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3期
2012年6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esearchVol.28No.3June.2012
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邹国振1,李国岳2
(1.广东金融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0521;2.广东金融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521)摘要:大学生幸福感既受外在客观因素影响,也受内在主观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客观因素,以及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认知模式、应对方式等主观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升大
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四方面的协同作用,引导大学生以积学生幸福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生为本,发挥家庭、
实现幸福和享受幸福,过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极的心态去追求幸福、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感;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118-04
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是每
个人的人生目标,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追求和渴望。现
代技术不断进步,经济日益增长,物质生活逐渐富足,
但大学生幸福感的失落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却日益凸
显出来。一些大学生对生活感到烦闷、苦恼、无聊,感
到自己不幸福。心理学研究中,幸福是指人类个体认
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
欲望、兴趣)、认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
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
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而幸福感则是专指评
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被
视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
[1]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标,响孩子幸福感的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情感温暖养育方式与孩子的幸福感呈正相关,拒绝否认养育方式与孩子的幸福感呈负相关,父母偏爱对儿童情感满意度的影响较大,母亲个人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等均不同程度影响孩子的幸福感。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幸福感存在着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条件、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不仅是影响孩子幸福感的直接因素,还会通过影响孩子的自尊等人格因素从而间接影响其幸福感。[2]还有研究表明,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个体,其总体生活满意度要比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和溺爱型家良好的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高得多。[3]显然,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体验到幸福与快乐,而家长的粗
暴、父母关系的不和谐、家长对子女的不尊重等都会
让大学生的幸福感大为减低。
(2)经济状况经济状况与幸福感的关系历来存
在着一定的争论。有研究表明,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
关。据此,他们认为较高收入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原
因是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力
也有研究认为,与地位,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收入与幸福感关系比较复杂,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
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的影响就
变得非常小了。[4]我们认为,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幸
福感有比较大的影响,尤其对贫困大学生。一方面,不
少大学生都把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少当成衡量幸福及
成功的主要标准,认为赚钱越多越幸福,权力越大越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极其复杂,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客观因素,二是内在的主观因素。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客观因素,以及个体人格特质、情感因素、认知模式、应对方式等主观因素,都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一、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1.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客观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思想启蒙之所、情感依托之地,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更是直接影
收稿日期:2012-03-25
作者简介:邹国振(1968-),男,广东龙川人,广东金融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李国岳(1970-),男,广东梅县人,广东金融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授.
第3期邹国振等: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119幸福,这种功利性的认知造成经济因素影响大学生幸
福感。另一方面,当今的高校,学生中相互请客、互相
攀比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环境对正在成长之中的大学
这种影响生造成直接的影响。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
尤为明显。有的贫困生生活比较艰苦,不仅在校园里
过着缩衣节食的生活,而且时常为自己的学费、日常
生活费用等担忧,甚至连最基本的需要都难以得到满
足,这种环境之下,主观幸福感自然很低。[5]
(3)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
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大
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仍存在争议。严标宾等人研究认
为,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产生显著影
响。[6]我们认为,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会
产生直接影响,因为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其心理并
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极
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情感体验,一些重
要的生活事件,如受人歧视或错怪、考试失败或不理
想等等,会引起他们主观幸福感的变化。不少研究结
果也发现,重要的生活事件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
感。如甘雄等人认为,学习压力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及
其幸福体验都有显著影响。[7]顾凡等研究认为,学习
压力成为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最为重要的
原因。此外,人际关系也是贫困大学生产生消极情感
的重要影响因素。
(4)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承
认的重要体现。人总是在一定群体之中生活的,有获
取群体中他人认可和支持的愿望。因此,社会支持对
朋友、老师、同学人的幸福感有重要影响。来自家人、
等的支持,通过提供物质等实质性支持或信息上的帮
助等情绪情感支持,能增加大学生的安全感、归属感、
自尊感等正向情感,进而使他们更容易体验到快乐感
和幸福感,特别是当他们面临应激性生活事件时,还
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从而抑制负性情感;反之,
缺乏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等的支持和认可,会使他
们产生较多的负向情感,因而也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
2.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1)人格特质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客观
的外界因素往往是通过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人格特
质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的和最有效的因素,也是影
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人格开朗、情绪稳定的
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评价比较客观,容易适应,有积
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比较容易形成幸福体验。而人格
不稳定的大学生往往比较焦虑、敏感,易受外界环境
的影响,对刺激反应强烈,与人格稳定的同学相比,不
容易产生幸福体验。郑雪等人研究发现,外向型人格
维度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稳定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稳定内向型和不稳定外向型人格次之,不稳定内向型人格的幸福感水平最低。他们认为外向型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8](2)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对某一成就行为进行主观判断。幸福感是对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本身就包含了较强的幸福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能使人们的幸福感得以维持和强化。相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性影响,因此,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视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变量。国内余鹏等人的相关研究发现,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高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比低自我效自我效能感也是影响大能水平的学生要高。[9]可见,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具有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更容易给自己带来幸福感,相反,自卑的大学生更容易给自己带来消极感受。(3)认知模式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产生快乐结果的认知与判断过程与幸福感有联系。例如社会比较、冲突消除、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以及人格洞察。认知、动机过程和人格的差异是幸福与不幸福的分野。它提供了理解幸福感的原因。以什么样的方式应对事件和环境影响人的幸福感受,幸福者解释自然生活事件的方式,有助于维持与促进其幸福感与正性自我观念,而不幸者解释事件的方式则更加强了其不幸福和消极的自我观念;就是说,幸福的人对事件和环境的]“观念决定体验和反应相对地采用更积极的方式。[10一切”。对同样的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与其自身的观念有关。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人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人的大部分情绪困扰都来自个人不合理、不合逻辑的思考———非理性观念。”不幸者解释事件的方式则更加强了其不幸福和消极的自我观念。(4)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动性努力。应对方式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与生活满意度各纬度具有显著的相关,并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其幸福感较高,因为他们较多地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类应对方式,有助于建立一个关系网络,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可以获得较多的帮助和体验更多的生活满意度;反之,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因为他们较多使用退
120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
[11]
避、不良情绪和发泄应对方式,其幸福感较低。显然,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康的人格。
(3)培养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
积极的应对方式
大学生应当确立科学的精神信有助于幸福感的提高。
仰,尽可能给普通生活事件赋予积极意义,对各种生活事件进行积极的再评价,培养正确的挫折观,主动应对各种问题和困难,采取理性的行为方式,努力寻求各种帮助,善于从逆境中汲取教训等等。
(4)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和谐的人际
关系是人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和情绪稳定,也是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掌握交往技术,提高交往水平,增与社会的和进人际交往,在交往中促进个人与他人、谐,营造安全满意的人际关系,提高幸福感的体验,提高自我幸福感的水平。
2.家庭做好“第一任教师”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思想启蒙之所、情感依托之地,良好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体验到幸福与快乐,而家长的粗暴、父母关系的不和谐、家长对子女的不尊重等都会让大学生的幸福感大打折扣。家庭在提升大学生幸福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重孩子
视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父母要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其次,要规范康,提高子女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自身的行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掌握运用科学的家教方式方法。最后,要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平等民主、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使子女能从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支持,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
3.学校实施主导作用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直接指向人的幸福,对人的幸福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和不可替代的责任。因此,在提升大学生幸福感过程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1)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幸福动机、幸幸福观,是人们关于幸福目标、
福标准等问题所持态度的观念系统,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集中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正确的幸福观是人幸福的重要源泉,树立正确幸福观有利于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快乐和痛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幸福观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幸福观,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幸福感。学校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大学生个体幸福感的发展,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会阻碍大学生幸福感的发展。
二、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策略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升大学生幸福感,让每个大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对他的关爱,感受到幸福,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的幸福感既受到个体自身因素影响,也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影响。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关注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注重学生的内心诉求和心理感受,既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作用,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追求幸福、实现幸福和享受幸福,让他们过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
1.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幸福的获得要以一定的外界条件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人自身的生活态度和对幸福的理解以及对幸各福的感受能力。大学生是提升自身幸福感的主体,种外在的条件,最终要落实到每个大学生身上。因此,大学生要发挥提升自身幸福感的主体作用。
(1)设定科学合理的幸福目标
目标理论认为主
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目标种类、结构、个体实现目标的方式以及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的“缺口-比值理论”认为,幸福感取决于个体期望值与个人成就之间的“缺口”或“比值”。在“缺口-比值理论”中,所谓“缺口”反映的就是指期望值与成就之间的差距,“缺口”大小影响着人的幸福感。当人们所取得的成就高于其期望值时,就容易产生幸福感,高出越多,幸福感越强;反之,当人们的期望值高于其所取得的成就时,就容易产生失落感,高出越多,失落感越强。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实事求是地设定合理的目标,提高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伴随着目标的实现,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如果努力之后,仍然无法实现目标,就应降低幸福的高度,及时调整既定的目标。
(2)锻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幸福是我们个体
以自己的标准为依据对自己生活质量进行的综合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幸福本身就是个体对生活状态的态度的主观体验。积极心态者更容易对自己生活状态做出积极、正面的认知和评价,更易获得主观上的幸福体验。因此,大学生应该养成积极认知的习惯,树立积极的、理性的信念,消除负性、消极的非理性观念,保持理性的情绪情感,培养自己真诚热情、乐于助人、积极交往的个性,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的意志,保
第3期邹国振等: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多的支持,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4.社会营造好大环境
121
学,突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揭示幸福的本质,引导他们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认识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成功与挫折、享受与创造等关系,确立科学的幸福观。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幸福感知能力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幸福。人文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使人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重要保障。幸福感的形成离不开积极的生命情感,要帮助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强化其内心积极向上的动机,使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幸福,领悟生活和幸福的真正涵义。学校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还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开设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掌握交往技术,提高交往水平。一些学校还可以开设幸福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把握自身发展规律,改善自我认知方式,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提高幸福感知能力,提高幸福感体验,提高幸福感水平。
(3)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心理健康水平与幸福感直接关联,学校应当积极开展通过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和情感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
控制能力的提高获得幸福的感受。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开发积极的心理品质,以积极的心态认识自我、认知社会,不断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技能,使他们通过自我调适、自我排解,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进一步提高幸福感。
(4)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
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只有在满
意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而且有助于大学生丰富生活,愉悦身心,增进友谊,获得朋友,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使他们感受到快乐,体现其自我价值,从而增进幸福感。学校要特别关注贫困大学生
[10]
社会是大学生面对的大环境,也是大学生即将面社会对大学生自身临的生存环境。社会和谐的环境、
价值的充分肯定能让大学生体验到幸福,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幸福感。社会上不公平、不公正、不和谐的现象则减低他们的幸福感。因此,提升大学生幸福感,一方民计、民权、民情、民面,国家应当继续出台关系民生、心的政策和措施,各级政府做好落实工作。各级政府都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重视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解决百姓就医、孩子入学、住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营造公平的经济发展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提供外部条件。另一方面,继续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等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减轻他们的压力,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总之,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又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支持力量,按照系统性原则,注意交叉整合运用,实现最优组合,形成整体效应,共同建立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合力机制和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追求幸福、实现幸福和享受幸福。
参考文献
[1]严标宾,郑雪,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自然辩证法
通讯,2004(2):96-100.
[2]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
展,2004(12):59-66.
[3]洪宝玲,刘丽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高校培养策略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0(2):58-59.[4][6]严标宾,郑
雪,邱
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
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7-142.[5]卢颖,苗元江.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根源及提升策
.中国成人教育,2003(2):74-76.略[J][7]甘
雄,朱从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雪,王
玲,邱
林,严标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
[J].医学与社会,2010(8):78-80.[8][11]郑
107.
[9]任志洪,叶一舵.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52-158.[10]苗元江,幸福感.研究取向与未来趋势[J].社会科学,2002
(2):51-55.
[10]王甲成,张
超.大学生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
视的领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1):109-112.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5-
[责任编辑:成方哲]
的状况,从经济、心理、就业、校园文化等方面提供更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