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总有一些独特的文化符号。天心阁对于长沙,无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印记。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传奇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古长沙的缩影。
天心阁在长沙市中心地区东南角上,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为长沙重要名胜,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天心阁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抚军杨锡被主持兴建。阁名引《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栗瓦飞檐,朱梁画栋,体现了长沙楚汉名城的风貌。
天心阁的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又有“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四景相随,近有妙高峰为伴,远望岳麓山为屏,因而显得更加挺峭、峻美。
天心阁绿树碧草交相辉映,粉花红朵相得益彰,和着那苍青石苔,黧黑枝干,朱色山石,金黄琉璃,红漆楼柱,青白城墙——各种色彩斑驳陆离,生生地为这古老腐旧的楼台殿阁、砖石墙瓦添上了几笔灵动清新的色调。而那柳暗花明处谈笑风生的耄耋老人和打闹玩笑的龆龀孩童,以及繁花密树间隐约传来的悠扬二胡声,则更为这灵动增加了几分勃勃的春日生机。站在铭刻着沧桑印记的城墙上,扑面而来的不只是数代历史兴衰那沉郁凝重的气息,还有来自现代、来自自然的和谐、怡然、畅快的清爽味道。一时间,仿若古今相交,天人相合,让人恍兮惚兮不知今夕何夕,此处何处。
如果说岳麓书院是长沙的文脉,那么天心阁则是千年长沙的钢铁脊梁,支撑着长沙人心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特信念。这是一种精神,渗透着历史的硝烟味儿,糅合在天心阁每一块苍老的城砖中,热得发烫。
天心阁是悲壮的。正如耸立在东城楼下的那座雄伟的浮雕,它刻画的是当年太平军攻打长沙的壮烈场景。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太平天国时,西王萧朝贵率军攻打长沙就是从这里进攻的。1938年,“文夕大火”,古城长沙一片焦土,阁楼更是荡然无存,唯有那坚实的明清(窑印为证)古城墙在无声地哭泣。
1929年,天心阁午炮亭改为国耻纪念亭,外围石栏,内围铁花栏杆,栏之四周,制有“千夫所指”、“万众同心”、“义无反顾”等字,国耻地图高悬其上,租割失地均一目了然,而当时长沙市民在此亭之旁瞻瞩,常感触目惊心,“顿增无限愤慨”。也许正是从这以后,长沙蛮子的倔强才得以在一次又一次的血雨悲歌中被无限放大、传承。
天心阁是伟大的,这种伟大不仅表现为见证了长沙古城几千年的繁衍变迁,更历经了千百年的战争与和平。城楼上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看作是潇湘义士们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最好注脚。
远远望去,坚如磐石的城墙中突兀的天心阁给人以错落有致,气势不凡的感觉,看来有人说它“势振全城”,果然不假。
转朱阁,低绮户,循着幽深的石路迤逦前行。斑驳城墙,锈蚀古炮,苍苔条砖,剥零漆柱一一在眼前凸显,古老,却不凌乱。粗粗看去,中国古老的城隘楼阁总是有那么一种极为相似的面貌韵味。待得细细品味,却又陡升天差地别之感。仔细想来,望之相似的是红漆雕栏、瓦槛砖石,去之甚远的是厚厚苔藓和重重铁锈掩盖不住的风华气质。
沿着披历了百载风雨的古老城墙拾级而上,仰眸俯首间,天心阁那魁梧的身影顿现于你的惊叹之中了。楼阁碧瓦飞檐,翼角高翘,朱梁画栋,由60根木柱支撑,古色古香,造型别致,无论是游者还是市民,总是留连忘返,恣意盘桓。登临远眺,极目寥廓,全城秀色,一览尽收。
登上天心阁,长沙城全景一览无余,近看回龙,远望湘江,妙高峰树高烟渺,真有“极目楚天舒”的心旷神怡之感。望着楼外的一江春水和熙熙攘攘的车流,抚摩着曾经血雨纷飞的炮台,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啊,从西汉到明清、再到民国,天心阁巍巍然伫立在长沙的一隅,不仅成为一个城市的符号,更升华为一种长沙人的精神信仰。远望长沙,鳞次栉比的大楼以及浓烈的现代感将天心阁环绕着,阁下街道上各色车辆川流不息。而天心阁却如一位阅尽人间沧桑的老人,从历史的烟尘中走来,伫立在此,以平和的心态和深邃的目光静静地注视着长沙的现在,眺望着长沙的未来。
如今,天心阁的城楼上,浓浓的硝烟早已散尽,没有刀光剑影,没有铁马冰河,只有一分闲适与宁静。如今那些古炮们再也不用为沙场征战苦,静静地聆听着游客们的肆意欢笑,休养生息。惟留下一池萧索,在竹篁的幽幽和朝市的熙熙攘攘中,让人们去咀嚼那过去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