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仍然是基础表达阶段,写作方法以借鉴、模仿为主,因此,在写作中对他人文章的优秀内容或技法,常采用“拿来主义”。自然,这种模仿应强调个性,不能为模仿而模仿。那么,中学生作文该怎样模仿呢?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把模仿的方式归纳为“偷语”“偷意”“偷势”三种,这里的“偷”指的正是借鉴与模仿。具体说来,“偷语”就是仿效别人的语句;“偷意”就是袭取别人的意旨;“偷势”就是模仿别人的结构布局。下面具体谈谈如何“偷语”“偷意”和“偷势”。
一、偷语—偷其语句,妙笔生花。 如作家叶文玲回忆初中时写过一篇题为“一件不愉快的往事”的作文,文中申诉内心“委屈”,以月亮的皎洁反衬自己的孤独和寂寞。文章写道,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老师用红笔将“嵌”字圈出,赞其用得准确。叶文玲说,那是她看了巴金的《家》后念念不忘的用词。
如宋代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是由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点化而来;郭沫若散文诗《白鹭》中描写白鹭“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则嫌白,深一点则嫌黑”,明显借鉴了战国辞赋家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描写美人的文字。需要提醒的是,成功的化用应是在原句基础上另出新意,要力求得其神韵而自有境界;最好把原文内在的感情及用语风格等,也捕捉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经济发展中有一种思路叫“借鸡生蛋”(即利用各种条件发展、壮大自己,借别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写文章时为确立一个相对高明的立意,也可采用此法——取名家名作中蕴涵的某种思想、感悟,合理表达自我的心声。举例来说,2015年江苏卷考“智慧的景象”,满分作文《海拔五百的智慧》与《且停亭中且停停》,分别是“偷取”了林清玄《海拔五百》和清代学者李渔修筑“且停亭”拟下的亭联的意旨,从而赢得了阅卷教师的青睐。
又如作家鲍尔吉·原野有一篇《不会感恩的人也不会负疚》,其见解不同凡俗:“感恩不同于对别人说‘谢谢’”“感恩说不出口,是在心里藏一辈子的债务”“感恩不是把这些人的名字制成牌位供奉,是通晓这一道理之后尽自己的本分”……这些认识很有启发性,面对“学会感恩”“负疚”“回报”等话题,我们只要悟透其中的两三点,即可敷演出一篇有见地的习作。而文中“感恩,第一要感谢粮食”“感恩,第二要感谢水、草木、鲜花、小鸟、晴空、土地和干净的空气”等片段的论述,对我们写好“人与自然”之类的话题也不无裨益。
当然,“偷”取佳作之“意”时,不但要明确原作的“意”是什么,还要深入探究作者为什么会生成此“意”,以及此“意”是怎样生成的,进而在写作中灵活地迁移。
三、偷势—偷其结构,旧瓶新酒所谓结构,实际上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无论什么文体,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都必须组织恰当的结构。皎然认为,“三偷”之中“其上偷势”;结构属于构思的范畴,应注意的是借得他人的结构创意后,要做到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意。
比如针对命题作文“诗意地生活”构思议论文,可在本论部分借用王国维“三境界”的说法(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把“生活”分解成“理想”“奋斗”“收获”三个阶段,确立如下三个分论点:
①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②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篇末处再归结以“用执着打破命运的锁,让生活展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当然,“偷语”“偷意”“偷势”并不是机械的仿制,同学们必须在模仿中有自己的创造。另外,“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模仿时我们要立足名家名篇,着重利用经典之作进行训练。
(内容来源:《作文指导报·中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