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的教育思想 贾谊 贾谊的教育思想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年少时就展现出了易于常人的天赋,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之后受到大臣周勃、灌婴的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贾谊简介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年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人,今河南省洛阳东市,曾做过长沙王太傅,所以世人也称呼贾谊为贾太傅,贾长沙。是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著作《过秦论》、《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贾谊简介。

贾谊像

贾谊从小就刻苦读书,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无所不通,酷爱文学的他曾经做过《左传》的注释,虽然后世流传时早已失传。公元前180年,也就是汉高后八年,吴公被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便向汉文帝推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贾谊,从此,贾谊走上仕途,被任命为博士,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出现。他在博士期间,让其他人都很敬佩他的才能,也受到汉文帝的重用。文帝二年,贾谊提出的《论积贮疏》得到了汉文帝的认可。同时贾谊还协助汉文帝修改了许多的政策和国家法令,这样一来,贾谊得罪了不少的功臣元老。汉文帝有个宠信的官员邓通,虽然他没有任何的才能本事,但是由于汉文帝的迷信将他视作心腹。他和贾谊两看相厌,在邓通屡进谗言的情况下,汉文帝疏远了贾谊,贾谊被贬出京师。在汉文帝十一年,贾谊作为梁怀王的太傅,眼见梁怀王摔死,而郁郁难安,在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因为过度忧郁而去世。享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进步主张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贾谊与晁错

贾谊与晁错虽然都是西汉的名臣,他们都有一整套治国的理论,但如果细细比较,晁错治国的才能远在贾谊之上,晁错可以做丞相,但贾谊却只适合做个太子老师。但晁错的结果因为削藩惹怒诸侯王终被汉景帝错杀,可见晁错也有失误之处。

贾谊图像

贾谊曾言“举贤而民化善”、“吏贤使民治”就是如何“御民”的一个方面了。其实“法治”与“仁政”在贾谊、晁错看来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同时,他们俩人都力主削藩,贾谊还曾引用黄帝的话说:‘中午阳光最好的时候,一定要晒东西!手中握有利刃的时候,就要不失时机地宰杀牲畜。”主要认为要使诸侯王都忠于朝廷,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都变得国小势弱,王国势弱就容易约束诸侯遵守礼义,封地狭小诸侯就不会有野心。他主张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而晁错是个急性子的人,从削弱藩王势力的问题上就能够看的出来。他认为,对于吴王刘濞,削他的封地会反,反之,不削他的封地也要反。现在削他的封地,反得比较快,祸害就能小一点小;若果现在不削他的封地,反得迟一些,但祸害就大了。晁错这样的思维确实很正确;但是他所提出的削地的办法,却人为地激化了矛盾,与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逐渐削弱的办法相比,是有些激进来写,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说晁错在这一点上策略不如贾谊,贾谊的办法不失为一个万全之策,尽管在方法上南辕北辙。当然方法不同所造就的结果也就不同了,像他们俩命运就大不相同了,晁错最终被景帝腰斩于市。

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是我国汉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博览群书、思想独特,曾经担任博士、太傅等职位,开始时很受汉文帝的赏识,但是后来却被佞臣诬陷,最终落得郁郁而终的下场。而他还有个著名的小典故,“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发生在他所被重用的期间。

贾谊图片

汉文帝在位期间,虽然创造了文景之治的强盛安定时期,百姓也非常的富有,但是他同时也是个非常迷信的人,素来喜爱谈论鬼神的事情,若是认真起来便是国家社稷也完全不放在心上。而贾谊是个非常有名望的学士,他学识丰富,对天地万物无所不精通。

有一次汉武帝将贾谊招进宫中。汉文帝在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召见了贾谊,可是在这样郑重其事之后却是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他认为贾谊才思敏捷又博览群书,对鬼神之事肯定也有所了解,而贾谊原本还以为汉文帝的召见是为了国家社稷大事,是为了他才华而对他的重视,可是却完全相反。汉文帝听说鬼神之事的时候,越听越专心,甚至情不自禁的向前挪动了席子,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也是由来于此。

这句话出自李商隐的《贾生》,当时贾谊被贬,许多文人志士都为他萌生不平之意,李商隐也是如此。这句话尖锐的指出了汉文帝并没有真正的重视人才。讽刺了当朝政府的腐败,也指出了贾谊空有才学却无法发挥才能的境地。

西汉名臣贾谊作品欣赏

贾谊作品

贾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作品主要有两类,分别是散文和辞赋。散文中的代表作有《过秦论》、《陈政事疏》等。而辞赋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

贾谊作品《过秦论》节选图片

出生于汉高帝七年的贾谊,从小就爱好文学,才学过人,汉文帝登基,因为吴公的赏识而举荐为博士,在此之后,提出了《论积贮疏》,贾谊的作品受到了汉文帝的称赞,他在其中主张重视农业发展,鼓励农业生产,这对当时汉朝的经济恢复和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但是因为贾谊触犯了朝中许多元老大臣的利益,又受到佞臣邓通的诬陷,贾谊最终被贬出京师,他由此想到了和自己境地相同的屈原,所以在经过湘江的时候,谢了一首《吊屈原赋》,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心,也通过描写屈原而抒发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在被贬入长沙之后,做长沙王太傅时,有感而伤做出了《鵩鸟赋》,也也因为如此,至今在长沙还保留着贾谊故居用来纪念。汉文帝七年,汉文帝再次召回贾谊回京师,可是却因为长时间的郁郁不得志,在梁怀王坠马之后贾谊整日自责哭泣,在第二年郁郁而终。

贾谊虽然早早过世,但贾谊作品文采和才能让后人敬仰赞叹,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做《屈原贾生传》,《汉书》中也有《贾谊传》,由此可见,社会各界各个时期的人物都对他极其敬仰,对他的早逝表示惋惜。

贾谊是哪个朝代的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汉时期著名而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贾谊像

被吴公推荐,汉文帝封他为博士,是西汉时期众博士中最为年轻的,后来因为表现出众而被汉文帝升为太中大夫。他对国家政治方面有很多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让汉文帝对对他非常欣赏和器重,在打算升他做公卿的时候,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发对。而汉文帝那时候重视封建迷信,宠信的佞臣邓通多次进谗陷害,贾谊最终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

汉文帝年间民众生活颇为安康,而社会也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汉文帝便有些骄傲自满了,对鬼神之事越来越感兴趣,有一次还在深夜将贾谊招进宫中,贾谊以为有大事发生,郑重其事的和汉文帝进了内室,却不料汉文帝竟然是因为觉得他文学出众,所以想要向他问询鬼神之事。

有这样的君主也就对贾谊被贬不意外了。贾谊在被贬期间虽然依旧如往常一样关心国事,甚至也会想汉文帝进言上表,但是他的心情是无比愤懑和忧郁的,在此期间他写出了著名的著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又在《过秦论》中明确的阐明了秦朝由兴起到鼎盛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和原因,意在想要点醒汉文帝重视之前的经验教训。汉文帝除了迷信之外也算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对贾谊的政论意见大多数都会采纳和重视,就这样贾谊为西汉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

西汉时期的洛阳人作为政治家,他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抱负,因为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以失败而告终,不过他的政治眼光和对政论的见解深深的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是他的思想立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基础上,从而变得更加系统和长远。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新书》中,归纳之后可分为以下几点。

贾谊雕像

第一就是以礼教作为治国的根本。贾谊因为总结秦国的教训,认为“违礼仪,弃伦理”是造成社会风气秽乱的根本,拥有儒家思想的他强调以礼治国。而礼教的作用就是防患于未然,这就决定了这种治国教育理论必须依靠教化来实现,由于他继承了儒家思想,是以非常严谨的思维强调了教化的首要地位。

第二论君主教育的意义。古代封建社会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准,君主本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兴衰荣辱,因此对于太子也就是君主继承人的教育极其重要,君主极其继承人的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三论胎教和保傅制度。贾谊认为,人们的天性差别不大,大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孕育时期和后天的培养中,也就是说在胎教和出生后。胎教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极其有特点的内容。而保傅所说的就是为太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这样既容易实施教育理论效果也会很好。虽然贾谊这样认为,但是他也知道,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完全杜绝不良的影响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贾谊吊屈原赋作品赏析

贾谊吊屈原赋

贾谊吊屈原赋说的是贾谊因为汉文帝听信谗言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他在就任途中路过湘江,感叹自己和屈原相同的遭遇,所以做了《吊屈原赋》。

贾谊吊屈原赋部分图片

《吊屈原赋》所描写的世界是非常黑暗和昏庸的,表达了对屈原深深的同情的同时,也有对自己无辜受罪的愤怒感慨。这首《吊屈原赋》是汉代文化的重要作品,因为这是以骚体写出的抒情作品,更是开创了汉代诗人感怀追悼屈原的先例之作。

贾谊在政治舞台上一直顺风顺水,他所提出的政论和意见让汉文帝很是欣赏,屡次升官,在想要提拔他担任公卿之位时,因为触及了许多其他大臣的利益,故而遭到诋毁,最终被贬,在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出任长沙王太傅。长沙在那个时候被认为是荒远偏僻的地方,贾谊心中忧郁,觉得自己的人生再无希望,心情低落的他看着滔滔江水,忍不住想起屈原的一生,而自己和屈原相似的经历让贾谊心生感慨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

其实在赋中,贾谊对屈原的遭遇描写也是对他自身处境的感伤,用别人的经历来感怀自己,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身的愤愤不平。但是他也表明了自己并不赞同屈原以身殉国,这是对自身和国家的不负责任,也成全了小人得志的不公平。贾谊认为,就算自己现在处境恶劣,但是也应该顽强的过下去。

贾谊是哪个朝代的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汉时期著名而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贾谊像

被吴公推荐,汉文帝封他为博士,是西汉时期众博士中最为年轻的,后来因为表现出众而被汉文帝升为太中大夫。他对国家政治方面有很多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让汉文帝对对他非常欣赏和器重,在打算升他做公卿的时候,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发对。而汉文帝那时候重视封建迷信,宠信的佞臣邓通多次进谗陷害,贾谊最终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

汉文帝年间民众生活颇为安康,而社会也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汉文帝便有些骄傲自满了,对鬼神之事越来越感兴趣,有一次还在深夜将贾谊招进宫中,贾谊以为有大事发生,郑重其事的和汉文帝进了内室,却不料汉文帝竟然是因为觉得他文学出众,所以想要向他问询鬼神之事。

贾谊的教育思想 贾谊 贾谊的教育思想

有这样的君主也就对贾谊被贬不意外了。贾谊在被贬期间虽然依旧如往常一样关心国事,甚至也会想汉文帝进言上表,但是他的心情是无比愤懑和忧郁的,在此期间他写出了著名的著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又在《过秦论》中明确的阐明了秦朝由兴起到鼎盛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和原因,意在想要点醒汉文帝重视之前的经验教训。汉文帝除了迷信之外也算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对贾谊的政论意见大多数都会采纳和重视,就这样贾谊为西汉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贾谊不至公卿论

《贾谊不至公卿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所作。这篇文章中关于贾谊的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而语言严谨顺畅,是欧阳修比较优秀的文章之一。

贾谊像

在这篇文中,欧阳修肯定了贾谊的才能,认为他的才华绝对可以超越伊尹和管仲,而他的政治主张也是非常敏锐和现实的,可是汉文帝却不懂的招揽人才,重视人才,使得满腹才能的贾谊倍受打击,最终导致了贾谊郁郁而终,对贾谊的境地表示了痛心和惋惜,也根据文中观点,驳斥了汉书中对贾谊“天年早终而非不遇”的观点认知。

贾谊十八岁就才名远播,在二十岁时被任命为博士,他的一些意见,常常让大臣们感叹不已,汉文帝也十分的喜欢,贾谊受到重视,将自己的政治主张提了出来,也就是因为这个受到了一众大臣们的敌对,于是在贾谊二十三岁汉文帝提出让他任公卿之位的时候,受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和阻拦,邓通作为汉文帝的宠信,更是出言诬陷,促使贾谊被贬到长沙。等到汉文帝想起贾谊的时候,已经到了汉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而这次回到京师,贾谊并没有受到预想中被重视重用的情况,反而被询问鬼神之事,并且再此之后才感叹贾谊学问高超,但是在这样的认知中,汉文帝还是被邓通怂恿,让贾谊做了梁怀王的太傅。这样的怀才不遇最终导致了贾谊的郁郁而终。欧阳修的《贾谊不至公卿论》阐明的正是这种观点。

西汉文学家贾谊散文赏析 贾谊鵩鸟赋艺术特点

贾谊散文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写出的散文声情并茂见解独特,其中以《过秦论》和《陈政事疏》为主要代表。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贾谊散文的主要思想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贾谊像

首先,贾谊比较重视民心,主张重视以民为本,反对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等,其次,贾谊认为只有坚决的反对和打击地方政权割据的势力才能真正的统一国家政权,同时推行仁义的思想,间接的巩固当权统治者的中央政权。第三点,认为在抵抗外敌保持国家完整的同时应该缓解和妥善处理社会各界的矛盾。第四,重视礼教的道德规范作用,用来改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第五点主要体现在《过秦论》中,注重前朝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再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来做出统筹的安排。

这些贾谊主张的积极进步思想与他的艺术功底完美的结合起来,形成了贾谊别具一格的散文特点。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激昂的感情,气势充足跌宕起伏,既可以生动的表现出深刻的含义,又通俗易懂让人一目了然。他有机结合的政论让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显示出贾谊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具有大量的排比句,语言丰富内容华丽,使得文章天衣无缝文辞优美。

贾谊政治目光敏锐,他自己从小又是博览群书,关心时政要闻,但是他自身的经历又比较坎坷,这也使得他的散文时而慷慨自信时而忧郁感叹。

贾谊 鵩鸟赋

《鵩鸟赋》是历史上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贾谊所作,那个时候,贾谊因为被小人所陷害,被贬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这首诗赋用鵩鸟来抒发表达对自己境遇的忧愤不平之情,并揉合老庄的生死祸福等思想来寻求自我解脱。整首赋感情浓郁,用深沉的格调为基础,一气呵成。

贾谊像

鵩鸟指的是猫头鹰,在古代猫头鹰被看作是不祥之鸟,而贾谊那时候被贬,心情本就不好,长沙潮湿闷热的天气又让他极不适应,他以为自己可能要在不久后死在这里,在这个时候,他看见了带着不详气息的鸟,让他的心情更加消沉低落,文中不断的强调自己对于即将死亡的预感,贾谊其实也是在进行自我安慰,因为现在的情况已经很不好了,也许死并不是那么可怕。

贾谊对于自己的境地很是困苦无奈,他想要将心里的疑问向别人倾诉,而这只猫头鹰就被他喻作了人物,一问一答间,他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并且双方都引用了大量的道家思想,这一文中虽然含有道家的思想,但是又与之不同,他为自己怀才不遇而苦恼悲愤,又应为自己身体上的疲惫而感到哀伤,同时更担心的却是前途和生死的未卜。通过这首赋,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出离了愤怒但是又无可奈何。

在诗词歌赋的艺术上,贾谊的《鵩鸟赋》十分有特点,最突出的是他以对话为主,用对话和议论来写出他对于生死忧患的思想,阐述人生道理。

贾谊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中最著名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散文著作。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主要内容是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秦朝的过失和错误的论断,所以名为《过秦论》。贾谊通过对秦朝失败的总结和教训来作为大汉王朝的借鉴和警告,这也是一片感情和艺术色彩都非常浓郁的文章。

贾谊像

上篇的内容先讲述了秦朝秦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用排比句的描写手法让文章具有强大的气势。之后又在对比中总结出秦朝的灭亡主要在于“仁义不施”的原因。在中篇和下篇中又分体了秦朝在统一之后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后人更没有改变秦始皇之前所犯的错误,也通过描述秦国的最后的危急时刻,指出子婴没有足够能力。

在西汉汉文帝统治时期的所谓的“太平盛世”之中,贾谊凭借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所潜在的危机。其实当时的各种矛盾已经日益加剧,封建统治者的地位已经有了随时可以动摇的危机。贾谊一心关心国家安危,屡次上书陈情,《过秦论》更是他极为用心的一篇。从总结秦朝过去的失误开始劝导汉文帝居安思危,也旨在为汉文帝的改革和强化政策提供了借鉴。这是一篇史论散文,将秦朝从兴起到鼎盛最后再到灭亡的过程以及原因呈现在汉文帝面前,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汉文帝有所警戒,进而引起对政治上政策的注意。

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是什么

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

西汉时期的洛阳人贾谊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作为政治家,他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抱负,因为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以失败而告终,不过他的政治眼光和对政论的见解深深的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是他的思想立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基础上,从而变得更加系统和长远。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新书》中,归纳之后可分为以下几点。

贾谊雕像

第一就是以礼教作为治国的根本。贾谊因为总结秦国的教训,认为“违礼仪,弃伦理”是造成社会风气秽乱的根本,拥有儒家思想的他强调以礼治国。而礼教的作用就是防患于未然,这就决定了这种治国教育理论必须依靠教化来实现,由于他继承了儒家思想,是以非常严谨的思维强调了教化的首要地位。

第二论君主教育的意义。古代封建社会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准,君主本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兴衰荣辱,因此对于太子也就是君主继承人的教育极其重要,君主极其继承人的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三论胎教和保傅制度。贾谊认为,人们的天性差别不大,大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孕育时期和后天的培养中,也就是说在胎教和出生后。胎教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极其有特点的内容。而保傅所说的就是为太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这样既容易实施教育理论效果也会很好。虽然贾谊这样认为,但是他也知道,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完全杜绝不良的影响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贾谊简介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年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人,今河南省洛阳东市,曾做过长沙王太傅,所以世人也称呼贾谊为贾太傅,贾长沙。他的著作《过秦论》、《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贾谊简介。

贾谊像

贾谊从小就刻苦读书,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无所不通,酷爱文学的他曾经做过《左传》的注释,虽然后世流传时早已失传。公元前180年,也就是汉高后八年,吴公被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便向汉文帝推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贾谊,从此,贾谊走上仕途,被任命为博士,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出现。他在博士期间,让其他人都很敬佩他的才能,也受到汉文帝的重用。文帝二年,贾谊提出的《论积贮疏》得到了汉文帝的认可。同时贾谊还协助汉文帝修改了许多的政策和国家法令,这样一来,贾谊得罪了不少的功臣元老。汉文帝有个宠信的官员邓通,虽然他没有任何的才能本事,但是由于汉文帝的迷信将他视作心腹。他和贾谊两看相厌,在邓通屡进谗言的情况下,汉文帝疏远了贾谊,贾谊被贬出京师。在汉文帝十一年,贾谊作为梁怀王的太傅,眼见梁怀王摔死,而郁郁难安,在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因为过度忧郁而去世。享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进步主张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贾谊散文

贾谊写出的散文声情并茂见解独特,其中以《过秦论》和《陈政事疏》为主要代表。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贾谊散文的主要思想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贾谊像

首先,贾谊比较重视民心,主张重视以民为本,反对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等,其次,贾谊认为只有坚决的反对和打击地方政权割据的势力才能真正的统一国家政权,同时推行仁义的思想,间接的巩固当权统治者的中央政权。第三点,认为在抵抗外敌保持国家完整的同时应该缓解和妥善处理社会各界的矛盾。第四,重视礼教的道德规范作用,用来改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第五点主要体现在《过秦论》中,注重前朝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再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来做出统筹的安排。

这些贾谊主张的积极进步思想与他的艺术功底完美的结合起来,形成了贾谊别具一格的散文特点。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激昂的感情,气势充足跌宕起伏,既可以生动的表现出深刻的含义,又通俗易懂让人一目了然。他有机结合的政论让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显示出贾谊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具有大量的排比句,语言丰富内容华丽,使得文章天衣无缝文辞优美。

贾谊政治目光敏锐,他自己从小又是博览群书,关心时政要闻,但是他自身的经历又比较坎坷,这也使得他的散文时而慷慨自信时而忧郁感叹。

贾谊故居在什么地方 贾谊治安策思想内涵如何

贾谊故居

贾谊的故居最开始建造的时间是西汉汉文帝统治期间,是贾谊在长沙出任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时所住的地方。贾谊故居现在的遗址是长沙市太平街(现在的解放西路与太平街口交汇的地方),因为贾谊曾经做过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所以这里保留了他的故居。

贾谊故居图片

过去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贾谊故居屡次被毁坏又屡次重建,但是故居的位置却从未改变过,贾谊祠之内还有一口井,相传是贾谊在这里居住的时候开凿的所以被称为太傅井,太傅井也是保存时间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口古井。1996年11月贾谊故居再次进行重建,最大化的保留了原来的面貌。如今主要的景点有门楼、太傅井、贾太傅祠、太傅殿、《贾谊生平事迹陈列》等,贾谊故居是湖南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故居开始建造于汉代,在东晋时期曾经被改成陶侃庙,到了南朝时期才修复,唐宋时期故居的规模达到鼎盛时期,可惜的是1983年“文夕大火”后大多被破坏。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虽然已经最大化的恢复,但是与历史上所建造的相比,故居的规模还是要小很多,远远不能反应贾谊故居原来具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精神。于是在2006年,湖南省长沙市政府市长现场办公会决定将贾谊故居二期修复重建工程列为“十一五”重点文化遗址建设项目。曾经有过游客曾经在贾谊故居的“寻求草堂”的墙上认出汉文帝的名字本应是“刘恒”,而上面的字却是“桓”,工作人员回复称“贾谊故居每4-5年会修整一次,到时候会改变过来”。

贾谊 治安策

《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是西汉著名文学家贾谊的作品。贾谊在担任梁怀王太傅的期间,汉文帝多次和他探讨征求治国方针和策略,贾谊一辈子的精力也都花在了政论上,所以他曾经多次上书陈述政事,陈述自己的方略和想法,并且针对汉朝当时的重大问题加以深入的分析,其中《治安策》就是重要的一篇。

《治安策》图片

在《治安策》中,贾谊论及了许多汉文帝统治时期潜在或明显的社会现象和危机,针对这些重要问题以及社会上各阶层之间的矛盾,贾谊按照自己的思想指明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贾谊先前因为被人所害遭贬,做了多年的长沙王太傅,在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汉文帝终于想起贾谊这个人了,招入宫内,之后被封为梁怀王太傅。这时候贾谊已经27岁了,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多年的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对当朝的政论之事也没有生疏,屡屡想汉文帝献计献策。《治安策》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篇,贾谊想通过《治安策》让汉文帝实现巩固大一统国家,同时实现尊王攘夷的民族关系。

《治安策》中贾谊系统了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具体的多方面指出了现在社会所有的隐患和问题,提出防患于未然的论点。这一切都表明了他对于社会矛盾所有的敏锐的察觉能力,更体现了他始终关切关怀国家大事,《治安策》意义重大,文字之间满是深重之情,言辞恳切,具有强烈浓郁的感染力,也从另一方面展示了贾谊的爱国主义精神。

贾谊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中最著名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散文著作。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主要内容是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秦朝的过失和错误的论断,所以名为《过秦论》。贾谊通过对秦朝失败的总结和教训来作为大汉王朝的借鉴和警告,这也是一片感情和艺术色彩都非常浓郁的文章。

贾谊像

上篇的内容先讲述了秦朝秦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用排比句的描写手法让文章具有强大的气势。之后又在对比中总结出秦朝的灭亡主要在于“仁义不施”的原因。在中篇和下篇中又分体了秦朝在统一之后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后人更没有改变秦始皇之前所犯的错误,也通过描述秦国的最后的危急时刻,指出子婴没有足够能力。

在西汉汉文帝统治时期的所谓的“太平盛世”之中,贾谊凭借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所潜在的危机。其实当时的各种矛盾已经日益加剧,封建统治者的地位已经有了随时可以动摇的危机。贾谊一心关心国家安危,屡次上书陈情,《过秦论》更是他极为用心的一篇。从总结秦朝过去的失误开始劝导汉文帝居安思危,也旨在为汉文帝的改革和强化政策提供了借鉴。这是一篇史论散文,将秦朝从兴起到鼎盛最后再到灭亡的过程以及原因呈现在汉文帝面前,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汉文帝有所警戒,进而引起对政治上政策的注意。

贾谊是哪个朝代的 贾谊为何世称贾长沙

贾谊是哪个朝代的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汉时期著名而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贾谊像

被吴公推荐,汉文帝封他为博士,是西汉时期众博士中最为年轻的,后来因为表现出众而被汉文帝升为太中大夫。他对国家政治方面有很多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让汉文帝对对他非常欣赏和器重,在打算升他做公卿的时候,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发对。而汉文帝那时候重视封建迷信,宠信的佞臣邓通多次进谗陷害,贾谊最终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

汉文帝年间民众生活颇为安康,而社会也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汉文帝便有些骄傲自满了,对鬼神之事越来越感兴趣,有一次还在深夜将贾谊招进宫中,贾谊以为有大事发生,郑重其事的和汉文帝进了内室,却不料汉文帝竟然是因为觉得他文学出众,所以想要向他问询鬼神之事。

有这样的君主也就对贾谊被贬不意外了。贾谊在被贬期间虽然依旧如往常一样关心国事,甚至也会想汉文帝进言上表,但是他的心情是无比愤懑和忧郁的,在此期间他写出了著名的著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又在《过秦论》中明确的阐明了秦朝由兴起到鼎盛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和原因,意在想要点醒汉文帝重视之前的经验教训。汉文帝除了迷信之外也算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对贾谊的政论意见大多数都会采纳和重视,就这样贾谊为西汉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贾谊世称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洛阳人(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东)。二十余岁就成为西汉时期最年轻的博士,但是在贾谊二十三岁的时候突生变故,贾谊因为被小人陷害被贬到长沙做了长沙王太傅,虽然后来被汉文帝再次召回京师,但是他的人生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后来梁怀王坠马而亡,作为他的太傅,贾谊自责愧疚不已,最终郁郁而终。因为他在长沙任职长沙王太傅,所以世人也称呼他“贾太傅”或者“贾长沙”。

贾谊像

长沙是当时一个异性的小王国,安分守己,但是天然的气候却让贾谊很是不适应,因为长沙的天气闷热潮湿和京师大不相同,在当时人们都认为那是一个荒远偏僻的地方,他几乎差点以为自己要死在那里,他作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每天的事情比较少,这样一来倒给了他充分的时间来研究学问和政事。

在同一年,周勃在自己的封地绛县被诬告图谋造反,文帝一时糊涂差点让人害死了周勃,贾谊得知后愤愤不平,上书汉文帝,汉文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所以采纳。贾谊在长沙的第三年,有一只猫头鹰费劲了屋子里,但是人们对于猫头鹰普遍认为是不吉祥的鸟,贾谊于是引发了自己悲伤郁闷的感情,作了一篇《鵩鸟赋》,用了对世界上万物的变化和人事的无法预测来安慰自己。这个时候,贾谊的感情很是复杂,他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也对自己现在所处的境地感到不平和愤怒。

贾谊 鵩鸟赋

《鵩鸟赋》是贾谊所作,那个时候,贾谊因为被小人所陷害,被贬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这首诗赋用鵩鸟来抒发表达对自己境遇的忧愤不平之情,并揉合老庄的生死祸福等思想来寻求自我解脱。整首赋感情浓郁,用深沉的格调为基础,一气呵成。

贾谊像

鵩鸟指的是猫头鹰,在古代猫头鹰被看作是不祥之鸟,而贾谊那时候被贬,心情本就不好,长沙潮湿闷热的天气又让他极不适应,他以为自己可能要在不久后死在这里,在这个时候,他看见了带着不详气息的鸟,让他的心情更加消沉低落,文中不断的强调自己对于即将死亡的预感,贾谊其实也是在进行自我安慰,因为现在的情况已经很不好了,也许死并不是那么可怕。

贾谊对于自己的境地很是困苦无奈,他想要将心里的疑问向别人倾诉,而这只猫头鹰就被他喻作了人物,一问一答间,他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并且双方都引用了大量的道家思想,这一文中虽然含有道家的思想,但是又与之不同,他为自己怀才不遇而苦恼悲愤,又应为自己身体上的疲惫而感到哀伤,同时更担心的却是前途和生死的未卜。通过这首赋,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出离了愤怒但是又无可奈何。

在诗词歌赋的艺术上,贾谊的《鵩鸟赋》十分有特点,最突出的是他以对话为主,用对话和议论来写出他对于生死忧患的思想,阐述人生道理。

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典故含义

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是我国汉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博览群书、思想独特,曾经担任博士、太傅等职位,开始时很受汉文帝的赏识,但是后来却被佞臣诬陷,最终落得郁郁而终的下场。而他还有个著名的小典故,“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发生在他所被重用的期间。

贾谊图片

汉文帝在位期间,虽然创造了文景之治的强盛安定时期,百姓也非常的富有,但是他同时也是个非常迷信的人,素来喜爱谈论鬼神的事情,若是认真起来便是国家社稷也完全不放在心上。而贾谊是个非常有名望的学士,他学识丰富,对天地万物无所不精通。

有一次汉武帝将贾谊招进宫中。汉文帝在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召见了贾谊,可是在这样郑重其事之后却是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他认为贾谊才思敏捷又博览群书,对鬼神之事肯定也有所了解,而贾谊原本还以为汉文帝的召见是为了国家社稷大事,是为了他才华而对他的重视,可是却完全相反。汉文帝听说鬼神之事的时候,越听越专心,甚至情不自禁的向前挪动了席子,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也是由来于此。

这句话出自李商隐的《贾生》,当时贾谊被贬,许多文人志士都为他萌生不平之意,李商隐也是如此。这句话尖锐的指出了汉文帝并没有真正的重视人才。讽刺了当朝政府的腐败,也指出了贾谊空有才学却无法发挥才能的境地。

贾谊世称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洛阳人(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东)。贾谊二十余岁就成为西汉时期最年轻的博士,但是在贾谊二十三岁的时候突生变故,贾谊因为被小人陷害被贬到长沙做了长沙王太傅,虽然后来被汉文帝再次召回京师,但是他的人生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后来梁怀王坠马而亡,作为他的太傅,贾谊自责愧疚不已,最终郁郁而终。因为他在长沙任职长沙王太傅,所以世人也称呼他“贾太傅”或者“贾长沙”。

贾谊像

长沙是当时一个异性的小王国,安分守己,但是天然的气候却让贾谊很是不适应,因为长沙的天气闷热潮湿和京师大不相同,在当时人们都认为那是一个荒远偏僻的地方,他几乎差点以为自己要死在那里,他作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每天的事情比较少,这样一来倒给了他充分的时间来研究学问和政事。

在同一年,周勃在自己的封地绛县被诬告图谋造反,文帝一时糊涂差点让人害死了周勃,贾谊得知后愤愤不平,上书汉文帝,汉文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所以采纳。贾谊在长沙的第三年,有一只猫头鹰费劲了屋子里,但是人们对于猫头鹰普遍认为是不吉祥的鸟,贾谊于是引发了自己悲伤郁闷的感情,作了一篇《鵩鸟赋》,用了对世界上万物的变化和人事的无法预测来安慰自己。这个时候,贾谊的感情很是复杂,他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也对自己现在所处的境地感到不平和愤怒。

贾谊名句

贾谊一生所作的作品大多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这和他人生的经历有关系,但也同时反映了他不同于其他人的政治思想。

贾谊名句

他的前半生过的顺风顺水,可是后半生却命运曲折,心怀远大的抱负却惨遭小人陷害,当然这和他自己的态度也有关系,但是也可以从侧面反应出当时社会思想的混乱和当局统治者的放纵,环境和性格决定了他之后的命运,想来贾谊最后身死的时候心里也是遗憾的吧,自己终身的理想愿望没有实现,不过他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政论意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他所留下的著作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更有的名言名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例如在《治安策》中,贾谊讲到:“前车覆,后车诫。”这两句的大概意思是前面车子翻了,给后面的车子提出了警戒。用着两句生动的比喻,指出看到前面或者前朝所犯的错误,若是不及时引起警戒,那么就极有可能重蹈覆辙,历史也是如此,常常出现相似之处,只有引以为戒并改之,这样才能吸收经验总结教训。

还有《鵩鸟赋》中写道:“贪夫徇财兮,烈士殉名。”意思是贪婪的人为了财富而舍弃生命,忠烈之人却会为了好的名声而死去。不但讽刺了某些贪财贪心的人的可耻和可悲,也赞扬了人们为了自身纯粹而舍生取义的大义精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2551/832820530096.html

更多阅读

程颢的教育思想803 游月陂 程颢

第803篇: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程颢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2011年4月15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自然是源远流长。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学一直是主流,也就是儒家思想。所谓儒家思想,即是指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延续

浅谈张雪门关于见习实习的教育思想

浅谈张雪门关于见习实习的教育思想文章摘要:张雪门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学前教育这片神圣的事业上,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有对于教育目的的划分与思考、幼儿园行为课程的研究,而最有影响意义的思想莫过于对于幼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第三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采编:张晶 出处: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科所 发布日期:2011-10-25 阅读次数 345第三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行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

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探索和理解 理论探索杂志

本帖最后由 三阳开泰 于 2015-3-18 07:54 编辑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探索和理解教 育 教 学 新 理 念 的 阐 释http://www.360doc.com/article/4091167_62986403.html一、教育教学新理念产生的理论支柱“理念”的涵义:理,指理性、理论

王充的教育思想784 王充的思想

第784篇: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王充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2011年4月7日王充(公元2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浙江上虞),原魏郡元城人(今河北大名)。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年不详,据史料分析,他的卒年应在公元97—105年之间。王

声明:《贾谊的教育思想 贾谊 贾谊的教育思想》为网友青春帅气先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