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王子》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大人们就爱看数字。你们跟他们谈起新朋友,他们从来不打听要点的。他们从来不问:“他说话的声音如何啊?他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啊?他是否收集蝴蝶标本啊?”他们却问:“他多大年纪呀?弟兄几个呀?体重多少呀?他父亲挣多少钱呀?”他们以为只有这样才算了解朋友。如果你们对大人说:“我看到了一幢用红砖盖成的漂亮房子,窗边有天竺葵,屋顶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房子的样子。但如果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他们就惊呼:“多漂亮的房子啊!”
这是已然失去了对生活敏感的知觉,其实,大数据的背后,如果不是为了揭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本质,那一堆堆的数字又有什么意义呢?没了那颗感知的心,人们看到的又将剩下些什么呢?我们经常提醒自己,并游说别人“一定要学会善待自己”。面对“善待”这个词语,我们总是会不约而同,片面地理解成“给自己这具肉身好吃好喝好睡眠,美服美居美景连同一份轻松加愉快的心情”,尽量不让自己受委屈,不让自己承受无谓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不让自己活得狗血四溅,狼狈不堪。但实际上,真正的善待还有更深广的意义在里面。
很多人都喜欢那种呼朋引伴,觥筹交错的生活,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美酒笙歌,醉生梦死。如此,才觉人生酣畅淋漓,快意恩仇!然而,夜色阑珊,曲终人散呢,在那个尽兴而返的身体中,却仍有一个饥饿的小孩在嗷嗷待哺,那个小孩,就是你真正应该善待的“自己”。
那个小孩,也许任性虚荣,也许自私自利,也许懒惰成性,也许浮躁轻狂,但你却从未留意过,你将她紧紧闭锁在一方逼仄的囹圄里,不见天日。你努力地向世人展示你的一副正面和积极的面具,它有着无懈可击的特质,圆融无碍且刀枪不入。
但你知道,你内心的城堡,不是传说中的那般固若金汤,不是想象中的阳光普照,它有时脆如琉璃,有时阴如雨季。彷徨与挣扎,纠结与焦虑,悲观与抑郁,那都是你真实的样子,不高大上,不伟光正,但你不允许它们出现在你人生的词典中,似乎唯有掩盖,唯有伪装,唯有矫饰才能让自己真神复位,领受别人的掌声和自我的膜拜。
这样的迷失,你也许经历了十几年,几十年,甚至终其一生,这样的你,不累也是麻木了吧?这样的你,不苦也是已经习惯了吗?那么,为什么不放下身段,直面自己内心的一切冲突,承认它们的存在,接纳它们的造访呢?
真实的,这一切不完美的存在,都是构成你的性格,你的生命乃至你命运的一部分,它们提醒着你的弱点,见证着你的不堪,督促着你的改进,鞭策着你的前行。所以,一个真正成熟而睿智的人首先是能和自己和谐共处的人,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傲慢自大;既有坚守,也有扬弃。
你不是圣人,不必道德圆满;你不是超人,不必事必躬亲;你不是救世主,不必普渡众生;你不是永动机,不必奋斗不息。一个人无论是和自己过不去还是和他人过不去,最终受伤的都是自己,因为习惯了把自己囚禁在自设的牢狱里,别人毫发无伤,而自己却早已千疮百孔。
所以,当你终于能够用宽广的心胸接纳自己,并与自己握手言和,同时以一颗怜恤和悲悯之心理解和原谅人性中的诸多瑕疵与缺陷的时候,才能对这个世界和他人不再抱持诸多的指摘与敌意。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有多深,就对世界和人生的热爱有多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