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于丹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但在今天这样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人到六七十,难道就不要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吗?如果一位80岁的老奶奶能够跟孙子学着玩游戏,能够试试孙女的新裙子,能够跟孩子出去郊游,这个老人一定是幸福、快乐的,因为她仍然保持着成长的力量。
成长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就是尊严和自由。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无论多好的职业和感情,一旦侵犯到尊严和自由,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新的选择。
我相信尊严与生俱来。女儿5个多月的时候,周围堆着各种玩具,但是她爱玩的只有一样——空药瓶子,她喜欢“咔啦咔啦”起劲地拧瓶盖。从她小手里抢过瓶子跟她说“这个不好玩,你还是玩电动娃娃吧”!可是我女儿把电动娃娃推到一边,顽强地去抓那个瓶子,继续痴迷地拧瓶盖。我后来去咨询儿童心理学专家,他说那个阶段正是孩子的手指开始学习精细化动作的时候,拧瓶盖这个动作对孩子小肌肉的发育大有益处,可比玩电动娃娃好多了。所以,我们认为昂贵的电动娃娃更好,这只是成年人的标准。
除了尊严,还有一个成长指标是“自由”。很多人问我,你这么主张自由,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诗词吗?我说我当然教。可我不是让她手放在背后一本正经地背诵,而是她在踩着滑板车跑时,我们俩大声地背诵;是她在浴缸里泡着、打着水花时,突然饶有兴趣地提议说:“妈妈,我们背首诗吧! ”
她背诗,我从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我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使用诗词是在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出差回来,问她:“你想妈妈吗?”她冷不丁地说了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她背诗居然能“活学活用”!她喜欢把我们的大床当蹦床,有一回她爸爸说:“你别蹦了,都把我们的床单蹦破四条了!”谁知她一边蹦,一边高声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结舌。
女儿从小就在解构经典。但是我从来没有纠正过她一次,因为我觉得,她可以胡说八道的年华还有多少呢?
让一个人能有尊严、自由地成长,这是我们的一种期许。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我们越来越失去了一种审美的眼光,而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同一种功利标准的筛选。我们越来越成功了,但是我们失去了成长的力量,失去了那种在漫山遍野的鲜花中漫步时心灵上的愉悦。
“成功”,或许是一个评判人的标准,但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标准。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套综合、多元的标准体系。一个人,只要生命能成长,就一定有未来。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
学校,就是让学生出格的地方
孙君飞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每天进进出出都要经过一座叫“哈佛大桥”的桥。这让以校为荣的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心里大为不爽,于是一个学生想出了一个“出格”的办法来“收复”大桥。他纠集了几位同学,用自己的身体来重新测量大桥的长度,他一次又一次地躺下来,看看这座桥到底等于他身长的几倍,最终这座桥拥有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长度记录。
另一个麻省理工学院学生为抢回自己的风头而做得更加“出格”的故事:美国的大学经常举办美式足球赛,一次耶鲁大学足球队来到哈佛主场参加比赛,两队打得难解难分,等到中场休息,正当球员退场、拉拉队进场之际,球场中央突然响起爆炸声,地面裂开一个小洞,从洞里冉冉升起一个气球,上面写着代表麻省理工学院的三个超大字母“MIT”。原来,该学院的学生在夜里潜入哈佛球场,悄悄埋下他们设计的极为巧妙的开关,从而成功地抢走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风头。
我心动于那种不拘一格、容许各种“鬼点子”的学风。在这个世界上,大学最应该是容许孩子们“出格”乃至犯错的地方,否则他们能到哪里、能在什么时候去“出格”呢?
但是,国内学校的孩子可能是最难“出格”的学生之一,他们面对的条条框框非常多。日前,北大拟对“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等”十类学生进行会商,就引起了舆论的反驳。因为校方这样做除了“帮扶”学生外,也存在着不容许学生“出格”的强势要求,也许在他们看来,学生“动不动因为食堂饭菜涨两毛钱就批评学校”属于“思想偏激”,失恋痛哭就属于“心理脆弱”,课余打工赚钱就属于“生活独立”……如此归纳排列下去,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该是多么惶恐不安,还有什么自由的空间呢?
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说:“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而一些学校只允许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考试、拿好名次和奖学金,怕学生“出格”,习惯于行政命令和强迫,我们真担心,孩子此后再也没有能力“出格”,一辈子“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
翻开爱因斯坦的生平年表,我们发现,这位科学史上最繁忙的人,竟参与了很多与“人类事务”、“生命事务”紧密相连的事,直到1955年去世前,还同罗素通信讨论和平宣言问题。大师们的生命关怀、精神能量无不大得惊人,在学术成就和艺术贡献外,广有外延。而我们校园内“格式化”的孩子们,满面愁容,步履沉重,离开大人的“旨意”和“拐杖”就不知道怎么走路。我们的一些学校所给予学生的是自保性、私己性、妥协性、附庸性的东西,他们“被设置”了,无力“出格”了。学校将教育变成了捆绑和负担,在节约学校管理成本的同时,也将教育变成了一种自由探索的障碍物和资源上的极大浪费,不但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扼杀了他们的行动力。
这些年,大家都在思考我们大师级人物为何出得少的问题,这跟学校能够让年轻人“出格”的空间日益狭窄不无关系吧?
词叟祝所有的朋友都能幸福一生!一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