的存在使细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为细胞的生命

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 。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需要的 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 ,或者 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 , 等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

到细胞外,细胞产生的 也要排到细胞外;但是细胞内的 等重要

成分却不会流失到细胞外。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协调的,这种协调的实现不仅

依赖于 和 的交换,也依赖于 。例如:①

细胞分泌的激素,随 到达全身各处,与 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 结合;②两个相邻的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如 ;③相邻的细胞之间

形成 ,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 。

4.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和功能

成分:主要是 和 ;功能: 和 。

变式训练:

1、任何一种细胞均有细胞膜,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 )

A.只是脂质 B.只是蛋白质

C.脂质和糖类 D.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2、最可能构成细胞膜的一组元素是 ( )

A.C、H、O、N B.C、H、O C.C、H、O、P D.C、H、O、

N、P

3、细胞膜在完成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等功能时,起重要作用的是 ( )

38

A.蛋白质 B.脂肪 C.核酸 D.磷脂

4、一位细胞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密度减小,而面积扩大。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细胞的代谢速率将 ( )

A.加快 B.不变 C.减慢 D.停止

5、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正确的是 ( )

A.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涨破细胞 B.用针扎破细胞

C.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 D.用石英沙研磨细胞

6、将红细胞放在质量分数为9%的食盐溶液中制成装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红细胞

( )

A.不能确定 B.正常状态

C.细胞膜破裂 D.细胞皱缩

的状态变化是

39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集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方面

1、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二、教学重难点: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重点,而

难点是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备临时装片,观察线粒体。 三、教学用具:ppt,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 四、课前准备:要预先准备动物的血液稀释液体。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40

41

七、板书设计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质基质:

1、概念:指细胞质中没有分化的部分,即指除了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和内含物以外的基质部分。

2、含有的物质:水、无机盐离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多种酶等。

3、主要功能:①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②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二、细胞器: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小器官。

1、线粒体:

① 除个别(如人的红细胞)外,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

? 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

② 功能: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必需的能量(约95%来自于线粒体)。

? 主要场所而非全部场所,因为有氧呼吸的开始部分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 线粒体因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是生物体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氧气浓度最低的场所。

42

③ 形态:一般呈椭球形。

④ 结构:双层膜结构。

A、外膜:使线粒体与周围的细胞质基质分开,是各种分子和离子进入线粒体内部的屏障。

外膜使线粒体相对独立于细胞质基质。

? 通过外膜,线粒体内部与细胞质基质进行物质交换,保护线粒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内膜:某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折叠形成嵴,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

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增加了酶分子附着的表面积。

⑤分布:一般来说是均匀分布的。但它在活细胞中能自由地移动,常集中于需能量较多的地方(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

? 线粒体中含有核糖体和少量的DNA、RNA,因而本身能合成少数种类(13种)多肽,其余多数的蛋白质由DNA在游离核体上合成。因此,线粒体既受细胞核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能自我复制,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种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 线粒体能产生ATP和水。

2、叶绿体: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一种质体(真核植物细胞所特有)

? 质体:真核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分为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其中,白色体存在于植物体不见光部位,不含色素,起储存淀粉和油滴的作用;有色体存在于果实、花瓣中,含类胡萝卜素,使果实、花瓣呈现颜色;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幼茎的皮层细胞中也有),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① 功能:绿色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② 形态: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绿色。

③ 结构:双层膜结构。

a、内部含有几个到几十个(绿色)基粒,均由囊状结构堆叠而成——增加了叶绿体内的膜面积。

b、基粒与基粒之间充满了基质。

c、囊状结构的薄膜上,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这些色素可以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d、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酶分布于叶绿体的基粒上和基质中。

43

? 基质中含有少量的DNA、RNA(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核糖体(能合成少数种类的多肽物质)。

? 叶绿体能产生ATP和水。

? 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1、相同点:

① 双层膜结构;

② 含少量DNA、RNA,能自我复制,具相对独立性;

③ 含核糖体,能合成少数种类的多肽物质;

④ 都是能量转换站。

2、区别:

① 分布方面:线粒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除外);叶绿体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② 功能方面: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③ 结构方面: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成嵴,增加了内膜面积;叶绿体内膜不向内折叠,但内腔中含有几个到几十个基粒,也增加了内部的膜面积。

3、内质网:真核细胞中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

① 结构:由膜结构连成的网状物,由单层膜构成,其上附着有许多酶;

② 分布:绝大多数动、植物细胞内部都有内质网;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基质内; ③ 类型:

粗面型内质网:表面有核糖体附着;

滑面型内质网: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附着。

⑤ 功能:有机物合成的“车间”。

a、对细胞质起支持和分隔作用——在细胞中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

b、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加之其上有多种酶,有利于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c、粗面型内质网和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有关;

d、滑面型内质网与糖元、脂质的合成有关,并具有分泌功能。

? 合成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内质网比较发达。

4、核糖体:

① 无膜结构;椭球形的粒状小体;由核糖体的核糖核酸(rRNA)和蛋白质构成(1 : 44

1)。

② 存在于所有类型的活细胞中(包括原核细胞),也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以及核膜的外膜上。

? 与核糖体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的结构是核仁。

③ 类型:

附着核糖体:附着于内质网表面;

游离核糖体: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

④ 功能: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a、附着核糖体:合成某些专供输送到细胞外面的蛋白质,如抗体、酶原、蛋白质类激素等。

? 酶原:酶的前体,必须经过激活才能表现出催化能力。

b、游离核糖体:合成某些专供细胞本身生长所需要的蛋白质(包括酶),这些蛋白质多半分布于细胞质基质中。此外,也合成某些特殊蛋白质(如血红蛋白)。

5、高尔基体:

? 高尔基体是由意大利的神经解剖学家高尔基发现的,而并非是俄国的那个文学家高尔基。

① 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单层膜结构。

② 一般呈网状。

? 在电镜下,高尔基体是一些紧密地重叠在一起的囊状结构,膜结构折叠成片层状的扁平囊,有些扁平囊的末端扩大成大小不等的囊泡。

? 在电镜照片上,可看见这些膜是与内质网相连通的。

? 在粗面型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后,由成熟的大泡送到细胞表面向外排出。

③ 功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蛋白质的“加工厂”。

a、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加工和转运蛋白质、合成和运输脂质。

? 参与蛋白质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及细胞结构:核糖体(合成)、内质网(运输)、高尔基体(加工)、线粒体(供能)、细胞膜(外排)

? 高尔基体是细胞分泌物最后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所以,在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中比较发达。

? 用放射线示踪法发现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经过内质网运输至高尔基体形成各 45

类分泌物而排出细胞外,这是考试的热点之一。

b、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6、中心体:

① 无膜结构。

② 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通常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

? 在一般的绘图中,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是因为一般绘的都有是高等植物细胞。 ③ 结构:每个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④ 功能:与动物细胞有些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能把成对的染色体拉向相反的两极。

? 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没有中心体的出现。

7、液泡:

① 单层膜结构;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 具有一个大的中央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细胞的显著特征,也是其与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明显区别之一。

? 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可以占据细胞体积的90%以上,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其它部分都被挤在紧贴细胞壁上成为一薄层。

? 幼小的植物细胞(分生组织细胞如根尖和茎尖刚分裂出来的小细胞)中有许多小而分散的液泡,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② 结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内有细胞液,含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如无机盐、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有机酸、色素等。

? 其中的色素决定了植物花、果皮和叶子的颜色:除了绿色外,其它的颜色大多数是由细胞液中的色素所决定。

③ 功能:

a、对细胞的内环境起着调节作用,可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保持膨胀的状态。

? 液泡膜具有特殊的选择透过性,能使许多物质大量地积聚在液泡中。

b、与植物细胞的水分代谢密切相关。

c、大量物质存在,浓度很高,不易失水,抗旱;不易结冰,抗冻。

8、溶酶体:

① 结构:单层膜囊状结构。

② 分布:几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均有溶酶体。

46

③ 功能: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具有营养和防御功能。

? 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的囊泡发育而成的。

? 对八种细胞器的小结:

1、具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2、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3、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4、具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5、含少量DNA、R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6、含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7、参与能量转换:叶绿体、线粒体

8、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但功能不同:高尔基体

八、布置作业

基础:

1.线粒体是细胞进行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_____________来自线粒体。

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进行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内质网是由_________连接而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细胞内蛋白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合成的“车间”。

4.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_____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车间”及“发送站”。

5.核糖体有的附着在___________上,有的游离分布在____________中,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_______________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______________,能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器,__________并____________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液泡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_中,内有___________,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物质。中心体见于___________和某些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_____________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有关。

6.在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外,还有呈胶质状态的_______________.

47

7.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___________中,呈________色,扁平的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8.线粒体普遍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染液是专一性染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_________色,而细胞质接近__________。

9.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______________中由__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_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_____________的蛋白质。内质网可以“出芽”,也就是鼓出由膜形成的_____________,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结合,__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____的一部分。高尔基体还能对蛋白质作进一步的________________,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_________。囊泡移动到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___________。这些能量的供给来自______________。

10.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1.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变式训练:

1、下列哪项不是细胞质中的细胞器? ( )

A.叶绿体 B. 染色体 C. 线粒体 D. 液泡

2、一株高等植物的所有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 )

A. 大液泡 B. 中心体 C. 细胞壁 D. 叶绿体

3、下列结构中不含磷质的细胞器是 ( )

A. 线粒体和中心体 B. 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C. 高尔基体和内质网 D. 中心体和核糖体

4、下列细胞的各种结构中,具有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结构膜的一组是 ( ) ①细胞膜 ②线粒体 ③高尔基体 ④中心体 ⑤染色体 ⑥核膜 ⑦内质网 ⑧核糖体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⑥⑦ C. ①④⑥⑦⑧ D. ①②④⑤⑦

48

5、内质网与核膜、细胞膜相连,这种特点表明内质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 ( )

A. 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B. 扩展细胞内膜,有利于酶的附着 C. 提供核糖体附着支架 D. 参与细胞内某些代谢反应

6、能体现各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并且以“出芽”方式进行的是 ( )

A.核膜和内质网膜 B.细胞膜和高尔基体膜

C.内质网膜和细胞膜 D.细胞膜和线粒体膜

7、研究人员分别对光合细菌和蛔虫进行各种分析、观察等实验,获得的结果如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你认为该研究人员的实验记录正确的是 ( )

A.光合细菌 B.蛔虫 C.都正确 D.都不正确

8、在胰岛细胞中,与合成和分泌胰岛素有关的一组细胞器是 ( )

A. 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B. 内质网、核糖体、叶绿体、高尔基体

C.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 D.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

49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方面: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几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本节的重点;理

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

四、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关于细胞的结构的知识。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50

七、板书设计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分布: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

? 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 某些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

二、结构

1、核膜:(双层膜结构)

① 包围在细胞核外围的双层膜结构,是核的边界,把细胞质与核内物质分开。 ② 两层膜之间有10~50nm的空隙,称为核周腔。

? 在某些细胞中,可看到核周腔同粗面型内质网的腔隙相连通。

③ 在核膜外层的外表面附着有核糖体。

④ 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的酶,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⑤ 核膜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表现出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⑥ 核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控制着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对核内物质有保护作用。

? 核膜具有屏障作用,其特殊功能之一就是把核酸,尤其是DNA集中在细胞核中。 ? 水分子以及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透核膜。

? 核膜对某些离子(如Na+)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可是不属于主动运输过程)。 ⑦ 核孔:在核膜上,有许多部位核膜内外两层相互连接,形成了穿过核膜的核孔。

? 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必须由核孔通过,如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和细胞 51

核中的信使RNA(mRNA)到细胞质中去

? 核膜是唯一可让大分子物质通过的生物膜——其上有核孔。

? 生物大分子可自由通过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核膜。

2、核仁

① 细胞分裂间期核内最显著的结构——折光性较强;

② 通常是匀质的球形小体;

③ 高度动态的结构——在细胞周期中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④ 与核糖体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是核糖体RNA(rRNA)合成、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

的装配场所。

3、染色质

① 概念: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② 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③ 两种形态结构:

?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三、主要功能:

1、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

中心。

2、大量科学实验证明:

① 凡是无核的真核细胞,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分裂,如人体成熟的红细胞。

② 人工去核的细胞,一般不能存活多久;当重新移入细胞核后,又能够恢复生命活动。

? 原核细胞的细胞核:(拟核):无核膜、核仁;内有丝状的DNA分子。

八、布置作业

基础:

1.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_____________和哺乳动物成熟的_____________等极少数细胞外, 52

______________都有细胞核。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细胞核结构包括___________(双层膜,把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分开);染色质 (由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染色质容易被_____________染成深色。_____________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核仁(与某种__________的合成以及______________的形成有关);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细胞分裂时,细胞核______________,染色质高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

为光学显微镜清晰可见的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细

胞分裂结束时,染色体__________________,重新成为细丝状的_______________,被包

围在新形成的_____________里。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

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4.细胞核是________________,是细胞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控制中心。

5.细胞既是生物体_________________,也是生物体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

变式训练:

1、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物质是 ( )

A.核膜和核仁 B.蛋白质和DNA C.糖类和核酸 D.染色质和水

2、染色质的主要物质组成包括 ( )

A.DNA和RNA B.RNA和蛋白质 C.DNA和蛋白质 D.核酸和蛋白质

3、细胞能够正常的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是 ( )

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线粒体提供能量

C.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 D.细胞结构保持完整性

4、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通过组织培养,能发育成新的植株。下列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B.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得以表达要离开母体

C.新植株的形成是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D.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

5、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是 ( )

A.进行能量转换 B.合成蛋白质 C.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 D.储存能源物质

6、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既不生长也不分裂,变形虫去核后不能存活多久,这些现象说明

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线粒体 D.核糖体

7、下列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

53

A.大多数原核细胞比真核细胞的体积小

B.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不同

C.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无任何细胞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各种细胞器

D.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储存在核区内,没有核膜包围,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储存在细胞核中,有核膜包围

8、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真核生物一组的是 ( )

A.噬菌体和根霉B.细菌和草履虫 C.蓝藻和酵母菌 D.衣藻和变形虫

54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能力方面:1、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

2、进行关于职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相当于半透膜。

解决方法:

(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

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

(2)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总结出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解决方法:

(1)通过名人名言使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

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现象深入思考,提出相关

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三、教学用具:ppt、实验材料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演示法自学讨论法

六、教学程序

引言: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细胞的边界——细胞膜。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水分进出细胞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探究渗透现象。

第1课时

(一)、渗透现象

55

[问题探讨]:演示“渗透作用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指导观察实验结果。

在屏幕上打出渗透现象示意图提问:

⑴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⑵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⑶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归纳讲述:

⑴半透膜的特性:水分子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蔗糖等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⑶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

⑷原理: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B流向A;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A流向B;当溶液浓度A=B时,则处于动态平衡。

⑸渗透作用的结果: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进行双向扩散。从宏观观察,水分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直到达到动态平衡。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请同学们回忆细胞膜制备的实验。

分析“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验现象。

在屏幕上打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示意图。

2、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⑴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吗?

⑵红细胞的细胞膜是不是相当于“问题探讨”中所说的半透膜?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涨破吗?

⑷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3、学生讨论总结

4、教师归纳讲述

⑴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的浓度。

⑵动物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三)、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56

1、请学生观察图P61成熟细胞模式图,并阅读图左有关内容概括出:

⑴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央有大液泡。

⑵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

2、教师讲述

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探究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3、组织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屏幕上打出“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⑴观察现象:

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的现象:①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稍等一会儿可见有水分渗出。(失水)②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失水)③蔫了的青菜放入清水中浸泡一会儿,菜叶变得硬挺起来(吸水)

老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萝卜条吸水和失水实验。介绍实验过程。展示实验结果。 ⑵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结合一些吸水和失水现象,深入思考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与本小组同学交流。最终确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例:一位同学提出:“植物细胞会出现失水的情况吗?”另一位同学提出:“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通过讨论,大家认为植物细胞会不会失水,现象中很明显,第二个问题更有探究价值。

⑶作出假设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

例如,某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针对这一问题,他们作出的假设是:“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他们的理由是:植物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它们具有红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做菜馅时因为放了盐,菜中的水分大量流出,这与红细胞失水很相似。

⑷设计实验:你所作的假设即使是有依据的,也仅仅是一种推测。这种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来检测。(见P62 参考案例)

⑸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将每一步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例如,上面的实验方案结果如下:

57

⑹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结果与你的预期是否吻合,是否支持你的假设,最后得到实验结论。

例如,上面的实验结果与预期基本是吻合的,由于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所以植物细胞不会有明显的缩小和膨胀,但出现了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和复原。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结论,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⑺表达和交流

将本小组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小组交流,听取他们的质疑并进行解释。如果有必要,对本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改。

⑻进一步探究

植物细胞会由于过多吸水而涨破吗?(不会,因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

(三)、总结

(四)、作业布置

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⑴水分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差 ( )

⑵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细胞膜,大分子物质则不能 ( )

2、a、b、c表示某植物体的三个相邻的细胞,它们的细胞液浓度为a>b>c

3、盐碱地栽种植物,其出苗率和成活率均较低,原因是

A、土壤溶液的PH太小 B、土壤中缺少氮肥

C、土壤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D、土壤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

4、向猪膀胱注入0.3g/ml的蔗糖溶液,扎紧入口,然后将其浸入0.05g/mL的蔗糖溶液中,每隔半小时称一次重量(ω)下列坐标图中能正确表示测定结果的是

58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现象

1、半透膜的特性

2、渗透作用的概念

3、渗透作用的条件

4、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

2、动物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三、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1、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特点

⑴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央具有大液泡

⑵原生质层

2、探究的一般步骤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记录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第2课时

引言: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进行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并且一起分析了“细胞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会吸水”的实验设计,那今天我们就来动手做这个探究实验。

(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大家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实验器材已经发放到大家的桌面上了,下面可以开始动手 实验注意以下几点:

⑴加蔗糖溶液时不要污染了显微镜。

⑵如果你从盖玻片左侧加蔗糖溶液,接下来加清水时应从右侧加入。

⑶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并完成实验评价表(见评价方案)。

⑷实验时间为25分钟,实验结束后要清洗和整理实验用具。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旁边指导,将实验效果特别好的装片拿到教师显微镜下并通过显微 59

镜投影投放到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2、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下面我们看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记录,它能否证明我们最初的假设是正确的呢?

学生:可以,很明显细胞在0.3g/mL蔗糖溶液下因失水发生了质壁分离,而在清水中因吸水

发生了质壁分离的复原。

教师:大家想想,假如没有细胞壁,实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你会联系到之前我们讲的一个

什么实验?

学生:细胞会发生破裂,就像之前学的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红细胞没有

细胞壁,吸水以后会发生破裂。

教师:很好,其实动物细胞也会发生失水和吸水。

3、教师归纳讲述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壁:全透性

结构

细胞质 具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

液泡膜

条件: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液泡

验证 1)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2)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放入清水中,此时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清水,植

物细胞就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是

怎样的呢?

[资料分析]看P63——P64相关内容讨论有关问题

讨论问题:

(1)、水稻培养液里的Ca2和Mg2浓度为什么会增高? ++

60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水有差异吗?

(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也是这样的吗?

(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有选择吗?如果有,这种选择性有普遍性吗?

学生讨论回答。

2、教师归纳讲述

(1)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而且细胞对于物质

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可以说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生物膜的这一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2)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细胞壁:全透性

细胞膜:选择透过性

细胞质:内有大液泡

大液泡:里面的液体称细胞液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注意:液泡形成以后,细胞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吸水。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失水。

(3)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应用有哪些?

① 说明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成熟的植物细胞处于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构成了渗透系统。 ② 判断植物细胞的死活。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是半透膜,才有质壁分离现象,如细胞

死亡,原生质层的结构破坏,半透膜性质消失,不能产生质壁分离现象。

③ 测定细胞液的浓度。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所以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等

大分子物质却不能通过。将细胞放入具有浓度梯度的一系列蔗糖溶液中,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即可测定该细胞的浓度范围。

④ 光镜下观察细胞膜。正常植物细胞膜很薄,又紧贴细胞壁,不易看到,质壁分离后,原

生质层的最外面即为细胞膜。

(三)、总结

61

(四)、作业布置:P64二

(五)、板书设计

动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外界溶液浓度较高时: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较低时:吸水膨胀甚至涨破

相同时:动态平衡 细胞壁:全透性

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

细胞液:具有一定浓度

条件:同动物细胞

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及结论

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

1、现象:细胞吸水和吸收无机盐离子速度不一样。

2、结论:

(1)细胞吸水与吸收无机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2)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功能特性)。

习题:

1 ①

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质的浓度时,动物细胞 ,而植物细胞则 ,因为植物细胞有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质的浓度时,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动物细胞有明显的区别,成熟的植物细胞由于有 占据了细胞的大部分空间,将细胞质挤成一薄层,所以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 。原生质层包括 、 . 。

3.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 → →

→。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 。当 小于 62

的浓度时,细胞失水,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 ,因而会出现 的现象,反之,则会出现 。

4.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 运输的过程。而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

的,而且是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

可以说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 ,这种膜可以让 自由通过,一些

和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

63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解决方法:

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

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五、教具准备:ppt。

六、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

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

学生讨论回答

[讲授新课]

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 64

温一下这段历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设问1: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比如细胞的结构是指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核之间的组合形式,氨基酸的结构是指组成它的各种原子之间的组合形式。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

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

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

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

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

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设问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师呈现P68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双分子层。③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叫糖被。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有关。④具一定的流动性

(三)总结:重点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四)作业布置:P69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65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对膜化学分析: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

3、1925年荷兰科学家提出: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膜的静态结构。

5、1970年提出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膜的成分

2、膜的基本支架

3、膜的结构特点

4、膜的功能特性

习题:

1.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①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 组成的。

②20世纪初,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和 。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 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 界面上铺展成单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是红细胞的 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 。

③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 的三层结构。 ④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细胞膜是静态的观点提出质疑。

⑤1970年,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 性。

⑥1972年,由 和 提出 模型。

2.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基本支架:(具有性) 生物膜的结构

蛋白质:(也可以运动)

66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能力方面: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解决方法:

(1)介绍扩散现象,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现象,总结出主动运输的概念。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解决方法:通过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播放相关的多媒体动画,讲清主动运输的概念及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

2、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给学生呈现P70图,提出下列讨论题:

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

3、观察此图,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播放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的多媒体动画。设计下表让学生 67

填写:

讲述

(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 1、自由扩散

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这就是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ATP,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如O2、CO2、甘油、乙醇等。 2、协助扩散

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是因为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有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等物质顺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3、主动运输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如Na、K、Ca的吸收。 (二)胞吞和胞吐

结合P72图讲解。

1、胞吞: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

2、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三)总结

重点总结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两种被动运输的方式有什么异同,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四)布置练习作业P73

2+

68

(五)板书设计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二、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

1、胞吞

2、胞吐

习题: 1.物质进出细胞,有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输,称为 。

2.有些物质的分子很小,容易自由地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象这样,物质通过 进出细胞,叫做 3.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不能自由的通过细胞膜。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殊的 (称为 ) ,能够协助 等一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这种方式称为 。

4.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

5.从一侧。需要耗

,这种方式叫做。

6.主动运输的意义:主动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的需要,主动的 所需要的 ,排出 。

7.填表比较:

69

8.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这部分内陷包围大分子,然后从该部位分离下来,形成 ,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做 。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 ,然后移动到 并与之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做

章小结

【例题讲解】

例1:任何一种细胞均有细胞膜,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

A.只是脂质

C.脂质和糖类 B.只是蛋白质 D.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变式训练:最可能构成细胞膜的一组元素是( )

A.C、H、O、N

P

例2:细胞膜在完成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等功能时,起重要作用的是( )

A.蛋白质 B.脂肪 C.核酸 D.磷脂 B.C、H、O C.C、H、O、P D.C、H、O、N、

变式训练:一位细胞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密度减小,而面积扩大。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细胞的代谢速率将( )

A.加快 B.不变 C.减慢 D.停止

例3: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正确的是( )

A.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涨破细胞

C.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 B.用针扎破细胞 D.用石英沙研磨细胞

变式训练:将红细胞放在质量分数为9%的食盐溶液中制成装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 70

现红细胞的状态变化是( )

A.不能确定 B.正常状态 C.细胞膜破裂 D.细胞皱缩 例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细胞液浓度的相对大小 B.细胞处于生活或死亡状态 D.溶质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变式训练:将洋葱鳞片叶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其细胞便发生质壁分离,不久,这些细胞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 )

A.细胞液的溶质透出细胞

C.K+和NO3-进入液泡 B.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只允许水分子进入 D.水分和溶质自由的进出细胞

例5: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 )

A.磷脂分子排列为双层 B.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

C.球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D.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 变式训练: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够反映该特点的实例有( ) ①白细胞吞噬病菌 ②蛋白质不能通过细胞膜 ③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④水分子能够自由进出细胞⑤细胞融合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例6:放在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 )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C.洋葱表皮细胞 D.干种子细胞 B.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

变式训练:下列对质壁分离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B、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小

C、细胞壁无伸缩性,而原生质层有伸缩性

D、细胞壁的伸缩性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小相同

例7:实验证明,餐后肠腔中葡萄糖浓度高于血糖浓度时,葡萄糖可以顺浓度梯度被吸收;当肠腔中葡萄糖浓度下降至显著低于血糖浓度时,葡萄糖仍能被迅速地吸收。绒毛上皮细胞主要以下列哪种方式吸收葡萄糖(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

变式训练: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中,需要消耗ATP的是( )

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

B.CO2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 71

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D.水分子进入细胞

【巩固练习】

1. 将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转移至不同浓度(I,II,III)的三种盐溶液中,结果如右图所示。这三种溶液的浓度是( )

A.I>II>III B.II>I>III

C.I<II<III D.I<III<II

2.在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常用新鲜成熟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材料是因 为( )

A.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胀破

B.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收集

C.哺乳动物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细胞器膜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分离时容易沉淀在下面

3.在下列哪种环境中正常生长的植物,其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大( )

A.在农田中的农作物 B.在森林中生长的植物

C.大型湖泊的岸边植物 D.在盐碱地中生长的植物

4.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的是( )

5.能够反映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的实例是( )

A.水稻吸收大量的Si,而番茄几乎不吸收Si B.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C.变形虫吞噬各种食物颗粒 D.人和鼠的细胞进行融合

6.一个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 )

①具半透膜 ②具有液泡 ③两测溶液具浓度差 ④具细胞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用呼吸抑制酶处理小肠上皮细胞,细胞对下列物质吸收量不变的一组是( )

A.Na+、氨基酸和葡萄糖 B.O2、H2O和甘油

C.K+、氨基酸和葡萄糖 D.K+、Ca+和氨基酸

8.下列物质中以相同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

72

A.甘油和二氧化碳 B.K+和水 C.氨基酸和水 D.葡萄糖和氧气

9.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正确图示是( )

A B

C D

10.通过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可以对植物细胞进行多种鉴定。下列各项中此实验 不能鉴定的是( )

A.细胞液的浓度 B.成熟的植物细胞的死活

D.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小

C.蛋白质吸水力比纤维素大

11.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在细胞中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B.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

C.生物膜将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

D.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互相独立,互不影响

12.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与细胞壁紧密地贴在一起,在显微镜下难以观察,有一同学想把两者分离如右图所示,请问该同学在实验中应把此植物细胞放在:( )

A.清水 B.空气

73

C.质量浓度为30%的蔗糖溶液 D.冰块中

13.变形虫可以吞噬整个细菌,这一事实说明了:( )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细胞膜具有全透性 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具有保护性

14.甲(〇)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情况如右图(颗粒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B.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C.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

D.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

15.细胞膜既能保证细胞吸收所需的物质,又能阻止有害物质进入,这种

特性叫( )

A.流动性

C.保护性 B.选择透过性 D.免疫性 甲 乙

16.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 )

A.蛋白质分子 B.一层磷脂分子 C.两层磷脂分子 D.核酸分子

17.将一张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3种状态的细胞,如图,你认为这3个细胞(均为正常的活细胞)在未发生上述情况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 )

A.A﹥B>C

B.A<B<C

C.B>A>C

D.B<A<C

18.下列现象中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

A.水分子通过细胞壁 B.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 C.K+通过原生质层D.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19.利用高浓度的盐水杀菌的原理是: ( )

A. 盐水中的氯离子有杀菌的作用 B. 高浓度盐水中水分不足,不利于细菌生长 74

C. 细菌由于脱水而死亡 D. 钠离子有杀菌作用

20.一学生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显微镜下只有一个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其他细胞都出现了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这可能是因为:( )

A. 该细胞是正在发育过程中的细胞 B. 该细胞是死细胞

C. 蔗糖溶液浓度太小 D. 实验操作不正确

21.将两种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成单个的细胞,再进行混合培养,发现只有同种的细胞才能结合,其原因是:( )

A. 两种海绵细胞表面糖蛋白的成分不同 B. 两种海绵细胞的脂质成分不同

C. 两种海绵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不同

D. 两种海绵细胞的细胞膜上上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

22.下图表示某种特质分子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的过程图解,请分析回答:

(1)图中①—③的物质分别是:

③ , , ,

,判断的依据是

(2)图中物质运输的方式是 ① ② (3)如果该细胞是人红细胞,则甘油.K+、苯三者中,不可能是④物质的是 。

23.有人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把人和鼠的细胞融合,融合后的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将此细胞在37℃下培养40分钟后,两种颜色均匀分布在融合后的细胞表面,请分析:

(1)两种颜色均匀分布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这一实验结果,能证明细胞膜的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4.物质进入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下列各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三种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75

细胞外浓度

时间 细胞外浓度

A

(1)据图指出A、B、C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方式,

A是,B是B C C是

(2)上述三种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加入呼吸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醇、CO2.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分别是

25.右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代表 分子;

B代表;

D代表。

(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 膜。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 。

(4)在a ~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转运的是 。

(5)可能代表氧气转运过程的是图中编号 ;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 。

(6)如果此为神经细胞膜,则当其受刺激后发生兴奋时,Na的流动过程是编号 。

26.根据上图所示,继续回答下列问题:

⑴如果该图表示肝细胞的细胞膜,在a~d四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中,表示水进出的是 ,表示K+运输的是 (用字母表示)。

⑵甘油、胆固醇等之所以能优先透过细胞膜,主要与 等有关。

⑶如果该细胞为甲状腺细胞,给狗注射适量的Na131I,可见细胞中131I先上升后下降,原因是

76 +

⑷如果该细胞为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比较,则膜结构中[ ] 的含量下降。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的根本原因是 。

⑸若该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代谢活动加强,则该膜结构特点表现为 。若将该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则该膜结构将会变 。

77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解决方法:

⑴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⑵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

2、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⑴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⑵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讲解、启发、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细胞代谢的定义,酶的本质,酶的特性等。

2、完成教材中的实验。

七、教学程序

第1课时

78

[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酶3?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 2H2O2?Fe???2H2O+O2

2、实验步骤及现象

3、讨论

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4、实验结论

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

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79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 ;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 kJ/mol以下。(结合教材P80图讲解)

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二、总结

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原因。

三、作业布置

预习下节课所讲内容。

四、板书设计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细胞内的全部化学反应。

2、酶的作用:降低活化能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

第2课时

[导言]酶到到底是什么物质呢?19世纪以前,人们还不知道为何物。19世纪以后,随着对酿酒中发酵过程的深入研究,才逐渐揭开了酶的“面纱”。 一、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80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11、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对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

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

二、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三、作业布置

教材P82练习

四、板书设计

二、酶的本质

1、酶本质的发现过程:

巴斯德 李比希

毕希纳

萨姆纳

切赫·奥特曼

2、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81

第3课时

导言:酶作为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通过教材P78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加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放出的O2远多于加FeCl3

溶液的3号试管。从而说明了酶具有高效性。 一、酶具有高效性

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17——1013倍(思考:这对细胞有什么意义?) 二、酶具有专一性

补充“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实验。 1、实验原理

a.淀粉→麦芽糖 (非还原性糖)

蔗糖→葡萄糖+果糖

还原性糖 (非还原性糖)

b.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

c.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来判断淀粉酶是否对二者都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

4、酶的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82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实验原理

淀粉→麦芽糖和葡萄糖→砖红色沉淀 ↓碘液 ↓碘液

紫蓝色复合物 不形成紫蓝色复合物

2、步骤

3、实验结论 4、分析教材

⑴组织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84相关问题。

83

⑵教师结合教材P85相关图讲解。

①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其中酶的活性最高时的温度,即为该种

酶的最适温度。若超过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逐渐下降,甚至丧失。(低温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② 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表现出活性,其中酶活性最强的PH即为该酶的最适

PH。(过酸、过碱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四、总结

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条件。

五、作业布置

教材P86练习

六、板书设计

酶具有高效性

酶的特性 酶具有专一性

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84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⑴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⑵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解决方法:

⑴将ATP分子的化学成分以及结构图片展示给学生,认知ATP的特点、作用。 ⑵利用比喻来讲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2、教学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解决方法:利用形象的比喻来讲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懂得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的生理功能等。

七、教学程序

引言:我们把一匙葡萄糖点燃,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均需要温和的条件,那么细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成释放出来?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问题探讨]讨论:

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85

2、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

3、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

(一)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教师将ATP分子的化学成分以及结构图片展示给学生。

1、ATP是什么英文名称的缩写?

2、ATP结构式是什么?

3、A代表什么含义?P代表什么含义?~代表什么?

4、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何处?

5、ATP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6、为什么说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二)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结合教材P88—89相关内容讲解。 ??ADP+Pi+能量 ATP?酶

1、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释放能量,转化成ADP。

2、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Pi结合,重新形成一个ATP。

3、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4、ATP的再生途径。

5、此反应中物质可逆,酶、场所、能量不可逆。

6、利用比喻来讲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三)ATP的利用

1、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有些是吸能反应,有些是放能反应。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

相联系,由ATP水解供能;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2、形象地把ATP比喻成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

3、ATP的用途如肌肉收缩、神经传导及生物电,合成代谢、吸收、分泌等。

[思考与讨论]教材P90

86

(四)总结

结构式:A—P~P~P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酶ADP+Pi+能量 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再生途径

动物:呼吸作用,其他高能化合物的转移

ATP的生理功能: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五)作业布置

教材P90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一、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1、ATP的分子结构简式

2、A、T、P、—、~的含义

3、ATP的生理功能

二、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

1、转化式:ATP???酶ADP+Pi+能量

2、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原因

3、ATP的再生途径

三、ATP的利用

1、主动运输

2、生物发电、发光

3、肌肉收缩

4、合成物质

5、神经活动

87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

能力方面:进行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呼吸作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课件或挂图阐明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

⑴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⑵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解决方法:精心组织相关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实践出真知。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解、启发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通过探究,思考和讨论启发学生理解细胞呼吸的实质和过程等。

七、教学程序

第1课时

[问题探讨]我们知道,物质的燃烧需要氧气,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拉瓦锡曾把生物的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拉瓦锡的这一说法有道理吗?呼吸作用能够像燃烧那样剧烈吗?

C6H12O6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耗能,C6H12O6作为主要能源物质是如何被细胞利用的呢?

88

如果我们在空气中燃烧C6H12O6,其能量将一下子释放出来。细胞生活在常温、常压下不可能通过燃烧释放能量,但应有一个类似的过程。由于生过程是持续不断的,需要C6H12O6中的能量逐步地、缓慢地释放,科学家发现确有这样的过程,这就是细胞的呼吸作用。(讲解细胞呼吸作用的概念)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细胞呼吸是否需要氧?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是否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呢?

[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的方式]

1、作出假设

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实施实验

4、分析与结论

5、表达、交流和应用

(上述具体内容详见书P91——92)

学生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活动中教师要提出下列问题:

1、酵母菌作为单细胞生物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细胞呼吸?

2、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是什么?

3、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检测实验结果?

4、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后回答。

二、总结

通过探究实验使我们知道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产生大量的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少量的CO2,

三、布置作业

1、写好实验报告

2、⑴在探究实验的设计过程

中,往往要进行对比实验,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能设置两个实验组,互

为对比实验

89

B、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没有对比实验

C、进行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

D、只要实验现象明显,有没有对比实验对实验结论都没有影响

⑵酵母菌广泛用于发酵,为验证酒精发酵的产物,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1号、2号试管中均加入3mL蒸馏水和少许0.1%BTB溶液至蓝绿色(水为较强酸性时,BTB液呈黄色)。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A、1号管可以去除,应将1号管中BTB液换成澄清石灰水

B、该装置无法检验酒精的生成,仍需再补充其他装置

C、温度偏高,导致发酵管内O2少,酵母菌繁殖速度减慢,不利于发酵

D、为使发酵管中尽量少的含有O2,应先将葡萄糖液煮沸,待冷却后加入鲜酵母,再加少许

蜡油,使之浮于混合液表面

四、板书设计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1、细胞呼吸(概念)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作出假设→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交流和应用

3、细胞呼吸的类型

第2课时

引言:通过酵母菌的探索活动,同学们发现了酵母细胞可以利用环境中的C6H1206进行生命活动,且这个过程在有氧气和无氧气的环境中都能完成。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能量的释放和利用。细胞呼吸是一个由多种酶参与催化,多步骤的过程。细胞呼吸通常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但是某些细胞也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呼吸,有氧呼吸是主要形式。

一、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细胞中进行的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重要生命过程。它的总化学反应式: 酶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90

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降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

b. 过程:在酶催化下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 产物:丙酮酸、少量[H]和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线粒体的基质内。

b. 过程:在酶的催化下,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

c. 产物:二氧化碳、[H]、少量ATP。

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线粒体内膜上。

b. 过程:在酶的催化下,前两阶段释放的[H]和氧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c. 产物:水和ATP。

此处一定要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间产过程和产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况,将有氧呼吸的主要过程(三羧酸循环)较详细地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

二、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可以在无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它的总反应是:

酶C6H12O6??? 2CO2+2C2H5OH(酒精)+少量能量

酶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通常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降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中。

b. 过程:与有氧呼吸相同。

c. 产物:丙酮酸、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继续分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

91

b. 过程:在不同酶的催化下,丙酮酸继续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并释放出少量能量。

c. 产物: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少量能量。

最常见的无氧呼吸发生在微生物身上,常常称为“发酵”,如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人和高等动物细胞内也有类似乳酸发酵的过程。人在剧烈运动时,或从平原进入高原时,身体的局部组织缺氧,产生的丙酮酸不能及时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氧化,于是丙酮酸可以通过乳酸发酵的途径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只能形成少量ATP,与有氧呼吸相比相差很大。

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可以进一步分析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的去路,以便加深学生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例如,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最终可以进入肝脏,在那里形成丙酮酸再次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氧化;同时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中还可以进一步刺激呼吸,加快氧气的供应等。

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对照书P95——96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

重点小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

P96练习

七、板书设计。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2、过程

酶⑴C6H12O6???2C3H4O3+4[H]+能量 (细胞质的基质)

酶⑵2C3H4O3+6H2O???6CO2+20[H]+能量 (线粒体) 92

⑶6CO2+24[H] ??酶? 12H2O+能量 (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O2??酶?6CO2+6H2O+能量

(二)无氧呼吸

1、概念

2、过程

⑴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⑵生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总反应式:C6H12O6??酶?2C3H6O3+能量

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

3、发酵

(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93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能力方面: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⑴ 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⑵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⑶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⑷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解决方法:

⑴ 通过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分离出的不同色带,色带的颜色、分布顺序和宽窄,思考其原因及作用。

⑵ 让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看光合作用的过程,明确每一个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相应的能量转化的过程。

⑶ 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

⑴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⑵ 探究影响光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解决方法:

94

⑴ 通过由浅入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⑵ 通过探究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

产中的应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让学生讨论认识叶绿体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哪些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特点;光合作用的

过程,影响因素等。

七、教学程序

第1课时

[问题探讨]结合教材P97图讨论:

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用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

2、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

导言: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要靠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那么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呢?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探究绿叶中色素的种类: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如P97——98的实验。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做实验:

1、加入SiO2、CaCO3的作用是什么?

2、研磨时为什么要迅速而充分?

3、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后,为什么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

4、滤纸条一端为什么要剪去两角?

5、画滤液细线时应注意什么?

6、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7、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95

教师归纳总结: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色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教师演示相关实验让学生得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并结合P99吸收光谱图讲解。

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但当时并不清楚叶绿素分布于何处?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并非普遍分布在植物的整个细胞中,而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二、叶绿体的结构

结合P99图示讲解叶绿体的结构,教师归纳:

叶绿体

外膜 内膜 基粒:由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组成,含色素和酶

基质:含酶

[资料分析]叶绿体的功能。结合P100 恩格尔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2、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三、总结

重点总结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叶绿体的结构,其结构上有哪些特点适用于进行光合作用。

四、作业布置

P100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1、捕获光能的色素

96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含量约占3/4) 叶绿色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含量约占1/4) 叶黄素(黄色)

2、叶绿体的结构

1、分布

2、形态

外膜

3、结构 内膜

基粒:由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组成,含色素和酶

基质:含酶

4、功能

第2课时

导言:我们知道,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人们得出这一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吧!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教师列表呈现相关内容,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97

讨论:1、从人类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来看,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有什么联系?与技术手段的进步有什么联系?2、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你还有哪些感悟?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师结合P103图讲解。光合作用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98

三、总结

人类认识光合作用的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P106 练习

五、板书设计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2、英格豪斯的实验

3、梅耶的实验

4、萨克斯的实验

5、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6、卡尔文的实验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总反应式

2、过程

3、实质

3课时

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在农业生产上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可采用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的措施。那么哪些环境因素能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呢?先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一、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4——105的实验。

99

二、化能合成作用

学生阅读P105回答:1、什么是自养生物?什么是异养生物?2、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3、自养生物有哪些类型?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00

教师归纳: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

2NH3+3O2→2HNO2+2H2O+能量

2HNO2+O2→2HNO3+能量

6CO2+6H2O→C6H12O6+6O2

三、总结

重点小结光合作用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及化能合成作用。

四、作业布置:P106 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一、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

2、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二、化学合成作用

1、自养生物、异养生物概念、区别

2、化能合成作用概念、与光合作用的区别

101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能力方面: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⑴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⑵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解决方法:

⑴ 用吹塑板做成细胞和染色体模型,边讲解边在黑板粘贴有丝分裂各时期剪贴图。 ⑵ 运用多媒体再现动态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2、教学难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解决方法: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又能克服电教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再通过表格、曲线图呈现变化。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启发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第1课时

[问题探讨]出示教材P110图讨论:

1、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

2、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让学生明确多细胞 102

生物体体积的增大,即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不同动(植)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异,器官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数量的多少。)

导言:细胞为什么都那么微小呢?什么因素限制了细胞的长大?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讨之。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先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案,然后讨论各种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实验按教材P110——111提供的方案。

1、据测量结果计算后填入教材P111表中。

2、写出实验结论。

3、讨论回答教材P111的讨论题。

4、教师总结: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1、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2、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有丝分裂

3、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三、有丝分裂

引言: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学生阅读教材P112)

教师提问:

1、什么叫细胞周期?

2、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

3、什么是分裂间期,什么是分裂期?哪个时期长?

4、细胞分裂间期有什么特点?

5、新的细胞周期从什么开始?

6、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采用什么样的细胞比较好?分裂期细胞有哪些特点呢? 103

下面我们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来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师可先用吹塑板做成细胞和染色体模型,边讲解边在黑板粘贴有丝分裂各时期剪贴图。

1、前期:⑴染色质成为染色体(特点见教材P113)⑵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⑶纺缍体形成⑷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缍体的中央(两失两现一散乱)

2、中期:⑴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⑵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着丝点一平面,形态数目清晰见)

3、后期:⑴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⑵染色体移至细胞的两极⑶染色体数目加倍(着丝点一分为二,数目加倍两移开)

4、末期:⑴染色体变成染色质丝⑵纺缍丝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⑶出现细胞板,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两失两现一重建)

四、总结

重点小结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增殖,细胞周期的概念,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五、作业布置:P114练习一1、2、3,二1

六、板书设计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2、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

物质准备

2、细胞增殖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3、细胞分裂 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三、有丝分裂

104

分裂间期

1、细胞周期

分裂期

2、分裂间期的特点

前期:两失两现一散乱

中期:着丝点一平面,形态数目清晰见

3

、分裂期 后期:着丝点一分二,数目加倍两移开

末期:两失两现一重建

第2课时

教师: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何异同?

4、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细胞器 105

植物细胞: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 动物细胞: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

5、有丝分裂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与DNA的数量关系

(注:设正常体细胞核内染色体为2 N) 上述数据变化可用数学方法表示:

6、有丝分裂的意义 四、无丝分裂

过程:核延长→核缢裂→质缢裂→两个细胞 特点:不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 实例:蛙的红细胞

[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回答P114解释现象

[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参照教材P115——116相关实验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同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1、为什么要解离? 2、为什么要漂洗? 3、为什么要染色?

4、为什么要用镊子尖把洋葱根尖弄碎和压片?

106

5、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什么?

6、在你的观察结果中,处于哪一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7、如何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五、总结

细胞的增殖方法主要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使细胞内的染色体在前、后代细胞之间保持形态、数量的特点不改变。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有一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有差异,第二个不同存在于末期,动物细胞膜的形成和细胞壁形成不一样。

重点小结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有丝分裂的意义,无丝分裂的特点,实验过程。

六、作业布置:P115一4、5 二2

七、板书设计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5、有丝分裂的意义

四、无丝分裂

过程:核延长→核缢裂→质缢裂→两个细胞

特点:不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

实例:蛙的红细胞

五、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07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明细胞的分化。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⑴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⑵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解决方法:联系初中学过的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联系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从个体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建成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教学难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解决方法:从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细胞全能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得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点。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1、为什么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2、骨髓与血细胞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一、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出示教材P117、118相关图片讲解。

1、细胞分化的概念:略。

108

2、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⑴细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实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发育成根的过程中,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形成的细胞近似正方体。随着细胞的生长,变成伸长区的长方体细胞,后来分化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的导管细胞、根毛细胞、薄壁细胞等形态、结构、功能各异的细胞。又如动物的胚胎细胞形成多细胞生物体。干细胞再生出各种细胞等。⑵细胞分化的过程。在细胞外观尚未出现明显变化之前,细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决定了。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结构蛋白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以后依次渐变,不能逆转。因此,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渐变过程。⑶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3、细胞分化的特点:持久性,不可逆转。

4、细胞分化的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5、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6、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吗?

二、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的全能性概念

教师出示教材P119胡萝卜的组织培养的图片,介绍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的实验。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有本物种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绍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将绵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出克隆绵羊“多利”。

2、干细胞

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许多造血干细胞。干细胞有多种类型,可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也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能够分化产生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全能干细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个生命;不能单独发育成完整个体,但能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的干细 109

胞称为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产生与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关的细胞称为专能干细胞。

[资料搜集和分析]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讨论回答教材P120相关问题。

三、总结

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和细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业布置

P120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及其意义

1、概念:

2、特点:持久的,不可逆转的

3、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4、意义:

5、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

2、基础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类型

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三、干细胞

1、概念

成体干细胞 全能干细胞

2、类型 或 多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 专能干细胞

110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能力方面: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⑴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⑵ 细胞凋亡的含义。

解决方法:

⑴ 通过调查人体衰老的特征,讨论如何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引出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和细胞衰老的特征。

⑵ 从生物的寿命引入,探讨细胞的死亡,而细胞的死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细胞坏死,二是细胞凋亡。

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解决方法:通过列表比较细胞的凋亡和细胞的坏死,让学生弄清二者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具准备:

六、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收集有关人体衰老、细胞衰老、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1、人体衰老表现出哪些特征?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3、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3、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关,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 111

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现象。从总体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⑵对单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⑶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如幼年个体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个体的衰老不等于细胞的衰老,如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产生。

那么细胞衰老有何特征呢?

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

一大:细胞核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衰老细胞的特征

一小:细胞内水分减少,萎缩变小,代谢速率减慢。

一多: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 两低: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隆低。

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关系细胞衰老的原因,历来是研究人员极为关注又很难回答的课题。近几十年来,先后提出过多种假说,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问题)

[资料搜集和分析]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叫同学们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投影展示出来,结合教材P123讨论题讨论分析之。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1、细胞坏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细胞急速死亡,是一种被动性死亡;2、细胞凋亡,这是一种特定基础控制的主动性死亡。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细胞凋亡有广泛的生物学意义,例如,在胚胎发育时期清除多余的细胞,有利于器官的建成。当细胞被病毒感染或发生癌变时,机体也会通过凋亡的方式加以清除。

112

(教师结合教材P123相关图片讲解)

[技能训练]分析数据,结合教材P124表讨论分析之。

九、总结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衰老的原因,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十、作业布置:P124练习

十一、板书设计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个体的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个体衰老

多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个体衰老,细胞时刻在更新

二、细胞衰老的特征

含义:

一大:细胞核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衰老细胞的特征一小:细胞内水分减少,萎缩变小,代谢速率减慢。

一多: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

两低: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隆低。

自由基学说:

原因

端粒学说:

三、细胞凋亡

1、概念:

2、特点:

3、原因:

4、意义:

5、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13

114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讨论恶性肿癌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⑴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⑵ 致癌因子。

解决方法: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汇报意见,教师点评、总结,使学生明确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致癌因子的种类。

2、教学难点: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解决方法:从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引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讲述二者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具准备:

六、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癌症,健康生活方式的资料,图片。

2、引导学生讨论相关的问题。

七、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思路组织教学,教师采用多媒体呈现下列问题:

1、什么是癌细胞?

2、癌细胞与其他细胞有什么区别?

3、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

[问题探讨]⑴晒太阳对人体有什么好处?⑵如何正确处理日光浴与预防紫外线过度辐射之间的关系?⑶为什么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

4、细胞为什么会发生癌变?

5、怎样预防癌症?

6、预防癌症与健康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

115

[资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教材P127讨论题。

7、人类能否征服癌症?

按班级四个自然分布把学生分为四组选择不同问题进行讨论,各组汇报小组意见,教师点评、总结。

(一)什么是癌细胞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二)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恶性增殖的“不死的细胞”。

形状显著改变的“变态的细胞。”

黏着性降低的“扩散的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三)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

化学致癌因子:无机物如石棉、砷化合物等;有机物如黄曲霉素、亚硝胺等。 生物致癌因子:如ROUS肉癌病毒。

(四)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致癌基因→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正常细胞生长、分裂失控→变成癌细胞

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五)癌症的预防和治疗。

在个人日常生活中,注意远离致癌因子,尽量规避罹患癌症的风险。

在治疗方面,有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六)总结

1、小结癌细胞的特征,常见的致癌因子,预防癌症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2、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P128练习

(八)板书设计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116

一、什么是癌细胞

二、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恶性增殖的“不死的细胞”。

形状显著改变的“变态的细胞。”

黏着性降低的“扩散的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三、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

化学致癌因子:无机物如石棉、砷化合物等;有机物如黄曲霉素、亚硝胺等。 生物致癌因子:如ROUS肉癌病毒。

四、癌变的机理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致癌基因→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正常细胞生长、

分裂失控→变成癌细胞

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五、癌症的预防和治疗

11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0751/320434557708.html

更多阅读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语法知识复习

语法知识没有掌握好,文言文是很难学好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语法知识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语法知识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梳理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检测题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为了学好语文,巩固好所学的知识。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检测题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检测题及答案一、(12分)1.下列各项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Unit 2练习试题及答案

特别是在英语到来之际,各位学生都准备好了复习工作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Unit 2练习试题以供大家阅读。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Unit 2练习试题Ⅰ.用适当的介、副词填空1.Why not go ___

高一英语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做一份好的复习笔记,将对考试帮助非常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海洋资源(条件优越,类型丰富)① 渔场形成有利条件:第一,宽浅大陆架,水温适宜

声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_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为网友怪咖小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