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移动互联网行业相比,移动医疗的百亿市场显得微不足道,也正因如此,移动医疗并未成为谈论的焦点。但从医药企业到医药类APP乃至可穿戴设备,纷纷打出了移动医疗的旗帜,就连BAT也开始着手布局。
从TalkingData最近发布的《2015年移动医疗行业数据报告》来看,我国的移动医疗用户规模在0.9亿左右,而全年医疗机构总就诊人次却达到了70亿。移动医疗是一个趋势,而要破除移动医疗的发展壁垒,除了在用户层面的推广和政策改革的希冀,许多移动医疗行业从业者只能慢慢摸索出,基层医疗可能终将成为移动医疗的主战场。
为此,笔者接触了在网上小有名气的医疗行业“自由从业者”马震和宁波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的李医生,在他们看来移动医疗APP解决了哪些痛点,对移动医疗市场来讲未来又该走向何方?
首先基层医疗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基层医生的医疗水平薄弱。对于很多私人诊所或社区医院来讲,不少医生都毕业于大中专院校,甚至在之前只是赤脚医生。这里没有分门别类的科室,医生的专业程度也比较差,几乎所有病状都不问是非情由的为病人打点滴,如果病状没有缓轻则转送到大型医院去。
第二,医生和病人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我们很羡慕美国电影里的私人医生,但在中国,即使是公立医院的医生,也鲜有主动询问病人病情的例子。或许我们不应该把原因归咎在医德的问题上,简单有效的沟通工具才是重点。(对于基层的全科医生病人来说,基本都是熟客,所以必要的沟通他们还是很多的,可专业化程度远远不够,倒是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及其他公立医院,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沟通却非常有限。或许我们不应该把原因归咎在医德的问题上,简单有效的沟通工具才是重点。。)
第三,基层医生对病历的困惑。不少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私立的医疗机构,都没有HIS系统,医生也缺少收藏病历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基层医生的医术高低是基于行医经验的,而作为医生的职业本能,都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临床或科研资料数据库。
那么移动医疗APP能够解决这些痛点吗?马震是对杏树林的“病历夹”软件推崇备至的,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这款手机APP记录了3000多份病历,无疑是一笔隐形的财富。在医生和患者的沟通上,马震之前一直通过电话和微信与病人保持联系,但现在他更倾向于让病人关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通过 “病历夹”的APP进行沟通管理。
而如何解决基层医生的医疗水平问题,各APP开发者各显其能。丁香园开发了“用药助手”和“丁香医生”,杏树林上线了“医口袋”和“医学文献”,除此之外,春雨医生还推出了线下诊所。即便如此,这些APP仍有不少欠缺之处。
可以看出,一些基础医生浅尝了移动医疗的益处,但对数量巨大的基础医生群体来讲,移动医疗的影响依然微不足道。而移动医疗APP不过是移动医疗的方向之一,医疗O2O和智能硬件被更多的投资者青睐有加。但医疗O2O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医疗困境吗?智能硬件在医疗方面的应用仍处于概念阶段。对此笔者建议移动医疗的发展应偏向于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