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一首诗 学徒日记一:什么是诗

        学徒日记第一日:什么是诗

 

前日,被窝老师训:小蛮该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出来,这是你的责任!且以孔子的先进事迹教训之。 

 (小蛮:噢,My GOD  and My 秘笈)

 

小蛮面上唯唯诺诺,心下做小人状嘀咕:孔子以丐帮帮主的身份,走哪里好歹还有口饭吃,若小蛮见天和人说这些个,碰上个聪明的,一下子就会了,也算积了个功德。若碰上个憨憨傻傻的,再学不会,还不得把个好好的小蛮弄成了盲流老大?  (小蛮:为少说不说,先打个伏笔)

 虽师命难违,然,生活似蛀虫般的小蛮又不想沦为盲流,思之再三,写篇文章交流吧,信不信且由他(读者)!他若骂便骂了,反正打死也不辨解,坚决不上当,嘎嘎~各位看官,小蛮这就唠叨开了哈,有那愿信者,可反复思量度之,或可提升诗歌创作水平也不一定;不信者,权当笑话看了,小蛮亦不生气,本来,这“葵花宝典”就不是人人能修炼的,非先有“狠心”不可,到时候弄得“非男非女”武功却又不成,可也不能怨小蛮同学,嘿嘿,东方不败也就一个!

方便起见,这系列从文,就叫“学徒日记”吧!

日记一首诗 学徒日记一:什么是诗
好了,咱们这就开始了!

什么是诗?
  在小蛮看来,诗就是“神”的语言,这个“神”不是神话故事中的神,而是宇宙间的唯一的存在。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辞海说:轨迹就是一个点在空间移动,它所通过的全部路径叫做这个点的轨迹 

我们一是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二是需要认真的去研究“诗”的发展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要先理清楚一些基本的概念、原则,进而理解艺术这个艰深的概念。
  在学习的路上,老师关注的主要焦点就是诗人的学习心理。学生要有一个敞开的心态,老师才能把世界引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具体到学习,建议大家能认真,并且成系统的去读一些理论论著,任何门类都需要学习者对它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在小蛮《学徒日记一》中,我们首先关注的就是我们第一次有写诗的冲动时,我们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这对于我们理解诗的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再壮阔的河流,寻找它的源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
  在西方的理论中,有成体系的论著在研究诗人第一次有了写诗冲动时的心理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及对其后的创作心理影响是什么样的,有兴趣者,可读尼采、海德格尔、布鲁姆等等相关著作。
  这里小蛮简要概之:当诗人第一次有了写诗的冲动时,这是最原始的一次冲动,他心中大约诗意涌动,因为感受到某种情愫的诱惑(这种情愫不一定是男女之情,譬如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给我们以壮怀激烈之感时,大多数的人面临此情此景,都会有吟诗的欲望!),因为青草的气息给了他的嗅觉以强烈的冲击,或者因为东升的旭日让他的视觉(由视觉神经再传递到大脑控制中心)感受到了自然的震撼,或者因为一些情感,因为这些情感事件中发生的具体故事而让我们的心灵产生了巨澜。因为这一切可控或不可控的因素,而使得我们想以诗歌的方式,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身对情感的诉求,因为这时候,除了诗歌,再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语言能够表现这种情怀的激烈程度!
 (我要写诗!)

 

“我要写诗!”——这是我们内心魔鬼的第一次冲动,为这一次的冲动,我们提起了写诗的笔,走上了寻求诗歌的道路。
  从初次品尝诗意到真正的创作之路,其实还需要经历艰苦的学习,这期间之艰难也是不可思议的。然而这不是本文的关注点,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这第一次原始冲动蕴含了诗人对诗歌原初化的定义:诗意化的叙述出情感的发生过程。而这种需求是因为诗人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受到了冲击所致,因此,对于诗歌来说,这语言是基于“感官化”了的语言而不是基于“意义化”了的语言,虽然诗歌终须道出某种意义。
  经常令我们扼腕叹息的是,在准诗人向诗人“涅磐”的过程中,由于诗歌牵涉到的复杂过程,反而致使很多诗人最后丢失了他第一次手握诗歌的“火把”寻找诗歌的方向感,他迷失在路上(关键是他并不自知他已迷失),在他后期的写作中连起码的“诗意化”都达不到,更勿论“感官化”,譬如被网友们广为痛批的“梨花体”和“羊羔体”,其实本质是关于“到底什么诗”的争论!

 (恐龙:让你写梨花体,让你写羊羔体,我,烧烧烧!)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当诗人第一次有了这冲动时,诗人一定是处于某种场景之中的,一定是对于某事某物的特殊认识、感悟,而引起了他千丝万缕的感叹。因此诗歌一定又是处于某个“场景”中的语言,一定是关于“过程”的语言,而且一定也是关乎到“认识”的语言——我们经历了事件后,有正常智商的人,都会由此得出某个结论,也就是俗语说的“吃一堑长一智”。在这个过程中,谁的认识抵达了众人认识之盲点,谁的语言无疑是抵达了“陌生化”了的语言。
  (在以柏拉图的“诗歌是基于理性认识之上的大美之语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体系,其实根本点还是立在这个“认识”的基点上的。)
  我们读大师们的作品,诗作多有“大道天降”、“浑然一体”之感,也是因为这些诗作抵达了人类关乎自然、关乎宇宙、关乎生命的基于理性之上的大认识,并且以最接近生活的语言(现代诗歌更是强调要以生活小型口语入诗)。
  对现代诗歌来说,我们把那种生活小型口语中夹杂着古体语言的诗歌叫做“夹生饭”。做一锅“夹生饭”是初学厨艺的人容易犯的错误,所以在文字上无论怎样刻意雕琢(这里专指现代诗歌夹杂古体语言),都是旁门左道而非正道所为!
  这里不是西方和中方的问题,是关于人类对诗歌的共同认识问题。命名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还原本质,是自然借助于诗人的双目呈现给众人一个原始的图景。而倡导诗歌中的白话文运动,不是今天在这里才说起来的,而是在五四运动中,就被中国的旧知识分子们所大声疾呼过了的。所以,本文的深意,希望读者们也能从中认真体会。
  (小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也是认识!)

 

但是诗人毕竟和哲学家不同,哲学家是对哲学命题进行基于历史认识基础上的严密的思考,而诗人是感性的动物,他的语言更本真地忠实于关乎事物的本质的形而上的思考,因此真正的诗歌是比历史更具有真实性的语言!
  那么,我们如何能写出来一首好诗呢?是具有历史语境下的多元并置的诗歌呢?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当然也有朋友对学习不以为意,这样的朋友也就不在小蛮的帮助范围之内了。连佛主也说:信则有,不信则无。

 

 

还原牛顿那句话的意义就是说:别人呢,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写诗的,你呢,非得当原始人,在巨人的脚底下“刨地”,你说你哪里能有希望和人家并肩呢?
  不过有人喜欢泛大众化地抒情,这也是世界普遍现象,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这是一个社会群体文化现象,而非诗歌写作应该关注的核心。
  诗歌的历史本身就是由无数伟大的诗人和他们的模仿者共同撰写的一首伟大诗篇,这个轨迹是由无数“强者诗人”带动他们的追随者完成的,而每一个“强者诗人”无不是经过了系统学习和深刻思考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事件,是偶然间的必然事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2151/631133965976.html

更多阅读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 赏析星星变奏曲句子的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东方时空做怀念罗京专题的时候,用罗京朗诵的江河的这句诗做结尾,令人唏嘘。谁不愿意每一天都是一首诗?这是个反问句,很简单,换成陈述就是——谁都愿意。冒出一个想法来,每一位癌症患者,当医生告诉他还有几个月

命题作文“每天都是一首诗”例文 现代诗人赞美蚯蚓例文

命题作文“每天都是一首诗”例文【作文题目】:每一天都是一生的缩影,都充满生命与实践、生活与思索的赞歌,你听,你看,每天都是一首诗!请以“每天都是一首诗”为题作文。【精彩例文】:每天都是一首诗在春天里,每一天都像是一首温暖的诗

声明:《日记一首诗 学徒日记一:什么是诗》为网友嗜血屠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