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戏珠风水寓意 “九龙戏珠”的古慈城风水



                     “九龙戏珠”的古慈城风水 

                                    

中国风水好的古城,除了那些有名的都城外,还有一些不是都城的也很有名,比如古阆中...... 下面介绍的这个古城可能大家不一定知道,但它确是真正的传说中的“九龙戏珠”的风水格局。并且正因为它的好风水,历史上唐宋明清,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这就是古慈城。

 

先介绍一下它的“辉煌史”, 据《慈溪县志》记载: 自唐至清,慈溪共有进士519名,70~80%出自慈城。其中有状元5名,榜眼1名,探花3名, 尚书6名,御史33名,知府40名,知县41名。 古慈城,应该可以算是人文荟萃的“宝地”了吧。

九龙戏珠风水寓意 “九龙戏珠”的古慈城风水

“宝地”建城历史悠久,史记:“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土勾践城——勾余”。又称“大城——勾余”,这个“勾余”就是慈城最早的古名。“勾余”,实为越时余姚、勾余二邑之界山, 邑城以山命名。后又曾改名“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慈溪县, 自此,古城改名慈城。由此可见,古城历史已逾2400年,可称中国南方罕见的古城。 慈城地处宁波断陷盆地西北边缘(E121’25,49',—E121’26,37",N29'58,22',—N30'),北倚熔岩丘陵,南俯湖沼平原,西邻姚江谷地,东屏红层低丘。近观慈江,远眺姚江及江南群山,可谓浙东山水尽收眼底。宁波盆地和姚江谷地,在第四纪地质时期曾遭多次海侵,那时的古城之地,只是—片汪洋中的避风小港。钻孔资料表明,古城基底为熔岩丘陵延伸海湾的水下暗礁。城区16.5m、城郊29.Om(吴淞高程)以上,有海积、湖积层;基岩埋深,在城区比东南城郊高出12.5m,并向东南倾伏。直至距今7500年前的最后一次海退,宁波盆地和姚江谷地才稳定地出露海面,成为泻湖、湖沼平原。古城基底也成三面临水的高滩海涂,从此始有人类活动。

“九龙戏珠”的形势, “四灵”围合的格局。 姚江以北丘陵,原为四明山余脉,但因近东西向的“昌化——普陀”大断裂,使姚江南北的山脉失去联系。故江北丘陵自成体系, 自尊“五磊山” (424m)为太祖,其中东出一脉,直奔东南古城。在离古城6km的东北隅,起“天柱峰”(385.8m现名黄泥尖), 可谓古城“太宗山”。后向南延伸至“八羡山”,成古城“少祖山”。东起“大长龙’’(262.1m),西至“长龙山”(古名石刺峰191.2m),呈弧形山脊,如“孔雀开屏”横亘于古城之北,并向南发出数条枝脉,拱抱古城,形成堪舆家所谓的“九龙戏珠之势”。

 

                                                                                            古慈城山水图                                                                             古慈城县衙图                                             九龙戏珠形势图         其中由“长龙山”(石刺峰)中心出脉的“石刺岭”最为罕见。如游龙延伸1km,两翼有岗丘护卫, —路从拥入城,城内昂首成丘。 西丘门 “抱珠”(15m); 东匠名 “浮鳖”(18.1m),也称“珠山”,成为慈城之“玄武” (主山)。 按中国传统风水观, “宝地”必有“生气”, “石刺岭”能将后山“生气”输送入城,如胎儿之“脐带”,似结瓜之“长藤”。又因“石刺岭”多处“束腰结咽”,似断似连,故又可免遭山地崩塌、滑坡之灾。 就此可见, “石刺岭”实为古城之“命脉”。据古城老人回忆,最早的知府衙门的大堂建在浮鳖山上,后来才搬到山南缓坡地上。但在山南坡保留“清清殿”,作为知府主要学习和休息的内堂。 “清清殿”前坡脚曾有涌泉,称为“龙潭”。这正是“气之来,有水以导之”的有力佐证。石刺岭乃古城之“输气管道”,浮鳖山南坡则为古城之“正穴”。 在城东,由“八羡山”向南发脉为“花瓶山”(邵夹岙山)、“马岙山”、 “清道山” (塔山),呈“青龙”蜿蜒;在城西, “八羡山”向南出脉,为“大样山”(西县岭)、“大宝山”(枫湾山),似“白虎”伏地;东南巽位,有“官山”低丘为案;城南广宽的湖沼水网平原上,星点状出露的“双顶山”、“赭山(乍山)”、“卢家山”和江南四明群山,均可视为“朝山”, 如“朱雀”翔舞。 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四灵”围合空间,既能有效地阻挡西北寒流入侵,又能导引东南季风入城。

江河湖溪相连,四水汇流归堂 。风水中讲“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这是因为,无形的“气”有“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特性。故风水宝地大都山环水抱。 成为古城基址的海湾高滩地,在山地径流的切割下,周边形成多条溪涧。其中东北的“上岙涧”、城北的“谈妙涧”水量较大,二水在城东合二为一,汉时称为“慈溪”。 “慈溪”环城南流,入东南“夹田洼地”。 至唐开元 (713年),县令房IS开凿慈湖,蓄“谈妙涧”之水灌溉农田, “慈溪”被整束围田,成东护城河。城西北的“黄夹岙”,也有山水径流向南流入“月湖” (又称水明湖)。后也因上游截流,建“黄夹岙水库”而消失,溪被整改为西护城河。城东南,原为一片汇水的“夹田洼地”,同“月湖”一样,现为一片“泥炭心青紫泥水稻土田”,可以佐证,这里曾是水草茂盛的湖沼地。 于南宋宝右五年(公元1257年),经宰相吴潜组织挖江治理,将姚江、慈江、城河之水连成一体,使江河湖溪回流成网,令“官山河”、“慈江”、“护城河”在“官山”脚下合流,出“夹田桥”东流入海(图1)。 由此,古城构成一个“四水汇流归堂”的水系格局。按风水说,水能“纳气”、“载气”的观点,这一格局不仅使城区“生气”聚而不散,而且还能通过姚江之水,带来更为广浩的四明山之“生气”。

城区穹隆起顶,街衙坤龟设计 。古城北倚丘陵,南面平原,南低北高,为山南水北、 “负阴抱阳”的纯阳之地。为此,古城先民将城区设计成“坤卦”街衙,并按一街一渠布置城内水系,形成“井”字形的水陆交通网络,利于通风纳凉、平衡阴阳,以此调节城内小气候,以达到冬暖夏凉之目的。并将城内外水系连通,形成一个有序的灌排系统。 方志有记: “新城堞循山而起,街衢缩三衡六,方如棋局画象,坤爻爻爻整整...... 以后在“缩三衡六”基础上,改造成“龟背”状城区,意象为一只向北俯伏的“神龟”,正在汲饮慈湖“圣水”。秀美的山水,美好的寓意,怎不令游者向往,居者安康! 自春秋越王筑城起,后有“秦始皇游句章三十余日”;汉儒董仲舒六代定居古城;宋时王安石、元时罗贯中、明时祝枝山等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慕名而至,这就是古城的环境效应。

案山水口不足,桥楼亭塔壮观。 要说古城山水尚有不足,首先是作为案山的官山,不仅偏低(8.9 m),而且偏离城池中轴线,官山实为东南巽位的水口山。其次是东南水口(夹田畈)过于宽大,两侧的水口山(官山、塔山)不仅太低,而且相距太远(386.7m),未能达到水口“交牙关锁、重叠周密、不见去水”之要求。从而使城池之水“直去无收”, “生气”有可能逸散。 为此,古人在城内中轴线的四桥上(丽泽桥、福聚桥、平政桥、骢马桥),建起由近及远、逐渐增高的桥亭门楼,以补案山之不足;在夹田出水口,经人工河道整治、围田筑桥,以夹田桥紧束水口,并在官山、塔山建亭筑塔,以壮水口、兴风水。 据史料云,慈溪之所以在明代能文运昌盛,鼎甲相望,是因为官山风水所至。是“建亭于山,取象于文笔峰。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但此举确有完形补缺之作用,使古城山水格局更趋完美。

    

                    江南古城

    慈城,历史上堪称江南水乡,文献之邑。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古迹灿若云锦,从1986年发现的慈湖遗址、八字桥遗址、五星遗址、汤山遗址中初步挖掘出来的文物考证,6000多年以前,慈城就有人类生憩、劳动。从春秋战国的句章(宁波的古称),到1954年慈溪县迁址,慈城曾经作过2000多年的县城。 

    慈城古镇以四个第一引以为豪:

    一是进士第一  自唐至清,慈城出过进士519人,在这些进士中出过状元3人,榜眼1人,探花3人;官至尚书和在全国各地为官的多达千余人。

    二是孝子第一  自汉朝以来,被历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女)有30多个,其中汉朝董黯和唐朝张无择、宋朝孙之翰最为出名,过去慈溪(慈城为县城)有董、张、孙三孝子祠,所以慈溪也叫三孝乡,民国时期,慈城镇亦称孝中镇。因此,慈城的地方风气、社会美德有着良好的传统。

    三是过去的书院、现在的学校数量第一  从三国设立德润书院至明朝的屿湖书院,直至现在的慈湖中学,教育一直是慈城的一项基础工程,培养出大批的书画家、作家、金融家、实业家、院士、教授,遍布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如荣膺“中国摩尔根”美称、在遗传领域作出独特贡献的谈家桢,著名作家、文化人冯冀才,著名实业家“应氏棋规”、“SYDX电板明码字汇”、“大整数读法”等发明者应昌期等等,都是慈城人。

    四是名胜古迹第一  慈城城区1.5平方公里内,有寺、庙、观、坛、殿、堂等100余处,名人故居30余处,并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从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整体意识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及其派生的风水学来看,在北纬30度线上,有许多奇特的地方,如太平洋上的百慕大三角区、埃及大沙漠中的金字塔等,被称为“江南第一古县城”的慈城也恰恰在这个位置上,因此慈城是块人杰地灵、文风鼎盛、风调雨顺的风水宝地。

 

在慈城主要有三处地方:

【孔庙】

 

    孔庙位于慈城镇中心竺苍东路55号,建于宋庆历年间,建炎四年毁于金寇, 绍兴十二年复建,历代都有修葺。 咸末十一年太平天国军入城,毁明伦堂, 同治八年重建 明伦堂。光绪十八年重建梯云亭及斋房六间。现在保存的是清代晚期建筑,据光绪年间清工部测量共占地18.56亩,共有祠、阁等房屋137间,布局完整,气势宏大,外围红色高墙"宫墙万仞"四个大字,系全国保存完整的孔庙之一。

    孔庙内中轴线上由南北分为三道灵星门、泮池、城门、大成殿台基( 殿被日机炸毁一角后被拆毁)明伦堂、梯云亭。泮池上有座大石拱桥,连灵星门通大成门。大成殿前有东西两院保存完好。东轴线上魁星,文昌阁、土地、崇圣祠保存完整。西轴线上节孝、忠孝、名官、 乡贤等祠除部分有更动(柱改抬梁)外均保存完好,但东西"腾蛟"、"起凤"西坊已被拆除。 孔庙内现存万历时的"邑父母泮候去思碑"孔子像赞残碑,北宋王安石撰“慈溪县学记”等碑石20余方。1986年5月23日,江北区人民政府批准并立宁波市江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8月29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慈城明清古建筑群共15处之一。

 

【慈城县衙】

 

    据清光绪年间县志记载:慈城县衙创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是第一任知县所建,延续至1954年,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初建在浮碧山上,由于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屡建屡毁,现存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的县志的详图重建的,占地4万多平方米.慈城历代为县治中心地,县衙历史悠久,她涵盖了我国古代基层政治机构政务文化要素,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及后代提供了一份生动形象的教科书.

 

【校士馆——折射古代科举制度全景】

东、西辕门—照壁—土地祠—入口—仪门—东文场(科考众生像)—东、西文场(图文版“中国科举制度历史沿革简介”)—西文场(入考验证、搜身、发卷、童试场景)—大堂东(多媒体“少年考到白头翁”)—大堂—大堂西(多媒体“范进中举”)—黄文潔公祠—二堂—挑试所(“武科科举考试全景图”)—韩昌黎祠—东路花园—出口

    校士馆,民间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慈城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银二万四千两建造校士馆,后被毁。现存的校士馆是按照光绪年间《慈谿县志》上详图重建的。她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整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挑试所;左右轴线上对称地建有文场、公祠等,采用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

    慈城校士馆是古县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全景,为我们及后代了解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场所。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根植于中国的土壤,是中国古代一部筛选人才的机器,它在清代光绪31年(1905年)被废除,但在现代的考试制度中,我们仍然能触摸到科举的强脉余音。目前我国的高考、中考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形式上也与科举有一定的关系,而且继承了科举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科举制度不仅是“科举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们认识今天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坚持考试选才的意义所在。

    慈城校士馆作为展示科举考试制度全景的历史文化场所,溶知识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寓教于乐,使科举遗存在当代文化教育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狮子山 龙狮斗传说

慈城东南有座狮子山,山头不高,却很象一只前踞后伏的狮子。山头的底座呢,是一脉长长的土丘,传说狮子山真是狮子变的。

很久以前,这里有个湖,湖里水清鱼肥,湖边土地肥沃,一年四季鲜花盛开。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远近而来的百姓,见这里是个好地方,就一批批聚居起来,湖边开出万亩良田,湖里鱼蟹水产长年丰足,人们安居乐业,相安无事。
    不料有一年,厄运降临这个世外桃园。有一条青龙闲游四方,见这里风景如画,物产富庶,特别看上这个湖泊,水清见底,凉爽相宜,就赖在湖里,不肯离开。青龙时常风雨雷电,兴风作浪,把一泓清静的湖水,搅得浊浪滚滚,鱼虾翻肚。
    这一来,安居乐业的乡民遭了秧。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民吃水煮饭靠它,浇菜灌田靠它,打鱼捉虾靠它,这“水”还怎么吃?乡民们硬是斗不过恶龙,只得来软的,依着老祖宗的办法,抬着三牲猪、牛、羊前往祭祀,还请大发慈悲,保佑一方百姓。
    那想恶龙欲壑难填,张口就是三个条件,一要每天一只活羊;二要湖边造座龙王庙,四时八季供奉不断,香火不灭;第三个条件更苛刻,每年端午耍一对童男童女,供它受用,吃时还不得哭哭啼啼,悲悲切切,以免坏了兴致。
    乡民听了,欲哭无泪,无奈别无他法,乡民苦苦相求不灵,叩头跪拜无用,只得苟且答应下来,以图转机。
    乡民自此小心伺候,不敢稍有怠慢,只是恶龙不知好歹,每每以祸相加,糟蹋良田,水淹民房,偷畜抢人。当地是民不聊生,人烟渐少。
   总算熬到某一日,有一只狮子腾云驾雾,阅览人间风光,正值路过此地,觉得身上燥热,口中干渴,猛见下面湖水涟涟,当即收住祥云,落降湖边,张口来喝湖水。只听哗啦啦一陈乱响,湖上腾起一条青龙,破口就骂:“大胆畜牲,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坏了我龙王风水!”
    狮子那肯买帐:“我道是谁,原是你这恶龙霸湖为王,也不看看我狮大王是谁!”说罢,两爪一举,尾巴一抖,猛吼一声,直扑青龙。
    青龙张开血盆大口,吞云吐雾,迎战狮子。狮子四爪按地,往下一伏,猛地一跃,往龙尾咬了一口,落下几片鳞甲。两个你来我往,你扑我闪,不知斗了多少回合,只晓得这一仗直打了三天三夜,打得分不清天上地下,星月天光,风急浪高。
    三天以后,青龙逐渐力怯气吁,明枪打不过,暗箭来伤人,大嘴巴“哗、哗、哗”猛吐黑水,恨不得就把狮子淹死湖中。狮子让过水流,青龙又呼呼喷起火来,岸边的树烧着了,湖水蒸腾起一股股热气,狮子见火势难躲,就扭住青龙同受煎熬。青龙看看占不到便宜,又脱不开身,就缠着狮子满地打滚……两下打的遍体是伤,气息奄奄。
    狮子到底略胜一筹,瞅准一个紧要处,拼尽浑身力气,奋力卡住龙头,全身一挺,死死骑上了龙头,一声狂喉山摇地动,直把龙头按入泥土,入地三尺,如同活活埋葬了青龙。青龙头部已死,身体翻转扭曲挣扎一陈,终于僵死在岸上。狮子得胜,仰天长啸,足按龙头,留下一副雄姿不再动弹。
    经过了多少年,狮子和青龙变成了山丘,山头还象个狮子,名字就叫狮子山。
    当年狮子斗败了青龙,虽属无意,却是为民除了祸害。昔日的湖水又清了,往年的鲜花又开了,外逃的乡亲又陆续回转家乡,种田打鱼,重操旧业,安享太平年华。
    假如你不信这个传说,就到狮子山看看,那“狮子”脚下,“龙头”之上,还有殷红殷红的血迹呢,连那里的路都是红的,那是龙与狮殊死搏斗流下的血,到现在还是红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4451/454882566128.html

更多阅读

老凤祥转运珠戒指价格 转运珠戒指的戴法

??? ?转运珠是由黄金打造的黄豆粒大小橄榄球型的小颗粒,中间是掏空的,可以穿绳,一般都是用红色的首饰绳编制成饰品佩戴。转运珠可大可小,一般0.5-1.0克,太大不好看,太小容易压坏。转运珠就是寓意好运降临,坏运转好运,价位便宜,深受广大人士

家居风水禁忌大全 家居风水植物有哪些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观赏植物进入了普通市民的家庭。由于能够用于家庭种植、摆放的观赏植物成千上万,所以人们可选择的余地是相当大的。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还是会选择适合在家居内种植并含有各种

家里养海棠花不吉利 海棠花的寓意和象征

 海棠花的寓意和象征:  海棠的风水寓意:  海棠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温带观赏花木之一,有“国艳”、“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等美称,深受人们的喜爱。不少文人墨客也为之留下了赞美的诗句,

寓意吉祥的字 家居装修计策巧营风水寓意吉祥

  以居家风水而言,客厅的风水关系着家庭的运势和家庭关系的和睦,实为大事,不可不察。客厅风水是阳宅风水中最重要的一环。一个家庭整体宅运的吉凶,无论是事业升迁的顺逆、运数的高低、家人财运的好坏、夫妻缘份的深浅、子女读书、考试

声明:《九龙戏珠风水寓意 “九龙戏珠”的古慈城风水》为网友沉香未言墨竹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