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
刘某,女,57岁。
主诉:五官瘙痒6年余。
刻下症:鼻痒,打喷嚏,或流涕,或干痒,眼干,口干,夜半欲饮水自润,舌咽皆痒,饮食大便尚可。每年7到8月份发病,天冷自愈。素体畏寒,怕风,汗多。舌质淡,脉沉细略缓尺弱。
西医诊断:五官瘙痒症
中医诊断:痒风
辨证:肾阳虚证
治则:温补肾阳、通窍止痒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处方:熟地黄30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制附子15克(先煎),肉桂10克(后下),细辛5克,苍耳子10克,辛夷15克(包煎)蔓荆子1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乌梅30克,桑螵蛸30克,川牛膝15克
4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分服。
二诊
症状减轻鼻已通气,双目微痒,舌咽仍痒,矢气多,但舒服。
处方:麻黄10克,制附子15克(先煎),细辛10克(先煎),黄芩10克,辛夷10克(包煎),熟地黄20克,鹿角霜30克,干姜皮15克,桂枝15克,苍耳子10克,陈皮15克,甘草10克
4剂,服法同前。
三诊
症状继续好转。
前投温补肾阳、通窍止痒之剂,尚觉合度,仍守原意出入。原方加乌梅30克,川牛膝15克。
4剂,服法同前。
四诊
基本痊愈,上方4剂巩固。
此为王玉玺先生医案。
此患者夏病冬愈,平素畏寒怕风,舌质淡,脉沉细略缓尺弱,可考虑为肾阳虚证。
肾主五液,肾阳虚,气化失司,津不上承,五官不得滋养,故干痒不适;龙雷之火,相火也,虚火也,其燎于上而致诸症。
此患者发病机制,正如明代医家赵献可在《医贯·相火龙雷论》中所述:“盖冬时阳气在水土之下,龙雷就其火气而居于下;夏时阴气在下,龙雷不能安其身而出于上。明于此义,故惟八味丸,桂、附与相火同气,直入肾中,居其窑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相火安得不引之而归原。”上述诸般说法虽有不同,但医理相通,治疗上大可融而合之。
王师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以助气化生津。加细辛、苍耳子、辛夷、蔓荆子发散通窍;加白鲜皮、地肤子止痒;加乌梅敛阴;桑螵蛸固涩,佐制热药,以防伤津;加川牛膝配桂、附,取引火归原之意,补命门之火,温化下焦肾中阴寒,使过胜之阴得平,上越之虚阳得复。
二诊,症状已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阳和汤化裁,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寒中少阴而复连太阳之剂;阳和汤使周身之阴邪尽去,此非阳和之方,而取阳和之意。
前投温补肾阳之品,已使津气有所升腾。今继投附子温经扶阳,细辛辛香走窜,通彻表里,熟地黄、鹿角霜合用,滋阴养血、补肾助阳。上四味甘温之品共奏温补肾阳之功,立法不变。
麻黄一味,功用非浅,其宣通经络而开腠理;在温阳药作用下,可宣达阳气,使之由里达表,畅通腠理;并且使津气上承而布头面,五官得以滋养。干姜皮、桂枝温阳利水,使水道通利。加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加陈皮理气,使熟地黄、鹿角霜补而不滞,加黄芩佐制热药,防温散太过而伤上焦娇脏。
三诊,又加乌梅收敛阴津,川牛膝引热药下行入肾消阴翳之理,可谓辨证准确,立法分明,经方妙用,配伍精当,疗效卓著。
本文 摘自:肖月园,刘贵军,王松岩,等.王玉玺教授运用温阳法治验举隅.中医药学报,2008,36(2):41 。由篮子整理编辑,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