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地处祖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北倚秦岭,南屏巴山,汉江横贯全境形成盆地,自古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有“西北小江南,中华聚宝盆”的美誉。各地移民带来的烹饪技艺使“东辣西酸,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交汇于此,共同造就了汉中包罗八方、数不胜数的特色美食。其中,汉中浆水酸香醇厚,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巧纳各类口味,为米、面、肉、粉等食材添香增奇,变生出不同的吃食种类,深受当地人喜爱。
浆水菜色暗绿,汤色乳白,直接饮用时加少许白糖,便酸甜可口,消暑解热;把绿油油的浆水和葱,用红彤彤的辣椒油炝过,浇到白嫩嫩的面条上,就成了一碗清香四溢、驱乏解腻的浆水面;把浆水分四五次缓缓点进烧开的豆浆形成豆腐,水和豆腐泾渭分明时,轻轻捞起,用纱布包裹稍稍挤压,腐块夹杂着浆水菜,就有了一碗青白如玉的菜豆腐,配以香菜、蒜泥、青椒、豆瓣酱制成的小菜,豆腐绵甜,汤粥酸香,小菜麻辣,令人味觉大开。浆水的做法多种多样,且含有丰富的乳酸菌,对高血压、肠胃病有一定疗效,真真是“一缸浆水菜,啥客都能待,一碗浆水汤,能治五劳伤。”
浆水在汉中非常普遍,乡下几乎家家都有浆水菜坛,城里的酒楼夜市,浆水鱼鱼、浆水拌汤层出不穷。近年来,浆水四周常常点缀着一串樱桃或一朵玫瑰,被一圈圈精肉包围在宴席上,占尽色香味的浆水隆登大雅之堂,一大盘端上来很快便一扫而光。
浆水的制作并不复杂。它的原料芹菜、白菜、包包菜、雪里红均是不值钱甚至粗口味的野菜,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洗干净切成段,在沸水中稍烫一下即出锅,与此同时开始制浆,在锅中加水烧沸,手持长筷,边搅动边撒入面粉,搅匀烧开后,把筷子拿起,滴下的浆液呈线丝时,熄火晾冷。做浆水的盛具,陶罐最佳,玻璃容器亦可,把热水抄过的菜晾凉后倒入,再倒入同样晾凉的面汤,加少许盐,用干净筷子搅拌均匀,盖好盖子,静等发酵。若加入一小碗以前做好的浆水汤做引子,浆水便酸得更快,一般放置四、五天即可食用。
天气转凉的季节,母亲总会做一盆青绿黄亮的浆水菜,入坛后隔三差五浇点热面汤,捞浆水菜时,浆水酸酸的清香味道溢满了厨房。母亲是不让小孩在厨房里随便捞浆水菜的,接触浆水所用的容器、筷子、舀勺都必须用开水烫过,不带半点油腻。在我的记忆里,浆水菜那么神秘,甚至令人产生一种敬畏的感觉!
相传楚汉相争时,汉中城中幺儿拐一对夫妇开了一家小面馆。一日,忽闻家中岳母病重,小两口着急探望,丈夫把洗好的白菜存入缸内,妻子情急之下又把锅里的剩面汤也倒进了缸里,便匆匆关店渡江而去。几天后,小两口刚返店,就见一老一壮两位先生进店,喊着要吃面。店主去缸里取白菜,却发现白菜泡在一股带酸味的汤水里,青中带黄,酸里透香。店主顺势将面条煮好,浇上酸白菜汤,淋上油泼辣子,端给客人。两人一尝,连声称赞,说此面集酸辣香于一碗,又各续了一碗。店主为讨欢心,便躬身说:“请客人给取个名字吧。”老者应店主请求,说:“它稠似水浆,就叫它浆水面吧”。店主连声叫好。原来老者就是谋臣萧何,壮年人就是汉王刘邦,至今汉中还流传着一个歇后语“幺儿拐的浆水面——连吃带续”。
俗话说,“生成的口味养就的嘴”,汉中人回到家乡总想吃一碗酸香的浆水解解乏,离家时也常带上些浆水,浆水菜已经成为汉中人寄托思乡之情的家乡味道。我从来不拒绝异乡的口味,也曾南下东去,算是走过一些地方,可我的浆水情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愈发强烈,我想,身为汉中人,大概总也跑不出这酸香醇厚的记忆,就象汉中盆地总也跑不出秦岭和巴山的怀抱,谁让我是汉中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