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明军入朝作战图 (图源网络)
明清两朝为何不惜国运保全朝鲜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明清两朝曾为了保全朝鲜,均不惜以国运相赌。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在已经面临清兵侵犯的危急关头,听到朝鲜东边边境吃紧的消息,急命总兵陈洪范调兵前往救援。“当是时,天子内不能救福、楚、襄、唐之急,而外切属国之扰,其救焚拯溺之意,有加于骨肉之邦也!”然而,明朝留给自己的命运,却是崇祯帝的煤山自尽和社稷覆亡。至于清朝,亦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甲午”一役后国祚终焉。正如有学者所说:“清室也和明室一样,为了保护朝鲜,不惜赌国运与日本一战,结果不幸失败。在朝鲜被日本合并的次年,清朝也亡了。”
是什么心结让我们的祖辈为这个近邻伤筋动骨,不胜烦恼?看看明朝万历二十年朝廷内的一场争论,有助于为我们揭开这个心结。
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投入兵力约十五六万人,大小舰艇七百余艘,渡过对马海峡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釜山,二十天攻破王京,六十天占领平壤。走投无路的朝鲜国王急遣特使前往明朝请援,“请援之使,络绎于道”。对于是否要大举兴兵入援朝鲜,当时在明朝官员内部引发了一番激烈争论。
在这场争论中,以兵部尚书石星为代表的主援派,认为“朝鲜倘险,螫必中辽,则固我藩篱,壮彼声势,亦势不可已。”他们指出,丰臣秀吉之图朝鲜,其意实在中国。“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倭奴本情,实欲战朝鲜以窥中国,中国兵之救朝鲜,实所以自救,非得已也。”而以兵科给事中许弘纲为代表的反对派,则出于对当时国家利益的深切忧虑,此时的明王朝,由于宁夏总兵官啺莸呐崖遥牧嗣鞒罅康木Α⑽锪ΑH缛舳⑽髁较咄庇帽浜蠊薹ú涣钊说S牵八昊拿袂睿畋灸魏危似溆遣辉诒呔常谧谏缫病!倍话芡康氐某剩唤鑫薇踔亮糕枚夹杳鞒幼员福绱司薮蟮木孟模也普带来极大的压力。
从这场争论来看,无论是主援派还是反对派的意见,都是从“国益”角度来考量的,但争论双方中的“字小”伦理担当,亦无疑构成了万历神宗皇帝圣裁的重要促成因素。何谓“字小”?“字小”源自“事大字小”之说。“事大字小”是儒家处理外交关系的一种观念,意即大国对小国以仁,小国对大国以忠、以顺,体现大小、上下、尊卑的关系。“事大”理念广泛存在于中国历史上,中国古代王朝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是与周边亚洲国家的关系,其基本特征是朝贡外交。
美国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说,中国用以调整与外国关系的纳贡制度,是将儒家关于家庭的道德规范应用到了他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上。中国,即占优势的“中国”,为处劣势的纳贡国所围绕,这些纳贡国都被看作是子女。正如子女理当服从、尊敬他们的父母那样,小国也须如此对待中国。具体地说,这表现为,小国定期派出纳贡使团,向中国皇帝奉献礼物并表示敬意,其中,还包括磕头,即三跪九拜。派出这类使团的次数,各国不同,取决于和中国的接近度,如朝鲜,一年数次,而缅甸或老挝,则每10年一次。就此可以看出,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建立最早,来往也最密切。因此,明朝把朝鲜列为藩属国的榜样,朝鲜对明朝行“事大”之礼,明朝则对朝鲜采取“字小”之策。
事实上,朝鲜君臣在向明朝的乞师求援中,也在处处巧妙运用这种“事大字小”的伦理关系,以谋取请援大计的成功。朝鲜国王李昖不顾群臣反对,毅然弃京逃往北部与明朝接界的宁边道,数度声言“予死于天子之国可也,不可死于贼手”,“与其死于贼手,无宁死于父母之国”。他的理由无非是说,朝鲜今日之难,并非自身的问题,而是由于坚守“事大”之节,竭尽藩属之责所致。言外之意,自然是希望明朝也要履行“字小”之义。就这样,朝鲜从“扶危字小”的伦理层面,将明王朝拴到了自身的利益战车之上。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神宗皇帝决定出兵援朝,明军两度发兵,历时六年,十多万官兵浴血朝鲜大地,近三万名死亡的明军官兵耳朵鼻子被日军割去,掩埋于日本国京都市耳(鼻)冢。万历朝鲜之役最终以中朝胜利而告结束。这场关涉三国、影响深远的区域战争,中国历史上多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称为“壬辰、辛酉倭乱”,日本则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这场战争起于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终于明朝入援朝鲜及明、朝鲜军民的协力抗倭,其中明朝的出兵应援,无疑是最为关键性的因素。
对于明朝的出兵应援,在万历君臣的理念中,不失为一份“扶危字小”的责任担当,更被当时的朝鲜王朝视为恩深如海的“再造藩邦之恩”。这场战争对于当时东亚局势有着深远影响。明朝由于国力大耗,短期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只能坐视努尔哈赤政权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丰臣秀吉的大陆征服计划失败,但日本国内不少思想家及统治者却不断鼓吹其计划,宣扬其思想,致使日本对外扩张思想在此后300多年间延绵不绝且日益猖獗,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对近代中国危害甚大的“大陆政策”。
明军援朝图
(上图)明军大将李如松落马,日军将军井上贞景拍马杀到,明将李有升率兵保护大将
(中图)明朝军队中的浙军攻破七星门(下图)碧蹄馆之战,日将小早川幸隆组织反击明军
按照传统的朝贡外交模式,清朝与朝鲜延续了“事大字小”伦理关系。每年的元旦、冬至和清朝皇帝生日,朝鲜都定期遣使到北京致贺。遇皇帝即位、受尊号、册立皇后、建储、平叛等大事,朝鲜也必定派遣贺使。如有多国贺使到达北京,通常都会安排朝鲜最先觐见。清廷对朝鲜国内王位更替、立储封后等大事,亦照例遣使。17世纪末,朝鲜连年饥荒,清朝即从东北调运大批粮食前往救济,同时还海运了3万石大米至朝鲜。康熙帝为此撰写了《御制海运赈济朝鲜记》。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中国纳贡制度时说,纳贡制度成功保证了中国漫长的边疆一带的和平与秩序,但是中国人的这一成功恰恰促成了他们的毁灭。因为纳贡制度的成功,使中国统治者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相竞争的国家或政府的世界体系的中心,纳贡关系是他们唯一承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形式。而西方世界诸国家法律上平等的思想,对他们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诚然,与前代相比,明清两朝尤其是清朝,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出现了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就是交往范围扩展到欧洲诸国,与周边亚洲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则正在逐渐消弱。对此变化,清朝统治者认识是十分模糊的,仍然长期用朝贡外交的眼光看待世界各国关系,从而使自己在对外交往中日益被动。
用今天的眼光看,明清两朝与朝鲜之间的封贡关系是一种以小事大的关系,不是平等的国家或者王朝之间的关系。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明清两朝与朝鲜之间的封贡关系主要地体现于礼仪上的不平等,而就实质内容来看,明朝虽然对于朝鲜国王及其世子(王位继承人)实行册封,但明朝对于朝鲜国王的继承等内政问题并不干预。清朝在“天朝”尊严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在原则上也是不干预朝鲜的内政。同时,我们更要看到,中华民族对朝鲜民族的巨大援助和牺牲。中朝间强韧的伦理纽带,延续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据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有十八万三千一百零八名志愿军将士为朝鲜人民捐躯。三千里江山依旧,却代之以十数万官兵不归!
想明清两朝,朝鲜一向深受汉文化影响,有“礼仪之邦”之美称,处理对华关系小心而得体。在对明清两朝关系中,朝鲜“恪勤事大之礼,深被字小之恩”。当时明朝亡国后,朝鲜君臣出于对明神宗“再造藩邦”之恩的怀念,仍在清朝入主中原后建立“大报坛”而予以纪念。历史事实充分显示了明神宗这次对朝鲜“字小”行为的深远影响,也充分显示了朝鲜王朝和人民对明王朝和中国人民的感激和尊重。然而,三百多年后的严酷事实让人心寒。抗美援朝以后,朝鲜领导人就翻脸不认人,因金日成在我国东北展开过地下活动而与我国争夺长白山天池,并声称黑龙江省一部分、吉林省大部分、辽宁省一部分历史上都是属于高丽帝国的版图。从1965年开始,中朝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多次发生争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因红卫兵在北京贴金日成的大字报,震怒了金日成,他竟然当即下令捣毁志愿军烈士陵园,将烈士碑统统打烂,包括毛岸英的墓碑也被砸得粉碎。更有甚者,朝鲜士兵在鸭绿江江心筑起大坝,将水驱往西岸,给中国造成水灾。
时过境迁,三百年前的“事大字小”之势早已是昨日黄花,然而今日之事是否还隐含着了某些难以言说的“伦理”与“国益”的情理纠结呢?只是昔日之“兄弟”加“战友”的忘恩负义,让二十多万埋葬在三千里江山的中华英魂死不瞑目。
作者:浦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