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朱熹是我国文化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立了十分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明天理,灭人欲”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称的“人欲”亦即人之“私欲”。为了达到“存理灭欲”的目的,朱熹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给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德育教育以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关键词:朱熹;道德教育;天理;人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9)05—0048—04
道德教育问题,是历代伦理学家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朱熹作为我国文化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十分重视个体道德教育问题。在道德教育方面,他建立了十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目标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使其道德教育思想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值得我们借鉴。
一、存理灭欲: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就是说,历代圣人都是把“存理灭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来看待的。
朱熹学说中“天理”的含义,是与其伦理学说的中心“仁”相联系的,他的“太极”论,把“仁”上升为天理。朱熹认为,“浑然天理便是仁”,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仁”是浑然天理,那么循天理便是义,“义者,天理之所宜”“礼者,天理之节文”,所宜、节文,都是天理的存在形态。天理不仅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体现为人伦,“父子、兄弟、妇夫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父慈、子孝、弟悌、夫妇敬,都是天理之自然。同时,天理是心的本然,“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心之本然是指心中浑然天理,而无一丝人欲之杂;天理是善,“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
人欲又作“私欲”,它在朱熹这里是一个专门的概念,是指不正当的“欲”,与一般的欲是有区别的。“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心之疾疚,就是心理有毛病,循此而去,其心就私、就邪。从“天理”、“人欲”的含义可以看出,朱熹所讲的“灭人欲”,并不是要灭掉人所有的欲望,而是要灭掉人的无节度的欲望和贪欲,他所反对的“人欲”、“私欲”并不包括一般人的正常欲望。有人问朱熹:“饮食之间,熟为天理,熟为人欲?”朱熹回答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复有人问:“饥食、渴饮,冬裘、夏葛,何以谓之天职?”朱熹回答说:“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盖天只教我饥则食,渴则饮,何曾教我穷口腹之欲。”朱熹上述说法表明“人欲”并不涵盖饥食、渴饮、冬裘、夏葛,并且认为这些是“天理”。但他对无节制地追求美味佳肴,“穷口腹之欲”,则视为“人欲”,他主张那是要反对的,是要去之、灭之的。那么朱熹的“人欲”究竟指称什么?朱熹说过:“若道心是天理,而人心则是私欲。”在这里,他把“天理”与“私欲”对置起来。实际上,朱熹把“天理”与“私欲”的对置,亦即是他的“天理”与“人欲”的对置。因此,他指称的“人欲”亦即人之“私欲”。
二、朱熹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朱熹说:“为学须是痛切恳恻做功夫,使饥忘食,渴忘饮,始得。”“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之所以要下如此功夫,是因为“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欲极其顽固,“去得一层,又有一层”,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天理人欲相胜之地,自家这里胜得一分,他那个便退得一分;自家这里退一分,他那个便进一分”…(卷五十九),真个是“你存我亡”的殊死拼搏。因此,丝毫懈怠不得。为了达到“存理灭欲”的目的,朱熹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
(一)居敬穷理
居敬”又称“持敬”,旨在强调把修身看作十分严肃的事。朱熹说:“居敬是个收敛执持的道理。”“居敬”,在修身中具有唤醒人心的功能。朱熹说:“学者工夫只在唤醒上。”“人之本心不明,一如睡人都昏了,不知有此身,须是唤醒方知。”那么,用什么方法去唤醒呢?照朱熹的意思,这个方法就是“居敬”。因为“居敬”,就是通过“收敛此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所以,理学家讲“存心”、“收心”、“求放心”,实质就是“唤醒”人心,故曰:“所谓‘存’,所谓‘收’,只是‘唤醒’”。强调“唤醒”,就是激励人们通过“居敬”,经常保持修身的自觉性,这对于自我修养,无疑有其积极意义。
“穷理”是与“居敬”相关联的又一重要方法。朱熹说:“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益密。”“穷理”,单从字面上看,就是穷尽事物之理,故朱熹说:“涵养中自有穷理工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功夫,养其所穷之理”;又说:“穷理是个推行究竟的道理。”…(卷九)从一定意义上说,“穷理”亦即“格物”,故曰:“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两、三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到十分,方是格物。”又说:“‘格物’二字最好。物,谓事物也,须穷极事物之理到尽处,便有一个是,一个非,是的便行,非的便不行。”朱熹所说的“穷理”,虽然包括事事物物之理,但从其主旨上看,主要是穷尽人伦之理,故朱熹曰:“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皆人所不能无者,但学者须要穷格得尽。事父母则当尽其孝,处兄弟则当尽其友。如此之类,须是要见得尽。若有一毫不尽,便是穷格不至也。”又说:“穷理,如性中有仁义礼智,其发动为侧隐、羞恶、辞逊、是非,只此四者。任是世间万事万物,皆不出此四者之内。”“如今说格物,只晨起开目时,便是四件在这里,不用外寻,仁义礼智是也。”这都说明,朱熹所讲的穷理,就是要求懂得人伦之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把穷理称作人们“入德”之门径,说:“人人德处,全在致知格物。”足见“穷理”在修身中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
(二)涵养省察
孟子讲过“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朱熹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从“性即理”的思想出发,认为道德教育必须注意把无有不差的“心”存养起来,要收敛其身心,使精神常集中在这里,而勿便失忘。因此,一方面对天理来说,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另一方面对人欲来说,他提出“省察”的工夫。“省”是反省,“察”是检察。所谓“省察”的工夫,就是要求学生对人欲之私意在“将发之际”和“己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朱熹的“省察”工夫,即“求放心”的工夫。他认为不良环境及一切物欲蒙蔽以至于使精神昏昧,本然的善心丧亡,“道心”主宰、支配不了“人心”,“人心”却要主宰、支配“道心”。“省察”的工夫,即随时清醒、谨慎从事,把违反天理的言行压抑掉,而且更要窒息这种思想在他们头脑中的任何萌芽。“省察”本心,揭去昏翳,使心中的“理”永远保持通明,这就是朱熹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立志笃行
“立志”是儒家学者一贯重视的修身方法,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朱熹注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已,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说明“志”对人们立身多么重要。故又说:“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道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接要学尧舜。”朱熹特别强调要自觉地“超凡人圣”,他说:“学者须思所以超凡人圣”、“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又说:“凡人须以圣贤为己任。世人多以圣贤为高,而自视为卑,故不肯进。抑不知,使圣贤本自高,而己别是一样人,则早夜孜孜,别是分外事,不为亦可,为之亦可。然圣贤禀性与常人一同,既与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圣贤为己任?”可见,朱熹所说的“立志”,就是激励人们把“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奋力追求,矢志不移。这对于人们积极地塑造自我、提高修身的自觉性,无疑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笃行”也是先秦儒家学者所极为重视的一个修养方法,《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在释这段文字中的“笃行”时说:“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所谓“笃行”,就是强调在“明理”的基础上,把“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上,扎扎实实地去实行。故朱熹说:“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他。行之久,则与自家为一”;“凡日用之间,动止语默,皆是行处”。
综上所述,朱熹的“居敬穷理”、“涵养省察”、“立志笃行”等一系列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存理灭欲”作为其思想灵魂贯彻始终。一方面,“存理灭欲”是“居敬穷理”等追求的最高目标;另一方面,“居敬穷理”等又是“存理灭欲”付诸实践的可靠保证。两者完美结合,正是朱熹以理学为特征的道德学说得以推行的关键所在。
三、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德育启示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其道德教育学说中蕴涵着一些具有永久性、普遍性的价值因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给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德育教育以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一)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重大启示
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尽管这里所指的“人伦”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但朱熹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追逐名利,导致“风俗日蔽、人才日衰”。因此,尽快改变教育、学习风气,以正本革弊。朱熹的这些批评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目前,我国“功利主义”教育占相当大的市场,为争名逐利而接受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审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不让高考成为现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桥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朱熹强调“知行结合”的原则,对于丰富当代德育理论,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朱熹认为知与行是统一的,他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二者不可偏废。”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知识,道德更是一种实践理性,它需要受教育者通过道德实践去体认,使道德戒条内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才能真正地提高道德境界。如今我国道德教育为何收效不大?只因为道德教育都把道德作为一门课程来传授、考核,却忽略了是否有相应的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又有何意义呢?为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在道德建设中知行统一的践履问题,在学校德育中,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性把形而上的道德规范渗入活泼感性的日常生活中,无疑对我们的德育工作极为重要。
(三)朱熹十分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这对于当代社会条件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理、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有重要启示
朱熹认为人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能体认万物之理,而且有更广泛的意识的能动性,所以可以不断地使外在的道德规范与心中固有的善端相呼应,从而确立自身的主体精神,达到道德要求与道德行为的统一,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朱熹还认为人都能够自律、自省、自查、自决,思想上独立思考,行为上自我控制,可以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当代大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对象,决定了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思想活动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方法,理情并用,尊重其主体地位,启发其自觉意识,通过充分的说理,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理性思考,明是非,辨真伪,判利弊,决定取舍,接受真理而排除谬误。在进行疏导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感情沟通促进理性交流,以理性思维驾御感情,尊重学生,平等相待,双向交流。任何时候,我们要抱着既理性又热情的态度来面对学生,从他们身上尽量找出闪光点以积极地寻找对他们进行德育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语类[M].黎敬德编,王星贤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陈立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刘佩芝,冯会明.朱熹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6,(12).
[责任编辑 张 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0951/14940458683.html

更多阅读

朱孝远专题4:《历史艺术的创新直觉,思想的力量》

朱孝远《历史艺术的创新直觉,思想的力量–在北大听讲座,第二辑》让我来做这次讲座,我想,这本就是一种奇妙的安排。我是搞历史的,历史所研究的都是陈旧的事实,而今天来谈的却是创新。但是我想,历史与创新在某种角度说来是一的,这种角度就是直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墨子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河南鲁山)2004.8.31——9.3河南社科院 赵保佑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显学”,《墨子》一书是中国思想百花园中的奇葩。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浅论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浅论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

庄子思想的当代性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的当代性严春友[内容提要]所谓“庄子思想的当代性”,是指庄子思想在每个时代的意义、作用和价值,而不仅仅是指它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庄子的思想,正如一切伟大先哲的思想一样,具有深刻的当代性,在每个时代都激起思考,引起共鸣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陈炳聿按:吸收儒家思想的精华才能让社会走向和谐!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

声明:《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为网友的俯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