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摄影中的景深
——摄影初学者数码摄影指南之十四
静观云涛 撰文/摄影/绘图
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照片,有的是整个画面都很清晰,而有的则只是某一部分景物清晰。有的照片前面的人物清晰而远处的人物就模糊了。这是
相机:尼康D300S 镜头:尼康70-200/2.8
光圈:f2.8 快门:1/6400秒 光圈优先
怎么造成的?在摄影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关乎摄影初学者学习摄影创作的一个大问题。所以,我和初入摄影之门的影友一起研究和讨论这个现象,以此把摄影中的景深这个基础知识学习好。
1、什么是景深
这个问题可以用我们的眼睛来解释,当我们观看一个物体时,你无论如何不可能把远处和近处的景物全都看到非常清楚,人眼是靠眼睛的快速变焦来迅速观察远近景物。而照相机镜头在拍照时,每张照片只会有一个焦距,我们怎样使远近不同的景物都能够在底片上留下清晰的影像呢?这就是景深原理所能指导的问题。
我们在拍照时,是通过镜头的伸缩来进行调焦的,如果我们从一排人的右前方拍照,我们对准第四个人对焦,在照片上清晰的不仅仅是第四个人,而第二个人、第三个人和第五、六、七、八、九个人都是清晰的,如下图:
上图说明了对某一目标对焦后的实际清晰范围
从图上可以看出,第一人和第十人之后的人物都逐渐的模糊起来了,这个实际例子告诉我们,并不是只有对焦的那一点的景物才是清晰的,这个对焦点前后都有一定距离范围的景物也能在感光底片或感光器件上结成清晰的影像,这个结成清晰影像的前后范围的距离,就是我们所说的景深。
掌握了景深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控制照片的清晰范围,使照片有虚有实,变化万千,以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景深分为两部分:位于对焦目标之前的叫做前景深,位于对焦目标之后的部分叫做后景深。前后景深相加,也就是从最近的清晰点到最远的清晰点(图中的第二人到第九人)就是全景深。
2、影响景深的因素
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光圈的大小:光圈就是通光孔,光圈越大,通光孔就越大;光圈越小,通光孔就越小。在物距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通光孔越小,焦深就越大,焦深大,景深就大。这个问题牵扯到光学原理,我们知道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就行了。如图所示:
⑵焦距的长短:镜头分散圈原理告诉我们,在光圈系数和物距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长,景深就越短;镜头焦距越短,景深就越长。如下图:
⑶物距的大小(远近):景深的大小,与物距的远近有着直接关系,这是物距和像距的共轭原理所决定的。这个原理的结论如下:在镜头焦距和光圈完全相同的时候,物距越近,景深越短;物距越远,景深越长。如下图所示:
使用广角镜头加大景深,使前景、中景和远景都清晰
3、景深在摄影中的主要应用
⑴表现景物的深度
在一幅图片上,要把被摄景物的高和寛表现出来是比较容易的,可以使用增大物距、减小焦距等等方法。但是,景物都有三维空间,在摄影造型上要把景物的三维空间或者说立体形态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表现景物的纵深长度,那就必须应用景深的原理。
比如一座建筑物,从正面拍摄,我们可以拍出它的高大,但缺乏立体感。如果我们从侧面拍摄,又应用了景深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把建筑物的三维空间表现出来,可以把它的立体形态表现出来。就是说,当我们要表现景物的纵深长度时,就要使用大景深。
德国科隆大教堂
上图是我拍的科隆大教堂,在正面拍摄,仅表现了教堂正面的高大,但缺乏立体感,基本没有纵深感。
而下图是我在法国拍摄的乡村景色,运用了大景深,这就表现了景物的纵深感。
法国乡村风光
下面另一幅照片是伦敦郊外。红色的轿车既是主体,也可以说是前景,远处是纵深处小路和树木。表现了景物的从深感。就是说,用较大的景深,表现景物的深度,这是景深在摄影造型上的一种应用。
英国伦敦郊外
⑵突出主体
当我们拍摄某些景物时,需要突出表现主体部分时,就必须使用短景深。例如要刻画某人的精神面貌和描绘其心理活动时,就应当用短景深去拍摄人物的特写镜头。突出主体的结果,就是把背景,有时还包括前景置于清晰范围之外,变成模糊一片。
光圈:f6.3 快门:1/800秒 镜头焦距:750mm
使用长镜头和较大的光圈,使景深短浅,以虚化背景。
特别是背景杂乱无章的时候,更应该虚化背景。有时候,主体清晰,背景模糊时,还能给人以空间的纵深感,这种纵深感和大景深的纵深感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用前实后虚表示的,后者是前后景都清晰的效果来表示的。
伫立
鹅黄脂红
秋日原野
注:什么是物距? 物距是照相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