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粗心”没什么大不了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掉以轻心”,让粗心这个毛病总是改不掉。其实,粗心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只有把粗心的不同成因给剖析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根除粗心。
(一)粗心现象的深层原因(粗心的类型和成因)
粗心就是疏忽大意,在一般人看来本不该出错的地方出现错误。
研究表明,孩子粗心现象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真性粗心,是指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对于其中的某些问题本来完全可以解决,但由于做题时的各种原因从而造成错误;
另一类是假性粗心,是指学习上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已经弄清楚,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感到困难,对问题答不完全或说不清楚,总是对一部分错一部分,并给人以为是他粗心的假象。这种所谓的粗心,实际上是“不粗心”,是对问题没有真正理解,仅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由于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清楚此问题,就用粗心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避免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因为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对“粗心”所造成的错误要比说“不会”更容易给予宽恕。凡是属于假性粗心,要及时帮助孩子理解清楚所学的知识,清晰某些概念等等。真正做到“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克服其学习知识时不求甚解的毛病。
可见,粗心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许多,需要我们能够对粗心加以辨别。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我总结以下几种孩子粗心的原因:
(1)粗心与注意力有关。
孩子在粗心的同时也是他的精力不集中的表现,很多孩子实际他的视觉分辨能力很强,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的原因使得他粗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静不下心来,使得注意力水平下降,很难去准确的分辨某些数字。这样便产生了读错词、写错字、算错题等粗心现象。
(2)粗心与记忆力有关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具体学习过程是依靠短时记忆来进行的。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其容量小,保持的时间短。一般来讲,短时记忆的内容若得不到及时强化,只能在大脑中保持30秒左右的时间,当有新的内容进入大脑皮层时,原先的记忆内容便被清除。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完全集中在所思考的题目上,而是想着另外一道题或其他的事情,那么另外考虑的内容就进入了短时记忆,并将原有的记忆内容冲掉。这样便产生了读错词、写错字、算错题等粗心现象。
(3)粗心与视觉能力有关
视觉集中能力不佳,让孩子容易产生,一个题目落掉没去做,做了以后也有一到二空格没去填,这些都是孩子视觉集中能力不佳的原因,因为孩子看题目速度很快,根本无法去看完整。
而视觉分辨能力不佳的孩子总爱把相近的数字和相似的字看错,看反,容易混淆,如:“3”和“8”容易混淆,“大”和“太”“叉”和“又”容易混淆,视觉分辨能力不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能明显的找出相近和相似的字和数字,直接写错了,但是自己本身在写的时候就觉得是对的,所以才这样去写。
(4)粗心与求快心理有关
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以附属的内驱力为主,为了获得老师、家长等成人的表扬和赞许而努力学习。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为了在班上争第一,为了引起同学的关注、得到老师的表扬,不由自主加快学习速度。但由于小学阶段刚刚接触文字和数学公式等抽象符号(抽象符号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需要多次重复强化),未经多次强化,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清晰准确的记忆痕迹,符号被提取时就容易产生泛化现象。如“已经”还是“己经”,需仔细区分辨认,而求快心理的存在使学生顾不上斟酌分辨,导致忙中出错。
(5)粗心与动机强度和情绪有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心理背景,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认知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缺乏动机,情绪低落,往往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恍惚。例如,很多小学生在做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时容易出错,把“+”当成“-”。当你给他指出来时,他会毫不在乎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本来会做的”。其原因就是题目太简单,无法激发其动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都不会很难,你与别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动机过于强烈,情绪过于兴奋,则会导致意识狭窄,思维混乱,甚至头脑一片空白。有些孩子平时谨慎用功,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一到重大考试就发挥不好,平时会做的简单题目也会出错,甚至漏答整张试卷。原因就是他动机过于强烈,太在乎考试,太想考好了。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在考前对孩子耳提面命,也不要表现出过高的期待。让孩子把考试当成学习的一部分,怎样学就怎样考,轻松上阵。
(6)粗心与缺乏精加工有关
其实,“粗心”的毛病,一般的孩子都有。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学习中的粗心也常常是因为缺乏对认知刺激物的精细加工(精加工往往是通过对比和辨别进行的)。为了防止粗心,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比较和辨别,培养孩子的精细加工能力是很重要的。例如,小学生经常分不清“衰”、“衷”、“哀”三个字。我们不妨教他们“横为衰,竖为衷,中间有口诉悲哀”,找准问题的关键,孩子就能够正确书写和使用了。
(7)粗心与思维定势干扰有关
思维定势,又称定势,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实质上是已强化的思维类推到其他,表现为以固定的方式、方法去认识或作用于对象,“想当然”的粗心是思维定势的表现。例如,一个孩子的作业本上是这样写的,“0*6=0”,“0/6=0”,“0+6=0”。当你指出他的错误时,他却振振有词:既然0乘以6等于0,0除以6等于0,那么以此类推,0与任何一个数加减乘除都等于0,难道还有错吗?……。
(8)粗心与不良性格特质有关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粗心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性格结构中态度特征的直接表现。中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若形成了做事匆忙、不认真、缺乏责任感的态度,其行为方式必然表现为粗心大意,不够细致等不良习惯。小学生由不良性格特征导致的粗心在日常作业的审题、计算及抄写中均有表现。例如审题不清不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没有弄清条件之前就急于解答;由于忽视了课题中某些隐蔽的条件,因而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严重的还会出现考试丢题或多答现象,因此丢分或浪费宝贵的时间。
(二)父母应对孩子粗心的原则与方法
首先,父母要端正对粗心的看法。
我非常反对家长对孩子说:“我只要求你少粗心,你又不是不会做。”这会使得孩子认为“粗心不是个大问题,只要会做就行。”我建议家长,不该将孩子的粗心一股脑归为学习态度,而一味训斥。更不能不把粗心当回事。孩子的“粗心”比“不会做”更需要被关注。
其二,孩子粗心会有很多原因,要站在理解的角度与孩子一起探讨和分析其中深层的原因。将粗心简单归结为“不用心”、“不熟练”等都是非常片面的,其危害在另一篇文章已经提过。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粗心是一个问题,但是父母会和我一起寻找应对的方法,我能够慢慢改掉这个毛病。”
其三,识别并对症下“药”。以下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给出一些小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操练。
(1)看错:看得太快,眼中有了影像但脑中印象不深。
解决方法:放慢看题速度,看仔细点。有的孩子则可能是与自身的短时记忆容量有关,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如果一个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5,即他一次瞬间只能记住5个单词或数字之类的东西,当他想一次瞬间记住7个时,就会出现记忆错误,从而就会发生看错了的现象,解决这一看错行为可以通过平时训练来达到,最简单的办法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用瞥一眼方式去记路边的汽车牌照,也可以运用瞥一眼的方式去记一组数字或符号或英语单词,以提高自己的短时记忆容量,增强记忆力。
(2)抄错/写错:把草稿纸上的正确答案抄到答卷上出错或抄漏,要不就是书写出错,比如,明明是大于号却偏偏写成了小于号,此外还有正负号、小数点、字、词或字母、符号等等。这是因为手脑速度不一致导致。
解决方法:答案要复查一遍,尤其注意这些细节。
(3)算错:计算时出错。这主要反映出平时的练习少了,没有养成自动化答题技能。也有可能是我们平时在草稿纸上演算就不注意整洁,乱七八糟,缺乏规范化的训练,于是算错也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了。
解决方法:多练习;草稿本写得整洁。
(4)想错(判断错误):一个原因是知识掌握得不牢,相似知识点之间发生了混淆,出现判断失误。另一个原因属于想当然失误,思维定势使然,即没有注意到题型的条件已经发生了改变,从而落入了出题人设下的陷阱。
(5)跳步:以为自己明白了,或害怕答题速度跟不上,不写出相关步骤,结果发生了错误。
此外,父母不能只片面关注学习习惯,而忽视做事的条理性。
学习上细心的习惯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生活习惯不可分,那些做事丢三落四,缺乏条理,不能坚持到底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容易粗心。父母应该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小的时候让他收拾好自己玩的玩具,大一点时,帮着洗碗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其做事的条理性。
总之,孩子在学习上粗心,是许多父母极为困扰的事,但孩子的粗心必然是有原因的。父母一定要先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识别粗心的真实原因,针对不同的成因,给予适当日常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