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 言 文 语 法
第一节 词 法
一、实词的活用:在古汉语中,原属甲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词类,这就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有时也可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动词。如:
1、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
2、大楚兴,陈胜王。(称王)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运行到中午)
4、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进军)
练习:
指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并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二月草已芽。
3、左右欲刃相如。
4、驴不胜怒,蹄之。
5、师还,馆于虞。
6、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子房前。
8、(儒者)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10、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二)名词作状语。如:
1、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像人一样)
2、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像蛇一样蜿蜒)
3、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在朝廷上)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畚箕)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
6、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 (像对待货物)
7、失期,法皆斩,(按法律)
8、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西、向南或南面、西面)
9、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
10、谨食之,时而献焉。(到时间)
练习:
A、指出活用为状语的名词并解释。
1、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
2、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
3、(孙)策亦亲戚待之。
4、吾义固不杀人。
5、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6、乡邻之生日蹙。
7、日割月削,以趋于亡。
8、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B、名词作状语的用法,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某些成语和双音词中,成为凝练的结构,填词并体会。
——吞——咽、——蟠——踞、——消——散、——起——涌、——崩——解、——食——吞、——新——异、
——黑、——凉、——亮、——黄、——缩、——拥……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如:
1、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3、尔安敢轻吾射。(轻视)
4、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消散净尽)
5、朔漠则桃李夏荣。(开花)
(四)、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凡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因而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怎样),就叫做使动用法。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臣活之”,“活”不是“臣(张良)活”,而是“臣(张良)使之(项伯)活”,即我张良使他活了下来。
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
a、 予我千金,吾生汝。(使……活)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
a、 诸侯恐惧,令盟而谋弱秦。(使……削弱)
b、日思高其位,大其禄。(使……抬高,使……丰厚)
3、名词的使动用法。如:
a、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b、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使……为臣)
(五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动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程度“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它反映主观上的认识,并不一定与事实相符。如:
a、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不相符)
b、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相符)
1、形容词意动用法
a、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以……为贵,以……为贱)
b、且庸人尚羞之,况乎将相乎?(以……为羞)
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认为……是聪明的)
2、名词的意动用法
a、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当作良药)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看待)
c、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把穷儿子当作儿子)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把……当作鼻祖)
练习:
(一)说明下列各句中的使动或意动用法。
1、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齐女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4、(云)友风而子雨。
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6、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二)比较使动和意动的区别。
1A、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后汉书·赵充国传》)
1B、(谢)石闻(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淝水之战》)
2A、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
2B、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质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
(三)“战而胜之”和“战而败之”在意义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二、通假字
练习:圈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或师焉,或不焉。
5、昂其直,居为其货。
6、两股间浓血流离。
7、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8、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虫跃去尺有咫。
9、譬如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10、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11、使悉反诸侯侵地。
12、臣左手把其袖,右手刺其匈。
三、古今异义词
(一)定义:古今异义词就是古汉语中意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
(二)古今词义变化规律
1、 词义扩大
如:(1)“河”:[古义]传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2)“股”: [古义]名词,大腿。
[今义]①大腿。②事物的一部分。③量词。
2、词义缩小
如:(1)“狱”: [古义]①名词,监牢。②名词,官司,案件。
[今义]监牢。
(2)“让”: [古义]①谦让。②责备
[今义]只表谦让
3、词义转移
如:(1)“窃”: [古义] ①私下,私意。 ②“我”的谦词。
[今义]偷窃。
(2)“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4、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1)“卑鄙”: [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不含贬义。
[今义]品质恶劣,含贬义。
(2)“风流”: [古义] ①杰出、英俊。②繁华的景象。
[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5、双音词
(1)“中间”: [古义] 中,当中;间,夹杂着。
[今义]当中。
(2)“指示”: [古义] 指点给…看。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四、偏义复词
(一)定义:所谓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同或意反的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词的意义落在一个词素上。
(二)举隅:
(1) 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①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如: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第 二 节 句 法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用“也”表判断。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谓语后“者也”连用。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谓语后用“也”表判断。例:环滁皆山也。
4、用“为”表判断。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用“乃”、“则”、“即”、“非”等表示判断。
例如:吾翁即汝翁。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6、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例:刘备,天下枭雄。
7、用“是”表判断。例: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
8、主语后用“者”表提顿。例如:次者吾君,次者遂。
体会并翻译下面的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师道也。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非字而画。
6、入其舍,则密室垂帘。
7、在药则未为良时。
8、此其效也。
9、深山中则四月花。
10、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11、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
12、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
13、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莸之所居。
1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15、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16、白起,小竖子耳。
17、次者吾君,次者遂。
18、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二、被动句
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类句子叫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用“见┄┄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见”表被动。如:渐见愁煎迫。
4、用“受……于”表被动。如: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省略了“于”的引进。如:感[于]斯人言。
6、用“为”表被动。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7、用“为……所”表被动。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8、直接用“被”表被动。如: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9、用兼词“焉”[于之]中的“于”表被动。如: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10、主语后用他动词表主语被动,无被动标志。如:戍卒叫,函谷举。
翻译并体会被动句: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旬余,杖至百。
6、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
7、左骖殪兮右刃伤。
8、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9、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10、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11、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
12、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13、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
14、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15、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三、倒装句
[只是从现代汉语的习惯看,这样称呼。古汉语里是正常的句式]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或介词前面去。如:
(1)、大王来何操? (2)、何以知之?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子不我思。
3、通过助词“之”、“是”使宾语前置。如:(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诸君无有意则已,诸君而有意,则唯予马首是瞻。
4、介宾词组中的宾语前置。例: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
5、为突出宾语,无标志地将宾语前置。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说明下列句子宾语前置的情形: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世浑浊而莫余知兮。
3、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4、乃谓其骑曰:“何如?”
5、客何为者也?
6、彼且奚适也?
7、吾谁欺?欺天乎?
8、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9、微斯人,吾谁与归?
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二)定语后置
1、中心词+定语+者。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中心词+之+定语。苟以天下之大。
3、中心词+数量词。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4、中心词+定语。如:兵精足用。
翻译下列定语后置的句子,注意将后置定语译到中心语前面去。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3、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
4、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
5、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6、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7、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
8、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三)介宾结构后置
指介宾结构置于它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后,翻译时必须要将它放到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去。
如:(1)皆以美于徐公。(2)得双石于潭上。
(四)谓语前置:为突出谓语,将谓语放在主语前面的句子。
如:(1)甚矣,汝之不惠。(2)快哉此风!
四、省略句(因承前、蒙后、对话而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为了句子成分的完整和句意的清楚,一般要补译在括号内)
1、主语的省略
例:(1)赵惠文王时,(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2、谓语的省略
例:(1)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觉)非前物。《促织》
3、宾语的省略
例:(1)以一头进(上官),试使(之)斗而才。 《促织》
4、定语的省略
例:(1)细瞻(图之)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促织》
5、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省略
例:(1)如平地(之药)三月花者,深山中(之药)则四月花。 《采草药》
6、介词或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1)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 《和氏》
省略的种类有三种,一为蒙后省略,即下文马上要出现的,上文就省略了;一为承前省略,即上文刚出现过,下文就省略了;一为对话省略,借助对话的语境省略。如:
1、于是王召见(蔺相如),(王)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之)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省略现象相当普遍,为节省篇幅,故每篇课文的省略情况略。
(注:这是应学校要求,在语文拓展课讲义的基础上,我和胡老师编撰的一点汉语语法资料。作为要素之一,任何语言学习,离不开语法常识——有意又强于无意。片面强调语感,而完全忽视语法的语文教学是畸形的,我深信。语文教学中,语法一度处境尴尬:初中教而不考,高中考而不教。时下,被冷弃的语法终于又有走进语文中高考试卷的趋势,这无疑是拨乱反正。长久保存并共同享用这些有用的资料,是我不避冗赘把它及其他一些语文教学资料存放在新浪的园地里的目的,敬请大方之家理解、补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