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的历史文化 艺术 :指尖的文化:算盘的历史



    现在还有人用算盘吗?除了个别的专业财会人员,算盘恐怕没有人再用了。早在20年前,它几乎是居家必备的计算工具。

    算盘的历史久矣,据说早在汉代就已出现。中国人的几个手指头噼里啪啦算了上千年,都是用的这几个算盘珠子。

     算盘的规格,呈长方形,四周由木条为框,内有轴心,俗称"档",档的上端中间用一根横梁隔开,上端有两个珠子,每个珠子当五,下端有五个珠子,每个珠子代表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子运算,谓之珠算。珠算配有口诀,便于记忆,运算简便。 

    算盘过去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程度十分广泛,不仅商家必备,普通家庭也几乎都有一个,理财算账,凡是与计算数字有关的事情大多离不开算盘。老人打的算盘,珠子噼啪作响,手指上下齐飞,运算速度不亚于笔算,得出的结果准确无误,看人家打算盘,那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 

    打一手好算盘曾经是一些买卖人的立业之本。听老人讲,建国前年轻人学做买卖,有两个必要的条件:写一笔好毛笔字,打一手好算盘,是求职谋生的基本条件。 

    自古以来,算盘总是用来算钱的,也正因为如此,算盘还通常被中国人用来寓意招财进宝。比如说,人们时常会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形容的当然是"算进不算出"的精明。古代中国小孩挂在脖子上驱凶避邪的百眼筛上,除了有剪刀、发簪、镜子之外,其中的算盘也是一种象征富贵的吉祥物。 

    算盘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算盘的呢?从清代起,就有许多算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日本的学者也对此投人不少精力。由于缺少足够的证据,算盘的起源问题直至今天仍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一是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主张的东汉、南北朝说。其依据是,东汉数学家徐岳写过一部《数术记遗》,其中著录了十四种算法,第十三种即称"珠算",并说:"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后来,北周数学家甄鸾对这段文字作了注释,称:"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这些文字,被认为是最早关于珠算的记载。但是一些学者认为,此书描写的珠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记数工具或者只能作加减法的简单算板,与后来出现的珠算,不能同日而语。

    二是清代学者钱大听等主张的元明说,即算盘出现在元朝中叶,到元末明初已普遍使用。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二十九卷《井珠》,引当时谚语形容奴仆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日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后人称此为"三珠戏语"。把老资格的奴婢比作算盘珠,拨一拨动一动,说明当时的算盘已很普及。宋末元初人刘因的《静穆先生文集》中有一首以《算盘》为题的五言绝句:"不作翁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这也是算盘在元代出现的明证。至于明朝,永乐年间编的《鲁班木经》中,已有制造算盘的规格、尺寸,还出现了徐心鲁《算珠算法》、程大位《直指算法统宗》等介绍珠算用法的著作,因此算盘在明代已被广泛使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了。 

    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又形成了算盘起源于唐朝、流行于宋朝的第三说。其依据是,一,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家药铺,其正面柜台上赫然放有一架算盘,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将画面摄影放大,确认画中之物是与现代使用算盘形制类似的串档算盘。二,1921年在河北巨鹿县曾挖掘到一颗出于宋人故宅的木制算盘珠,已被水土淹没八百年,但仍可见其为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毫无两样。三,刘因是宋末元初人,他的《算盘》诗,与其说是描写元代的事物,还不如说是宋代事物的反映更为确切。同样,陶宗仪的"三珠戏语"所见元人谚语中已有算盘珠之说,也反映出"是法盛行于宋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算法统宗"条)。四,元初的蒙学课本《新编相对四言》中,有一幅九档的算盘图,既然在元初已为训蒙内容,可见已是寻常之物,它的出现,至少可上推到宋代。

 

    此外,宋代的算盘从形制看已较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种笨拙或粗糙。因此,较多的算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还可上推到唐代。因为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科技文化的发展较为滞缓,算盘诞生于此时的可能性较小。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经济文化都较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使用了两千年的筹算在此时演变为珠算,算盘在这时被发明,是极有可能的。 

 

    算盘奇珍

    绵延了如此悠久历史的算盘文化中遗留下一大批五彩斑斓、千奇百怪的算盘珍品。这些算盘制作很考究,算盘档(行)和算盘珠均有象牙、象骨、紫檀、酸枝、红木、水牛角、铜、铁、竹等之分,珠子的形状还有圆形、椭圆形、菱形之别。算盘的形态也各异,往往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小小算盘凝结着工匠们独具的慧心。

 

    梯形算盘

    梯形算盘别出心裁地把五只大小不一的算盘制作成为一个整体,每只算盘都比上边一只算盘多出一根珠杆,成阶梯形状叠置,从上到下依次为四杆、五杆、六杆、七杆和八杆。算珠则全为菱形珠,上一珠下四珠,全盘算珠总数为150颗。

    梯形算盘的主要用途是便于人们在进行复杂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时,可以分别在不同的梯级算盘上运算,然后将各自得数答案参与最下边的8档算盘上的综合运算,免除了单用一只算盘计算时要不断清盘的不便和失误。它的另一个用途则是充分利用算盘常置于书案的座右铭作用,时时给人以梯形视觉刺激,激发人们不断"步步高"的人生追求,是一种"此处无字胜有字"的珠算文化的体现。而从珠算史的角度来审视梯形算盘的意义,它又可以非常形象地说明:无论是上一下四珠的珠盘构造,还是菱形算珠的算珠形状,同样都是我们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金刚子算盘

    金刚子算盘原是上海著名收藏家陈宝定先生珍藏的算盘珍品,早些时候,为了支持珠算文化事业,他将其割爱相让给黄山市珠算博物馆,向海内外旅游观光者展示,使人们大开眼界。

    然而,这金刚子算盘貌不惊人,乍一看去其外形结构也与一般常见的算盘没有什么区别:红木框、梁,框和梁连结处有铜皮加固;圆竹珠杆,杆上串着上二下五算珠,似乎司空见惯。因此参观者往往一视而过,并不投以特别的关注。只有听罢解说员的介绍之后,才一个个庆幸不虚此行而刮目相看。

 

    原来,这金刚子算盘在世间并不多见且又价值连城,其珍贵之处主要体现在它的91颗算盘珠子上。这算盘珠并不是一般算盘上的木料车制,而是采用一种叫做"金刚子"的自然果实加工制成的。第一,能够结出这种金刚子的古树全国只有海南省的某些山野才偶尔存在一两棵,其他地方至今仍未发现过;第二,这种古树每年结出的金刚子果实数量奇少,且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据资料显示:海南岛每年从各地搜集到的金刚子果实数量,够标准的还不够做成一只金刚子算盘;第三,即使好不容易凑足了金刚子果实,也未必就能制成一只金刚子算盘,因为这金刚子质地非常坚硬,一般的刀具休想在它的表面上碰划出一点痕迹,更别说要在每只金刚珠中间钻上一个孔径标准、表面光滑的圆孔了,这种圆孔的特殊加工难度不堪设想,而加工过程中的废品率又奇高。正是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金刚子算盘的珍贵和罕见。据说,当年有位外国收藏家慕名拜访陈宝定先生时,曾经想以当时相当贵重的3台电子计算机来换取这只金刚子算盘而遭到陈先生的拒绝。

    戒指算盘

    戒指算盘是一只镶嵌在戒指上的微型算盘,纯银精制,为清代文物。算盘尺寸为1厘米×0.5厘米,像一颗镶嵌在戒指上的长方形银制饰物。戒指算盘共有7档,为上二珠下五珠的七珠算盘样式,算盘珠直径不足1毫米。令人称奇的是,这49颗银制算珠竟然也为标准算珠样式,并非银丝绕制,用放大镜细看也难以发现接缝痕迹,工艺难度可想而知。更为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微型算珠居然均能在银制珠杆上作自由滑动,上下自如,毫无涩阻感。当然,若要使用它作珠算计算,根本无法用手指来拨珠,因为手指指尖比整个算盘还要大,唯有用钢针代替手指方能使用这戒指算盘,而这对它的主要使用者古代仕女来说并非一个难题,因为只须举手从自己的发髻上抽出就行了。 

    水烟筒算盘

    水烟筒算盘是一只以铜链牵引空悬于水烟筒吸嘴弯道与底座平台间的微型算盘,1986年8月,这一算盘送往世界珠算大会展示时曾引起各国珠算专家们的惊叹,新华社记者为此发了通稿投之以极大的兴趣。

    水烟筒算盘系清末民初时的文物,全用黄铜精制,长为2厘米,宽为1.5厘米,系上二下五珠九档微型算盘,远观似一只罕见的水烟筒挂件工艺品饰物。据介绍:该水烟筒算盘除了具装饰美化功能之外,同时也具有算盘的实用计算功能。水烟筒底座上插有一根用于疏通烟道的通针,它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可以用来拨动这只水烟筒算盘。关于它的实用情况,可以从《新绿林传》等历史小说中读到。

 

    橡珠算盘

    这是一只清代的文物算盘,铁框、铁梁、铜珠杆,上二下五圆形珠,共五档,全盘算珠35颗,黑色。乍一看去,似乎与一般算盘并无两样,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的黑色的算珠颜色不像一般算珠那样黑得发亮,而是一点光泽都没有。若再用手去触摸算珠,你就会惊讶地发现,这些算珠全是柔软而有弹性的,这就是该具算盘最大的特色---它的算珠是用耐磨橡皮做成的。

    "为什么要弃木取橡制成算珠"便成为研究橡珠算盘的首要问题。研究发现:这不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式的玩弄,而是文明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温文尔雅高尚情操的物化壮举。在众多使用算盘者汇聚一室的环境里,一般算盘会发出嘈杂尖脆的响声,既造成噪音,影响计算工作者的情绪,又因算珠碰击声互相干扰各自的计算。在这种场合里,既能飞珠自如又能互不干扰,唯有这不出声响的橡珠算盘堪称最佳选择。尤其是在夜深人静时挑灯赶账,些许响声都会被放大成强音,橡珠算盘愈发显出其优势。因此,橡珠算盘让人看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算盘的历史文化 艺术 :指尖的文化:算盘的历史

    双面打算盘

    这是一只从外形结构上就给人以新奇感的算盘,奇就奇在它有两根横梁,将盘上算珠隔成上二中五下二珠三个区间(也有隔成上一中四下一珠三个区间的),因此这种算盘一般都比较长比较宽,珠杆档位一般以21档为多,也有13档者,这是由它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

    它的名称叫做"双面打算盘",它是为适应旧时账房空间较小、两位计算人员只能对面合用一张书桌的情况而设计制造的,因为有了这只双面打算盘,有限面积的书案上就只须放置一只算盘,两人可以共同使用它进行计算,你这边是二五珠,我那边也是二五珠,可谓一举两得、一盘两用了。

    后来,随着珠算技术的发展,珠算科技工作者又巧妙地古为今用,将双面打算盘用于负数计算,成为正负数算盘,大大拓展、丰富了双面打算盘的文化内涵了。

 

    九层算盘

    这是一件特大型清代算盘,边长60厘米,宽40厘米,全木结构,内分9层,每层均为标准、完整的上2下5珠24档算盘,全盘算珠总数多达1512个。该算盘是当年为了适应徽商的经营需要而产生的,一般置放在总帐房先生的办公桌上。每个下属部门报来的帐目在算盘上各占一层,最下一层用来进行各部门帐目汇总,无论是每日还是每月的营业情况,都一目了然,与现代的电子计算机功能相似。难怪李政道博士在1972年10月同周恩来总理谈话时讲道:“我们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创造了最好的计算机,这就是到现在还在全国通用的算盘。” 

    "不求人"算盘

    这是一只清代微型竹雕实用工艺品算盘,13档上二下五珠,全竹质地,其工艺绝妙奇难处在于其梁、珠杆和91颗算珠全部是在一块竹片上雕刻而成,并非零件的组装,而算珠还得颗颗浑圆如一上下自如,堪称巧夺天工了。更为巧妙的是,这块用作雕刻这只微型算盘的竹片又制作成一只工艺精美的生活必需品---俗称"不求人"的挠痒痒工具。一具在手,既可计算,又可挠痒痒,既赏心悦目,又实用应急,顿时使这工艺品一具多用,实现了工艺算盘的多重实用功能的拓展,给工艺设计界以良多启迪。

 

    来源:历史风云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3551/4058491538.html

更多阅读

算盘的相关知识 算盘的历史

苏教版教材已经用了十几年了,原来的教材中把算盘这一节内容删除了,今年的新教材中又把算盘加上了《用算盘表示数》。算盘的学习要注意姿势、名称、口诀。算盘的简介中国使用的一种计算用具,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算盘为长方形,木框

纳西族历史文化概略 纳西族的文化

纳西族历史文化概略杨杰宏一、纳西族人口与分布根据1999年的人口普查,纳西族现今人口为30.88万人,居住在云南有29.55万人,占云南总人口的0.7%,丽江市有23万人,其中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有12万人,古城区有8万人,宁蒗有2万人,永胜有9000多人,华坪

湖北当阳的历史文化 当阳历史文化名城

根据网上资料整理:当阳位于湖北省中部,西接宜昌,东毗荆州,北通襄樊,南临长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她具有悠久的历史沿革,积淀着丰富的三国文化、优秀的名人文化以及驰名的佛教文化,现存的许多著名遗址浓缩了历史的烟云,蕴藏着先民们珍贵

中央苏区的文化艺术事业 张雄艺术文化上市

在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形成,特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党和苏维埃政府在紧张的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同时,领导广大苏区军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包括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美术等。中央苏区文化艺术的广

声明:《算盘的历史文化 艺术 :指尖的文化:算盘的历史》为网友繚亂锝愢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