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后,很多人准备出国旅行,在此提醒大家一定要关注前不久南美洲等地发生的“寨卡热”疫情。
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是乌干达语“Zika”音译,意思是“杂草”。1947年,科学家们在乌干达对猴子进行黄热病研究时,发现其中一只猴子突然出现发热症状,科学家们从这只猴子体内分离到一种病毒。由于这些猴子生长在乌干达的杂草丛中,这种病毒被命名为寨卡病毒。
1948年初,科学家从当地非洲伊蚊体内分离出寨卡病毒。血清学研究证实,人类也会被感染。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家族,与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是近亲,动物试验证明,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后来的调查发现,寨卡病毒在非洲、亚洲南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动物(特别是猴子)中广泛流行。
虽然尼日利亚于1954年首先证实了3例人类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但这种病毒以前很少感染人类,从病毒被发现至2007年以前,被证实的人类感染病例仅14例。2007年4-7月,位于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岛上有185位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痛的症状,其中49例被实验室证实为寨卡病毒感染的确诊病例,59例被诊断为寨卡病毒感染疑似病例,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寨卡病毒人类感染暴发事件,但没有导致住院或死亡的严重患者。
2007年以后,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常有一些散发病例,但没有大流行的疫情。不过,2013年以来,寨卡病毒再次受到人们关注。2013年-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发流行,估计当地11%的居民被感染。从此,寨卡病毒开始在非洲和亚洲以外的多国流行,造成多起人类感染流行的疫情。最近的疫情主要发生在南美洲,巴西、哥伦比亚等国都发生了疫情,今年11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又通报了南美洲苏里南共和国4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防蚊虫叮咬是预防关键
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和动物间传播,属于人-畜共患疾病,引起的人类疾病被称为“寨卡热”。蚊虫叮咬人后,大约经过3—12天的潜伏期后发病。
“寨卡热”的主要表现为轻度发热、头痛、疲乏、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手掌和足底红肿,口唇干裂,舌红如草莓。
其临床表现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十分相似,且均为蚊虫叮咬传播,流行地区也相似,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诊,往往需要通过实验室血清学检查才能确定诊断。
“寨卡热”为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发病后主要依靠对症治疗和休息,症状一般持续2—7天自行好转,无须住院治疗。人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终生免疫,目前没有感染后再次感染的报道。
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与登革热相似,主要是消灭蚊子,防止蚊虫叮咬。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为伊蚊,最爱在室内外犄角旮旯的锅、盆、瓦罐或坑洼地的积水中孳生。因此,要“翻缸倒罐,清除积水”,消灭伊蚊的孳生地。
目前我国还没有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报告,但去寨卡病毒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游者,应注意防止蚊虫叮咬。
延伸阅读:轮状病毒作怪 腹泻患儿骤增中国冷冻草莓澳洲再陷甲肝病毒危机北京市疾控中心 近期流感病毒活动度增强癌症治疗 病毒类药物全新病毒性疫苗可大幅降低手足口发病率艾滋妈妈感染艾滋病病毒 生下的孩子会健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