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
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史称“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反对共和制。
书法上,康有为是继阮元、包世臣之后又一大书论家。光绪十五年(1889年)著作《广艺舟双楫》,系统总结碑学理论,提出“尊碑”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
康有为对帖学全面否定,鼓吹“尚碑”;提出“卑唐”,将唐代数百年来书家创作一笔抹杀,终觉太过偏激。
康有为对《石门铭》和《爨龙颜》等碑用功尤深,同时参以《经石峪》和云峰山诸石刻。
书写上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长锋羊毫所发挥出的特有的粗茁、浑重和厚实效果在他书作中有很好的体现,迥然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节奏流动,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而、见枯笔。
康有为书法线条张扬带出结构的动荡,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也是清代碑学的总体特征的表现。
书法以对联最为精彩,见气势开张、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
他认为“古今之中,惟南碑与魏为可宗”,并列出其“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
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康有为书法早年学王羲之、欧阳询、赵孟頫,后从学朱九江,宗法欧阳通、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
又力学张芝、索靖、皇象章草,后又转学苏轼、米芾、钟繇等,自谓执笔用朱九江法,临碑用包世臣法,用墨浸淫于南北朝。碑学的养分他只吸收了一部分,其他均是杂糅诸家而成。
只写唐宋行楷的人,不知康南海长戈大戟之痛快;
图片来自:掌藏。艺术品收藏上掌藏。关注微信号:allcang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