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中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今天我们经历的热爱、憎恨、拥护、抵制,不过是壮阔的历史波澜中新近涌起的一朵小浪花,除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响声似乎大了些外,细究起来,并没有什么新意。
而热情高昂参与其中人们的心理状态,早已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经典著作《乌合之众》中剖析得淋漓尽致。
严格说来,这本书直译应该是“大众/群体心理研究”,乌合之众这词有些贬低的意味,但其中许多鞭辟入里的见解实在值得一读。
推荐大家读一读《乌合之众》这本书,如果没有时间,我在下文摘取了一些精华片段,仅供管窥。
01 群体如何形成
小粉红如何称之为小粉红?
一些人偶然地彼此站在一起,并不能称得上一个群体。要想具备群体的特征,得有某些前提条件起作用。
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如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一部电影?一个演员?)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
在群体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也表现出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和原始人更为相似的是,他甘心让自已被各种言辞和形象所打动。
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
02 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为什么?
因为数量上的强大使他感到自己势不可挡。
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
人类能够产生大量狂热的激情,而愿望受阻的群体所形成的正常状态,就是这种激愤状态。
他们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发,但是他们又总是受当前刺激因素的影响。
他们就像被风暴卷起的树叶,向着每个方向飞舞,然后又落在地上。
03 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的一个普遍特征是极易受人暗示。
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在暗示和互相传染的推动下,眼前发生的事情遭到歪曲,真相被与它无关的幻觉所取代。
一些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并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
俗称——阴! 谋! 论!
于是,群体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
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04 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群体中的个人类似于原始人,因为他不能作出细致的区分,他把事情视为一个整体,看不到它们的中间过渡状态。
怀疑一说出口,立刻就会成为不容辩驳的证据。心生厌恶或有反对意见,如果是发生在孤立的个人身上,不会有什么力量,若是群体中的个人,却能立刻变得勃然大怒。
群体感情的狂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
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
在群体中间,无能、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05 群体的道德
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则我们可以说,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
群体可以杀人放火,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
以名誉、光荣、爱国主义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如果不计名利、顺从和绝对献身于理想都可算做美德,那就可以说,群体经常具备这种美德,而且它所达到的水平,即使最聪明的哲学家也难以望其项背。
只可惜,这份美德,太容易被煽动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