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中的人物故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教材中附有的人物故事。语文教育是富有情感性教育,而美是情感的体现。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要有学习兴趣,产生学习主动性,必须要有情感渗入其中。而教材中所选的人物故事,往往情感深厚,对学生情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材中的图形图画
“教材中的插图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理论》指出,在教学中,“对于难以言说的东西,举一则生动的例子,或者借助一幅图画,甚至表演一个动作,往往会使学生恍然大悟。”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穿插的图形图画,往往是文章中的关键点的形象体现,是细节的放大,凝固了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更好地利用这些图形图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富有审美性。
三、坚持教学启发性进行美育
众所周知,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地授课本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被唤醒的程度。唤醒就是启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教学的启发,其本质也在于对学生的唤醒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1、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习的过程就是对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问题的提出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不仅仅在于启发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提出。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布卢姆·乔伊斯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在我教育的能力。”但是,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时,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等的局限,往往会出现“卡壳”或思维能力受到抑制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教师的启发诱导。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深刻认识和开阔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助于学生在思考中领悟语文,在领悟中发展,在发展中升华。
四、重视语言形象性进行美育
“形象化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审美特点。”优秀的语文教师特别注重自己教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优秀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学语言非常生动具体,而且很有趣味。也就是说,这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与学生接受知识时思维特点之间的契合点——形象化语言。“形象化语言是富有生命力的。”这样,不但使教师语言富有趣味性,富有吸引力,而且简洁、通俗、明白地表述了语文问题,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从而更好地为提高了语文教学服务。
总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基础上来进行。”美是形象的。而形象的东西更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体现出教育“赖以展开的根本点在于激起学生的审美动机和审美表现的激情”。
![注重形象 注重语文的形象性](http://img.aihuau.com/images/e/77288/52160604045234133328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