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违反“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不在少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是非观念同学校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第一,家庭的溺爱。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家庭的中心,从小家里的大小事
就必须迎合他们的心意,否则就闹个天翻地覆。有的家长甚至明白告诉学校:“这个孩子我们是管不了了。从小他就是要干嘛就干嘛。”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败,养成学生事事只考虑自己的“以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性格带到学校后就表现为做事随心所欲,不顾及学校纪律,由于过度自信而表现出的自负行为。第二,家长的消极影响。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是,有的家长因为自身素养差;有的家长利用职权谋私;有的家长为了个人的目的趋炎附势。这些消极的“示范”,对学生的成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避免地起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2.社会因素。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学校、邻里、单位等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社会变革,特别是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厦门经济特区的院校,20多年来整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人文环境、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摆在大学生眼前的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而在对未来的把握中,有些同学迷失了自己。有的追求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有的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的漠视学校的教育管理,抵制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这些在旷课睡觉、逃课泡吧等问题上都有所表现。
3.心理因素。第一,逆反心理。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青年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这是一个矛盾与危机并存的时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形成了逆反心理。有的同学以为学校的管理侵犯了他的自由,于是就以违纪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迟到、旷课、逃学、吸烟等问题上。第二,从众心理。人的从众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群体安全感的“合群倾向”决定的。从众心理在作弊和宿舍违纪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在统计数字中有10%的同学选择了“自己也想作弊,不然就吃亏了。”做出该种选择的同学主要就是从众心理的驱使,认为别人作弊我也可以作弊,反正大家都作弊就法不责众了。这也是学生违纪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4.道德因素。在问卷中问及“你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是否满意?”时,有31%的同学表示满意,有51%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另有18%的同学觉得说不清。而在问及“当你看到你认识的人无公德心时,你会怎样?”时,有38%的同学在不道德的行为面前退了下来。这种情况表明大学生们既渴望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又不愿意或者不知道该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的心态。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健康情感,道德观上存在着是非不清的情况。
三、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的思考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但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因而,笔者就此展开了一些思考:
1.教育要走进大学生心里。我们面对的大学生是正处在青年中后期的年轻人,他们的心理即将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处于一个较复杂的状态之中,易喜易怒、讲义气、讲究个性是他们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他们违纪的主要因素。我们的教育未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在学生违纪的问题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工作中必须遵循青年心理发展规律,把握教育的分寸与时机,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里。
2.教育要融入课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知、情、意、行完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知和行是辩证统一的。任何割裂知行辩证关系的教育都不可能有好的成效。教师应试图让学生理解,无知而行是盲目的;只知不行即是空洞的。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为,才能摆正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才能正确看待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才能直接体会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克服对形势看法的片面性,才能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成绩、挫折与坎坷。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行为思想道德修养课对策
[论文摘要]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挥洒热情、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因迷失自我而否定社会等现状的分析,引发对当前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如何走进大学生心里,把教育融入课堂及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让学生把自己的现状与未来联系起来以正确面对社会等观点的一些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不少都被逐步打破,人们再也不愿意遵循传统的公式解题,而要用崭新的方法活出真我的风采,找出人生的答案。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拥有满腔热情,却不知如何挥洒;他们渴望社会的认可却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他们渴望良好的道德环境却不知该从何做起;他们渴望国家、民族的富强却迷失在征途中;他们虽然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却缺乏社会经验;他们虽然没有了同龄人升学的压力,却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挑战——就业的巨大压力。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在商品意识、市场观念的熏陶下,厦门经济特区的大学生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多样化及政治上不稳定、心理情绪化、生活方式随意等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笔者是在对鹭江职业大学学生发出1205份问卷(回收1037份,回收率为89.03%)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就大学生日常思想行为出现的某些问题展开思考的。
一、鹭大在校生日常行为呈现的一些问题
1.迟到、旷课问题。有人说“没有不迟到、旷课的大学生”。针对大学比较普遍存在的迟到现象我们设了一问:“你会准时上课吗?”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纪律观念还比较强的,能够按要求准时到校上课。学生上课不准时的情况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26%,其中迟到5分钟以内的占5%,而迟到15分钟以上占1.5%。调查分析表明,学生的迟到、旷课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2.逃学问题。在问及“上学时,你是否逃过学?”这个问题时,学生反映出的情况是:二年级的出勤率相对较稳定,逃学率略低于一、三年级。从性别比率上看男生的逃学率要高于女生,这也许同性别天性有关。从文理科的区分上看,文科生的逃学率要高于理科及文理兼收的学生,而文理兼收学生的出勤率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是最高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逃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至于为什么逃学,下面我们再做分析。
3.开会问题。大学生的政治学习、表彰大会、学术报告、讲座等会议形式丰富多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充实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但据说,大学生最讨厌的集体活动之一就是开会。为此,我们通过问卷了解到:①女生的注意力比男生好一些,男生讲话的情况比听音乐、看书的略多,而女生则是听音乐、看书的略多于说话的。②从年龄划分上看,开会的注意力按年级的升高而递减。具体表现在一年级同学开会时和周围同学讲话要比听音乐、看书的多;二、三年级同学则较倾向于开会听音乐、看书。
4.宿舍违纪用电问题。学生宿舍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学生对此有点抵触情绪。在宿舍区违纪用电问题上,呈现出男生在宿舍区违纪用电的行为高于女生,而且他们的违纪行为倾向于公开化,在“别人用,我也用”的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明目张胆地用电”的行为大有增加。说明宿舍区用电问题上存在私自用电和未私自使用的行为,并呈现出两头大的趋势。
5.吸烟问题。各高校在学生守则中都明令禁止大学生吸烟,然而在与同学的日常接触中,却不时有浓浓的烟味扑鼻而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定了有关吸烟的问题,从中我们看到,学生的吸烟行为是确实存在的,二年级吸烟人数的比率要略高于一、三年级,而且令我们吃惊的是,女生中抽烟者不乏其人。
6.考试作弊问题。严禁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主要是为了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可有些同学却总是铤而走险,以身违纪,而且屡禁不止,“前仆后继”。为此,我们在问卷中了解到,在作弊问题上有20%的人认为可以理解,有17%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也就是说,有占总数近2/5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支持别人作弊;有34%的人自己虽然反对作弊却保持沉默;有10%的同学认为不作弊自己就吃亏了。从这个比率上看又有近2/5的同学默认别人的作弊行为。只有剩下近1/5的同学旗帜鲜明地反对别人作弊。可见学生作弊之风日盛。
3.教育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一个人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强化。学校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制定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条例并严格实施,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法规上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让学生了解现状和未来的联系。一些在校生在行为上“犯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把自己的现状与将来成为什么“人才”联系起来。对一个正常运行的社会来说,它所需要的人才,一定要适应它的发展需要,符合它的利益标准的德才兼备的人。有德无才干不成事,有才无德会干坏事。人才成长的事实说明这样的规律:品德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5.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在某些程度上难以贯彻。青年心理是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部分,他们的个性发展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有关,随着其生活范围的扩大,其行为就会有所变化,大学生在受到社会负面影响之后,会不自觉地把社会的习气带进校园,然后又在同学中相互传染,以现实的负面例子来为自己的违纪开脱。所以,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社会将永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现状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违反“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不在少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是非观念同学校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第一,家庭的溺爱。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家庭的中心,从小家里的大小事
就必须迎合他们的心意,否则就闹个天翻地覆。有的家长甚至明白告诉学校:“这个孩子我们是管不了了。从小他就是要干嘛就干嘛。”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败,养成学生事事只考虑自己的“以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性格带到学校后就表现为做事随心所欲,不顾及学校纪律,由于过度自信而表现出的自负行为。第二,家长的消极影响。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是,有的家长因为自身素养差;有的家长利用职权谋私;有的家长为了个人的目的趋炎附势。这些消极的“示范”,对学生的成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避免地起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2.社会因素。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学校、邻里、单位等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社会变革,特别是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厦门经济特区的院校,20多年来整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人文环境、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摆在大学生眼前的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而在对未来的把握中,有些同学迷失了自己。有的追求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有的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的漠视学校的教育管理,抵制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这些在旷课睡觉、逃课泡吧等问题上都有所表现。
3.心理因素。第一,逆反心理。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青年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这是一个矛盾与危机并存的时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形成了逆反心理。有的同学以为学校的管理侵犯了他的自由,于是就以违纪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迟到、旷课、逃学、吸烟等问题上。第二,从众心理。人的从众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群体安全感的“合群倾向”决定的。从众心理在作弊和宿舍违纪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在统计数字中有10%的同学选择了“自己也想作弊,不然就吃亏了。”做出该种选择的同学主要就是从众心理的驱使,认为别人作弊我也可以作弊,反正大家都作弊就法不责众了。这也是学生违纪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4.道德因素。在问卷中问及“你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是否满意?”时,有31%的同学表示满意,有51%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另有18%的同学觉得说不清。而在问及“当你看到你认识的人无公德心时,你会怎样?”时,有38%的同学在不道德的行为面前退了下来。这种情况表明大学生们既渴望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又不愿意或者不知道该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的心态。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健康情感,道德观上存在着是非不清的情况。
三、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的思考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但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因而,笔者就此展开了一些思考:
1.教育要走进大学生心里。我们面对的大学生是正处在青年中后期的年轻人,他们的心理即将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处于一个较复杂的状态之中,易喜易怒、讲义气、讲究个性是他们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他们违纪的主要因素。我们的教育未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在学生违纪的问题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工作中必须遵循青年心理发展规律,把握教育的分寸与时机,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里。
2.教育要融入课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知、情、意、行完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知和行是辩证统一的。任何割裂知行辩证关系的教育都不可能有好的成效。教师应试图让学生理解,无知而行是盲目的;只知不行即是空洞的。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为,才能摆正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才能正确看待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才能直接体会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克服对形势看法的片面性,才能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成绩、挫折与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