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很多人感慨纸书即将没落,一方面每年的新书越出越多,以至于一般人已经没法子自己去发现好书,而越来越需要传统纸媒或网络意见领袖推荐,这就是每年媒体推出年度好书评选的意义吧。
不过,每个人的知识视野都是有限的,对书的涉猎和接受程度也是有限的,即使是有深度的读书人按照一定程序集体评选出来的年度好书,仍难免让我们感觉有明显的偏向。我们检点“深圳读书月”、《新京报》、《中华读书报》分别提供的一百种基础书目,就有这样的感觉:过于看重作者的知名度和身份,尤其是过于重视作为公知的作者;过于看重书的题材,过于重视宏大叙事;过于看重观念性的选题,尤其过于重视“政治正确”导向的文本,等等。因此,我们不必将各方最终评选出来的“十大好书”太过较真,那不过是读书界某种“偏见”的产物而已。
在此,我们以本年下半年每月“特别阅读”版面的“花地月度荐书榜”为主,参考以上几种基础书目,提出我们关于年度好书的一家之见。还是用“花地月度荐书榜”的导语——好书未必尽在此榜,凡在此榜必属好书。
此外,依据以上基础书目,我们还特意提供一份“建议小心阅读的书目”。此目列出的图书,未必不是好书,但都有这样那样的偏向或缺点,读者选择时要考虑自己的需要。
读书有风险,入手需谨慎。
《古拉格:一部历史》
(美)安妮·阿普尔鲍姆著
戴大洪译
新星出版社
这本书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说了。书的篇幅和内容跟其主题一样沉重,有着很丰富的细节。你可以不读这么厚重的书,不过你至少应当知道这样一本书,因为它并不仅仅跟苏联有关。跟这有关系的,市面上还有一本余中先主编的《〈古拉格群岛〉大家谈》(群众出版社),书不太起眼,但编译了不少关于《古拉格群岛》的史料和评论。
此外,花城出版社刚刚出版了伍宇星编译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岛》,汇辑了苏联第一座集中营的回忆和资料,也值得关注。
《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
马幼垣著
中华书局
作者治学,有两个看似不搭界的强项,一是中国古典小说,一是中国近代海军史。过去他更以小说史研究为人熟知,但他本人对海军史下的功夫更深,论史料的扎实,他可以称海内外的第一人。此书是作者的论文集,文献功夫不在话下,对同一领域其他学者的批评不假辞色,在学界中也是很少见的。不过此书的内容并不均衡,宜先对近代中国海军史知其大概,再读此书;而目前最好的总结和入门著作,似乎应数王家俭的《李鸿章与北洋舰队》,作者也是海外的学者。
军事史是中国学界的弱项,而在中国重新走向海洋的时代,海军史是特别值得挖掘的领域。
《穆斯林发现欧洲:天下大国的视野转换》
[英]刘易斯著
李中文译
三联书店
此书作者是萨义德的学术论敌,围绕《东方学》一书曾有著名的批评和被批评。论世俗名声,尤其是在中国的名声,作者当然无法望萨义德的项背,不过说到对阿拉伯历史文化的认识,却远不是萨义德所能及的。过去西方学界一般多重视西方发现东方、发现世界的历程,而少有站在东方立场,探讨东方世界发现西方的历程,此书的主题可谓空谷足音,而写法又较通俗,相当有可读性。时下中国学界越来越重视中国人发现西方的历程,这跟阿拉伯世界对西方的发现是很有可比性的,故此书对于我们也是很好的参照。
《寻找·苏慧廉:传教士和近代中国》
沈迦著
新星出版社
此书的主人公是一般人很陌生的传统士兼汉学家,长期居留在温州,而作者作为温州人,下了很大功夫挖掘主人公的事迹,并且从他的经历和交际,描述了“近代中国”这个大背景。作者的写法也有特色,不是“客观”的传记,而将个人“寻找”过程的经验和思索融入到传记之中,使文本有了两重性,增加了表述的张力。
同样是在海外“寻找”出来的著作,今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世界年轻的时候: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1936—1939)》,其实也值得注意。只是中国人对西班牙内战似乎兴趣不大,此书的写法和文采也不及《寻找·苏慧廉》,但其付出的努力同样值得我们报以敬意。
《艺术收藏的历史》
弗朗西斯·亨利·泰勒著
秦传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部经典性的西方收藏通史,因为时间跨度大,涵盖的范围也广,难度很大,即使在西方也不多见。作者多年执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念兹在兹,同时也没有学究气,写法相当流畅可读。艺术收藏史,涵盖了艺术品流传的社会史,使艺术在历史中变得立体,对我们理解艺术品本身是很有帮助的。
近期有关收藏品拍卖或真伪问题的新闻此起彼伏,这部书对于中国艺术收藏史的探讨,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有兴趣的人士还可以参考今年南海出版公司的[英]汤普森《疯狂经济学:让一条鲨鱼身份过亿的学问》,此书从经济学立场,专门探讨艺术品、收藏品拍卖,不仅揭示拍卖界的秘密,也分析了拍卖的心理学。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许燕吉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是现代著名学者、作家许地山的幼女,但此书主要并非回忆许地山,而是作者个人的经历。此书本名《麻花人生》,更能表现她曲折的人生故事。内容有民国时代的经历,但更重要的是在五十年代以后的经历,其经历固然坎坷,但其心理的不怨不怒,反而更令人动容。文字质朴,但也得体,毫不拖沓。此书表面上不如前些年大受喝彩的《巨流河》那样华丽,作者也没有齐邦媛那样的文化地位,但作者的经历更有历史的内涵,价值实有过之。有些苦难,只需平实地展示出来,就是最好的历史,此书足以当之。
今年出版的书,还有一本广受好评的《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作者是苏联诗人曼德施塔姆的遗孀,也属于历经沧桑者的回忆。
《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死》
(加)卜正民、[法]巩涛等著
张光润、乐凌、伍洁静译
商务印书馆
大约所有中国人都听说过“凌迟”,但专业的研究在中国学界却相当缺乏,也许跟这一话题属于中国人的阴暗面有关。这本书应当是至今为止对“凌迟”最为深入的研究。书中大量引用了西方人对“凌迟”的图文记录,光是资料方面即有相当价值。个别图片可能让人不适,闲人免进。
著者之一的卜正民近年有多种著作引进,如《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也很有特色,他作为主编之一的论文集《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也很值得留意。
《陈独秀全传》
唐宝林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研究陈独秀多年,史料掌握无人出其右,这本书是作者研究的集大成,应当是最全面、最详尽的陈独秀传记。不过,此书可以说只是作者过去《陈独秀传》的升级版,在选题上不算创新之外,在史观上恐怕也有陈旧之处。作者最大意义的作品,当属还没有在内地出版过的《中国托派史》。
此外,海外郑学稼早已著有两大册的《陈独秀传》,在史料上自然不及唐著,但在见解上应过之,有条件的读者应当找来对照。
《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电报与清末时政》
(美)周永明著
尹松波、石琳译
商务印书馆
这本书似乎不太起眼,但题材很重大,学者是美国的学院派,写得也很专业。主题是新传播技术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影响,但并非泛泛而论,而是选择了两个重要的个案:一是清末的电报,一是当代大陆的互联网。因为可以想象的原因,互联网部分被掐掉了,故使得书名的主题和副题牛头不对马嘴。不过绪论和结论部分大体完整,作者的基本认识仍清晰可见。总的来说,作者对互联网促进民主化的说法持质疑立场,其论证、分析冷静客观,值得参考。即便只有清末电报一部分,也不失为一部选题独特之作,对于近代史和传播史都有价值。
《在黑夜遇见历史》
魏风华著
中华书局
自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风行以来,普及性的历史写作可谓铺天盖地,由此得享虚名的人也很不少,但真正有个性、有深度的文本却仍很少见,此书可谓少有的佳作,尤其是前半部分写唐朝的篇章,可称有意境,也见出个人的会心。前几年刀尔登的《中国好人》也是当今历史写作的代表,但刀尔登偏于议论,此书则偏于叙事,各有所长。
作者今年还出了一本《唐朝诡事录》,以他最喜爱的唐代笔记《酉阳杂俎》为中心展开,但看上去不如此书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