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2014 年 7 月
1
目
录
第一部分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 2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2 二、招生对象........................................................................................................................... 2 三、学制与学历....................................................................................................................... 2 四、就业面向........................................................................................................................... 2 五、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 3 六、职业资格证书................................................................................................................... 4 七、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 5 八、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评价 ......................................................................................... 18 九、毕业要求......................................................................................................................... 20 十、学习深造建议................................................................................................................. 21 第二部分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调研报告 ............................................... 22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 22 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 23 三、专业现状调研................................................................................................................. 26 四、专业就业面向................................................................................................................. 29 五、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 30 第三部分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分析报告 ............................................... 32 一、就业岗位......................................................................................................................... 32 二、职业岗位分析................................................................................................................. 32 三、课程安排......................................................................................................................... 34 第四部分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 35 核心课程标准................................................................................................................................. 35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核心课程标准 ......................................................................................... 35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核心课程标准 ..................................................................................... 40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核心课程标准 ......................................................................................... 49 《食品仪器分析技术》核心课程标准 ......................................................................................... 53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核心课程标准 ......................................................................................... 57 第五部分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实施保障方案 ................................................................... 68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 68 二、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 ............................................................................................. 70 三、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措施 ................................................................. 72 四、教学监督与评价机制保障 ............................................................................................. 74 五、机制保障......................................................................................................................... 76 附件 1:南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 76 附件 2:关于分类教育、分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 92 附件 3:关于实行教学日历制度的意见 ...................................................................................... 97
1
第一部分食品营养与检测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专业名称:食品营养与检测 专业代码:610302
二、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 (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
三、学制与学历
要求:三年,专科
四、就业面向
(一)初始岗位群 从事食品产业链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食品检验、公共营养服务与管理等相 关岗位的基础性工作。 1.主要职业岗位群
从事食品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检验工作,如食品检验工、 食品检验岗位群 畜禽产品检验工、粮油质量检验工、水产品质量检验员、包 装材料检验工、饮料检验工等 从事食品产业链质量与安全控制管理的有关岗位,如质量管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岗位群 理员、食品安全管理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等 从事餐饮业、 医院、学校、 社区等的有关营养服务岗位工作, 公共营养服务与管理岗位群 如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等
2.相近职业岗位群
从事食品产品生产加工的有关岗位, 如乳品、 冷食品及罐头、 食品生产加工岗位群 饮料制作人员,酿酒、食品添加剂及调味品制作人员,粮油
2
食品制作人员,粮油食品制作人员,肉、蛋食品加工人员等 从事食品验收、贮运、保藏等工作岗位,如商品监督员、推 食品流通岗位群 销员、采购员、营业员、冷藏工、保管员等
(二)发展岗位群
食品检验人员,如食品检验工(高级工) (1 年-2 年) 、食品检验工(技师) (3 年-5 年) 食品产业链质量工程技术人员,如质量工程师(初级) (1-3 年) 、质量工程师(中级) (5 年-8 年)等 食品产业链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如食品安全师(助理) (1-3 年) 、食品安全师(中级) (5 -8 年)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中级) (1 年-2 年)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高级) (3 年-5 年)等 中小型企业的食品工程技术人员,如技术员(1 年-3 年) 、工程师(5 年-8 年) ;管理(工 业)工程技术人员,如车间主任(3 年-5 年) 、部门主管(5 年-8 年)等
五、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 大学专科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构建以食品安全检测、 营养食品加工为核心能力、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从事技术性操 作性较强的食品质量检验与卫生监测、 食品监测、 卫生防疫技术管理部门、 海关、 商品检验管理部门的食品质量检测、 卫生检验、 污染监测、 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 获得相关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 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培养规格 (1)热爱祖国,懂得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 原理。 (2)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懂法、知法、守法。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创业精神。
3
(5)取得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省劳动技能合格证等级证书。 2、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知识结构 本专业构建以食品安全检测、营养食品加工为核心能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 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够用为度”的原则,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大学专科相当的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食品检测、成分分析知识;食品生产及食品质量监督和管理 的知识;食品营养与卫生的知识;环境保护知识;市场营销知识;计算机及一定 的外语水平。 能力结构 本专业学生应具备: 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较全面的各 类食品检验技能, 具备能够独立开展检验工作的能力;栽培土壤或培养基营养成 分分析的能力; 在外语方面, 具有借助外语工具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 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 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 素质结构 道德素质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创业精神;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有艰苦奋斗、实干创新的精神。 文化素质 具有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追求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身心素质 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吃苦耐劳, 不断进取,具有强健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标准。 业务素质 坚持业务学习,正确理解、执行法律法规,坚持原则、一丝不苟、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六、职业资格证书
本专业要求取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
4
表 1.1 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 证书名称 普通话证书 计算机证书 营养配餐师 食品检验工 公共营养师 等 级 考核部门 山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山西省教育厅 南昌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南昌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南昌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学 2 3 4 4 3 期
二级乙等 一级 中级 中级 中级
七、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 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是《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 》中的专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编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概览(2005 年 版) 》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为:培养能从事食品营养、食品卫 生检验、 食品卫生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的核心能力 包括食品营养开发与保健、 食品品质控制与检测的能力。主要的就业面向是在食 品工业企业从事食品检验监测、食品营养与开发等工作。 在高职教育中推行“双证”制度,是深化高职教学改革,使高职人才培养工 作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迫切需要。 因此,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双证”有效融合的途径,以“双证融通”为指导思想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 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 向。 该人才培养模式开发过程是以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 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
表1.2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 职业领域 食品营养 养配餐设计与指
5
就业岗位 食品营养开发、营
(典型)工作任务 食品营养开发与设计
职业能力要求 1.食品营养开发能力; 2.食 品 营 养 配 餐 设 计
导 食品营养检测、食 食品检测 品卫生检验检疫 食品分析
与指导能力。 1.食品营养检测能力; 2.食 品 卫 生 检 验 检 疫 能力。
食品安全质量管 食品安全质量管理 理 食品安全质量管理
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能 力 1. 乳 制 品 加 工 操 作 能
乳制品加工生产、 1.乳制品加工技术; 肉制品加工生产、 2.肉制品加工技术; 食品加工 焙烤制品加工生 3.软饮料加工技术; 产、饮料加工生产 4.发酵食品加工技术; 等
力; 2. 肉 制 品 加 工 操 作 能 力; 3. 软 饮 料 加 工 操 作 能 力; 4. 发 酵 食 品 加 工 操 作 能力;
(三)课程体系设置 依据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的任职需求,经过论证, “双证融通”形成了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表 1.3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 课程名称 类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律基础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律基础 2 概论 1
课程 性质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课程 类型 A A A A A A A A A
学时 小计 36 36 36 36 64 36 36 72 72 72 72 16 36 36 16 第一学年 36 36
参考学时数 备注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36 36 16 16
公 共 学 习 领 域
概论 2 形势与政策 大学语文 1 大学语文 2 高等数学 1 高等数学 2
6
课程 课程名称 类别
大学英语 1 大学英语 2 计算机公共基础 体育 1 体育 2 体育 3 体育 4 公共艺术 1 毕业生就业与创业 指导(理论)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 育 小计
课程 性质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课程 类型 A A B B B B B B A A
学时 小计 72 72 72 36 36 36 36 36 20 32 872 8 312 8 348 36 36 36 第一学年 72 72 72
参考学时数 备注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36 36
20 8 96 8 116
食品应用化学(一) 必修 食品应用化学(二) 必修 食品生化 食品营养与健康 食品微生物 食品仪器分析技术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72 72 72 72 72 72 72 108 72 108 72 72 936 144 252 216 72 72 180 108 72 108 72 72 72 72 72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专 业 学 习 领 域
食品感官检测技术 食品加工储藏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 术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 食品产品营销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小计
7
课程 课程名称 类别
食品添加剂 校本教程 食品检验综合训练 食用菌栽培技术 快速检测技术
课程 性质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课程 类型 B B B
学时 小计 72 36 72 第一学年 72 36
参考学时数 备注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72 36
拓 展 学 习 领 域
公共艺术 2 人文科学类 社会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 工程技术类 体育艺术类
B
36
选修
小计 入学教育 军事训练
C C C C C B
216
30 30 60 600 36 150
36
108
72
实 习 实 训 领 域
社会实践 顶岗实习 毕业设计 证书考试训练 小计 合 计
10
10
10
10
10
10
906 2930 理论课时:1162 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比例:60.34%
总课时:2930 实践课时:1768
注:1、课程类型分为 A、B、C 三种类型,A 类课程为纯理论课程,B 类课程为既有理论又 有实践的课程,C 类课程为纯实践课程。 2、实践教学要占到总课时 60%以上。
8
(四)进程安排
教学进程安排表
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起点:高中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概论 1 概论 2 形势与政策 大学语文 1 大学语文 2 高等数学 1 高等数学 2 大学英语 1 大学英语 2 计算机公共基础 体育 1
学制:三年
层次:专科 授课 方式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任务 驱动 2 4 4 4 4 4 1 2 2 1 1
类别:职业技术类 考核 方式
考查
课 程 类 别
序 号
1 2 3 4 5
课程编 号
0801035 0801038 0801036 0801036 0499016 0105021 0105022 0201032 0201033 0304005 0304006 0401001 0803005
课 程 性 质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课 程 类 型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B
学 分
2 2 2 2 1 2 2 4 4 4 4 4 2
总 课 时
36 36 36 36 64 36 36 72 72 72 72 72 36
课时 分配 (理/实)
36 36 36 36 64 36 36 72 72 72 72 36/36 10/26
开课学期和周课时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备注
1 2
2
3
4
5
6
2 2 2 1
考查 考查 考查 综合评价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测试
形势与政策 课以定期开 展专题讲座 形式落实
公 共 学 习 领 域
6 7 8 9 10 11 12 13
9
教学进程安排表
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起点:高中 学制:三年 层次:专科 授课 方式
讲授、 训练 讲授、 训练 讲授、 训练 讲授、 训练 2
类别:职业技术类 考核 方式
测试 2 2 测试 测试 考查
课 程 类 别
序 号
课程编 号
0803006
课程名称
课 程 性 质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课 程 类 型
B B B B
学 分
总 课 时
36 36 36 36
课时 分配 (理/实)
10/26 10/26 10/26 10/26
开课学期和周课时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备注
1
2 2
3
4
5
6
14
体育 2 体育 3 体育 4 公共艺术 1
2 2 2 2
15
0803007
16
0803008
17
0706001
18
0801027
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理 论)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必修 必修
A A
1 2
20 32
20 32
讲授 讲授
2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 4 讲座/学期
19
合
计
46
908
706/202
10
教学进程安排表
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起点:高中 学制:三年 层次:专科 授课 方式
理实 一体 理实 一体 理实 一体 理实 一体 理实 一体 任务 驱动 任务 驱动 理实 一体 任务 驱动 6 4 4 4 4 4 4
类别:职业技术类 考核 方式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
课 程 类 别
序 号
课程编 号
课程名称
课 程 性 质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课 程 类 型
B B B B B B B B B
学 分
总 课 时
72 72 72 72 72 72 72 108 72
课时 分配 (理/实)
18/54 18/54 18/54 18/54 18/54 18/54 18/54 36/72 18/54
开课学期和周课时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备注
1 4
2
3
4
5
6
1
食品应用化学(一) 食品应用化学(二) 食品生化 食品营养与健康 食品微生物 食品仪器分析技术 食品感官检测技术 食品加工储藏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4 4 4 4 4 4 4 6 4
2
4
3
专 业 学 习 领 域
4
5
6
7
8
9
核心课程
11
教学进程安排表
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起点:高中 学制:三年 层次:专科 授课 方式
理实 一体 理实 一体 理实 一体 4 4
类别:职业技术类 考核 方式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课 程 类 别
序 号
课程编 号
课程名称
课 程 性 质
必修 必修 必修
课 程 类 型
B B B
学 分
总 课 时
108 72 72 936 72 36
课时 分配 (理/实)
18/90 54/18 54/18 288/648 54/18 18/18
开课学期和周课时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备注
1
2
3
4 6
5
6
10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 食品产品营销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合 计 食品添加剂 校本教程 食品检验综合训练 食用菌栽培技术 快速检测技术
6 4 4 52
核心课程
11
12
核心课程
1 2 拓 展 学 习 领 域 3 4 5 6 7 8 9 0706002
选修 选修
B B B
4 2
4 讲授 理实 一体 讲授、 训练 2
考查 考查 考查
选修
4
72
18/54
4
考查 考查
公共艺术 2 人文科学类 社会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
选修
B
2
36
10/26
2
考查
选修
4
学生在第 2~4 学期内,该课程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原则上全院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 进度、统一课时、统一考试。
12
教学进程安排表
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起点:高中 学制:三年 层次:专科 授课 方式 开课学期和周课时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类别:职业技术类 考核 方式
课 程 类 别
序 号
10 11
课程编 号
课程名称
工程技术类 体育艺术类
课 程 性 质
课 程 类 型
学 分
总 课 时
课时 分配 (理/实)
备注
1
2
3
4
5
6
合 1 实 习 实 训 领 域 6 证书考试训练 合 2 3 4 5
入学教育 军事训练 社会实践 顶岗实习 毕业设计
计
C C C C C
16
1 1 2 20 2
216
30 30 60 600 36 150
100/116
30 30 60 600 36 50/100 任务 驱动 实践 √ √ 10 10 10 10 10 √ √ √ 10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国家职业 资格考证 学生根据职 业规划进行 岗位分类
B 计
5 31
906
50/856
13
(五)核心课程基本内容简介
表 1.4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
学习领域 学期 职 业 能 力 要 求 第 3 学期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 学时/学分 108/6
正确选用食品理化检验方法标准,制定常规理化指标检验方案;具有仪器设备的 准备、样品抽样及制备、试剂的配制、样品的预处理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常规分析 检测仪器,正确完成理化检验指标测定的基本操作;能正确处理分析数据,对企业生 产中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检验并做出品质判断,规范填写检验报告。
学 了解食品安全检测指标及相关标准;理解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和 习 常用方法;掌握食品理化检验中常规、常量成分检测的操作规范要求;了解食品检验 目 的新技术、新标准。 标
素 养成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良好职业道德;具有遵纪守法、公正廉洁、忠于职守、 质 遵守规程、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职业守则,团结协作;具有爱护环境,注意安全的 目 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标
14
表 1.5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学习领域 学期 职 业 能 力 要 求 第 4 学期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学时/学分 72/4
能设计微生物检验方案;掌握培养基的选择和配制、微生物检验的镜检、染色、 灭菌和消毒、接种、培养分离、纯化与保藏、消毒灭菌等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各种食 品中微生物指标的取样方法,能完成食品微生物检验常规项目(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乳酸菌、霉菌等常见菌和致病菌)的检测和鉴定,熟练分析总结实验结果,编写检测 报告;能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检验仪器设 备,在检验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学 认识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理解微生物营养与生长,了解微生物对食品、食品工 习 业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了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理解微生物检验 目 的目的、基本程序、要求及相关基础知识;了解食品微生物检测新技术。 标
素 养成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良好职业道德;具有遵纪守法、公正廉洁、忠于职守、 质 遵守规程、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职业守则,团结协作;具有爱护环境,注意安全的 目 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标
15
表 1.6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
学习领域 学期 职 业 能 力 要 求 第 4 学期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 学时/学分 72/4
具备对食品感官质量进行正确评价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基本技能;能用 感官检验方法对典型食品(原辅料)进行初步的质量判定与真伪鉴别;能正确处理分 析数据,规范填写报告;能设计感官检验方案。
学 理解感官检验的常用方法与原理;掌握常见食品的感官特征;熟悉各类食品原辅 习 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特性、感官检验要点与真伪评价方法;理解感官检验的相关国家 目 标准和行业标准。 标
素 养成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良好职业道德;具有遵纪守法、公正廉洁、忠于职守、 质 遵守规程、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职业守则,团结协作;具有爱护环境,注意安全的 目 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标
16
表 1.7 食品仪器分析技术
学习领域 学期 职 业 能 力 要 求 第 4 学期
食品仪器分析技术 学时/学分 72/4
掌握食品样品的制备与处理基本方法,能使用常见的样品预处理设备;正确使用 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食品检测常 用分析仪器,完成食品安全限量指标等微量成分的测定;能进行检测数据的分析处理, 编制检测报告。
熟悉食品理化检测相关标准;理解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 学 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分 习 析法、PCR技术检测、薄层色谱法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了解常用 目 分析检测仪器的基本结构、使用性能和检测程序;了解看看的保养维护基本知识;了 标 解食品仪器分析的新技术。
素 养成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良好职业道德;具有遵纪守法、公正廉洁、忠于职守、 质 遵守规程、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职业守则,团结协作;具有爱护环境,注意安全的 目 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标
17
表 1.8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学习领域 学期 职 业 能 力 要 求 第 4 学期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学时/学分 72/4
能宣讲《食品安全法》等法规,能解读食品安全标准,能起草简单的企业标准(草 案) ;能正确运用质量管理基本工具解决生产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能针对某食品的生 产过程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编制 HACCP 计划;能根据具体场景或案例, 从食品安全及质量管理角度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活动做出正确判断;编制企业 QS 相关文 件,并能对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文件进行控制。
学 习 目 标
熟悉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理解食品质量管理理论知识,了解质量管理体系 的建立与实施的主要工作内容;理解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基本原理,熟悉食品生 产许可的基本要求,了解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的主要工作内容;明确我国食品 质量安全政策,了解相关行业企业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
素 确立食品安全观念,培养产品质量意识;养成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形成严谨求 质 实的科学态度,确立公正客观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目 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标
八、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 在课程教学中, 充分利用现场教学,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利用动画、 PPT 课件等进行教学。积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 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18
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 ,真正做到“做学合一” 。 (1)“项目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一体化过程中,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任务分解、 “教、学、做” 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驱动” ,可以加强学生训练目的性,在教学过程进行 前学生已经接到项目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项目调研、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 环节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术。本课程 所设计的案例项目层次分明,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知识能 力和社会能力。 (2)现场教学法 在实训场所、生产一线进行现场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进行一体化教 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控制系统的现场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便于 学生掌握较抽象的知识点。 (3)案例教学法 针对工作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达到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目的。例 如:在某一任务的相关内容学习时,根据实际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 设计,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案例分析法,可以激发学生 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习任务和目标更加明确,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 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等手段充实教学,特别是多媒体课件 和仿真软件的应用, 解决了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 的现象,使其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分组讨论法 课前为学生划分学习小组,进行提问时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进行讨论后, 派出代表给出最后答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 (6)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对提出疑问者要给予表扬, 并精心设计一些与实践有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分小组抢答,答对者给予平时成
19
绩加分,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二)教学评价、考核 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和修订人才培养方 案的有效途径。本专业采取如下措施以保证教学评价的运行: ①建立由食品生产与检测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运行机制; 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制度,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企业 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③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完善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学生和家长对 学院的满意度调查运行机制; ④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来自企业、 家长、 毕业生的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改与完善并用于新一轮人才培养过程。
九、毕业要求
(一)学分要求:
表 1.9 毕业学分要求 学分 课程类别 公共学习领域 专业学习领域 拓展学习领域 实习实训领域 合 计 门数 小计 19 12 11 6 48 46 52 16 31 145 32 A 32 B 14 52 16 5 87 26 26 C A 70% 0 0 0 22% B 30% 100% 100% 16% 60% C 0 0 0 84% 18% 学分比例
(二)取证要求:本专业要求取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
表 1.10 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 证书名称 营养配餐师 食品检验工 公共营养师 等 级 考核部门 南昌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南昌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南昌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20
学 期 4 4 3
中级 中级 中级
十、学习深造建议
学生应确立终身学习意识,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业完成后可通过应用本科教 育对口继续深造。本专业毕业后,可以普通高校专升本、成人继续教育专升本等 渠道,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081401) 、食品质量与安全(081407W)等本科专业。
21
第二部分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与 专业建设调研报告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指导思想 贯彻邓小平理论与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 根据教育部 《关 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精神,围绕我院办学建院总要求,体现“五 个对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德能、智能、技能协调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 才。 (二)基本思路 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经济转型,培养食 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坚持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 强特色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以合作办学、 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 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 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为任务,提出专业改革与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方案,以提高专 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目标。 (三)调研方法 行业调研:掌握行业发展现况、方向以及存在问题和人才需求情况; 企业调研:筛选部分有代表性的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企业,调查企业发展状 况和人才需求情况,搞清楚对人才质量及规格的要求; 走访毕业生就业单位:了解初始就业岗位、岗位变化情况、企业对毕业生的
22
评价、毕业生对学校与专业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兄弟院校调研:了解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设置、学生人数、教学情况、就业 方向。 调研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专题座谈、信息查询、专题研讨等行 式。通过对我市及周边地区化工企业走访,与企业相关人员座谈,与职业资格鉴 定部门、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咨询,与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顶岗实习及毕业生 座谈,了解企业需求和企业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行业发展社会背景与政策 食品工业是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据统计,2006 年全国食品工业企业 实现总产值 21586.95 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6.8%,同比增长 23.5%。2007 年 1-6 月,食品工业总产值累计达 12 816.2 亿元,同比增长 29.9%,就业人数达 403. 7 万,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十一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年均递增率 12%, 到 2010 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可实现 35855 亿元以上。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食品 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真正懂食品安全与检测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缺乏。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 自身健康的高度关注, 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 特别 是对食品产品实行 QS 制度后, 已有多个省市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对 食品安全与检测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随着 5 中国营养改善法 6、5 中国国民营 养条例 6 相继出台, 将直接催生大量营养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公共营养师将成 为近期最抢手的职业之一。因此食品安全与检测、食品营养成为目前最紧缺的职 业之一。 对食品产业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同时,与此对应,各类与食品相关联的企业 迫切需要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食品专业人才。 (二)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1.行业背景与发展特点 食品与食品工业是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业部门, 现代食 品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市场日新月异,产品琳琅满目,工艺技术日趋完善。目 前,人类对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食品营养化是我国食品工业发
23
展的根本趋势,同时,食品安全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紧迫任务,因此,食品营 养与食品安全成为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透过我国食品工业现状, 分析、 探讨和把握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我国食品工业更好地与国际接 轨, 使我国食品工业在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和加快其发展速度等方面无疑具有 重要意义。食品营养与检测是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国内外高度重视食 品营养与检测的研究与应用。 食品营养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有关人士呼吁:提高公众的营养健康 意识,加强营养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国 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列举了一组数据:我国目前有 2 亿人超 重,1.6 亿人血压高,15 岁至 64 岁的劳动人口中,慢性病的发生率已达到 52%, 死亡率占 30%。 “千万不要小瞧营养,忽视它可能给健康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 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的两极分化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食品 安全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紧迫任务。客观地说,食品的卫生安全性差是我国食 品最普遍和最严重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自身生命健康的 日趋关注和食品销售与消费的国际化、理性化,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食品工业企 业注重提高食品生产的安全性。 近年来西方国家的疯牛病事件,我国的有毒食用油、致癌大米、有毒奶粉和 有毒香肠、金华火腿、乡巴佬违规生产等等事件,均造成恶劣影响,祸害无穷, 触目惊心,已敲响了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性的警钟。因此食品营养与检测人员的培 养显得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2.人才需求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到 2020 年左右,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将增 加 3 倍, 突破 3 万亿元大关, 从而真正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食品工业的大发展, 给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使政 府和企业认识到食品质量卫生安全已成为影响食品工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是 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营养师正面临着人才“饥荒” ,我国营养师严 重不足,如果按照日本营养师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即每 300 人配备一名营养师来 推算,我国缺少近 400 万名营养师。 近年来,以河南省为例,食品工业发展明显加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4
2008 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 2644 家,实现增加值 1043.3 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1.35 倍,总量稳居全国第 2 位,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 14.3%,是全省 最大的支柱产业。 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主营业务收入超 10 亿元的企业达到 36 家, 其中双汇集团 350 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食品企业,涌现出了华英集团、永达集 团、大用集团、众品食业、三全公司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随着中央“中部崛起 战略”的实施,河南省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食品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应用 性人才需求呈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省政府提出要在 “十一五” 期间培育优势产业、 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科教兴豫和 人才强省战略上实现新突破,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和 谐社会建设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食品营养与检测高 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区域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1.食品营养方向的就业岗位: 营养配餐员、营养师和卫生监督员。大型餐饮 企业、大型宾馆餐饮部、运动队、医院食堂、大型厂矿企业、机关、大学、中学、 小学、 幼儿园和福利院的食堂需要营养配餐与卫生监督人员; 社区管理部门需要 营养配餐、 卫生监督的宣传辅导员; 保健品推销业务部门需要掌握营养知识的推 销员。 2.食品检测方向的就业岗位: 食品检验员、食品监督员和企业品控员。地方 商检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监督局、卫生防疫站等, 需要检验人员 定期或不定期到食品市场进行现场检查食品质量安全和指导检验人员工作。 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需要检验人员对农产品进行常规分析和农药残留、 重金属、抗生素检测。大型超市、果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设立的农药残留检测 室需要检验人员对果菜中的农药残留进行快速检测。农业局、果菜生产基地设立 的农药残留、 兽药残留检测站需要检验人员到生产基地检测果菜等农产品中的农 药残留和检验饲料中的兽药残留。生猪屠宰点需要检验人员对生猪进行检疫检 验。 包括饮料、罐头、糕点、糖果、酒类、肉制品、乳品、粮油、速冻和冷冻等 食品企业以及保健品生产企业的品控部或质检科需要检验人员对生产原料、 半成 品和成品进行感官检验、 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 食品企业需要品控人员对生产
25
全过程进行现场质量监控; 由于质量认证已成为食品企业产品质量与安全保障 的重要标志,食品企业还需要内审员进行各种质量认证,如 QS 认证、HACCP 认证 和 ISO 认证等。 3.食品生产技术的就业岗位:食品生产技术是食品产业基础, 也是食品安 全、食品营养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各类食品需求旺 盛; 食品个性化、营养化、方便化、绿色化改造已成为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和重 要的经济增长点。 (四)人才结构分析 《国民营养条例》要求,300 人以上的食堂,餐厅必须具备营养配餐员, 所有 的幼儿园和学校都要配备营养师;社区应设立营养师定时向居民宣传营养知识。 我国是一个 13 亿人口的大国, 如果按照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每 300- 400 人就拥有 1 名营养师计算,我国需要营养师 40 万以上,而目前我国营养师不到 5000 人, 可见, 我国营养师的市场缺口很大。
三、专业现状调研
(一)教育专业点数布局与规模 根据教育部 2012 年具有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招生资格的高等 学校名单如表 1.3 所示, 可以看出, 全国高职院校 1288 所, 其中山西省 48 所 (民 办 6 所) 。表 1.4、1.5 所示,山西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0%。山西省高职院 校“十二五规划”学生规模将达到 6273.7(全国高职院校平均人数为 9484.0) 专业数达到 25.9(全国高职院校平均为 34.7) 。表 1.4 所示山西省高职专业大类 设置情况,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所属的轻纺食品专业大类,该专业大类分成点数为 28。
表 2.1 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学校分布 公办 序 号 1 2 3 学校所 学校 在地 数(所) 江苏省 广东省 山东省 82 81 74 11 12 13 湖北省 福建省 四川省 56 53 52 21 22 23 黑龙江 广西 云南省 号 在地 数(所) 号 在地 数(所) 43 39 37 序 学校所 学校 序 学校所 学校 公办
26
4 5 6 7 8 9 10
安徽省 河南省 湖南省 河北省 天津市 贵州省 北京市
74 73 72 58 26 24 24
14 15 16 17 18 19 20
江西省 山西省 辽宁省 浙江省 甘肃省 新疆 吉林省
50 48(民办 6) 47 47 22 22 21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陕西省 重庆市 内蒙古 上海市 海南省 宁夏 青海省 西藏自
36 36 33 31 11 8 5 3
治区 合计 表 2.2 全国高职学校数(所): 1288 所 本科院校:844 所
2011 年山西省高校情况表(山西省 2011 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研究生点 普通高等学校(共 66 所) 12 个 13 所 职工高等学校 7 所 成人高校
普通高校 9个
科研机构 3个
本科 19 所 (民办 1 所)
高职 47 所 (民办 6 所)
管理干部学院 3 所 教育学院 2 所 广播电视大学 1 所
招生 在校 毕业生 校均规模
8745 24790 7330
94285 322153 65117 15896
90317 272316 87563
表 2.3 山西省与全国高职院校基本情况(平均)对比表 (数据来源 2011 年 10 月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全日制 2011 年 普通高 序 号 山西省与全 职在校 国高职院校 生人数 (人) 1 全国高职院 6270.4 480.9 311.0 29.4 25.8 9484.0 34.7 (人) (人) (个) (个) 模(人) 模(人) 总数 师数 业数 业数 学生规 专业规 教职工 专任教 现有专 招生专 划” 学校“十二五规
27
校基本情况 (平均) 山西省高职 2 院校基本情 况(平均) 表 2.4 山西省高职专业大类设置情况 序 号 代码/ 专业大类 专业/ 专业点数 序 号 代码/ 专业大类 54/资源开发 1 62/财经 26/200 7 与测绘 2 66/文化教育 36/192 8 64/旅游 10/79 14 业 53/生化与 3 59/电子信息 27/157 25/12 4 5 6 58/制造 源 67/艺术设计 56/土建 31/114 23/109 11 12 51/农林牧渔 69/法律 14/31 11/30 17 18 象与安全 19 涵盖 51-69 大类 57/水利 9/9 9 10 63/医药卫生 55/材料与能 19/40 16 输 68/公安 60/环保气 6/11 12/12 13/46 15 药品 52/交通运 11/18 13/40 16/88 13 品 65/公共事 10/21 专业/ 专业点数 序 号 代码/ 专业大类 61/轻纺食 12/28 专业/ 专业点数 4329 222 141 12 8 6273.7 25.9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12 年高职专业设置备案结果)
(二)专业历史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是《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 》中的专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编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概览(2005 年 版) 》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为:培养能从事食品营养、食品卫 生检验、食品卫生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的核心能力 包括食品营养开发与保健、食品品质控制与检测的能力。主要的就业面向是在食
28
品工业企业从事食品检验监测、食品营养与开发等工作。 本专业以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 以学校与企业 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为途径,以“实际、实用、实践、实训、 实效”为特征培养真正满足食品相关行业生产、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 才。 (三)专业方向设置 本专业以食品检验技术为特色,服务面向食品行业、农产品加工业,培养能 够从事食品分析与检验、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专业就业优势 大中型食品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保健品行业、食品检验相关机构,从事食 品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及卫生检验岗位工作。 在高职高专的专业教学体系中, 实践教学内容已成为衡量该专业应用性人才 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充分了解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的情况 下,今后,将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 设,聘请各层次掌握先进的实际操作技术,了解行业最新科技动向的技术人员作 为兼职教师,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四、专业就业面向
食品营养方向的就业岗位主要有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和卫生监督员。包 括大型餐饮企业、大型厂矿企业、运动队、医院、机关、学校和福利院的食堂营 养配餐员与卫生监督人员;社区管理部门营养配餐员、卫生监督的宣传辅导员; 保健品推销业务部门掌握营养知识的销售员、健康顾问等。 食品检测方向的就业岗位主要有:食品检验员、食品监督员和企业品控员。 包括地方商检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监督局、卫生防疫站等到食品 市场进行现场检查食品质量安全和指导的检验人员;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大型超市、 果菜批发市场、 农贸市场对农产品进行常规分析和农药残留、 重金属、 兽药残留、 抗生素检测的检测人员。 企业的内审员也是食品检测专业的就业方向。 此外,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毕业生也能从事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类 物流企业的食品质量检验监测、食品品质控制、食品营养与开发、经营管理等工
29
作。
五、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一)探索多元办学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起步早, 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 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 ,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工读交替制” ,澳大利 亚的TAFE,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以及英国Edexcel(爱德思)国家学 历及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的BTEC 证书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国内的同类研究与实 践起步晚,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做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进行,也 形成了各自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教育部推出国家示范高职院建设项目以来,各 高职院校纷纷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如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模块式”教学 模式,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的“介入式”教学模式,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工 学交替·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项目引导、任务驱 动”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学做”有机结合为一体 的教学模式。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推行“参与式” 、 “项目式” 、 “任务式” 、 “工 作室式”和“串行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虽然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模 式改革上进行了探索,但是多为理工类院校,同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普遍适 用于相关专业。针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教学模式尚未成型,笔者以食品营养 与检测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课证一体、双线融合”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高职教育食品营养与检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 据。 (二)推进校企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企业顶岗实训设置了企业主修课程,依据实习企业的生产项目,学生专 业素质、综合素质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差距,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企业主修课程 ( 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名称、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考核办法由学校和企业共 同制订,以企业人员授课为主,学校教师参加指导。企业人员为校外导师,与校 内导师共同负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完成职业能力训练,即“双导师”制,校内 导师、校外导师职责相同,负责具体任务有所区别。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思想 教育工作、职业生涯设计、专业能力培养等工作,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专业能 力、社会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后续培养,同时负责企业主修课程的主要讲授工作。
30
企业主修课程的灵活实施方式,针对性很强的课程设置体系,做到了“需要什么 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岗位要求,也为学生后续 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课程与教学 专业核心课程组成课程团队,课程团队由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 成,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负责组织课程团队制订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 手段、考核评价体系等,课程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共同讲授,使课程内容进一 步接近企业生产实际。本着服务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开发、建 设教学资源库,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四)加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 采用对外学习交流、外出培训等方式,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使之具有副 高及以上职称,主编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改革教材;到企业进行学生管理和实习 实践;带队参加全国性食品检测职业比赛。 专业带头人应能开发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能带领本专业教师 开发工作过程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能根据生产性实训要求组织好本专业 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每年可送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 选派青年教师参加每年度师资培训或双 师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工作,使得“双师”素质教 师比例达到100%。
31
第三部分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 分析报告
一、就业岗位
本专业学生的职业领域主要涉及食品营养开发与配餐设计、食品检验检疫、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加工等行业或企业,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群)有食 品检测岗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岗位、公共营养服务与管理岗位。
二、职业岗位分析
(一)职业岗位对岗位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 通过对社会需求、企业工作岗位的广泛调研和分析归纳发现,企业对专科层 次的应用化工人才的使用,初期是在生产操作岗位,当他们积累了生产经验后可 从事一个车间的工艺管理与安全管理, 少量人员可能从事质量监控岗位的分析检 验工作,从事工艺流程开发与设计的人员极少。即专科层次的应用化工人员初期 是生产一线的操作者,进一步发展后可成为生产一线的组织与指挥者。 (表 2.1 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分析表) 1.营养配餐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 综合运用营养、烹饪、食品原材料、食品化学、食品卫生学、中医滋补养生理论 等知识, 通过合理搭配及烹饪方法改进 , 向就餐者提供既美味可口又营养均衡 的餐食, 使人们吃得更健康。 2. 营养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除具备营养配餐员的知识和技能外, 还能从事营养与健康评价及咨询指导、 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传播, 以促进社 会公众健康事业的发展。 3.食品检验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检验产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 标和微生物指标, 根据检验结果出具检验报告, 定期对检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 析, 协助品控员进行产品质量改进。 4.食品企业品控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进行原辅料、半成品及成 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以及配方及配料管理, 能进行产品研发与产品改良,能处理 顾客投诉问题, 并与政府机构进行沟通。
32
5.食品企业内部审核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目前企业内审员分别有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 HACCP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 ISO22000: 2005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等。对内审员的要求是应能从事食品质量管理、 安全管理工作, 熟悉 GMP、S SOP、HACCP 原理、ISO9000 标准体系、I SO22000: 2005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熟悉食品企业质量认证审核过程的各个阶段需要开展 的工作。 (二)现代社会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要求 1.现代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除具备扎实的 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强调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品格修养 ,有坚定信念和奉献精 神, 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勤奋好学的工作态度、顽强的奋斗精神和 意志、诚实守信以及良好的沟通协调合作能力。 2.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 社会的发展需要企业不断改进和更新产品, 对 人才的需求从简单的创造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 企业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 专业技能、并具备生产一线实际经验、熟悉生产过程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生 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的能力、 敢于探索以及具备研究开发新产品能力的创新 型人才。 3.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已 成为广大企业的共识。在追求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竞争社会, 社会对人才的需 求已从专业单一、技能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同时具备学历证书、职业 技能等级证书、 计算机上岗合格证书, 能看懂进口仪器设备说明书和能进行英语 会话的一专多能、具多技之长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更受企业欢迎。
表3.1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 职业领域 就业岗位 食品营养开发、营 食品营养开发与设 食品营养 养配餐设计与指 计 导 食品营养检测、食 食品检测 品卫生检验检疫 食品安全质量管理 食品安全质量管 食品安全质量管理 食品分析 4.食品卫生检验检疫能力。 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能力 导能力。 1.食品营养检测能力; 2. 食品营养配餐设计与指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要求 1.食品营养开发能力;
33
理 1. 乳 制 品 加 工 技 术; 乳制品加工生产、 2. 肉 制 品 加 工 技 肉制品加工生产、 术; 食品加工 焙烤制品加工生 3. 软 饮 料 加 工 技 产、饮料加工生产 术; 等 4. 发酵食品加工技 术; 1.乳制品加工操作能力; 2.肉制品加工操作能力; 3.软饮料加工操作能力; 4.发酵食品加工操作能力;
三、课程安排
本专业学制三年,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课程 设置的主要依据,面向食品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质量检测部门、食品生产企业、 食品流通与销售企业、医院、学校等,培养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强,取得食品专 业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经过系统学习, 学生可从事食品生产特别是营养食品及功能性保健食品的营 销、管理工作;从事食品科学、营养学、饮食文化推广和应用工作;从事食品营 养成分分析以及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从事对个体和群体的营养膳食指导、保健工 作以及大中型餐饮活动的整体宴会设计工作。 具体课程安排见表 1.3、表 1.4.
34
第四部分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核心课程标准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核心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计划学时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 先行课程 平行课程 108 食品营养与检测 3 食品化学 食品感观检验技术、微生物 检验技术 后继课程 快速检测技术 课程类别 课程类型 课程性质 学分 开课单位 考核类型 专业学习领域 B 必修 6 化工系 考试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食品质量安全与检验类专业(食品营 养与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专业、食品加工类专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 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感官检验是食品检验的三大检验方法(技能) ,食品理 化检验是食品检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的核心内容。 2.课程作用 食品理化检测是指采取化学分析手段和装置从事食品的品质、安全检测,其 过程主要包括受理申请、测试方法准备和确认、样品采集和处置、检测过程控制 和结果的确认、报告等一系列过程。 传统《食品分析》课程是基于分析化学(包括仪器分析)知识与技能,研究 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测定食品质量和有效成分, 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 食品添加剂、 重金属、毒素、环境污染物等化学物质,以及食品接触材料检测的课程,旨在根 据检测对象研究、设计或选择新的检测方法和仪器。食品分析技术广义上包括食 品感官分析、理化分析和理化分析,对于食品工程类专业,习惯上将食品感官分
35
析与理化分析技术合并为一门课程,而食品理化分析技术多独立设置为一门课 程。对于某些工业分析类专业,食品分析仍可以涵盖三大检验方法。 我们认为高职食品分析课程应称为食品“检测/检验” ,而不宜称为“分析” 。 因为食品“检测/检验”多偏于操作技能层面,重点解决如何用规定的方法和仪 器测定出准确的数据,并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指标进行合格评价,即检测成分“有 没有”和“有多少” 。食品“分析”则多偏重于未知的研究领域,用什么分析方 法或仪器检测对象或指标,以及对食品未知成分的进行判定,即“怎么测” 和 “有什么” 。可见分析与检验之差别,就在于对工作性质理解和定位的不同。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以职 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本课程依据理化检验 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知识、技能、素质要求为基础,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中、高 级食品检验工岗位技能鉴定标准,以一些典型食品为载体,以常规的理化检验技 术为重点选取课程内容, 采用 “技能培养主导, 真实检验任务驱动, 教学做一体” 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 育于一体,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 成食品理化指标的检验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建立合理、 科学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关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能力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团 队协作、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综合能力,以满足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现代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 具有高水平的食品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
36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技能要求 项目任务 训练项目 知识要求 (含素质要求) 掌握食品检验的要 查阅食品理化检验 食品理化 的相关标准; 任务和 检验前的 主要内容; 常用试剂 准备工作 的配制; 试剂配制方法。 用器皿; 了解食品的采集、 制备、 能对样品进行正确 食品样品的采集; 食 保存和处理的基本要 食品样品 的采集和 处理 品样品的制备和保 求;熟悉食品检验的基 存; 掌握食品样品的 本程序;掌握检验方法 采集、 制备、 和处理 和数据处理的要求和原 方法; 则 比重计的使用; 密度 食品的物 理检验法 瓶的使用; 旋光仪的 使用; 固体食品比体 积及膨胀率的测定 了解密度、相对密度、 折射率、比体积、及色 度浊度等的测定意义; 掌握以上指标测定方法 能力; 能准确测定食品的 密度、旋光度、比 问题、解决问题的 始记录;具有观察 理;能设计检验原 的制备、保存、处 玻璃器皿的使用常识和 检验试剂,正确使 方法和发展走势;掌握 语;能按要求准备 了解食品理化检验主要 注和常用规范用
课时分 配
6
4
12 体积、膨胀率;具 有观察问题、解决
37
问题的能力; 能根据样品的特性 制定合适的分析方 法;掌握食品中一 了解食品中一般成分的 食品中水分、灰分、 食品中一 酸类物质、 脂肪、 碳 般成分的 水化合物、蛋白质、 检验 维生素的测定 一般成分的测定方法。 谨、实事求是的工 作态度和客观公正 的工作作风。 具有观察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 食品添加 剂的检验 食品中着色剂、 漂白 了解食品添加剂概念、 的能力;具有严谨、 6 剂、甜味剂等测定; 分类、测定方法及意义 实事求是的工作态 度和客观公正的工 作作风 了解食品包装材料的分 食品包装 材料和容 器的检验 食品包装用塑料材 类、组成及相关的卫生 料成型品中成分测 标准;掌握脱色试验指 定; 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正确评价。 果和相关数据做出 据,能根据测定结 4 能正确处理检验数 用和维护;掌握食品中 题的能力;具有严 熟悉干燥箱等仪器的使 分析问题、解决问 种类、 性质和测定意义; 能;具有观察问题、 76 般成分的操作技
五、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 以食品检验技能培养为核心, 选取有代表性的真实检验任务按照企业检验流 程在多功能实训室内采用项目导入、启发引导、 “教、学、做”一体的现场教学 及师生互动、 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以 “老 师下达检验任务—学生制定检验方案-讨论确定方案, 老师总结-检验准备-检 验操作-数据记录及处理-训练-报告-检验总结-反复训练、熟练操作”的方 式进行。通过在真实的检测环境完成真实检验任务,达到课程教学和实际工作的
38
“零距离” 。 六、考核标准与成绩评定方法 过程考核为开放性评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考评,注重考核学生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鼓励同学间、小组间的相对评价和适度竞争:既着眼于对 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项目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的作用及 进步情况;终结考评由教师进行考评,注重考核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综合技 能水平和职业行动完整性。
(1)学习任务过程评价(占 70%) 知识考核(20%) 提问与讨论 (10%) 作业 (10%) 技能考核(30%) 操作技能 (15%) 作品质量 (15%) 态度考核(20%) 出勤纪律 (10%) 工作态度 (10%)
(2)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占 30%) 学习任务过程评价中,确定了知识目标考核、 技能目标考核和态度目标考核三项合一 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依据多项工作任务的 《评分标准》 及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工具使用、 操作技能、存在问题、阶段性作业、结果展示、讲解交流、组织纪律等进行专业能力综合 考核。
七、教学建议 应该以本课程标准和国际、国家标准的食品检验方法为依据,按照《国家职 业标准》食品检验黄岗位技能鉴定标准,根据企业检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与企 业合作编写教材,由于食品理化分析标准和方法更新快,必须及时将检验的新技 术、新方法补充到课程中;内容的选取应科学,涵盖常规食品理化检验项目的应 用技能,项目安排应合理,充分考虑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完成项目检验的过程中 逐步提高职业能力。 八、选用教材标及推荐教材和参考用书(或课程网站) 《食品检验技术(理化部分) 》 。王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年; 《食品理化分析》 ,尹凯丹,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年; 《食品检测技术》 ,朱克永,科学出版社,2004 年。
39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核心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计划学时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 先行课程 平行课程 后继课程 72 食品营养与检测 4 食品生化 食品加工与储藏 课程类别 课程类型 课程性质 学分 开课单位 考核类型 专业学习领域 B 必修 4 化工系 考试
《食品理化检测技术》 、 《食品质量管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食品营养与检验的专业课,属于职业发展平台中 的必修课。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 技术能力,具备食品微生物检测职业素质。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在《分析 化学》 、 《食品生化》等基础上开设的。为后续的专业课程《食品理化检测技术》 、 《食品质量管理》 、 《食品安全控制》 、获得食品检验员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毕业后 从事食品检测、食品品质控制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 1、以就业为导向,微生物检验技能为载体,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校企合 作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 我们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分析了 在不同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任务,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将传统的《食品微生物 学》 《食品卫生与检验》学科性课程内容进行梳理,选择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 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载体,以项目来构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对课 程的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均进行颠覆性重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 模式。 2、以国家农产品、食品检验职业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的职业性。 我们以农产品、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 (中级、高级)微生物检验 “职业能力”中各项“工作内容”所要求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 依据,以农产品、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按检验的工作过 程、项目和任务设计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本课程与传统《食品微生
40
物学》的最大区别是抛弃以研究为目标的学科型体系,着重培养微生物检验、实 验基本技能,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 实现零距离的对接。 三、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 1 能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 2 会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干燥箱、均质器、超净工作台 等微生物检验有关仪器和设备; ○ 3 能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分离纯培养 和接种技术、染色技术、菌种保藏技术等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 ○ 4 通过对微生物进行个体形态和群体形态的观察,会辨别细菌、酵母菌、霉 菌等各类微生物; ○ 5 能掌握各类食品检样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乳酸菌、霉菌和酵母菌、致 病菌等常规项目的检测技术; ○ 6 能掌握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技术; 会分析总结实验结果, 并做出正确、 规范的实验报告。 2、知识目标 ○ 1 理解和掌握无菌操作技术要点,掌握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和病毒 五大类微生物类群的形态特征; ○ 2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要点; ○ 3 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功能及其运输方式;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种 类; ○ 4 微生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明确控制有害微生物的各 种措施与方法; ○ 5 五大类微生物培养与生长测定方法; ○ 6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用检样的制备技术, 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和要 求; ○ 7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等的含义和卫生学意义及检验程 序;
41
○ 8 各种常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熟悉检验程序,能在食品检验中进行致病 菌的鉴别。 3、素质目标 ○ 1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 2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拓展、创新等可 持续性发展能力; ○ 4 严谨求实、自律、吃苦耐劳、热爱专业的优良品质和细心、耐心、克服困 难的良好职业素养。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过 单元模块 教学主要内容 程设计 1 掌握微生物、食品微生物污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微 ○ 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细菌性食物中毒、食品微生物 检验等概念。 食品微生物 ○ 2 掌握食品中有害微生物限量标准、微生物检验方法及技 及检测基础 术。 知识 ○ 3 掌握微生物实验室安全、微生物检验的实验设施、常用 仪器、设备基本知识。 ○ 1 掌握显微技术(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技术)。 ○ 2 掌握消毒和灭(杀)菌技术。 微生物检验 ○ 3 掌握染色与计数技术。 教学做 基本操作技 ○ 4 掌握培养基制备、接种技术、(实验室)培养技术。 一体化 能 ○ 5 掌握分离纯化技术、常规鉴定技术。 ○ 6 掌握菌种保藏技术。 ○ 1 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基本知识。 ○ 2 掌握无菌取样技术、样品处理与制备技术。 ○ 3 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程序与要求。 食品微生物 ○ 4 掌握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 任务驱 动工学 14 检验技术 ○ 5 掌握食品安全微生物指标的检测与食品质量微生物指标 结合 36 结合 18 实践相 理论与 课时
42
检验。 ○ 6 能按产品类型或检测样品分述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内 容。 ○ 1 让学生以食品微生物检验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标准 查阅→方案制订→仪器设备的准备→样品抽取及制备→试 剂的配制→培养基制备→微生物的接种→培养→鉴定结论 →报告编写”,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项目组织、实 施,并完成检验技能的综合训练与提高。完整检验过程的 “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阶段实现 了“工作过程—思维过程完整性”。 ○ 2 实训的项目主要是选择食品行业中最常用的检验项目, 包括指示菌和致病菌的检测;速冻食品、牛奶、水产品或 水质的微生物检验;生产环境(如空气、操作台)卫生状 况监测;生产设备和包装容器的消毒效果检测等。 ○ 3 食品安全微生物学常规检验项目如: 菌落总数(GB/T4789.2—2008)的测定; 检验综合技 大肠菌群(GB/T4789.3—2008)的测定; 能单元实训 沙门氏菌(GB/T4789.4—2008)的测定;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T4789.10—2008)的检验; 生活饮用水中耐热大肠菌群及大肠埃希氏菌的检验 (GB/T5750.12—2006); 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GB/T4789.26—2003); 食品中乳酸菌检验(GB/T4789.35—2008)。 交替 向工学 40 项目导
五、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 (1)师资队伍 课程组成员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职称,结构合理。大多教师从教多年,对 专业和课程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和技能非常熟悉,熟练掌握相关技能,能够 熟练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认真负责。既有扎 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充实的学科前沿知识基础,学生历年反映良好,青 年教师采用以老带新结对子的方法进行培养,效果较好。
43
(2)实践教学场地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综合实训和顶岗实训,这些教学活动是在校内实训中心 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的。 ①校内实训中心 教学团队对相关实训室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建设了工业分析实训室,教师可 以边讲授,边带领同学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同时得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实际 操作三方面的收益,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通过实验和操作技术实训,使学 生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训教学条件不仅能够满足 专业实训教学的要求,还可以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工种鉴定考前培训。 ②校外实训基地 多年来我们先后与兰花集团、天脊化工集团等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 这些实训基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实训场所, 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 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进入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 现职业性需求与教学模块化的充分融合。使教学极具目标性和针对性,同时也极 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 (1)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模式 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打破微生物学科体系,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 (标准)岗位对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需求,按照食品微 生物检验项目与方法的国家标准选择实训项目和理论教学知识, 实现学生在校学 习内容与未来实际工作的一致。 同时,我们将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硬件设施建设。使实训教学场所与企业 检验室的工作环境基本一致,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 (2)任务驱动的课内教学模式 课堂实训教学设计以操作技能培养为重心, 按照微生物检验的工作过程进行 任务分解,把理论教学内容融合在每项任务之中,合理确定每项检验任务的知识 点与技能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任务目标的分析, 学习新的知识, 了解检验的基本方法, 掌握检验仪器装置的操作技能,熟悉检验操作的基本程序。微生物检验技能任务
44
项目安排由单一到多样,技术含量由简单到复杂,理论由浅到深,学生经过螺旋 式的反复训练提高,最终在课内实现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核心技能的分项培 养” 。 (3)项目导向的综合实训模式 由于完成一项微生物检验项目用时较长, 学生在课内学时完成单项技能培训 过程后,须进行 1 周的项目综合实训,以检测机构(室)的真实场景和真实产品 (样品)检验的工作项目,来完成某项(些)指标的全过程检测工作,集成培训 其检验综合技能,最终获得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综合职业能力。 我们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检测指标项目(如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检验) 为重点,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程序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完成从微生物检验“样 品”到“报告”全过程的项目训练。彻底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学生在 完成具体实训项目规定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 态度、团队合作精神、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4)工学交替的顶岗实习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尤其是食品检验技术能力的集成与提高最终必须要通过在企 业(检验岗位)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来实现,学生在能够提供食品检验岗位的校企 共建实习基地进行为期 1 年的顶岗实习,继续强化与提高综合职业能力,适应未 来的工作环境。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到校外实习基地的转换,在企业实习“兼职” 教师的耐心指导下,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完成从专业基本技能到职业能力的 提升、实现学校向社会的过渡、完成学生到专业技术人才的转变。 (5)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根据项目课程不同教学单元的 内容与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养成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 态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与工作能力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常用的教学 方法有:技能培训规范化(标准化)的四步(阶段)教学法、分项技能单独完成 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的项目教学法、理论教学的讨论启发式教学法、网络课 堂的自主学习法。 六、考核标准与成绩评定方法 学生成绩组成=过程考核成绩 60%+阶段考核 20%+期末考核 20%。过程考核由
45
组员评价(占过程考核的 40%)和小组评价(占过程考核 60%)两部分组成。 1.工作任务评价(60%) 每一个工作任务都以工作成果及完成的任务符合度进行考核, 学生完成工作 任务后提出自评成绩, 小组成员进行互评, 教师对工作任务的成果进行逐项分析, 哪些工作可以进一步改进?如何改进?并将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团队合作等 纳入考核指标,具体权重可根据工作任务的特点、内容、难度确定,工作任务考 评占总成绩的 60%。 2.阶段评价(20%) 针对工作任务中的知识点进行阶段性测试, 通过提炼工作任务中的重要知识 点,实现知识应用中由工作知识的针对性到知识应用的普适性之间的迁移,把握 应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阶段评价由理论考试及实践考试组成,各占 50%。其中 理论考试注重课程知识点的考核,实践考试包括实际动手能力,绘制化工设备图 样。 3.期末考试综合评价(20%) 学习任务过程评价中,确定了知识目标考核、技能目标考核和态度目标考核 三项合一的综合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依据多项工作任务的《评分标准》及学生在 工作过程中的工具使用、操作技能、存在问题、阶段性作业、结果展示、讲解交 流、组织纪律等进行专业能力综合考核。 4.评价标准
学生成绩评价表 学生姓名 工作任务评价(60%) 工作任务 知识点 查阅资料 工作任务 (10 分) (10 分) 任务 1 任务 2 阶段评价(20%) (10 分) (10 分) 训练 方案拟定 角色 (60 分) 计划 中承担的 任务成果 评价人 得分 学号 小组 班级
46
理论考试(50 分) 期末考试综合评价(20%)
实践考试(50 分)
总分 100 分
七、教学建议 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该发生重大变化,应该注重综合 评价。改革传统的由一次期末考试进行评价的考核方式,在“教学做”学习任务 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任务实施过程的评价。 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任务考评) 、阶段考核(情境考核)及期末考核(课 程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强调过程考核重要性。过程考核为开放性评价,由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考评,注重考核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鼓励 同学间、小组间的相对评价和适度竞争:既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 到个人在项目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的作用及进步情况;终结考评由教师 进行考评,注重考核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综合技能水平和职业行动完整性。 八、选用教材标及推荐教材和参考用书(或课程网站) 教材:食品微生物学(21 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参考书籍 ○ 1 食品微生物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用 ) 江汉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08 出版) ○ 2 食品微生物学 董明盛、贾英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09 出版) ○ 3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刘慧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07 出版) ○ 4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李松涛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5-11 出版) ○ 5 食品微生物学 吕嘉枥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06 出版) ○ 6 食品检验技术 ( 微生物部分适合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技术专业 ) 刘用 成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09 出版) ○ 7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 李平兰、贺稚非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08 出版) (3)相关期刊 《食品科学》 、 《食品安全导刊》 、 《食品与发酵工业》 、 《食品信息》 、 《食品与 钱爱东主编。
47
发酵》 、 《食品安全与质量》 、 《四川食品与发酵》 。 (4)相关网站 食品伙伴网 http://www.aIhUaU.com微生物学电子期刊链接 http://www.e-journals.org/microbiology/ 武汉大学微生物教学专题网站 http://202.114.65.51/fzjx/wsw/ 食品商务网 http://www.aIhUaU.com 中国食品信息网 http://www.aIhUaU.com
48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核心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计划学时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 先行课程 平行课程 后继课程 72 食品营养与检测 4 食品化学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 快速检测技术 课程类别 课程类型 课程性质 学分 开课单位 考核类型 专业学习领域 B 必修 72 化工系 考试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是一门 实践性的课程, “食品感官检验技术”和“食品理化检验技术” 、 “食品微生物检 验技术”等课程一起构成了食品分析技术的完整体系。 该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食品感官评价及感官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进行感 官技能训练,学会鉴别并评价食品的品质,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 学生在完成了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课 程学习后进行该课程学习,并通过后续食品检验校内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课程 的强化,达到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学习与实训,使学生对食品感官检验有 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逐步掌握食品感官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 生实事求是、客观严谨等综合素质。 三、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依据食品营 养与检测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以“典型食品”为载体、以“食品感官检 验技术”为核心,选取具有实用性、代表性的感官检验项目作为课程内容,以食 品感官检验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组织教学,教学做相结合,学生在完 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通过课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 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 展能力。 四、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达到以下目标:
49
(1)能力目标 ①能完成阈值的测定 ② 能完成差别检验法评定两种品牌食品的风味及口感 ③能完成排序检验法评定三种不同品牌食品的喜欢顺序 ④能完成两种不同品牌食品的描述性检验 ⑤ 能完成不同杀菌工艺对食品风味影响的综合性实验 ⑥能正确制定试验方案;能正确处理感官理检验数据;能根据检验结果进行 统计分析,正确评价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2)知识目标 ①了解食品感官检验的任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②掌握感官检验的类型、方法及基本要求; ③掌握感官检验的基本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食品的感官评价; ④掌握常用的感官检验法。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工作,具备食品检验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 ②具有严谨求实、自律、刻苦、向上等良好职业素质; ③培养学生具备拓展、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 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习单元名称 训练项目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 (含素质要求) 1. 查阅并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和 食品感官检验常用的技术规范 用语;掌握食品感官检验的任 务和基本要求; 2.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与新信 息的能力。 1.能正确测定蔗糖、氯化钠、 柠檬酸的阈值;能正确处理统 计数据; 2.培养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严 谨、创新的职业素养。 1. 能采用差别检验法评定某两 学时
食品感官检验 的任务和基本 要求
项目 1. 查阅食 1. 食品感官检验的任 品 相 关 标 准 和 务和内容; 文献 2. 食品感官检验的现 状及发展趋势。
8
食品的感官评 价
项目 2. 阈值的 1.掌握感官评价的基 测定 本方法,能正确地进 行食品的感官评价。
10
食品感官检验
项目 3. 差别检 1. 掌握食品感官检验
36
50
常用的方法
验法评定某两 种品牌食品的 风味及口感 项目 4. 排序检 验法评定某三 种不同品牌食 品的喜欢顺序 项目 5. 不同食 品的描述性检 验 项目 6. 不同杀 菌工艺对某食 品风味影响的 综合性实验
常用的方法及原理。 熟练地掌握差别检验 法、排序检验法、描 述性检验法。
种品牌食品的风味和口感;能 采用排序检验法评定某三种不 同品牌食品的喜欢顺序;能对 不同食品进行描述性实验;能 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结论正 确; 2. 培养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严 谨、创新的职业素养。 1. 能通过感官检验分析不同杀 菌工艺对食品感官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严 谨、创新的职业素养。
感官检验的应 用
1. 掌握感官检验在原 材料的检验、生产过 程中的检验、成品检 验、品质研究、市场 调查与新产品开发中 的应用。 合计
18
72
五、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方法进行现场教学。食品感官检验技术采 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典型食品为载体,按“教师下达产品感官 检验任务 →学生查阅资料、制定感官检验方案并设计感官鉴评表→讨论、修改、 确定感官检验方案→感官检验准备→感官检验实施→数据收集及处理→检验结 论及报告”的方式进行。学生实训时按检验项目的要求进行分组,每一组安排一 名同学担任组长,按感官品评独立完成,收集小组各成员感官评价数据,独立完 成数据处理及检验报告的方式完成整个工作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 的工作责任心、 实际工作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锻炼同学们获取信息、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讨论教学方法,使自主学 习与协作学习结合,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官检验技能的掌握,提 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完成工作任务能力,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解决 问题打下基础。 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场景、图片讲解、信息技术、实操训练等手段有 机结合。 六、考核标准与成绩评定方法
51
过程考核为开放性评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考评,注重考核学生专业能 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鼓励同学间、小组间的相对评价和适度竞争:既着眼 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项目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的作 用及进步情况;终结考评由教师进行考评,注重考核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综 合技能水平和职业行动完整性。
(1)学习任务过程评价(占 70%) 知识考核(20%) 提问与讨论 (10%) 作业 (10%) 技能考核(30%) 操作技能 (15%) 作品质量 (15%) 态度考核(20%) 出勤纪律 (10%) 工作态度 (10%)
(2)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占 30%) 学习任务过程评价中,确定了知识目标考核、 技能目标考核和态度目标考核三项合一 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依据多项工作任务的 《评分标准》 及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工具使用、 操作技能、存在问题、阶段性作业、结果展示、讲解交流、组织纪律等进行专业能力综合 考核。
七、教学建议 为使本课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本课程在教学模式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 式,按照企业的生产岗位要求,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在 教学环境和氛围上营造工学结合场景, 让学生感受到工作情境。 在教学上突出 “项 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做”有机结合,采用“教师布置任务→学生 了解任务→学生自主策划项目计划→师生共同分析计划→学生修订策划→投入 实施训练→项目完成情况检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的教学流程。这样不仅培 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选用教材标及推荐教材和参考用书(或课程网站) 1.《食品检验技术(感官评价部分) 》汪浩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主要学术期刊 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研究与开发等 3.学习网站 食品伙伴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等
52
《食品仪器分析技术》核心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计划学时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 先行课程 平行课程 后继课程 72 食品营养与检测 3 食品化学 食品理化分析技术 快速检测技术 课程类别 课程类型 课程性质 学分 开课单位 考核类型 专业学习领域 B 必修 4 化工系 考试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食品分析和研究的一门重要技 术,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 对各仪器分 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此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 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从而为其 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 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等知识的 前提下,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选择最为合适的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 二、课程设计理念 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及实用性强的特点, 我们在充分对食品企业岗位设置及岗 位能力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 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 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按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配置课程、 构建课程体系;按典型工作任务需求选择能反映职业标准课程内容。通过情景项 目及任务的实施, 使学生能够较熟练掌握基本原理,合理地分析典型设备的特点, 正确地选择设备及进行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物料平衡能力、工艺计算能力、设备 操作能力、设备维护保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理论联系 实际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现代仪器分析是以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
53
发展,分析化学在方法和实验技术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使仪器分析在 分析化学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并成为现代实验化学的重要支柱。仪器分析的 一些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已成为食品研究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仪器分析方法和原理, 能根据实际任务 合理选择分析方法和测试条件,解决生产和科研中的测试问题。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习单 元名称 原子发射 光谱法 训练项目 光谱分析仪器的 主要组成及其作 用 知识要求 电磁辐射的不同区域;光学分 析法的分类;光谱定性分析的 基本原理 共振线的概念和作用;吸收线 轮廓及谱线变宽的原因; 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原子吸 收定量基础;原子吸收分光光 度计的主要组成及其作;共振 线的概念和作用;吸收线轮廓 及谱线变宽的原因;积分吸收 和峰值吸收;原子吸收定量基 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 要组成及其作;原子吸收光谱 定量分析方法; 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及其作 用;气相色谱流出曲线及其有 关色谱术语;气相色谱分离的 基本原理;塔板理论是柱效能 的指标;速率理论方程式及其 各项的物理意义 液相色谱法中影响色谱峰扩展 及色谱分离的因素;高效液相 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及 其作用 技能要求 (含素质要求) 1.查阅并熟悉仪器相关标 准;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与新 信息的能力。 学时
8
原子吸 收光谱分 析法
原子吸收光谱定 量分析法的灵敏 度及特征浓度
1.理解表征吸收线轮廓的特 征值及谱线变宽的原因;理 解空心阴极灯和火焰原子化 装置的构造原理; 2.培养学生培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 严谨、创新的职业素养。
10
气相色谱 法
检测器的作用及 其分类;氢焰检 测器的基本原 理;色谱检测器 的性能指标;气 相色谱定性方法 液相色谱法中影 响色谱峰扩展及 色谱分离的因 素;高效液相色 谱法的分类及其 分离原理;高效 液相色谱仪的基 本组成及其作用
1.能对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 验;能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 结论正确; 2.培养学生培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 严谨、创新的职业素养。 1.能对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 验;能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 结论正确; 2.培养学生培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 严谨、创新的职业素养。
36
高效液相 色谱法
18
合计
72
五、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
54
在课程教学中, 充分利用现场教学,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利用动画、 PPT 课件等进行教学。积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 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 ,真正做到“做学合一” 。 (1)“项目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一体化过程中,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任务分解、 “教、学、做” 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驱动” ,可以加强学生训练目的性,在教学过程进行 前学生已经接到项目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项目调研、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 环节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术。本课程 所设计的案例项目层次分明,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知识能 力和社会能力。 (2)现场教学法 在实训场所、生产一线进行现场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进行一体化教 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控制系统的现场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便于 学生掌握较抽象的知识点。 (3)案例教学法 针对工作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达到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目的。例 如:在学习硫酸生产的相关内容时,根据实际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 设计,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案例分析法,可以激发学生 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习任务和目标更加明确,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 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等手段充实教学,特别是多媒体课件 和仿真软件的应用, 解决了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 的现象,使其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分组讨论法 课前为学生划分学习小组,进行提问时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进行讨论后, 派出代表给出最后答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
55
(6)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对提出疑问者要给予表扬, 并精心设计一些与实践有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分小组抢答,答对者给予平时成 绩加分,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六、考核标准与成绩评定方法 1.这门学科的评价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该门课程采用平时考核(10%) 、实验成绩(30%)和集中考试(60%)相结合的形 式进行。 2.集中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120 分钟。 2)考试方式、分制与分数解释 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 分为及格,满分为 100 分。 七、选用教材标及推荐教材和参考用书(或课程网站) 1、方惠群等编,仪器分析原理(第二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赵藻藩等编,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D.A. Skoog, F.J. Holler, T.A. Nieman, 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5th Edition,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98
56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核心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计划学时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 72 食品营养与检测 4 《食品微生物》 、 《食品检测 先行课程 技术》 、 《食品营养与卫生管 理》 、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 平行课程 后继课程 考核类型 食品营销管理 考试 开课单位 化工系 课程类别 课程类型 课程性质 学分 专业学习领域 B 必修 4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 加工企业(行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安全控制技术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独立编制 食品企业安全管理文本和政府管理部门年审的能力; 使学生能适应现代食品企业 (行业)安全管理的控制的工作要求。它要以食品加工企业(行业)安全控制技 术和政府管理部门年审部分的学习为基础,是检验加工等课程的必修课程。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是依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食品 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并分析国家“食品安全师职业资格标准”中能力要求设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同时《食品安 全法》 中规定: 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必须配备规定数量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等等。为掌握我国食品企业安全生产,建立和完善适应企业和人民需要的食品安 全技术标准体系,特设置本门课程。 本课程是根据(食品安全师)项目实施的任务活动要求,重点在于使学生掌 握在食品加工或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控制管理方面的相关技术, 从而增强其在生 产实践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安全管理岗位能力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 多年的教学积累为依据确定的。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
57
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 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 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经过食品企业(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以 下五个学习项目: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QS)系统、实施食品良好生产规 范(GMP) 、实施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系统、建立 ISO9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这些学习任务是以食品安全师的岗位技 能标准为线索来设计的,同时,五个学习项目对应企业食品安全师岗位的工作。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 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 以工作岗位任务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采取理实一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丰 富的实践机会。 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 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 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本课程要求打破纯粹讲述理论知识的教学 方式,实施项目教学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食品企业食品 安全师的职业岗位任务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 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的教学。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描述食品企业安全控制工作的内容、作用,理解安全项目的工作过程;能 熟悉不同的食品生产工艺使用安全控制系统。 2 技能目标 会按五个项目的技术要求制定和审核各系统; 能根据不同的食品生产工艺 使用安全控制系统。 3 素质目标 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 题的学习习惯; 具有善于和食品加工企业工作人员沟通和与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共 事的团队意识,能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
58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以食品企业安全管理师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为主导,同 时为食品加工,食品检测课程中相关部分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食品生产 过程中安全事件辨认、技能应用及相关问题的控制知识和能力,并通过在企业不 断实践提升能力,能在食品加工,食品在线质量控制熟练运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知识技能处理问题,进一步发展达到能运用于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中,从而指导 企业质量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习领域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学习情境 1 QS 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子情境 学习目标
按照本“项目”提出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入实施 QS 系统企业所必须具备的必要条 件,初步具备辨别各种食品安全隐患的能力。 1.1 实施 QS 系统的准备工作
学时
14
1、知识
熟悉食品企业的安全风险; 掌握食品安全各种影响因素的确定和评价要求; 了解世界各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熟悉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2、技能 能根据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特点,确定和评价影响因素和危害结果大小,从而 为企业实施预防食品安全隐患提供一定的支持; 能根据本企业实际生产的特点对比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初步提出实施 QS 体系的框架文件体系。 3、素质 具有职业道德,具有质量第一,依法应用的概念; 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创新分析能力,研究能力; 合作沟通的团队素质;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扎实的食品安全及检测知识。
主要内容
1、当前食品安全与食品污染的状况; 2、现代食品的突出问题; 3、国外食品安全的管理措施; 4、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5、食品生产许可(QS)实施的基础。
教学方法建议
角色扮演、 讨论法、 案例分 析法等
考核与评价
1、设计项目:对食品安全 事件发生类型的鉴定设计; 2、现场实施情况:小组的 合作过程、 实施结果及观众 的评价。
重点内容
1、食品污染的因素和类型; 2、食品生产许可(QS)实施的基础。
59
教学材料
多媒体课件、 农贸 市场、 大型食品企 业、 超市、 商店等
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 生活充满兴趣;具备各 类食品的性质和特点的 知识。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完全熟悉各种食品的性质 特点和容易发生的安全事 件,能够准确的进行区分; 系统的数理统计知识。
备注
子情境 学习目标
1.2 QS 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按照本“项目”运行程序,按照 QS 制度规定的程序设计 QS 实施方案,实施以企业 需要设计的 QS 体系。
1、知识
熟悉“食品生产许可”管理规定; 理解 QS 体系的管理范围和适用标准; 熟悉 QS 系统的申报程序; 熟悉 QS 系统的年检审核程序。
2、技能
能清楚的掌握 QS 的适用范围; 能为食品企业申报 QS 体系; 能为企业年检和审核 QS。
3、素质
具有具有质量第一的职业道德,依法办事的作风; 严谨负责的工作和一丝不苟态度; 合作沟通的团队素质;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扎实的食品安全及检测知识。
教学方法建议 主要内容
“食品生产许可”管理规定的基本内容; QS 体系的管理范围和适用标准; QS 系统的申报程序; QS 系统的年检审核程序。 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等
考核与评价
1、设计项目:对食品安全 事件发生类型的鉴定设计; 2、现场实施情况:小组的 合作过程、实施结果及观众 的评价。
重点
QS 系统的申报程序; QS 系统的年检审核程序。
教学材料
多媒体课件、 图书 馆等
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食 品生产职业;具备强烈 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 感。
60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完全熟悉各种食品安全管理制 度,熟悉 QS 的适用范围和程序; 能独立进行 QS 申报和年审, 配合 QS 主管单位独立开展各项工作。
备注
学习领域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学习情境 2 GMP 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子情境 学习目标
按照本“项目”提出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入实施 GMP 系统企业所必须具备的必要条 件,通过对药企 GMP 的对比加深对食品企业 GMP 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企业 GMP 的实施
学时
16
1、知识
GMP 的发展简史; GMP 的内容、要素和基本原则; 国外 GMP 的应用情况; GMP 的实施。 重点:GMP 的实施和认证。
2、技能
熟悉 GMP 文本的体系,并能在企业生产的各环节应用; 能在企业中审核 GMP 的运行情况和协助企业认证。
3、素质
具有职业道德,具有质量第一,依法应用的概念; 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创新分析能力,研究能力; 合作沟通的团队素质; 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扎实的食品安全及检测知识。
主要内容
GMP 的原理 GMP 各大内容的逻辑关系 GMP 实施的步骤
教学方法建议
角色扮演、 讨论法、 案例分 析法等
考核与评价
1、设计项目:对食品安全 事件发生类型的鉴定设计; 2、现场实施情况:小组的 合作过程、 实施结果及观众 的评价。
教学材料
多媒体课件、 大型 食品企业等
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 生活充满兴趣;具备各 类食品的性质和特点的 知识。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完全熟悉各种食品的性质 特点和容易发生的安全事 件,能够准确的进行区分; 系统的数理统计知识。
备注
61
学习领域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学习情境 3 SSOP 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子情境 学习目标
按照本“项目”提出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入实施 SSOP 系统企业所必须具备的必要 条件,具备管理企业卫生规范的能力。 SSOP 的建立与实施
学时
14
1、知识
SSOP 的内容(文件体制七部分) ; 卫生监控与记录的方法; SSOP 文件的编制; 重点:卫生监控与记录的方法及 SSOP 文件的编制。
2、技能
掌握 SSOP 的内容和卫生监控及记录的要求,能编制部分 SSOP 文本; 能将 SSOP 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生产相结合分析工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并提出改 善措施; 熟悉 SSOP 和 GMP 管理体系在工业中实施的联系和区别。
3、素质
具有职业道德,具有质量第一,依法应用的概念; 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创新分析能力,研究能力; 合作沟通的团队素质; 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扎实的食品安全及检测知识。
主要内容
SSOP 的内容(文件体制七部分) ; 卫生监控与记录的方法; SSOP 文件的编制。
教学方法建议
角色扮演、 讨论法、 案例分 析法等
考核与评价
1、设计项目:对食品安全 事件发生类型的鉴定设计; 2、现场实施情况:小组的 合作过程、 实施结果及观众 的评价。
重点内容
SSOP 文件的编制; SSOP 系统的实施。
教学材料
多媒体课件、 大型 食品企业、等
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 生活充满兴趣;具备各 类食品的性质和特点的 知识。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完全熟悉各种食品的性质 特点和容易发生的安全事 件,能够准确的进行区分; 系统的数理统计知识。
备注
学习领域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62
学习情境 4 HACCP 在企业中的应用 子情境 学习目标
4.1 HACCP 在企业的实施
学时
14
按照本“项目”提出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入实施 HACCP 系统企业所必须具备的必要 条件,初步具备为企业建立 HACCP 体系的能力。
1、知识
HACCP 的由来及发展简史; HACCP 的适用范围; HACCP 的七项基本原则; 制定 HACCP 计划的步骤。 重点:制定 HACCP 计划的步骤。
2、技能
熟悉 HACCP 的内容,并能在企业生产中应用; 能准确判断企业生产中的 CCP 和制定 HACCP 实施计划并能编制文件。
3、素质
具有职业道德,具有质量第一,依法应用的概念; 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创新分析能力,研究能力; 合作沟通的团队素质; 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扎实的食品安全及检测知识。
主要内容
HACCP 的由来及发展简史; HACCP 的适用范围; HACCP 的七项基本原则; 制定 HACCP 计划的步骤; HACCP 分析表的设计; HACCP 危害分析树的应用; HACCP 实施后结论。
教学方法建议
角色扮演、 讨论法、 案例分 析法等
考核与评价
1、设计项目:对食品安全 事件发生类型的鉴定设计; 2、现场实施情况:小组的 合作过程、 实施结果及观众 的评价。
教学材料
多媒体课件、 大型 食品企业等
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 生活充满兴趣;具备各 类食品的性质和特点的 知识。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完全熟悉各种食品的性质 特点和容易发生的安全事 件,能够准确的进行区分; 系统的数理统计知识。
备注
子情境
4.2 食品企业中 HACCP 的审核
63
学习目标
按照 HACCP 审核“项目”运行程序,设计审核方案,实施以企业需要设计的 HACCP 体系。
1、知识
熟悉 HACCP 审核的意义; 理解 HACCP 审核范围和适用标准; 熟悉 HACCP 审核的程序。
2、技能
能清楚的掌握 HACCP 审核的适用范围; 能为食品企业审核 HACCP; 能为企业年检和审核外审 HACCP 提供支持。
3、素质
具有具有质量第一的职业道德,依法办事的作风; 严谨负责的工作和一丝不苟态度; 合作沟通的团队素质; 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扎实的食品安全及检测知识。
教学方法建议 主要内容
HACCP 审核的意义; HACCP 审核范围和适用标准; HACCP 的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 HACCP 外部审核的程序。 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等
考核与评价
1、设计项目:对食品安全 事件发生类型的鉴定设计; 2、现场实施情况:小组的 合作过程、实施结果及观众 的评价。
教学材料
多媒体课件、 图书 馆等
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食 品生产职业;具备强烈 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 感。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完全熟悉各种食品安全管理制 度,熟悉 HACCP 审核的适用范 围和程序;能独立进行 HACCP 审 核的申报,能配合主管单位独立 开展各项工作。
备注
学习领域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学习情境 5 ISO9000 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审核 子情境 学习目标
按照本“项目”提出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入实施 ISO9000 系统企业所必须具备的 必要条件,能按照企业要求实施 ISO9000。
64
学时
14
5.1
ISO9000 在企业中的应用
1、知识
ISO9000 的目的意义; ISO9000 的实施范围; ISO9000 的实施步骤; ISO9000 在企业中运行时的文件支持。
2、技能
能根据食品生产企业的特点,为企业设计开发 ISO9000 实施方案,为企业实施 ISO9000 提供一定的支持; 能根据本企业实际生产的特点对比 GMP、HACCP 等食品安全管理系统,能设计 ISO9000 实施的框架文件体系。
3、素质
具有职业道德,具有质量第一,依法应用的概念; 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创新分析能力,研究能力; 合作沟通的团队素质;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扎实的食品安全及检测知识。
主要内容
ISO9000 的目的意义; ISO9000 的实施范围; ISO9000 的实施步骤; ISO9000 在企业中运行时的文件支持。
教学方法建议
角色扮演、 讨论法、 案例分 析法等
考核与评价
1、设计项目:对食品安全 事件发生类型的鉴定设计; 2、现场实施情况:小组的 合作过程、 实施结果及观众 的评价。
重点内容
ISO9000 的实施步骤; ISO9000 在企业中运行时的文件支持。
教学材料
多媒体课件、 大型 食品企业等
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 生活充满兴趣;具备各 类食品的性质和特点的 知识。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完全熟悉各种食品的性质 特点和容易发生的安全事 件,能够准确的进行区分; 系统的数理统计知识。
备注
子情境 学习目标
5.2 ISO9000 的审核
按照 ISO9000 在企业中的审核运行程序设计 ISO9000 审核实施方案, 实施以企业需 要设计的 ISO9000 体系。
1、知识
ISO9000 审核的意义; ISO9000 审核的分类; ISO9000 审核的程序; ISO9000 审核的结果评价。
2、技能
能审核 ISO9000;
65
能为企业实施内部审核 ISO9000 审核; 能为企业实施外部审核 ISO9000 做一些简单工作。
3、素质
具有具有质量第一的职业道德,依法办事的作风; 严谨负责的工作和一丝不苟态度; 合作沟通的团队素质; 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扎实的食品安全及检测知识。
主要内容
ISO 内部审核的原理要求 ISO 内部审核的内容 ISO 内部审核的实施步骤
教学方法建议
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等
考核与评价 重点
ISO 内部审核的内容 ISO 内部审核的实施步骤 1、设计项目:对食品安全 事件发生类型的鉴定设计; 2、现场实施情况:小组的 合作过程、实施结果及观众 的评价。
教学材料
多媒体课件、 图书 馆等
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食 品生产职业;具备强烈 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 感。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完全熟悉各种食品安全管理制 度,熟悉 ISO9000 的内容和组织 形式。
备注
五、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 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 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 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本课程要求打破纯粹讲述理论知识的教学 方式,实施项目教学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食品企业食品 安全师的职业岗位任务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 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的教学。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教授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满足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目标及学生学习需求。
66
六、考核标准与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是课程考核设计的总 体要求。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 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将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项目考核、技能 目标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70%,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作为期末成绩, 其中理论考试占 30%,实际操作考试占 70%,占总成绩的 30%。 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有创新的学 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七、教学建议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 电子期刊、 数据库、 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 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 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合作,实 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建立本专业开放式实训中心,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证 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满足学生综 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八、选用教材标及推荐教材和参考用书(或课程网站)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 (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宁喜斌主编, 中国计量出版社。
67
第五部分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实施保 障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一)人才培养方案管理与实施的组织保障 首先,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指导性的实施文件。按照央财支持专 业建设的要求, 科学合理地构建工学结合、 以任务驱动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组织运行保障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条件, 组织运行保障是通过教学管理 组织实现的, 教学运行管理是组织运行保障手段。 包括日常教学管理、 学生管理、 教师工作管理和教学资源管理等,这四个管理是教学运行组织管理的关键。只有 加强日常教学管理, 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人性化管理, 合理调配和配置教学资源, 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保证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这样来保证教学的 正常运行,使教学有组织、有计划,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1)教学运行管理组织机构 在院党委、院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化工系下设专业考研室,由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管理人组成专业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负责日常教 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工作管理和教学资源管理等工作。 (2)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成立了由系领导和合作企业负责人共同牵头的专业教 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教学计划的修订等工作。
表 5.1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一览表
(二)人才培养方案管理与实施的制度保障 为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正常运行,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和我院实际情况,在教 学管理上实行学院和教学系两级管理,严格执行学院制定的教学工作规范、教学 计划、课程标准和教学日志制度,严格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严格执行教学评 价制度,严格执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的检查制度,严格教学文件的规范管 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68
(1)院系两级管理体制 以“院长—分管副院长—教务处“为院级管理和以“系主任—分管副主任— 专业室主任—教学秘书”为系级管理的两级教学管理体系,分别承担管理教学的 工作,从而明确了学院、系部各自的工作范围、职责、权利和义务。院级工作的 重心是突出目标管理、重在决策监督。教学管理重心移到系一级,管理工作重点 突出过程管理和组织落实。 (2)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方案设计 ①组织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落实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最基本的教学文件, 应准确的贯彻 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内容包括本课程的性质、 学时、学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等,由专业室组织编制。 ②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系聘任有相应学识水平、有责任心、有教学经验的专任或兼职教师任课。组 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组织编写或选用与标准相适应的教材和教学参考 资料;要求教师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 ,按教学规律讲好每一节课;组织教 师开展教学方法的讨论和研究,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③校内实践性教学的组织管理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合理开发实践性教学课程并加强项目的实施。实践性 教学内容要严格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保证课时,保证质 量。 任课教师要组织好每一节实践课教学, 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 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的教学资源,做到教学做合一,体现工学结合、做中学、 学中做。 ④校外实习实训的组织管理 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较于校内教学组织 而言,更需规范和管理。为此,学校制订了《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一系列 学生顶岗实习的作业文件,包括: 《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 、 《顶岗实习任务书》 、 《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周记》 、 《指导教师日志》 、 《学生实习日志》 、 《顶岗实习鉴定 表》 ,以这些作业文件内容指导顶岗实习全过程,使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有组织、
69
有计划、有考核,有落实,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⑤对学生考核的管理 凡是培养方案规定开设的课程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 根据课程特点和性质采 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和方法,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方面。
二、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
(一)教学团队的结构 (1)教学团队的构成 本专业的教学团队由本院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构成。 ①校内专任教师 本专业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共配有专任教师 20 名,其中,具有副教授 6 人; 20 名“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任核心课程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为 100%;青年教师 均为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 7 人,硕士 9 人;本团队是一支年龄、职称、及学 历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团队。
表 5.2 校内主要专任教师配置情况
②兼职教师 本专业从行业企业聘请有 7 名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 人员、 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这些兼职教师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 课程体系的开发、 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教学项目的开发以及从事了大量的实践教学 工作。
表 5.3 序号 1 2 3 4 姓名 杨国华 杨正光 杨军光 王波 所在企业 兰花集团 柏基菌业有限公司 柏基菌业有限公司 南昌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陵川县云峰食用菌专业合作 5 吴跃进 社
70
校外兼职教师配置情况 职务 人事处副处长 总经理 生产厂长 人力资源处处长 承担教学任务 学生职业素养培训 企业运营/食品用菌栽培 技术 食品用菌栽培技术 企业文化与学生成才途 径 总经理 企业团队与个人价值
6
王西栋
兰花科创阳化分公司 南昌市泽锦生物科技有限公
厂长
工艺流程与设备
7
李青 司
总经理
微生物肥料与现代农业
(2)协同教学的组织形式 根据项目教学和现场实训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师间合理组合、分工明确、优 势互补、个性匹配的原则组建“双师”结构协同教学的教学团队,主要组织形式 有: ①教师间的协同 校内项目教学,校内专任教学主要承担专业知识、基本理论、方法步骤、教 学组织等任务,校外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验实训、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工程设 计等方面的教学任务,双方共同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评价。 企业实训实习教学,由校外兼职教师为主,校内专任教师为辅,兼职教师主 要承担专项技能训练、项目任务实施、技术服务指导等教学任务,专任教师主要 承担实习的组织并配合兼职教师完成实习实训的考核评价。 ②学生间的协同 学生根据项目教学的需要,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信息收集、 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策、任务实施、检查及工作成果评价等环节。 ③课程间的协同 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按照项目或任务,将各课程内容重新组织,各教师进 行跨课程间的协作,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跨课程进行协同教学,有利于激 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教学团队水平 近 5 年本专业教师主持并完成科研课题多项; 承担并完成省级以上教改项目 1 项;该专业教师有多人在行业、社会学术团体中兼任要职。
表 5.4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师完成的教学改革与科研情况 表 5.5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师发表论文情况一览表 表 5.6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师在行业、社会学术团体中兼职情况一览表
(三)培养培训
71
本系目前已经制定了完善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 校企研讨 和实践经验交流制度;建立了相对完善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
表 5.7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师培训情况一览表
(四)社会服务 本系已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行 业、企业和社会服务;近 3 年教师开展社会培训工作 918 人次;技术咨询、技术 服务效果好。
表 5.8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师开展社会培训情况一览表
三、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措施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与行业、 企业密切合作, 开展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 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 学基地。 (一)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通过校企联合方式共同创建具有真实的岗位训练、 具有 职场氛围、具有企业文化,以及设备先进、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现有食 品分析实训室、微生物实训室等实训室五个,设备仪器总价值 130 余万元,远远 高于理工农医类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000 元的标准要求。校内实验实训 条件为本专业所开设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岗位专项技能实训、工种考核等教学提 供了保证。同时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开发实验实训项目,这些实训项目的开设 与企业实际、行业发展相适应,完全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工作。
表 5.9 校内实习基地情况
72
序号 1 2 3 4 5
实验实训室名称 食品分析实训室 微生物实训室 现代化温室大棚 组培实训室 样品处理实训室
主要实训项目 食品中营养成分的测定、食品添加剂的测定 微生物检测及菌种制备 花卉、食用菌生产实践 作物遗传育种 实训采样及样品处理
表 5.10 校内实习基地主要设备一览表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设备名称 高效液相色谱仪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旋转蒸发器(蒸发锅) 萃取操作实训单元装置 过滤操作实训单元装置 厌氧培养箱 数子电导率仪 电位滴定装置 可见分光光度计 超声波清洗器 恒温水浴锅 精馏操作实训装置 高压蒸汽灭菌器 火焰光度计 双人超净工作台 PCR 扩增仪 单价 22.2 6 0.485 15 15 6.27 0.1576 0.4494 0.266 0.57 0.0822 20 2.0 1.0 0.8 3.3 台数 1 1 11 1 1 1套 5台 10 30 3台 7台 1 2 1 3 1 金额(万元) 22.2 6 5.335 15 15 6.27 0.788 4.494 7.98 1.71 0.5754 20 4.0 1.0 2.4 3.3 备注
(二)校外实习基地教学条件 实训和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也直接关系到人 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环节。 为了能够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食品营养与检
73
测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现建有 6 个校外实习基地。
表 5.11 校外实习基地情况 序号 1 2 3 4 5 6 名称 南昌柏基菌业有限公司 陵川县云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南昌市长江实业集团 南昌市泽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威高集团 江苏恒盛化工有限公司 主要功能 工厂化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 产品营销 生态有机肥、微生物肥的制作流程 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与流程 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与流程
四、教学监督与评价机制保障
经过多年实践,学院已经形成和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 量监控体系,对规范正常教学秩序、严格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 保障作用。 (一)教学监督管理 (1)日常教学管理 在教务处统一安排下, 该系会同教务处, 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 (即 教学过程)和教师的教学纪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督导,以保证教学秩序 的稳定。检查可采取听课、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资料、召开学生座谈会、对学生 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教务处和本系每学期安排多次集中教学检查,规范教 学常规。 (2)建立教务例会制度 由教务处协助主管院长定期和不定期召开教务例会,各系主任参加。通过教 务例会, 了解各教学系的教学情况, 研究和处理教学计划执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布置教学工作任务。 (3)化工系教学管理 化工系定期召开专业室主任会议和任课教师会议,及时掌握教学过程情况, 总结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经验,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专业 室要在每学期初制定出工作计划,组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开展教学研究,了
74
解教师教学进展情况,按学院布置进行教学检查。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由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值周干部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检 查与评价制度组成。 (1)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 建有院系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学院教学工作方面 的咨询机构和智囊团;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系教学过程实施中影响 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评价,直接对分管教学院长负责,并接受院级教 学指导委员会的业务指导。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教学经验丰富、 学术水 平高、 责任心强的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对教学工作实行监督、检查、 评价、审议、指导。 (2)值周领导干部听课制度 建立值周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院和系部各级党政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 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倾听师生意见,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教学一 线与管理层的脱节,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学生评教制度 每学期期中、期末,以专业为单位,选取部分学生、课代表和学生干部, 举行学期座谈会,填写任课教师评分表,给学生以畅通的渠道反映本系、本专业 的教学管理、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使系 部的管理和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4)教学检查制度 根据《南昌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检查与管理办法》 ,从期初到期末,本系安排 不少于 3 次的集中教学检查,教学情况的检查工作贯穿始终,发现问题并及时解 决问题,注意归纳分析和总结经验,以指导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者在日常教学检 查中的预见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 (5)教学评价 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和修订人才培养方 案的有效途径。本专业采取如下措施以保证教学评价的运行: ①建立由化工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运行机制;
75
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制度,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企业 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③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完善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学生和家长对 学院的满意度调查运行机制; ④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来自企业、 家长、 毕业生的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改与完善并用于新一轮人才培养过程。
五、机制保障
附件 1:南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晋市职院[2011]45 号 关于印发《南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处、室、系: 《南昌职业技术学院 “十二五” 发展规划》 经全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讨论, 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批准,现予印发,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南昌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院全面提升核心 竞争力, 创建质量一流、 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的关键时期。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 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学 院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 、 山西省关于“振兴‘八大产业’ 、促进‘三个发展’ ”的战略任务,以及南昌市转 型跨越发展战略思路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学院实际,编制我院“十二五”发 展规划要点。 一、 “十一五”学院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
76
“十一五”期间,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声誉都有了很大提高,先后被 授予“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 “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 询示范单位” 、 “南昌市就业创业实训基地”等荣誉称号。其主要成就有: (一)以教学为中心,明确办学思路、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五年来,学院的工作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发展为核心、以市场为导 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理念和“诚明乐业”的校训,为南昌经济社会发展培 养了大批“诚实守信、技高能强、聪明智慧、健康幸福”的技能性人才。 五年来,学院先后修建了 1 幢综合教学楼、3 幢学生公寓、1 个标准化橡胶 操场,绿化、美化、亮化了校园,拓宽了校园道路,重新规划了南校园,修建了 体现南昌文化的“程颢园”广场,为师生安心学习、舒适工作和温馨生活提供了 基本保障,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也更趋美观、合理。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五年来,先后建设了服装实训室、机电实训室、财会实 训室、矿业工程实训室、化工实验室、生物实验室、播音与主持实训室、茶艺室、 花艺室、数学建模实验室、文秘速录实训室、汽车模拟实训室等,保证了每个专 业实践课的正常开展,为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了基础。 五年来,年均投入 100 万元购置图书。现有纸质图书 43.5 万册,报刊 850 多种,电子图书 25 万多册,是 2005 年的 3 倍。 (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学院的招生范围由建院初的省内招生扩展至全国 11 个省(区) ,大专生招生 人数(2010 年达 1800 人)是建院初(2001 年仅 100 人)的 18 倍,是 2005 年的 3 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 92%以上,被省教育厅授予“山西省高校毕 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005 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为 58 %) 。 (三)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与教学创新,取得了一大批教学成果 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 号) 精神, 明确了 “四个改变” 的教学改革思路,即:改变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基 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基础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改变以教师 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改变以课 堂教学为主的学习形式,构造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训基地+实习工厂的四维学
77
习形式;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结果和过程,知 识与技能并重的开放式多元型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新体系。 在全院范围内推广以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 主要方法和形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进 步,在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教育、分层教学”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艺术系学生连续夺得两届“小梅花”金 奖,在山西省艺术院校第七届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省第八届教学剧 目汇演中获得 28 个奖项,并且代表学院在省城为省委领导、省城南昌同乡会进 行了专场演出,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自编自演的大型音画——《农颂》赢 得了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教师教育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 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在山西省青少年法律知 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民用工程与商务管理系学生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服装 设计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财经系、机械与电子工程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信 息工程系的学生连续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获奖率达 70%。外语 系学生多次在省、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中获奖。 学生毕业前大多都能拿到 1 至 2 个职业资料证书。此外,我院学生还积极参 加专升本、村官、公务员等考试,并且取得优异成绩。 (四)以学历和专业素养为抓手,以精品课和教材建设为突破,全方位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 五年来,学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到企业顶岗实践、 到国外访问学习。仅教师进修培训一项,五年就投资 500 万元。 目前,学院 374 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博士学位的 226 名(2005 年 5 名) ,具有高级职务的 106 名(2005 年 50 名) , “双师”素质教师 200 余名(2005 年 5 名) 。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 前茅。 五年来,先后有 12 名教师到英、美访问学习,3 名教师被国家公派到美、 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学院多次特邀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前总统教育顾问艾伦博士、国内著名专家 杨应崧教授、何锡涛教授、周晓明教授等莅临学院就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78
课题研究等方面对学院教师进行精心指导。 目前,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 《VB+SQLServer 项目开发实训》 、 《机械制图 与测绘》 、 《旅游服务礼仪》 、 《服装缝制工艺》等 11 门课程被确定为院级精品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服装缝制工艺》正在积极准备申报省级精品课。 我院与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三校合作开发高职教材的工作 正在如期进行。 《大学语文》 、 《旅游英语》等课程教材已经进入了编写程序; 《写 字》 、 《说话与礼仪》等公共选修课的教材编写也在进行中。 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许多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五年来, 全院教师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 681 篇、出版著作 59 部、立项省级课题 43 项、 院级课题 179 项。其中,3 项研究成果被鉴定为省内同研究领域先进水平,2 项 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获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与皇城相府合作开展“企 业文化建设”横向课题研究,争取单项科研经费 15 万;同沁水示范牧场签订合 作协议,开展牧场及周边潜在旅游资源的发掘,依托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食用菌研 究技术,对当地野生名贵菌种进行二次开发,对牧场现有的以羊品种资源为基础 的动物育种和疫病防治进行研究等。 (五)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专业布局,使学院的专业结构更加适应南昌市转 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需求 2004 年 9 月,将原有的 5 个教学部(高职部、师范部、成教部、中专部、 艺术部)整合成 7 个教学系(信息工程系、财经系、外语系、中文与社会教育系、 数学与科学教育系、民用工程与商务管理系、艺术系);2007 年 4 月,根据南昌 “四梁八柱” 的产业结构特征和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组的专家反馈意 见,新设了 3 个教学系(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化工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 ;2009 年 9 月,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新设矿业工程系,将中文与社会教育系和数学与 科学教育系合并为教师教育系。 与此同时,大专生的专业数量也由 2005 年的 13 个增加到 2010 年的 25 个。 (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突出“艺术教育渗透于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培养企业和社会欢迎的全面人才 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是 “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单 位” ,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先进,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79
学院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组织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不定 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征文、心理电影欣赏、心理健 康板报评比等活动;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测评,对测试结果进行 分析并做好反馈;利用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疏导等方式,为有心理压力的 同学提供服务;开展新生适应、人际关系、迷恋网吧、舍友相处、哀伤情绪等主 题团体辅导;对经常违纪、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题性心理疏导等。 学院艺术教育从新生抓起,采取“识谱视唱课+选修 1 门艺术类课程” (选修 课有《花艺》 、 《布艺》 、 《茶艺》 、 《说话与礼仪》等)的教育方式。由学院师生自 编自导自演的励志电影《花开》 ,成为山西省高校首部校园作品。另外,还举办 与艺术相关的各类活动,如校园科技节、校园文化节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 舞台,也为学生提高科学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奠定基础。 (七)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2007 年 1 月,成立了“南昌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 。目前,成 员单位已由 30 家发展至 70 余家,省内外大中型企业与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达成 长期的用人意向,为实践教学、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平台。 富士康南昌科技工业园区、兰花集团、皇城相府集团、润华实业等企业与学 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南昌富士康科技工业园区、齐辉商贸有限公司、思科 网络技术公司等企业向学院捐赠大型机械实训设备和软件。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富士康南昌科技工业园区将穿钢线、 刮毛边、 压铸件三个车间搬进校园; 北京四维益友科技有限公司为信息系学生提供数字南 昌三维城市建模实习的机会,形成了“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办学模式。 (八)积极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为南昌新农村小康建设提供服务 学院艺术团先后到陵川县横水村、沁水县玉沟村、阳城县皇城村、演礼乡、 张庄村、泽州县西峪村等地,把充满生活气息、贴近百姓生活,真正反映农民现 实生活的演出剧目搬上舞台,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称赞。 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扶贫帮扶点陵川县横水村建立了 “食用菌栽培实 训基地” ,选派教师与村民代表共同到山西农业大学学习、为百姓送去食用菌栽 培技术、多次深入当地指导农民生产实践。2010 年帮扶点实现当季产品创收 16 万元,老百姓发展了生产,提高了生活效率,迈开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80
学院与阳城县润城镇政府联合开办了两期“农村零就业家庭成员”培训班, 开设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 、美容美发、中式烹饪等专业,共有 300 余名农民 参加培训。 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学院科学发展、健康发展的一 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品课程建设与兄弟院校还有较大差距。学院精品课程建设起步晚, 至今没有一门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 (二)实习实训场所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近年来实习实训建设取得了一 定成就,但重点实训室的建设还有待加强,校内实训设施还不能充分满足实践课 教学需求,校外实习基地规模也还需扩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有待建设。 (三)优秀教学团队与教学名师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院还缺乏省级双师 型教师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也与兄弟院校存在较大差距。 (四)占地面积与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学院占地面积还 不达国家要求的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很好满足日益增长的职业技能实践要 求,还没有一座成规模的实习实训大楼。 二、 “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秉持“诚明 乐业”的校训,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发展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 目的”的办学理念,强化“将艺术教育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推进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完善“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机制,推进“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分类 教育、分层教学” ,注重内涵发展,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方式,以专业建设 为龙头,质量建设为核心,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和谐校园建设为保障,努力实 现“诚实守信、聪明智慧、技高能强、健康幸福”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 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实 现学院科学跨越发展。 (二)工作方针:育人为本,改革创新,突出特色,提高质量。 把育人为本作为学院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优先的原则,加强对学
81
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继续实施将艺术教育渗透到职业教育的特色 工程,坚持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努力推进分类教育与分层 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式,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保证通过教育部高职高 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验收。 把改革创新作为学院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努力创新办学体制,坚持政府 主导、企业参与、校企共建的办学方针,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校 企合作机制, 完善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 创新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与人事管理制度, 强化学生管理,改革后勤服务保障方式,为学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把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作为立院兴校的战略性重点。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 员会的作用,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扩大校企合作对象,加强与沿海企业特 别是大型企业的联系。要积极走大城市战略路子,继续推进与沿海或发达城市相 关院校合作办学,通过优势互补,共育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把保证质量、注重内涵发展作为学院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提高学生职业 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学院办学质量的根本标准。要 树立以内涵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加强精品课程、双师队伍、优秀教学团队三项 建设,努力出专家、出名师、育专才。要激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提高 动手能力,增强谋生技能。 三、 “十二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按照 “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 发展思路,到 2015 年,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全省一流、 全国知名”的高职院校,争创全国骨干高职院校。 (二)具体发展目标 1、办学规模。 “十二五”期间,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 7000 人左 右,以全日制高职生为主,适当开办少量市场急需的中专班和短期培训班。 2、专业建设。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进 一步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努力打造精品专 业。重点实施“541 工程” ,即化工应用技术、工业检验与分析、计算机应用技 术、会计电算化和服装设计 5 个专业;化工应用技术与工业检验检测服务、网络
82
与信息技术服务、会计事务服务和服装设计与工艺技术服务 4 个中心;南昌市就 业创业培训 1 个基地。努力建设机电一体化、煤化工、煤层气抽采技术、设施农 业技术、 旅游管理等一批骨干专业, 积极打造服装设计等 1 至 3 个省级特色专业。 到 2015 年,力争建成 1 个国家级示范专业建设、3 个省级特色专业和 10 个院级 特色专业。 3、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学院各教学系教学课程的标准 化建设。要根据企业与专业需求,坚持需用、实用、够用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 置课程,确定教学计划、编制教学大纲,实施课程教学。到 2015 年,力争建设 1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 5 门省级精品课程、15 门院级精品课程。 4、人才培养。积极探索自主招生体制机制,拓展“订单”培养范围,深化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突出学生技能培养,加强学生创 业能力培养,与企业紧密合作,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的全过程,使学 生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加强就业指导与教育,使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保持 在 90%以上。 5、队伍建设。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成长环境,造 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 2015 年 40 岁以下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 90%,专业教师中“双师”素 质教师达到 80%以上;力争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 1 名;省级教学名师 5 名;省级 “双师型” 优秀教师 8 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5 个。 同时,努力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对中青年管理干部的培养,每年至 少安排一次中层干部的集中培训,强化激励竞争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设 良好环境。 6、实训设施。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生实训的要求,继续加快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五年内平均每年投入 1000 万元,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和技术创新转化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验开出率要确保达到 98%以上, 仪器设备利用率达到 90%以上;各专业都建立起足够满足的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外 实训基地,机电与服装实训基地建成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积极争取国家实训 基地财政支持项目,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在省内同类院校中达到领先水平。 进一步加大基本教学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十二五”期间至
83
少增加 35000 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多媒体与图书馆投入逐年增加,达到能够充分 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的需求。 7、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形成在校企合作委员会领导下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 同培育技能人才、共同革新生产技术、共同合作学生就业等科学的校企合作运行 机制,把教室搬进车间,把车间办进学校,为实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 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良好基础和必要保障。 8、校园管理及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不断完 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让广大教职工充分参与校园管理,努力创建平安校园、 和谐校园。要加强各项管理的制度化建设,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要加强后 勤服务标准化建设,为师生提供良好服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生态 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示范单位。 9、科研工作。科研专项经费逐年增加,科研项目向应用技术研究转移,鼓 励申报国家专利项目。 “十二五”期间要立项院级课题不少于 200 项,申报省级 课题不少于 30 项,国家级课题研究要有所突破。教职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编 写出版教材、编纂论著在质量和数量上要比“十一五”有较大的增长。 10、职工福利待遇。以学院发展为前提,在国家政策和学院财力允许的条件 下,确保教职工的收入每年都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改善教职工生活条件,努力 提高师生幸福指数。 四、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1、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人才、怎样培养这样的高职人才这一主题,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 见》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学习教育,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 的理想信念。 2、切实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教育规律,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教学,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 伍建设,坚持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培养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 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相结合,主动服务学生与学生自我
84
服务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及时应 对与长效机制相结合,切实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 针对性、时效性。 3、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常性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坚持 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对不良心理因素的疏导 与诊治,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保证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乡合作,加大就业创业指导力度,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 1、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坚持每年一次的校企联谊会制度,更 多地吸收地方与周边企业的加入,特别是吸收沿海和大城市大企业的加盟,扩大 订单培养范围。要积极推进实习实训大楼的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准的“教、学、 做一体化教室” ,适应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需求。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 积极探索建立 “校中厂” 、 “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要积极将课堂放入车间,把车间搬入校园。要把企业 的参与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学院专业改革、 课程设置、 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用全新的仿真教学模式,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更广阔 的舞台,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宽广的渠道。 2、加强校校合作,把与兄弟院校联合办学作为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 抓,在巩固与长治淮海技工学校、北京新媒体技师学院等兄弟院校合作办学的基 础上,继续实施大城市战略,在沿海发达城市联系一批实力强、有特色的职业院 校,扩大合作办学的规模,通过学生、教师、教学三个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提 高人才培养水平。 3、加强校乡合作,在总结与阳城润城镇合作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经验的基础 上, 立足南昌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需要, 立足新农村建设对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通过短期培养、上门服务、 “送科技、送文化、送艺术”三下乡服务等有效形式, 服务南昌经济建设。 4、加强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定期开展对学生的创业辅导与培训,设立 创业专项基金,给优秀学生提供资助,帮助学生找项目、学技术、成功创业。加
85
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为学生就业创造 机会、搭建平台,保证较高就业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1、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办学第一资源的观念,极实施教学 名师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通过聘任 或聘用,引进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和 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 50%以上,全面 优化我院“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同时,通过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深入实训室、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等措施,建立 完善长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运行机制,坚持教师科研考核与奖励 制度,努力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与水平,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结 构合理、数量适当、水平一流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 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华的体制机制;积 极推进岗位聘任制,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通过传、帮、带,积极关心和爱护青年 教师的成长,切实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激发和调动教师全身心投入 教育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科研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待遇留人,成才有环境,创业有市场,干事有舞台”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适应转型跨越需求 1、坚持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主动适应我市转型跨越要求与产业 结构调整的需求,进一步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统筹兼 顾,推进各类专业协调发展,形成完全符合我市产业结构的专业布局。重点实施 “541 工程” ,即化工应用技术、工业检验与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电算 化和服装设计 5 个专业;化工应用技术与工业检验检测服务、网络与信息技术服 务、会计事务服务和服装设计与工艺技术服务 4 个中心;南昌市就业创业培训 1 个基地。努力建设机电一体化、煤化工、煤层气抽采集术、设施农业技术、旅游 管理等一批骨干专业,积极打造服装设计与制作等 1 至 3 个特色专业。到 2015 年,力争建成 1 个国家示范专业、3 个省级特色专业和 10 个院级特色专业。同 时,积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积极优化课程体系,以基于工作
86
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手段,全面形成基于 工作需求的课程体系。 2、着力抓好教改试点专业申报工作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力争国家级教改 试点专业建设取得突破,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数量有新的增加;力争国家级精品课 程建设取得突破,确保省级精品课程建成 5 门以上,院级精品课程每个教学系建 成 2 门以上。努力打造具有我院特色的品牌专业与精品课程。 3、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制订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建立“校中厂” 、 “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试行创新教 学组织模式;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 4、高度重视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大赛,将技能大 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常规教学过程,以技能大赛引领和推动教学改革,促进 专业技能教学和教风、学风建设。 (五)推进分类教育、分层教学,保证学生人人进步 1、认真贯彻“一切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坚持让每个学生在学院都 能有所学、有所获的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分类教育、分层教学。 吸收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进一步解放思想,本着态度要坚决,步子要稳妥,措施要得力,方法要创新的原 则,积极探索能适合我院持续发展,满足学生求学需求,适应社会、产业、行业 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 2、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学识水平 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围绕学科 和专业开设课程,分层次分方向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方案。 3、改进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打破班级限制,允许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 深度和广度上有所选择。把必修课与选修课分层次分方向进行科学的整合,形成 培养层次清晰、方向明确的课程模块。实施动态管理,分层次分方向成立教学班 开展分类教育、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 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充实地发展。 4、实行学年学分制。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完成规定的底线学分即可毕
87
业。学生可根据所学专业的培养要求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在本系或全院范 围内选择课程。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可以以自学的方式, 申请提前选修有关课程, 参加相应课程的考试取得学分。学习确有困难或特殊原因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 一至两门公共基础课,一门专业基础课,不足学分可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补齐。可 采取绩点学分制的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考评,做为 学生评定奖学金和评优评模的依据。 (六)坚持将艺术教育渗透到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坚持将艺术教育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不动摇。在培养学生实际的 应用技能、操作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使学生得到全 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培养他们适应社会、适应变化的、终身受用的 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发展后劲和空间。 2、根据学生爱好和自主选择,开足各类艺术素养选修课。充分发挥学院艺 术系、文工团的优势,努力将艺术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大对艺体教研室 建设的支持力度,努力开发适应学院艺术素养教育的校本教材,重点抓好礼仪、 形体、舞蹈、演讲、艺术体操、绘画、文学欣赏等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全面开 展对学生的艺术教育。 3、坚持办好每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抓好各类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与 指导工作,开展与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活跃校园文艺气氛,充分展示学生 才艺,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与自信心。 (七)加强科研管理与创新,提升应用技术研究水平 1、逐年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改进与完善各项科研奖励制度,积极组织 开展各项科研活动, 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 着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要创造条件,制订政策,鼓励教师 积极与企业合作,扩大技术应用型课题研究成果,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与 研究课题,努力争取各种横向课题和技术攻关项目,国家级课题的申报与立项要 取得突破,省级各类课题的申报立项与研发要达到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院级 课题要在质量上有明显提升。要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奖项,技术专利的申 报要有实质性的突破。论文论著与教材编纂要在稳定数量的基础上,在质量上取
88
得较大的突破,力争有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出现,有较多国家级论文发表,有一大 批影响较大的专著出版。 (八)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办学效益 1、以策应山西省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战略为抓手,以服务南昌地区 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为目标,积极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与人才支援,开展新技术方 面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与鉴定等社会服务工作。加 大决策咨询、对口支援、合作交流力度。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项 目攻关与横向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和社会贡献度,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提高办学效益。 2、重点开展对新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的短期培训工作,以食用菌培育、厨艺 培训、美容美发、园艺栽培、服装制作等为重点内容,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实用型 人才。加大与南昌地区旅游部门的合作,为旅游业提供人力支持与培训服务。积 极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创业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等服务。 (九)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1、以“诚明乐业”的校训为学院精神主体,使“诚实守信、聪明智慧、技 高能强、 健康幸福” 成为全院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进一步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 增强学院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创建平安稳定的和谐校园。 2、坚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读书竞赛等大型活动。充 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举办书画、摄影、手抄报、围棋、篮球、演讲、艺术体 操、生活技能等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利用学院局域网、校 园广播、学院电视台、学报、各种内部报刊等宣传媒体,引领师生思想,创造先 进的校园文化。 (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学生的职业道 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在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高与素质拓展方面下苦功、 求实效。 规范学生社团发展, 发挥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增强学生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坚持院领导值周巡查制度,坚持学生公寓进驻生活辅导员制度,坚持院
89
系领导与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坚持学院与家长联系制度,坚持学生管理工作精细 化制度。充分发挥学生会与学生团干部的作用,加强学生自律建设。充分发挥模 范学生的先进引领作用,营造遵纪守法、积极向上的学风和校风。 五、保障措施 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为确保规划目标的整体、协同、有序、稳定的实施, 必须落实思想政治、制度、资金、基本建设、合作机制等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政治保障 要切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校园。贯彻落实关于新时期党的 建设工程的各项方针,全面构建学校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思想、组织和作 风建设。全面落实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 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完善校园安全稳定防控体系。进一步 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打造宣传平 台与载体,增强宣传工作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 工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人文素 质教育,建立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加强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高职生教育与管理模式。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以师德 师风建设为核心, 推进学校的教风、 学风和校园育人环境的建设, 彰显大学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 (二)制度保障 学院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要从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着手。要从标准、 考核、激励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学院继续坚持“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 人”的理念,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科 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逐步推进民 主治校、依法治校,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监督考核体系,完善院系二级管 理体制,提高工作效能,进一步增强凝聚力、领导力、执行力、学习力、创造力, 全力打造稳定和谐的校园,全面推动学院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财务约束机制和节约激励机制,厉行增收节支,防范财务风险,形 成科学规范的资产配置体系,降低运营成本。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多渠道筹措
90
办学经费,争取和引进更多的校外资源,实现财政投入、社会筹措与学院自筹投 入的多元投入方式。 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经费包干制度。加强学院 财务收支活动的宏观调控,加强学院各类资金的统一调度、控制、审核和审计等 工作,科学运作学院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基本建设保障 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与管理,不断改善实训条件。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建设数字化校园,满足现代化教学和管理要求,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专 业图书资料的合理投入,重点加大对电子资料的投入。 (五)合作机制保障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创新与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和服务平台建 设,进一步加强与现有 130 多家企业的融合度。一要加大企业界人士对学院发展 咨询、专业建设等工作的参与力度;二要加强与企业间建立定期联系或共建信息 库,及时掌握企业发展方向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学生培养 计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三要进一步促进产学互动,在兼职教师、双师培养、 实习基地和就业渠道方面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此外,学院也要加强为企业提供 培训服务,为其员工开展继续教育和在岗培训等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建 设注入活力。力争每年增加一定数量的合作企业,特别是沿海与大城市企业,扩 大校企合作的影响力,实现学院科学发展。
主题词:十二五
规划
通知 2011 年 7 月 10 日印
南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
91
附件 2:关于分类教育、分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92
93
94
95
96
附件 3:关于实行教学日历制度的意见
97
98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