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户口迁移问题研究

第26卷第6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Vo.l26No.6 JOURNALOFXUCHANGUNIVERSITY No.6,2007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户口迁移问题研究

赵文远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社科系,河南郑州450005)

[摘 要]20世纪60)70年代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的户口由城市迁到了农村。由于

中国实行严格的户口迁移管理,广大知青很难再把户口迁回城市。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后。计划经济年代,由于城市户口与市民很多利益粘连,把户口与上山下乡运动捆绑起来,使知识青年丧失了城市人口身份,所以一开始就遭到他们的抵制,造成很多社会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把户口迁移与上山下乡运动捆绑起来,注定了这场逆城市化潮流而动,大规模地从城市往农村迁徙知识青年的所谓/革命0运动的失败。

[关键词]上山下乡运动;知识青年;户口迁移;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7)06-0113-04

上山下乡运动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户口迁移与这次运动的成败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多年来鲜有学者关注这一问题。本文考察了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户口迁移的全过程以及因此造成的社会问题,试从户口迁移的角度研究上山下乡运动,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生产建设兵团)的有42万人,占33%。加上为数众多的

[1](P37)

回乡农村知识青年,总数约有1000万人。

这一时期,城市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的同时,其户口就随同迁移到了农村。国家虽然号召知识青年下乡,但还没有提出到农村落户的要求,有些城市知识青年不愿意把户口迁到农村。为了推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也有一些地方,比如广东省,曾经试行/保留户口0的方式,即城镇知识青年下乡后,其城镇户口暂时予以保留,并承诺三年之后调回。

1966年/文化大革命0全面爆发后,全国大中专学校都开始停课闹革命,并停止招生。到1968年止,全国初高中毕业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大体有1100万人。1968年12月22日,5人民日报6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0为题,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经验。5人民日报6在编者按中转引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0:/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欢迎他们去。0一场由国家统一部署和组织的、波及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兴起。据统计,在这场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全国总共有1700多万城镇知识青年被送到了农村。

/文革0爆发后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在插队落户的政策要求下,几乎全部是户籍迁移人口。也就是说,这些城市青年在身体扎根到农村的同时,其城镇户口被注销,户口也随同迁移到了农村,由原来的城镇人口变成了农村人口。这一时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户口迁移几乎与精简城镇职工户口一样,他们虽然是在国家号召和政治动员的

[2](P301)

一、上山下乡运动与知识青年户口向农村迁移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大批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升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开始动员来源于农村的不能升学和就业的初、小毕业生回乡务农,由此揭开了新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第一页。这一时期,由于城乡生活水平差别不大,到农村去的知识青年原来户口就在农村,农村知识青年的回乡还不存在户口迁移问题。

1955年之后,国家在倡导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务农的同时,开始尝试动员家在城市的少数中小学毕业生下乡务农。1958年5户口登记条例6颁布之后,没有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农村毕业生已经无法获取城市户口,很难在城镇就业,加上/三年困难时期0精简城市人口工作的启动,农村青年在城市就业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因此,大批家在农村的知识青年回到了农村。据1962年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农村已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回乡青年3000万人。精简城市人口时期,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作法也就显得更加必要。中央和各地成立了安置城市知青下乡的专门办事机构,知青上山下乡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一项工作。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一作法逐渐成为调节配置城乡劳动力的重要一环。从1962年秋到1966年夏,全国共有129万城镇知识青年奔赴农村和边疆。其中插队87万人,占67%;到国营农场[收稿日期]2007-03-08

[作者简介]赵文远(1964-),男,河南西平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史。

旗号下进行的,但明显带有强制的性质。

有人认为,1966年以前动员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落户是以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和改造农村落后面貌为主要目的,而/文化大革命0期间的上山下乡运动则是在/左0倾政治背景下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0的形式进行的/反修0、/防修0的政治活动。其实,这种认识并没有反映出1966年以后上山下乡运动的实质问题。

早在/文革0之前的1963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六大区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长会议上,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就明确提出,今后15年内动员城市青年学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一件大事。要求各大区、各省、市、自治区要做长远打算,编制15年安置规划。1963年,国民经济困难已经基本度过,形势开始明显好转,城市精简职工工作也接近尾声,然而此时国家推进知识青年下乡的计划不仅没有停止和减弱,反而进一步编制15年的长远计划,这充分说明精简职工结束之后城市就业仍然面临着重大压力。

/文革0开始之后,全国各行业都受到了重大冲击,城市国营企业一度停产停业,也根本提供不了新的就业岗位。加之,由于国家长期片面重视重工业建设,忽视轻工业和服务行业,造成城市就业岗位缺乏。因此,/文革0期间的城市就业问题仍然是造成城市知识青年持续下乡落户的主要原因。如果单纯为了政治目的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锻炼,没有必要把他们的户口迁移到农村扎根落户,扎根落户的含义就是不打算让他们再回到城市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并不是/文革0的产物,它是当时国家解决城市就业困难问题而采取的一个既定战略,也属于国家调控迁移的一部分。当然,没有/文化大革命0,高等院校也不会一度停止招生,国民经济的发展肯定要好得多,城市就业压力可能会有所减轻,60-7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运动也可能不会有那么大规模。

方/五小0工业等为主要内容的5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6(草案)。这次会议之后,由于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和重工业生产急剧膨胀,出现了不顾国家劳动计划擅自增人和大量招工的严重情况。1971年2月全国计划会议决定招收一批固定工,招工来源之一就是/经过丰富劳动锻炼两年以上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0。虽然这次招工不多,但对广大知识青年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部分知青通过招工把户口迁移到城市。

参军入伍也是一个机会,因为入伍的下乡知识青年在退伍时可以按照规定把户口迁移到城市,因此,除了升学、招工之外,征兵也是知识青年离开农村的一条途径。

据统计,1962~1973年12年间,累计调离农村把户口迁移到城市的下乡青年有401.4万人,平均每年33.4万人,而1974~1977年4月累计调离438.4万人,平均每年109.6万人。到1977年底,1962年以来下乡的1700余万人中,户口还留在农村的仍有864万人,其中插队青年483

[3](P146)

万人,国营农场168万人,集体场(队)165万人。

1977年高考恢复后,由于户口政策没变,考大学当时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考户口,农村人口考上了大学就变成了商品粮人口,一些下乡知青勤奋自学,考上大学,重新获得城市户口,回到了城市。

1977年11月,公安部出台5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6。虽然它仍然严格控制城镇人口的增长,但是它允许一部分符合规定的人口的/农转非0,如城市职工在农村无依靠、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迈父母及其寄养在农村15周岁以下的子女、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知识青年等。

新5规定6公布后,立即在一些省、区掀起/病退返城风0。1978年下半年,全国各地知识青年办理/病退0手续已形成高潮。/数不清的知青拥挤在各级医院里,跟医生软缠硬磨,涕泪交加,逼着要诊断书0,病退风愈演愈烈。还有一些农村社队和国营农场/本来就不欢迎知识青年,遇到青年申请办理病、困手续,正中下怀,乐得顺水推舟。0在这种背景下,病、困返城的知青人数猛增,大大超过实际符合条件的人数。

下乡知青的骚动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1978年3月,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镇容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现在是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

[4](P57)

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01978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调整上山下乡政策,逐步缩小上山下乡的范围,矿山、林区、小集镇和一般县城的非农业户口的中学毕业生,不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也可不动员下乡。城市积极开拓就业领域,上山下乡不搞分散插队落户。这样,1978、1979两年仍有73万人下乡落户,主要到城镇郊区知青农场和知青工厂;同一时期从农村把户口迁回城镇的知识青年有650多

[3](P146)

万人。

/文革0结束以后,由于全国各行业积累的老弱病残职工都很多,有些老职工的子女又在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去农村插队,不允许子女顶替就不愿退休退职。当时为了鼓励年老体弱的工人退休退职,适当解决他们上山下乡子女回城就业问题,促进企业劳动力更新,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l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发了5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6,规定:/工人退休、退职后,家庭生活确实困难的,或多子女上山下乡、子女就业少的,原则上可以招收

[1](P727)

二、知识青年返城与户口迁移

/文革0前城市知识青年的户口迁移就已经出现问题。

当时广东等省知识青年下乡三年期满转回户口的许诺没有兑现。由于当时城乡之间工作和生活水平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就出现了知青返城闹事的现象。他们高喊口号/要户口、要粮食、要工作0,要求回城安排工作。这种情况在/文革0中也有发生。

但在当时政治背景下,知青们的抗争是徒劳的。他们只有在无奈中等待。1970年算是等来了一个机会)))高校恢复招生。当时招生的条件是/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0以及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1970年恢复后的高校招生废除了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改用/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0。由于工农兵学员是从工人、农民和军人中选拔的,知识青年与所在的社队干部的子女激烈角逐有限的入学名额,处于弱势的下乡知青当时能从这条路走出农村并把户口迁移到城市的并不多。

/珍宝岛事件0之后,为了加强战备,中央和国务院在1970年初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战备,促进国民经济的新飞跃0的口号,并拟定了以加快内地战略后方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积极发展地

一名符合招工条件的子女参加工作。招收的子女,可以是按政策规定留城的知识青年,可以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5](P311)

也可以是城镇应届中学毕业生0。

在80年代初,各地又出台了一些关于知青返城的政策,比较妥善处理了一批已婚知青的户口及其所生子女的户口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明确规定:(1)下乡知青间结婚的,调离农村后其子女随同迁入市镇吃商品粮;只有女方离开农村的,其子女随母亲迁往市镇吃商品粮;只有男方离开农村的,子女户口暂不迁走,待女方安排工作后再随母亲迁入城镇。(2)下乡知青与非农业工人结婚的,离开农村时其子女可随同迁入市镇转吃商品粮。(3)下乡知青与农民结婚的,调离农村时(包括安排在社队企事业单位工作),无论男女,均可带一名15周岁以下的子女迁入市镇转吃商品粮。

这样,到80年代中叶,各地进一步落实了已婚知青的政策,将他们的农民配偶也安排了工作,转为城镇户口,基本上解决了长期遗留的知青子女的户口问题。

[1](P839)

/户籍制度0发挥了一道强有力的闸门作用。如果没有这一道闸门,其它13种制度很难存在甚至就根本无法存在。户籍制度所起的这种闸门作用,在几十年来事实上起着隔离农村人口享受城市人口享受的各种利益的作用。所以,户藉制度作为维护二元社会结构的工具,其核心内容均包含在其它13项具体制度当中。0这道闸门向你开放还是不向你开放,或者说把你关在哪一边,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性是尽人皆知的。这种制度确立以来,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使不少人尝到了此中

[6](P31)

滋味。0

由于城市户口粘连了很多利益,具有城市户口就变成社会上的上等公民。按照下乡知识青年的思维,他们本来是属于上等公民,当时的政策强行把他们变成了下等公民。城市知青下乡到农村,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差距,反而扩大了这种差距。有研究者称:/下乡运动对缩小城乡人口的身份差距也不起任何作用,因为它并没有使户口制度发生改变。相反,这一政策更加突显了拥有城市户口的重

[7](P175)

要性。0

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正处在世界城市化的大发展时期,而中国却逆城市化大潮而动,把大量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送到农村去,并利用户藉制度把他们固化在农村。这样做虽然一时解决了城市就业岗位的不足问题,但由此造成城市人口的大量减少,使我国城市发展长期停滞,造成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下降。

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不管知青们下乡时表现得多么积极,从内心来讲他们是不情愿的。/文革0期间动员知青下乡落户也有一定的难度的。每年城镇中学生即将分配时,街道干部就要集中一段时间,对应下乡的毕业生进行摸底排队,主动向学校和有关部门介绍毕业生和家长的思想动态,分析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积极配合学校和有关方面做好动员工作。有时,还分别举办学习班,组织毕业生和家长集中学习毛主席著作,邀请已经下乡落户的知识青年先进代表回城做现场说教。对于一些根正苗红的/钉子户0,有时还要请学校工宣队和军宣队组织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到毕业生家中宣传最高指示,搞大批判,忆苦思甜,进行攻心工作。对于那些/冥顽不灵0的家长,会通知家长所在单位,以停发工资、口粮相要挟。

为了逃避下乡,城市学生利用中途辍学的办法来进行软抵抗。当时人们的想法是,与其/上完中学再下农村,还不如早点退学,在城里找个工作0。这样以来,有的城镇学生14、15岁就退学当了工人。辍学的学生中,也有的利用/走后门0的办法进部队当兵,没后门没关系的进工厂当/临时工0。下乡的知青则想方设法离开农村。特别是从1972年代开始,一些出身干部家庭的知青拉关系、走后门,利用招工、当兵、上学的机会离开农村,把户口迁回城市,败坏了社会风气。

另外,由于户籍迁移制度的影响,社会上二元择偶结构开始出现,即城市人口只与城市人口结婚,农村人口只与农村人口结婚。按照户口迁移原则规定,农村户口无法迁往城市,这种规定长期以来严重地影响着城乡青年间的婚姻行为。在这种二元择偶结构下,造成婚姻悲剧和家庭分离痛苦最多的是上山下乡的城市知识青年。

知青下乡时基本上都是连同户口迁到了农村,虽然父母都是城市人,自己也曾经是城市人,但下乡之后必经变成了农业户口,刚下乡时有的虽说才十几岁,但几年之后也到

[1](P172)

三、知识青年户口迁移引发的社会问题

由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还由于计划经济年代国民经济的严重短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下,中国建立了现行的户籍制度。现行户籍制度不仅以城乡划界,将人们的户籍分为两大类:城镇户口(非农业户口)和农村户口(农业户口),并以此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而且还按户口类别去分配利益,使城镇户口粘附上了各种各样的利益要素。总体而言,我国城镇户口与市民利益要素的粘连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与每个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品定量配给相结合。拥有城市户口的人可以凭粮证和副食品供应证等享受国家低价供应的各种生活必需品;而农村户口者则不然,这种优惠对他们来讲是没有份的,就是进了城,由于户籍无法改变,种种与户籍联系在一起的配给仍旧与他们无缘。

其二,与国家垄断下的就业、医疗、劳保、退休、住房、子女上学等福利保障制度合成一体,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种优先权。以就业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执行由国家统包城镇人口劳动就业的制度,持城镇户口的青年人不论是初中毕业还是高中毕业,大都能通过各种招工招干方式走进企事业单位,个别例外的也会通过参军转业这种曲线就业方式最终获得一份城市工作。而农村户口的青年只能通过考大学、参军后提拔等极少的机会才能具有进入城镇工作的机会。

户口与利益要素粘连是决定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根本。如果二者相分离,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二元户籍制度。在国外的户口体制中,户口只是公民身份的证明,与经济利益、就业、福利等没有联系。只要是有户口的公民,在就业和享受社会福利等方面享受几乎无差别的待遇。这样以来,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只有职业和财产等方面的差别,而不会有户口上的差别,也不会出现二元户口制度。

户口与利益要素的粘连还不仅仅造成了二元户籍制度,更主要是造成了城乡二元社会。关于这一点,我国社会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概念的5失衡的中国6一书中认为,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是由/户籍制度0、/粮食供给制度0、/副食品与燃料供给制度0、/住宅制度0、/生产资料供给制度0、/教育制度0、/就业制度0等14种具体制度构成的。其中,

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对于知青的婚姻问题,有关部门提倡晚婚,晚婚的年龄划定为:城市青年女25岁,男28岁,比当时法定婚姻年龄高出5-8岁。但不管怎么提倡,知青总是要结婚的。下乡的知青们有的虽已下乡几年了,但不知何时能回到城市,到了连晚婚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只好在农村结婚。据吉林省1980年的统计,已婚知青中,与农民结婚的占74.9%;知青之间结婚的占21%;与城镇职工结婚的占4.1%。另据河北省保定地区1978年的统计,已婚知青中,与农民结婚的占75.5%;知青之间结婚的占15.2%;与城镇职工结婚的占9.4%。又据吉林省怀德县的统计,在已婚知青中,与农民结婚的占74.8%;知青之间结婚的占17.9%;与城镇职工结婚的占7.3%。以上三个统计资料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知青婚姻的几种类型。

与城镇职工缔结姻缘的比例最低,说明这种姻缘在当时的/含金量0最高,能够争取到这种婚姻的大多是女知青。她们的家长无权无势,为了能够有朝一日将户口转入城市,她们不惜嫁给陌生的城镇职工。后者之所以愿意找下乡女知青,也是因为在择偶条件上多有某些不足或缺陷,在城市难以觅得满意的配偶。这样的婚姻给男女双方婚后生活带来很大问题,许多婚姻悲剧由此发生。

知青与农民结婚的占比例最大,应该是知青中的主导型婚姻。这种婚姻的形成原因,主要在户口不能迁回城市的情况下,广大知青的一种无奈选择。知青与农民的结合在全部知青婚姻中涉及面最广,酿成的苦果也最多。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知青返城浪潮掀起之时,这些与农民结合的婚姻,多数以破裂而告终。

正如文革后真理标准讨论时有人总结的那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第一,农民不欢迎,和农民争口粮,争土地;第二,单位背包袱,负担重,既拿钱又拿

[1](P512)

物;第三,青年下乡后,家长不放心,有的还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第四,青年不安心,贻误了青年的前程。全国各地都对知识青年下乡运动有意见,文革后这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运动再也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上山下乡运动是一次不成功的社会改造运动。反思其历史令人产生很多感慨,它曾经是那样的轰轰烈烈,但很快消失得无声无息。付出了几代人的辛苦,换来的是多少悲剧。从一个侧面来看,当年如果不把知青下乡与户口绑在一起,只下乡不落户,把下乡作为广大城市青年接触社会、接受锻炼和改造农村的机会,而不是与政治经济或其它问题联系在一起,要他们能看到回城的希望,而不是要他们生老病死在农村,或许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果会好一些。

[1](P658)

[参 考 文 献]

[1]刘小萌.中国知青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M].北京:中国

检察出版社,1996.

[3]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M].武汉:

武汉出版社,1994.

[4]何光.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0.

[5]么树本,檀婧.中国最新离退休政策汇编与解答[Z].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6]郭书田,刘纯斌1失衡的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

出版社,1990.

[7]潘明啸.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J].社会学研究,2005,

(5):154-181.

Studyontheproblemstriggeredbythechangeofdomicileinthemovement

ofgoingandworkinginthecountrysideandmountainousareas

ZHAOWen-yuan

(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ZhengzhouAeronauticalIndustryCollege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户口迁移问题研究

ofManagemen,tZhengzhou450005,China)

Abstract:Educatedurbanyouth.sdomicileweremigratedfromcitiestothecountrysideinthemovementofgoingandworkinginthecountrysideandmountainousareasinthe1960sand1970s.Asaresultofthestrictmanage-mentofdomicile,itwasveryhardforeducatedurbanyouthtomigrateitbacktocities.ThisstatelastedtilltheendoftheCulturalRevolution.Urbandomicilewasusuallyconnectedwithmanyinterestsinthedaysofplannedeconomyandbindingthechangeofdomicilewiththemovementofgoingandworkinginthecountrysideandmountainousareasmadeeducatedurbanyouthlosetheirstatusofurbanpopulation.Asaresul,titwasresistedbythemfromtheverybeginningandalotofsocialissuesarose.Tosomeeaten,tbindingthechangeofdomicilewiththemovementofgoingandworkinginthecountrysideandmountainousareasmadetheso-called/revolutionary0movementdoomedtofailureasaresultofitsmigragtinglargenumbersofurbaneducatedyouthtothecountrysideandbeingagainstthetrendofurbanization.

Keywords:themovementofgoingandworkinginthecountrysideandmountainousareas;urbaneducatedyouth;changeofdomicile;socialissues

[责任编辑:樊建莹]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1451/926910342125.html

更多阅读

上山下乡农庄的标语 翼龙贷 上山下乡金矿

今年重阳节恰逢国庆小长假,岳阳市一中原定节前的退休教工的集体活动因秋雨改期。今天,艳阳高照,两辆大客载着100多人来到岳阳西塘上山下乡农庄。我曾经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呆过6年,这次活动自然是我向往的。进入农庄,一些标语吸

知青上山下乡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是一场悲剧 知青上山下乡

潘海迅知青上山下乡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是一场悲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得与失前言本文所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指文化大革命背景下,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八年,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示发表前后,全国一千七百余万从城市到农村、农

浙江知青网 >> 文章 >> 下乡档案 知青上山下乡

知青数据资料 作者:飘逸转转贴自:档案点击数:10163更新时间:2010-1-22文章录入:admin目 录表-1 1962—1979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统计表-2 1974—1979各年度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落户地死亡人数统计表-3 1974—1979各年度全

360百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哪一年止于哪一年

  从广义上讲,下乡知青始于1955年,当时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毛泽东主席读了很兴奋,亲笔写了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

声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户口迁移问题研究》为网友时间有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