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今天做客“校长堂”的是华东师大附属双语学校校长龚德辉。视频访谈中,龚校长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东西方教育融合的过程。龚校长告诉外滩君,孩子们喜欢叫她“校长奶奶”。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从传统教育到国际教育,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从教生涯,让“校长奶奶”遗憾的是,为什么一些当年那么优秀的学生,到了中年却没有幸福感?我始终面临一个叩问:“真正的教育是怎样的?”去年,在这所新学校,“校长奶奶”再次开始一个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
提示:查看龚德辉校长视频完整对话文字版,请关注“外滩教育”,回复关键词“龚德辉”。
文| 严柳晴 编辑| 蒋悦颖
不久前的一天,在华东师大附属双语学校的大草坪上,一年级新生们,拖出一堆海绵垫子,突发奇想,搭了一个防空洞。
老师看呆。孩子们玩了个尽兴,临去上课,找到龚德辉:校长奶奶,我们玩好了!
关于孩子们的故事,校长龚德辉能说出一串又一串,说自己上了回新闻,学生们看到了,向她提建议,“照片不好看,下次不能侧面拍。”
“一年级的孩子,第一天上学,没有一个哭闹,每天像小鸟一样扑进校园——我有多骄傲。”在教育的职业之路上,龚德辉走过一段长路,从传统体制内省重点高中、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再到体制外的双语学校。
她说自己只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跋涉于教育征途,见鲜花与荆棘,其中经历,愿与后来人分享。
1
教育之路
“我见过教育的正反两面”
华东师大附属双语学校的教学楼,形似城堡。“城堡”的入口,有一间两层书屋,铺着木地板。孩子们坐拥书城,或趴、或坐、或干脆仰面朝天。
城堡状的教学楼
龚德辉从书屋穿入教学楼。二楼的戏剧室、美术室,三楼的图书室、四楼的琴房、国学教室、舞蹈室、音乐室、STEM教室,长长的走道被光线铺满。
她穿着蓝色套装、烫着卷发,斯文说话,笑意盈盈。
2015年,华东师大附属双语学校成立。学校教学楼的小城堡里,写着四字校训“学为日进。” “这是每位学子力所可及的目标”,龚德辉说。
在行内人眼里,龚校长的职业生涯堪称辉煌。从踏上教师岗位直到1993年,她在安徽省重点合肥一中工作。学生中,“清华北大”的骄子数不胜数。
龚德辉坦言道,自己曾为之骄傲,但后来发现,学生们人到中年,功成名就,但不一定快乐。“我始终面临一个叩问:真正的教育是怎样的?”
多年以后,龚德辉常反思传统教育。传统教育的确有其优势。
首先,对学生的高目标、高期望值以及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统整力,中方教师很强;其次,多层级设置教研机制,相互探索、分享。这些,西方教育不一定具备。
但是,传统教育中自有弊端。因为这些弊端,龚德辉始终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抱憾:这是一种以选拔为目的教育模式。
“在我们的教育中,并不缺乏知识与技能,但我们的孩子缺乏幸福感,许多人缺乏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我们的教育过程没有将之作为教育目标去落实。”
回归教育本质
离开合肥一中后,龚德辉经历了教育经历中的几次转折:上世纪90年代,通过人才引进,她到浦东建平中学工作。
久在应试体制中,她忽然发现,在教育现代化的趋势下,基础教育改革尚有大空间;后来,她进入进才中学——上海第一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并参与创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她至今还记得两件事:在建平中学,学校行政会议,学生校长助理也能列席并参与学校决策;在进才中学工作时,学校里涌现形形色色的社团,一片百花齐放的局面。
2006年,在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她选择跳出体制,来到平和双语学校,担任副校长直至教育总监。在她职业生涯转轨的时候,也是教育行业的转轨。龚德辉将此视作一种实验:“中西教育融合是趋势,双语学校是趋势中的一个微观模型。”
在平和工作8年,她见证了一个过程:国内的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国际教育给了教书人、办学人更大创新空间。
在传统学校里,一向重“管”轻“理”,传统体制内的校长,一年得面对二、三十次大小评估。
而体制外学校就不同了,在如今的华师大附属双语学校,完全重“理”,而轻“管”:用规则看守校园,规则就是全校师生参与建立的“现代学校制度”。
在华东师大附属双语学校,小学生的作业时间被压缩到1小时之内。下课之后,学生可以按兴趣学习,与伙伴交流,住宿生得遵守一条特殊戒律:不能把书包带进宿舍。
“如果他们把书包带进宿舍,就没有时间吃吃点心,读读书,和伙伴聊聊天——这么多好时光都浪费了”,龚德辉说,“我们读书的时候,最好的时光不就是聊天、运动和阅读吗?”
她期待教育的“回归”:教育的目的不是选拔,而是改变。
我自己反思,这些年,传统教育的遗憾在哪里——我们把选拔当成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不是教师的错。但是,我们确实这样做了。结果,我们学生们被‘选拔’成了精英,但他们因过程的残酷并未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还有,我们往往忽略选拔过程中的‘被淘汰者’的痛苦体验。更可悲的是,在选拔过程中,老师们逐渐把自己教成了学生。他们做题熟练,讲题精道,却失去了专业成长的机会。
“ 我希望找到一批有教育理想、有共同追求的学者型教师,我要做的,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服务。”
2
校长奶奶与她的学校
选拔学生不考加减法
“校长奶奶”组织华师双语一年级招生时,不考20以内加减法,不考背乘法口诀,不考唐诗背诵。
“我们考察三个方面:一、习惯,二、阅读,二、体育。” 龚德辉笑道:“习惯好,爱阅读、体质强的学生,综合素养会差吗?”
校长还会亲自面试每一位家长,问家长:你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我们常常简单用‘粗心’一个字,评价学生学习。学生各不相同,认知不同,思维不同,心理不同。如果只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兴趣和信心将被淹没。”
龚德辉说,这将是一个重视差异化教育的时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世界在飞速变化中,传统的教育重分科教学,注重训练刷题,学历结构会形成缺陷。
当下新型经济的发展,创新之处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与能力。面对世界的变化,我们不妨问自己:生活在变化时代的孩子,拿什么去表现竞争的主动性?
你的孩子独一无二
如何差异化培养孩子?在华东师大附属双语学校的课程中,必修课压缩到最低限度。
与此同时,学校提出“艺术、体育为学校主课程”的理念,在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中,艺术、体育与必修课的地位旗鼓相当。
体育课中,除了跑步、50米游泳考试的硬性规定外,还开设棒球、羽毛球、壁球、足球;艺术课程更丰富,龚校长说,“我们的音乐教室、琴房,是整个学校最漂亮的教室!”
如何发展专一兴趣?
家长们都知道,培养兴趣爱好很重要。但孩子兴趣的出发点往往“感性”,维持不长。如何帮助他们从“感性”的端点出发,持续、专一地发展兴趣?
“从感性的‘兴趣’,到长期发展,不能只靠家长,还需要专业教师的支持。”龚德辉说,“专业教师可以在此扮演支持角色:首先,给予孩子们选择机会,比如,一个孩子选择了小提琴,音乐会成为他的展示点,随后,给予选择性的帮助,学生可以‘鉴别’这门课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
那么,专业教师如何帮助孩子“筛选”,在经过筛选后,并为之保持适合他的兴趣爱好?
“如果一个孩子发现,他无法持续钻研,或者远不如同伴,他会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并寻找新的爱好,直到发现自己所长。如果他发现自己‘适合’,他会得到大量展示的机会:展示的机会即被鼓励的机会、专业指导的机会,天长日久,必有所成。”
找到自己的最爱
一旦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孩子们的头脑会时刻活跃。
龚德辉记得一个喜欢化学的学生,每次上完化学课,都能提出好几个问题,常常去实验室缠着老师要做实验,后来,这位并非门门全优的学生被同济大学录取。
如果想激发学生的鲜活想法,老师们也该是个杂学旁收、思维活跃的人。招聘教师的时候,龚德辉会从学生的角度发问,考验应聘者的专业功底,你最近读了哪些书?你是不是一个有独立思维的人?
“在我心里,真希望学生能一辈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龚德辉说,"在'喜欢的事'这件事上,教育的功力在于激励。比如,许多家长说,'我的孩子喜欢画画'——这是一个起始的判断,'学画画'是一件需要专业引导的事,孩子在一个专业的教育环境中,会形成被评价、被分享、被激励进而感受成功的内驱力,这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逻辑起点。"
接受外滩君采访中的校长奶奶
针对“如何帮助一个不出挑的孩子成长?”,外滩君请“校长奶奶”龚德辉给各位家长支支招:
不出挑的孩子如何选择课程?
不出挑是相对概念,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出挑之处,要求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每个孩子,在发展其长处的过程中认识其不足。
冒昧给一些建议:首先,以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为阶段性目标,确定适合其的高度和方向。比如目前IB数学4分,下一阶段先达到5分而不是7分(满分),这是孩子可及的目标;还有,尊重孩子的特性,找到他们“喜欢”的种子,慢慢培育,慢慢发芽,陪伴成长。
另外,传统的教育往往是“先补谷,后扬峰”,我们是不是可以“先扬峰,后补谷”?找到孩子的长处,帮助他找到自信。
家长如何鼓励他们?
家长教育时,总免不了从家长的立场出发,那么,不妨试试看,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研究其心理的承受度和趋向性;更重要的是,不要把他们与任何其他孩子作比较;
在这基础上,尽量发现和放大孩子的优秀点,哪怕极其微不足道。
比如,有些孩子很谦让,家长们可能觉得太“缩”,但从好的一方面看,谦让、为他人着想,是很好的品性,在一年招生中,报名人很多,排长队,我看到一个小男孩,三次让座给女生,后来,我们录取了他。
怎样为孩子塑造成长环境?
我曾向老师们推荐《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建议家长们读一读。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注重最近发展区的引导和推进。
同时,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机会,给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和鼓励。
举个例子,有位小男生,一直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我们给他机会,让他主持升旗仪式,请老师指点帮助,反复练习,主持很成功,这位小男生越来越自信,像换了个孩子。
另外,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和学校应致力于整合资源,帮助其成长。新资源比比皆是,包括老师、同伴、书本、媒体、社会活动,还有孩子们自身的个性特长,包括中学阶段男女生之间产生好感,如果家长善于引导,这种“好感”,也可以是一种成长资源。
点 击 下 方 标 题 阅 读
1、对孩子教育抓狂的家长,请耐心读完这位校长的开学发言
2、看这位校长对未来教育的预测,你给孩子的目标可能错了
3、访校长| 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谈基础教育的国际化
4、访校长| 专访安多佛学院校长寻求最聪明最善良的学生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