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多样的云南美食
云南长久以来一直以其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牵引着无数游人心魂,而彩云之南特色的少数民族美食更是让为数众多的美食爱好者们魂牵梦绕。
云南的美味佳肴数不胜数,形成了独特的滇味菜系,因地理位置、气候、民族风俗的不同,滇菜可分为滇东北区域、滇西和滇西南区域、滇南区域3个片区。滇菜口味特点是鲜嫩、清香回甜,酸辣适中,偏酸辣微麻,讲究本味和原汁原味,酥脆、糯、重油醇厚,熟而不烂,嫩而不生,点缀得当,造型逼真。滇菜选料广,以植物原料选用比重大,特别是对云南食用菌和花卉的大量应用,备受营养专家的推崇和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同。形成了以过桥米线、汽锅鸡、野生食用菌大餐以及多种少数民族风味为主的系列滇菜名品。为了弘扬民族文化现为大家介绍几款云南美食。
汽锅鸡 汽锅鸡是云南独有的高级风味菜,它的烹制方法特殊,鸡肉细嫩、汤汁鲜美、原汁原味、富于营养,在国内外均享盛誉。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汽锅鸡就在滇南地区民间流传,至今已有200来年。滇南地区建水县所产陶器历史悠久,当地人独出心裁地研制出特殊的中心有嘴的蒸锅,名曰:“汽锅”。烹饪时在汽锅下放一盛满水的汤锅,然后把鸡块放入汽锅内,纯由蒸汽将鸡蒸熟。此菜汤汁为蒸汽凝成,保持了原汗原味,肉嫩香,汤清鲜,深得食者赞誉。此后汽锅鸡名传中外,脍炙人口。后来人们又在汽锅鸡中配加云南特产的名贵药材“三七”、“虫草”、“天麻”等,使鸡汤更加味美鲜甜,既增加了营养和医疗作用,又别具风味,发挥了汽锅鸡营养丰富,滋补强身的优点。此后,三七汽锅鸡、虫草汽锅鸡、天麻汽锅鸡渐成为云南高级独特的风味滋补名菜。
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就亲自点了滇菜名肴“建水气锅鸡”作为国宴的主菜。到开宴之时,揭开盖子,热气扑面,香溢四座,鸡肉滑嫩,汤鲜味美。尼克松总统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对其美味佩服得五体投地,赞叹道:“味道太鲜美了,真想连气锅都一起吃进去!”这一“以气锅鸡唱主角、美国总统极言赞美”的国宴花絮,被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为我中华增光添彩,滇菜“气锅鸡”蜚声四海,传为一段美好佳话。
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源于滇南蒙自县。以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吃法特殊,营养丰富而深受群众喜爱。主要以汤、肉片、米线、和佐料做成。汤用肥鸡、猪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为佳;肉片用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鱼、火腿、鱿鱼等切成薄片,摆入碟内;米则则以细白、有韧性者为好;佐料用豌豆尖、黄芽韭菜、嫩菠菜、白菜心等,用沸水略烫,切为四厘米的长段;再加上葱花、豆芽、豆腐皮、玉兰片等。吃时用高深的瓷大碗一只,放入味精、胡椒面、熟鸡油、然后将滚开的鸡、肉汤舀入碗内,汤烫油厚,碗中不冒一丝热气,先将各种肉片氽入汤中,轻轻搅动就可烫熟;再将米线放入汤内;然后放入各种蔬菜和香菜,再根据各人爱好,加入辣椒油、芝麻油、精盐等佐料便可食用。碗中红、白、黄、绿各种佐料、食物交相辉映,滋味鲜美,使人胃口大开。经过历代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成为云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野生菌火锅 到了云南,满眼的绿和各类植物让许多人感叹物种的丰富,在这里仅菌类就有上百种:青头菌、鸡腿菌、鸡油菌、珊瑚菌……而金针菇在当地只是价格相对低廉的一类。因此到了云南一定要吃地道的纯天然野菌,尤其是雨后新摘的新鲜菌类。一般来说,野生菌的吃法比较成熟了的是火锅吃法。在大吃野生菌后,千万不要忽略的是一定要舀碗汤尝尝,这可是纯野味的,而且绝对新鲜。
竹筒饭 傣家竹筒饭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绿色食品和生态食品,又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傣族、景颇族中还流行着一种用竹筒烧饭的特殊方法。竹筒饭,又名香竹饭,做法是首先准备好香竹竹筒(一定要用鲜竹),然后将泡好的米装入竹筒内,并加入适量的水,用鲜叶子将筒口塞紧,即可放在火上烧烤,当竹筒表层烧焦后,筒内米饭就熟了。吃时用刀将竹皮剥开,米饭被竹膜所包,米粒香软可口,清香扑鼻,堪称一绝。
大救驾(炒饵块)“大救驾”是云南省腾冲县的名特小食,选用优质大米做成饵块,切成片,再配上鲜肉、火腿、鸡蛋、冬菇、泡辣椒等烹炒,味道软、香、爽口。传说明未永历帝朱元璋被吴三桂追赶逃到腾冲,又饥又累,村民奉上当地的美味食品炒饵块,永历帝吃后赞口不绝,称之救了大驾!“大救驾”便由引而得名。
菠萝饭 菠萝饭是一道有名的云南菜 。菠萝饭还未端到就能闻到了一股浓郁的菠萝香,上桌一看是完完整整的一只菠萝,服务员轻轻掀开那看不出缝隙的菠萝盖,只见菠萝里头一颗颗糯米晶莹透亮,间杂着色泽红艳的火腿丁、嫩滑爽口的白笋丁,再加上那浓郁的菠萝香,真是让人垂涎三尺。赶紧尝尝,口感香甜,吃到火腿、笋丁时略带咸味,因而甜而不腻,加上烧得又烂又软,入口即化,吃来很是解馋。菠萝含有大量的粗纤维,有健胃消食的作用,颜色丰富,常食对人体有益,特别是小孩子会很喜欢。菠萝饭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泰式菠萝炒饭(口味咸甜)一种是傣式菠萝饭(口味软糯酸甜)。
附: 过桥米线的有关传说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还有一种说法是: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的风景非常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侍,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