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品咖啡
一 精品咖啡的来源
努森女士1974年在《茶与咖啡》月刊上提出‘精品咖啡’的概念,在1978年进一步诠释“精品咖啡”,1982年创立scaa。
努森女士创办scaa时候,所反对咖啡界一味以低廉配方豆追求咖啡不变性和单调化。然后提出了“specialty coffee”(其实更应该翻译为“特质咖啡”)。她基于专业认知,创造了[specialty coffee]此一新词,彰显“只有在最有利的微型气候与水土,才能栽培出风味独特的精品咖啡”,旨在与纽约期货交易中心的商业咖啡做出区别。
去吧,星巴克
然后到了千禧年之后,掀起了精品咖啡热潮,台湾商人炒作精品咖啡(原译成特质咖啡)概念非常成功,以至于现在人们对咖啡的认知似乎都有些难以摆脱这个概念,某宝上店铺动辄就是叫“精品咖啡”(勿对号入座),每个产区都有风水宝地,都有特别适合一种咖啡生长的环境,只是特别好的那些咖啡微乎其微,究竟能得到多少,始终是个未知数。
就咖啡本身而言,其本质只是树上结的果实,一种农作物而已,然而咖啡本身伴随着环境,气候,树种这些也有三六九等。没有必要过于神化,过于吹捧某些事物。
二 咖啡贸易与流通
以前有一组数据,一棵咖啡树上的果实生豆一公斤,一亩咖啡地里种几十棵咖啡树(因为咖啡需要混种,要有香蕉这些农作物遮荫树,所以不是密密麻麻种咖啡),然后一个小庄园会有成百上千亩地在种植咖啡,然后一个大产区几万平方米(非洲,中南美洲国家贫困,所以很多还是农业国家)种植咖啡,然后采摘处理。
要遮荫,阳光太猛烈了不好。
而后到我们手上的是300g豆子经过烘焙,然后变成半磅多豆子,这个三百克在原产地也只是沧海一粟。曾经有人提过庄园这个概念,似乎庄园里面出来的豆子就是高大上,就是稀少,区别于大通货色,实际上庄园内部豆子亦会进行分级。好的货色仍然是供不应求的。
虽然非洲,中南美洲很穷,但是首先国内并不是没有富人,好的产品不见得会在国外流通,可能内部就消化了,譬如人民币600元/kg的巴西国内不见有消费者有这种兴趣去购买,更别提流通了。其次国外咖啡贸易的时间远比国内久远,渠道关系远比国内硬得多,许多好豆子在国内可能只闻其名,未见其庐山真面目,现在国内市场已经开始普及,就是仍然不便宜。
星巴克一个公司消化了卢旺达绝大部分的咖啡豆,市面上流通的货物,究竟有多少好,可能并没有书上所写那般神乎其神,没必要因为书上描述天花乱坠,而一股脑儿生搬硬套,那样得到的结果只会失望大于希望。
三 何为A值
scaa提倡中烘还原咖啡的风味,来对抗之前星巴克,毕兹公司的深烘。而scaa的立身之本就是它提倡的咖啡色板A值为55,以示和其他咖啡烘焙的区别。他们认为这个度(也就是一爆结束的烘焙的下豆程度刚刚好)能最好的展现咖啡的风味。
何为A值,百度一下,解释就是指被用来判断咖啡豆烘培程度,为美国食品检测仪器公司(Agtron Inc. )所生产的艾格壮咖啡烘焙度分析仪(Agtron coffee Roast Analyzer)测量的数值。以近红外线照射,烘焙越深反光效果越差,数值越低,反之则反光效果越好,数值越高。此一数值给咖啡烘焙程度,提供统一的科学标准。
如果要用人话来说,就是咖啡磨完后的粉颜色值高了,烘焙也就浅了。粉颜色值低了,烘焙度也就深了。总之就是拗口。
咖啡烘焙的深浅是唯一一个能被所有标准都承认的比对依据。其他的风味还是好喝与否都不见得会被大家认可。因为审美是主观的事物。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簇拥,否认个人的审美无异于反人类。
A值的作用是在于观察焦糖化反应的发生程度,看内外反应色差观察咖啡豆是否烘透,以及确定烘焙度。其实也就是咖啡豆掰开看里面颜色深,那就烘透了,内部颜色浅,发白也就是脱水不足,直接可以直接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