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教、了解佛教? 二、什么是佛教? [ 1、纯专业的层面。 2、大众的层面 3、文人(文化)的层面 ] 三、佛教是一种重大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1

近年来,一些人,特别是一些精英人士, 在人生得意之际突然落下风帆,离弃人群, 选择隐逸。 总之,出家是其出家者的自由,我们无 权干涉。出家为了信仰无可厚非。 但是,出家是因为某种无奈或者不适应, 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至少,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出 了问题。 至少,我们的社会精英层的心理、心态 出了问题。 至少,我们的......出了问题?
2

我想说的是: 学习佛教不是为了出家,而是为了在 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在这喧嚣的红尘 中:静心。 静为心魂。古人有“淡泊以明志,宁 静以致远”的遗训 。 环视沸沸扬扬的尘世,浮浮躁躁的人 海,物欲横流的时尚,“静心” 两字至为可贵。
3

静下心来做人,生活的日历静静翻过, 既平常又平淡,不为蝇头小利大哄大嗡, 不为虚浮名声恶言恶语,人生才是坦坦 荡荡的一首歌。 静下心来做事,始终不渝地默默劳作, 学业成就如一棵树的生长,静静地吸收 阳光与雨露,今与昨似无区别,但却潜 滋暗长,日久天长终由树苗 长成参天大树。
4

静下心来思考,就不会人云亦云地随 流盲从,也不会在种种“新潮”和“热 点”面前惶然不安,才能坚守自己的精 神家园。 静心已经是一种高的境界了,但这不 是最高的理想。 净心才是人生最理想的追求,那就是 要不断的修心养性,达到净心的目的。
5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 利往,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 “欲”与“利”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切莫让心离开正道, 误入歧途。 当一个人心净到对“欲”与“利” 无所争,无所求的地步时,那他的心 也净到了极致,那他也就可以成佛了。 心悟成佛,心迷成魔。
6



从静心→净心是我们心灵的升华净心 破 ---走进心灵的道场是我们学习“佛学” 诚 放 课的主要目的之一。 清

自 净




等 正 觉 慈 悲
7


随 缘 念 佛

太子诞生的时间是西元前565年,中国 农历的四月八日。佛教将这一天定为“佛 诞节”,也称“浴佛节”。 佛经上说:太子降生的时候,难陀龙王, 优波难陀龙王在虚空中喷出两条银链似的 清净的香水,一条温暖,一条清凉,来为 太子沐浴,这也是佛教定为浴佛节的典故。
(释迦牟尼西元前565----前486年,约当公元 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 时(西元前551——前479年)。
8

18

步 步 莲 花 影 视 资 料

太子的出世宣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9

21

2.太子成长
(1) 太子取名 太子诞生后的第5天,净饭王请来许多全 国有名望的学者来为太子取名字。经过几 番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太子应取名叫乔达 摩·悉达多。 乔达摩是姓,悉达多是名。 “梵语”中:悉达多是——“一切美德, 德行俱足”,“吉祥”和“成就一切”的 意思。 由于太子是释迦族人,故又称为释迦牟 10 尼。“牟尼”——是明珠,喻为圣人。 24

(四)弘传佛法

1. 初转法轮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后,并不想把自 己悟到的真理传授给他人。但是,经过众梵 天三次诚心劝请,佛陀于是离开伽耶山菩提 树下的金刚座,怀着一颗救济众生的大悲心, 开始度化众生。
他最初说法,是到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化 度随侍过他的5个寺者阿若侨陈如等人。
11

78

“转法轮”是什么意思? “转”Cakra,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用的 一种武器 。印度古代有一种传说,征服四 方的大王叫做转轮王,他能够手持“宝轮” 在空中飞行,前途无敌。 佛教采用了这个说法,这里以轮来比喻 佛所说的法。佛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不 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所以 把说法叫做转法轮。
12

80

“初转法轮”之所以重要

?

因为,从那时起,乔陈如等五人都 皈依佛,出家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 伽,佛教开始具备了组成宗教团体的 三个要素:领袖、理论、参加人员。 这三个要素佛教称为三宝。佛、法、 僧“三宝”齐备,佛教由此正式问世 了。
13

82

(2) 最早的说法要地------“竹林精舍”和 “祗园精舍” 释迦牟尼曾答应,自己成道后,要先度摩 竭陀国王频婆娑罗。为不失约,佛陀就带领 千名弟子去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 为了报答佛陀的教化,频婆娑罗王在王舍 城的迦兰陀竹林内建了一座花园式的别墅, 起名“竹林精舍”,供佛陀安居、说法。 这就是佛教的第一座寺院的形成。
14

94

佛教僧团七众弟子:
①比丘 ; ②比丘尼 ; ③沙弥(20 岁以下出家男子); ④沙弥尼(18岁以下 出家女子); ⑤式叉摩那(这是为曾经结 过婚的妇女设置戒条,两年后再受比丘尼 戒)。 以上为出家五众。 ⑥在家男众称优婆塞(男居士); ⑦在 家女众称优婆夷(女居士)。合称为七众弟 子。

15

104

16

二、夜梦金人的汉明帝 永平十年(67年),明帝梦见一位金 人,身长六丈,相貌庄严美好,全身金 光灿烂,在金鸾殿的上空飞翔。 太使傅毅解梦说:“如果以年代计算 刚好就是当今之时,陛下所梦的金人, 想必就是佛陀无疑。” 由于这个因缘,明帝便派遣使者蔡 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西行到 印度求佛法。

17

根据这个传说来看,佛教的传入中 国虽不始

于汉明帝,而佛教作为一个 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崇信,在中 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可以 说是始于汉明帝年代。 ☆ 综合各种说法,佛教的传入当在 两汉之际,约公元1世纪时。
18

☆ 梁武帝所说的“舍邪入正”,后多 作“改邪归正”,用来表示不再干坏事 而走上了正路。 南朝各代寺院、尼僧之数甚多。累计: 8006所寺院, 累计:156400僧尼 ☆ 在南北朝结束后的大约230多年, 唐代﹒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 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9

三、佛教的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的佛教
1.这一时期,僧众管理制度的确立 隋文帝(公元581----604年在位)即位以 后,佛教也完全被纳入了国家的管理范畴。 中央设置“昭玄大统”、“昭玄统”、 “昭玄都”、“外国僧主”等僧官,统辖全 国僧尼。 地方设置“统都”、“沙门都”、“僧正” 等僧官,负责地方佛教事务。
20

2.这一时期,儒、道、佛三教并立确立。 儒、道、佛三教并立,就是在隋代形成定 局的。 唐代其它皇帝也都采取儒家、道教、佛教 并行的政策。以唐太宗的英明雄略,对于宗 教的态度,无论为佛教、道教,等都是一律 优容,任由全国上下,自由信仰。 在政府的体制里,僧有僧正,道有道 箓(lu),等于已经设立了各个宗教的专门管 理部门。
21

☆ 对“三教”的评述————
特性 教别
儒 (中国的国 家思想基石) 道

价值取向 (价值观)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人生境界

人生态度

关注问题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入世—— 社会的治理 治 世 不 计 个 人 得 立德立功立言 失,知其不可而 为之 隐世—— 生命自然状态 治身不刻意人为, 的保持 追求自然 出世—— 治心以修持达到 无私无欲,超脱 自在 人生痛苦的解 除和众生的普 度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无为 顺应自然



因果报应 转世轮回

涅槃式的 解脱

22

☆ 对“三教”的评述—— 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 儒家: ----→重生不重死(轻死) 对道教,不排斥不调和。 对佛教,排斥。 道教: ----→恋生的宗教(恋生) 对儒家,有调和、不排斥。 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 佛教: ----→重死的宗教(重死) 对道教,排斥。
23

第三节、汉传佛教发展过程中的 八大宗派和几次“法难”
一、 宗派的竞相建立

佛教东传,至唐朝逐步发展成为各宗派: 1.天台宗 2.三论宗 3.唯识宗( 又 称法相宗 ) 4.律宗 5.华严宗 6.密宗 7.净土宗 8.禅宗
24

前述八大宗派的传承历史、发展影响、 思想特点、修持方法等等,这当中有一个 共同点,就是八宗同时都兴盛于隋唐盛世, 并且发展为中国文化史上光

辉灿烂的一页, 和隋唐的治世昌隆相得益彰,成为中国佛 教史上的黄金时代。 八宗虽然都曾盛极一时,但这些宗派, 或者因为教理深奥,不容易为一般民间所 接受;或者缺乏继承传弘的人才,而渐渐 式微衰弱;只有禅宗和净土宗,随着时代 的迁移,而历久不衰。
25



汉传佛教的几次“法难”

(一)、 佛教的“法难” “法难”也叫做“法厄”。厄===厄运== 劫数 ( 注定的灾难 “在劫难逃”)
佛教认为,世界从形成到毁坏为一大劫,经历“成、住、坏、空” 四个阶段,周而复始。一大劫:约为13.44亿年( =4个中劫,13亿4千 4百万年)一中劫约:为3.336亿年(=20个小劫,三亿三千六百万 年; )一小劫:约为1679.8万年 ,( 略为1680万年 ) 。 在“住劫”的后期,众生行为邪僻,寿命减少,便陆续发生饥馑、 疾疫和刀兵等灾祸,称为“小三灾”。到了“坏劫”之末,则发生更 为可怕的火灾、水灾和风灾,称为“大三灾”。最后的风灾,把世界 吹得荡然无存,从而进入“空劫”。
26

(1)北魏到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四位帝王对佛 教历史性的摧残,造成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 法难。 (2)清末,耶稣教在中国发展的极端化,使佛教 再度遭到大劫难,这就是洪杨之乱。 (3)一九一二年以后,冯玉祥、邰爽秋等人的 “庙产兴学”所造成毁佛风潮。 (4)文化大革命期间毁佛的情况,这是佛教在中 国有史以来最严重、最彻底的创伤。

27

第四节 藏语系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一、 藏传佛教 印度佛教传到西藏本土时,则是直接由 印度德学兼优的阿闍梨与西藏学问僧传入 的,因而盛行于西藏地区。该区位于亚洲 大陆中部昆仑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 地势高峻,气候严寒,形成与内地完全不 同的人文风俗,所以佛教史学家称这一系 统的佛教为藏传佛教,或西藏佛教。
28

“喇嘛教”是藏传佛教的俗称。 “喇嘛”是藏语音译,意为“上师”(上 人),是对僧侣的尊称。

在佛教未传到西藏以前,当地居民信奉一 种土著原始宗教,称作“苯教”(Bon)。 苯教,是植根于西藏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 巫教。此教崇拜万物有灵,以动物为牺牲来 祈福消灾,占卜吉凶,驱鬼辟邪。

29

西藏大昭寺

西藏布达拉宫 联合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西藏布达拉宫、 西藏大昭寺、 西藏罗布林卡

西藏罗布林卡

30

二、

达赖喇嘛与班禅喇嘛

1.活佛转世制度 西藏佛教认为修行有成就的喇嘛,他的神识 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迷失,相反地,神识能够 清楚地通过另一个肉体而获得新生。活佛生前能 预卜自己的神识在那一个方向转世,并暗示下一 代活佛的

人选。 黄教所辖的寺院都效法沿袭,因此出现了成千 上万的转世活佛,其中最主要的系统是达赖和班 禅两大活佛系统。
31

所谓“活佛”是指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 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 或“呼毕勒罕”(蒙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 者”或“化身”。(因已超脱生死轮回) 寻访活佛要严格按照宗教仪规和程序进行。程序 包括: (1)诵经祈祷; (2)观湖显影;(包括:打卦卜算) (3)密聪慧儿童、辩认遗物等; (4)金瓶掣签; (5)接受朝贺; (6)坐床; (7)接受中央金印; (8) 回访答谢中央 。 活佛转世(1)58分钟 活佛转世(2)
58分钟
32

2.达赖喇嘛
达赖( dalai ),是蒙古语,大海之 意; 喇嘛( lama ),为西藏语 bla-ma的音 译,上师(上人)之意。 意思是无所不知的坚强的象大海一样伟 大的高僧。 (总和起来“达赖喇嘛”的尊号,就是统 治西藏的法王之意。)
33

公元1642年,达赖五世阿旺·罗桑嘉措, 在戒师、扎什伦布寺主罗桑却吉坚赞的襄助 下,凭借青海蒙古固始汗的兵力,一举消灭 了噶举派的藏巴汗,建立格鲁派“政教合一” 的地方封建政权。 清顺治九年(1652),达赖喇嘛亲赴北京朝 觐,次年受清廷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 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取 得藏蒙佛教各派总首领的称号,并确立了达 赖喇嘛系统在西藏的政教地位。 此后历世达赖喇嘛转世,必经中央册封, 成为定制。
34

3.

班禅喇嘛

清世祖顺治二(1645年),统治卫藏的蒙 古语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率军进藏。固始汗 为分散五世达赖喇嘛的政教权力,赠给五世 达赖的戒师罗桑却吉坚赞以“班禅博克多” 的尊号。 “班”,梵语,意为“精通五明的学者”; “禅”,藏语,意为“大”;“博克多”, 蒙语; 意为智勇兼备的人物。意思是学识 渊博的智勇兼备的伟人。
35

永驻扎什伦布寺,划分后藏地区归他管辖, 是为班禅四世。 到了第五世班禅时,清圣祖派员入藏,封 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 光显的意思),正式确立了班禅的地位。藏 人认为班禅是金刚的化身,或为阿弥陀佛化 身。 从此,达赖和班禅成为格鲁派两大活佛转 世系统,代代相传,同为格鲁派教主。在清 王朝的大力支持下,格鲁教成为喇嘛教的正 统派和西藏地方执政的教派,并在蒙藏地区 广泛流行。
36

4. 达赖与班禅的关系 达赖与班禅,代代相传,他们同为格鲁派 教主。在清王朝的大力支持下,成为西藏佛 教的正统派和西藏地方执政的教派,并在蒙 古地区广为传播。 班禅与达赖的关系并非全然友好。 中共进入西

藏后,全藏成为中共地方政权 之一,十四世达赖喇嘛于是流亡到印度,而 班禅喇嘛则采取容共的态度,显示西藏佛教 的发展与生存有着立场不同的微妙关系。
37

第五节 云南巴利语系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巴利语系佛教亦称“南传上座部佛教”, 或简称“南传佛教”(因由印度向南传入)。 指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 等国的佛教。

巴利语系佛教流传于我国云南省傣族、布 朗族等地区,那里人民的佛教传统信仰与南 亚佛教国(泰国、缅甸等)大致相同。巴利语 系佛教在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少 数民族中基本上也是全民信教 。
38

傣族男童到了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 僧,在寺院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 再还俗。 即傣族男童7、8岁时即被父母送往 佛寺做“科勇”,他们不剃头发,不 披袈裟,也不住佛寺,只在寺里学文 化,学傣文。学习傣文是为了念诵佛 经。 科勇稍大,还要学习简单的教规和 礼仪。到10岁左右,即可申请升和尚。
39

总之,中国是一个佛教大国,这不仅是 中国人口多佛教徒广而言,更重要的是佛 教的三大体系在中国都存在,即 (1)作为北传大乘佛教的汉地佛教(汉 语系佛教); (2)作为南传的小乘佛教(巴利语系佛 教); (3)独树一帜,同属大乘佛但又特色鲜 明仅存于在藏高原的藏传佛教(藏语系佛 教)。
40

从传播地域上分为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南传佛教; 从使用语言上汉语系佛教、藏 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41

42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 可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 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 道德说教方面。
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 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 辩证思维方面。
43

一、人生的本质和价值--痛苦说(苦谛) 谛----“真理”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也就是四 个“真理”。

44

第一,“苦谛”----人生痛苦的现象。
第二,“集谛”----造成人生痛苦的原 因。 第三,“灭谛”----指明解脱人生痛苦 的理想境界(“涅磐” )境界。 第四,“道谛”---指明解脱人生痛苦、 实现理想境界的途径。
45

“四大皆空”?---一般人因为不认识佛教,产生许多误 解。 往往把“四大皆空” 误以为酒、色、 财、气叫四大,因此戏称那些不贪酒、色、 财、气的人是“四大皆空”。其实“四大 皆空”是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现象及本质上 的说明,它所蕴含的深奥义理,实非一般 仅知追逐酒、色、财、气之徒所能理解。

46

四大的意义及功用 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等结合物体的四 种元素: 地大:以坚

硬为性,能支持万物,不使坠 落。 水大:以潮湿为性,能收摄万物,不使散 溢。 火大:以温暖为性,能成熟万物,不使坏 烂。 风大:以流动为性,能生长万物,调节畅 通。
47

无论是世界万物,或是人的身体,都只 是四大和合而成的假相罢了,并没有一 定的实体。 “四大皆空”,就是指宇宙 万有均无实体的真理。 佛陀告诉我们“四大皆空”的真理, 目的就是要我们了知物质世界的虚幻不 实,从而返观自照,在心灵上开发无尽 的财宝,在精神上寻得永恒的幸福。

48

(二)、戒、定、慧三学
1.戒学

佛教为信徒制定了思想和行为戒规, 借以扬善止恶,这就是戒学。

戒的内容可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 大类,两者是止非防恶的各种戒,包 括五戒、八戒、十戒和具足戒等。
49

五戒: 五戒指居家男女佛教徒终身遵守的五条 戒律: 一、不杀生 , 尊重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不可 杀害; 二、不偷盗,即不公开或隐蔽地擅取不属于自 己的东西; 三、不邪淫,即尊重异性,不好色思淫,不发 生不正当男女关系; 四、不妄语,即不说假话、大话、虚话,对自 己不知道的事情,不随便乱说,要句句实言,以 诚待人; 五、不饮酒, 不喝容易刺激和麻痹神经、扰乱 心性的饮料,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宁静的心境
50

┌不杀生──离杀生─救生┐ │ │ │不偷盗──离偷盗─布施├─身三业┐ │ │ │ │不邪淫──离邪淫─梵行┘ │ │ │ │ ┌离妄语─诚实┐ │ │ │ │ │ │ │离两舌─和诤│ │ 五戒┤不妄语─┤ ├─口四业├─十善业 │ │离恶口─爱语│ │ │ │ │ │ │ └离绮语─质直┘ │ │ │ │ ┌离贪欲─清净┐ │ │ │ │ │ └不饮酒─┤离嗔恚─慈悲├─意三业┘ │ │ └离邪见─正见┘

51

一般居家信徒由于俗务缠身,加之身 处尘染之地,难以保证高质量地做到五戒; 为此佛教专门规定每个月有六天斋日。
在此六天内,居家信徒要像出家僧人一 样,远离一切声色尘器,闭门静心守戒, 并且在五戒之外,再加三戒,合为八戒。

52

八戒: (五戒 +增加的三戒 )
增加的三戒是: 一、不参加赏心悦目的娱乐活动和不刻 意装扮自己,也就是不品歌赏舞吹拉弹唱, 不揽胜猎奇游戏玩耍,不涂脂抹粉弄妆戴 花; 二、不坐不睡高广华丽的大床; 三、不食非时食,也就是正午过后不得 再吃饭。
53

十戒:十戒是为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男沙弥 和女沙弥尼制定的十条戒规。其内容与八戒大 致相同,另增加不娶嫁结婚和不蓄金银财宝两 项内容。 具足戒,也称大戒,是出家的男僧女尼奉行 的戒条。因其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 内容

更多更全面,所以名为具足戒。比丘(男 僧)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女尼)戒有三 百四十八条。 出家人必须依戒法规定奉行具足戒,才能取 得正式僧尼资格。 佛教戒律的核心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祛恶扬 善的社会伦理规范。 54

(三)、 六度
度——是梵文的意译,译作“度彼岸” “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 的彼岸的意思。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之人必须经过的 途径,而大乘学人又在戒定慧之外复加布 施、忍辱、精进而合称六度,即由生死此 岸渡人到达涅槃彼岸的六种途径和方法。
55

1.布施度 财富、智慧、健康 ,这三大目标人人 追求不舍 。这三样东西能不能得到呢? “佛门中有求必应”。那为什么有人求不 到呢?是因为他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懂得 追求的方法。 事实真相就是道理!如果懂得道理、晓 得方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佛跟我们讲 的原理、原则,就是帮助我们有求必应。
56

佛告诉我们,财富、智慧、健康长寿, 都是属于果报;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 要先修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有 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永远不变的 真理。 有人发财了!财从那里来?绝对不是他 很聪明,或他的方法很多,就能赚钱。因 为比他聪明的人很多,比他方法灵活的人 更多,为什么那些人不发财而他发了财? 佛跟我们讲财富之得来,是前生种的因。 种的什么因呢?财布施!
57

所以六度里面,布施列在第一。“财布 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 “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因此,想得财 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一 定要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因。世 间人今生得这种果报的,大多数是前生修 得的,少数人是这一生修得的。

这一生如果修得很积极,这一生就得 果报,不要等来生,这就是果报。果报一 定要靠修因,这是永远不变的定律。
58

(1)财布施
“布施”在整个大乘佛法里,是菩萨修 行最重要的一条。“布施”,一般人很难 理解它真正的含意。往往听说布施,就赶 著捐一点钱到寺庙里去。这是错解!这样 的理解,布施太狭隘了!那里是菩萨修的 呢?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为别人,不为 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养。所以人人天 天都在修布施波罗蜜,天天都在行菩萨道, 只是不懂得,不知道而已。
59

譬如说: ① 供养家人 ; ②布施、供养、帮助 那些有病的人 ;③布施、照顾老人; ④ 布施公司、供养社会大众; ⑤买汽车保 险。 诸位看看,念头一转,就是菩萨;念头 不转,就是凡夫!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 呢?一个是觉,一个是迷。迷者——样样 为自己

;觉者——样样为众生。
60

所以说要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 今生,你有财富、有钱,是福报;用钱是 智慧。钱,能用在社会上,能用在大众上, 这是大智慧,是真正会用钱的。假使处处 为自己著想,那修来的一点点福报,没几 天就享完了。
如果能念头一转,将福报布施给众生, 福报就更增盛,直至无有穷尽。布施的内 涵无量无边。
61

所以菩萨法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在那里? 就是在那一念心;一念觉——为一切众生, 就是佛菩萨;一念迷——为自己,就是凡 夫。 所以佛家善恶的标准:凡是为自己的都 是恶,为别人的都是善。

62

总结:第一节

佛教的伦理宗教理想的基础--四谛说

一、人生的本质和价值-----痛苦说(苦谛) (一)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二)人的本质 (三)人生的价值 二、人生痛苦的(原因)根源-----(集谛) (一)十二因缘说 (二)业报轮回说 三、人生的理想境界-----(灭谛) 四、人生解脱的途径-----(道谛) (一)八正道的内容 (二)、戒、定、慧三学 (三)、 六度
63

第二节

佛教的其他基本教义

(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 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 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槃,等 其中,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 业报已讲。 现将佛教的其他基本教义简介如下。)
64

二、法印
法,指佛教教义,印,喻世俗印玺,能 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即所谓法印,作为 印证是否合乎佛法的标准。 佛教徒用来 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故名法印。佛教认 为,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背法印的则 非佛法。 按佛教发展的顺序,有三法印、四法印、 五法印、一法印之分。
65

三法印:较早的小乘经、律、论和大乘经、 论多说三法印。一般称: 1、诸行无常(宇宙万有,皆变化无常); 2、诸法无我(世界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 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 3、涅槃寂静(佛教徒修行断尽烦恼,超脱 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寂静境界)。

四法印:三法印加上“一切诸行苦”为四 法印。 五法印:四法印加“一切法空”(世界一 切现象皆虚幻不实)则为五法印。
66

几个名词解释 :
1、卍字是什么意思?

“卍”仅是符号,而不是文字。它是表 示吉祥无比,称为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 旋。“卍”与“万”字同音。
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 以表佛的功德。旋回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 向西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无休无 止地救济十方无量的众生。
67

2、什么是方丈升座?
每座寺院都有一位“方丈”,“方丈” 为寺院之主,地位最高,负责全寺法务方 面的工作。“方

丈”要由全体僧众推举。 “方丈”确定后,要按照一定的仪轨,举 行隆重的“开座”仪式。 “方丈”升座 时,必须请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师“送座”, 即送新方丈上方丈宝座。
68

3、什么是“佛像开光”? 寺院里新塑的佛像或佛像重新修复后,都 要举行开光仪式。所谓开光是“开眼光”的 略称。 开光仪式除 诵经外,还要由主法的法师 手执毛笔远远对着佛、菩萨像的眼睛描划, 意思是“点睛”,使佛像或菩萨像的“慧眼” 具有观察世事的能力。如此信徒的愿望及行 为都可以被佛与菩萨“看”见。 每修缮一次,便要举行一次开光法会,所 以开光法会永无休止。
69

4、千手观音的雕像通常只有多少只手? 这些手是怎样分布的?为什么叫“千手观 音?” (1)通常只有42只手。 (2)中央两手合掌。左右两边各20只 手,左右两边每只手上各有1眼,共40只 手40只眼,再各配25种众生生存环境,共 为千手千眼。 (3)所以,千眼观音全称为“千手千眼观 音”.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 世间,以示法无边,利乐众生。
70

6.

“天龙八部”是什么?

天龙八部,又叫 “龙神八部”、 “八部众” ,是佛教八大护法神,数量 很多.具体如下: 一、天众. 二、龙众. 三、夜叉 四、乾达婆 五、迦楼罗 六、紧那 罗 七、阿修罗. 八、摩侯罗迦.以 上八部分, 以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 流称 “天龙八部”
71

“天众”,“天”是指“神”,包括著名的护 法二十诸天中的大焚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 驮等。 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 比人能享受到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的寿命终了之后, 也是要死的。 天神临死之前有五种征状:衣裳垢腻、头上花 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第五个征 状或说是“玉子离散”),这就是所谓“天人五 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帝释是众天神的领袖。
72

“龙众”中的“龙”,和我国的传说中的“龙 王”或“龙”大致差不多,不过没有脚,有的大 蟒蛇也称。 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的观念,主要是 从佛经中来的。 佛经中有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 古印度人对龙很是尊敬,认为水中主物以龙的力 气最大,因此对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 “如西来龙”,那是指从西方来的高僧。古印度 人以为下雨是龙从天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 中国人也接受这种说法,历本上注明几龙取水, 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
73

“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有“夜 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名词。 “夜叉”是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

有敏捷、 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 “维摩经”注:“什曰:‘夜叉有三种: 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 也。’” 现在我们说到“夜叉”都是指恶鬼。但 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 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
74

“乾达婆”又称为“香神”,是一种 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 服侍帝释天的专管演唱俗乐的乐神之一, 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达婆”在梵 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 也叫“乾达婆”,海市蜃楼叫做“乾达 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 以捉摸。

75

“迦楼罗”是指“金翅鸟神”。这是一种大鸟,翅 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 声悲苦,以龙为食。旧说部中说岳飞是,“大鹏金翅鸟” 投胎转世,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它每天要吃一个龙 及五百条小龙。到它命终时,诸吐毒,无法再吃,于是 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 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 自焚。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 “紧那罗”是歌神,是专门演奏法乐的音乐家。在 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 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 神。

“摩侯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
76

《天龙八部》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 大理、西夏、吐蕃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 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 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天龙八部”是佛经用语,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作者 以此为书名,旨在象征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天众的代表,是萧峰。 龙众的代表,是段誉。 夜叉,经常以集体名义出现,四大恶人是金庸精心打 造的一个组合。 乾达婆是阿朱。 阿修罗是慕容复。 迦楼罗是鸠摩智 。 紧罗那是阿紫 摩侯罗迦是与天龙相对应的地龙,就是虚竹。
77

第四章

佛教的制度和仪轨

第一节 教徒和僧籍 一、教徒的称呼 (一)本师与弟子 1、本师——佛教徒尊奉佛教的创 始人释迦牟尼为本师。
2、弟子——佛教徒自称为释迦牟 尼的弟子。
78

(二)出家男女二众——

1、(出家男众)“比丘” (Bhiksu)。 出家男众名为“比丘”,比丘是梵 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 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 命等义。 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 对出家男众的具体称呼有以下几种:
79

(1)、“僧人”俗称比丘为“僧人”。 (2)、“沙门”—— 印度古代各教派 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桑 门”),义

为止息一切恶行。 在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 徒的专用名称了。 (3)、“和尚”—— 和尚,是从梵文 而来,义为“亲教师”。 本是一个尊称, 具有一定资格,能为人师的才能称和尚, 但后来习俗上被作为一般 出家男众的专用称呼了。
80

(4)、“法师”——是指通晓佛法并 善于讲解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即讲 说经法的师傅。本不适用于一般出家人, 但习俗也用作对僧人的尊称。 其中比丘,沙门二词多用于文字;僧 人,和尚多用于口语。 至于彼此称呼,对一般僧人则称某某 师,对上层人士称某某法师,对寺院住 持称某某和尚。
81

(5)、“喇嘛”——蒙藏地区称僧 人为“喇嘛”,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和 尚,也是师傅(上师)的意思。 2、(出家女众) “比丘尼” (Bhiksunī)。 “比丘尼”, 尼是梵语中女声。 (1)、“尼姑”——俗称比丘尼为 “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汉语, 姑在汉语中表示女性。
82

(三) 在家男女二众
1、“优婆塞”(Upāsaka)——在家男 众称为“优婆塞”。 优婆塞是梵语,义 为“清信士”、“宿善男”、“近善男”、 等,指信奉佛教、亲近奉事三宝而在家修 行的男性佛教徒。 2、“优婆夷”(Upāsika)——在家女 众称为“优婆夷”。 优婆夷是梵语,义 为“清信女”、“宿善女”、“近善女”、 等,指信奉佛教、亲近奉事三宝 而在家 修行的女性佛教徒。 83 俗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

(四) 根据年龄及出家年限的称呼
以年龄区别: 1、沙弥---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的出 家男子。 2、沙弥尼---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的 出家女子。 出家年限区别:早期佛教出家信徒依照参加僧 团的时间先后排列座次 1、长老---参加僧团50年以上。 2、上座---参加僧团30--49年。 3、中座---参加僧团10--29年。 4、下座---参加僧团10年以下。

84

(四)非佛教徒进入寺院对出家僧尼的称呼 对僧尼称呼,可称“师父”,或在他们的 职称后加“师”字,如当家师、维那师、知 客师等。习惯上可称法师或师太。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问僧尼的尊姓大名。 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出家入道后,由师 父赐予法名。受戒时,由授戒师赐戒名。 因此,问尼名字时,可问:“法师上下如 何?”或“法师法号如何?”这样便可得到 回答。
85

另外,非佛教徒也不要主 动与僧尼握手。因这不符合

他们的礼节,僧尼往往以 “合十”为礼。
86

2、中国寺院的来历及称呼

中国习惯,一般祭祀神灵的场所统称 为庙。 道教的庙宇,统称为宫观。 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藏传佛教 用宫)。 乡村群众公共所立奉佛之所,叫作

“佛堂”。

87

3、中国寺院的类型和组织制度 (1)、类型 近代的寺院大致分为两类: ①一类叫做“丛林”或“十方”; ②一类叫作“小庙”或“子孙”。 (2)、宗派制 每个寺院都必定属于一定的宗派,世 代相承,很少任意更改的。然而其寺院对 于本宗派的教义和修行法则多不讲习,渐 成有宗派之名,无宗派之实。
88

(3)、继承制 十方寺院住持的继承,多是师徒关系,经 过传法手续而确定。由前任住持以“法卷” 写明历代传承,授与弟子,成为法徒。一代 住持可以有几个或更多的法徒,继承住持时 在法徒中选任。十方寺院可以开堂传戒。 子孙寺院住持的继承,也就是师徒关系, 是由于住持为弟子剃度,成为剃度徒。一住 持可以有众多剃度徒,到继承住持时在剃度 徒中选任。 子孙寺院是不许开堂传戒的。
89

(二)、打七
禅宗修行的目的重在直觉参究人性的 本源,使禅众克期取证,因此于每年冬安 居时均举行“打禅七”的修行。 “打七”是以七日为一个周期,在七日 之中,除必要的饮食睡眠之外,专心参究 或专心持名,是佛教禅宗和净土宗的主要 修行方式,第一个七日称为一七,如此直 到第七个七日,称为“七七”。
90

“打七”从阴历十月十五日起, 到腊月八日止,共包括“七七”四 十九天。 每打“一七”的开始和结束,称 为起七和解七,各有规定之仪式。 通俗地说,打七,是我国佛教的 特殊修行方法,亦即在七天之内从 事密集的修行。
91

这种密集修行的内容,主要有两类,即 参禅与念佛。 从事密集参禅的打七,谓之“打禅七”; 专事念佛的打七,谓之“打佛七”。 这两种七,各有一定的仪式与规矩。原 则上,参与打七者在七天之内必须共住在 寺院或为打七专设的道场内,不许离开道 场去兼涉俗务。打七的目标,是期使参与 者在七天的密集训练中,得以获致较佳的 修行成果。
92

四 重要佛事
(一)水陆法会
佛教通常将围绕某一目的而举行的 宗教集会,称为法会。 为了超度水陆空三界亡灵而举行的 法会,称作水陆空法会。因在三界中, 以水陆二界众生最为痛苦,所以往往又 简称为水陆法会。
93

水陆法会的全称叫“法界圣凡水陆普 度大斋胜会”,其他尚有:水陆道场、 水陆斋、水陆斋仪、悲济会等名称。因 为这种佛事是以供饮食为主,为超度水 陆一切亡魂而设。这种法会是寺院所举 行的最盛大、隆重的活动。 水陆法会的创始,相传是粱武帝因梦 中得到神僧的启示,醒后受宝志禅师的 指教,亲自披阅藏经三年之久,方撰成 此仪文。于天监四年(505)在金山寺依 仪修设。

94

水陆法会

有三大特点: 一是时间长,多则四十九在,少则七 天,最少也得三天。 二是规模大,参加的僧人可多达千人、 一般需要三两百人,起码不得少于七八十 人。 三是法事全,凡佛教各种常见法事无 不包括在内,还要悬挂多则两百余幅,少 则一百二十幅“水陆画”。这些画需要宽 敞的大殿才能挂得下,因此,举办这样的 法会,非大寺庙莫属。
95

总之,水陆法会所要达到的目的有 三点: 一是对先亡者祖先幽灵所作的追善 菩提, 二是将此功德回施到施主自身及其 眷属, 得以延寿增福, 三是救济六道众生普超三界。
96

第五章

佛教的建筑与名胜古迹

第一节佛教的寺院建筑
佛教寺院,是指安置佛像、经卷,且供 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 ( 略称寺,又名寺刹、僧寺、精舍、道 场、佛刹、梵刹、净刹、伽蓝、兰若、丛林、 檀林、绀园、旃檀林、净住舍、法同舍、出 世间舍、金刚净刹、寂灭道场、 远离恶处、亲近善处、清净无极园等。)
97

一、佛教寺院建筑的一般概述

佛教寺院最早出现于印度。(在印 度梵语中,相当于“寺院”的有四: (1)毗诃罗:意译为住处、游行处、 精舍、僧坊; (2)刹(讹译):原意指幡竿,因一 般习惯在佛堂前立刹,故有此称;
98

(3)僧伽蓝摩、伽蓝:意译为众园、 精舍,即大众共住的园林,多为国王 或大富长者所施舍,以供僧侣止住; (4)阿兰若、阿练若、兰若、练若: 意译无诤、空闲处,指村外适于清静 修道之所。)

从北魏开始,寺院建筑在中国兴盛 起来,但是,印度神庙和佛寺建筑的 模式并没有被接受。

99

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思想﹐似乎是想在 整齐划一中规定出等级﹐所以﹐无论 宫殿 ﹑官署﹑民宅﹐平面布局都是院落式﹐变 化不大﹐而在大小﹑开间等方 面显示森严 的等级。 从一开始﹐大概就没有想过给佛寺另搞 与众不同的专用性设计﹐如西方基督教的 大教堂那样的专门性建筑﹐那是很难移作 他用﹐特别 是绝不能变为民宅的。 中国人建寺﹐走的则是把院落式住宅改 造为寺院之路 。
100

寺,在中国原来就是汉代官署的名称。相 传中国第一座古寺,东汉永平十年所建的白马 寺,就是用接待外国宾客的官署鸿胪寺改建的。

白 马 寺

101

在建筑格局上,支配中国人的是根深蒂 固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 的审美心理,在这种文化一心理的指导下, 必然会产生一个建筑模式,而模式是具有 普遍意义的,不仅宫殿官邸如是,祠堂民 居如是,寺院道观也如是。 所以中国佛寺一开始就融合了固有的祭 祀祖宗、天地的柯庙,依然是平面方形, 对称稳重,南北中轴线

布局,构成整伤严 谨,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体。
102

一般的营造原则,是把主要建筑建在南北中轴 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 法堂还有藏经阁(楼)。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 殿。 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 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 (东侧),包括僧寮(僧人宿舍)、香积厨(厨 房)、斋堂(食堂)、库房(办公室)、客堂 (接待室)等。旅宿区则常设在中心轴线右侧 (西侧),主要是云水堂(上客堂),以容纳四 海来者。
103

弥勒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四大天王,帝释 之外将,各护一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大天王”, 俗称四大金刚。 即:东方持国天王,名提多罗吒,能护持国土, 怀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能令他人 增长善根,手中持剑;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 叉,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手中缠蛇;北方多 闻天王,名毗沙门,护持人民财富,托塔或抱伞, 表福德之义。

104

综述前面讲的佛教的寺院建筑: 一、佛教寺院建筑的一般概述

二、佛教寺 院建筑的主 要建筑(南 北正殿)

(一) 三 门 殿(哼哈二将) (二) 天 王 殿(弥勒菩萨、韦驮菩萨、四大天王) (三) 大雄宝殿(一尊佛、三尊佛、十八罗汉、 佛坛背后的各类塑像) (四) 法堂、藏经楼(讲堂、藏经楼)
(东西配殿、生活设施、其它建筑)

三、佛教寺院建筑的附属建筑

(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生活区、云会堂、其 它建筑,如五百罗汉堂、七佛殿、毗卢殿等)
105

第二节 佛教的四大圣地
1、佛教第一圣地---蓝毗尼花园。蓝毗尼 花园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 蓝毗尼位于尼泊尔南部特莱平原,距印度 只有20多公里。是世界各地佛教徒渴望朝拜 之地,也是当代佛教复兴的基地。 2000年,中国在蓝毗尼建造的中华寺隆重 举行寺院落成、佛像开光、方丈升座庆典。
106

2、佛教第二圣地--菩提迦耶。菩 提迦耶是佛陀的成道地。 菩提迦耶(Bodhgaya),位于印度比 哈省(Bihar)境内,距离现代化的迦 耶城大约16公里,距离加尔各答约60 7公里。这里的土地肥沃而富足,平 原上散布着翠绿的水田,由帕尔古 (Phalgu)河(即古代的尼莲禅河) 灌溉著。
107

3、佛教第三圣地-- 鹿野苑。波罗 奈国的鹿野苑是佛陀初转法轮地。 佛陀对乔陈如等五人说四谛法,在 教史上称这次所说的法,叫做转法轮 经(PRAVARTA SUTRA)。乔陈如等 五人闻佛说法悟道,是佛教史上最初 的五比丘,亦即有僧伽的开始。
108

4、佛教第四圣地--拘尸那拉城。 拘尸那拉城即拘尸那拉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国的都城, 是佛陀的涅槃地。 佛陀在拘尸那拉城的娑罗双树间 涅槃,拘尸那拉国的国王摩罗斯 (THE KING OF THE MALLAS OF KUSINARA)及高僧料理佛陀的遗体, 在城东举行焚化。
109

敦煌石窟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石窟群 之一,它自北魏历隋唐五代宋元至清一千 多年,共计开凿一千多窟。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 林窟,尤以前者最富代表性。它位于甘肃 敦煌市鸣沙山,上下5层,南北长1600多米, 始建于前秦。现保留16个朝代的洞窟492个, 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余身、飞天 4000余身,唐宋木构建筑5座,文书文物5 万余件。 敦煌莫高窟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产
110

二、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 大石窟之一。云冈石窟位于 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 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 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 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 小龛,大小造像 51000余尊, 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 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 宝库。 云冈石窟于2002年被 列为世界文化产

111

三、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 城南郊13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东(香山)、 西(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似天然 门阙,故古称“伊阙 ” ,隋唐以后,习惯称 为龙门。

112

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 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 刻3600余品。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 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余米。奉先寺 的不平凡,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 那雕像,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 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 4米,耳长1.9米。 龙门石窟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产
113

第四节 汉传佛教的四大名山

到明代, 当时在佛教徒中出现了参拜 名山的习惯。一般佛教徒集中参拜的地方 是四大名山: 一是 山西五台山,二是 浙江普陀山, 三是 四川峨眉山,四是 安徽九华山。 四山之中以五台山为最有名。明代曾 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 之说。
114

汉传佛教的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在中国 的道场 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四大菩萨各有分工:文殊表“大智”,普 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地藏表 “大愿”。 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 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
115

观音,全称“观世音”,是梵文Ava lokites‘ Vara的意译,又译作“光 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 “观音声”等,别称救世菩萨、莲花 手菩萨、圆通大士等。 “观世音”意思就是,世间一切遇 难众生只要一心

称念该菩萨名号,菩 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
116

中国佛教圣地除五台山、峨眉山、普陀 山、九华山外, 还有:天台山、嵩山、衡山、庐山、其 他佛教名山

中国佛教圣地除三大石窟:莫高窟、云 冈石窟、龙门石窟外, 还有:大佛寺石窟、麦积山石窟、新疆 千佛洞、乐山大窟、大足石刻、其他石窟 造像。
117

118

第一节

佛教与中国政治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一向都被简 称为政教关系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 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大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政教关系,可以从两个 方面来理解: 广义上的政教关系是泛指一个国家的 政治与各种宗教的关系,包括宗教的政 治功能,政治对宗教的影响等等方面。
119

狭义上的政教关系则是指一个国家内 的宗教组织与政权的关系,包括政府的 宗教管理,教团与权力机关的关系等等 方面。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类型的宗教中表现出不 同的特点。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牢 固性,佛、道二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 处在辅助的地位上。
120

一、政治对佛教的决定作用

1.“君权至上”在政教关系上表现为教权服 从皇权的特点。 2.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历来用宗教来作为 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3.佛教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统治集团的 支持。 4.“僧官制”和“度牒制”加强了王权对佛 教的有效控制。

121

二、佛教对政治的反作用
1.佛教对帝王施政理念的影响。佛教教義與僧 侶行儀可以影響帝王的政治理念,建立祥和社會。 2.超越政治的狭隘。政治本身为因应人事的变 化,思想难免受限于“权”的制衡,而导致狭隘 的自我主义。 3.佛教僧侣辅助政治,建立安和乐利的社会。 4.佛教理论中的政治理想和治国之道 。

122

第二节

佛教与中国哲学

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哲 学为理论基础的。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 体系的核心。 佛教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 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 哲学的一部分。
123

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 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 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 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 充。

124

第三节

佛教与中国伦理道德

如上所述,佛教伦理道德与中国封建 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儒家“纲常 名教”存在着严峻的对立。 儒家学者从维护儒家礼仪和中国传统 习俗的立场出发,指责佛教僧侣的剃发 出家、不结婚生子、见人君无跪起之礼、 施舍家庭财产等,是不孝、不忠、不仁、 不义的表现,佛教对此一直采取调

和的 125 立场,以协调两者的关系。

中国佛教通过比附融合、撰文论证以 及确定有关宗教仪式,突出宣扬忠孝等 儒家观念。 如宋代名僧契嵩说:“夫不杀,仁也; 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 智也;不妄言,信也。”把佛教的“五 戒”比作儒家的“五常”。

126

第四节

佛教与中国文学

和宗教与艺术的关系一样,宗教与文 学也有不解之缘。自由无羁、丰富热烈、 奇诡神异的联想、想象和意象都是宗教 和文学不可或缺的内在机制。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全面的、长 期的,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内容和形式两 方面的巨大推动和变化。
127

第五节

佛教与中国语言

印度“声明学”(训诂和词汇学)影 响汉语体系的发展,“因明学”(认识 论和逻辑学)则影响到逻辑思维的发展。 佛教文化是汉语文化源之一,它推动 了汉语语言方法论的变化。

128

汉字是以音节为单位的象形文字、表 意文字,南朝时人在佛教梵声的影响下, 把字音的声调高低分为平、上、去、入 四声,用于诗的格律,推动了音韵学的 前进和律体诗的产生。 在注音方式上,东汉以来盛行为直音 改用反切,这也可能与受梵文拼音的影 响有关。

129

第六节

佛教与中国艺术

这是佛教与中国文化关系最密切的领 域之一。 宗教与艺术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情感体验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是相似、相 近和相通的。 宗教需要通过自身的审美潜在力的艺 术展示来显现自身的存在,佛教也需要 艺术,没有艺术活动它就不能存在。
130

汉魏以来,佛教在建筑、美术和音乐 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中国艺 术大放异彩,进入崭新的阶段。 佛教建筑主要是寺塔,这是随佛教的 传入而发展起来的。 佛教美术主要是绘画、雕塑,也是随佛 教的传入而发展为具有中国民族的风格 和特色。 佛教音乐对中国民间说唱音乐、声韵学、 乐律、音阶、音型、音调和字谱学的发 131 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七节

佛教与中国科学

宗教与科学属于不同领域,佛教与自 然科学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 一面。 佛教徒的物质生活、宗教实践和宗教 宣传,使佛教在医学、天文和印刷术方 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32

第八节

佛教与中国道教

道教为了宣传教义与佛教争高下,大 量仿照佛经编造道教的经典。 如《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就源 于《法华经》,《太上灵宝元阳妙经》 是据《涅槃经》改编而成, 《太玄真一本际经》是深受《般若经》 空论影响的产物。
133

在《道藏》中还有一些题属佛教的著作, 如《昙鸾法师服气法》、《达摩大师住 世留形内真妙用诀》

等,也包含了鲜明 的佛教内容。

134

第九节

佛教与中国民间宗教

佛教对民间宗教的影响极为深远,可 以说宋以来的重要民间宗教几乎都与佛 教有关。 民间宗教中最大的教派白莲教就渊源 于佛教净土宗,并混合明教等教义而成。

白莲教的支派竟多达百余种。
135

第十节

佛教与中国民间习俗

佛教的传入和佛教徒的生活带给中国 民间习俗的影响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 首先在饮食文化方面,印度佛教戒律 规定僧尼不准吃荤,不是指禁食肉食, 而是指禁食葱、蒜等气味浓烈的刺激性 较强的食物。 佛教的素食制度推动蔬菜、水果和食用 菌的栽培和加工,包括豆制品、面筋制 品业和制糖业的发展,并形成了净素烹 饪流派。

136

第十一节

佛教与中国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潜意识,是不 见文字著作表述的内在观念。 佛教对中国社会心理所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报应观念。形成了深沉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的观念,为约束自身的言行,奉行去恶从善的 道德准则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此外,佛教提倡忍辱以求得好报,带来了容 忍、宽容、忍辱、忍受、忍让的心理影响。 佛教讲普度众生、布施,也生发出同情心理、 助人精神,而这些心态和精神对于维护社会的 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有积极作用的。
13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1951/386302017751.html

更多阅读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

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强调着继承与发扬,其实在青春叛逆的时期,我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认为传统的文化在现今的社会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太浅薄,真要去干事情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帮助是不大的,就拿孔子的最经典的学说,仁者爱人的思想来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古镇开发应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近日,柞水县全面启动凤凰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建设,将利用4年时间投资17亿元,将凤凰古镇打造成中国最北方的南方古镇。(6月14日《西安晚报》)  据了解,凤凰古镇总体定位为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物态定位为秦楚古街建筑遗址观光,业态

传统工艺品有哪些 工艺品营销,如何利用传统文化?

在外销受困之际,众多工艺品企业开始转向内销。一方面,外销与内销的差异较大,很多企业感到思维混乱,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大多数工艺品企业从诞生到发展,如,景泰蓝、骨瓷、皮影、刺绣、紫砂、彩陶、青瓷、刀剑、铁画、根雕、石雕、玉雕等等,不

中国传统工艺品有哪些 工艺品营销,如何利用传统文化?

在外销受困之际,众多工艺品企业开始转向内销。一方面,外销与内销的差异较大,很多企业感到思维混乱,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大多数工艺品企业从诞生到发展,如,景泰蓝、骨瓷、皮影、刺绣、紫砂、彩陶、青瓷、刀剑、铁画、根雕、石雕、玉雕等等,不

声明:《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为网友为谁舞倾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