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公山位于西山岛的东南端,三面环水,一面背倚丛岭,满山翠柏浓郁,如青螺伏水,似碧玉浮湖。山村水映,美景天成。因昔日在山下傍水处有两块奇石,形如一对老翁和老妪,称为石公、石婆,故而名为石公山。论山高,石公山微不足道,只有49.8米,仅算是一座矮山;论山势,石公山也不足挂齿,谈不上险峻雄伟,然而它却以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景致,吸引着古今中外无数的游客。
石公山在历史上即为著名的游览胜地,自春秋以来,游人云集,名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唐代的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宋代的李弥大、范成大,明代的高启、王鳌、唐寅,清代的俞樾,近代的李根源,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人,均曾来此访古寻幽,饱览湖光山色,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词、游记和摩崖石刻,为石公山增色添辉。明朝万历进士袁宏道云:“西洞庭之山,高为缥缈,怪为石公,丹梯翠屏,此石之胜地。”清朝文人沈盼曰:“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胜数十,石公最著。”在山门入口处,有一块条匾,上书“石公胜迹”四字,由原中共华东局书记宋日昌先生手书,这是对我们石公美景的真实写照和形象概括。
〔引导游客进山橘香亭,稍停〕此亭称为橘香亭。西山岛位于太湖之中,年平均温度在16度左右,比周边地区都较高。冬季气温变化较为平缓,具有适合常绿果树的生长条件,所以西山乃是苏南地区著名的花果山。经济果树的种类繁多,一年四季花果不断,号称“一年十八熟,月月有花,季季有果”。著名的品种有洞庭碧螺春茶、乌梅种杨梅、大佛手白果、洞庭红橘、青种批把、九家种板栗等等……。在此山坡下,有着大片的橘林,每逢橘树花果期间,香味远近弥漫;站在亭处,橘香阵阵扑鼻,因此而得名。“橘香亭”三字由江苏省著名书法家曹志桂先生手书。
〔上台阶,指左边石块〕石公山为青石山,青石即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石灰岩的特点是质地坚硬,但是它比较怕水,尤其是酸性水的溶蚀。在3亿年前,石公山所处的太湖地区为一片汪洋大海,沉积海底的钙质软泥,固结后成了石灰岩,经过地壳运动,石灰岩褶曲隆成了山岭,后来受断层影响,使山岭一部分下沉为凹地。太湖地区又经历了海湾和湖泊的演变,石公山成陆后,在断层的作用下,使完整的岩石破碎、错落,形成陡峻的自然面貌。石灰岩在长期的海水、湖水以及雨淋日晒冷热刺激等自然风化作用下,产生了归云洞、夕光洞、一线天、花冠洞、云梯等自然景观,更产生了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太湖石。
太湖石,简称湖石,别称花石,又称文石,它是一种被溶蚀后的石灰岩,以太湖附近的为最佳,故名太湖石。它最初就是在我们太湖西山发现的,并最早用于园林建设。明大学士王鳌《石记》云:“石出西洞庭山,因波涛激啮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好事者数之以充花囿庭院之玩,此所谓太湖石也”。《扬州画舫录》记载:“太湖石乃太湖中石骨,波激浪涤,年久孔穴自生”。太湖石质地坚硬,浸润不粘。其形态特征与众不同,上好佳品具有皱、瘦、漏、透四大特点。皱者折皱丰富,凹凸起伏;瘦者体态苗条,挺拔露骨;漏者洞孔众多,嵌空嶙峋;透者纹理纵横,四通八达。太湖石又以清、丑、顽、拙四字为书画界园林界的评价标准,优质的太湖石可见“烟绕”,可听“雨声”,可吹“螺声”。江南三大名石为:现存于苏州十中的瑞云峰,现存于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现存于杭州花圃的绉云峰。它们都产于我们西山。
因太湖石具有独特的外形,深受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达官显贵的宠爱,自晋朝以来,纷纷以玩太湖石为风雅,以太湖石点缀庭院。尤其是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爱石成癖,令朱勔到太湖地区搜集太湖石,作贡品运送京都开封,即历史上的“花石纲”一事。
太湖石以水中生者为贵,水痕重,弹窝多。陆地的太湖石较次。当时朱勔先在民间搜罗太湖石,随后责令地方政府组织人员在西山开采。石公山也是当时的采点。后因农民起义和金兵入侵,北宋王朝灭亡,花石纲才告完结,石公山也得以保存下来。
〔指哨石〕此石内有小孔,风吹作螺声而得名。
〔归云洞,稍停〕此处为归云洞,洞高一丈有余,洞内可容二、三十人,旧时因有形似一条白云的钟乳石垂挂洞口,如云方归而得名。洞内岩石上所凿送子观音像,相传原系天然象形石,后来不知何时经人雕琢,反而失去了真相。在归云洞内,除了这尊观音外,洞壁上还雕有四尊小佛像,形象栩栩如生,十分珍贵。
在归云洞左壁处刻有林屋散人秦敏村所作的《石公八咏》。洞外刻有徐纲所书的“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心”十二个楷体大字。“归云洞”三个大字为明朝常熟人严征手书,三个字遒劲端庄,雄健有力。
〔印月廊,稍停〕相传吴王夫差曾携西施赏月于此。每逢秋日皓月当空,月亮倒影映入水波之中,正如“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的诗意,故名“印月廊”。此处走廊,为石公山仅存的古建筑,十分珍贵。在走廊内墙壁上,嵌着五块清末时期镌刻的书条石,分别记载着云梯、一线天、石梁、归云洞、连云峰、石公庵、蟠龙洞等七景,这些以石公山为吟咏主题的五言诗,是石公胜境在艺术上的再现,为石公美景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御墨亭,稍停〕因亭内置有清朝顺治皇帝“敬佛”碑而得名,碑高2米,关于此碑的来历也有一段故事。顺治皇帝有一个宠妃,名叫董鄂妃,她为顺治皇帝生了一个男孩,不幸的是,小孩四岁便夭折了,董鄂妃思子心急,郁郁寡欢,不久也得病死去。顺治皇帝十分伤心,为董鄂妃举行了重大法事活动,当时西山显庆寺(即今包山寺)住持山晓皙,应石参加佛事活动。佛事结束,山晓皙和尚准备南归时,顺治皇帝在景山便殿亲书面赐山晓皙和尚。山晓皙得到这张御笔真迹之后,带回西山显庆寺,作为镇寺之宝,代代相传。直到光绪年间,当时的官员在石公山处勒石立碑,即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块碑。此碑,原置于印月廊内,1984年建亭移于此处。
“御墨亭”三字为我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溥杰先生所书。
〔走进海灯法师陈列室〕海灯,俗名范无病,四川省江油县人,海灯乃是他出家后的法号,意指“苍海之中一盏孤灯”。海灯法师出家之前,曾考入四川法大读书。1928年皈依佛门后,苦行自勉,深研佛理,苦练武功,探究文学,兼学中医,成为中国当代的传奇人物。一生中有三大绝技:梅花桩拳、两指禅、童子功。
1956年,海灯法师云游西山,见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就此落脚,在石公庵里当了一名住持。这一住就是十年,直到文化大革命中,于1967年被迫离开石公山。时隔二十年后,1987年冬,海灯法师故地重游,在石公山住了10天,并在此处树立了梅花桩,建了陈列室,西边一间为他当年修行打坐的禅房,中间为兵器展厅。1989年春初,海灯法师辞别人世,终年87岁,在圆寂之前立下遗嘱,要“归骨石公”。石公山后山建有海灯法师灵骨塔,一会我们可以看到。此房原名烟雨山房,取自“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诗句,此字为八四老人陈叔亮所书,陈老先生曾任中国书法协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此处是观太湖丽景的好地方,大雨滂沦,湖上茫茫一片,山峰隐退;微雨溕溕天低湖小,山岳隐约。两边柱上有史可法诗句:“岩泉滴石久玲珑,涧雪厌松多偃仰”,为李一氓所书,他曾任新四军秘书长,原中联部副部长。
〔指湖天一览〕这座小榭临山而筑,可远眺变幻莫测的太湖,“近山断远水,茫茫湖连天”。“湖光一览”四字由苏州中青年书法家张士东所书。
〔浮玉北堂,稍停〕此处原为石公庵接待女宾的地方。由于石公山上翠柏郁葱,从远处观看石公山的全景,如同一块碧玉浮在水面之上,又因古代士大夫家主妇居留处称北堂,故名“浮玉北堂”。此四个字为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先生所书。在这里有两副对联“烟霞环绕三山外;吴越平分一水间”及“目极湖山千里外;人在水天一色中”。分别为原中国军事博馆馆长李锋先生和原中国书法协会会长董寿平先生所书。
〔介绍太湖〕太湖为一个大型浅洼碟形淡水湖泊,号称三万六千顷,现在面积2427.8平方公里,它东西宽68.5公里,南北长55.9公里,周长400公里,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中列第三位。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以上万年人类历史和三千多年“吴文化”传统为经,以888平方公里景区面积2203平方公里保护地带为纬,编织而成的锦绣长轴。宏观上,它是一派平山远水、山长水阔的吴中山水景色,以湖不深而辽阔,山不高而清秀为特征;微观上,它又是多姿多彩。我们西山景区位于太湖东南部,是一个以群岛风光、花果丛林、吴越古迹见长,以游览、度假为主的湖岛景区。西山岛湖岸线逶迤曲折,周围小岛星罗棋布,岛上峰峦起伏,港湾曲折,尤得山环水绕之趣。石公山更为西山岛上的一颗明珠,古人云:“西山之胜,石公最著”。“眼豁湖山真面目,气吞吴越最精华”。
在石公山观赏太湖美景,可谓一绝。前方,湖中三山、龙床、笠帽、大姑山、小姑山等岛礁星罗棋布,湖光山色,举目入画。西南,茫茫太湖,水天一色,湖天相连,烟波浩渺,气势壮阔。湖东,洞庭东山峰峦叠翠,构成山外山,岛中岛,湖外湖,天外天的壮丽景观。
太湖从地理位置上沿渔洋山、长沙、叶山、西山、三山一线,可分为东太湖、西太湖两个部分。西山岛以西、以北一带为西太湖,以东、以南一带为东太湖,在太湖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是先有西太湖,后有东太湖。西太湖水面广阔,水位较深,风浪较大,东太湖则相反。“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由于东西太湖的地理结构不同,因而在石公山,我们可以欣赏到东西太湖不同的美景,以及太湖在不同的季节、气候、视角所表现出的变幻无穷的景色。每当风和日丽时,观看东太湖水面,波光粼粼,点点渔帆,水波荡漾,温柔平静;而天气阴霾,狂风大起时,观看西太湖水面,风起浪涌,白浪滚滚,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太湖水景的变幻多姿,绚丽多彩,在我们石公山可尽收眼内。
远眺湖水
〔指断山亭下石台阶〕1981年,北京地质学院的学员们曾经在此处进行过地质考察,在石块中发现许多嵌在石头里形如米粒的东西,经考证,证实此为(虫筳)(注:前合为一字,读ting2)化石。(虫筳)又叫纺锤虫,属于原生动物门,是海洋生物,它生于早石炭纪晚期,灭于二迭纪末,距今约2.85亿年到3.5亿年。(虫筳)爆化石是地质学上划分石炭纪和二迭纪地层的重要标准化石之一。所以它足以证明石公山原先是海中山,这也为太湖地区的海陆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指来鹤亭〕请各位观看左边这座亭子,大家可以发现,此亭没有顶,构造形式为歇山式。再看亭子后面,有一棵古柏,此树年代久远,十分珍贵。从远处看古柏,极似亭子的尖顶。这种布局手法,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常常运用,叫借景,借古树为亭顶,将亭子和树有机地组织起来,融为一个整体。而且在亭子的衬托下,愈加显得古柏的高大挺拔。既不破坏影响古树生长,又增添景致情趣,实为一举两得。
此亭呈长形,立于山崖之上,名为来鹤亭。顾名思义,即此处曾有鹤来栖息过。在石公山,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时期,杭州有一个人,名叫林逋,此人一生没有娶妻生子,以种梅养鹤为生,称为梅妻鹤子。林逋喜欢放鹤,周游太湖,鹤经常飞到苏州、无锡。仙鹤飞到苏州石公山,见这里青山绿水,景色十分优美,盘旋长久,终于收翅落下,在此栖息。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分别在杭州、苏州、无锡建造三座亭子,分别名为放鹤亭、来鹤亭、招鹤亭。在此亭柱上镌刻对联:“虹飞霞际落;鹤舞镜中回”。系苏州现代著名书画家吴牧木先生所书。来鹤亭三字由苏州现代书法家朱第先生所书。在悬崖下,有个小池,名为鹤池,池水清澈见底。
〔指断山亭〕我们再看右边这座亭子,此亭建于陡立断岩之上,而得名断山亭。亭名由苏州现代著名书画家张辛稼先生所书。此亭呈四方形,为石木结构。在此亭柱上有一幅对联:“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此对联由苏州现代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所书。此对联出自王鳌《归省过太湖》诗中名句。提起王鳌,各位或许不太熟悉,他是吴县东山陆巷人,明朝正德年间的宰相。是江南才子唐寅唐伯虎的老师。唐伯虎对其老师是十分推崇,称他为“山中宰相无双,海内文章第一”。由此足见王鳌先生的才识非同一般。这副对联便是一副谜联,上下联各打一个字,请各位猜猜看。上联:山与人相见,乃“仙”字,下联“天将水共浮”乃“沃”字。这两个字形象的概括出太湖山水的神韵,描绘了江南水乡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色。反映了作者对家乡太湖山水的赞美之情。
断山亭
〔指一线天〕此处为天然岩石裂隙,坡度约为50”,宽仅一尺,如线垂挂,将巨石一裂为二,在石隙间用平整石块,嵌置53级石阶,称“五十三参”,在侧身攀援石壁,拾级而上时,有“举目一线天,低头百石阶”之感,故名“一线天”。此三字由苏州现代著名书画家谢孝思先生所写。至于台阶为何嵌置53级,在佛教中有个说法,在观音菩萨的身边有两侍童,一个是善财童子,一个是龙女。善财童子得道经历十分艰难,先后一共拜了五十三个师傅,才得以得道。故称“五十三参,参参见佛”。这里台阶安置53级,缘于此意。此景原名为风弄穿云洞。
一线天
〔移影桥前,稍停〕此桥小巧玲珑,为单拱石桥,建在断崖之上,地势十分险要。名取自李洲芳的“风帆移影桥独横,渔姑对镜月成双”诗句,故名移影桥。人如果站在桥下的台阶看太湖水,时间久了,眼睛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即不是水在动,而是桥在动。
〔至节孝坊〕这是一座节孝碑坊。在古代,要立节孝坊,据说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儿子必须是遗腹子;②遗腹子当上四品以上的官;③母亲没有再嫁;④经皇帝特批,才能立坊。此坊建于清道光年间,立坊人氏为蔡氏。究竟是因为什么条件才被允许立坊,尚待考证。
〔引入夕光洞〕此洞叫夕光洞,这三字由清朝王梁所书。洞很小而且较浅,高不过3米有余,仅能容纳数人,而且洞内又比较黑暗,本不足以观赏。但是在洞顶部有两条裂隙,其中一条裂隙呈东西方向,每当太阳西下时,了一束余晖透过斜向对西的石缝射入洞内,光彩绚丽。故名夕光洞。在洞的顶部有两块凹凸不平呈锥形塔状的巨石倒悬,塔顶朝地,称为“倒挂双塔”。当仰视石塔时,有一种气势压顶,摇摇欲坠的感觉。每当夕阳斜照,光线落到塔尖的时候,堪称为奇观。
〔指联云障〕看此处石壁,非常陡峭,直入云端,宽约数丈,似耸立的屏风,故名为联云障。在此绝壁上题有王鳌楷书的“寿”宇,此字高约一丈有余,笔法苍劲有力,是西山岛上的巨型石刻。
〔指云梯〕此景名为云梯,高约30米左右。从远处观望,似从地面通到山顶,直达青云之上,从侧面观看,如曲曲折折的梯子,直升云端,故名云梯。云梯看似有石级,要知道这可是天然形成的,沿此攀登,可以领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星名)。”
“云梯”两字系严征所书。
〔引入览曦亭〕此亭名叫览曦亭,建于1985年,因亭建于临湖的山坡上,黎明时刻,在此可以观看到旭日从湖面冉冉升起,一览晨曦,景色奇丽万状,故名览曦亭。此外,在每年农历九月十三,傍晚时刻在此处还可以欣赏到“日月同观”的天象奇景。其时日落水面,月升湖上,月如朝阳霞光万道;残阳如血,满湖洒金,景色十分壮丽。
〔明月坡,稍停〕在此处,有一整块的灰黑色的大理石板,平坦如砥,南高北低,坡度约为10~15度,倾斜入湖,面积约万余平方米。据《苏州府志》记载,古代吴王曾携西施在此赏月,故名明月坡,为古吴遗迹。古时文人雅士常来此赏月,清人沈彤曰:“明月坡广可容数百人,月夜可萧鼓其上”。每当明月之夜,小憩于此,听湖水波涛击石,看湖面月光闪烁,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西山著名胜景之一“石公秋月”,为西山古八景之首。据地质学家考证,此石板基岩由上晚石碳世船山组灰岩组成,岩石年龄距今约三亿年左右。在石板上还有几厘米厚的一层砖红色的角砾岩,角砾成分以石英质类岩石为主,粒度大小悬殊不等。大者八九厘米,小者毫米以下,圆度中等,据此现象推断,明月坡可能是层间滑动的产物。
〔海灯灵骨塔处稍停〕灵骨塔占地150平方米,塔高10米,由塔基、坛台、塔体三个部分组成。塔系铁铸,一身黑色,充满庄严肃穆的气氛。坛台的正前方嵌着海灯法师的遗像,遗像用汉白玉雕凿而成。塔基上铺设花岗岩地坪,塔基栏板上一共布置了18方花岗岩雕刻。它的内容可分三个类型:佛教花木、海灯武术、海灯诗作。
少林梅花桩是海灯法师的三大绝技之一
海灯法师为佛门高僧,因此在塔基前面的栏板上雕饰莲花、茉莉、忍冬、石榴。这四种花卉都有它的象征意义,忍冬具有越冬不死的特点,释家将它视为“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之物;石榴象征信徒众多,佛门兴旺;莲花象征超凡脱俗,高雅纯洁;茉莉则以其纯洁芳香,小巧玲珑成为释家的吉祥物。
海灯法师是当代的武林高手,因而在栏板上雕有他最拿手的10套功夫:朝天登、七星剑、九节鞭、三节棍、罗汉拳、金刚锤、两指禅、童子功、曲地龙、梅花桩拳。
海灯法师在诗学上颇有造诣,并有《海灯诗集》传世。在栏板上共刻有海灯创作诗五首,分别为:一、煨芋;二、烹茗;三、归云洞颂古;四、一指禅;五、石公秋月。诗由朱德昂先生所写。
石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