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是个复杂的词汇,一些被贴上“汉奸”标签的人也同样具有复杂性。汉朝李陵降匈奴算汉奸吗?李鸿章主张与日讲和,是卖国吗?袁世凯与日签订“二十一条”,是弱国无外交的必然,还是乞和卖国?李娜赴日比赛为何也变成了汉奸? “汉奸”一词毫无疑问是贬义词。按字面意思理解是“汉族里的奸细”或者“背叛汉族”的坏人。它是一个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词汇。但是,真正对它进行定义,确实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李零曾写过一篇名为《汉奸发生学》的文章,指出“汉奸”之于男人就象贞操之于女人。道学家对女人失节,关注点一向不在原因(缘何失身,被谁强暴),而在后果(是否处女,可曾上吊)。同样,他们对男人失节,也是只责个人,不问环境。
其实,“汉奸”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词汇。它不仅是个静态词汇,而且是个历史的概念,其发生的背景也会对其判断标准产生影响。
正是因为“汉奸”这个词汇的模糊性,一些常被贴上“汉奸”标签的人物,从严格意义上去考证,或许就具有了一定的争议性。
1.汉朝李陵:叛变还是冤屈?
有人曾提出,汉朝最大的“汉奸”是李陵,但也有人觉得李陵本是投降,叛变完全被逼,因此不算“汉奸”。
李陵,汉名将李广的长孙。李广有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李敢。前两个儿子早死,其中李当户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就是李陵。
汉武帝封李陵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年)秋,汉武帝派乐人出身的外戚、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李陵归在李广利麾下,负责辎重。李广利是协律都尉李延年的兄弟,二人又同是汉武帝宠幸的李夫人的哥哥,世代相传的乐人之家。汉武帝以这样的人为征伐匈奴的大将军,李陵身为名将之后,怎能不感到屈辱?
李陵比任何人都急于建功立业,他主动向汉武帝请命,率领步兵五千人,迎战匈奴三万骑兵。而汉武帝居然答应了李陵的请求,还不时催促出战。结果,李陵带领五千兵出居延海以北,被匈奴单于以八万兵包围,李广利拒不派援兵,李陵血战八天八夜后投降匈奴。
李陵被俘后,汉武帝派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接应李陵逃归,结果公孙敖无功而返。为了逃避惩罚,公孙敖则回禀汉武帝:“据俘虏交代:李陵已经叛国投敌,教单于兵法以备汉军,所以臣无所得。”
结果,汉武帝大怒,将李陵全家诛杀。
灭门之痛,使李陵决意留在匈奴。匈奴的单于对李陵十分器重,不仅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余年,于公元前74年病故。
2.秦桧:诬杀岳飞遭人唾
如果说,李陵被逼“叛”汉,有冤屈,可以获得一些人的原谅,那么秦桧则是千夫所指的罪人。但,奸臣秦桧真的算“汉奸”吗?
说起秦桧,人们必然想起岳飞。岳飞的故事妇孺皆知:文武全才,起兵抗金,精忠报国,大破兀术的拐子马阵,名震中原。岳飞的能力引起秦桧的忌恨及宋高宗的不安,连发10道金牌将他从前线召回,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来平反,封为鄂王,建庙于杭州,受后人祭拜。秦桧是岳飞故事中一个永远的反派角色。
秦桧诬杀岳飞,不仅使原本国力虚弱的南宋痛失一位统帅级的军事人才,而且手段之恶毒,让人痛恨。他之所以被称为汉奸,在很大程度上即因为此,因为他干了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坏事。人们怀疑他的动机,是不是内奸?是不是金人派回来破坏抗战的间谍?
中国人对秦桧恨之入骨,他死后不久即遭道义上的鞭尸,如果充当金人内奸、间谍的铁证,一定早被载入史册。然而,信史记载上,我们找不到秦桧充当间谍和内奸的证据。
除了“通敌”证据不足,另外一个观点认为,宋与金的战争,不过是中华民族的“内战”,而“汉奸”一词指向外族,因而秦桧的“奸”最多不过是政客的阴谋,并非“汉奸”。
对此,陈冲通过二十四史的修订的历程来做解释。他说,从刘秉忠、王鹗提出要修《金史》,到《辽史》、《金史》、《宋史》全部完成,前后用了82年的时间。用了这么长时间,不是因为史实难以考证,而是“义例”难定,具体说,就是在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这三个朝廷上意见不一致。争论了70多年,才达成共识,叫“各与正统”,就是把辽、金、宋都视为中国的一个正式的合法的朝廷。这个问题一解决,三史很快就完成了。既然辽、金、宋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之间的战争就是“内战”,所以,在这个历史范畴内,就根本不存在“汉奸”或“民族英雄”。在《宋史》中,秦桧被列入了《奸臣传》,但并没有说他是“汉奸”,否则,《辽史》尤其是《金史》就根本无法下笔。
陈冲认为,如果硬要将秦桧指认为“汉奸”,那等同于把辽、金都从中国的“版舆”中排除出去。可这样一来,这到底是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3.吴三桂:陷入死局
三关总兵吴三桂奉崇祯之命,放弃宁远回援京师,宁远50万兵民一起入关,他想快也快不了,当他抵达丰润的时候,李自成已经先他一步进入北京。崇祯皇帝被迫上吊。
按照兵力来说,李自成拥兵最多,号称百万;明次之,但已不足自保;满清最少,却也有十万。吴三桂只有区区四万兵马。这个时候吴三桂有三个选择:一是投降满清;二是投降李自成;三是与两方为敌。
从名节上讲,投清是背明,落汉奸之骂;降李则背主,负不忠之名。他选择过投靠李自成,但农民军入城后,疯狂捕拷明朝降官,大肆抢掠金帛美女,况且其父亲吴襄和爱妾陈圆圆还在农民军手里。他也想做第三个选择,但是这样的选择不负责任,意气用事,50万兵民,扶老携幼,都眼巴巴望着他带他们走一条生路。
轻易下得了决心的事,对道学家来讲,成仁是可以保住名节,但作为一个三军统率,他手下有四万将士,自己成仁了,他们什么办?这种不负责任也不是大丈夫的所为。
最后,他不得不以大明孤臣义士的身份向满清借兵复国。李自成一见吴三桂阵营中突然出现了清兵,很快就亡命而逃。但多尔衮不是省油的灯,当李吴二人厮杀之后,他则坐享渔翁之利,满清军队则顺势趁机入关。
至于满清入关建立起的大清王朝,是历史演进的必然还是倒退则见仁见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福是祸,当时的评判标准与现代人的肯定也有所不同。
4.李鸿章:甲午战后被指卖国
把晚清时期具有世界眼光并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的重臣李鸿章称为“汉奸卖国贼”,并非是1949年后的发明。实际上,李鸿章的这顶“汉奸”帽子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有人给他牢牢地戴上了。
李鸿章最早被称为“汉奸”,大约是在他接替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时候。就天津教案而言,中国民众杀死法国领事丰大业等外国人20余人,自然不能不引起相关国家的抗议,而惩办凶手即使按中国的法律来说,也在合理范畴之内。但当李鸿章最后决定采取“以命抵命”处理此案的时候,他被骂为“汉奸”。
当然,让李鸿章的“汉奸”罪名更加全民化和激烈化的则是甲午战争。
1894年的甲午战争,之前,即使所谓开明人士,也以为中国只要固守纲常名教,再加上一点西洋器械或者制器之母机,就可以高枕无忧。对付西洋鬼子也许还有点麻烦,但在东方做老大,料无问题。因此,中日开战之前,举国上下,真正为中国担忧的,大概只有李鸿章一个人。
然而,在与“小日本”的甲午战争中,“大中国”居然全线溃败,并且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数额最大的赔款和割地纪录。这对于极爱面子的中国人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1895年(光绪21年)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由日本回国,举国上下视其为卖国贼,背上汉奸罪名,翰林院亦联名弹劾。李因而被拔掉任职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改成“入阁办事”,实则是打入冷宫,当个闲差。
其实,在马关议和之时,李鸿章挨了一枪,并因为这一枪使日本的气焰消散了不少,主动做了很大的让步。但有人说他中枪是假的,是做戏;有人说李氏父子受了日本的贿赂;李鸿章在前线暗助日本人煤、米、面……
5.汪精卫:从慷慨义士到汉奸
1910年,参加孙中山同盟会的汪精卫来到北京,图谋刺杀溥仪的父亲、清王朝摄政王载沣,以表现革命者勇气,唤醒民众。当年,27岁的汪精卫虽然因暗杀失利而身陷大狱,却因此天下闻名。“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汪精卫在狱中的这一首诗令很多人为之钦佩。
汪精卫因在革命党内地位很高,民国成立后数度出任要职,历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行政院长、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中国国民党副总裁等等,直到中日战争初期都是蒋介石最主要的政敌之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暴发,全面抗战开始。汪兆铭任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地位仅次于蒋介石。但是汪精卫认为中国当时仍然没有与日本一战的资本与能力,主张“和平运动”。
1938年8、9月间,周佛海的代表梅思平与日本首相近卫的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谈判,日方提出“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撤军”,支持汪精卫搞和平运动。12月19日汪精卫假道云南前往越南河内。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了第三次对华声明,表示不要求领土,不要求赔款,归还外国租界,撤销治外法权等。12月29日汪精卫发出《致中央常务委员会国防最高会议书》和“艳电”(29日电报代码为“艳”),电文称: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尊重中国之主权”,能使中国“完成其独立”,以“互相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三原则,“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这样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战以来沦陷各地亦可收复,而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亦得以保持”。然而由于近卫内阁数天后突然辞职,以及云南军阀龙云没有如约支持汪精卫,汪的和平运动归于失败。
1939年初,汪兆铭和他身边的人在河内多次遇刺,日本派人将汪营救至上海。1940年,在日本的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宣布成立另一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本人就任政府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行政院院长,拥有自己的行政系统、军队、外交等,一方面与移都重庆的国民政府及老对手蒋介石分庭抗礼。
6.袁世凯:“我死了,为日本去一大敌”
袁世凯被骂为“汉奸”,最大的原因即是,他与日本签订了亡国灭种的“二十一条”。现在让镜头拉回到一个世纪前,我们看看袁世凯签订这个不平等条约的前因后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日本对德宣战,遂出兵侵占德国的殖民地青岛,并占据胶济线。德国此时有意将胶州归还中国,但日本越俎代庖地坚决不允,且显然有霸占山东全省的意思。此时,袁世凯政府强烈抗议,日本均置若罔闻。袁世凯又诉诸英、美两国,乞求主持正义,英、美乃合力劝阻日本,但日本不予理睬,且一度想刺杀周旋于英、美之间的中国外交家顾维钧。然日本最令人毛骨悚然之处,则是抛出一个旨在将中国变成又一个朝鲜的“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最厉害的要算第五号七条:要求聘用日本人充任政治、财政、军事顾问,日本人在中国内地所设之医院、寺院和学校有土地所有权,中日合办警政和军械厂,在武昌与九江、南昌间及南昌与杭州、潮州间建筑铁路,福建省内铁路、矿山建筑、开采,日本有优先权,有在中国传教权。
其实,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是看准了时机的。首先,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其次,袁世凯已有称帝之心,日本遂欲以此“二十一条”作为支持他称帝的条件。因此,在提出“二十一条”的同时,日本还对袁世凯恩威并御,一方面许诺归还青岛,帮助镇压革命党和宗社党,另一方面又派兵强占山东,并大力帮助革命党、宗社党人遣返国内,将中国搞得一团混乱,以逼袁世凯就范。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将这一密约面呈袁世凯,并再三告诫要绝对保密。但袁世凯十分明白,中国的自救之道,便是将这“二十一条”公之于众,让世界干预此事。于是,顾维钧化装进入英、美使馆,翌日,“二十一条”即成为西方媒体的头条新闻。日本的阴谋被揭发,从而陷入相当被动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