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饺子作为北方传统食品,历久而不衰,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据说这饺子是有“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乡间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
关于饺子的来历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奸臣潘奇给昏君出了个主意,吃百样饭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可做不出百样饭来,都被砍头了,最后手艺高超的厨师苏巧生被选上了,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可是苏巧生也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上端去。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后来这种食品流传民间,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其实,饺子在北方各地都很流行,但说到东北特色的饺子,那非酸菜馅饺子莫属。有人曾戏称:“东北有三宝,火炕二人转酸菜饺”。酸菜是东北过冬蔬菜的一种加工方法,其实就是大白菜经过腌渍以后,发酵而成。酸菜味道异常鲜美,那种酸味非常诱人,吃起来会有连腮帮子都麻木的感觉,这与西北人做的那种酸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东北每到初冬,家家都要腌一大缸酸菜作为过冬的主要蔬菜,酸菜的制作水平直接反应了家庭女主人的操持家务的水准,如果谁家腌的酸菜没等开吃就烂菜芯了,那准得让邻居背后讲究一番,说这家女主人啥都不会。
正因为酸菜是东北的一种特殊材料,所以酸菜馅饺子无疑是东北饮食当中的佼佼者。要吃酸菜馅饺子在过去也不是随时都可以吃的,只有在寒冷的冬季,人们才有这样的口福。冬季屋外飘着雪花,坐在热炕头上,吃着热乎乎的酸菜馅饺子,那真是一种享受,这可能也是东北人痴迷于酸菜馅饺子的一个原因吧。
饺子似乎大多数人都会包,不外乎和面、擀皮儿、下脐、拌馅、包制,最后下锅煮,没有什么特殊的。但常言道:“包子好吃不在褶上”,饺子的好吃与否也在于馅的好坏。用酸菜做饺子馅的过程也没什么特别,只是酸菜喜油,所以最好用肥瘦相间的肉来配,如果用些猪油就更好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困难,一般很少包饺子吃,一次我病了,想吃酸菜馅饺子,家里没有钱买肉,妈妈就去邻居家讨来油梭子(炼制猪油剩下的油渣)剁碎和酸菜做馅,给我包了一碗酸菜馅饺子。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我面前时,我闻着饺子的香味,也忘了病痛,夹起就吃,饺子吃在嘴里,那香味刺激着我顾不得其他,一阵狼吞虎咽,面前只剩下空碗了。我把碗送去厨房时,才发现妈妈正喝着锅里的饺子汤,我当时真为自己的自私而羞愧。那顿饺子的滋味深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用油梭子做的酸菜馅饺子也就成了我最喜欢的食品。
冬季里逢年过节家家必然要包酸菜馅饺子吃,走在节日的街头,不经意间一股酸菜饺子的香气就会飘入你的鼻子,那股浓浓的香气浸人肺腑,勾起你无限的食欲。即使平时朋友聚餐,也会经常唤店家给包上一盘酸菜馅饺子来下酒。
酸菜馅饺子吃到嘴里,一股浓香伴着酸菜的酸味混合成一种难得的滋味,东北人大多喜爱这醺醺然的味道,品尝这酸菜馅饺子让人有种飘飘然的感觉。夹起一个饺子,看着面皮里隐约透出的颜色,闻着热气中散发出的酸菜和肉的香气,好多东北人无论走到何方,每隔一段时间必然得想法吃上一顿香香得酸菜馅饺子,似乎只有吃上酸菜馅饺子才能证明自己是东北人。
酸菜这东北最普通的菜,酸菜馅饺子这东北冬季最普通的食品,简直成了东北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