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不按顺序写或转了,也不按照建筑,事物,人文来,就像杂文般,也许比较零散,也许比较随意,但这都是历史。。。
100多年前的外滩
20年代的南京路和福州路之间
今天上海最繁华的地方大概要算是南京路了。那五光十色的商店,琳琅满目的橱窗,川流不息的车辆,来来往往的人群,令人流连忘返。然而,你知道南京路是怎样形成的吗?
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商人纷至沓来。当他们在上海的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开始希望在上海也能够玩他们喜欢的游戏。跑马,就是他们十分喜爱的游戏之一。他们选中了外滩西面一条500多米的田间小路进行跑马活动。随着跑马次数的增加,那条田间小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平,这条马跑的路就被中国老百姓称之为“马路”,这条 “马路”,就是最早的南京路。
1850年,上海外侨组织了 “上海跑马总会”。他们在旧界的西侧和“马路”的北面圈了约80亩的土地,开辟了一座花园,还环绕花园建筑了一条专供跑马的跑道。此后,原来的那条“马路”成了出入花园跑马场的通道,并有了新的名字----“花园弄”。
自从有了花园和跑马场,这里就成了英租界的游乐中心。一些专门出售高级日用品的洋行陆续在花园弄设立了门市部,不少西式餐厅也纷纷开出。每逢节假日或赛马时节则更加热闹,出卖面包、糖果、汽水等商品的小商小贩争相趋至,一扫以前的荒凉景象。1853年上海县城内的小刀会起义使得大批有钱人逃往租界。一时间,租界内人口激增,道路两旁的住宅及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兴建起来。西方当时流行的各种式样的建筑物,如古典式、哥特式等在花园弄旁应有尽有。1865年租界当局规范了租界的路名,为了纪念《南京条约》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将当时租界最繁华的花园弄正式命名为“南京路”。
十年后,南京路又被拓宽,商市更盛,游人更多。为了刺激地价升值,犹太富商哈同出资60万银两,在南京路铺设铁藜木。这些铁藜木,块块被削得方方正正,共用去400万块。然后喷上一层柏油。南京路成了远东最漂亮的一条道路。人们争相来南京路逛街,以开眼界,中外商人也蜂拥而至,开行设店。从此,南京路地价飞涨,每亩地皮高达30多万两银子,较开埠初升值不少。以后,南京路又经历了几次扩展,逐渐有了煤气路灯、西式旅馆、电话电灯、自来水及电车等。随着先施、永安、新新等大公司的问世,南京路成了万货云集之所,声光化电之都,成为上海的中心。
上世纪初南京路雏形
1844年的上海外国洋行只有11家,10年之后已达到120多家,其中著名的有怡和洋行、大英轮船公司、沙逊洋行、颠地洋行、仁记洋行等。因此开埠以后, 大量外国资本涌入上海并迅速发展。不仅如此, 国内资本也大量集聚到上海租界。 在腐败的封建统治和西方侵略的冲击下, 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严重破产,民不聊生, 大量破了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小商人无家可归, 只得流入看上去颇为繁荣和谋生较易的租界地区。 特别是战乱的年代里, 租界的“独立”所形成的特殊状态, 使它能提供相对安定的生活因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不仅是贫苦人民, 不少地主士绅、 富商巨贾乃至失意官僚和退役军官等等也进入租界,这些人往往挟资而来, 在租界或其附近经营各种行业。这样, 大量中国人汇聚租界,形成人口鼎盛, 百业兴旺的繁荣局面。 它的畸形繁荣在太平天国战争后不断向前发展。从19世纪60年代起, 上海进入了它的稳定发展时期。作为上海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的北移和由此而来的上海半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所谓“北移”, 就是指上海取代了广州, 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这也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上海在这种变化中充当了主角。1844年, 从广州进口的英国商品贸易额是1550万美元, 从上海进口的英国商品贸易额是250万美元。第二年,广州的英国进口商品贸易额减少了约三分之一, 而上海却增长了一倍。进入50年代以后, 贸易重心北移的速度更快了。 上海在全国出口商品的两项大宗商品:生丝和茶叶贸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50年代中期以后, 生丝出口几乎全部通过上海。而仅从上海运往美国的茶叶, 就比广州出口的全部茶叶还多。 进口贸易也是如此,上海进口的美国棉布已相当于广州的一倍以上。1891年上海黄浦江边繁忙的码头运输业
上世纪初上海火车北站
上世纪初的上海火车北站,是一座英式风格建筑,至今看来还那么和谐。 上海火车北站,又称上海北火车站,簡称上海北站,俗称老北站,1950年至1987年间曾称上海站,位于中国上海闸北区天目东路宝山路口。1987年上海火车站(新客站)建成后停用,现在原址为客技站。上海铁路博物馆也是按上海北站原滬寧鐵路局四层高的英式风格辦公樓依原比例80%在原址上建造。新的上海火车站建成后,该站称为北站或老北站。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北站的4层办公楼房毁于战火,次年修复部分楼层。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八一三”事变,北站再遭侵华日军的持续轰炸而受严重破坏,在1937年至1945年间被日军占领的沦陷时期,车站改称“上海驿”。
抗日战争后,车站进行修复和扩建,1947年4月,升级为上海铁路总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车站在1950年3月,复名上海北站,8月1日正式改名为上海站,惯称北站,随后核定为特等站。1960年,上海站的大部分货运转移到上海东站,上海站成为特等客运站,后於1961年全面停止货运业务。
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当时的上海火车站也是上海知名地标之一,站前一幢典雅的西式洋楼,是车站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一度成为手提包和沪产食品包装盒上的流行图案。
1984年,北站難以應付客流的急劇上升,上海市政府開始將上海東站改建成新上海站(新客站)。1987年12月28日,新客站建成開始使用,同時老北站正式關閉。北站目前已改建成為上海铁路客技站,又称宝山路客技站,主要用作客车整备。至今仍然由上海铁路局管理。
位于北海路的跑马场
旧上海的跑马场有3个,最出名的就是现在的人民公园,武胜路一带;第二个在北海路浙江路福建路这一块,就是现在的上海书城的位置;第三个在五角场北边,现在的江湾体育场附近,80年代的上海地图那边有一块很明显的椭圆形标记,就是那个地块。30年代车水马龙的外滩
30年代,上海黄浦江边外滩,码头边的小汽车排成长龙。30年代的百老汇大厦
解放后的上海大厦
30年代原名吾爱大厦,又名百老汇大厦。建筑风格在当时于远东地区首屈一指。
百老汇大厦,1934年为英商所建。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现为挂牌四星级涉外饭店。至今有70年历史的上海大厦以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巍然屹立在黄浦江、苏州河畔,与举世闻名的外白渡桥互相辉映,构成了象征上海城市标志的美丽图案。上海大厦18楼天台是鸟瞰全市景 色的最佳去处。上海大厦交通环境可谓四通八达,上海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近在咫尺,与外滩的外贸、金融 中心紧相毗邻。大厦为宾客提供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舒适的居室、精美的菜肴和周到的服务。是旅游、购 物、经商的理想下塌处。更因其曾经接待过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各界知名人士。在国内外赢得了良 好的的声誉。
今天和昨天,女人的脚步或婀娜、或执着,不经意间已经跨过了近一个世纪。今天和昨天,风雨沧桑,世事变迁,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和昨天,又在这不断前行的脚步中串联了流行的演变,时尚的轮回。
上海女人的高跟鞋 据考,中国女子缠足之风始于北宋,之后的几百年间"三寸金莲"一直是衡量女性之美的重要标准。这种风尚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是时代的潮流,知识的力量,唤醒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女子学校的蓬勃发展,使相当一部分女性踩着天足,走出家庭,投身社会。大概又过了十年之后,再一次情行大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埠以后的上海,吸引了大批洋人落户,他们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最早让上海小姐们兴奋不已的就是高跟鞋。在旗袍正在盛行的年代,高跟鞋比洋装更早地让他们感受到了时尚的魅力。
于是,在当时的照片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母亲的小脚和女儿的大脚站在了一起;外婆的小脚和孙女的高跟鞋站在了一起。时髦的高跟鞋迅速地流行起来,不管是小家碧玉还是大家闺秀,不管是名媛淑女还是风尘女子,只要满十六岁,一律穿起了高跟鞋。
1938年出版的妇女杂志《玲珑》在中页用了整整一版篇幅介绍了"妇女们的鞋子"。漂亮的高跟鞋或端庄或活泼,各款各式足可以用以发布当时高跟鞋的流行趋势了。有的鞋面紧紧裹着脚,只在脚趾头上露出一个孔;有的鞋面上缀着一只小小的蝴蝶结;有的用两中皮镶拼,露出脚指头和后跟;有的鞋口做成了月牙形,整个鞋面撒满了小小的孔。细细看来,和今天的高跟鞋实在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这样的高跟鞋是当时的上海小姐们出入各种社交场合的必备行头。在这个行列里,经常可以看到上海滩的淑女名媛,大家闺秀。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是当年上海滩红极一时的人物,她的着装就是当年的时尚。穿着旗袍,踩着高跟鞋,当年的上海小姐款款而行。
上海女人的化妆品
女人的化妆之风始于何年,实在无从考证,不管何时何地,不管财力如何,女人要扮美自己似乎也应该算是天经地义。今天的女孩是这样,昨天的小姐也是这样。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是小姐们共同的爱好。 在梳妆台前,梳妆盒里,有一盒雪花膏,有一个粉盒子,有一罐口红,还有一瓶香水。虽然那时的化妆品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但是中西合璧的装备,已经让小姐们信心大增。你看,云鬓轻扫,浓妆淡抹,倏然间,一个寻常女孩变得亭亭玉立了。这就是化妆品的魅力20世纪30年代,化妆品已经蛮多种类和品牌了,这些都是经历了半个过世纪的风雨还得以保留下来的东西,它们有的在主人的垃圾堆里,逃脱了几次抄家的厄运;有的被当作宝贝几经年辗转,由收藏家高价收藏。那么,当年的小姐们是怎么化妆的呢?在没有粉条、粉底霜的年代。香粉是小姐们修饰容颜的基本材料,所以,小姐的梳妆台上最多的大概就是粉盒了。当年如果要送给小姐的礼物,那么香水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今天,知道安利洋行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当年老上海小姐们趋之若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惠罗公司,不少老人还都记得,那是女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可以买到各种品牌的化妆品,顶级的是只有少数人用得起的"伊黎莎白雅顿";让大都数人印象深刻的是密丝佛陀,这和它的广告效应恐怕不无关系。翻开当年的生活杂志,"密丝佛陀"可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广告。来自美国的品牌,打出了好莱坞明星的招牌,确实让老上海不少太太小姐为之心动。
当然,国产化妆品也不甘示弱。到40年代国内化妆品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价廉物美又是它最大的竞争优势。那时就有专家在杂志上谆谆教导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地挑选化妆品,不要一味地崇洋媚外,大有和进口化妆品叫板的味道。
30年代最时髦的年历卡上的时髦小姐们
2010-3-30 21:41
老上海的月份牌
什么是月份牌
月份牌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所达到的受欢迎程度是令人赞叹的,不仅贴满了上海街头,店铺的显著位置,还贴进了寻常百姓家。对于百姓来说,它既具有年历的实用性,又具有挂在家中的观赏性。由于是随商品赠送的方式,月份牌的拥有者不仅是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以及农民,可谓真正的雅俗共享。上海美学学会副会长陈超南研究月份牌多年,他认为月份牌的迅猛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商业因素和海派文化影响两方面原因结合起来的力量。
香烟广告在月份牌的题材中占到了60%,其中以南洋烟草公司和英美烟草公司这两家大烟草公司的广告为主。月份牌是两者竞争的方式之一,在招揽顾客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南洋烟草公司的月份牌以画中国人喜欢的题材居多,并打上国货的旗号,号召百姓支持民族工业。两家烟草公司都高薪聘请画家来做月份牌的主创人员,表面看上去风花雪月的月份牌广告画,背后却是残酷的商战。同时也正是这种商业竞争的需求,使得月份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除了香烟广告,月份牌还涉及药房,电池,化妆品等多种商品。
不可否认,注重包容和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也是影响月份牌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的上海,论其开放程度远远超过香港和东京,其西化的程度之高在今天也很难想象。很多著名的月份牌画家如郑曼陀,杭稚英都不是上海本地人,但正因为对此开放的大城市的向往,才会立志前来发展。
月份牌的催生不仅具有市场的需要,又与上海市民易于接受新鲜优秀事物的文化参与有关。月份牌的取材来源丰富,既有古代文化的延续,亦有西方电影画报里时尚人物形象;有迎合老百姓庸俗品位的东西,如画一些穿美式泳装的女子,这在当时还是很大胆的。但也有反映出女性解放与男性平等读书的情况,亦有旗袍美女,少妇小姐,电影明星的奢华之美。月份牌的功能是在平民中的传播,其作为商业用途的特性决定了其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要通过很强烈的外在形式一下子就把人抓住。月份牌画家们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题材以大美人为重点,其形象的演变过程也正是上海女性衣着审美发展的线路。这不仅是上海人的一种文化记忆,同时还对于我国近代史、绘画史、商业史以烟草业、服饰业、影视业都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月份牌上的美女就是上海当时流行的发式,很多时髦女郎喜欢拿着心仪的月份牌找发型师美发
上海人说,噱头噱头,噱就噱在头上,所以,时髦女子对于头发是向来不会懈怠的。时尚的变化,科技的进步,让女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演绎出千变万话的发型。民国初年,女子多半都梳发髻,变化也在发髻上体现,什么横S竖S。虽然也有很多种"髻"法,但是对于一个年轻女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有意思的是,标新立异的发型改良,最早源于青楼女子,她们的创意是,除了脑后梳髻之外,还在额前多留了一绺头发,称之为前留海。这前留海也有桃子式、一刀平等多种变化。
到了20年代中期,随着革命思想的深入人心,女子们也学男人的样子开始煎短发了。那时候,短发成了知识、进步的象征。
30年代以后又是好莱坞的电影刮来了旋风,美丽的电影明星,不仅展示了迷人的西服洋装,那一头飘逸的卷发更是让上海小姐神往不已。当然,马上学习是无庸质疑的。在还没有电烫的时候,上海小姐们烫发的工具是火钳。把火钳放在火里烧烫,再在头发上夹出一卷一卷的波浪。这种做法很多年以后又被爱美的上海女性拿来尝试,但在40年代电烫出现了之后便无人问津了。电烫给上海小姐的发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头发的款式由此而变得非常的丰富。大波浪、油条卷、反翘式,花样繁多,千姿百态。直到解放后,我们还可以在人民理发店里看到妇女们做起十来年前就已经流行的发式时,依然充满了欣赏。看看这些老月份牌,中国的美女几乎都拥有外国美女的卷发,可见烫发在当时是多么的盛行。
有需要就有市场,大概也就是从三十年代开始,上海滩上一批高级理发店应运而生。"南京""红玫瑰""华安"生意兴隆,红红火火。
她的曾祖父严筱舫(名信厚,1838-1906,浙江慈溪人)是李鸿章的幕僚,著名实业家,当过天津长芦盐务帮办,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出任了这家银行的第一任总董,还创办了上海总商会及众多官私企业,是晚清社会著名的能人,被誉为宁波帮的“开山鼻祖”。
严仁美的祖父严子均(义彬,1872-1931)是严筱舫唯一的儿子,世称“多才善贾,颇有父风”,以经营钱庄知名,除了著名的源丰润银号,还经营源吉、德源两家钱庄,并承办源通海关官银号,在金融界很有地位。天津的物华楼金店和南京路上著名的老九章绸庄,都在他的名下。
而严仁美的母亲则是湖州南浔“四象”之首――小莲庄刘镛的孙女刘承毅(刘镛的发家史也挺有传奇性的)
然后严仁美还有个很牛的干妈盛关颐(其实是她的家族牛,),还有出名的闺蜜孔令仪(这个应该不用介绍了吧?),以及很有名的表姑妈吴靖,说是说表姑妈,其实两人也就差3岁而已,两人在很小的时候一起住过一段时间,感情很好.
严仁美结过两次婚,一次是家族联姻,事实证明这段婚姻并不完美,虽然婆家人对她很好,她也努力当个贤妻良母,但老公还是出去花天酒地,最后只能离婚...但离婚后她的前夫生的两个孩子抚养权一直归马家所有,直到解放后,严仁美重新上诉,才夺回了孩子的抚养权。第二次是为了躲避一个日本人的纠缠和光华大学经济系的毕业李祖敏结婚,可见严仁美当时是多漂亮咯!
严仁美和赵四小姐在香港的合影(右一是严仁美、左三是赵四小姐)
严仁美和孔令仪的相识,是因为宋霭龄曾经当过严仁美祖父侧室罗氏的英文教师...(汗...关系太复杂...),反正因为这个关系严仁美和孔令仪就认识了,而且关系很好,还跟着孔令仪叫宋霭龄妈咪~~~~其实那时候的宋家还没有那么有名,宋家的人也到处不是给有钱人当家庭教师就是当秘书...(宋子文当过盛家老四的英文秘书),此外,严仁美和赵四也认识,但好像并不熟。在虹桥俱乐部合影(左三起:吴靖、李祖敏、赵燕生、严仁美)
当时上海滩另一位名媛吴靖,40年代初严仁美和朋友们在虹桥俱乐部游玩时的留影。1950年,朋友们在上海法国总会聚会,左一吴靖,左三八妹吴佩珠,右二严仁美,右三赵燕生,严仁美还是最漂亮
老上海开埠之初的霞飞路
淮海路是上海著名商业街,其主干淮海中路原名霞飞路,在上世纪30年代即以幽美、繁华和富有异国情调而享誉中外。淮海路始筑于1900年,曾数易其名。淮海东路初名宁波路。淮海西路初名乔敦路,30年代改陆家路。淮海中路东段初名西江路;西段曾名法华路、宝昌路;至1915年6月更名霞飞路,并在1922年3月法国将军霞飞来沪访问时举行揭碑仪式。汪伪时期曾改霞飞路为泰山路和庐山路。1945年10月又改为林森路。1950年5月25日,市人民政府公告更为今名,以纪念淮海战役。 精心设计的住宅区
20世纪以前,今日上海淮海路地区散布着诸如赵家宅(今普安路口东北)、顾家宅(今重庆南路口西南)、盛家宅(今瑞金二路口两侧)、钱家宅(今陕西路口环周)、曹家宅(今乌鲁木齐中路口西北)等村落。自19世纪70年代中叶起,在法租界旧区影响下,赵家宅附近开始出现单层旧式石库门住宅。西江路辟筑后,两侧逐渐兴建各式欧陆建筑,逐步取代零星散布的传统村落农舍。1900年10月法租界董事会规定:嵩山路以西必须建造两层以上砖石结构的欧式楼房,营造前必须将图样上报公董局市政工程师批准。1901年又规定在西江路与法华路两侧必须建造具有艺术性的建筑。在上海建筑史上极负盛名的今淮海中路1517号花园住宅(即盛宣怀住宅,现为日本驻沪总领事官邸),即建于1900年。今淮海中路2068号登云大楼,高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法国城堡式建筑,建于1910年,时为沪西第一高楼,名又斯登公寓,曾雄视沪西十多年。上海海关1912-1921年《十年报告》中曾指出:“法租界的西区是上海唯一经过精心设计的住宅区,有优质的马路。上海的外国人的住房不足问题,可望在这个区里得到解决。”
在今存《1917年上海法租界新区图》和《1920年上海法新界西区图》两幅手绘地图上,嵩山路以西霞飞路两侧遍布花园住宅。从20世纪20年代中叶起,伴随商业街形成和居民日众,霞飞路地价急剧上升,以霞飞路华龙路口为例,1921年按估价每亩地价为白银3600两,1934年达34000两,14年中飚升9.44倍。估价只是依据前几年交易价再按平均上升系数所作的估算,一般都低于实际交易价许多。于是,霞飞路商业繁荣地段———即今淮海中路中段,大批花园或花园住宅被翻建为新旧里弄住宅和公寓大楼。1925年,霞飞路沿路门牌重编,从七百多号扩展为一千六百多号;1932年底再次重编,又扩大二千多号,这也是沿路建筑类型结构变化的一个明证。
至抗战前夕,今重庆南路以东段多为旧式里弄住宅,著名的有尚贤坊、宝康里、仁和里、四明里等。又因法租界政治经济重心西移,这一段还拥有法租界公董局大楼、霞飞捕房、霞飞消防站等公共建筑。中段,即今重庆路到常熟路段,多为公寓大楼和新式里弄,著名的有培文公寓、永业大楼,瑞金公寓、泰山公寓、国泰公寓、霞飞坊、华懋公寓、峻岭公寓、上方花园、新康花园、淮海大楼等,以锦江建筑群为中心,现为上海的一处优秀近代建筑风貌保护区。今天,在沿路的公寓大楼背面,偶有西式小楼躲藏着,这就是原来花园住宅的遗存。西段,即今常熟路以西,多为花园住宅,间有公寓大楼,举凡法国式、德国式、英国式、西班牙式、意大利式和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风格以及独立式、地中海式、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等,应有尽有,呈现万国建筑博览风貌。著名的有乌鲁木齐路口花园住宅群,逸村、愉园、武康大楼、登云公寓等等。于今,淮海中路地区共有优秀近代建筑46处,其中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7处。
洋人最先开设在霞飞路上的综合大药房
霞飞路在辟筑的头十年末,在八仙桥附近,即宝昌路的东端,率先出现了一些小型的洋货洋酒店,并呈向西发展的趋势。至清末民初,从八仙桥到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口两侧,已有泰昌洋行、恒来和记绸布庄、永亮药号、乾泰兴茶叶号等,1911年瑞典商人在贝勒路口开设维昌洋行。1920年前后,伴随居民区的发展,商店逐渐增多,并开始出现专营商店。 上世纪20年代,随着大批俄侨定居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中段俄侨社区逐渐形成,开始出现大批俄侨商店。仅1926-1928年间,就有一百多家俄侨商店在霞飞路上开张,购物与消费环境之雅,设施之舒适,堪称上海之最。 这股浓重的斯拉夫气息,形成了霞飞路的独特氛围。1931年1月7日的《上海柴拉报》上一篇由阿·费·彼得罗夫署名的文章骄傲地宣称:“条条大路通霞飞路”,“若干年后,回到俄国,偶尔在街上相遇,狂风暴雨般地拥抱之后,向自己的熟人介绍:‘几年前,我和他一起在上海吹喇叭’,‘他从霞飞路来,我也从霞飞路来。’确确实实的,是老乡!”为此,霞飞路被称为“东方圣彼得堡”、“东方涅瓦大街”,中国人则称其为“罗宋大马路”。由于俄法贵族文化趋同的历史渊源,俄侨起奠基作用的霞飞路商业文化氛围迎合了法租界当局的需要,也符合霞飞路环周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渐渐影响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潮流。
俄国侨民开设在霞飞路的咖啡店
在俄侨的带动下,各国商人纷沓而至,到30年代中期,数十家非俄侨外商企业出现在霞飞路上。华资商店也日渐增多了。在与俄侨为主的外商竞争的霞飞路商战中,早先闯海参崴和关东的山东籍商人最先站住了脚,他们自20年代末随东北俄侨南下,以通晓俄语、谙知俄侨生活习性的优势,成为霞飞路商战中的成功者,当时新设的八家华资百货店,店主全是他们;设于30年代中期,而又历数十年不衰的福利面包公司(后改哈尔滨糖果厂)和东华哈尔滨俄菜馆、兰村西菜社,也是他们的。至30年代中期,仅亚尔培路至马斯南路段,山东籍商人就开设了近三十家百货店,九家西菜社,还有多家皮鞋店和福食店(近似今天的净菜社,主要经销西人所好的蔬菜、牛肉等副食品,并全日经营)。
30年代中叶,霞飞路商业街形成时,自东至西分为四段,从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至马浪路(今马当路),以华商中低档西服店为主,有的只是经营旧西服或以旧换新业务;再至马斯南路(思南路),是中外商混合经营,以时装、珠宝为特色;马斯南路至善钟路(今常熟路),是俄商为主的外侨商店集中地段,经营高档服装、鞋帽、化妆品,以及咖啡、酒吧与西餐馆。善钟路以西,除诺曼底大楼(今老武康大楼)一带有些商店外,则是住宅区。第二、第三两段街区,店面小而密,商品精又特,伴以绿树成荫的优雅环境,是上海外侨和高收入华人购物休闲的商业街区。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一条充满异国风情的高雅商业街就这样形成了,并以“霞飞路”之名称誉世界。
1948年暴雨后的霞飞路上2个外国女郎不紧不慢悠闲走着
昨日巡捕房今日茶餐厅
1912年,上海沪军都督府司法署改制为上海地方审判厅和上海地方检察厅(以下简称地审厅、地检厅),地址在上海县署内。司法署监狱(今光启路西、学院路北,盛家街一带)改为上海地方监狱,属地检厅管辖,简称上海地检厅监狱,又称上海模范监狱。1月法租界在宝昌路(今淮海中路)建宝昌路巡捕房。民国七年改名为霞飞路巡捕房。
解放后的国泰电影院
今天淮海中路870号的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建于1930年,由旅沪的外商英籍广东人卢根集资筹建,匈牙利建筑师鸿达开设的鸿达洋行设计。占地面积为189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153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面作竖直线条处理,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统长窗与深褐色面砖相间隔,转角立面中央竖起阶梯状塔楼。 经典的建筑,悠久的历史。 坐落在上海市卢湾区淮海中路870号(茂名南路口),紧邻地铁一号线陕西南路站3号出口,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解放以后更名为国泰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一度改名人民电影院。
今天淮海中路1110号的东湖宾馆原是杜月笙原居与淮海路(霞飞路)交汇的马路路名对照:与霞飞路交汇的道路(由东向西)一览淮海路的前身是霞飞路,霞飞——法国著名将军
淮海路是自东而西相继筑成的。东路先筑,中路次之,西路最后。三段道路的修筑,都与法租界有关。
敏体尼荫路Boulevard de Montigny/西藏南路
格洛克路Rue Brodie A.Clark/柳林路
麦高包禄路Rue Marco Polo/龙门路
维尔蒙路Rue Vouillemont普安路
葛罗路Rue Baron Cros/嵩山路
白莱尼蒙马浪路Rue Brenier de Montmorand/马当路
贝勒路 Amiral Bayle/黄陂南路
萨坡赛路Rue Chapsal/淡水路
吕班路Avenue Dubail/重庆南路
华龙路Route Voyron/雁荡路
贝谛鏖路Rue Lieutenant Petiot/成都南路
马斯南路Rue Massenet/思南路
圣母院路Route des Soeurs/瑞金一路
金神父路Route Pere Robert/瑞金二路
迈尔西爱路Route Cardinal Mercier/茂名南路
亚尔培路Avenue du Roi Albert/陕西南路
杜美路Route Doumer/东湖路
毕勋路Route Pichon/汾阳路
麦阳路Route Mayen/华亭路
善钟路Route de Say Zoong/常熟路
宝建路Route Pottier/宝庆路
麦琪路Route Alfread Magy/乌鲁木齐中路
巨福路Route Louis Dufour/乌鲁木齐南路
白赛仲路Route Gustave de Boissezon/复兴西路
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复兴中路
居尔典路Route A.Charles Culty/湖南路
高恩路Route Andre Cohen/高安路
潘馨路Route Pershing/吴兴路
福开森路Route Ferguson/武康路
雷上达路Route Legendre/兴国路
爱棠路Route Edan余庆路
姚主教路Route Mgr. Prosper paris/ 天平路
海格路Avenue Haig/华山路
30年代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park hotel)
国际饭店(英语:Park Hotel)位于上海黄浦区人民广场附近南京西路北侧与黄河路转角处(南京西路170号),是上海的一座著名老饭店,上海滩1930年代至40年代的地标建筑之一。大楼的左侧是上海体育大厦(上海体育局所在地),右侧为著名的黄河路美食街,大楼左侧拐角处设有一个银行入口。 国际饭店的英語名稱「Park Hotel」,得名于西侧的派克路(Park Road,今黄河路)。
1931年5月,国际饭店动工兴建、1934年12月竣工并开业,饭店由4家银行联合投资兴建的投资建造,面对当时的上海跑马厅,由匈牙利籍著名装饰艺术运动建筑师邬达克(Ladislaus Edward Hudec,1893年-1958年)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包全部建筑工程。由于当时楼高惊人,故有「仰观落帽」之说。据说,1933年年轻的贝聿铭途经饭店,自豪感油然而生,未等读完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课程,便踏上去美国求读建筑学的道路,并终成一代国际建筑大师。大楼的建筑风格完全是当时美国装饰艺术运动摩天楼风格,外墙使用深褐色面砖,竖线条处理,顶部层层收进,显示出强烈的立体感采用了钢框架结构。底层至3层镶贴黑色花岗石,4层以上镶贴棕色泰山面砖,在第2、3层和14层以巨型圆角玻璃镶贴。大楼总建筑面积15650平方米,但地基只有1176平方米。
国际饭店占地面积1179平方米,地上22层,地下2层,地上高度83.8米。在1952年之前一直是「远东第一高楼」。并且长期是中国第一高楼桂冠的“保持者”,直至1968年廣州建成廣州賓館。国际饭店也是上海当年华人经营之最高档的豪华饭店。
30年代南京路夜景
国外杂志30年代发表的shanghai繁华南京路夜景,远东第一不夜城由此得名。
2010-3-31 02:10
30年代南京路夜景
30年代南京路夜景
30年代南京路夜景
一家通宵营业的南北货商店橱窗上挂着打折的广告
老上海美女年画
这些年画向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有趣信息,首先画面中的中国美女每一位都是洋式打扮,说明十里洋场的上海已经认同了西洋文化,西风东渐并且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其次画面中的美好生活场景充满了小资情调,暗示了那时候的大城市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生活状态。还有,这些年画美女代表了那个时代上海人心中美女的形象,既显中国古典美又包含了西洋文化的因素。每个时代的年画都或多或少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印痕,虽然都是手工绘制印刷却象照相底片一样忠实地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和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大概就是年画的魅力吧
老上海女子贵族学校”———圣玛利亚女校
中山公园西南侧,长宁路1187号。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曾经是上海著名的女子教会中学———圣玛利亚女校(St.Mary’sHall),校园的建筑风格很统一,都是灰色的墙面,中西合壁的风格。当年这是一所女子贵族教会学校,旧上海滩的很多名媛淑女,包括红极一时的影星都出自这所学校,如张爱玲、俞庆棠等。
圣玛利亚女校在教学上重视学生生活方式、社交能力。设英文、中文和音乐三部,偏重英文。纪律颇严,学生早晚均须行祈祷礼;请假外出,必须由家属或保证人报告校长;往来信件,校长有检查之权。提倡健身运动,注重养成学生集体生活的习惯。
1952年,圣玛利亚女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其与中西女子中学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学校师生整体迁至今江苏路上的中西女校校园内。长宁路上的圣玛利亚女校旧址成为了东华大学(原纺织大学)的一个分校区。2003年时该校区被上海一著名房地产集团看中,现已荒废,周围设高墙,校园建筑随时都有被拆除的可能。
老上海的西装故事
西装流行于上海,与上海众多红帮裁缝不可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大批浙江奉化籍裁缝到上海立脚谋生,由于他们擅长模仿,而且全面掌握“量、算、裁、缝”的技艺,所以深受主顾的欢迎。1896年,奉化江口镇前江村人江良通首先在南京路上开设了一家“和昌号”裁缝店,一些有实力的奉帮裁缝也纷纷跟进,南京路上有了多家奉帮裁缝店,如“王兴昌”、“荣昌祥”、“裕昌祥”、“王顺泰”、“王荣康”、“汇利”等。他们擅长模仿,便顺应潮流改名“西服店”,打出“西服”旗号,中国第一套西装就是在南京路诞生的,而第一个提倡穿西装的是著名革命家徐锡麟。1904年,徐锡麟从日本回到上海,找到了著名的裁缝店“王兴昌”,指着身上穿的西装, 叫店主王兴昌依样画葫芦也做一套,王兴昌虽然手艺高超, 但面对这头一遭的活计,却有点怯阵了,徐锡麟和颜悦色地勉励他:“不要紧,做坏了不叫你赔,而且照样给你工钱。”于是,王兴昌放开胆量,做坏了一套又一套,最后终于做成功了,与徐锡麟那套一模一样。徐锡麟自然非常高兴, 赞赏之余给了不少赏钱。王兴昌为徐锡麟做西装的消息也就不胫而走了。
西装店等级森严,先以区域分,再,以马路分,然后大牌名牌,声望最高的都有老主顾长户头,价钱高得你非到他那里去做不可,否则何以攀跻人夸示人?当年是以英国式为经典,中老绅士就之;法国式为摩登,公子哥儿趋之;意大利式为别致,玩家骑师悦之。
西装要讲料作,那时独尊英纺,而且必要纯羊毛,稍有混杂,身价大跌。夏令品类派力斯、凡立丁、雪克斯丁、 白畔叽等;冬令品类巧克丁、板丝呢、唐令哥、厚花呢等;春秋品类海力斯、法兰绒、轧别丁、舍维、霍母斯本、薄花呢等。所谓“英国花呢”,厚薄两型纷繁得热昏。国际最新杂志汇集上海,中国缝工无疑世界第一。
据一些老上海回忆,在三四十年代,一两黄金可以做二到三套上好英国呢三件套西装,价钱不菲
做西服最著名的莫过于“亨生”与“培罗蒙”了。前者创办于1929年,以款式新颖、工艺精湛而被同行誉为上海西装“一只鼎”。上海的西装行业曾有“七工头”与“五工头”之说,这是指一套西装花七个人工还是五个人工,“七工头”的档子自然高一些了。“亨生”属于“七工头”档子。创始人徐余章的开门徒弟林瑞祥在西服工艺造型和品种款式上独树一帜,创造出新型的“修长西服”,线条活泼流畅,领、胸、腰等部位平展舒适,被称为“少;少壮新潮西服”。“培罗蒙”开设于此前后年代,素有“西服骄子”之称,外观上平、直、戤、登、挺,内型上胖、窝、圆、服、顺,操作上推、归、拔、“四功”(刀、车、手、烫功)到家,上海人称为“海派西装”。
按照2 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尚标准,一套gent 1eman (绅士)的“行头”一般应该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一顶呢帽或草帽;
一套三件头西装;
内衣、衬衫和领带(或领结);
袜子和皮鞋(或连鞋罩);
其他的还有皮带或吊裤带、袖扣、领带扣针、襟针;
打火机、香烟盒、钥匙链、钱包……
西装成了老上海心目中的摩登象征,与精致、优雅同义。
.
老上海的香烟文化--香烟与香烟画片
香烟牌子:
茄力克(Garrik),这是最高级的香烟,英国直接进口,上海天津等地都不生产,五十支听装,一块银元一听,是达官贵人、豪富吸食的。当时有民谣: “眼上戴着托立克,嘴里叼着茄力克,手里拿着司梯克。”王了一先生散文《手杖》中曾用过这首民谣,见《棕榈轩詹言》之十。
三九牌(999)烟支细长,只有富豪女太太们吸。五十支听装。
三五牌(555)听装,也是高贵烟,价格同以上两种,也是英国生产,上海不生产。
白锡包(Capstan),上海俗称绞盘牌,因烟盒上印有轮船的绞盘而得名。白锡包是指烟盒内有锡纸,外面白纸包装。又因白纸上印蓝色图案、英文商标。天津、北京又称之为蓝炮台。有听装,亦多廿支盒装者。
绿锡包(The three castles),因烟盒绿色,叫绿锡包。但南北更多俗称“三炮台”,同白锡包一样,是当时十分流行的高级烟。五十支听装卖五角,二十支盒装卖二角。以上两种烟,开始进口,后来英美烟草公司、颐中烟草公司均在上海、天津取进口大桶烟丝,就地生产。还有一种黄色包装的,俗称“黄炮台”,行销不广、售价与以上两种同,都是高级烟。
红锡包(Ruby queen),上海俗称“大英牌”,北方俗称“大粉包”,粉红色听装或盒装,盒装十支,售价一角。听装每元三听,行销最广,最受工薪阶层欢迎。另有细支者,北方称之为“小粉包”,亦甚普遍。
强盗牌(The pirate),俗称老刀牌,十支装,行销极广,深入内地。价与小粉包同。以上均英商英美烟公司生产销售。均用外文商际。此外该公司均在上海、天津等地用中国烟叶生产之香烟,用中文商标,以品质高下排列如下:
大前门行销最广、最久,现在仍有此牌。
哈德门行销亦广、亦久,但次于“前门”。
大婴孩南方叫“小囡牌”,多行销农村。
公鸡牌多行销农村。
生产香烟,开始只有英商英美烟公司,后称颐中烟公司,不久即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由香港到上海开厂,据民国八年《北京旅行指南》该公司所登广告,有:
/大喜牌十支盒装、五十支听装均有。长城牌包装亦同上。其广告词云: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真正国货。民国八年,本公司创设已有十六年。所制各烟,纯用本国黄冈、南雄、均州等处所采烟叶,品质优良,气味香醇,如大喜、长城等烟,尤为价廉物美,远近驰名,爱国诸君,幸垂购焉。”/
据此亦可证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历史。此外记忆中之香烟牌号,如:人顶球牌、白金龙、大联珠、翠鸟牌,在北方城乡间,亦十分普遍,均十支小盒,五十盒一大匣。价钱都不贵,然其出产公司,已记不清,一时无法查考了。在二十年代后期,亦有宁波人陈楚湘、戴耕莘在沪创办华成烟公司,出“金鼠牌”香烟,其商标非常像“茄力克”之狮身人面卧像。当时亦无人议论其商标。此牌香烟,价格低廉,行销农村甚广。后又出著名之“美丽牌”高档香烟,烟盒中间印一椭圆形时装女士像。“美丽牌”烟质量又好,价格适中,在中高档烟中,吸者最多,一时超过大英牌和大前门。香烟广告亦在各大报章、杂志及各闹市大广告牌上刊载。前文所述,只及英美烟公司、南洋兄弟烟公司、华成烟公司,这些都是最大的几家。但香烟生意,是一种税收最多、最赚钱的生意,不但竞争剧烈,而且前半世纪中,投资此项生意的小厂也多,手头资料,自清末民初,直到三四十年代,就有“上海瑞华”、“中国惠南”、“上海和兴”、“上海中兴”、“中华海员”、“亡梅福新”、“上海锦华”等烟草公司。这自是极少的一部分,其间开业、倒闭、再开业,又不知有多少,兴废之间,也是一部小小的沧桑史了。以上说的还主要是上海一市,其它天津、青岛当时也有一些香烟厂,地方如山西阎锡山西北实业公司,也办过香烟厂,生产过“雁门关”、“五台山”牌香烟,但时间不长,知者已很少了。
三四十年代,国人吸烟,都习惯吸英国式香烟,好的是弗吉尼亚烟叶制造,国产烟叶多用凤阳(安徽)、许昌(河南)、黄冈(湖北)、南雄(广东)、均州(河南禹县)等地所产。 “七·七”事变前,几乎极少人吸美国烟,如“骆驼”、“吉士”等牌子。美国烟的流行是抗战胜利后才开始的。这时早已没有香烟画片了。
香烟画片
诸多商标的香烟,除去开烟厂的老板而外,要许许多多从业人员。这中间管理人员、生产工人、运输、销售等不要说了,而且还要好的印刷厂、印刷工人,更重要的是美术设计人员。漂亮的烟盒要美术设计,广告要设计,要画师画时装仕女画。为“美丽牌”,画广告的谢之光,就是一时著名的专画香烟广告的画家。还有不少专门给香烟画片作画稿的不知名画师,这些画片最为儿童、小学、初中的学生喜爱,因而这些不知名的画师也可以说是早期的儿童读物画家”。因为香烟是大人吸的,而烟盒里的画片却是当年儿童最爱玩的玩具。烟盒里的画片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这个问题恐咱很难确切回答,但可以肯定,在清代光绪末年、宣统年间就十分普遍了。手头的画片资料,里面画的三百六十行,就全是梳辫子的。有一张上海瑞华烟公司的画片,背面印着龙旗,这是清末大清国的国旗,现代人已很少见到了
烟草公司当时在听装或匣装香烟(当时只有十支装硬匣,尚未风行二十支软匣)内,都附入一张香烟牌子,上面都印有单色或彩色的图画或照片。如明星照和风景照片,但多数是画的《三国志》和《封神榜》人物,每张一人,也有戏出多人场面,还有花鸟及民间风俗等画面,内容极为广泛,数量也庞大,有的一整套要一百多张。以后不乏收集香烟牌子的收藏家。我曾在四十年代在孟德兰路(今江阴路)一姚姓家(忘却名字)看过他收藏的各种香烟牌子,有数万种之多,而且大多是整套的,大小各不相同,真是洋洋大观。所以在抗战前,像我在幼年时,都有收集香烟牌子的爱好,孩子们玩弄香烟牌子,风气很盛,直到抗战爆发前后,香烟匣内才取消了附赠香烟牌子,目前在过去年代盛行的香烟牌子,已难于看到了,已成历史陈迹
香烟画片是在抗日战争后消失的,当时战火纷飞,已无暇及此了。
除香烟牌子外,香烟公司另外做广告的方法,就是每年印送月份牌,亦即现在的年历。当时的月份牌印得很大,有整张,也印得比较讲究,民间都把它悬挂室内。内容都是画的美人,画得很时髦,也有画儿童的形象。画法是用擦笔画加水彩,用喷笔画出来。这是专门在月份牌上流行的一种特殊画法。因此画面十分细腻准确,美丽悦目,容易吸引人。但这是商业性的,并非艺术性的。在当时流行全国,极为风行,这种类似月份牌的画,一九四九年以后还有生产,都改为新内容的月份牌年画了。
关于香烟广告月份牌的作者,最早开始于民国初年,由郑曼陀最早使用这种画法,所以他是中国使用擦笔水彩喷画最早的一人。其后有杭稚英、谢之光、金梅生、张碧梧、金雪尘、李慕白,都是擅画月份牌香烟广告画的人,其中杭稚英名望最大,另外谢之光及华成烟公司的张秋寒等,均擅画报刊香烟广告(黑白的),名声很大,谢后改画国画,张则专画香烟包装
烟画上第一位五彩精印的京剧大明星, 就是著名的戏剧大师梅兰芳博士。 民国烟卡
老刀牌香烟广告 启用了当时戏曲名角吕月樵之女吕美玉的《失足恨》剧照头像作标志华成烟草公司的一幅广告。
老上海独有的“洋泾浜英语”老上海,就算是底层的劳动者,大多也会讲一些简单的英语,不妨碍和洋人们的交流,比如保姆,花匠,司机,厨子,服务生,售货员等等,更勿说是洋行人员或文职人员了。 洋泾浜英语是十九世纪中外在上海开始使用的混杂语言,只有口头形式,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变体很多。 它是英语与上海话结合的产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宁波话与粤语的影响。其语法不符合英语习惯,语音受汉语影响。该语言流行于当时的上海洋泾浜周边地区,故由此得名。由于该语言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洋泾浜英语”一般被认为与中式英语具有相同的含义,但事实上它只是中式英语的一个代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为特殊的历史意义。
洋泾浜是上海的一条小河流,与黄浦江相连,从今延安东路渡口西向流至今西藏南路。在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区,洋泾浜正是英法租界的界河。租界设置后,大量的商业机构出现在小河两岸,洋泾浜也因此成为上海对外贸易的一条重要的河流。由于中外商人语言交流不便,“洋泾浜英语”便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诞生了。
最初的洋泾浜英语多为英语和粤语的混合体,这是由于香港、澳门、广州的洋行纷纷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一些广东地区的职员纷纷进入上海,在与英国商人的沟通中,逐步形成了最初的洋泾浜英语。
随后,上海的其他籍商人为了获取直接与外商交流的机会,纷纷学习英语。而此时,宁波商人也大量涌入上海,出版商看准商机,出版了《英话注解》,该手册使用汉字对英语进行注音,由于该书六位作者全是宁波人,因此使用的汉字发音为宁波方言。因此洋泾浜英语逐渐变为英语、上海话、宁波话的混合形式为标准,各种出版物也越来越多,成为当时被广泛使用的中英商业语言。
关于洋泾浜老上海有个经典笑话,无从考问真假,众人一笑而已:一个厨子去洋人家里应聘,和女主人谈条件时想吃在东家,住在东家,就是现在的包吃包住,结果,该厨子出口为“eat you,sleep you".
趣味洋泾浜绕口令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诺(no),如此如此沙咸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洋行买办江摆渡(comprador),小火轮叫司汀巴(steamer)。
翘梯(tea)翘梯请吃茶,雪堂(sit down)雪堂请侬坐。
烘山芋叫扑铁秃(potato),东洋车子力克靴(rickshaw)。
打屁股叫班蒲曲(bamboo chop),混账王八蛋风炉(daffy low)。
那摩温(number one)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杀老夫(shroff)。
麦克(mark)麦克钞票多,毕的生司(empty cents)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
上海市区并不大,整个城市的面积至今远远小于北京。但其间生活着的人,却大异其趣。虹口有虹口的气氛,西区有西区的样子,南市有南市的温情……各区域居民之间,因为祖籍不同、移民来上海后从事的职业不同,从生活方式到精神状态都有明显的差别。
老上海一些著名建筑新旧名称对比:001 亚细亚大楼 冶金设计院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号
002 上海总会 东风饭店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号
003 汇丰银行大楼 浦东发展银行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2号
004 江海关 上海海关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3号
005 汇中饭店 和平饭店南楼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9号
006 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北楼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0号
007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3号
008 怡和洋行 市对外贸易局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7号
009 东方汇理银行 市公安局交通处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9号
010 百老汇大厦 上海大厦 虹口区北苏州路2号
011 上海邮政总局 邮电管理局 虹口北苏州路276号
012 苏联领事馆 俄罗斯领事馆 虹口区黄浦路20号
013 四行储蓄会大楼 国际饭店 黄浦区南京西路170号
014 西侨青年会 体育俱乐部、市体委 黄浦区南京西路150号
015 华安人寿保险公司 华侨饭店 黄浦区南京西路104号
016 大光明大戏院 大光明电影院 黄浦区南京西路216号
017 跑马总会 上海图书馆 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
018 老新永安公司 华联商厦、华侨商店 黄浦区南京东路627号-635号
019 先施公司 时装公司、东亚饭店 黄浦区南京东路690号
020 新新公司 第一食品商店 黄浦区南京东路720号
021 大新公司 第一百货商店 黄浦区南京东路830号
022 大上海大戏院 大上海电影院 黄浦区西藏中路520号
023 华懋公寓 锦江宾馆北楼 卢湾区长乐路109号
024 峻林公寓、茂名公寓 锦江宾馆中、西楼 卢湾区茂名南路65-125号
025 公共租界工部局 市政工程局 黄浦区汉口路153号
026 圣三一基督教堂 黄浦区政府礼堂 黄浦区九江路江西中路
027 金城银行 交通银行 黄浦区江西中路200号
028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 体育学院、办公楼 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029 江湾体育场 上海市体育场 杨浦区国和路346号
030 大世界游乐场 大世界游乐场 黄浦区西藏南路1号
031 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 淮海饭店 黄浦区西藏南路123号
032 南京大戏院 上海音乐厅 黄浦区延安东路523号
033 宏恩医院 华东医院干部病房楼 静安区延安西路17号
034 杨树浦水厂 杨树浦水厂 杨浦区杨树浦路许昌路
035 徐家汇天主堂 徐家汇天主堂 徐汇区蒲西路158号
036 佘山天主教堂 佘山天主教堂 松江县佘山
037 国际礼拜堂 国际礼拜堂 徐汇区衡山路58号
038 嘉道理爵士住宅 市少年宫 静安区延安西路64号
039 沙逊别墅 龙柏饭店1号楼 长宁区虹桥路2409号
040 汾阳路79号住宅 工艺美术研究所 徐汇区汾阳路79号
041 马勒住宅 团市委 静安区陕西南路30号
042 盛宣怀住宅 日本领事馆 徐汇区淮海中路1517号
043 王伯群住宅 长宁区少年宫 长宁区愚园路1136弄31号
044 汾阳路45号 海关专科学校办公楼 徐汇区汾阳路45号
045 淮阴路姚氏住宅 西郊宾馆4号楼 长宁区淮阴路200号
046 步高里 步高里 卢湾区陕西南路387号
047 新康花园 新康花园 徐汇区淮海中路1273号
048 修道院公寓 湖南街道办事处 徐汇区复兴西路62号
049 美琪大戏院 美琪影剧院 静安区江宁路99号
050 华业公寓 华业大楼 静安区陕西北路175号
051 孙科住宅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办公楼 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
052 虹桥路2310号住宅 纺织系统疗养院 长宁区虹桥路2310号
053 泰安路115弄花园里弄住宅 住宅 长宁区泰安路115弄
054 多伦路250号住宅 住宅 虹口区多伦路250号
055 涌泉坊 涌泉坊 静安区愚园路395号
056 裕华新村 裕华新村 静安区富民路182弄
057 兴国路住宅 兴国宾馆1号楼 长宁区兴国路72号
058 瑞金二路住宅 瑞金宾馆1号楼 卢湾区瑞金二路18号
059 尚贤坊 尚贤坊 卢湾区淮海中路350弄
060 基督教慕尔堂 沐恩堂 黄浦区西藏中路316号
061 董家渡天主堂 董家渡天主堂 南市区董家渡175号
062 法邮大楼 住宅总公司 中山东二路9号
063 有利银行 民用设计研究院 中山东一路4号
064 万国商团 长江航运公司 中山东一路6号
065 通商银行 盘谷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7号
066 华俄道胜银行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中山东一路15号
067 台湾银行 工艺品进出口公司 中山东一路16号
068 字林西报大楼 丝绸进出口公司 中山东一路17号
069 麦加利银行 市水产局 中山东一路18号
070 横滨正金银行 市工商银行 中山东一路24号
071 英国领事馆 机关事务管理局 中山东一路33号
072 外滩信号台 外滩史陈列馆 外滩
073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 外滩
074 乍浦路桥 乍浦路桥 乍浦路
075 四川路桥 四川路桥 四川路
076 格林邮船大楼 上海广播电台 北京东路2号
077 洋行 海运服务公司 滇池路100号
078 洋行 电视杂志社 滇池路120号
079 洋行 圆明园酒家 北京东路81号
080 国华银行大楼 黄浦税务局 北京东路342号
081 广学大楼 文体进出口公司 虎丘路128号
082 光陆大戏院 外贸局会堂 虎丘路146号
083 银行工会大楼 爱建公司 香港路59号
084 洋行 上海广告公司 圆明园路97号
085 女青年会大楼 市政设计院 圆明园路133号
086 真光大楼 真光大楼 圆明园路209号
087 慈淑大楼 东海商都 南京东路353号
088 嘉陵大楼 南京东路353号
089 麦家圈医院 仁济医院 山东中路45号
090 正广和公司 机要局 福州路44号
091 总巡捕房 市公安局 福州路185号
092 美国花旗总会 市高级法院 福州路209号
093 大来大楼 广东路51号
094 永年人寿保险公司 轻工业局活动室 广东路93号
095 申报馆 三环房产公司 汉口路309号
096 吉祥里 吉祥里 河南中路531号
097 礼记洋行 江西中路255号
098 汉弥登大楼 福州大楼 江西中路170号
099 都城饭店 新城饭店 江西中路180号
100 建设大楼 市冶金局 江西中路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