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 23首古诗词赏析

23首古诗词赏析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情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诗词的鉴赏已成为近年来中考的一个热门话题,试题涉及的内容大多是教科书中所学内容和要求背诵的古诗。
二、命题规律总结
1、考点分析
中考对于这一考点的要求如下:
(1)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如对词语的理解、句意的理解、文意的分析和概括等。
(2)会赏析其语言(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揣摩、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3)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命题特点
    古诗词曲的鉴赏就是对其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评价、鉴别和赏析。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对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所选内容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一般比较短小。对于古诗词曲的鉴赏考查,是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出现得比较普遍的形式,考查的方式比较稳定。
(1)从考查的主要材料看,多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
(2)从考查的题型看:以主观题为主,以客观题为辅,分值大多为2——5分。
(3)由对知识的单一内容的考查向对知识的全面考查转化。
(4)由考查课内知识为主向考查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方面转化。
3、诗歌欣赏是近几年中考新增的考试内容。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生往往在这样几个方面出现-失误;一是难以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所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二是难以领悟诗此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三是难以通过诗词具体形象的表现呈现。出现这些失误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诗词常识欠缺,特别是古代诗词常识;另一方面是接触古今诗词作品太少。
4.命题趋势。
诗歌鉴赏类题型的命题趋势: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来考查“整体感知古诗词、曲的内容”的能力,今后仍会出现。二。赏析诗歌重点词句的试题,综合性很强,它能全方位考查对诗歌的掌握程度,难度较高,也是今后中考的热点。三。语言分析是一道传统试题,历年中考频频出现,应引起重视。
三、知识方法突破
要作好古诗词鉴赏,必需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 如何读懂诗   
首先,要有古典诗词知识积累.
(1) 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个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哲理诗、抒情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而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2) 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
即诗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3) 掌握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词要注意以下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1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如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准确得理解诗歌。
○2作者:就是知人论诗,确定诗人的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计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作铺垫。
○3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从内容上分类鉴赏。
初中课本所选的古典诗词从《诗经》到清代,题材广泛另人赞叹。但就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该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
(4)注意作品中“典故”的作用。
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古诗词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强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理解,透过典故的本意理解用典后所表达的新含义,对理解诗词有很大的作用。
2、诗词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词、曲)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1)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复等。
(3)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4)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事、物、景等。
(5)思想感情有:迷惘、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意远等。
四、诗词精品鉴赏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要点: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背景材料
   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500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焦虑心情,反映了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兴”,是触景生情,托物兴辞,这种含蓄委婉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还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形式,使诗歌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三)重点词、句
 1.“关关雎鸠”:全诗用关雎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2.“窈窕、淑”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也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
 3.“悠哉悠哉”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把这种炽烈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4.“左右流之”“左右采之”既刻画了她的美丽,又赞美了其勤劳。“流”“采”,极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之美,使全诗充满动感和生机。                                (杭海)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赏析要点: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背景材料(选自《诗经?秦风》,其他同上)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这首诗同样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低回不已,飘逸自然。诗中特别是三用“宛”字,更给人以迷迷茫茫、难以捉摸的感觉。
三、重点词、句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每章开头点明季节的景物描写,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2.“溯洄”二句,叙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点明“伊人”的位置,突出了道路的坎坷难行,也表现了主人公的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3.“溯游”二句,叙写寻找意中人顺流而下的情景,写出“伊人”的位置及可望而不可及,更表现出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以及不能和心上人相会倾诉衷情的怅惘情怀。(杭海)

3.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要点:按照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抒发什么”的赏析思路进行赏析。
一、背景材料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本诗很好的体现了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
三、重点词、句
 1.“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
“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
“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
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互文见义,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杭海)
4.《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赏析要点: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
一、背景材料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他自29岁入任,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间小人”,于41岁毅然辞去官职,回柴桑隐居,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他创作了很多至今仍传诵世间的诗歌,《饮酒》其五便是其中的一首。
二、整体把握
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三、重点词、句
 1.“悠然见南山”:“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世之外的心境,自然真切。
 2.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具体描写南山景象,从“采菊、日夕”来看,此诗是写在秋天的晚上。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对全篇的总结。“忘言”中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杭海)
5.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背景材料
《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王勃 初唐诗人,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州去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与知己惜别之情, 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二、整体把握
1.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并勾勒出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点出秦蜀两地相隔千里,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风烟望五津”即“望风烟五津”写出了杜少府任所的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2.三、四两句是劝慰勉励友人,不作哀伤之别,也是自慰,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旷达、爽朗的胸怀。
3.五、六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是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
4.最后两句以幽默的口吻劝勉对方:不要在分别的岔路口,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沾湿了佩巾。“在歧路”三字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儿女”字面的意思是年轻的情侣,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别后不要悲伤,这也是诗人自己情怀的吐露。
三、重点词语
 1.“城阙”是帝王居住的城,这里代指长安。“风烟”指风尘烟雾;“五津”泛指蜀州。
 2.“君”在诗中指杜少府;“离别意”指离别的情意。“宦游”指离开家乡出外做官。
3.“海内”即全中国;“存知己”指有知心的朋友。“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 是“如同”“好像”的意思;“邻”即近邻。
4.“岐”同“歧”,叉开;“在岐路”指在分手的地方。“儿女”指青年男女;“沾巾”意为沾湿手巾。                                                               (傅新春)
6.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背景材料
1.《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题解:次北固山下,意思是乘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二、整体把握
诗人离乡远游,乘船夜渡长江,来到北固山下时,一轮红日已浮出水面,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山清水秀的江南春景。又见空中大雁向北飞去,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二、重点词、句
次:住宿,这里指船停泊。     客路:路过。潮平:平潮时水位最高,所以河床宽阔。    
风正:风顺或者正好迎合方向。 悬:挂。    海日:古人以为太阳从海中升起,故称海日。 残夜:夜晚的尾声,天快亮的时候。 江春:江边的春天。 旧年:年已旧,一年快过去了。乡书:家信。                    何处达:即“达何处”,送到什么地方。
归雁:大雁冬日南飞,春暖北回,故作遥寄乡书遐思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诗人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傅新春)
7.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背景材料
王维(700-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军从凉洲南入吐鲁番二千余里,战于青海西,大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塞上,宣慰将士,写下了这首诗。在这首诗里,诗人描述了他此次出使塞上的所见和所感。本诗是写诗人出塞途中所见的景象,是王维诗中的名篇。
二、整体把握
诗的成功主要在于叙事和写景相结合,但重点在写景。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 、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景象阔大,气势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名句”。
三、重点词句
问边:到边塞察看。属国:汉时称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属国,即附属国。
居延:古代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征蓬:随风远飞的蓬草。古诗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无定。
萧关:西北一关塞名,
首联紧扣题目“使至塞上”四字,交代自己这次出使的任务是“问边”,已到的地界是“塞上”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汉塞”指汉唐代,胡天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实写塞上秋景,表达乡思之愁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这两个词表现了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最后两句写途中得知军情,语言豪迈,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候骑(jì):担任侦察与传信的骑兵。燕然:指最前线,并非实指。                           (傅新春)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背景材料
李白、王昌龄同为盛唐著名诗人,二人友谊深厚。这首诗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谪为龙标尉后所作。王昌龄的诗歌久负盛名,但仕途却很坎坷,曾“屡见贬斥”。天宝七年,又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为此,常建在《鄂渚招王昌龄张偾》一诗中曾发出愤怒的指斥“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李白当时也以敢于蔑视权贵、放荡不羁的高风亮节为天下称慕。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歌想象奇特,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三、重点词句
左迁:贬官 五溪:雄溪 西溪等五条溪的总称 夜郎:古代的夜郎县  随君:一作“随风”。
诗篇以写景发端,“杨花落尽子规啼”,写眼前景兼点明节令,融情入景,在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里,蕴含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恨。
次句写问讯,“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含有悲痛之意,将李白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凉的情愫突现出来 。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离愁。(傅新春)
 
9.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背景材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天宝三年(744)唐玄宗听信谗言,免去李白的翰林官职,李白愤然离开长安时,写下了这首诗。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叙写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慨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对前途的坚定信心。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情调。
三、重点词句
1.“金樽美酒”,“玉盘珍羞”,宴会的热闹反衬了作者内心的苦闷。
2.“停”“投”“拔”“顾”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茫然”反映了作者的失落心情。
3.“冰塞川”、“雪满山”,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受到的挫折,苦闷、抑郁的神情跃然纸上。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不久被君主汤聘用。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增加了信心。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复杂内心的独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诗人不得开心颜。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态度和勇往直前、充满自信的斗争精神。                                                        (陈友新)
10.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背景材料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二、整体把握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三、重点词句
“岱宗夫如何”,写作者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是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句首的虚字,无义。
“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实为传神之笔。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象之句。“会当”意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陈友新)
11.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背景材料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号少陵, 祖籍襄阳,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大量优秀诗篇,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绝句。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二、整体把握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格律严谨,铿锵作响,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三、重点词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破”,使人怵目惊心。“深”,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感时恨别,花鸟使诗人落泪惊心。触景生情,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陈友新)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背景材料
   肃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整体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之中。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三、重点词句
 第一节五句,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 “洒” “挂罥”“飘转”,一组形象的画面,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三重”可见受灾之重。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茅草被“卷”走,已无法收回。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沉痛。“忍能对面为盗贼”并非实骂,乃愤激之辞,也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实。
“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其沉痛。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倍感凄冷。“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 残破不堪的国家; 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的结尾。“长夜”一句有双关意,漫漫长夜何时到天明,战乱何时才结束!(可以想象诗人此时焦虑痛苦的已不仅是自己,而是天下黎民苍生)
最未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推己及人,气魄宏大,胸怀宽广。“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明作者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的愿望,而这理想并非是为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寒士。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不同呢!)                                                                (陈友新)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背景材料
岑参,唐代诗人。天宝进士,安史之乱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由于从军多年,他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本诗作于他第二次出塞在轮台送武判官归京时,是唐人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整体把握
由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内容不外乎两个万面:咏雪、送别,前10句咏雪,为武判官归京创造了一个特殊的送别环境,后8句写送别。全诗以送别为主旨,以咏雪贯串全篇,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情景交融,依依惜别深情感人至深。
三、重点词、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风狂雪早,狂风怒号的声威声声入耳,遍地肃杀的景象历历在目。一个“飞”可看出雪花劲舞之状。“即”写出惊奇之情。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用南国春花作喻,活脱脱的画出大雪压枝的奇景,冰天雪地换作了明丽春光,景象奇丽。雪莱的名言不是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产生这样奇特美妙的联想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同是洁白的。“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换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3.后8句写送别,是通过第10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瀚海阑干”意为“沙漠纵横”)酝酿气氛引入的,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以想象:抬头望,阴云万里,低头看,冰天雪地;朋友远行,前途艰险,无限惆怅。这两句酝酿了“愁”的气氛,为下文的饯别作了铺垫。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下文的饯别作了铺垫。
4.“纷纷墓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这白雪与红旗构成的色彩鲜明的画面,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凝望,惜别之情极为动人,耐人寻味。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印,他在想些什么?(也许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也许担心友人此去关山万里的艰难,也许是为自己归期末知而怅悯?都不得而知,在我们的脑海中只余下在茫茫天山雪原背景中的孤独身影)
四、拓展理解
1.积累送别诗中的名句、与雪有关的诗句。
 2.同是写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雪景与《沁圆春?雪》相比,有何不同?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比较点:体裁、景物、感情)
   体裁:诗---词 景物:雪中奇寒---江山多娇 感情:惆怅---乐观豪迈
   这两首诗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气质的作者的不同思想感情。
3.试比较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滕爱萍)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背景材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昌黎先生集》。他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二、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揭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转为议论,以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
三、重点词、句
1.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2.“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草因雨而绿,但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3.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满城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不上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四、拓展理解
1.为什么诗人将早春看作“最是一年春好处”呢?你喜欢的春光是怎样的呢?
2.积累四句描写春景的诗句。                                           (滕爱萍)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背景材料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二、整体把握
诗人回顾被贬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达了愤慨不平的心情。尾联以“长精神”自勉,从而点明酬答的题意,收束全篇。中间两联,或用典抒情,或借景达意,尤为精警形象,全诗跌宕起伏,沉郁而不失昂扬精神。主要艺术特色:用典,富有哲理。
三、重点词、句
1.这首诗的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不满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2.颔联用了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一个是“闻笛赋”,“怀旧”句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另一个是“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诗人以王质自比,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3.颈联是全诗的精华。“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诗人虽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4.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长精神”三字,表明诗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四、拓展理解:列举出两三句表现诗人豁达乐观情怀的诗句                   (滕爱萍)
 
16.观 刈 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背景材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和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白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长乐,"独善其身"自居。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他一生作诗很多,其中以讽谕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整体把握
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体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2.叙事详尽生动,把割麦与拾麦者的可怜与苦涩描写得栩栩如生,历历如画。诗人以切身的体验,拿农民的悲苦与官员们的舒适作鲜明对比。
3.在叙事的同时采用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4.这首诗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
三、重点词、句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2.“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真的不知热吗?不是,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
 5.“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
 6.“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卖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7.“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四、拓展理解
1.农民割麦如此辛苦,你有何感受?
2.在封建社会里,还有那些同情人民的诗作。(不少于三个)。                (滕爱萍)
 
17.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赏析要点:
一、背景材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钱塘户湖即今杭州西湖。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二、整体把握
 漫步孤山寺和贾亭边,西湖春水刚刚上涨与岸齐平,浮云、湖波连成了一片;有几处早早出窝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暖树上啼叫,那边不知是谁家新飞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各种各样的鲜花逐渐开放,多得使人眼花缭乱,初春的小草刚刚能遮盖住马蹄;西湖东边绿树成荫的沙堤,令人喜爱得流连忘返。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转换衔接自然,描写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以“春”字为着眼点,紧扣早春西湖的特征,不仅写了一般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写出了自然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物给予人的感受。“早莺”“暖树”“浅草”“春泥”这些特定的词语尽显早春特色,极富表现力。“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极有分寸,把莺燕的神态,湖水、春云的动静都恰当地描绘出来了。
三、重点词、句
1.“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诗人了望湖面。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黄莺是春天的歌手,燕子从南方飞来筑巢。
“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初春时候飞鸟不多。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一写花多,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也言看花人多。“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
4.“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行不足”是喜爱之情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曹文兵)
 
18.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要点:
一、背景材料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事。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把握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两句说黑云高压城上,城好像就要被摧毁,云隙中射出的阳光,照在战士们的盔甲上,闪现出一片金鳞,这是描绘敌兵压境,危城将破的情景。三四两句中,“角声满天”是说日间的鏖战,“燕脂夜紫”是说战血夜凝,描写激战后的光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五六两句形容撤退时,军旗半卷,鼓声不扬。结尾两句表明寸土必争,奋死抗敌,以尽忠报国之意。
全诗歌浓墨重彩描绘了悲壮的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紫”“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三、重点词、句
1.“黑云压城城欲摧”,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愤和危急形势。“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于压得“城欲摧”,可见敌军压境围城之凶猛,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在色彩和形象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含有欣喜、赞美之情。
上述两句所写,始而黑云压城,敌军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其中的“黑云”“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
2.“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燕紫”,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北地的秋夜,风急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4.“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四、拓展理解
可与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做比较阅读。
(曹文兵)
 
19.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要点:
一、背景材料
 杜牧:字牧之,唐朝著名文学文学家,其诗作注重文意词采,追求高绝绮丽,于晚唐浮靡诗风中自树一帜。作品有《樊川文集》。
这首七绝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作。诗人观赏古战场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二、整体把握
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蚀,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美女时,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台,春恨无限了。
这首诗咏史吊古,构思极为精巧,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小中见大,别出心裁。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三、重点词、句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对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起了决定性作用。诗人题咏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却从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这是由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议论,思路奇特。不是从正面评论这场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就不能纵火,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种可能出现的结局,诗人又没有直说,而是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构思实在奇妙。                                                              (曹文兵)
20.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要点:
一、背景材料
 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内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二、整体把握
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诗歌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之中透出悲凉;第二句点名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
三、重点词、句
1.“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2.“夜泊秦淮近酒家”,不仅交代时间、地点,而且照应诗题。“近酒家”则为下文打开了道路。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应该汗颜的是座中的那些点歌的人。这两句诗是一种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因而广为传诵。
四、拓展理解
与杜牧的另一首诗《江南春》作比较阅读,说说它们在情感主题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郭山村酒旗风。南朝四百六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六、诗词默写填空。

《<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一诗中,勾画卖炭翁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 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
6 《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7 《过故人庄》中描写田园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雪》中“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化静态动态为,描绘了我国北方壮丽的雪景。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
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岳阳楼记》中直接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1 《春夜喜雨》中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荡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
《论语六则》中阐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夏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顺手,诚如杜甫所说的_______,_______。
14 《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15 《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古代诗词中,写春雨的句子很多 ,请你默写出两句(所写的句子中须含“雨”字,如“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___,______”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别,则略显示感伤妨借用王勃的语句“________,______”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16 《江南春》中描绘春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17 《爱莲说》中,“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
18 在生活中,表示要善于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随时以周围的人为鉴的意思。我们常常引用《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中对老翁的肖像进行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最能体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江南逢李龟年》中描写诗人昔日与李龟年交往的情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19 
20 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写动物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22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描写六月天西湖优美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春》绝句中描绘了江南春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表达惜别之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
24 
25 李白《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以景写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6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写想象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
27 《爱莲说》中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高尚品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
杜甫在《春夜喜雨》一诗中写春雨下得及时,顺应万物诗句是:________。描写想象中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28 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引用的孔子说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
家“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0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醉翁亭记》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全篇主旨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课本中以春景写冬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2 《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雪》中描绘北国风光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______,_______。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
3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作者指出在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七.首古诗词赏析题
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凉州 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A、这首《凉州词》写的是边塞将士的生活,描绘边地的生活环境,反映戍边将士的复杂感情,是宋代边塞诗的名篇之一。B、第三句中的“怨杨柳”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另一层意思是说,因为与家人离别而怨恨的戌卒抱怨边塞杨柳不青,连折柳寄情的愿望也难以表达。    C、“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喻指朝廷对戍边将士不关心,恩泽不能到达边塞。    D、这首诗格调雄奇,语句流畅,虽抒哀怨之情,但悲中有壮,不失慷慨、豪放的风格。
2、选出对此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A、此诗第二句写雨景,运用“如烟”的比喻,绘出了雨的形态。  B、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才”、“又”两字的搭配使用,不说“忙”而读者已感受到忙的气氛、忙的节奏。C、《乡村四月》写江南农村初春的风光及繁忙的农事,表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D、这首诗写景、叙事相结合,语言质朴、清新。
3、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渭 城 曲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又名《送元二使安西》。B、这里的“渭城”指秦故都咸阳城,“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C、诗的一、二两句写景,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D、诗的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抒发了强烈、真挚的惜别之情。

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A、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所作的画上题写的七言绝句。    B、全诗通过对画面景物的描写,结合联想,显示了早春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形象真实,意境清新。    C、第三、四句实写了画中的景物,如鲜嫩的蒌蒿、短壮的芦芽、逆水上游的河豚。    D、第一句中的“三两枝”说明时间是早春。

 5、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一、二两句写江和山,以“断”和“开”两个动词写出了大江奔腾的壮阔气势。    B、“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静止不动的山富有动态的美,也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C、“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传神地描绘出一叶轻舟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D、这首诗文字浅近,想象独特,写景逼真,展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水画卷。

6、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渔 歌 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A、‘渔歌子’是题目,这首词的语言通俗流畅,清新自然,具有民歌风味。 B、“鳜鱼肥”表明这是垂钓的大好季节,“青箬笠,绿蓑衣”标示了渔父的身份。   C、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的自然景物,刻画了一位怡然自得的垂钓渔翁。    D、这首词托物言志,借渔翁的生活表达自己摆脱官场羁绊后,热爱自然,追求闲适生活的情趣。

7、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破阵子  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诗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即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 23首古诗词赏析

8、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A、《出塞》,古代一种军歌的题目。塞,边疆可作屏障的险要地方。B、“龙城飞将”古人对汉朝防守边疆大将李广的美称,诗中借来代称英勇机智的统帅。 C、“胡马”指古代北方民族的军队。胡,古代对北方民族的通称。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

9、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A、这首诗是作者路过瓜洲,怀念金陵住所的诗,一般认为是作者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时所作。 B、“绿”意为“吹绿”,把看不见的春风转移为色彩鲜明的视觉形象,蕴含更为丰富,也更富有表现力。C、“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间”,音为jiān,中间。这句诗交代了两个镇所处的地理位置。D、这诗借春风、明月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10、对下面一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A、这是一首北朝时敕勒族的民歌,描绘出我国北方草原的奇特风光,全文意境清丽。B、敕勒川是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川意为平川、平原。C、末句中“见”同“现”,呈现露出来,“见”字突出了北方草原的草长势茂盛。D、“穹庐”、“四野”、“苍苍”、“茫茫”等词语勾勒出草原的辽阔苍茫,也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

11、下面一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石灰吟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A、这首诗为七言绝句,抒发了自己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情感。 B、一、二句意为:石灰石从深山中被人们用多少次的锤敲凿挖才取出来,经过烈火焚烧后好像很清闲。 C、三、四句意为:面对粉骨碎身石灰石完全不怕,只求得为人们留取青白,高度赞扬了石灰的品格。 D、全诗以“石灰”为意象,写了石灰的品格,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12、下面一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于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照着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表示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3、对下列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欲渡黄沙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这诗句选自李白的《行路难》,是诗人于天宝三载初离朝廷,离开长安时所作。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排济出京的遭遇感到不平。    B、所选诗句的前两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所选诗句的三四两句,引用了两个典故,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D、所选诗句的最后两句中“云帆”指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因水天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14、对下面诗歌赏析有误的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A、首联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础。B、颔联意似悲而旷达之胸襟可见,以此慰勉友人。 C、颈联的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则虽各处天涯,亦如同比邻一般。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D、尾联系由前三层逼出??既是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则自当于别时不效儿女之态。以此作结,恰当好处。

 15、欣赏下面诗歌,然后填空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 这首诗描绘一位母亲为将远行的儿子赶制衣服的动人情景,表现                   ,同时也抒发了                                     。② 三四句写出人的      和              ,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表现出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③ “寸草”比喻           ,“三春晖”比喻                      。

16、对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中军置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车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而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17、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  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A、这首诗描绘了初春小池的清丽可爱,表达了作者欣赏时的喜悦心情。   B、“泉眼无声惜细流”中的“泉眼”指泉的出水口,“细流”指泉水流得细小、舒缓。   C、“树阴照水爱晴柔”描写是晴光下小池澄澈柔美的景象。   D、后两句是佳句,也是名句,景物形象鲜明,一个“立”字极写了小池的美丽。

18、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 A、这是一首描写、歌唱西湖的诗,清代王文浩说:“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B、一、二两句描绘了晴天和雨天的西湖都是美丽的。 C、第三句中的“西子”指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  D、“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的描写了不管什么时候的西湖,总是合适好看。

19、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春景。 D、结尾两句诗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

20、读下面诗歌,做①?②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 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②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21、读下面诗歌,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追述往事,说自己参加科举考试而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B、颔联形象地抒发其关于世事人生的深沉慨叹,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也如雨中浮萍漂泊不定,对世事人生失去信心。  C、颈联叙写往日抗元遭遇的挫折和被囚押的孤苦处境。这两句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感染力极强。   D、尾联笔锋陡转,表达作者身陷绝境时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A、这首诗描绘山西村美丽富饶,村民淳朴好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之乐的向往。    B、三、四两句,隐含诗人受挫不馁的精神,有不断进取的意趣。    C、“箫鼓追随春社近”的意思是:农民击着鼓,奏着乐一队一队地走过,原来是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社日盛会。    D、这首诗写于诗人因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而被罢官回乡时,所以诗中含有悲观失意的情调。

23、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长期遭贬谪的悲凉、愤懑的心情,同时又袒露出作者豁达豪放的襟怀和坚忍不拔的意志。A    B、一、二句写出了作者被贬谪置于巴楚这荒远凄凉的地方,已有二十三年了。    C、三、四句写作者借吹笛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回到家乡后衣着破烂的落魄情景。    D、五、六句作者虽以“沉舟”、“病树”自比,但不消沉,写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5、
6、
7、参考答案   1、A  2、C 3、A  4、C  5、C  6、A 7、C  8、D  9、C  10、A  11、B  12、C  13、C  14、A  15、母亲疼爱子女的深厚感情;子女要报答母恩的炽热情怀;行动(动作);神态;子女;母爱。 16、B  17、A  18、D  19、D  20、D,C  21B  22、D  23、C 


                                                  单位及撰稿人:白潭一中语文组
                                                                高振华      岳  敏
                                                                郭雪霞      杨素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4751/139301584458.html

更多阅读

分享 中考满分作文赏析及点评 中考满分作文及赏析

&#160;同在一个屋檐下河南一考生我在懵懂的童年,曾和一窝马蜂同在一个屋檐下住过。那时候我和爷爷奶奶住在乡下的小院里,在我家的屋檐下,住着一窝马蜂。住在我们家里,马蜂们好像自己家里一般快活,整天忙忙碌碌地修建它们的“房子”。蜂窝

中考语文词句赏析专项 高考语文词句赏析题保分方法

&#160;&#160;&#160; 与词句解释题比较,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词句赏析题的难度系数并不高。然而,这类题目却是历年高考,特别是北京卷经常涉及的。可以说是文学作品阅读中性价比较高的一类题目,考生在此类题上不应丢分。可是,实际情况却不尽然

声明:《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 23首古诗词赏析》为网友爷那叫范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