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去年七月开博时第一篇就想写这个文章,一直以来有些顾虑,因为她:英国大提琴手、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雷Jacqueline du Pré 的这些作品太过让人忧伤的原因。。。今天终于如愿,撒手放在了这里!
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于一九四五年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当她四岁时,听到收音机里大提琴的声音,就要求要那样的乐器,从此展开了杜普蕾与大提琴之间的不解之缘。五岁时,她开始在Herbert Walenn’s 伦敦学校学琴。一九五六年,十一岁时,嬴得the Suggia 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巴比罗里爵士(Sir John Barbirolli)。
一九六五年,由杜普蕾担任大提琴,巴毕罗里(Sir John Barbirolli)指挥伦敦交响管弦乐团,演出英国作曲家艾尔加(E. 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这张录音对杜普蕾非常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台上的地位。钢琴家顾尔德曾经说过,杜普蕾的艾尔加协奏曲,呈现了无限的悸动与热情。后来她第一次听到那张与巴毕罗里合作的录音时,曾令人吃惊的说道:「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只可惜,她无法再录下更好的Elgar,到底她想表达什麼?我们永远无法得知。杜普蕾演奏的Elgar没有人会错过,很多人都喜欢听她的协奏曲录音,在管弦乐衬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满朝气,又不失女性的细腻,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情感演出,从她手指尖的传递出来的琴音,让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热情与音乐诠释所感染。杜普蕾诠释艾尔加的E小调协奏曲无人能出其右,直到现在,据说只有马友友的演出稍许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好厉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语成谶啊!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的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
一九六七年,她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籍钢琴家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结婚(巴伦博伊姆在一九七五年时,担任Orchestre of Paris的指挥)。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共谱恋曲,为古典乐坛留下佳话。他们不论在生活或是音乐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侣。
他们合作演出,很多乐评人说是奇妙的一对。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伦博伊姆也多次合作过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他们合作过的版本,是一九七0年,由巴伦波因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演出的录音。这份她与夫婿巴伦博伊姆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录音是两人合作灌录的许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听与谈论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在浪漫派音乐上所采取的风格和手法,与布拉姆斯的严谨有很大的差别,杜普蕾在音乐中发挥了她自由的本性,完全挣脱出勃拉姆斯音乐里给予大提琴角色的限制(乐曲中钢琴的地位较高),她捉住所有的机会展现她的魅力,而巴伦波因则体贴而充满爱意地予以扶衬。
可惜到了一九七0年她的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断演出活动,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并完成她最后的录音作品:萧邦与法朗克大提琴奏鸣曲。一九七三年,廿八岁时,在伦敦最后一次公开登台,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演奏的曲目就是与她渊缘最深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从此因病告别音乐舞台。杜普蕾一生中拥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现代制作师的作品,两把则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卫朵夫如今则为马友友所有。马友友曾经说过: 「这把大卫朵夫(1712 Davidoff Stradivari )对我而言,他是我演奏过最好的乐器,我真的相信这把琴是有灵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
杜普蕾的生活中,最后就只剩下医师、护士和几个老朋友。巴伦博伊姆开始是每隔一段时间来探望她,这样一直持续到巴伦博伊姆在巴黎另组一个家庭之后,有了新家,回来的机会就更少了,最后只留下她一个人慢慢孤独的死去。杜普雷1987年10月19日去世,只活了42岁(1945-1987)。
有文章说,巴伦博伊姆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国人也没有原谅他。如果巴伦博伊姆不是一个天才,没有理想和抱负,也许他就能专心地守在生病的妻子旁边,一直到妻子离开人世为止吧!
世事总是不尽如人意,上天给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乐天赋,又只给她在舞台上十年的风光岁月,如彗星般的短暂。幸好她成熟得快,这十年间她所留下的音乐记录,所达成的音乐成就,已经足够令她不朽,所有跟他合作过的音乐大师都对她赞誉有加。杜普蕾的音乐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充满内涵,而且还会激发出同台演出者的潜力。Stephen Kovacevich甚至表示,自从杜普蕾退出舞台后,他再也没有与任何一位大提琴家合作过,因为「再也无法感受到那种超乎寻常的舞台魔力,自己也无法奏出与当时一样充满活力的音乐。」
建议喜爱杜普蕾的朋友看看她姐姐和弟弟写的书和根据此书拍的电影. 一位被音乐扭曲了生活的天才,一位离不开音乐的天才。尽管书与电影颇遭非议,一些音乐家纷纷驳斥,杜普蕾的生前好友罗斯特罗波维奇、梅纽因、帕尔曼、祖克曼等音乐界名人在影片首映期间公开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声明指出:“影片中的杰基(杜普蕾的昵称)决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杜普蕾。”而后导演努培(Christopher Nupen)制作了纪录片《Who Was Jacquline du Pre?》,再次描绘了她的一生。
“ 杰奎琳·杜普蕾是上帝派来的乐之女神,她是上帝派来安抚人类不安灵魂的天使,她是集上帝的恩宠和撒旦的苦难于一身的绝无仅有的被神选中的人。正因为有了她,伦敦在音乐世界的地图上才有了大提琴的形状。
当她展现献给人类应该知道的美好之后,匆匆的又去了天堂。记住她吧!人类因为有了音乐才更加美好!音乐因为有生命再听,也附着了更加美丽的色彩”
“自有人类音乐史以来,天才的、伟大音乐家不是任何时刻都是可以诞生的!有很多杰出的音乐家甚至同生在一个年代,这很不幸!因为有相比较的存在原因,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不同的音乐风格和领域,因此,有很多被埋没了,我们只是知道其中一些这已经成了悲剧,只有他们的一些简单生平和作品的记载。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我们身边的人群中,就有这样的世界级天才,只是我们不知道,或不会发现而已,更多的是在萌芽时就已经被埋没,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 杰奎琳·杜普蕾,她要比烟花还寂寞 。。。。。。”
BASSGUITAR79
大提琴的琴弓弦像绳子一样在她心口轻轻地磨,四根琴弦振动起心灵的歌。。。。。。
珍贵的生前杜普蕾纪录片,以及她生命中最后演奏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最能缠绕你心头不散,忧伤至极的——《殇》:
《杰奎琳之泪》 - 讲述专辑,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大提琴曲,是由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1819-1880)创作。
另一种版本:字幕(可配朗诵)
编后记:
书名:《狂恋大提琴》Crazy love Cello。
电影:《希拉里和杰姬》
《她比烟花寂寞》的旧版(旧名《狂恋大提琴》,上海译文2001年出版)。书是杜普雷的姐姐和弟弟、在她逝世十周年时合著的,共分六个主要章节,以亲人的视角,完整概述了杜普雷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并谈到了她身后对音乐界造成的重大影响。
杜普雷的生命恰如烟花,耀眼燃烧却转瞬即逝。记得文中提到杜普雷演奏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尽管演出极端成功,弦振音散间,仿佛蕴藏了无限的魔力,但演奏过后,她却根本无法解释自己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似乎她是和恶魔签下契约,赋予天才,受命挥弓一般。
因天生才能而闪光,却又因痛失琴音而寂寥,郁郁寡欢、承受病痛、落寞而终。当真是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之上。
只留下一段不朽传奇,记在书中,任人凭吊。
摘自 BASSGUITAR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