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二轮复习:小说阅读
循考点阅读,依题点精练
考点一 分析情节结构
——通文脉,析作用
Ⅰ 从整体上梳理、概括情节及分析情节结构特点
(一)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
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
(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①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②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③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④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⑤对比: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⑥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⑦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⑧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掌握整体分析情节结构题的规范要点
(一)梳理、概括小说情节题
1.审清该题型的常见提问方式
①梳理小说的脉络;②概括小说的情节;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④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中的某一方面);⑤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模式
(1)梳理情节三法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叙述顺序、情节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②寻找小说的线索来梳理。小说线索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③抓住场面,梳理情节。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用此法梳理: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等。
(2)运用答题模式,准确概括
①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一般首先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概括,而且要前后贯通。
②叙述要完整。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叙述、概括。尤其是“何人”“何事”这两个要素坚决不能省略。“何事”一环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③叙述、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二)分析概括情节结构特点题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②小说是如何讲述××故事的?③小说在情节设计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④请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这类题目常见的答题角度有四个:
①线索。这是小说情节整体分析首要的思考角度。要看它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小说的线索安排同散文的差不多,特别要注意小说的双线特点,如有的使用明暗双线;有的使用多重线索,如时空线、感情线等。
②叙述视角和方式。叙述视角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叙述;一种是无限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分析叙述视角,一般先指出小说是采用了“我”的视角,还是“我”“他”不同视角的交叉,然后再分析。分析叙述方式,主要看小说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及平叙中哪种(些)方式,一般先指出采用了倒叙、插叙、平叙等方式,然后再分析。
③组织材料的详与略。这一点不太常用,也不常考。
④安排情节的技巧,如使用了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拆构法及“欧·亨利笔法”等。
Ⅱ 分析局部情节(段落)作用
一、构建局部情节(段落)作用的知识背景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开头段的作用,仍像散文那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②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掌握分析局部情节(段落)作用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1.审题
(1)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文中写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内容对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③某处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审题要关注以下几点:
①审出所给文字的特点,它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心理)描写,或者环境描写等,弄清文字特点对答题起着方向性作用。②审出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位置,以此判定它与上下文的关联。③审问法:a.是单一问(只问情节作用)还是综合问(该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b.是问的某一段落的作用还是段落中的某处文字的作用,甚至某处描写的作用。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1题第(2)小题: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该题是综合问(必须答出情节、人物、主题、读者等方面的作用),问的是小说开头的细节描写的作用,而不是小说开头的作用。
2.答题
(1)答题模式
分析情节作用也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具体来说:
①结构(情节自身)作用
a.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b.照应前文;c.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d.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e.线索,贯穿全文。
②内容作用
a.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b.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c.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答题时可采用这样的形式:××情节(内容)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2)注意使用术语
①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提供依据。情节说明要具体,不能笼统地说。
②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③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
三、重点分析句段在情节中的作用
考查情节,重点在分析其作用。分析其作用,一般都会选择文中的某处段落或句子作为切入口,有的是单向情节作用,有的是把情节作用纳入其中的综合分析。无论哪一种角度,都离不开对情节内在关联性(因果链)的把握,它是整个情节题的核心。解答句段在情节中的作用题目,应按照以下步骤:
第一步,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脉络并作概括。一般按情节发生发展的阶段分点概括,每一阶段可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述形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第二步,细读所给文字,分层抓住其层意或关键词语。这一步工作是基础、前提,绝不可粗略读之。
第三步,分析所给文字在情节上发生了哪些关联。所谓关联,就是情节发生发展的依据,或者因果关系。
附:小说结尾艺术的鉴赏
与小说开头段相比,小说结尾段特别重要,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结穴处,而且是作者用力构思的匠心之处,尤其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更是在结尾处引爆“审美的雷管”。因此,小说结尾处成为命题的重点部位和热点区域也就不足为奇了。复习时,一定要加强对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的研究。
1.准确审题
(1)提问方式
①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②小说为什么要以……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③请分析小说结尾处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④×××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⑤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审题要点
①审清是单一问还是综合问。单一问:只问结尾段对表现人物或情节的作用。如“提问方式”④只问情节。综合问:只笼统地问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②审清题型。有分析题,如“提问方式”①③④;有探究题,如“提问方式”②⑤。
2.规范答题
(1)要把小说结尾艺术的领悟与情节结构安排的欣赏、人物形象的鉴赏、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等角度综合起来,真正提高阅读结尾艺术的鉴赏水平。
(2)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补出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3)注意答题思路:情节作用+结构作用+表现人物作用+表现主题作用
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依然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答题。
①点明情节特点,如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补充情节完整等。
②点明结构作用,如呼应上文,结构完整。
③点明人物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④点明主题情感作用,如深化主旨,加深情感。
个别结尾还有读者作用,如引起读者深思,回味悠长。
考点二 分析环境描写
——境由心生,妙笔生花
Ⅰ 如何分析社会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社会环境虽然不是考查的重点,但其作用仍不可忽视。
所谓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小说阅读考查的角度主要有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
一、分析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
1.分析社会环境特点的途径:
(1)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如家庭、街道及工作地点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透过人物活动的场所,弄清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3)把握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特点,如是否压抑或者愉悦等。
(4)从文本中的地域风情、风俗习惯描写中理解环境的特殊特点。
2.概括社会环境最好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它有时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有时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二、分析概括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做分析概括社会环境描写作用题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制造悬念,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产生波澜。
(4)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答题模式:①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②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提示:在分析概括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注意中国小说和外国小说在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
Ⅱ 如何分析自然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它是小说考查环境描写的重点。其重点方向在于:特点、作用。
一、分析概括景物特点(寓意)
分析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要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做这类题时要特别注意审题,注意“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的特点”的区别,后者答的是“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
二、分析概括景物描写的作用
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⑤暗示、铺垫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⑥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⑦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2.根据位置判定其作用
①如果所给景物文字出现在开头,那么其作用主要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感情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加舒缓自然、顺理成章。另外还有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主人公的作用。
②如果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作用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那么其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
③如果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
④如果景物描写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3.构建答题模式
常见的答题模式有: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指向情节:推动……发展,暗示……转换,勾连……情节,为……做铺垫,为……埋下伏笔。
③指向人物: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心理。
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
另外,要注意两点:
①小说的景物描写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要结合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②环境描写作用题,答题很容易模式化、套路化,因而最易答得笼统、空泛。为此,特别强调答题要与文本“这一个”特定内容的分析结合起来,因此,作答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的文字。只有读得好,才能答得好。
考点三 赏析小说形象
——由表及里,因形悟神
Ⅰ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及作用
一、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一)掌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途径和方法
小说中的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对比生活中的原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更具代表性。
小说人物的形象特点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外在特点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点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点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如何把握呢?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结合小说直接描写的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及间接描写的环境和与他人关系等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这是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一种对人物形象外在特点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写。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切入分析,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点、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等。
2)语言描写
人物语言是小说中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精妙的语言描写可照见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内心毒辣,或心思绵密,或憨厚诚实,或单纯可爱。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3)动作描写
动作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人的每一个行动都受其思想、性格的制约,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的动作,势必会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还应关注人物的动作描写。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灵魂精髓的支撑。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描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直接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来暗示。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织在一起,有时候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5)细节描写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都是由许多细节构成的,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技巧。细节描写主要有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又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6)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用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或环境(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或物象的描绘来表现人物,以使其鲜明突出。这种手法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点。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首先,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性格),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如《林黛玉进贾府》开头的贾府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也就有了基础,有了依托。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间接议论的语句,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等等。
(二)掌握两种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题的题型规范
1.整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题
(1)精准审题
①常见提问方式:
a.作品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b.作品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c.概括文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d.请概括文中×××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②审题要点:
a.是概括还是分析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b.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
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
(2)规范答题
①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
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
分析题有两种思路:
a.概括→分析:先给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特点,用“×××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句式完成;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论证分析。
b.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
②学会用术语答题。
人物形象的概括,都有较固定的术语。如正面人物常用以下词语概括: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乐于助人、宽容、大度、严于律己、聪明、机智、深谋远虑、有志气、有作为、专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一视同仁、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等。反面人物则换成相应的反义词语。
2.局部分析人物心理情感题
(1)精准审题
①常见提问方式:
a.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或心理)?
b.小说写××人物先用“××(词)”再用“××(词)”,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②审题要点:
关注所给句子或词语所在的位置,确定答题的阅读范围。
(2)答题方法
①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如2014年江苏卷第14题要求分析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其实,相应的文字就四句话,不足一百字,不精细阅读,很难答好。实际上,这类题目考的就是考生对局部文字精、细、深的阅读能力。
②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③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
④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内心的“这一点”。
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而小说中的人物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高考考查的重点一般放在次要人物上。
1.分析概括主要人物作用题
(1)常见提问方式:
①结合文中×××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②结合文中×××这一人物形象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③请简要分析文中×××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2)从三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
①表现主题的作用。小说的人物形象众多,其中置于中心地位、被作者着力塑造的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刻画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但不是根本目的,刻画人物的美丑善恶无非是为反映现实服务的,小说的最终落脚点是借助形象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人物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带给人们的某种启示,是主要人物形象承担的重要任务。简言之,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②推进情节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性格(命运)变化而使情节有了变化,从而对情节起推进作用。
③体现社会意义。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2.分析概括次要人物作用题
(1)常见提问方式:①×××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请概括“我”的性格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
(2)从四个方面分析概括其作用:自身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情节作用+主题作用
①“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②“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
③“情节作用”主要是线索作用,推动(串起)故事情节发展。
④“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另外,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Ⅱ 分析概括物象的作用
物象虽说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之一。高考主要考查物象在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如何做好物象作用题呢?
1.精准审题
(1)提问方式
①小说以“××(物象)”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多次写到“××(物象)”,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③小说“××(物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④小说用不少笔墨写“××(物象)”,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2)审题要点
①审清问的角度:限定角度,如“提问方式”③④,答作用分别限定在“艺术表现”与“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角度;综合角度,如“提问方式”①②,没有明显要求答题角度,一般从多角度思考。其中,“艺术表现”名义是限定角度,实则也是多角度。
②审清描写物象的范围。小说描写物象的文字,不是统贯全文,而是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文字中,需要把与该物象相关的文字都找出来。
2.规范答题
答题思路: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
①“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
②“环境作用”,指的是它对时代特点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③“人物作用”,指的是它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特点和性格。
④“情节结构作用”,指的是它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如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用以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造成波澜,形成线索等。
⑤“点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考点四 赏析艺术技巧
——得鱼莫忘筌,得“意”需要“言”
Ⅰ 构建小说艺术技巧的知识体系
一、赏析叙事技巧
叙事(记叙)作为小说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其技巧表现在叙事的人称和方式两个方面。
叙事技巧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
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叙述
不受时空限制,叙写展现自由灵活。
方式
顺叙
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二、赏析描写技巧
小说中的描写有两种,一是环境描写,主要指景物描写;二是人物描写,它是描写的重点。
1.景物描写技巧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小说中景物描写技巧通常与景物的特点和描写的作用一起构成“一景三考”,在涉及景物描写的效果时可参见本节专题三考点二。
2.人物描写技巧
人物描写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直接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间接描写
借助次要
人物烘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借助物
象烘托
借助环
境烘托
注 “描写”还有“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之别,散文与小说中都有,但高考不大涉及此类知识点。2014年江苏卷却考到了该点。
三、赏析情节设置技巧(见本节专题三“考点一 分析情节结构”)
四、赏析语言艺术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
(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
(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如2010年山东卷第19题考查的就是对老舍小说语言的京味、口语化特点的掌握。
特别要注意的是,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是不能等同的。
鉴赏小说语言艺术同鉴赏散文语言艺术一样,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角度切入。不过,鉴赏小说语言更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即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展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感情,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还有作者语言的个性化。
Ⅱ 掌握赏析艺术技巧题的答题规范
一、局部赏析题——赏析画线句子
精要点拨
小说局部艺术技巧赏析题最典型的是赏析画线句子题。它是以小说中某一处或几处语句为对象,以赏析艺术技巧为重点的综合性赏析题。这类题型在设置上有两个特点:
①所选句子从内容上看分两类,一是小说中描写景物的句子,二是小说中描写人物的精彩语句。
②题干中有“赏析”关键词,意谓是以表达技巧为重点的综合性赏析活动。这里的表达技巧主要是描写艺术,重点是写人艺术。
做这种题型,关键注意两方面:
1.把握描写内容:要对这个片段文字细读、深读。要理清层次,抓住关键词语(尤其是动词、形容词),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细读、深读不仅要反复读,更要动笔墨、动脑筋,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掌握答题要求:语句赏析=判断艺术技巧+阐释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首先,准确判断所用的艺术技巧。这一点同散文的语句赏析题不同,散文一般是从修辞手法切入,然后是表现手法,而小说则先从描写角度切入,然后是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判断句子所用的描写技巧,先要确定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如果是人物描写,则要进一步判断它属哪一(几)小类,如是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判断须结合主体材料来判定。判断也讲求多角度切入(如描写技巧和修辞手法等综合判断)。
在判断出艺术技巧后就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技巧是如何运用的,如是细节描写,则要说明细节描写指的是什么等。
最后分析表达效果时,一般要扣住小说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作答。另外,从表达效果切入,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写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这样全盘考虑,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整体赏析题
精要点拨
这种题型在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不常出现。主要题型是立足于整体赏析主要写人手法。答题要求同“赏析语句题”。
附: 如何赏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1.准确理解“细节描写”概念
①什么是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环境特征的单位,也就是表现事物各种感情特征的具体而细小的材料。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的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放大,准确、生动、细致地将其描绘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闻其声”。(可与本专题“考点三 赏析小说形象”中“细节描写”相关内容参照理解)根据这个定义,称得上细节描写有两个特征:一是将细小的事物描写得极细致、极“特写”,二是所描绘的细节必须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少考生以为只要是细致描写就是细节描写,其实不然,只有这两个特征同时具备,才称得上细节描写。
②细节描写不只是动作描写,它有许多种,如场景细节、服饰细节、表情细节、语言细节和心理细节等。当动作描写具有较大的表现力时,也叫细节描写。
2.全面准确地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作用十分巨大,表现在:
①推动情节发展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②展示人物性格
一些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精神风貌。
③凸显环境特征
文章中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往往要借助典型环境的描写,因此文章对一景一物的细致描写,不仅能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凸显环境特征。
④表达真挚情感
一篇文章能感染读者,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真挚。而真挚情感除了来源于亲身经历的生活,还来源于成功的细节描写。
⑤深化作品主题
好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其实,细节描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
①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②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透露出人物形象的心理。
③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④人物外貌、服饰方面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特征、身份等。
⑤环境中的细节描写,烘托出人物的性格。
3.如何做细节描写题
细节描写题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侧重分析细节描写的内涵,如“×××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最典型的是2011年江苏卷第12题。此类题实际上就是从局部文字分析人物形象题。(可参见本节专题三“考点三 赏析小说形象”相关内容)
另一类是侧重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要从以下角度答题:
①刻画人物方面,如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等。
②推动情节方面,主要关注该处细节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与前面的情节是否有照应,对后面情节的发展是否有铺垫。
③表现主题方面,主要看该处细节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样的作用,该细节与小说的主题是否有联系,是否有利于主题的表现。
④烘托环境方面,有的细节能渲染时代气氛、表现地方特色。
考点五 探究文本意蕴
——深入阅读,多角度、深层次展开探究
Ⅰ 熟悉高考常考探究题型,体悟探究角度和方法
一、主题意蕴类探究
主题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一)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探究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
(二)标题意蕴、作用探究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命题者偏爱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对于标题作用探究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④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⑤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常考的标题作用类探究角度有:
1.“人物(形象)”类标题(如《侯银匠》《鞋》等)
①突显人物形象。②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用。③设置悬念,激起读者阅读兴趣。④紧扣中心,突出主题。⑤富有象征意蕴(针对物象标题而言)。
2.“事件”类标题(如《一个人的遭遇》《溜索》等)
①突出主要情节。②设置悬念,增强故事的可读性。③起到线索作用。④暗示了主题。(如果是“人物+事件”,还要答“交代了主要人物”)
3.“时间、地点、环境”类标题(如《古渡头》《晚秋》等)
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气氛。②设置悬念,暗示情节发展。③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呼应全文内容。④突出小说的主题(结合小说的含意作答)。
(三)句子意蕴探究
句子意蕴探究同一般的句子含意理解、分析题有同有异。相同的是理解、分析的方法。不同的是:①能力层级不同,难度不同。探究句子意蕴难度远远大于句子含意的理解、分析。②所选句子及阅读的范围不同。一般的句子理解题、分析题所选句子可能是局部的重要句子,阅读的范围可能只是一段之中或上下文;而探究句子意蕴题所选句子一定是关乎全文、主旨的,必须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四)启示(思考)类探究
启示(思考)类探究题是近年新增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类试题,要求在准确把握人物精神实质、关键语句内涵及丰富主题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启示等,侧重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类题型是一种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延伸的题型,多由小说所写的内容、人物、主题而感,向“现实”或“人生”延伸,有时也可借鉴“写法”作审美探究。无论哪类探究,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人生)等角度读出“自我感悟”是其基本要求。
二、情节类探究
情节类探究题主要是基于小说情节方面的探究,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
虽说是探究情节结构题,但实乃一种综合性探究:
①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
②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和发展变化轨迹,
③看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④看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三、人物形象类探究
人物是小说阅读的中心,自然也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类探究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人性弱点)、命运成因,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三是探究人物性格、命运给人的启示。
人物形象类探究题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情节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与情节密不可分;②人物自身角度,如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③主题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中体现出来的,要看人物对主题所起的作用;④环境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⑤真实角度,即人物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问题。
四、艺术技巧类探究
艺术技巧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可探究情节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可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甚至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如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的探究题。其实,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特色赏析的鉴赏评价题,只是上升到“探究”层面而着眼于全局,探究深广而已。因此,对于这类题,要以“鉴赏表达技巧”题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或深或广的探究,探究时应把“特色”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
Ⅱ 抓住规律特点,多角度、深层次探究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虽然探究题林林总总,但是只要认真思考,还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的。只要能抓住其规律特点,探究题就无神秘可言。其规律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题目让你探究什么——小说五个方向
尽管探究题要探究的方向(点)很多,但在小说中无非五个方向:主题、人物、情节、环境和艺术特点。虽然它们披上了“探究”的外衣,其实并不神秘,都指向小说这些常规的东西。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古渡头》的探究题指向小说的情节安排,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鞋》则指向小说的特殊结构——后记,2014年江苏、辽宁、浙江卷的探究题则指向小说的主题。
既然都指向小说最核心的东西,则可转变常见的思考模式。如要探究意蕴,则说明意蕴具有多义性、深刻性,那么它有哪些“多义”和“深刻”呢?顺着这个方向就可展开探究。又如指向情节的探究题,则可以这样思考:为什么探究情节——说明情节安排巧妙,对表现人物、主题有很大作用。那么它“巧妙”在哪里,有什么作用,可就此展开探究。
当然,首先要判断出探究的方向(点),这与审好题密不可分。探究题的探究方向多数是给定的、明确的,只要审准题,判断不成问题。有的虽未明示,但也已暗示。如2014年湖北卷《六指猴》探究题: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题干第一句就是提示性语言,暗示短小段落对情节、叙事等的作用。
二、如何展开探究——多角度、深层次
这个“多角度”“深层次”是什么呢?说白了,无非是:
①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及艺术表现。无论探究点指向哪个方向(如情节、人物等),都可以在这几个角度、层面内展开。所谓“角度”“层面”不外乎情节自身、人物形象、主题表现(情感表现)这些内容。
其实,在情节、人物等诸要素内,任何一个角度又可展现为一个个更小的角度。如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高潮是主要的,结局是关键。人物中又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重要人物、线索人物等。这便是“多角度”“深层次”展开。
②哲学、审美、民族文化背景和心理,以及人文精神关怀。探究题不仅要懂得“技”(如何探究),更要有“识”。这个“识”就是文本背后存在的深刻的“理”,哲学、审美等方面的理。做探究题要懂得这样的“理”,要有这方面的“识”。
三、答案如何组织——依“多点”和“深点”而定
所谓探究题,无非是思考得广、深而已,只是有的省市探究题要求深点探究(往深处思考),有的要求“多点”探究(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像江苏卷及最近两年的课标卷的探究题都属于“多点探究”。要求不一样,答案组织就不同。
1.“多点探究”的答案组织要求:答案至少有三个点,这三个点就是三个角度和层面,各角度、层面间不能交叉,角度不要太大或太小,每个“点”(角度、层面)都由“依据(对文本的分析)+结论”(或“结论+依据”)组成。其组织形式为:
①要点一:结论+依据
②要点二:结论+依据
③要点三:结论+依据
一般而言,考生只能探出两个“点”,第三个“点”需要借助较厚实的文学素养和对文本的深悟才能探出。
2.“深点探究”的答案组织要求:深点探究是指可以就任何一个“点”深入探究;答案一般由“观点+理由”组成,重点在阐述“理由”上;“理由”可以在文本内多角度展开,也可以“内引外联”,联系个人或现实进一步展开;“理由”部分要有理有据、充分且层次分明。其组织形式为:
亮出观点+阐述理由:
文本内理由①+文本外理由①(联系个人或现实)
文本内理由②+文本外理由②(联系个人或现实)
这里的理由可以视文本特点和题干要求而定。如果只要求就文本内深入探究,则理由至少有两个。这样看来,与“多点探究”异曲同工。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