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散文文眼,提高审美效果
“文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的作用。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文家皆知炼字炼句,然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章炼字则难,子句能与篇章照应,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眼。”又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神光”即使文章的主题思想,“照映”就是照应主题思想,统摄全文。
一、“文眼”在散文中的作用
1、散文主旨的凝聚点
文眼在散文中是文章主旨的凝聚点,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的闪光点,具有画龙点睛或起提携的作用。因此,从古到今,有成就的散文大家,特别注重“文眼”,通过文眼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古代的韩愈的《师说》,其文眼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荀子的《劝学》,其文眼是“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现代散文中,的《海市》,文眼就是“那真实的海市,比起那缥缈的幻境还要新奇”。可以说,一篇散文,有了“文眼”,使主题表现得更为鲜明。
2、散文结构的关联点
我们知道,散文的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而“文眼”,是“神”的外在显现,具有衔接“形”的作用,即“形”紧紧围绕“神”选材和结构。如,小说《台阶》的“文眼”是文章中的“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一句。而开始说“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只有三级台阶。提高台阶是父亲的愿望,接着就围绕父亲提高台阶的希望描述,他终年不辞辛劳,一个体壮如牛的人付出大半辈子的时间,虽然台阶高了,但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文章前后就由这一“文眼”联接,而且使读者明确了父亲提高台阶的原因。
二、“文眼”在散文中的位置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抑所谓文眼者也。”在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的作用,而多数是由议论或抒情的语句表现出来。
1、在题目,显现思想
“标题是著书立说的眉目,是宏观统摄和调控文章写作行为顺利展开并能高质量完成作品核心,是破译文章的直接入口。”(何立主编《写作词典》学苑出版社)好的题目,有提示作品的内容,升华作品主题的作用。如,郑振铎的《别了,我爱的中国》,这一句“别了,我爱的中国”,在文章中三次出现,回环曲折,一唱三叹,从题目的特殊语法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内容来看,相辅相成,那爱国之情和不忍离开祖国而又不得不暂时离开的痛苦之情交织在一起,而文题照应的,又起到了强调作者感情思想的作用。
2、在文前,领起全文
“文眼”在篇首,领起全文,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眼就是开始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以此发展,由“心里颇不宁静”引起“步出门”去看“荷塘月色”。在看“荷塘月色”时,也透漏出自然宁静真的“心里颇不宁静”,无奈,回到家,又开始新的“不宁静”。全文围绕“心里颇不宁静”展开,随物赋形,但丝丝穿眼,“不宁静”成了文章思想的闪光点,“不宁静”成了文章结构的凝聚点。
3、在文中,承上启下
在文章篇中的“文眼”,就像小河上的一座精巧的桥,往往体现出承上启下的作用。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文眼就在篇中,即:“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在全面已经“注之”:“力常足以入,火常足以明”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由这一过渡,顺势讲明出游“探险”实现“游之乐”必须注意“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这不但照顾到前文的文意,而且过渡自然,顺势成章。
4、在文尾,画龙点睛
有的散文,前面娓娓叙来,直到结尾处,水到渠成,点出“文眼”。这种在文章结尾处的文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冯骥才的《真珠鸟》一文,结尾写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这是人与鸟和谐共处的感受,而和谐的真谛在于信赖。从写作来说,这句就是全文的“文眼”,这是神来之笔,不但揭示题旨,而且这样的结尾收得有“味”,更饱含了深深的哲理。
但是,有的散文的“文眼”不只一个,有多个“文眼”的,还有的散文“文眼”在文章藏得隐蔽,这就要我们注意分辨和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