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体验—积累—思考·表达
——我的十年初中语文教改
深圳市新安中学初中部 彭莉琼
十多年前,在我担任高一语文教学期间,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位中考600分以上的优秀学生,学习很勤奋,却在语文单元测试中仅得了57分。分析试卷发现,文段阅读得分很少,所回答的问题大都不成话:要么只用简单的词组,要么干脆不答;作文也是平淡如水,勉强达到字数的要求。我不由慨叹 “怎么连废话都不会说”。事后了解到,这名学生虽然勤奋学习,但整个初中阶段几乎没读过几本有价值的课外书,语言的积累、学习仅限于课本,而我所教班级中类似的学生竟然不在少数。我意识到,没有宽厚的阅读,就不可能有丰厚积累。于是,我尝试着每周开设一堂阅读课:推荐经典书籍阅读,课堂教学中补充课外阅读,收集、整理简短美文印发给学生阅读等。但残酷的现实是,高一有9门课程,学生课业负担繁重,我要求的阅读量学生大都难以完成,更谈不上阅读的突破、写作的提升。可见,初中阶段如果学生没有进行大面积的阅读,没有做好语言的积累工作,高中语文学习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那么,初中语文究竟应该解决什么?学生应该获得什么?如何夯实学生的基础,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有更好的发展?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2000年,学校开展初中教学综合改革实验,我主动要求承担初中语文教改实验任务。带着对语文教育问题的思索,我把初中语文学习概括为:“感受.体验—积累—思考.表达”,即学生要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不断积累,注重阅读中语言的积累,也注重成长的生活积累,以丰厚的积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学会思考,初中阶段是人生价值确立的关键期,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生活、情感的态度和体验与学过的“知识”予以“内化”和“外显”,实现表达材料的鲜活、写出生活的本真与自我。其中,核心是积累,因为观察和思考得来的东西最终要形成为文字,要表达出来,这些都离不开“积累”。那么,积累什么,如何积累,该如何操作,这是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从“抄”开始,搭建学生语文学习和积累的平台
传媒发达、信息泛滥,处在 “读图时代”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往往更“娱乐化”,对平面、静态文字的隔膜已经相当突出。浙江某校的校训为“慎言多思,坐冷板凳,做热血人”。的确,当前的语文教学也迫切需要学生静下心来,亲近母语:做到“静”,平静且耐得住寂寞;做到“近”,远离非纯净化的语言,接近规范、优美的经典语言。
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一个“抄”字。
抄,解决书写问题: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称为“艺术”的汉字,其字型之美,其形意结合的深厚内涵,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和培养学生练好字、写好字。出于现实的考虑是中考语文不仅有书写评价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书写能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写一手好字,书写赏心悦目,也是学生一辈子受益无穷的财富。我的做法是:结合语文学习,推荐硬笔书法字帖,人手一本《中学生必背古诗文钢笔字帖》,让学生多看帖,多临摹,做到练字和学习两不误。书写量确定为“每日5分钟”,在硬笔书法练习纸上抄写两行,不占学生太多时间。并定期点评和评比,在班级开辟专栏,每周展示优秀和有进步的书法作品。还要求家长配合,每天在书法作业上签字。
抄经典课文、美文名句,把积累落到实处,通过选取有价值的、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文本抄写,把学生的心收回来,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把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当成一场锻炼自己意志的“马拉松”,不做逃兵,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成功者。
语文学习过程突出一个“抄”字,还基于语文知识积累和学习习惯培育这两个层次的思考:
通过师生共同点评、赏析学生的“抄”,加深印象,让学生铭刻在心。通过课堂教学的“抄”,学会系统归类、整理所学,解决学生“丢三拉四”的毛病,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形成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的“抄”,培养了学生文本编辑能力和书写,抄写形式求美,排版、布局的能力自然提高;通过课外学习中的“抄”,品味经典,体悟思想,实现认知的内化;通过课内外的“抄”,也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字的亲近感,体悟汉字的美。最重要的是学生有意识地自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将学生的“抄”得到落实,实现“抄”的价值,在实践中,我对学生笔记的规范格式做了统一的要求,笔记的每一页右侧留下三分之一的空白,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做好批注和补充;系统地规划学生三年学习的内容,选取有价值的语文学习内容指定必须抄写,同时,承认不同人的差异性,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爱好,选择性地抄写,努力做到鼓励拔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阶段性地组织学生笔记展示活动,让学生在评比中总结、提高自己的笔记水平;学生抄写的内容纳入日常的教学活动,指定抄写的文章作为课堂点评和教学的素材,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品味;在专题教学中,向学生征集教学素材,学生自选的笔记内容一旦成为课堂的教学素材,教师及时展示、激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发挥学生家长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当召开家长会时,要求学生将笔记本放置到自己的座位上,投放好的学生笔记向家长展示,鼓励家长配合、督促孩子做好读书笔记的记录和整理。
当学生手抄笔录成为一种习惯,到了高中甚至读大学,见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或精妙的语言都会主动摘抄、批注,获益匪浅,学生们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习惯了。”
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抄”可以解决语文学习“学过无痕” 的通病,实现真正的“积累”。我要求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过程要有完整的“抄”的记录。每个学生按照统一要求准备了大16开的笔记本,多的记录了5本,少的也有3本;内容包括课文学习、字词基础、预习任务、选文点评、课外抄录、写作指导等,涵盖了初中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
二、统筹规划,强化语文学习积累的过程引导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确立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其在引导和培育学生心智发展中的只要地位和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就“语文素养”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任务,既要抓好学生语言的习得,还要抓好学生文化观念的形成,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为此,我以语文学习的积累为抓手,系统地进行课程规划,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语文学习的全程管理之中。
1.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抓好字词过关
新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表面上看,通过学生的多认少写,扩大阅读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如果在初中阶段,仍不能达到会认会写、逐渐减少学生书写的错别字,那么,对高中的继续学习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我强化了字词过关,告诉学生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只有夯实语言的基础,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运用和创造;而汉字又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在教学中,将汉字常用的造字法介绍给学生,从汉字的字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热爱中国文字。每学一篇新的课文前,抄写一遍生字、生词并注音,基本掌握字词的形、音、义;抓好词汇积累,每课的生词选5至8个写一段内容相关的文段,学会“学以致用”,为其语言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到考试前,要求学生分单元将生字、生词集中抄写在笔记本上,通过及时梳理、强化记忆,以期“人人过关、全部掌握”。
其次是抓好文言文的实词积累
学习新的文言文,课前的预习作业就是做好规范的笔记:第一行抄原文,第三行结合注解、工具书进行翻译,不懂处标注,留待课堂上解决;第二行则是在学完课文后,学生自测文中主要词汇的解释。笔记本右侧的空白处做知识点的补充,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如某个词汇在文中出现2次以上,或在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已有出现,就要在笔记中把所有的义项逐一列出,并标出原句。如有带该字的成语,要写出该成语,通过对相关成语的运用,感悟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美。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的脑袋就成了一本活字典,越学越轻松,为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学生到初三时都可以自学文言文了。由于平常做的工作扎实,学生在中考前的复习也相对轻松,从学生历次测试的情况看,学生文言文的失分基本消除,收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有关基础知识如语病、修辞、标点符号、语言得体、连贯、文学常识、关联词、文体知识、仿写等,也做了相关的积累。对课内外古诗,每学完一册,则在复习期间抄于摘抄本上。初三总复习时则分类辑录:借月抒怀的、爱国的、体现奉献精神的、写春的……归类整理,学会运用。
在教学中,我更注重的是经典作品的阅读积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时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尽管能入选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其独到之处,但教材的编写形式由于量的不足,不能达到质的改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语言学习和积累的需要,这就要求学生更广泛地阅读经典作品,通过阅读积累语言,积淀思想,学会思考,进而学会表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学习中更多地受益,提高质量,我尝试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借鉴教材的编排体系,对单元教学的内容进行重组:或补充,或替换,把经典文本单元化,把单元组合扩大化。
例如:语文教材(沿海版)在七年级上册安排了7篇诗歌,第一篇为《在山的那边》,品读鉴赏后,我将第6课的《理想》拿来对比阅读,激发诗歌阅读的兴趣,提高欣赏能力。又适时引入汪国真的《山高路远》、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席慕容的《乡愁》、臧克家的《三代》等,学生抄录后,师生共同背诵,品鉴,体悟诗歌丰富的情感及语言表达。再推荐学生阅读《现代诗歌三百首》,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每个学生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进行配乐朗诵,学生积极参与,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年级第五单元,主要围绕“亲情”主题编辑教材,讲完《散步》后,考虑到学生平时写作无材料可写、不生动不具体的通病,我采取拓展阅读,引入《爱如茉莉》、《秋天的怀念》、《成长的桥》、《距离》、《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爱的礼物》、《拾馒头的父亲》、《父爱昼夜无眠》、《爱到无力》、《永远的阳光地带》等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其选材立意、语言运用,尤其是精彩的细节描写详细品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悟出生活中的情。
名家名作、时文美文等引入课堂,一方面是内容好,深刻,清新,能使人长见识,催人向上;另一方面是表达好,确切,生动,表达清晰,语言优美;这阶段的学生善于模仿,可以引导阅读的自我取向。如我推荐的系列作家:宗璞、张晓风、毕淑敏、罗兰、席慕容、冰心、贾平凹、朱自清、季羡林等,引入课堂教学的有《月,阙也》、《访兰》、《落叶》、《家园如梦》、《江南古镇》、《生死胡杨》等,引导学生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着手,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观察、研习、化用(能动模仿),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获得语言和语感的积淀。
经典美文的阅读,受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摘抄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面对同样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我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引导他们旁批点评,品析其精彩处(有修辞格,有哲理的句子,关键的动词、副词),写出值得自己写作借鉴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如《春天里的第一朵鲜花》有学生这样批注:
中间部分“每一年的春天,是必得要穿过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世界。”(批注: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结尾“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批注:困难使人更加坚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挫折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高尔基“天才出于勤奋”。涉及的人物:海伦、霍金、张海迪……)
无疑,老师能适当引导,学生必能调动其读书积累,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会比较、联想,歌德、尼采、马斯洛、雪莱等鲜活、灵动的语言在学生的笔尖流淌。
九年级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已大为提高,但易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深邃的哲理,很难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思考。我从学生曾经摘抄、认真品析过的文章《紫藤萝瀑布》、《行道树》入手,一起品析完教材中的内容后,适时引入《细雨梨花》、《秋颂》、《拥有秋天》、《秃的梧桐》、《峭壁上的树》、《春天的第一朵鲜花》、《报秋》、《野菊花》、《跨越千年的美丽》、《春之怀古》《家园如梦》等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情感和深邃内涵。如品读《你不能施舍给我奋飞的翅膀》中故事揭示的哲理,
历练,让生活丰富多彩;磨难,使生命顽强不屈!生命需要磨练,不要去畏惧成功路上的那些绊脚石。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没有苦难的人生,虽然平静,却也是无味的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苦,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价值。没有这种境界和价值,日子只会过得平庸,人也轻飘得没有分量。磨难能使人优秀。
人生的磨难也从来不会给软弱的心灵让座,我们不能让沮丧把青春的果实泡得霉烂。
以上引入的课内经典和课外美文,教师须结合学生三年的语文学习内容进行系统规划,这些经典美文学生必须抄写,现阶段学生作文大都语言贫乏,读之无味,作文总是由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建构而成,而构建材料的优劣决定了文章的优美程度,这就需要学生的头脑仓库中有优美的语言储备。通过着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积累好词佳句,优美段落,尤其做好古诗词、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之类的名句积累,同时,学生可自主选择抄写感兴趣的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的表达建构起良好的语言体系。
积累语言典范,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是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生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基于此,加强背诵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我在课堂上随时抽查学生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
2.文化积累
包括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阅读欣赏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感悟优秀的文化精神,形成一定的文化品位。文化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当语文学习到一定程度时,文化积累将成为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因素。
为此,在参考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外,根据学生语言、思维及思想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价值确立和语言发展的需要,我向学生推荐以下经典系列书目:
初一年级推荐《泰戈尔抒情诗选》、《现代诗歌三百首》、《边城》、《昆虫记》、《老人与海》、《城南旧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居里夫人传》、《狼图腾》、《青铜葵花》、《弟子规》等。
初二年级推荐《平凡的世界》、《傅雷家书》、《活着》、《百年孤独》、《变形记》、《简爱》、《茶花女》、《名人传》、《梵高传》、《富兰克林传》、《中国农民调查》、《哭泣的骆驼》(三毛系列小说)、《母亲的金手表》、《目送》等。
初三年级推荐《苏轼传》、《一个人的村庄》、《林清玄散文》、《家》、《围城》、《四世同堂》、《世界散文经典》等。
此外,我还向学生推荐《一生必读的60本书》中的大部分名著;如对部分学习动力不强、不太喜欢阅读的学生,则推荐贴近学生生活的秦文君、曹文轩的系列小说,甚至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等,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到阅读经典。从实践情况看,不少同学由初一入学至初三上学期,多者达70本左右,少的也在25本以上。
对小说的阅读,要求学生从四个方面做好规范的读书笔记,包括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主要人物性格分析、精彩片断摘抄,方便其以后写随笔,做到读写“不脱节”。如《老人与海》中老人的个性化语言“人生来只能被毁灭而不能被打败”,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写作语汇的丰富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而对诗歌、散文,如《繁星》《春水》《泰戈尔抒情诗选》等,则要求学生自选喜欢的(如语言优美、思想深刻等)片段摘抄并旁批。
坚持每周开一节阅读课(至初三上学期),要求学生留下阅读的“书间笔痕”:做好某词某句某段的“旁批”;留下自己的“篇后悟语”(读后感),字数不限。学生不仅变得爱读、会读,也变得乐写、会写。读完《名人传》“篇后悟语”中写道:
贝多芬的雄伟乐曲连同他的名字一直被人们冠以“音乐英雄”的尊称,长久地驻留在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生活中。因为他成功“摆渡”了自己。
人生如舟行,会有风吹雨打,会有潜礁暗流,会有浪花的打击,甚至有时在大雾中会迷失方向。但不论困难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我们都要坚定心中的意志,撑好心中的舵,就会有战胜困难的力量,小船也会从风雨中驶出,看见彩虹。
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故事已结。但那种激动却一直还在。当然,也会在我心中一直延续下去。
经典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叛逆期”的顺利度过,寻找人生的坐标,唤醒生命意识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为了更好打通课堂内外,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不放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任何机会,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我还进行了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在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单元化阅读教学则重于阅读方法的获取,而专题性学习,则更侧重于读写紧密的结合,换言之,专题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感悟更深。当学生的认识、理解和感悟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则更重于表达的达成。
我开展了“寻找春天的足迹”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大量阅读有关春天的诗文,收集相关的谚语、成语后,挖掘“春”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内涵;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作《在这不寻常的春天里》(或《寻觅春天的足迹》),学生写道:
大树下,我沐浴着春日温暖的淡淡阳光,一切都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烂漫。
更可贵的是,一抬头,便满眼都是绿,只是在时隔整整两周。
看着黄叶凋零,绿芽萌发,再到叶的颜色越来越浓,就这么静观一个生命的轮回,走过一个不寻常的春。
翠绿的嫩芽,墨绿的叶子,重叠,交互,映衬。嫩芽似朵朵淡绿的花,开在挺拔的树上,心里默默感悟生命的可敬和美好。
永远,爱这满溢希望的春。
春节时,开展年文化探究,要求学生自己贴对联(告诉学生区分上下联的方法),收集抄录10副以上对联、5则以上短信,并自编短信一则发给老师;春节后的第一节语文课就上“春节归来话(对联、短信……)”,学生介绍传统的、家乡的过年习俗,交流对联近百副,积累十二生肖的成语或对联、带数字的对联,总结出对联系列知识;区分短信的优劣,了解“年”的含意,体悟到放鞭炮、倒贴福、压岁钱等深的内涵……谁能说语文不就是生活呢?这样的课,学生乐意上,且收获大。
此外,我还开展“走近李清照”等10多个专题。而开展“月”的专题阅读,通过积累、背诵、探讨借月抒怀的诗文,引导学生更好地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体。用专题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的读写潜能引向更高处。
语文学习不只是掌握语言文字,更是文化的学习和感染。文学即人学,加强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
学《摆渡自己》后,我进一步拓展延伸:为身边苦恼的人做一次热心的摆渡。当时班中一位同学从大连转到我班,因水土不服,连续生病,为此耽误了不少课,并且两地的教材不一样,他非常苦恼。我让每个学生写一段话来鼓励他,让他重新张起自信的风帆,
而学《弟子规》,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白修身、立德、处事等方面的道理的同时,我让学生给其挑刺,帮助学生辩证看待《弟子规》。有学生举出《弟子规》中“信”部分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认为应在别人需要时管一管,帮一帮,做一个“见义勇为”的人!学完其中的“孝”,我让学生以实际行动尽“孝”,并如实记录自己在一个月内的行动。“以前,爸爸总是早起,送我去上学;现在我自己骑单车去上学,让爸爸有充足的睡眠。”事情虽小,却着实令人感动。
3、生活积累
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语文学习才有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语文课标》明确写道:“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由此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家(作者)作品的源泉来自哪里?答案是来自生活。当我们的学生书本上的知识、阅读、思想的积累达成一定程度时,为什么他们不能够表达出来?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积累。而此时,打通书本的积累与日常生活的积累的阻隔是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路途见闻、同学之情、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及旅游、所在城市及生活环境情况等,学生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知……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就越丰富。更为关键的是,引导学生不仅要“深”入生活,而且要用“心”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需要做“有心人”,能在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新鲜东西──那带着露珠的生活之树的芽苞!不仅用眼睛、耳朵、鼻子、手去充分感觉生活,去看、去听、去嗅、去摸,而且要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并蓄积生活中难忘的“每一细节”和“每一刻”。这样,生活的源头活水流淌,作品言之有物,情真意切,笔下就会佳作迭出。
(1)留心校园,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生往往感觉学校生活的单调乏味,就是不能“横看成岭侧成峰”,作为教师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现这些生活。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比如说有各个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师有各自不同的风采;有不同的学科,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有不同的同学,有男女,有同桌、有同组,有关系一般的、也有关系很好的;有发生在教室的、走廊的、课堂的、操场等不同空间的人与事;还有在课堂上学习、考试、考试后颁奖、考试后家长会等不同感受;再比如说教师节、运动会、艺术节等不同的活动;还有校园的一朵花、一棵树,校园的春夏秋冬四时变化……总之,可以到一个人的眼神、一棵树的变化、一颗种子的发芽等等。
围绕学生的生活,我指导学生写作。如教师节:《老师我向对您说》;考试、颁奖、开家长会:《当试卷发下来时》、《又逢颁奖典礼》、《又逢家长会》……运动会:《留在我心底的风景》、《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飞扬的青春》、《一个让我……的日子》等;劳技课:以“劳技”为话题写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编织耐心》、《六彩翼上的爱》、《中国结情事》、《化蝶》、《春日的收获》、《剪纸》、《为自己鼓劲》……学生要有了一颗善感的心,就会随时留意身边事物的变化。当看到校门口的木棉花开又花落,学生动情地写下《守候木棉花开的日子》、《木棉花的记忆》、《我发现了生命的真谛》等。
这种积淀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的美好情感得以持续发酵,留心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已毕业学生总不忘给老师发回信息。高三学生何玉婵写道“木棉又开,细雨纷飞,在这个缠绵的春天里我又想起老师您……”大三学生林婉林写道“金秋十月,又逢月儿圆,转眼六年过去了,每年一到中秋节,第一个想起的总是我亲近和蔼的彭老师,老师的鼓励支持也会成为我今后拼搏的动力”。
(2)留心家人,感悟亲情健康成长。
写亲情的文章,学生动辄就是父母雨中送伞、生病照顾自己,不是材料单一,就是缺少细致的描写。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由于平时未能细心观察,好好体悟父母长辈的艰辛。
我做“亲情”专题,增设了“采访母亲”的环节,培养学生以细腻之心观察感受他人之爱,学会爱他人。走近母亲,深深体谅母亲,学生笔下的人物鲜活了,细节真实了,感情真挚了,一名学生介绍写作经验时说:“欲先感动他人,必先感动自己。”一篇篇令人感动的佳作诞生了:《不要伤害那个爱你的人》、《吹风机里的爱》(母女吵架后母亲一如既往帮我吹头发)、《蛋白、母亲》、《母亲的陈皮水》(母亲怕我坐车时晕车给我准备了陈皮水)、《母亲的白发》、《穿梭的母爱》(母亲周末为我忙前忙后)、《满满的母爱》(母亲毫不犹豫地把她碗中的瘦肉与猪肝夹给我)、《母亲关电脑》、《母爱如线》(母亲给我缝补裂开的校服)……还有不少同学给母亲写了小传。活动结束后,学生感触很大:
“采访完母亲,我才理解书中看到的那句话:世上有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采访母亲的时候,有那么一刹那特别想哭。我猛的想起了很多时候,我冲着母亲大声的发泄心中的不满时,母亲低着头不说话的样子……”
“妈妈高中一毕业就出来打工,妈妈现在所得到的都是她自己努力的,这一段往事以前妈妈从没提到过,令我更不可思议的是妈妈还考上了会计职称,原来妈妈并不笨,她只是比一般人踏实。”
在随后的家长会上,很多家长留言道“孩子懂事了”,会体谅父母,会帮着干家务,很少顶嘴了。
(3)留心社会,感悟时代跳动的脉搏。
学生在留心身边的生活时,往往会忽略社会生发生的一些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走进“小社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引导进入“大社会”。
汶川地震,我及时布置学生以“感动”为题的作文。学生在《有爱,就能创造奇迹》中写道:
我幻想着。明天的灾区重建,孩子们重返校园,朗朗的读书声告诉我们:“我要奋斗!”那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我始终相信,有爱,就能抵抗灾难!有爱,就会创造奇迹!
留心处处皆学问,大街上,看到贫穷的母女对残疾人伸出援手,学生感慨《贫穷也美丽》:
原来贫穷不是一道不可见人的伤疤,相反的,它散发着魅力,十分美丽。
看到捡拾垃圾的老人与一只流浪狗彼此相惜,学生以《平凡的幸福》为题,学生写道:
即使陪伴老人度过余生的只有破旧的电瓶车与成堆的垃圾,即使那只大狗必然度过了数个饥肠辘辘的日夜,即使他们会被众多轻蔑嫌恶的眼神打量,但值得记住的是,他们曾彼此陪伴,彼此温暖。他们互赠着一份简单平淡的小幸福。
安于现世,感怀一切,你会发现,这样的幸福,早已与我们同在。
学生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就能捕捉并蓄积生活中难忘的“每一细节”和“每一刻”,能在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鲜活。源头活水流淌,笔下就会佳作迭出。而要强调的是,“作文三分写,七分改”,光写不行,还得修改,在修改中进步,在修改中学会新的东西,日积月累,作文水平才会提高。除面批面改外,每次作文讲评,我要求每个学生在摘抄本上做好笔记:不足之处;值得借鉴之处。
三、十年磨剑,成就学生更好的发展空间
教学上注重抓好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课文教学“单元化”,以课本为范例,拓宽语文学习面;关注生活,指导学生积累生活,写“真实”(悟生活、抒真情、发真感)生活。有效促进学生知能并重、德业同发展。
自2000年开始,经过3轮初中的教学实践,效果明显,2002年所教初三(5)班在期末区统考中,全区90分以上13人,所教学生占4人。2006年、2009年两届初中毕业班成绩皆取得全区第一。其中,2006年全班63名学生中,31人得A+,占学生总数的49.5%,A以上为57人,占学生总数的91%;2009年全班62名学生中有16人得A+,占学生总数的26%,A以上为49人,占学生总数的79%。2006年向全区作经验交流,练字、摘抄积累、专题研究等做法在全区推广,与此相关的文章《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被转载于广东省学科网。
近年来,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区级以上奖励50多人次,其中,在宝安区第二届现场阅读比赛中,学生取得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全区12个一等奖中所教学生占了4人,共12人获得奖励。2005年、2008年,荣获深圳市读书月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优秀指导奖。近30余篇学生习作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更为难得的是,由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生高中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显著增强,处于“叛逆期”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成长,学生家长普遍感受到孩子身上发生的良好变化,对老师充满感激之情。很多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还自觉做好这样的笔记,而当他们取得比来自别的班级的学生优异的成绩时,他们会感慨“吃老本的感觉真好”,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高三学生缪文心的家长在信中写道“孩子的进步是在彭老师当年筑造的坚实基础下取得的。文心本是个不易表达情感的孩子,但她现在还经常提起您,特别是在失意的时候更是如此。作为父母,我们都为孩子拥有这样德才兼备的老师而感到幸运。”
高三学生姜春萌家长多次说:“她很崇拜您,喜欢您,她多次给我讲,长大要当您一样慈母般的老师。”
2012年5月16日 于宝安
彭莉琼 深圳市新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宝安区优秀教师,宝安区优秀班主任,吴泓工作室成员。参与国家“九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主要论文:《抓“点”与带“面”》(《中学语文》)《<枣核>教学实录评述》(《广东电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