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原本平常的姓氏,一旦成为皇帝的姓氏,就被人尊称为国姓。国姓是皇帝拥有的一种无形的政治资产,皇帝笼络功臣、招徕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奖赏功臣的方式,除了加官晋爵、封妻荫子外,还有一种——赐国姓。然而,国姓又与皇权势力的消长密不可分。当皇权扩张时,国姓身价百倍,受赐者感到无比荣耀;当皇权衰亡时,国姓的价值便大打折扣;当皇权消亡时,国姓更被人弃之如敝履,皇室本身为避祸也会被迫改姓。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就封建社会国姓的命运进行简略阐述。
一
汉刘国姓世上本无国姓之说,但新的王朝建立后,每个皇帝的姓氏无形中就成了国姓。刘邦建立西汉之后,丰沛刘氏一跃而成为国之显姓,被尊为汉朝皇室。刘邦确立分封制,把皇室的刘氏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以确保汉家天下牢牢地掌握在刘姓人的手中。此后的各代汉帝仍然遵循旧制,大肆分封,各诸侯王又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再行分封。这样,刘姓皇室枝繁叶茂。仅在西汉时期,刘姓就建立有30多个王国、40多个侯国。西汉末,可以享受免税特权的刘姓皇族就达到10万个之多。如果再加上东汉,刘姓封王和继承王位者数以千计,而封侯者和世袭为侯者更是数以万计。到了三国蜀汉的时候,刘姓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宗族,人口超过百万,遍布中华大地,从此奠定了后世刘姓发展的基础。
除了汉朝皇室本身的生息繁衍外,与之有关的刘氏还有几支:
1.赐姓之刘。赐姓之刘约形成于西汉初年,分为两支:其一,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因嘉奖娄敬之功,赐娄敬姓刘;其二,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上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也赐其家族姓刘。
2.匈奴族刘姓。西汉初,匈奴势力强大,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之女嫁给匈奴冒顿单于为妻,以示修好。因匈奴习俗,子女皆随母姓,其子孙便都姓刘。匈奴刘氏在日后的历史舞台上也占据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3.河南刘氏。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姓,所以姓刘。他们先后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政权,后来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
4.沙陀刘氏。唐末五代时期,突厥沙陀族的一支自称是刘邦的后裔,他们建立了五代十国中的后汉和北汉政权。
李唐国姓唐朝近30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兴盛的时期,作为国姓,李姓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首先,李渊登上帝位后,奉老子李耳为先祖,借名人提高门第;李世民登基后,马上组织编写《氏族志》,以皇族为第一等(上之上),从而以御定谱牒的形式确定了陇西李姓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次,唐代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晔实行大规模赐姓制度,一直绵延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赐姓涉及国内近10个民族(氐族、沙陀、党项、靺鞨、回鹘、奚族、契丹、丁零即高车族、吐蕃等)、16个异姓(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其中包括汉族异姓和外国异姓。皇帝御赐国姓,被视为一种无上的荣耀,因此往往一人受赐,举族姓李,大大扩展了李氏宗族,唐朝李姓人数由此得到空前的增长,也形成了众多少数民族李姓的支房,如柳城李氏、武威李氏、高丽李氏、鸡田李氏、代北李氏等。李姓所以成为当今中国第一大姓,正是唐代广泛赐姓的结果。复次,唐宗室子孙繁盛。唐朝宗室是一个庞大的李姓族群,在政治、经济上都享有许多特权。特殊的社会地位,为他们创造了发展繁衍的优越条件,因而使李姓人口的增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除武则天称帝及末代皇帝哀帝李柷外,唐朝有19位皇帝,每帝多则20余子,最少也有2子,19帝合计有219子,各自又分衍出许多支派,这就形成了宗室李姓人口的持续成倍增长。
唐代及其以后,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也有很多李姓,这包括流寓于今河南开封的犹太人,17姓中有李、赵、金等。
唐朝灭亡以后,曾经贵为国姓的李氏余威尚存,继之而起的李氏小王朝纷纷仿效唐朝进行了赐姓,只是赐姓的规模大不如以前了。如唐末五代时的后唐、五代十国中的南唐等,都进行过赐姓。
宋赵国姓960年,出自涿郡赵氏的赵匡胤建立宋朝,赵氏一跃而成国姓。自960年至1279年,南北宋享国300多年,经历18帝。宋代成为赵氏的繁荣昌盛时期。《宋史·宗室世系表》收录的宋朝皇室1~12世男姓子孙就达12万多人,如果把宗室子弟所生女性子孙和12世以外的人加起来就更多了。
赵弘殷共有五个儿子,除长子光济和幺子光赞早天无后外,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魏王赵廷美都有后代传世,这样宋朝直系宗室就有太祖支派、太宗支派和魏王支派。宋太祖有4个儿子,长子滕王赵德秀和三子舒王赵德林夭折,二子燕王德昭有5子,四子秦王赵德芳有3子。为区分辈分,太祖支派以“德、惟、从(守)、世、令、子、伯、师、希、专、孟、由”为字派。宋太宗有9子24孙,太宗支派以“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为字派,以分昭穆。魏王赵廷美有10子32孙,魏王支派另立字辈,以“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相区分。太祖支派分出燕王(德昭)房和秦王(德芳)房;太宗支派分出汉王房、许王房、商王房、越王房、镇王房、楚王房、周王房;魏王支派分出广平郡王房、颍川郡王房、广陵郡王房、勋国公房、江国公房、申王房、纪国公房等。这些宗室子弟原先都居住在宋都汴京,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势必要分流,同时随着宗室子弟担任官职,自然就离开京城,迁居各地。
在赵姓的发展历史上,由于赐姓、冒姓和改姓及其他途径入赵姓的也不少,从而扩大了赵姓的人口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宋太宗时,居住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的党项族拓跋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对这两人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任命木荣为荣州(今四川自贡)团练使,赐姓名赵思宗;宋哲宗时,河湟羌族隆赞(首领的称号)青唐陇拶归顺,皇帝任命他为河西军节度使、鄯州(今青海西宁)知府,进封武威郡公,赐名赵怀德,他的弟弟邦啐勿丁呲被赐姓名赵怀义,任廓州团练使和湟州(今青海湟中县)知府;燕人马植因与辽皇帝不睦,向宋朝朝廷透露了辽政权的内部情况,建议宋、金联合灭辽,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但南宋朝廷认为他功在社稷,赐予他赵姓。 另外,社会上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为沾皇恩,冒充国姓的情况也屡有发生。历史上,由于过继、入赘等原因,由外姓改姓赵的也不少,如曾任贵州提督的赵德光,祖上本姓张。
这一时期,既然赐国姓是皇帝对臣属的恩宠,那么被剥夺所赐国姓,也被示为一种惩罚手段。
徐世勣(594 669),字懋功(亦作茂公),曹州利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武则天专权,李勣孙李敬业起兵反抗。武则天一边派兵围剿,一边将这支李氏“除属籍”,“追削敬业祖、父官爵,剖坟斫棺,复本姓徐氏”。
唐垂拱年间,博州刺史李贞、豫州刺史李冲等起兵讨伐武则天,后被镇压。武则天便将这些李姓诸王及其后裔统统剥压属籍,赐为虺(意为毒蛇)姓。
二
世事如棋局局新,潮涨潮落自有时。自古没有不亡之国,每个王朝都有其兴盛期、衰落期、覆亡期。当王朝进入衰落期后,皇权中落,国姓成了皇帝手中可依恃的救命稻草。这个时期,为了让臣属为王朝卖命,皇帝通过钦赐国姓等手段,拉拢、巴结臣子为王朝服务。
安史之乱后,唐朝江河日下。唐皇室为了维持王朝秩序和命运,对统兵将领们极力拉拢。为此,唐皇室不惜降贵纤尊,与同姓功臣联宗。《新唐书·李晟传》载:李晟(727-792),字良器,陇右临洮(今属甘肃)人。绰号“万人敌”,中唐顶梁柱,多次拯救国家的业绩使李晟成为与郭子仪、李光弼齐名的唐朝中兴名将。为了奖励李晟,唐德宗下令在京城长安为他修建五庙,以祭祀其高祖、曾祖、祖父。李晟死后,唐宪宗于元和四年(809年)下诏:“故奉天定难功臣、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西平郡王食实封一千五百户,赠太师李晟……其家宜令编附属籍。晟飨德宗庙庭。”
对于异姓功臣,唐皇室通过赐姓来曲意逢迎。李克用(856-908),沙陀部人,本姓朱邪氏,唐朝皇帝赐其姓李名克用。李克用率沙陀、鞑靼兵攻入关中,迫黄巢军撤出长安,以功授河东节度使。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他又率军渡河,败黄巢军于中牟,使黄巢军从此不振。次年,李克用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共击败盘踞关中的朱玫、李昌符,进犯长安,纵火大掠,僖宗出逃。大顺二年(891年),唐廷恢复克用官爵,并封晋王。此后,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战争连年。李克用始终高举唐朝旗帜,以勤王讨逆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郑成功(1624-1662),祖籍福建南安,出生于日本九户,原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明平国公郑芝龙长子。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坚持反清复明的官员,并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武力收复台湾。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笼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就是台湾人俗称他“国姓爷”的由来。
三
时代有更替,王朝有兴亡。当王朝覆亡后,许多皇室为避祸纷纷改姓,那些被视为无上荣宠的国姓被人贱视。唐朝曾赐镇压黄巢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拓跋思恭姓李,名仁福,授定难军节度使,封夏国公,据有今陕北、甘肃、宁夏部分地区。宋朝建立后,党项部落接受了宋朝的册封,改姓赵。
唐皇室有一支改姓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改胡。
据相关资料,安徽绩溪胡氏可细分为“龙川胡”“金紫胡”“遵义胡”和“明经胡”等。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八月,宣武节度使朱全忠的部下韩建尽将诸王斩尽杀绝于十六宅。不久,已有身孕的淑妃何氏被昭宗李哗立为皇后。第二年正月,唐昭宗在朱全忠的胁持之下,无奈起驾迁往洛阳。因为东都洛阳宫殿尚未完工,于是滞留于陕州。三月朔日,何后产下一男婴。四月,宫阙建造完毕,朱全忠逼迫发车起驾。皇帝就将皇子托付给徽州人士胡三公。胡三公临危受命,不顾个人的安危,将皇子带回婺源考川。昭宗来到洛阳之后不久,就被朱全忠杀害。何后之子与胡三公来到考川之后,认胡三公为义父,改姓为胡,取名为昌翼,也是为了感谢胡三公的覆翼、养育之恩。其后裔因他中明经科进士而称“明经胡”。
南唐皇室的一支改姓邓。南唐亡于北宋后,宋太宗下诏追捕南唐皇室甚急。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受封邓王。李从镒子李天和侥幸逃走,改以父亲封号为姓,形成邓氏。
宋朝皇室的一支改姓黄。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福建漳浦县民黄惠官因娶了黄姓女子为妻,被他的仇人以同姓相婚的罪名告发到官府。黄惠官在官府大堂上不承认犯禁,声称他祖上本姓赵,因在元朝灭宋后,曾有人提出大杀宋朝宗室和天下姓赵的人,引起赵姓人的惊恐。南宋大臣赵若和为避祸,改姓为黄,隐居在福建漳浦县的银坑,并把随身携带的赵姓谱牒藏起来,伪装成哑巴,终生不与人说一句话。黄惠官是赵若和的裔孙,为了证明他言之有据,拿出谱牒让官府验证。官府验明黄惠官确系宋代赵氏宗裔,不但宣告他无罪,而且奏请皇上,恢复了赵姓。
元朝灭亡后,据传是蒙古宗室的一支避居今邓州、镇平、浙川、内乡等地,冒充汉人,冒姓王。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才恢复蒙古族身份。
明朝皇室的一支改姓赵。
《原阳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记载:原阳城东南马头村有几户赵姓人家,每逢年节祭祖,便合族集中,悬挂祖先画像,郑重参拜。据看见过的人说他们挂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像。相传这几家是明朝皇室后裔,明亡后,改姓隐名,迁居此村,改朱姓为赵。可惜1942年日军“扫荡”马头烧房时,赵氏祖先像遭火焚毁。1983年3月,殡葬赵永全时,在墓侧掘出残碑一面,上刻“我祖是大明之君,自崇祯失基,播迁于此。我本姓朱,随以赵为氏焉”。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失去了尊贵地位,他们纷纷改姓汉姓的刘、金、赵等姓。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爱新觉罗氏才逐渐复姓。
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国姓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国姓属于姓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有诸多值得研究之处。拙作权当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