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黎族文身的文献记载很多,到明清时期,记载越多,也越详细,有的文献里还绘有文身的图像。关于文身的起因,也有说明。
文身的起因,在民间传说中说法纷纭,不可枚举。在文献及文人诗文中所记述的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中比较普遍并被认同的说法,是明代顾岕说的不文身,“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其他文献,也作出了概括性的叙述:文身“一如其祖所刺之式,毫不敢讹,自谓死后恐祖宗不识也。”这点明了文身是祖先传下的遗规,如果妇女在世时不文身,死后祖先鬼不认她,变成无家可归的野鬼。也就是说,文身习俗产生于原始宗教,文身含有氏族标志的意义。
还有另外三种说法,一为防止被掳掠:“海南黎女以绣面为饰。盖黎女多美,昔尝为外人所窃;黎女有节者,涅面以砺俗,至今慕而效之。”二为表示爱情的忠贞不二:“凡黎女将欲字人,各谅己妍媸而择配,心各悦服,男始为女文面。……其花样皆男家所与,使之不得再嫁。”上面说的“花样皆男家所与”,这或者是清代以前的某些方言黎族的习俗;后来,黎族文身都是同一方言、信仰、部落的文身图样一致,女儿文身图样与其母亲相同。而且,说是男为女文面;也不是这样,在文身操作时,男性是不能接近的。三为美丽:“五指山中女及笄,百花绣面胜姻脂。”
文身的起因,究竟是一元的或是多元的,因为历史久远,而且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故缺乏本民族的文字记录,现在不可考。
文身对于黎族来说,是一项神圣的人生生活内容,所以,文身的仪式与过程自然也深受黎族人的重视。可以说,文身过去是每一个黎族妇女生命礼俗中的成年礼,因此,文身的礼俗、仪式与禁忌也十分复杂。
文身的工具比较简单,多是就地取材。主要有藤刺、拍针棒和染料。藤刺多用白藤刺。白藤在黎族地区生长较多,白藤密生利刺,有单生和互生两种,单生的要求刺要锋利,刺必须整齐地排列在藤枝同侧的轴心线上;互生(即对生)的两行刺要排列整齐,刺要等长,间距相等,一般取一至两组。手握部分长短随意。剥去外皮,仅留木骨。要保持藤刺清洁,以免施文后感染生病。在没有白藤的地方,可用其他植物坚硬而锋利的荆刺为工具。拍针棒是文身用来拍打藤刺的工具,或竹或木,也有用筷子的。染料是在文身时用来绘染花纹图案用的。多用当地所生树木的炭木合植物油、水,或植物叶、茎、果的汁液。不同地方所用的树木也不同。如苦子大炭合油、麻枫树籽灰合水、色坎木灰合棕油、象斑树果灰合油、松明子灰合象斑树合油等。这些树木均是当地黎族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