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问题阿,为啥最近电视剧中医中药治病情节辣么火阿?是个人就能治病,让我们这些学专业的情何以堪阿?
细看了一下各大戏情节,一得病就是咳血,好!单!调!为了丰富大家课余文化生活,干脆给列位推荐几本古代的食疗书呗。
《黄帝内经》中早就提过“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目的就是表达食物营养的意义。因而我把此类古书分为三类,一类是所谓的医养结合的书,都是各种古代营养书,就算是食疗专著;第二类是专门的饮食书,算是菜谱烹饪方法类的;第三类是名家菜肴,等于是家宴秘制做法。
食疗专著
1.饮膳正要
推荐的第一本,肯定是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有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营养或者食疗的书,这倒不是。据《隋志》医方家记载:北魏的崔浩就写过《崔氏食经》四卷,更不用说,当过隋炀帝尚食直长的谢枫写得《淮南玉食经》,但这两本书都丢得差不多了,所以尊《饮膳正要》为全面。
忽思慧在元代宫廷职务是饮膳太医,掌管皇帝营养。其职责是“补养调护之术, 饮食百味之宜。”日本学者筱田统曾说过,本书的编写是为了长生不老,不是为一般官员和劳动人民写的。而是为享受美酒佳肴的人写的”。这书因为是蒙古人书写,虽然蒙汉饮馔并蓄,但食材中以羊、牛为先,用羊肉的菜肴七成。所以我是强烈推荐给喜欢西北口味的人看。除了羊肉,出现最多就是回回豆子,回回豆子就是鹰嘴豆,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很适合,就是口感不好,颗粒太粗。总之,本书是元代蒙汉宫廷饮食习惯的蓝本。所有爱吃牛羊肉,或喜好冬令进补的人,是必读之书。
2.食医心鉴
唐代是我国食疗专门研究的形成时期。这本书的作者咎殷,唐大中年间成都人,官医博士,精于妇,幼科。他所著《食医心鉴》继承了孙思邈的食疗思想,“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食医心鉴》共有方子211个,在每类食疗方前,都论述病成因、症状以及食疗原理。比如书中收了十多个产后食疗方,有治“气血不调”、“虚损无力”的白羊肉红米粥方;治“产后虚损,乳汁不下”的猪蹄粥方;治“产后痢,腰腹肚痛”的野鸡肉馄饨方等等。
《食医心鉴》很好用,所收食疗方均注明原料、用量、制法、食法。如“治脾胃气弱食饮不下黄瘦无力方:面(四大两)、白羊肉(四大两),右溲面作索饼,以羊肉作腥,熟煮,空心食之。以生姜汁溲面更佳。”原料也常见的,所做的食品多为粥、面条、馄饨、汤、羹、酒等。
3.随息居饮食谱
此书作者是清代温病专家王士雄,该书成书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他说过:“颐和无元妙,节饮食而已。”全书列食物331种,分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等七类,每类食物阐述性味、功效、宜忌、单方效方甚或详列制法,比较产地优劣等。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各种饮料、食物的味道、特性和对身体的影响、医疗用途都评说了一番。
王士雄始终认为“人莫不饮食, 鲜能知味”,这个味道既是滋味又是性味。饮食谱里面不但有做法,还细述了滋味,和时令配合度。比如”韭以肥嫩为胜, 春初早韭为佳” 、黄矮菜以“ 雪后更佳, 但宜鲜食, 北产更美, 味胜珍馐”。
4.饮食须知
《饮食须知》的作者贾铭,浙江海宁人。生于南宋,活了106岁。过了一百岁进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他请教保养之法,他说关键在于饮食。然后就把写的《饮食须知》送给了朱元璋,这本书因此流传。
和其他同类书不同,这是第一部从饮食致病的角度,探讨所收入的每种饮品和食物的味性与食用方法,以及食物间搭配的相反相忌,特别指出它们对人体健康的损益影响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他认为饮食之所以使人发病,是因为多食久食。
因此他更为强调什么东西吃多了会怎么样?比如他说:
糯米,“多食发热,壅经络之气,令身软筋缓。久食发心悸,及痈疽疮疖中痛”;
黍米,“多食闭气。久食令人多热烦,发痼疾,昏五脏,令人好睡,缓筋骨,绝血脉。”;
赤小豆,“久服则降令太过,使津血渗泄,令人肌瘦身重”;
韭菜,“多食昏神暗目,酒后尤忌”;
菘菜,“多食发皮肤瘙痒,胃寒人食多,令恶心吐沫作泻”;
茄子,“多食动风气,发痼疾及疮疥”;
黄瓜,“多食损阴血,发疟病,生疮疥,积瘀热,发疰气,令人虚热上逆”。
杏子,“多食昏神,令膈热生痰,动宿疾,发疮痈,落须眉。”;
枣子,“久食最损脾,助湿热”;
橘子,“多食恋膈生痰,滞肺气。橘皮干者,若多用久服,能损元气”,“如此blablabla。
菜谱书
5.本心斋蔬食谱
作者是宋代陈达叟,作者喜欢舞文弄墨,本心斋是他书房的名字。自述:常在书房里起居闲坐,玩味《易经》,床上围着画有梅花的纸账,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饮食崇尚清淡。有客人从外地来访,叫书童端上净素饭菜,客人品尝后说,没有尘俗气味。主客讨论食谱,就形成了这本书。全书记蔬食二十品类,我个人体会是,肉菜好做,素菜做的好吃难,自然要多学。
6.中馈录
作者曾懿四川华阳(今双流)人,是晚清女烹饪家,女医生。其父曾任江西吉安府知府,其夫袁学昌,光绪五年中举,曾任安徽全椒县知县,湖南提法使(即按察使)。曾懿随其父和其夫到过江南不少地方,掌握了江南一带的民风食俗、烹调和食品保藏方法。她亲自主持家中饮食,积累了许多烹调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馈录》。
治大国如烹小鲜,所以《中馈录》具有家政学的性质。曾懿在《中馈录》中明确地提出,她写此书的目的和意义:“昔藻咏于《国风》,羹汤调于新妇。古之贤媛淑女,无有不娴于中馈者。”为使新妇和尚未进入烹饪门庭的新手都来提高自己业务素质,“兹将应习食物制造各法笔之书。”
《中馈录》集中地介绍了江南一带民间常用食品制作方法和保藏方法,详细的记载了:宣威火腿、香肠、肉松、鱼松、五香熏鱼、风鱼、醉蟹、皮蛋、糟蛋、辣豆瓣、豆鼓、腐乳、酱油、泡盐菜、冬菜、甜醪酒、酥月饼等20种常见的食品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如何选择主料、配料份量,各种佐料的配用、操作方法,以及制作适宜和不适宜的季节、注意事项等,具体且简便易行。
7.食珍录
写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时,余姚人虞宗后担任祠部尚书。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皇帝醉了,虞宗献上“醒酒鲭”,因而一举成名。
虞宗的《食珍录》里,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例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等。算是极为经典的南北朝皇帝宴饮典籍。
8.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烹饪著作。包括当时流传的104个食品,夹叙夹议,丰富多采。唐代杜甫有诗云:“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就是杜甫诗中的山家、野饭,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饮馔。药膳发展至宋代,已经相对完善,《山家清供》里很多方子列入官修的《太平圣惠方》专供皇家使用。
全书食谱大多以诗词形式著述,书中推崇清淡饮食,并提倡清心寡欲,摒弃世俗杂念,书中不少是用中草药加工制配的食疗饮馔。此书算是对了解江南饮食风貌和南宋烹饪历史提供翔实史料。
名人家宴书
9.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古代汉族烹饪著作。共一卷。身为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颇丰(得闲可看他的《随园诗话》)。作为一位美食家, 《随园食单》是纪念他吃了四十年的作品,以文言随笔的形式,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汉民族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酒茶。
此书出版于1792年(乾隆57年),袁枚其实不会做饭,书中菜谱是根据他的家厨王小余意见写出来的,感受来自于他。《随园食单》中有句名言:“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10.《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作者是元代无锡人倪瓒,号云林。倪瓒是元四家之一的洁癖画家,书画成就非凡,明代富有人家都以挂不挂倪瓒的画来判断这家人雅俗水平。
此书也是一部反映元代无锡地方饮食风格的烹饪专著。书中汇集饮食五十多种,以菜品命题,逐条而记,除记述原料、配料外,都说明烹饪方法。书中不少菜肴,如:烧鹅、蜜酿蝤蛑、煮麸干、雪菜、青虾卷等,被后世烹饪书籍复录,特别是“烧鹅”,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重新录了,并改用倪瓒之号题名为“云林鹤”。日本羽仓则《养小录》中也将烧鹅收入,现在人还常提及“蜜酿蝤蛑”,如今苏式名菜“芙蓉蟹斗”就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书中菜肴以鱼、虾、蟹、螺及湖泊水蔬为多,也是水乡的饮食反映。
其他:
谢讽著的《食经》成书于隋代,是饮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书记载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约五十种。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动物原料为主制成的菜肴,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等。还有很多名人菜,如“北齐武成王生羊脍”、“越国公碎金饭”、“虞公断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华饭”等,这和毛氏红烧肉一样,都带有当时领袖人物的旧有回忆。当然也有精巧菜,现在已经难见如“千金碎香饼”、“乾炙满天星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等。
《易牙遗意》
元明之际的韩奕撰著饮食专书,说是来自于齐桓公时的名厨易牙,称为《易牙遗意》,实意是仿古代食经的作品。全书分为脯、蔬菜、糕饵、汤饼等十二类,共记载了150多种调料、饮料、糕饼、面点、菜肴、蜜饯、食药的制作方法。此书制法简明,一看便能制作,如:蒸鲥鱼、炉焙鸡、糖蒸茄、肉油饼、五香糕等等。还收录了些比较特殊的菜点制法,如“火肉”,即火腿的熏制法就别具特色。最后还是将饮食和治病结合起来,其中“食药类”收录13种食药的制法。
《多能鄙事》
《多能鄙事》传说是明代刘伯温写的,爱看连续剧的都知道他的威名吧?全书十二卷,内容包括饮食、服饰、百药、农圃、牧养等许多方面的制作技能,都是强调切合民生实用的。有关烹饪的四卷,卷一有造酒法、造酱法、造豉法、造法、糟酱淹藏法等。卷二有酥酪法、烹饪法、饼饵米面食法、回回食品、女真食品。烹饪法专门介绍烹饪基本技术,卷三有糖蜜果法、蔬菜法、菜汤法,则属点心、饮料的制法。卷四有老人饮食疗疾方,专述老年保健饮食,介绍利用食品医治老年常见病的食疗方法算是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