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曾说幸福很简单:“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每逢到了清明这个时候,都或多或少有点淡淡的忧伤。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对远在故乡家人的不舍,一次次的离开与挥别,总是让人心中更多了一份牵挂。
是呀。在亲情这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我们永远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怀抱着一颗玻璃心。但是,久而久之,我们也变得愈发坚强,如大雁离巢,为自己的事业与生活而拼搏。
在这个纪念故人的日子里,何不让我们静静待在家中,读一本书、看一轮电影,泡一杯淡茶,给予自己以心灵的沉淀。
“内心清明,自成高格”,今天,小伊特意为亲们搜罗了一些治愈系的电影与书籍,让我们在家,静静地品味一番吧。
内布拉斯加
黑白影像,精彩群戏以及动听的配乐,讲的无非还是《施密特》里的老年迟暮、《杯酒人生》的公路旅行和《后裔》的生活传承。人生总是要经历一些近乎荒诞的玩笑,兜兜转转之后,过客已去,重要的将永远铭心。
《内布拉斯加》公路片外壳下是关于父子情故事,一段父与子之间的旅程,故事里孝子为圆酒鬼父亲不靠谱的百万梦,携父亲出游,路经故乡时,在久未踏足的故乡中通过昔日的点滴往事重识了父亲。影片以非常鲜明的黑白色调为这个有点荒诞讽刺的故事注入了非常生动文艺的腔调,这黑白两色的单调画面也让人忽略掉了公路片路上那些夺目的繁花似锦,让人更注意影片角色与故事本身及影片本身所酝酿的独特氛围,这种荒诞又略带粗粝的美式父子情看上去笨拙但是却足以冷不丁得打动你内心柔软的部分。
在《爱》中,特林提格南特与丽娃扮演一对厮守一生的退休音乐教师夫妻乔治与安妮,他们的和谐与相洽是哈内克从最开始就致力建立的故事前提。他们在音乐会后与友人的寒暄,他们回家时发现公寓门锁被撬的家常对话,他们慢吞吞行动迟缓但彼此照应的种种细节都让人对这对老夫妻产生出不由自主的亲切感。直到安妮被检出动脉栓塞,手术失败,乔治成了安妮的“护工”,二人生活从此开始质的滑坡。
哈内克的镜头太冷静、冷峻,两位主演,82岁的简-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 (Jean-Louis Trintignant)与85岁的埃玛妞丽娃 (Emmanuelle Riva)的表现太真实、太残酷,任何评论似乎都将陷于片中丈夫乔治对女儿艾娃质疑的反诘:“你的同情于我无用”,或“若有更好的选择,你愿否亲历亲为?”
89年出生的Xavier Dolan,在他16岁时写下的剧本,喜欢电影里慢摇的镜头和非常非常王家卫的配乐,看完电影最直观的感受是:如果一个人成了诗人,那他一定有一个非常糟糕的母亲。
“若有人伤害她,我会恨不得将那个人杀掉,可是如果让我想,我会想出一百个让我爱他更甚于爱我的母亲的人”在他对着摄像机说到这句话时我感叹,有那么多的人,他们的青春如此相似。
《我杀了我妈妈】》的是孩子和家长的沟通问题。电影里也没有片名这样,孩子杀了妈妈,而是于贝尔在内心里已经不止一次的杀了妈妈,可现实生活中他还是爱自己的妈妈的。电影流动着童年记忆里和母亲生活的美好,母子相依为命,一路走过来,有些东西变了,他们整天争吵,仇恨,但他们还在彼此爱着对方。只要他们扪心自问问,他们确实彼此相爱,他们也知道对方爱着自己。
这部讲述一对纠结的母子关系的电影充满情感爆发力,是25岁的泽维尔-多兰迄今为止最成熟的作品。
在主题上,《妈咪》与多兰五年前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一脉相承,当年他正是凭借该片登顶导演双周单元而一鸣惊人。两部影片中的母亲大人均由安妮-杜尔瓦勒出演,只是这一次,观众的同情都偏向了影片中这个长期遭受精神折磨的母亲。《妈咪》的情节不再带有浓烈的自传性,而这个情感更为真实、宽厚的故事,几乎可以看作是多兰为自己那部任性、刻薄、自我沉迷的处女作的一种愧意表达。
故事其实太简单。脑瘤去世的男人,留下一封封信件,给自己的爱人,用他的爱,陪她前行,帮她“遗忘”。从一个冬天,到另一个冬天,生活继续,虽然有人永远不会再回来。
那个人,永远不会再回来。
深爱的丈夫死了,死于脑癌,在三十五岁的美好年景。妻子伤心欲绝,往事一幕幕的浮现,她们的相遇她们的告别,他们琐碎的争吵和亲密。人生的悲喜剧被回忆定格,在黑暗无边的脑海里一次次的浮现了出来。对于活着的人,那是最难熬的时光,但是,所有人,包括逝去的,都会不忍心看到生者的颓唐和绝望。
因为,我爱你。
关于一生的唯一和相伴,这似乎是爱情的原教旨主义中的内容,在东方古典的历史和传说中,从不缺少这类美丽流长的故事。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深入骨髓的爱和承诺却在弄人的命运里断裂,驶向永远的航船的触礁,那会是怎样让人绝望的末日。
这是一部以法国巴黎为背景的浪漫喜剧和奇幻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对巴黎的热爱,同时也阐释了一种夸张,别人的生活总是好过和自己的生活的幻觉,因为这种幻觉而产生了生活上的矛盾与不安。
伍迪·艾伦的电影是好莱坞工业生产的一道分界线,就连最瞧不起美国影片,对文艺最挑剔的法国人,也称赞他是“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他也有着法国“外甥”的称呼。而《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写给巴黎的情书。
讲述了主人公西奥多是一位信件撰写人,心思细腻而深邃,能写出最感人肺腑的信件。他刚结束与妻子凯瑟琳的婚姻,还没走出心碎的阴影。一次偶然机会让他接触到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统OS1,它的化身萨曼莎拥有迷人的声线,温柔体贴而又幽默风趣。西奥多与萨曼莎很快发现他们如此的投缘,而且存在双向的需求与欲望,人机友谊最终发展成为一段不被世俗理解的奇异爱情。
一部讲述宅男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纯爱清新风格的电影,主创们通过丰富的色彩和镜头运用,让这种人与机器之间的冷酷交流变得温情满满。从心有灵犀到静默于留白里,是对方变了还是自己变了,终其一生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或许只有处于孤独中才会接近问题的答案。
电影《如晴天 似雨天》是由Leighton Meester (《绯闻女孩》Queen B)主演的一部文艺片。故事讲述在一个夏天,贫穷女生Eleanor为了生计去给一名12岁的孩子当保姆。Eleanor同时也是一名音乐家,而12岁的 孩子则是音乐神童,相处之下他们在彼此间找到自我...
这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和一个孤独的女孩的故事,生命中就是有些人,遇见他们会让你变得更好,即使以后你们都不会再有任何交集。有些人,遇见不是为了有个结局,只是为了让你找到自己。温暖又忧伤,音乐大赞!
在由真人真事改变的《天佑鲍比》中,是Bobby之死,才深深唤醒了母亲Mary的。无限悔恨的母亲开始意识到,原来错的不是Bobby而是她自己。她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小Bobby从来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只是她从未正视罢了。
与其简单地把本片归为“同志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很好的伦理片。片中围绕《圣经》中有关“同性恋之罪”见解的探讨变相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国同志维权事业的艰辛历程。大部分深信“传统”基督教义的人(正如母亲Mary)都无法接受子女是同志的现实,他们认为“同性恋”的罪是无可赦的并终将下到地狱。甚至是Bobby的死亡,也这份“信仰”脱不开干系——他无法得到母亲的认同,觉得自己是无可赦的,他愧疚痛苦无助迷茫而最终绝望地放弃了一切。正如那位牧师所言:迷信与信仰的缺失一样恐怖。
本片母子两人的表演都很精彩,儿子带着那种阳光中的忧郁气质,特别在家庭的爱和真我间的挣扎一段,献上了真情演出。而自从“异形系列”后就烙下女强人印记的Sigourney Weaver则献上了非常细腻的表演,一个母亲的爱与恨,柔弱与坚强成为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感人力量。
这是一部由音乐开启的爱尔兰电影。 卖花女(Marketa Irglova)被街头艺人(Glen Hansard饰)的音乐所吸引,开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浪漫故事。
其实什么也没发生。只是有点暖,和着冬季缠绵不停的雨。同之前那些年不一样了,阴冷的冬雨已经不会让我厌恶难过。即便没有阳光,也还能心平气和的走在湿漉漉的街道,从傍晚走到黑夜。
细细回想时才发现《ONCE》里的男女主人公都没有名字。在演员表上,他们是GUY和GIRL。我想到那个不知名字的GIRL,她也曾经这样,走在夜晚的大街上,在脑海里哼着一首好美的歌。
27岁的上班族河地大吉(松山健一 饰)赶回家乡参加外公的葬礼,意外见到了外公的私生女——美丽而可怜的鹿贺凛(芦田爱菜 饰)。凛自然无法得到鹿贺家族的认可,却引起了大吉的关注与同情。最终,大吉将这个年仅6岁、尚在尿床的小阿姨带回东京独自抚养。凛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单身汉大吉的生活,他半天在公司辛苦奔忙,回到家还要照顾凛的衣食起居,随着凛到了进入幼稚园的年龄,奔跑逐渐成为大吉生活的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曾经紧紧封闭内心的凛逐渐向大吉敞开心扉,他们既是奇怪的父女,又是年龄倒错的阿姨和外甥,平淡的生活充满幸福……
有些书,只要看看内容提要,就让你“惊诧莫名”,甚至感动得一塌糊涂,美国作家朱迪.皮考特的《姐姐的守护者》就是其中的一本。
这是个五口之家。凯特两岁时罹患白血病。为了给她治病,父母通过先进的基因技术孕育并生下了与她基因完美匹配的安娜。从第一管脐带血开始,十三年来,安娜不断向姐姐“供应”了白血球、干细胞、骨髓……后来,凯特的肾功能衰竭,父母要求妹妹捐献一个肾。但这回安娜不干了,她无法忍受自己一再被当成“药品”,还在哥哥的帮助下找到律师事务所,控告父母夺走了自己的身体使用权。
母亲不能谅解小女儿不肯再救姐姐一次;父亲则感觉愧对安娜,认为长期以来不重视小女儿的感受。儿子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成为问题少年。这五口之家由此进入一种无法解脱的感情迷局。
虽然丹尼尔华莱士在《大鱼》的献词页写下了“献给我的母亲,纪念我的父亲”。但如果你只把它看作一本关于亲情的小说,就未免可惜。
主人公的父亲爱德华布龙经常向儿子吹嘘自己年轻时的奇幻冒险。从驯服有两个人加起来那么高、三个人加起来那么宽的巨人,帮一个独眼老妇人夺回她能预见未来的假眼睛,到买下整整一座神秘的城镇。那是一段光怪陆离的旅程、匪夷所思的经历,足矣支撑起小说三分之二的篇幅。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长大成人的儿子已不再相信传奇,面对时而一本正经,时而又像在开玩笑的父亲,他越来越失望,并不断尝试在故事的背后拼凑出真相,直到父亲临终之时。父亲,到底是一个传奇的父亲,还是一个从做蜡烛开始、卖风信子给花店、做进出口贸易的父亲?但是,真相真的只能有一个吗?
在家庭观念传统的亚洲,亲情就像一张大网,任何人都无法逃脱。龙应台的这本《目送》就表达了心底所流动的那种深厚情感。书中那句广为流传的话让人无比动容:“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生活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必须忍受各种灾难,唯一的渴望就是能够记住那些失落了的幸福和欢乐。我们曾经在生命中拥有这些幸福和欢乐。现在它们只能在死亡中才能重现(尽管我们不愿承认这一点),但谁又愿意去死呢?这些纷杂的思绪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涌现。我把这一切告诉了狄恩,他本能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也渴望能够宁静地死去。”
青年学生萨尔为追求个性自由,与狄安(以卡萨迪为原型)、玛丽露等一伙男女开车横穿全美,一路狂喝滥饮,耽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纵,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小说主人公及其伙伴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
伊人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