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历了长期的武装革命斗争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在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中,可谓群星璀璨、名将如云,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十大元帅。那么在1955年的时候,新中国到底是如何确定这十大元帅的名单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军衔制。军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军人的职务、军事素养和业务素养、资历贡献以及军兵种或勤务区分,授予军人的一种专属职衔。由此可知,军衔和中国古代那种以赏功为主的爵位不同,而是现代化军队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国家军事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授予军衔的第一指标是军官在军队的职务,而非其拥有的战功。比如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就是因为当上欧洲盟军总司令,才被授予上将军衔(还是临时的)。在这之前,他连独立指挥部队的经历都没有,更别说什么战功了。
新中国的军衔最早是通过借鉴苏联经验建立的。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一共设6等19级。其中元帅两级:大元帅、元帅;将官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1955年,中国最高军事决策和指挥机关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
国防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副主席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龙云。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为毛泽东;副主席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委员为陈毅、贺龙、林彪、叶剑英、聂荣臻、刘伯承、徐向前。
所以中央最初有关授衔讨论的意向是:毛泽东授大元帅;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陈毅、贺龙、林彪、叶剑英、聂荣臻、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为元帅。
按照古今中外情况,最高军衔只有一个,是要专门授予国家军队历史中地位最特殊的最高领导人。比如中国国民政府最高军衔特级上将授予了蒋介石、美国最高军衔特级上将授予华盛顿、苏联最高军衔大元帅授予斯大林等等。所以在当时大部分人看来,新中国的最高军衔大元帅授予毛泽东是理所应当的事。但就是如此理所应当的事,却被毛泽东拒绝了。于是新中国最高军衔就永远空缺了。而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也明确表示不参与授衔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肩章
1955年初,中央军委座谈会开始正式讨论元帅授衔问题。这时制定的元帅名单为十一人,即后来确定的十大元帅和邓小平。1955年的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洽局会议批准军委提出的授衔名单。9月3日,国务院秘书处正式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转送讨论通过的元帅名单。其中明确提到:“中央已决定现任军委委员之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位同志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虽然邓小平已经表态不愿参与授衔,但还是因为职务进入了最初名单。
当时中共中央决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原则上不授予现役军衔,考虑到历史情况和现实需要有则可以授予预备役军衔。而当时陈毅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军队中都没有其他职务,主要还是从事政府和党务工作。所以在讨论的时候,陈毅和邓小平是否授衔就产生了分歧。
9月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会议的议题之一是有关授予元帅军衔问题。9月1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再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授予元帅军衔问题。因为周恩来当时在北戴河,没有参加这两次书记处会议。9月11日,周恩来打电话给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就此推测,应该是在两次书记处会议上,决定不授予邓小平元帅军衔。而陈毅是否授元帅军衔的问题应该也是相持不下,无法定论。因为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周恩来不能改变书记处的讨论结果。所以只能是书记处没有形成讨论结果,才需要征询周恩来的意见。而在周恩来的意见影响下,决定授予陈毅元帅军衔。于是新中国的元帅最终确定为十个。
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审议了周恩来的建议,决定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同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发布授衔命令。9月27日,在中南海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典礼,朱德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刘伯承、林彪因有病未出席授衔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