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现在如何应对三农问题?

相关解答一:应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三是扶农政策。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好文件精神,执行好相关政策,保证各种扶农政策和措施真正、直接落实到农民手中。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清理和规范涉农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4];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进一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对农民来说,自主权是最大、最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来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我们要始终坚信,农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应让农民自主决策。政府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5],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余下全文>>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现在如何应对三农问题?

相关解答二:现在三农问题存在的原因

我国的“三农”问题长期存在,引起社会的重视却是最近几年,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毫不夸张地说:“三农”问题解决不了,就一定会发生社会的大动荡,中国也根本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可以说除腐败问题之外,我国目前存在的几个重大问题如贫富悬殊、就业、贫困、人口、生态环境、艾滋病……均与“三农”问题有密切的关系。虽然我国现在比过去重视了“三农”问题,但是不仅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而且不知是何原因,所有专家学者对造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只字不提。 这么多专家学者,说了那么多非常有道理的话,却没有人明确指出:造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我所看到的有关我国“三农”问题的文章、文件、决定中,没有看见有“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个词,为什么? 我到美国感触最深的现象之一是:我国的城市与美国的差距不大,差距最大的是农村、农业。美国只有农场主和农业工人,没有我们认为的农民。也就是我国与美国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上差距最大。有报道说西欧一些国家的农民平均生活水平高于城市工人,农民开的车往往是高档车。反观我国的许多农村,使用的农业工具与二千多年前的出土文物没有什么差别,我国许多农村仍然以人力、畜力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而我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二千多年前可能高了几十,上百倍。因此可以说不能大幅度地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中国的“三农”问题解决不了,中国的现代化,社会的长治久安只能是中国人永远的美好愿望。因为我国的高级官员、大知识分子、掌握舆论的人,都生活在城市,对农民、农村缺乏亲身感受和具体的了解,因此对我国“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都比较差,形成长期以来都说农业重要,措施却总落不到实处的“口头农业”。 我认为仅靠农民兄弟自己永远解决不了我国的“三农”问题,必须全国上下都真正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不同岗位的城里人,都关心“三农”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技能向农民传授,特别是非主管“三农”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职责之一。如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子女上学、农业人口转城市户口等等问题,都应该成为城市管理领导必须考虑的问题。我这个城里人之所以关注“三农”问题,是我知道农民的利益得不到照顾,城里人的利益也终究得不到保障。 造成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1)、农民平均占有的资源少,所有发达国家无论耕地多少农业人口比例都不到10%; 2)、农民素质偏低,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比城镇人口少,教育水平低也低的多; 3)、农民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总体而言还十分落后,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农业上的差距比工业上的差距要大的多; 4)、我国现在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美国的28亿亩耕地由不到200万户农场主经营,而我国的19亿亩耕地却由2亿多农户经营,这种分散经营方式虽然与我国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和传统的小农意识相适应,但是不应该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 要解决上述任何一个问题,都比世界许多国家都要困难的多,耕地多的国家,如美国可以实行土地规模型农业;耕地少但是人口相对也少的国家,可以实行土地效益型农业,如日本可以少种粮食等大田作物,靠进口粮食解决吃饭问题。这两种成功的农业模式都不适用于中国。我认为我国唯一可学的以色列农业模式(集体农业),由于我国的农民素质比以色列低的多,现在实行以色列模式也不行不通。因此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必须有创新。这就需要我国的领导人......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三:现在的人们如何看待三农问题?

如何看待“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被称为“三农”问题,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在经济运行中回避不了的重要问题,处理不好“三农”问题,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很多麻烦。

“三农”问题是历史必然和世界普遍现象

20世纪中国经济史主要是一个追赶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一般都是从农业提取的。中国是一个人口过多、资源短缺的国家,农业资源短缺,而农业人口总量很大,人均资源量就很小,相对的,人均农业剩余就更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从农业提取高度分散又很少的剩余,来完成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呢?那就是只有少数人在城市,才能更多地去占有农村的资源,才能形成城市的工业化;而农村,会仍然停留在相对比较传统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的社会形态中。这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在中国的客观历史必然。所以,只要追求工业化,就必然产生“三农”问题。如果工业化只能靠占有国内的农业剩余来完成原始积累,其制度成本就非常高。

“三农”问题其实也是世界普遍现象。我已经去过三四十个国家,不论是印度、孟加拉、泰国、菲律宾还是墨西哥、巴西等等,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都是从农业提取积累来完成工业化,也都会出现农村凋敝,小农破产。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出现两极分化,城乡差别拉大。

中国是这些发展中人口大国之中唯一以战争形式(三次土地革命战争,成千上万人的牺牲)完成了民主革命的核心任务--平均地权。20世纪的下半叶,三代中国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宣布过给农民平均分地:1949年毛泽东宣布给农民土改,分了一次地;1978年邓小平推进大包干,给农民分了一次地;到1996年江泽民宣布二轮承包,30年不变,又给农民分了一次地。

尽管我们已经有1.4亿农民人口流动出来,到沿海和大城市去打工谋生(2004年底据说达到1.7亿),这几乎是整个巴西的人口。但中国却是唯一的虽有大规模人口流动,却没有出现大型贫民窟的国家。这种不幸之中的大幸,是因为中央政府强调的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而并没有简单地强调城市化。

大凡是人口过亿的发展中国家,都有城市化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及其引发的问题。墨西哥总人口1.3亿,中国仅2003年转移到沿海和城市的农业人口就已经1.4亿了。我们转移出了一个墨西哥人口,发生过政变、黑社会和社会混乱吗?至今还没有。为什么?是因为中央强调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长期稳定不变。如果仅仅几个学者提出加快城市化,我们就把这个制度改了,必然天下大乱。所谓城市化,是一个根据西方发展经验提炼出来的经典概念,就是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加,而到中国,就变成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大家都希望把西方的现成概念搬过来就能用,但实际上,搬过来肯定不能用。也不要轻易听信谁可以解决“三农”问题。学者开出药方很简单,只要加快城市化,只要土地私有化,“三农”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三农”问题是伪问题。可是有调查研究依据吗?有比较分析吗?前不久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跟我说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这个理论是美国的,在美国也许都对,但是这个理论不是中国的。美国现在一共才两亿多人口,面积跟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大。中国已经是五千年农业文明,垦得很多地方寸草不生,55年前是在四五亿人口这样一个基数上搞工业化,拿美国那个经验形成的理论来做中国的指导思想,行吗?

参考资料:......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四:“三农”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对策?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具体的,详细的 解释 请您看 三农网站:

www.jgny.net/nong/鼎参考资料:......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五: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

现阶段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努力缩小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

其切入点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中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整合农产品资源,达到规模化生产,带动农民不断增加收入。


相关解答六:什么是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区别是什么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本身的体制问题也影响金融资本向其流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营,加上基础设施差,难于容纳较多的金融资金

目前我国的农业体制主要是......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七:你认为三农问题最为严重的是什么问题?有什么表现?如何解决?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最严重的是 “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表现

(一)“三农”问题的制度因素。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但要探析与“三农”问题形成相关的终极制度原因,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为其要。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就农民而言,除了土地可算做是有保障的生活来源外,其他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少而又少;相反,中国农村多数县乡财政的窘况和供养人员过多,不仅危机到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可以说,“三农”问题的根本制度原因是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二元体制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农村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仍极不完善,政策缺位。

(二)“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因素。

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要表现是,政府一方面通过征收农业税直接参与农民收入的分配,另一方面又以指令性计划形式规定较低的农业产品收购价格和较高的工业产品供应价格,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间接参与农民收入的分配。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扭曲虽有所纠正,农民也从农村制度创新中得到不少实惠,但在国民经济运行操作层面上,宏观调控仍未能阻止和扭转农业、农村资源的外流,政府的政策重心依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据有关专家测算,中国农业向财政提供的明税和暗税总量大于农业的财政投入量,农业始终处于财政净流出状态。

(三)“三农”问题的资源与技术因素。

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上分析,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向是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土地“边际报酬递减”频频出现,打破生产徘徊局面仍要靠现代农业投入品,而这又进一步导致边际报酬递减情况的不断加剧。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使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生产增长,从而成为农民家庭直接的减收因素。在此条件下,如果不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以高价值农产品生产代替低价值农产品生产,农业再生产循环会难以为继。中国粮食生产主产区的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是与生产成本上升、物耗提高有直接关系的。大量使用现代农业投入品的另一个结果是,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有专家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由于农业内部物耗率的提高,约可减少9000万以上劳动力的使用;若按照1988年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农业内部劳......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八:三农问题

1,明确社保工作重点

2,做好就业培训

3,创造平等环境

4,加强资金监管

每一项均可展开讨论


相关解答九:中国现代问题透视3.4三农问题的复杂性表现在?

三农问题的复杂性表现在

(一)历史包袱沉重

我国“三农”问题矛盾较复杂、工作难度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农业合作化办早了,升级太快了,还没有稳定又办人民公社。土地改革后,虽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很快,集市贸易呈现繁荣景象。但是由于国际环境影响和缺乏经验,我国仍然没有摆脱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结果事与愿违。解放初,美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国际资金很难流入中国。中国政府出于积累工业化资金的需要,便将人口众多、但又非常分散的农民作为工业化初始阶段的纯贡献者,并将这些资金投入重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剥夺农民和农业的办法,创立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致使“三农”问题的历史包袱越背越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下,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那就只好用不间断的阶级斗争“推动生产”,用严格的制度管理“社员”。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农民,除了按生产队规定参加劳动外,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走亲戚”“行门户”得请假,自己喂的猪到集市交易也要受到许多管制,搞一点“副业”产品换几个钱,还得偷着干;农田基建等场所的劳动,实际上是在各级干部的监督下劳动,各级政府可以随便强制调动农民到数百里外无偿劳动。农民每工值1元以上的生产队极少,能达到5角钱,农民就谢天谢地了,每工值1至2角钱的生产队为数不少。这种急于求成、追求单一公有制、超越客观实际、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大力量拼凑的农村公有制,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商品生产停滞,危机不断加深。我们党内许多人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容易把农民追求小生产的“均贫富,等贵贱”的大同理想和平均主义,当作人民公社的共产主义因素,这在实际上不是思想理论上的进步而是一种倒退。由于这种平均主义是在低生产水平基础上和战争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平等,而不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这种平均主义思想指导下,对先富裕的集体和个人往往要进行限制、打击,平调他们的物质财富,结果抑制了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是小生产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前期对社会公平、自由、福利的一种追求,根本是不可能实现。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把“乌托邦”的理想,当作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把小生产的平均主义,当作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企图通过这种途径实现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实践上是有害的。当时许多人同意实行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可能是出于对农民的同情,不愿意让旧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再现。社会主义是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探索中免不了出现失误。假如中国在1955年至1956年不要搞合作化,在50年后的今天,中国农业可能不会比西欧农业落后,但是,历史是不允许有“假如”的。工业化最终无可置疑的会给农民带来利益,可是在调整工业化和农民当前利益时一定要用合作化的体制吗?农民的个体经济是否与社会主义现代工业不相容?在实现工业化中,一定要把农民剥夺的干干净净,当一个绝对的奉献者?这些问题,1950年至1953年农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事实,以及在1978年以后,农村改革的实践已经回答了,无需多谈。但是,人民公社体制废除了,公社化体制运行的惯性,至今还时隐时现;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取消后,一些领导人员考虑问题时仍跳不出“统购统销”的阴影;农民还不习惯于市场竞争,既想要自主权,又想让政府把他们的一切产品“统购统销”;农村基层政权的某些......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十:什么叫三农问题?

全国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问题指的三农“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巨大的农村需求和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重要资源之一。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村基础郸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三农”发展的投资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1651/540591338372.html

更多阅读

“三农”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三农问题调研考察报告

2006-01-06 10:38:53|分类: 调查报告 |举报 |字号订阅“三农”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构建"和谐社会"是今年刚刚闭幕的"两会"的最大热门话题之一,而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之农业问题 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

摘要: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途径作者:肖金成本文原载(《经济日报》(京),2012年11月15日)城镇化的本质是实现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城镇化的核心是

声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现在如何应对三农问题?》为网友煞那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