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那个飞蛾扑火的美丽女子

那个飞蛾扑火的美丽女子《安娜·卡列尼娜》<?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背景说明

    几乎没有人能够否认托尔斯泰作为一位杰出思想家和第一流小说家的地位。这位笔耕不辍60载的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比肩。托尔斯泰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汇的知识之广博,无不令人望洋兴叹。《安娜·卡列尼娜》又以它的美不胜收、博大精深堪称托尔斯泰最完美、最纯粹的巨作。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这是他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最初托尔斯泰想以家庭故事为基础,描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人失足的故事。但是随着写作的不断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小说的初步创作仅用了短短50天时间,可是在这之后,托尔斯泰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在经过前后多达12次的大改动后,小说突破家庭小说的局限,成为一部内容丰富的社会问题小说。1877年《安娜·卡列尼娜》终于完稿正式出版。小说初版发行后就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注视以及无休止的讨论。很快,《安娜·卡列尼娜》就以其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被社会公认为一部了不起的巨著,达到了俄国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著名作家、评论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兴奋地评论“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他相比!”

名著概要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隆斯基公爵身为五个孩子的父亲却和家庭女教师发生了恋情。嫂子多丽和哥哥关系不断恶化,安娜为了帮助调解哥嫂关系,从彼得堡乘车前往莫斯科。安娜在车站结识了年轻的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莫斯科社交界,他的风度翩翩让多丽的妹妹吉提对他情有独钟。可是渥伦斯基与她只是调情,并无结婚之意。此时深爱着吉提的康斯坦丁·列文从乡下来到莫斯科向吉提求婚。可是吉提早已倾心于渥伦斯基,憧憬着与渥伦斯基的幸福生活,拒绝了吉提的求婚。

    渥伦斯基身体强壮、皮肤黝黑,面孔和蔼、漂亮又沉静果断,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可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他的心便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对安娜大献殷勤。精心打扮的吉提此时正想象着渥伦斯基向她求婚,却发现渥伦斯基对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吉提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热烈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了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因自己已经结婚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心。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他只醉心于官场功名,不关心任何所谓倾心相爱的情感。他并不在乎妻子与别人相好,只是社会的舆论使他不安。一天,安娜与丈夫一同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失声尖叫。卡列宁认为妻子有失检点,安娜则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和自私。卡列宁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要求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后来,安娜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分娩时感染重病。在外省调查的卡列宁匆匆赶回,心中却只希望妻子早点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去国外旅行。

    3个月的旅行让安娜感到无比幸福,可是却也因此牺牲了名誉和儿子。旧日的亲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则被重新踏人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他开始与安娜分居,并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让安娜感到很伤心。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渥伦斯基要求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可是安娜却担心无法得到儿子的原谅。3个月后,离婚仍无消息,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安娜在和渥伦斯基经历一段争吵之后心灰意冷。在一次试图去寻找渥伦斯基的途中,绝望的安娜倒在了疾驰而过的车轮下。卡

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和渥伦斯基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与土耳其作战,只为求得一死。

知识链接

    1.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描写人物心理时习惯于从体悟与剖析自己的心理开始,推己及人地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他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感兴趣于心理过程本身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完整绝妙地体现为人物心灵的矛盾运动及其转化,体现为人物思想感情的不断否定,体现为人物心理发展的必然逻辑通过偶然事件和细节影响得以生动表现。同时偶然事件和细节印象又反过来推动心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安娜·卡列尼娜》相关艺术作品

    安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电影荧幕,其中以1948年和1997年两个版本最为成功。1948年好莱坞著名女星费雯丽担纲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角,她所塑造的安娜形象让无数人为之倾倒。1997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重拍《安娜·卡列尼娜》,请来法国首席美人苏菲·玛索扮演安娜,导演则是宫廷感情片高手贝纳·罗斯。该版影片把所有笔墨集中在描述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婚外情,全部在俄罗斯实地拍摄,场景宏大。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场面以及美人靓衫,都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美感,让令人心动的安娜被所有精美细节烘托着,讲述一个凄美无限的动人爱情故事。

名家评述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在艺术表现方面最具功力的小说,就艺术的完美与和谐而言,是作者的三大长篇中最成功的。它以其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历来受到文学史家的众口赞誉。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这部小说的心理描写尤为出色,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的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列文思想上的探索,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些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都被描写得细腻入微、起伏跌宕,极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王立新任子峰《欧美文学史传》

精彩推荐

    以下摘录的这段文字是对女主人公安娜自杀时的一段描写,读来让人扼腕叹息。

       “好,你回家去吧,”她对米哈伊尔低声说。她说话的声音很低,因为剧烈的心跳使她喘不过气来。“不,我不再让你折磨我了,”她心里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自己,而是威胁那个使她受罪的人。她沿着站台,经过车站向前走去。

       站台上走着的两个侍女,回过头来打量她,评论她的服装:“真正是上等货。”——她们在说她身上的花边。几个年轻人不让她安宁。他们又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在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一面想,一面沿着站台越走越远。她在站台尽头站住了。几个女人和孩子来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他们高声地有说有笑。当她在他们旁边走过时,他们住了口,回过头来打量她。她加快脚步,离开他们,走到站台边上。一辆货车开近了,站台被震得摇晃起来,她觉得她仿佛又在车上了。

       她突然想起她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天被火车轧死的人,她明白了她应该怎么办。她敏捷地从水塔那里沿着台阶走到铁轨边,在擦身而过的火车旁站住了。她察看着车厢的底部、螺旋推进器、链条和慢慢滚过来的第一节车厢的巨大铁轮,竭力用肉眼测出前后轮之间的中心点,估计中心对住她的时间。

    “那里!”她自言自语,望望车厢的阴影,望望撒在枕木上的沙土和煤灰,“那里。倒在正中心,我要惩罚他,摆脱一切人,也摆脱我自己!”

       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中心。可是她从臂上取下红色手提包时耽搁了一下,来不及了,车厢中心过去了。只好等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投身到河里游泳的感觉攫住了她,她画了十字。这种画十字的习惯动作。在她心里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周围笼罩着的一片黑暗突然打破了,生命带着它种种灿烂欢乐的往事刹那间又呈现在她面前,但她的目光没有离开第二节车厢滚近拢来的车轮。就在前后车轮之间的中心对准她的一瞬间。她丢下红色手提包,头缩在肩膀里,两手着地扑到车厢下面,微微动了动。仿佛立刻想站起来,但又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她对自己的行动大吃一惊。“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可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庞然大物撞到她的脑袋上,从她背上轧过。“上帝呀,饶恕我的一切吧!”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矮小的乡下人嘴里嘟囔着什么,在铁轨上干活。那支她曾经用来照着阅读那本充满忧虑、欺诈、悲哀和罪恶之书的蜡烛,闪出空前未有的光辉,把原来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给她照个透亮,接着烛光发出轻微的哔声,昏暗下去,终于永远熄灭了。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那个飞蛾扑火的美丽女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2751/476780596275.html

更多阅读

重读《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当带有阶级斗争有色眼镜看这部名著时,对官僚——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和反动军官——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有的只是严厉的批判,而对安娜·卡

安娜·卡列尼娜2012 安娜卡列尼娜2013主演

今天一个人去看了《安娜·卡列尼娜》,小学时看原著就特别喜欢,那会儿看的半懂不懂的,大概其知道那个故事了。后来到了中学,好像是高中吧,我又心血来潮的看了一遍,还是那么喜欢,像第一次看一样~看原著的时候我一直没感觉到渥伦斯基有多么的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安娜是一位十分动人美丽的少妇,她优雅靓丽的气质很会使男人一见倾心。渥伦斯基是一位青年伯爵,英俊倜傥,感情冲动,敢于表达。两人碰在一起,檫出爱情的火花是必然的事。安娜早年嫁给长她20余岁的卡列宁,少女渴望得到应有的爱情,但卡列宁是一

声明:《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那个飞蛾扑火的美丽女子》为网友眉梢那段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