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近几年参与听评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总结了课堂提问中出现的种种失误。让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及科学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提问;思维习惯;思维能力
启发提问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方法之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课堂启发提问之重要。毫不夸张地说:一节课的顺利与否,成功与否,往往与提问的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就笔者近年来教学实践与听课评课中的提问失误,归纳一下,大致有以下十种情形。
一、提问没有可答性
某教师在学生预习课文后提问:“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学生无从回答。
某教师在《缩脖子老等》一文教学中提问“我对这个湖有什么心情?”“落后地方人民的心情怎样呀?”——学生乱猜一气。
某教师在《祖传的秘方》中提问:“红领巾是一种什么精神?”学生不知所云,不敢举手,老师不得已自问自答:勤奋向上,爱集体……。“祖传”一词是修饰什么的呀?”——“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这样的标题指《祖传的秘方》有什么感觉?”“是不是很新呀”——“是”。
好的提问,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提问,答案应靠近学生“最近知识发展区”,如果这个答案没有延伸到这个“区”,这个问题就没有多少思维价值;如果答案超过了这个“区”,学生便不可能根据已知知识推导出答案,这个答案,必须是学生们“跳一跳”就能摘到的那个“桃子”。
这类提问的后果明显:课堂教学不顺畅,甚至冷场。师生的交流合作出现由教师设问不当而出现障碍,这时学生失望,教师尴尬着急。
二、提问没有思维价值
某教师教《中国石拱桥》问:“赵州桥大拱两肩有小拱,形式优美不?”学生自然很聪明,没有一个喊“不优美”的。
许多老师没有去精心设问,而是口头禅式的满堂问:“是不是”?——“是”,“对不对?”——“对”,“好不好?”——“好”,“美不美”——“美”,笔者就亲眼看见一名正打瞌睡的男生,猛然被“对不对?”惊醒,该生为掩饰,随口喊了一嗓子:“对!”竟然也蒙对了。
这种“启发式”,看上去红火、热闹,一问一答,很有声势,长此以往,学生对你的提问的注意强度会逐渐减弱、衰退,养成思维懒散的习惯,造成思维能力的退化。
设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发思考,学生“问——思——读——悟”的反复中才能形成能力,这就要求,提问必须具有极高的启发性,即可思维性。而我们往往看到这种情况,老师随口问一些无须思考,学生就能脱口而出的问题,问题没有深度,不问自知,无须回答,无须思考,没有丝毫价值。
三、提问缺乏系统性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有个规律的。对不同的事物,了解认识它的程度和方法也会不同。同样,分析一篇课文也如此,应针对不同的课文,找到解读课文的突破口,安排最为合理的提问程序,从而使整堂课的提问设计具有系统性。
1、有的课文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的组合体。因此可按课文本身的顺序来构思提问。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可以从标题入手,按“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态度?结果如何?”的顺序进行,使问题前后铺垫,环环相扣。最后设计一个核心问题,供大家讨论,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应移山?小结: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绕道或搬家,是屈从于自然的表现。
2、有的课文开头难以理解,就要在结尾找突破口。如《岳阳楼记》就适合从结尾率先设计提问。“古仁人对景物的态度有哪些不同于迁客骚人?”自然能引出一个问题“迁客骚人的两种不同心情是什么?”这样便于攻克难点。
四、提问具有多答案性
有位老师讲蒲龄的《狼》,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凶狠、最狡猾的动物是什么吗?谁来回答?”同学抢着回答。有的说:“老虎。”有的说“狮子”,有的说是狐狸,甚至有同学说是“人”,可就是没有人说“狼”。弄得老师出师不利,很是为难、被动。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时必须是明确的,答案必须是唯一的,对问题的内涵加以必要的限制。
五、提问抓不住关键
把握课文的关键点,紧扣课文重点,抓住文章要害,进行设计问题,设计一、二个有份量的问题,往往能以少胜多,提纲挚领。
《看戏》一课,可围绕“看”字设计提问,便可以巧妙解读课文。“谁在看戏?”“怎样看戏的?”“为什么要这样看戏?”一个“看”字,使学生一下子领悟了文章中心:之所以这样看戏,是因为有梅兰芳这样热情的艺术家,从而赞颂了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
《一件小事》抓住老女人倒跌的一瞬间:究竟是车夫碰倒的,还是老女人自己跌倒的?这个问题是小说的关节点,学生讨论后,一下子就明白了本文的中心:车夫救死扶伤,勇于承担责任,灵魂高尚;而“我”却胆小怕事,自私自利。
所以提问应该做到:1、围绕重点设计问题;2、不要满堂问,到处问;3、吃透课文再设问。
六、轰炸性提问摧残学生
一位老师上课时,课一开始他便提出了六七个问题,学生瞪大了眼睛不知所措,问题成堆,不知该怎么回答。教师本应该进行梳理、归纳,突出重点、难点,用巧妙的问题设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本应该让学生轻松自由的朗读课文,充分解放孩子的大脑,可经这位老师一连串的问题轰炸,学生思维混乱,不知从哪一个问题入手。读书有了太多问题的重负,久而久之,学生只得用“厌学”来逃避了。
七、提问缺乏“搭桥”意识
教师对学生答不出的问题,应根据这一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调节,再一次做具体启发,变换角度,或者使问题生活化,促使学生一步步得以启发。搭桥的办法:
1、投影铺路;2、图画诱导;3、变换角度,再次启发;4、再读课文;5、重复强调(提问)。
八、提问时的行为失误
下面是有的老师提问时的行为失误。
1、先点名,再提问。提问的目的是要引起全班注意,是要求全体学生思考回答的。如果先点名后发问,那么会产生两种不利:一不利该同学的思考(往往紧张),二不利其他学生的思维,他们会产生与已无关的想法,因而思维是松驰状态,对全班作用不大。
2、板着脸,有如逼供。课堂是师生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气氛应是平和愉悦的,这样才思考、交流。
3、语速太快。
4、不能面向全体。
5、问不当问之人。
九、答问时的行为失误
有的老师在提问时出现了下列失误。
1、答不上来站着,以示惩罚。尊重理解学生,如果把提问变成一种变相的惩罚,那就不可能调动学生思维,更谈不上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2、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长此以往,学生每次答不上来或答不好,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思考,不愿回答举手,全班死气沉沉。
3、不让学生充分表达完整自己的意思。
十、评价时的行为失误
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及时地做出恰当的评价十分重要,而有的老师却不注意这些,出现了如下的失误。
1、面露不悦,语含讥讽:“坐下哇”。
2、对答对了的部分不明确肯定,不置可否,使学生不明白答案究竟是什么。
3、对精彩回答不予适宜、恰当表扬。
4、要求答案必须和教案吻合,这是对学生创造性的抹杀。
5、对“求异思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有些学生的答案独辟蹊径,有创新意识,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应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
6、只评答案,不管其他。
其实,对学生的评价除答案外还有:(1)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能否勇敢地回答问题;(2)声音洪亮与否;(3)普通话讲得怎样;(4)思维的敏捷程度。
如此全面地、多角度地评价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回答,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中学教师若不精通发问的技术,其教学工作是不易有收效的。课堂提问重在启发学生的心智,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才是课堂提问的精髓所在。愿我们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精通课堂提问的艺术,努力练就提问的本领。
【作者简介】白雪平,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回民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