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验方选编 小儿常见病单验方1

《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严善余(编着)
前言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世界的未来。特别在“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今天,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无论是儿童的父母,还是全社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关切。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日常食用物品,其本身就是防治某些疾病的药物,更加入一些常用的中草药,经过合理的配伍,就成为防治某些疾病的处方。在治疗实践中说明对某些疾病确具疗效的处方,其中出一味为单方,合数味为验方。这些单验方一般都是经过民间的治疗实践反复证明效果很好的,且具“简、便、廉、验”的特点。
儿童常见病家庭单验方多散见于古今中医儿科著作文献中,各省、市、地、县所编的单验方集和杂志等读物中,查阅不便。为此,本书将有关防治儿童常见病、特发病的单验方蒐集起来,并参考中西医对疾病的分类方法,将全书分为新生儿疾病、急性传染病、内科病症、皮肤病症、五官病症等部分,共介绍50余种病症一千多个单验方。其中,一小部分是作者临床实践中用之有效的经验方。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广大父母、保育人员和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有益的帮助。
俗语道:“一味单方,气煞名医”,单方用之得当,确能解病痛于仓卒之间。但也不应该把这些单验方看成是万能的,对比较复杂、严重的疾病应及早送医院请医生诊治,以免耽误时间,造成不良后果。
严善余1991年11月于福建医学院

 说明 
说明 
 一、本书的儿童年龄分期:1.新生儿期(从出生至满月);2.婴儿期,又称乳儿期(从满月至周岁);3.幼儿期(1~3岁);4.学前期(3~7岁);5.学龄期(7~14岁)。
二、本书以防治儿童的常见病、特有病为主,一般采用现代医学病名与症状名,也包括中医病症名。
三、本书所用药物多系中草药,或内服或外治或内外结合,但其治病特点都是辩证论治,使用单验方也必须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如体质强弱、病情寒热和病势缓急等不同情况来选择。
四、本书在介绍每种病症的单验方前,先对该病症的病因、症状、辩证分型、治疗原则作一简要说明。
五、每条单验方分主治、处方、用法、说明等项予以介绍。
六、本书剂量采用公制单位,剂量按年龄大小、病情轻重和药品干鲜斟酌。一般3岁以上用成人量的2/3,3岁以下用成人量的1/3~1/2,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4,一些药性平和的补药和一些草药有的可用成人量。本书所列汤散剂量一般适用于3~5岁儿童。
七、文内有“若干”、“适量”字样者,可根据患儿体质和药物重量等因素灵活掌握。

一、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不乳 
 胎儿离开母体12小时后,便可开始哺乳,如不能吮乳,称为不乳。多因元气虚弱,无力吮乳,或脾胃虚寒,气机凝滞,或初生时未及时拭口,致秽热郁积,壅结肠胃等所致。
元气虚弱 面色苍黄,呼吸气弱,目合少神,哭声短小,四肢少力,反应迟钝而不乳。治宜益气补虚。
(一)
处方: 人参 1.5克。
用法:将 人参 切成薄片置入人乳中浸泡30分钟,再放锅内隔水蒸熟,分服,每日3~4次。
(二)
处方: 人参 1克, 黄芪 2克,炙草1克。
用法:煎前3药,取汁去渣,加人乳,分服。
脾肾虚寒 面色苍白或青紫,口鼻气冷,四肢不温,哭啼无力,神情淡漠而不乳。治以温中散寒。
(一)
处方:艾绒适量。
用法:将艾绒放温炙器内燃着,温熨脐部周围,或用艾条悬炙。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本方适用于气滞不乳。
(二)
处方:大葱头1个。
用法:将大葱头切4片,用乳汁半盏同蒸,分4次服,即能食乳。
秽热郁积 面赤唇红,气息短促,肚腹胀满,频作呕吐,二便通而不进乳水。咽下羊水者,一般于生后未进食、饮水,吐量不多,吐物为粘液兼棕红色血样成分。治驱逐秽浊。
(一)
处方: 黄连 粉0.6克。
用法:将 黄连 粉放入人乳中浸泡30分钟,再放锅内蒸过,分服,每日2~3次。
本方适用于秽热郁积,气壅不乳。
(二)
处方: 黄连 、 甘草 、 木香 、 木瓜 各少许。
用法:研末,每用少许纳儿口中,乳汁下。
本方适用于胃有秽浊。
(三)
处方: 大黄 、黑丑、白丑、 人参 、 槟榔 各等分。
用法:研末,以少许蜜水调服。
本方适用于脐粪未下,腹满气短,呕吐不乳。
(四)
处方: 黄连 0.6克, 甘草 0.3克。
用法:研末,每用少许纳儿口中,乳汁下。
本方适用于胎粪未下。
(五)
处方:辰砂、 全蝎 、硼砂、龙脑、 麝香 各0.3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以母乳调涂抹口唇里面。
本方适用于小儿吐沫不乳。
(六)
处方:牛口涎。
用法:以牛口涎涂抹口中及颐上,自愈。
本方适用于小儿吐沫不乳。
(七)
处方:生地6克。
用法:酒浸,捣烂涂脚心。

 新生儿大便不通 
新生儿大便不

通 
 正常新生儿生后即可排泄大便。若生后10小时不排粪便,则应引起注意。24小时仍无大便排出,检查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者,多因热蕴大肠、胎粪郁结或禀赋不足、气机失调等所致。
胎热蕴肠 不大便或只排出少量灰绿色粘液样物,兼呕吐、腹胀,阵阵啼哭、辗转不安,面赤唇红。治以清热通下。
(一)
处方:生 大黄 1克。
用法:开水闷泡数分钟,取汁加蜜适量,徐徐喂下。便下1~2次,以量多而通畅为度,不再服。
(二)
处方: 大黄 、 槟榔 、炒黑白丑、 人参 各等分。
用法:研末,取1克,调 蜂蜜 适量,少量频喂,便下通畅即停用。
(三)
处方: 甘草 1克, 黄连 1克。
用法:研末,沸汤浸渍片刻,徐徐喂服。
(四)
处方: 麝香 0.15克, 芒硝 (黄豆大,1次量)。
用法:上述二药混合置于患儿脐内,外用1平方厘米大小的棉垫3~4块,重叠覆盖在脐上,再用一块长布带(绷带亦可)围腰一二圈,将棉垫固定。敷后,患儿最好仰卧,防止药末漏掉,一般敷十多个小时,如需再敷,至少间隔十多个小时。一般外敷1~3次即可治愈。
(五)
处方:芝 麻油 等。
用法:将芝 麻油 30克,皮硝少许,同油煎滚待冷,以茶匙缓缓灌入口中,咽下即通。
气机失调 不大便或仅排少量胎便,腹胀如球,脐孔突出,满闷哭闹,呕吐。治宜益脾健运,理气通便。
(一)
处方: 甘草 、 枳壳 各1克。
用法:水煎服。
(二)
处方: 大腹皮 、 厚朴 、 茯苓 、 陈皮 、 人参 各1克。
用法:水煎服。

 新生儿小便不通 
新生儿小便不通 
 新生儿一般生后36小时内皆排尿,若48小时后仍无小便排出,检查无先天性泌尿道畸形者。多因胎热壅结、元气亏虚、下焦气闭等影响膀胱气化所致。新生儿小便不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癃闭。癃则淋沥不畅;闭则点滴不下。膀胱胀急,哭闹不安。若无有效治疗,后期皆能导致水毒内闭全身浮肿,呕吐,喘闷,甚至昏迷、惊厥。
胎热壅结 面唇红润,烦躁多啼,啼声有力。治以清热利尿。
(一)
处方: 通草 3克,生 甘草 1.5克,灯心3克。
用法:煎汤调乳汁服。
(二)
处方:葱白9~12厘米,人乳适量。
用法:将拌好的葱白人乳放入小儿口内,让小儿吮吸母乳即咽下上述葱乳混合物,小便即通。
(三)
处方:生 地黄 、生 甘草 、木通、 淡竹叶 各等分。
用法:前三药研末,每服1克,水1盏,入竹叶同煎至5分,温服。
元气亏虚 面色苍白,反应低下,神疲乏力,哭声低弱。治以补气利水。
(一)
处方: 人参 1.5克,五苓散3克。
用法: 人参 煎汤,调服五苓散,每日2次。
(二)
处方: 人参 、炙 甘草 各3克, 麦冬 6克, 黄柏 1.5克, 生姜 3片。
用法:水煎服。
本方适用于新生儿气虚津液不足,小便不通。
下焦气闭 尿液潴留,膀胱胀急,啼哭不安。治以通闭利尿。
(一)
处方:葱白7茎, 生姜 1块, 淡豆豉 、食盐各9克。
用法:捣烂制成药锭,温罨脐上,以纱布裹扎固定。
(二)
处方: 淡豆豉 1勺,田螺19个,葱1束。
用法:同捣烂,用芭蕉根汁调贴脐上。
(三)
处方:生大葱去叶留白及根约60克, 生姜 15克。
用法:上药共捣烂成饼状,放锅内加热,洒酒水少许以助蒸气,翻炒至甚热取出,放手巾上包好,外敷脐下3寸的关元穴处,使其辛热透散。一般50分钟后,尿液即可通畅。
(四)
处方: 蒲黄 适量。
用法:研末,水调和,封横骨上。
说明:横骨,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上的“耻骨”。
(五)
处方:葱白2根,酒糟1撮。
用法:上药共捣烂炒热,敷脐部,外用纱布包扎。
五、六两方适用于小儿大小便不通。
(六)
处方:大葱白2根, 麝香 (或公 丁香 )0.1克。
用法:先将生葱白捣烂如泥,次加 麝香 (公 丁香 )末拌匀再捣成膏,文火炒热,待微温时敷脐孔及脐下1.5寸的气海穴。数小时后自通。
说明:以上外治法,用时要注意观察皮肤受刺激的程度,勿令烫伤或刺激皮肤过度充血、起泡,必要时在饼、膏之下加用垫布。
(七)
处方: 猪牙皂 1只。
用法:将 猪牙皂 碾成极细粉,瓶贮备用。用一段麦秸或用白纸卷成管状,取药粉适量,吹入患儿鼻孔,令其喷嚏。通常于喷嚏后小便即通。

 胎毒 
胎毒 
 新生儿见皮肤赤肿,或头上生疮,状如干癣,或浓水淋漓的,谓之“胎毒”。治以清热解毒。
(一)
处方:生 甘草 (不拘多少)。
用法:煎浓汁,以绵缠大人手指蘸水,放小儿口中,随多少吮之,诸毒俱解。
(二)
处方:白 附子 、 蛇床子 、黄丹各15克, 羌活 、 独活 、 白鲜皮 、飞 滑石 、 雄黄 、枯矾、胭脂各9克。
用法:上药共煅灰为细末,用香油调搽。

疮痒湿者,宜干掺之。
本方适用于小儿胎毒头痒。
(三)
处方: 黄连 、 黄柏 、 黄芩 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末,湿性干掺,干性用 麻油 调涂。
(四)
处方:紫甘蔗皮(焙干)30克, 儿茶 15克, 血竭 6克, 冰片 1.2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调猪胆汁擦患处。
(五)
处方:豆豉500克。
用法:将豆豉装入纱布包内,加水煮成浓汤,适量服3~5天.
(六)
处方:紫甘蔗皮适量,香油少许。
用法:将甘蔗皮烧存性,研细末,用香油调匀,涂于患处,每日更换1次。
(七)
处方:生南星、生 大黄 各等分。
用法:研末,醋调敷两足心,外用纱布包好,每日2次。
(八)
处方:脐带1~2寸,焙为末得1.5克, 黄连 0.7克, 朱砂 0.3克。
用法:共研末,蜜调,抹儿口中,令咽之。
(九)
处方:脐带20条,银花、 甘草 各3克,黄酒30克。
用法:将脐带洗漂干净,加银花、 甘草 、清水500毫升,同煎煮,入黄酒,取出脐带,烘干,研末,每次服0.6克。

 新生儿丹毒(赤游丹) 
新生儿丹毒(赤游丹) 
 新生儿丹毒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传染病。以皮肤红赤如丹,形如云片,游走不定为特征。多发于夏季。
新生儿丹毒多由护理不善,皮肤损伤,以致风热邪毒入侵,与血中热毒相搏,毒入经络,随气血游走全身,发于肌表而成。也可由孕母热毒内蕴,胎热外发,搏于气血而病。
本病起病较急,可发于全身各处。发病部位皮肤红肿、硬结,焮热疼痛,形如云片,边缘隆起,界线分明,并可出现水疱。常先发于一处,继则游走至其他部位。新生儿则常见于脐部及下腹部为多。发热恶寒,烦躁多啼,唇焦口干,为毒在经络,治则疏风散邪,泻火解毒。若见高热,烦躁不安,呕吐,便结或腹泻,为毒入脏腑,治当泻火通腑,清上泄下。严重者患部皮肤焮赤疼痛,高热心烦,唇燥口干,甚则出现神昏、抽搐,为邪毒入营,治当凉血解毒,开窍熄风。
(一)
处方:鲜马齿苋、鲜景天叶、鲜 萹蓄 草或鲜油菜叶适量。
用法:任取上列4种药之一种,洗净捣烂绞汁备用。用消毒羊毫笔蘸药汁涂搽患处,先搽四周,后及当中,频频搽之,不使干燥,通常1~2日即愈。
(二)
处方:生 大黄 30克,净 芒硝 30克,绿茶叶30克。
用法:先将前二药分瘪碾成极细粉,共和匀,瓶贮;次将茶叶以水煎浓汁,待冷后瓶贮。每次冷茶汁调药粉适量,涂敷患处,先涂四周,后及当中,干则频加;如涂敷过厚,则以温茶汁或温水洗去,再重新涂敷。通常连续涂敷1~2日即愈。
(三)
处方:石灰油30克,真 麻油 30克。
用法:将二药同放入瓶中摇匀,备用。用消过毒的新羊毫笔蘸药油涂搽患处,先涂周围,后及当中。连续涂搽1~2日,病即痊愈。
说明:石灰油即建筑工地化石灰池水上浮的一层薄膜状物质。
(四)
处方: 蒲公英 30克,地丁30克, 黄芩 15克, 黄柏 1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取500毫升,涂洗患处。如周身皆有,可将药量加倍,煎水洗澡,洗后不要用其他水清洗。如局部溃疡较重者,可用其他外敷药敷于患部。每日洗1次。
(五)
处方: 牛黄 0.3克,绿豆衣0.5克,生 甘草 1.5克, 金银花 3克。
常见病验方选编 小儿常见病单验方1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匀分7包,每日1包,分2次服,7天服完。亦可取糖水调和,置奶瓶内让患儿吮吸。
(六)
处方:银花、花粉、丹皮各5克, 连翘 3克, 赤芍 2克。
用法:煎汤饮。
(七)
处方:鲜芭蕉根适量。
用法:将鲜芭蕉根捣汁,调蚯蚓粪频涂患处。
(八)
处方:韭菜适量。
用法:将韭菜(连根)捣烂绞汁搽之。
(九)
处方:千脚泥30克, 珍珠 0.9克。
用法:千脚泥(晒干或烘干均可)加 珍珠 共研细末,以清菜油调之,搽患处。
(十)
处方:马兰头叶适量。
用法:将马兰头叶(冬月无叶用根亦可)水洗去泥,捣烂绞汁,搽患处。燥则再搽之。
(十一)
处方:生 大黄 、 黄芩 、 黄柏 各9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芭蕉根捣汁调搽。
(十二)
处方:野 菊花 5克,土 茯苓 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十三)
处方: 大黄 、 甘草 、 当归 、川芎、 白芷 、青 木香 、 独活 、 黄芩 、芍药、 升麻 、沉香、木兰皮各32克, 芒硝 96克。
用法:上十三味,以水2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渣,贴敷患处,干则易之。瘥止。
(十四)
处方:南星、 陈皮 、 苍术 各10克, 黄柏 、 姜黄 各25克, 甘草 10克, 白芷 25克,上白 天花粉 25克, 厚朴 10克, 大黄 25克。
用法:共研细末,细绢罗筛,贮磁罐内,勿泄气。用时,用大蓝根叶捣汁调敷。

 新生儿黄疸(胎

黄) 
新生儿黄疸(胎黄)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全身皮肤、两眼巩膜、小便出现黄色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因与胎禀有关,故称“胎黄”。有生理性、病理性之别。婴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足月儿于10~14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第3周才消退。黄疸出现后一般情况良好,为生理性黄疸。若于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2~3周后仍不消退,甚至继续加深,或退而复现,此为病理性黄疸,应及时治疗。
湿热发黄 症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精神疲倦,不欲吮乳,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而短。重者见烦躁不安,呕吐腹胀,甚或壮热,神昏抽搐,危及生命。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一)
处方:生地、 天花粉 、 茵陈 各3克。
用法:同煎服之。
(二)
处方: 茵陈 3克, 栀子 1克,人奶100毫升。
用法:前二味水煎3次,取50毫升,兑入乳汁中和匀。每次30~50毫升,每日3次。
(三)
处方:玉米须10克,冰糖3克。
用法:将玉米须洗净,加水煎取浓汁约20毫升,冲入冰糖调化。分1~2次灌服。每日1剂,连服3~5天。
说明:如无玉米须,可取剥去玉米的蕊轴20~30克替代,效果亦佳。
(四)
处方:羊胆2~3个。
用法:取鲜羊胆洗净,刺穿留取胆汁,置冰箱内保存待用,或用冰糖少许调味。每次1~3毫升,每日2~3次,连服2~3天。
(五)
处方: 赤小豆 7粒,甜瓜蒂7粒,丝瓜蒂7粒,鲜 茵陈 绞汁适量, 白矾 少许。
用法:除 茵陈 汁外,其余四药共研为末,过筛后,与 茵陈 汁调拌成糊填满脐孔,外加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3次,勤贴频换,直至黄疸褪尽。
(六)
处方:雪梨1个,酸醋若干。
用法:将雪梨洗净,连皮切成片状,置酸醋中泡浸8小时后取出晾干,然后捣烂榨取汁液。每次取3~5毫升灌服。每日3~5次,疗程不限,以愈为度。
寒湿发黄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萎靡,四肢不温,食少易吐,大便稀薄色灰白,小便短少。治宜温中化湿。
(一)
处方: 茵陈 3克, 白术 3克, 干姜 2克,乳汁100毫升。
用法:前三味水煎取汁50毫升,兑入乳汁中和匀,每服20~30毫升,每日3~4次。
(二)
处方: 茵陈 10克, 大枣 3枚, 党参 10克。
用法:水煎,加糖适量,频服。
本方适用于寒湿胎黄。
(三)
主治:胎黄。
处方: 茵陈 3克, 干姜 1克, 茯苓 2克。
用法:水煎取汁,兑入乳汁和匀,分2次服。
(四)
处方: 砂仁 3克, 陈皮 3克,乳汁100毫升。
用法:水煎取汁,兑入乳汁和匀,分2~4次服。

 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肿、脐突) 
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肿、脐突) 
 新生儿脐部疾患,系指断脐时结扎手术欠妥,或断脐后护理不当所致。
脐湿 由于断脐后沐浴,脐部被水湿所侵,或护理失宜,脐部受尿液浸渍而成。症见脐带脱落后,脐部渗液不干,或有红肿。治予收敛固涩。
(一)
处方:白石脂3克, 黄柏 10克,枯矾3克,百草霜1克。
用法:混合研为细末,撒布脐内,胶布或膏药固定,2日换药1次。换药前须用艾叶熬水洗净上药部位,并擦干。
(二)
处方:艾叶。
用法:将艾叶烧灰,填脐中。
(三)
处方:熟明矾、龙骨、 麝香 等。
用法:以上3药共少许研末,敷脐上。
(四)
处方:干马齿苋1把,四季葱数根。
用法:将马齿苋烧灰存性,研细粉,瓶贮备用。先用(四)季葱煎水温洗脐孔,洗后即以消毒脱脂棉花拭干脐孔中水,再取马齿苋黑粉适量,撒满脐孔,外加消毒纱布覆盖,以胶布固定。通常1次即可痊愈,倘1次未痊愈者,可如法再做1次。
说明:如无干马齿苋,用棉花子烧炭研粉代替亦有效。
(五)
处方:煅龙骨、枯矾各等量。
用法:共研细末,取适量撒敷脐部,敷料固定,每日1换。
(六)
处方:煅 牡蛎 、 炉甘石 各等量。
用法:共研细末,撒敷脐部,敷料固定,每日1换。
脐疮 由于脐湿长期不愈,或脐带脱落过早,摩擦损伤,感染邪毒,化热生腐侵蚀脐周。症见脐部发红,甚则波及脐部周围。肿胀疼痛,化浓糜烂,兼有发热,烦躁不安。治以清热解毒。
(一)
处方: 青黛 、 黄柏 各60克,生石膏120克。
用法:共研细末,撒敷脐部,每日数次。
(二)
处方:地蚕适量。
用法:用地蚕研末,敷脐上,数次即愈。
(三)
处方:棉子若干。
用法:烧灰,掺上即愈。
(四)
处方: 黄柏 3克。
用法:将 黄柏 研细末贴患处。
(五)
处方:杏仁3克。
用法:将杏仁捣烂敷于脐上。
(六)
处方:龙骨6克。
用法:将龙骨煅烧后研细末,敷于患处。
(七)
处方: 车前子 适量。
用法:将 车前子 炒焦,和 黄柏 研面,外敷。
(八


处方: 黄连 20克,枯矾30克, 朱砂 10克, 冰片 2克。
用法:分别研末,加入氧化锌、 炉甘石 粉各10克,混合过筛,装瓶备用。以3%甲紫溶液调此粉,外敷患处。一般敷3~5天可愈。
(九)
处方:龙骨3克(煅), 轻粉 1.5克, 黄连 3克,枯矾1.5克, 麝香 0.15克。
用法:上药共为末,干掺脐中。
(十)
处方:马齿苋适量。
用法:将马齿苋焙枯,为末敷之,即愈。
(十一)
处方: 车前子 适量。
用法:将 车前子 炒焦为末,敷之即愈。
(十二)
处方:硇砂、枯矾、 朱砂 各6克, 冰片 0.6克。
用法:研末,密封备用。用3%双氧水洗净脐心,擦干,上药少许,敷料盖上,2日换药1次。脐周围感染或湿疹者涂以1%紫药水。
本方适用于脐息肉。
脐肿 由胎毒或感染病毒引起,症见肚脐红肿、灼热、疼痛或伴有发热,恶寒,烦躁不安,啼哭口开等。治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一)
处方: 淡豆豉 12克, 赤小豆 20克, 天南星 6克, 白蔹 10克,芭蕉根汁适量。
用法:将前四药研末,过筛后,与芭蕉根汁调拌和匀成膏。临用时,取药膏适量,敷在肚脐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续5~7天即愈。
(二)
处方: 牡蛎 (煅)、 大黄 各15克,朴硝3克。
用法:上药研末,用田螺浸水调3~6克敷脐上,其水从小便而消。
(三)
处方: 茯苓 、 车前子 各3克, 甘草 0.6克, 陈皮 0.9克, 通草 0.9克。
用法:共煎汤灌之,一剂即安。
(四)
处方:红饭豆、 淡豆豉 、南星(去皮脐)、 白蔹 各3克。
用法:共为末,用芭蕉自然汁调敷脐四旁,即愈。
脐血 因断脐时,脐带结扎不当,可重新结扎清理。若同时有发热、面红、口干等症,治予清热凉血止血。
(一)
处方:煅龙骨6克,枯矾6克,胭脂3克, 麝香 0.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掺脐上。
(二)
处方:白石脂末适量。
用法:掺脐上即愈,未愈,微微炒过,放冷再掺,不得剥揭。
脐突 脐突又称“脐疝”是由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腹壁肌肉嫩薄松弛,啼哭叫扰过多,致肠管突入脐中。症见脐部呈半球形状或囊状突起,按压时膨出物可纳回腹中。但当啼哭时,又重胀突,局部皮肤正常。对此一般不需内服治疗。只外治压脐法即可。若突出过大,不能回纳,且超过2岁仍未痊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一)
处方: 赤小豆 、 淡豆豉 、 天南星 、白及各3克。
用法:上药研末,以芭蕉汁调敷脐两旁,自愈。
(二)
处方:乱人头发1团(烧炭存性),枯 白矾 适量,蜜糖
( 蜂蜜 )少量。
用法:将前二药研为末,过筛,以 蜂蜜 调成膏,摊于1块纱布棉垫上,贴在脐突部位上,以硬板纸轻往下压;然后用纱布束紧固定,一般3~4天自行消散。
(三)
处方: 大黄 、 牡蛎 (煅)各15克,朴硝6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活田螺数十枚,洗净,再用清水半盆养之,过宿,取田螺清水,调药敷于患处。每日敷1~2次。
(四)
处方: 赤小豆 (不去皮)、豆豉、 天南星 (去皮脐)、 白蔹 各3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时加芭蕉树汁3~6克调匀,敷脐(四)周,纱布包扎,每日换2次。一般2~3天可愈。
(五)
处方:艾绒适量。
用法:用艾绒包裹五分硬币1个,外包纱布,压在脐部固定,7天换药1次,直至痊愈。
(六)
处方:艾绒、食醋各适量。
用法:将艾绒置醋内浸泡,将突出的脐疝复位后,把醋艾绒置脐内,填满为度,将硬纸垫压盖在脐孔上,胶布固定。
(七)
处方: 猪牙皂 2克, 雄黄 1.5克, 细辛 1.5克, 地龙 1条, 吴茱萸 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 冰片 1.5克。
用法:上药研末备用。每次取药粉3克,用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脐疝处,再以铜钱1枚压盖于药上,最后用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5日为1个疗程。

二、急性传染病(时行疾病)
 感冒 
感冒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由感受风邪引起,好发于冬春二季,风邪多兼挟寒、热、暑、湿诸邪为病。为风寒、风热、暑热、暑湿诸感冒。若病情较重,具有传染性的,称“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西医认为本病系感染病毒所致。
风寒感冒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喉痒,咳嗽痰白,肢体酸痛,口不渴,咽不红。治宜辛温解表。
(一)
处方:葱白头适量。
用法:将葱白头捣烂挤汁,涂抹鼻唇间,可使鼻通。或将葱白捣烂,用开水冲后,趁热熏口鼻。
(二)
处方:青葱适量。
用法:将青葱管划破,贴小儿鼻梁上,每日3次,每次2小时。
(三)
处方:大 天南星 1枚, 生姜 适量。
用法:将 天南星 研末,用 生姜 汁调成膏敷贴小儿囟门即愈。
(四)
处方

: 草乌 、皂角、 生姜 各适量。
用法:将 草乌 和皂角研末,用 生姜 汁调成膏敷贴小儿囟门(位于头部顶颠前,婴儿额骨与左右顶骨未闭时有个凹陷,可触及动脉搏动之处)。
以上4方均适用于新生儿或婴儿伤风鼻塞或鼻塞流涕。
(五)
处方:粳米30克,葱白3~5根,白糖适量。
用法:煮粳米粥,将熟入葱白,再煮数沸,加白糖,热服后可出微汗。
(六)
处方: 葛根 9克, 白芷 4.5克, 辛夷 6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
(七)
处方: 生姜 10克,红糖25克,米醋200毫升。
用法:将 生姜 刮去外皮,洗净捣碎,与米醋共放锅内煮沸5分钟,入红糖溶化。取汁趁热分1~2次饮完,每日1剂,连服3~5剂。
(八)
处方: 防风 6克, 砂仁 1.5克,藿香6克, 生姜 1片。
用法:水煎徐徐温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寒感冒,腹胀吐乳。
(九)
处方:桔皮、 生姜 、苏叶各9克。
用法:水煎,红糖调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寒风感冒,咳嗽痰白。
(十)
处方: 生姜 10克,大葱(带根须)1根, 花椒 3克,白萝卜皮30克。
用法:水煎1小碗,热服,取微汗。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寒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吐痰,鼻流清涕。
(十一)
处方: 蒲公英 12克, 桑叶 12克, 紫苏梗 12克, 荷叶 20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水煎煮,出渣后趁热饮服,每日3次。
(十二)
处方: 板蓝根 12克, 菊花 12克, 荆芥 穗6克,藿香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后趁热饮服,每日2次。
(十三)
处方:生葱白12克, 生姜 10克,苏叶20克, 苍耳子 12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适量水煎煮,取汁放入缸内,以鼻嗅药气。
(十四)
处方:耽蒜6克, 大青叶 20克, 板蓝根 12克, 薄荷 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混合捣烂,鼻嗅,或敷贴于大椎穴、手心,足心。
(十五)
处方: 雄黄 6克。
用法:将 雄黄 与鸡蛋清1个,香油半匙,用棉花蘸擦中脘部。
(十六)
处方:明矾12克。
用法:将明矾用酒浸化,加面粉做成饼敷于脚心。
(十七)
处方: 柴胡 3克,炙 甘草 1克。
用法:水煎服。
(十八)
处方:羊肉50~100克,香菇24克,葱白5根, 生姜 7克。
用法:将羊肉洗净切成薄片,香菇泡软,与 生姜 (片)三者共放锅内加油、盐用武火炒透,再加水煮烂,然后入葱白煎煮片刻。连渣带汁1次服完,也可作佐膳用。每日1剂,连服5~7天。1岁以下小儿去渣饮汁。
本方适用于小儿身体虚弱,反复感冒。
(十九)
处方: 黄芪 9克, 防风 3克, 白术 3克。
用法:研末,每次服3克,每日2次。或水煎服,早晚各1次。
(二十)
处方:紫苏、 陈皮 、 生姜 各6克, 党参 9克,红枣1枚。
用法:水煎服,早晚各1次。
以上两方适用于小儿体虚或气虚受寒。
风热感冒 发热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治当辛凉解表。
(一)
处方:绿豆粉30克,蚯蚓5条。
用法:将蚯蚓洗净,加水与绿豆粉共捣成糊状,敷于囟门及脐部,绷带包扎。
(二)
处方:葱白15克, 连翘 8克。
用法:上药捣烂,敷脐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喝热开水1杯,盖被取汗。
(三)
处方: 板蓝根 15~30克, 大青叶 15~30克,生 甘草 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发热咽痛。
(四)
处方: 白茅根 15克, 芦根 15克,葱白3寸。
用法:水煎服。
(五)
处方: 桑叶 6~9克, 菊花 6~9克, 芦根 15~30克。
用法:水煎分服。
以上两方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轻症。
(六)
处方:绿豆12克,西瓜皮16克,萝卜叶20克,竹叶心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适量火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3次。
(七)
处方: 夏枯草 30克, 虎杖 12克, 柴胡 10克, 鱼腥草 30克。
用法:将上述四味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后饮服,每日3次。
(八)
处方: 蒲公英 15克, 鸭跖草 15克,乌蔹莓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九)
处方:石膏6克。
用法:将石膏在火炉上轻烤后研细末, 蜂蜜 调服。
(十)
处方:银花30克,鲜 芦根 100克,鲜 薄荷 30克,冰糖80克。
用法:将银花、 芦根 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煮至500毫升,再入 薄荷 稍煮片刻,滤去渣滓,入冰糖溶化,取出候凉,置冰箱中冷藏。每日1剂,随意服食,连服3~5天。
(十一)
处方: 大青叶 12克,西瓜皮20克, 薄荷 3克, 板蓝根 12克。
用法:将药物加

水煎服,每日3次。
(十二)
处方:银花6克, 连翘 6克, 栀子 5克, 薄荷 2.5克,牛蒡5克, 桔梗 3克, 甘草 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咳嗽加 前胡 5克、杏仁0.5克,咽痛红肿加 射干 5克、 山豆根 3克、 赤芍 药5克。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重症。
(十三)
处方:鲜橄榄30克,生萝卜250克。
用法:洗净,萝卜切片,水煎去渣,代茶饮。
本方适用于小儿流行性感冒,发热咽痛。
(十四)
处方: 鸭跖草 30克, 淡竹叶 15克。
用法:水煎,每日2~3次分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流感,高热烦渴,或不明原因的高热。
(十五)
处方: 槟榔 、 黄芩 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十六)
处方:蝉退6克, 僵蚕 6克,竹叶12克,银花9克, 薄荷 6克。
用法:水煎服。
(十七)
处方: 桑叶 6克,葎草15克, 板蓝根 12克, 蒲公英 12克, 薄荷 5克。
用法:水煎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流感高热、微恶风寒、咽喉红肿、身体酸痛。
暑湿感冒 高热无汗,头痛咳嗽,身重困倦,胸闷泛呕,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治当清暑祛湿解表。
(一)
处方: 香薷 6克, 厚朴 4克,炒扁豆12克,银花9克, 连翘 9克。
用法:水煎服。
(二)
处方:六一散10克, 薄荷 3克。
用法:先煎六一散,取汁1杯,再加入 薄荷 共煮数沸,去渣饮用。
(三)
处方:鲜藿香叶10克,沙糖适量。
用法:煎藿香,取汁1杯,入沙糖和匀饮用。
(四)
处方: 浮萍 15克,鲜 荷叶 5克,西瓜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汗出为度。
(五)
处方:藿香6克,银花10克,扁豆花6克, 厚朴 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六)
处方:绿豆30克,白糖适量。
用法:绿豆熬汤,加糖,时时饮用。
(七)
处方: 金银花 10克, 荷叶 15克, 薄荷 6克,西瓜皮60克(切碎)。
用法:先煎西瓜皮,后下其余诸药,共煎汤取汁,少加白糖调味服。
(八)
处方:黑豆12克,绿豆12克, 荷叶 20克, 鱼腥草 3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以下几方适用于预防小儿感冒。
附(一)
处方:香茅草12克, 金银花 10克,竹叶20克, 生姜 3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后用 蜂蜜 冲服,每日数次。
附(二)
处方:麦门冬根12克, 金银花 藤30克, 薄荷 12克,大青根12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混合捣烂后加水煎煮,并放入一缸内,以鼻嗅此药气。
附(三)
处方:大蒜10克,艾叶30克,薄 荷叶 20克, 大青叶 12克, 石菖蒲 12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混合捣烂,放置一布袋内,平素挂在小儿胸前。

 麻疹 
麻疹 
 麻疹是由外感麻疹病毒(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眼泪汪汪,满身布发红色疹子为特征。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好发于冬春二季,发病年龄一般在6个月以上,5岁以下。通过呼吸道传播,其传染期从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5天为止。发过一次可终身免疫。自开展麻诊活疫苗接种以来,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初热期(约3天) 本病开始与感冒症状极为相似,同时双目微红,泪水汪汪,口腔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为灰白色或淡黄色如冒针头大小的疹点,疹的周围粘膜有红晕),是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治宜辛凉透表。
(一)
处方:芫荽15克,生葱(连须)3~5根。
用法: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取液300毫升左右。趁热1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3~5天,1岁以下小儿药量酌减。
(二)
处方:银花15克, 薄荷 5克,鲜 芦根 30克。
用法:先煮银花、 芦根 15分钟,后下 薄荷 煮沸3分钟,去渣加白糖适量,温服,每天3~4次。
(三)
处方:香菇20克,生 薄荷 7克。
用法:将香菇浸泡洗净,置锅内加清水适量煮取浓汁,加入 薄荷 再煮数沸即可。每日1剂,趁热一次饮完,连服3天。
(四)
处方:胡荽50克,葱须20克,生 甘草 10克。
用法:煎汤洗身,每日1次。
(五)
处方:红苋菜子10克,或红苋菜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六)
处方:胡萝卜120克,芫荽100克,荸荠60克。
用法:将胡萝卜、芫荽、荸荠三味洗净,加适量水煎煮,去渣代茶饮。
见形期(约3天) 为高峰期,体温更高,一般在40℃左右,于耳后、颈部及发际处出现红色皮疹,渐扩展至面部、躯干、四肢,最后至手心、足底为出齐。疹点颗粒尖耸,扪之触手。初为鲜红色,后渐增多融合为暗红色,疹与疹之间有正常皮肤。神倦嗜睡,或烦躁不宁,目赤眵多,口渴唇干,咳嗽加剧,大便稀,小便短赤。治宜清热透疹。
(一)
处方:大雪梨

1个,冰糖20~30克。
用法:将雪梨洗净,从顶部切开一个小口,挖去果心,填入冰糖,正放小碗中置锅内隔水蒸烂,去渣留取汁液。每日1剂,一次饮完,连服5~7天。1岁以下小儿酌减。
(二)
处方:鲜 芦根 、鲜 白茅根 各500克。
用法:加水2000毫升,煎服代茶。
(三)
处方:鲜竹叶、 白茅根 各10克。
用法:煎汤代茶。
(四)
处方:樱桃核10~15克。
用法:将樱桃核捣碎,加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服至麻疹透齐。
本方适用于小儿隐疹期麻疹。
(五)
处方:荸荠适量。
用法:荸荠适量加水煎煮后代茶饮,可助麻疹早发,早回,并防止并发症发生。
本方适用于隐疹期麻疹。
(六)
处方: 紫草 根5克,白砂糖适量。
用法:用清水2碗放入 紫草 根浸泡2小时,然后用砂锅煎至1碗,服饮时加白砂糖调味。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麻疹过多。
收没期(约3天) 疹子顺序回没,热势渐衰,各种症状逐渐减轻而消退。疹回后皮肤,出现糠状脱屑,并有棕褐色色素沉着,一般经1~3周退清。治当养阴清解。
(一)
处方: 赤小豆 30克,土薏米50克,冰糖30克。
用法:将 赤小豆 、土薏米三洗净后用温水泡浸至软,然后捣烂成浆,入冰糖,加清水少许放锅内用慢火煮成糊状。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5~7剂。
(二)
处方:绿豆200克, 赤小豆 150克,黑豆100克, 甘草 15克,红糖若干。
用法:将三种豆及 甘草 分别焙干,共研成粉末,过筛,装瓶备用本方。1岁以下婴儿每次7克,1~2岁者每次3~10克,5岁者每次12克,6岁以上者每次15克。每次冲入红糖10克,用沸水调成糊状,候凉,1次服完。每日2~3次,疗程不限。
(三)
处方:鲜荸荠10个(削皮),鲜萝卜汁500毫升。
用法:加白糖适量煮开温六服。
(四)
处法:生 山药 50克,生薏米50克,柿饼霜15克。
用法:先将 山药 、薏米捣成粗末,再将柿饼霜切碎入粥,随意服用。
(五)
处方:鲜 芦根 、雪梨 (去皮)、荸荠,(去皮)、鲜藕各500克,鲜 麦冬 100克。
用法:榨汁混合,冷饮或温服。每日数次。
(六)
处方:马蹄菜500克,甘蔗500克,胡萝卜250克。
用法:将上述三味洗净后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其汁当茶饮。
麻疹既是自然痊愈的病毒传染病,也是全身性疾患,对整个机体危害很大。年龄小,体弱儿及护理不当等都容易产生并发症,常见的有肺炎、喉炎、中耳炎、脑炎等。
有下列情况的应引起注意:皮疹尚未出齐而突然隐退;出疹期面色灰白,四肢冰凉;皮疹消退而热仍不退,或下降后不久又上升,症状不减,甚至加重;疹回期,小儿神萎,食少,腹泻加重等,都应该警惕有并发症,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一)
处方:鲜芦苇根30克。
用法:将鲜芦苇根加水煎,加糖饮服,很快退热。
本方适用于麻疹发热。
(二)
主治:热毒内壅,麻疹不能外透。
处方: 紫草 10克,丹皮3克,生石膏15克,蝉衣6克。
用法:水煎服。
本方适用于热毒内壅,麻疹不能外透。
(三)
处方:羊肉50克,芫荽50克,酒少许。
用法:将羊肉、芫荽放入水锅中,倒入几滴白酒,煮约1个小时即成。每日2次,每次饮半杯。
本方可催麻疹透发。
(四)
处方:大红枣100~150克。
用法:将大红枣放于火盆内,以文火烧熏,使患儿闻到烧枣气味,时间愈长愈好。
本方适用于小儿麻疹透发不畅。
(五)
处方:芝麻秆12根,糯米200克。
用法:将芝麻秆切碎入砂锅内加水2000毫升,煎至剩一半,用纱布过滤,取其清汁煮糯米粥,分2次服完。
本方适用于小儿疹出不匀或隐疹不透。
(六)
处方:向日葵盘1个。
用法:将向日葵盘冲洗干净,放锅内蒸20分钟,取出候温,揉搓患者胸背部。
本方适用于小儿麻疹隐。
(七)
处方: 珍珠 1枚,小米适量。
用法: 珍珠 1枚,加小米适量文火炒黄,研末冲服。
本方适用于正虚麻疹不能外透,或出疹期受风寒外闭,疹毒不能外透。
(八)
处方:新鲜鸭胆1个。
用法:取新鲜鸭胆汁,加白糖,用开水冲服,每日1个,连服3日可痊愈。
本方适用于小儿麻疹后发热咳嗽。
(九)
处方: 枇杷叶 、桑根白皮、生石膏各15克。
用法:将上述三品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分2次服,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疹后热咳不止。
(十)
处方:荸荠250克,甘蔗500克,红萝卜250克。
用法:将荸荠洗净,甘蔗劈开切段,萝卜洗净切段,共入水锅中煮1小时,晾凉饮汤。
本方适用于小儿疹后余热不尽。
(十一)
处方:绿豆4.5克,黑豆4.5克, 赤小豆 4.5克,苇根4.5克,茅根4.5克,冰糖15克。
用法:水煎,以豆子煮熟为标准,去渣作1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1351/30503065666.html

更多阅读

多穗石柯叶 多穗石柯叶-多穗石柯叶,多穗石柯叶-正文

多穗石柯叶,中药,植物药,壳斗科植物多穗柯的叶,清热解毒;化痰;祛风;降压。主治湿热泻痢;肺热咳嗽;痈疽疮疡;皮肤瘙痒;高血压。石柯_多穗石柯叶 -多穗石柯叶石柯_多穗石柯叶 -正文多穗石柯叶(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石柯_多穗石柯叶

小儿常见病推拿 秋季怎么防小儿三大常见病

  每年夏秋交替时,都是小儿疾病高发时。秋季怎么预防小儿常见病的发生?  ■轮状病毒肠炎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故又称秋季腹泻,一般经粪-口传播。潜伏期1-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  起病急

小儿中药敷脐疗法 中药敷脐治小儿常见病

中药敷脐治小儿常见病  2012-05-02 16:09:12|  分类: 宝宝の养生篇 |      敷脐是中医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肚脐在经络学说中属任脉的神阙穴,为人体元气之海。脐部皮肤又有薄且多皱的特点,最利于药物的吸收,故敷脐疗法具

声明:《常见病验方选编 小儿常见病单验方1》为网友陌南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