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教育志
(1989—2010)
威宁县教育局教育志办公室编纂
威宁县教育志编纂领导小组
组 长:岳明亮 李才平 蔡朝友 陈光翔 刘荣刚 赵庆霖 张清泉 程 敏 李寿祥 王正友 蔡昌海 毛祥敏 金卫东 特校校长 许如虎
副组长:冶少有 杜培智 成 员:寇绍密 王金华 向庆举 张 静
/>
县直各中小学校(园)长 各教育辅导站站长
教育志办公室和编纂组
办公室主任:李才平(兼) 副 主 任:李寿祥(兼) 寇绍密(兼) 成 主 员:禄 玮 李际龙 周亚松 编:李寿祥
副主编:寇绍密 编 图 辑:禄 玮 李际龙 周亚松 片:洪 波
目
录
凡例 ··········································································································· I 序言 ···········································································································II 图片 ········································································································· IV 第一章 教育改革和发展概述··································································· 1 第一节“两基”攻坚 ········································································ 1 第二节 推进素质教育 ······································································ 2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 2 第四节 课程改革和教改实验 ·························································· 5 第五节 教育发展 ·············································································· 6 第二章 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 10 第一节 学前教育概况 ···································································· 10 附录:威宁民族幼儿园简介 ············································· 12 第二节 民办教育 ············································································ 12 第三章 义务教育 ······················································································· 15 第一节 小学教育 ············································································ 15 附录:威宁一小简介、威宁二小简介、威宁三小简介、威宁特殊 教育学校简介、牛棚一小简介、哲觉镇海田小学简介、盐仓镇施家营 小学简介 ································································································· 25 第二节 奋战“普六” ···································································· 27 第三节 初中教育 ············································································ 33 附录:么站中学简介、哲觉中学简介、羊街中学简介、 保家中学简介 ·························································· 39 第四节 “普九”攻坚 ···································································· 40 第五节 “普九”复查和“普实”验收 ········································· 47 第四章 高中教育 ····················································································· 54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54 附表:1989——2010 年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情况一览表 ····· 58 第二节 课程设置 ············································································ 59 第三节 思想政治课 ········································································ 65 第四节 学生资助 ············································································ 66 第五节 教学质量 ············································································ 69 附表:1989——2010 年威宁县高考录取情况统计表 ········· 71 附录:威宁县第二中学简介、威宁县第三中学简介、威宁县 黑石头中学简介、威宁县中水中学简介、威宁县小海
中学简介 ···································································· 74 师范教育 第五章 师范教育 ····················································································· 7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77 第二节 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 79 第三节 教师和学生 第四节 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 第五节 德、智、体、美、卫生教育 ············································· 81 第六章 职业教育 ····················································································· 83 第一节 发展概述 ············································································ 83 第二节 威宁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 ················································· 86 附表:1989——2010 年职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表 ············· 92 德育、体育,卫生、安全、 第七章 德育、体育,卫生、安全、艺术教育 ······································ 93 第一节 德育工作 ············································································ 93 第二节 体育工作 ············································································ 96 第三节 卫生工作 ············································································ 98 第四节 安全教育 ·········································································· 100 第五节 艺术教育 ·········································································· 103 第八章 成人教育 ··················································································· 106 第一节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106 第二节 提升教师学历 ···································································110 第九章 民族教育 ··················································································· 11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12 第二节 民族学校 ·········································································113 第三节 教师·学生 ·····································································118 第十章 教师 ··························································································· 120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120 第二节 特岗教师 ······································································ 128 第三节 师德师风建设 ······························································ 129 第四节 培训 ················································································ 138 第五节 待遇 ················································································ 142 附表:一 2009 年中学高级教师表 ····································· 145 二 省级有关部门以上表彰教师表 ······················· 146 第十一 第十一章 教育行政 ··············································································· 148 第一节 教育方针及学制 ···························································· 148 第二节 机构设置 ········································································ 148
第三节 行政管理 ········································································ 152 第四节 党群组织 ········································································ 155 附表:一 威宁县教育局 1989—2010 年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表 ··· 159 二 1989—2010 年威宁县教育局机关股室负责人一览表 ···· 160 三 2010 年威宁县教育局机关股室成员一览表··············· 161 四 1989—2010 年威宁县教辅站历任站长一览表 ··········· 162 五 2010 年威宁县各乡镇教辅站人员表 ·························· 165 第十二 第十二章 经费和设置 ··········································································· 167 第一节 经费投入 ········································································ 167 第二节 财经制度 ········································································ 172 第三节 校舍建设 ········································································ 174 第四节 信息技术 ········································································ 190 第十三 教育科研·教育督导··························································· 193 第十三章 教育科研·教育督导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193 第二节 教研工作 ········································································ 193 第三节 教研成果 ········································································ 200 一 校办刊物表 ···································································· 201 二 省地县优质课获奖教师表 ············································· 202 三 学校科研课题成果表····················································· 212 四 教师著作表 ···································································· 215 第四节 教育督导 ········································································ 216 第十四 第十四章 教育人物 ············································································· 219 第一节 人物传略 ········································································ 219 第二节 人物表 ············································································ 222 一、威宁县 1989—2010 年学校副科级以上干部表 ············ 222 二、威宁县 1989—2010 年硕士研究生表 ······················· 224 三、威宁县 1989—2010 年特级教师表 ··························· 224 大事记 ······································································································· 225 附 录:一、教育文献选存: ···························································· 240 1、2000 年县教育局“普六”验收报告 ······································ 240 2、2006 年县教育局“两基”验收报告 ······································ 246 3、2010 年县教育局“两基”复查、普实验收报告··················· 251 4、威宁县教育局关于设立高考、高中统考及中考素质教育教学质 量若干奖项的决定 ················································································ 257 二、教育志资料员名单 ································································ 270
凡
例
一、本志为 1989 年版的《县教育志》续志。取材上限为 1989 年 1 月 1 日, 下限为 2010 年 12 月 31 日。以志为主,兼用述、传、图、表、录。 二、 《教育志》 (1989-2010)既从教育体系纵向设章,又从教育行政横向适当 分块设章,既继承教育的传统工作,又在章节设计中体现新的领域。坚持实事求 是,坚持无据不书。 三、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九 十年代,在保证必要的教育投入和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具体 目标是: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习惯简称 “两基”“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简称“普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简称“普九” ; ; , 普及义务教育实验教学简称“普实”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简称“特岗 教师” 。中共威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县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委员会分别简称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合称“县四大班子” ,以 上称谓志书中始用全称,复用均用简称。 四、2000 年以前,民办教育指劳动群众集体所办的民办学校。2000 年后的民 办教育指社会力量兴办的学校教育。 五、对已故正科级教育干部和极少数优秀教师写传略,根据“生不立传”的 原则,其他列表记录。 六、教育以学校为实体,故详载修志年的中小学情况表。为避免“见事不见 人” ,体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除以事系人外,对省以上部门表彰的优秀教师、 教育工作者、省以上项目获奖的教师、在职的中学高级教师均列表记录。 七、德育、体育、卫生、安全、艺术教育涉及中小学教育,为避重复而列章 合写。 八、图片直观形象,举目可详,故集中与分散插图,力求图文并茂。 九、阅读本志,教育改革和发展举其要,大事记理其线,教育分类别其章。
I
序
言
岳明亮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第十个年头,我们站在贵州屋脊草海之滨,回 溯威宁教育历史的足迹。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乌撒土知府阿能派弟弟忽山和两名彝家青年入国子 监读书,受朝廷褒奖,这是乌撒(威宁)教育政府行为的开始,至今已有 621 年 的历史。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永乐十五年(1417)设立乌撒军民府儒 学,这是威宁国家正式办学的开始,至今已有 593 年。自那时到 1988 年的教育历 史,1989 年出版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志》已作了追述。1989 年至今, 威宁教育又走过了 21 年的峥嵘岁月。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20 年 一修志,我们又迎来了盛世修志的大好机遇,同时也是工作的压力。局党组把压 力变动力,组织编纂人员,续修《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志(1989-2010), 》 既为《威宁自治县志教育章》提供资料,又为威宁教育发展留下可贵的人文财富。 21 年的威宁教育随着历史的衍进而发展。这 21 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 21 年, 是“两基”攻坚取得成果的 21 年。这段历史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县各族人民大力支持,全体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传统教育获得持续稳定的健 康发展,教育信息技术(远程教育) 、学生资助,寄宿制学校,学校安全,亮丽工 程等明显崛起。省政府对威宁普及初等教育 2000 年验收合格,2006 年“两基”验 收基本合格,2010 年 12 月 3 日“两基”复查、 “普实”验收双合格,省“两基” 复查组组长田必涛先生动情地说: “近几年来,威宁“两基”巩固和提高工作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梦,清朝和民国政府都曾梦想过,但威 宁真正实现“普九”是在中共威宁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的今天,威宁 131.9 万各族 人民圆了百年之梦。 21 年来,威宁的高中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校从 1989 年的 4 所发展 到 2010 年的 8 所;在校生从 1989 年的 1401 人增长到 2010 年的 12667 人;高考 录取数从 1989 年的 77 人增长到 2010 年的 3768 人。近 2 年来,在毕节地区高中 教学质量综合评比中,威宁县蝉联地区七县一市一区的第一名。正如县委书记杨 兴友说的: “威宁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 辉煌的成就来之不易,是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领导关心重视的成果。胡锦 涛在贵州任职期间,曾三次到威宁指导工作,担任党中央总书记以来,三次对威 宁工作作了批示,温家宝总理也对威宁工作作了具体批示,关怀威宁的建设和发
II
展。为了威宁的教育事业,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国家级督学夏铸、颜振、 吴郁英、杨昌州、蒋云泉、朱克林等曾来到威宁检查指导教育工作,美籍华人哈 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萧庆伦夫妇,台湾朱英龙先生,香港简耀光、许明、 徐宪清、许铭恩、伍启玲等先生女士亲自赴威宁支援教育事业;副省长禄智明、 刘鸿庥,省教育厅领导孔令中、霍健康、王碧海、李小建等多次深入威宁中小学 指导工作;地委行署、省教育厅和毕节地区教育局领导把威宁教育的发展纳入议 事日程,经常予以关怀指导。21 年来,县教育局原局长沈先启、马达信、耿泽兴、 卢林、赵德忠、许如虎等同志为威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接力奋斗作出了贡献。 总之,一切关心支持威宁教育事业发展的人士,我们都会记住他们,全县 36 万师 生对他们常怀感恩之心。 办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党政的重视支持极其重要,社会支持、家长配合也 非常必要。 办教育,局机关干部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站校长队伍的建 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根本;这一切建设,都是以育人为本,为了多出人才,出好 人才。 办教育,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任何情况下,只要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 量这个永恒的主题,教育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在扶贫攻坚过程 中,坚定培养出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就会使一家人脱贫的信念,使 2010 年高考大专 以上上线率达到了 97.66%的新水平,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全县人民的一致好 评。提高教育质量搞扶贫,提高教育质量控辍保学是行之有效的民生工程,我们 将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持续发展。 目前,我们要落实科教兴威战略,牢固树立“教育兴、威宁兴、教育强、威 宁强”的思想,按提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教育先行的要求,全面提高 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解决教育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与科学发展不 能适应的问题,扬长补短,补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之短。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的指引下, 抓紧落实《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教育发展规划》和《威宁自 治县“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遵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 字方针,朝着“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 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宏伟目标,更好更快地提速发展。 本着存史、资治、教化的目的编修《教育志》 ,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教育 志办公室人员在主编、副主编带领下,废寝忘食查档案,走校入户搞调查,呕心 沥血同编写,把其他县三年完成编修教育志的速度,提速在年半内完成,付出了 艰辛劳动。修志中,教育局各股室、各站校及资料员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局 党组一并予以感谢!由于时间紧、速度快、错误缺点在所难免,统希予以见谅指 正! 展望未来,威宁教育事业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希望 20 年后续编的《教育 志》更加完美。是为序。
III
图
片
选
IV
第一章 教育改革和发展概述
实行教育改革,是 20 年来威宁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主线和时代特色。1985 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拉开中国教育改革的序幕,威宁教 育开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1993 年,县委出台并实施了《中共威宁县委、县人民 政府关于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 ,为了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 “九五”计划,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把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科教兴 威的重要战略措施,根据 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以下简称 《纲要》,结合威宁教育实际,县委 1995 年 12 月 28 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教育改 ) 革和发展的决定》 ,从实施战略,方向理念,管理体制,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节 “两基”攻坚
“两基”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是威宁教育改 革的重大实施战略。1986 年 7 月 1 日《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县采取先“普六” 后“普九” ,分战役推进。1986 年 8 月县委政府颁发《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暂 行规定》 。1995 年 12 月,县委作出的《关于加快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提出: “全县 教育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针,以加大教 育改革为动力,增加“两资” (资金、师资) ,落实“两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两为”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 进一步推动威宁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广大群众捐资集资、投工投劳,国 家在威宁实施“世行贷款工程”“义教工程”“希望工程” 、 、 。各级党政、各站校通 过几年奋战,在 2000 年 11 月 4 日省政府组成验收团,通过深入细致的检查验收, 宣布威宁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验收合格,终于为全省“普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当年即完成了全县“普九”规划工作。2002 年 4 月提出“巩固‘普六’成果,推 进‘普九’进程” 。全县 8 月 27 日开始采取以乡推进“普九”的战术。县委、县 政府出台《中共威宁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十五”期间“两基”攻坚的决定》 , 明确提出了“普九”工作的重点和措施,即:坚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中心,实行 党政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双线承包,人大、政协职能监督、政府行政监督、教育部 门系统监督三方监督,执行包保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督查调度制、考核奖惩制 四个制度,采取五个“八项措施” ,坚持不懈地推行“两基”攻坚。2005 年,出台 《中共威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二 00 五、二 00 六年“两基”攻坚的决定》 ,全 县狠抓普及程度,加大软件、硬件建设力度,推进“两基”工作。县教育局 3 月 12 日成立“两基”业务督查指导组,对各乡镇“两基”攻坚进行过程监督指导, 工作任务业务承包人与乡镇站(校)长同奖同罚,实行责任追究制。通过举全县 之力的奋斗,得到中央、省、地的大力支持,获得港、澳、台同胞的捐助,2006 年 11 月 11 日省政府组团对威宁县“两基”进行验收,认定威宁县“两基”工作 已达到规定的验收标准,验收基本合格,同意上报国务院审批。2007 年至 2010 年 全县党政系统和教育系统继续奋起攻坚,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新形
1
势教育发展为目标,以“两基”复查整改提高为重点,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手 段,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解决省督导室指出的生师比、 校舍修建、控辍保学、脱盲人员巩固率、实验教学欠达标问题。逐年攻坚克难, 终于在 2010 年 12 月 3 日经省政府组团进行“两基” “普实”验收,实现了“两基” 复查“普实”验收双合格。
第二节
推进素质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中方向理念革新的总课题。1997 年国务院分管 教育的副总理李岚清提出: “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 ,县教育系统从上到下参加了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学习讨论。7 月 14 日,禄绍康县长在全县教育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提出: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1998 年 6 月 20 日发出《中共威 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威宁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 ,提倡“大力推进素质教 育” ,要求要在小学建设 4-6 所,初中建设 2-4 所,高中建设 1 所素质教育示范校。 1999 年 6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 ,全县教育干部、教师参加培训,广泛学习,深入讨论,绝大多数教师 理解: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 化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场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 各方面的系统工程。1999 年 12 月 29 日在中共威宁县委八届四次会议上,通过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从理念层面确立了“推进素质教 育”的方向。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受社会制约和传统影响,素质教育和应试教 育还处于并行状态。为了从落实层面有所突破,县教育局按《威宁县中小学素质 教育评估方案(试行) 》评选,明确威宁一小、中水中学等四所学校为县级素质教 育示范校。2000 年 8 月 30 日,县委、县政府又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全县中小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2007 年又评选了 8 所素质 教育示范校,2008 年,威宁四中被评为省级素质教育先进示范校,2009 年和 2010 年全县素质教育质量跃居全地区七县一市一区前列。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一、管理体制 根据《义务教育法》 ,省政府于 1991 年 9 月颁发了《贵州省基础教育实行分 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暂行规定》 ,规定“我省基础教育实行省、地(州、市) 、县 (区、特区、县级市) 、乡镇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但本县由于县、乡两 级财政吃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部分乡镇实施困难;有些乡镇甚至出现拖欠 教师工资现象。1994 年 11 月,省委、省政府明确规定:基础教育实行省、地、县、 乡四级政府管理,以县为主,县、乡分工分级管理体制。县委威发(1996)24 号
2
文件明确: “基础教育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政府管理,县主要负 责“两基”规划,建立“两全”评价体系,改善县直中、小学办学条件,扶持乡 镇改善办学条件。镇主要负责规划和办好乡镇所属学校,重点抓好乡级中心校和 撤并建前小乡所属公办学校。每乡镇重点办好一所独立初中、一所小学和一所幼 儿园;统筹管理好村办小学,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征收、用好农村教育费附加。 村主要按照乡镇教育规划负责民办学校(点)办学条件的改善,每村要建设、完 善、办好一所完小。 ”1998 年探索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1999 年 4 月 26 日县教 育工作会议提出: “继续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办学形式。 ” 明确县、乡、村三级办学职责。2000 年元月教育人权、财权收归县管,2002 年按 照国办发[2002]28 号文件,落实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 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收归县集中管理,由县按照国 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发放。 二、办学体制 1989 年至 1999 年,县内实行以国家办学(公办)为主,以劳动群众集体办学 (民办)为辅的办学体制,县内存在不少民办小学和民办教师。1996 年初,县委 威发(1996)24 号文件提出: “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和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 合的体制。鼓励支持社会各界、机关单位,有条件的个体经营者参与集资办学。 ” 1997 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从 10 月 1 日起施行。同年 7 月 14 日,县人民政府县长在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办学体制由国家计划办学向 国家办学为主,社会办学为辅转变” ,到 1999 年县内出现了一所私立小学——阳 光小学。到 2009 年底,县教育局批准的私立学校增加到 7 所,其中私立幼儿园 3 所,小学 3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1 所。 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主要是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以下简称 “三制管理”。1995 年底,县委县政府倡导进行“三制管理试点” ) 。1996 年县教 育局拟定校长负责制实施方案,选择龙场镇作试验。当年把二塘、黑石头、龙街 三所中学下放给所在乡镇管理。明确威宁民族中学、二中、三中、职校、石门民 族学校为县直学校。1998 年在部分中小学推行校长负责制,实行优化组合。严格 执行县委、政府“关于用活活津贴,实行劳酬结合工效挂钩”的决定。到 2000 年 教育局制定了《威宁县中小学校“三制管理”试行方案》 ,县政府于 3 月 19 日批 转“三制管理试行方案” ,金钟中学等十所农村中学率先实行“三制管理”改革试 点。2001 年贯彻执行《威宁县中小学“三制管理”实施方案(试行),确定牛棚 》 中学等 10 所中学为“三制管理”试点校,还制定了《威宁县中小学定编定员管理 办法》 月起全县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统一按规定核定编制,实行全员聘任上岗。 ,9 50 所中学、54 所小学实行了全员聘任上岗,对中小学落聘的 120 人安排到缺编校 任教。积淀很深的威中、二中也实行了“三制管理” ,全员聘任上岗。当年县委、
3
县政府印发《威宁县县直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实施意见》 ,县组织、人事、教育部门 合作,一改以往校长任命制,采用招考(笔试、面试)方案选拔了威中的副校长 (副科级) ,启动了县直中学副校长考选制的实施。2002 年教育局调研制定了《关 于教师聘任制中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 ,增强了“三制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为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教育局按组织程序考察任命各站校班子成员 98 人。 县直中小学缺员补充,县教育局采取公开招考择优选调的办法,此办法沿用至今。 2002 年 6 月之后,按《县教育局机构改革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实施方案》 ,公布 局机关五个岗位,经考试、民主推荐、领导评定,综合评定,组织考察等程序上 岗。2003 年,县教育局出台了《威宁县站(校)股级干部竞争上岗的暂行规定》 , 公开招考股级以上干部 15 人;2004 年 6 月,中水中学作为毕节地区典型学校在全 省教育人事改革工作会议上作《强化三制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经验交流;2007 年 12 月县教育局制定教育系统人员聘用制度实施方案,对全县教育系统政府财政 全额预算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实行聘用。2009 年 8 月县教 育局举行威宁县中小学正副股级后备干部选拔考试,建立了教育预备干部人才库。 2006 年、2008 年、2009 年三年得到中央、省、地大力支持,从各地招考大量 特设岗位教师补充本县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从 2006 年的 9002 人增加到 12949 人。
四、招生制度改革 小学招生 1996 年县政府行文实行入学通知书制度,适龄儿童必须入学接受义 务教育。1993 年县直三所中学初中试行公平招生、分类评比办法。1995 年以威教 字第 099 号文件发出《关于执行<县直中学初中公平招生分类评比奖惩的试行办 法>》,1998 年实行县直城关三所中学初中公平招生,分类评比,工效挂钩办法。 此办法一直实行。 1998 年和 1999 年在初中毕业生中实行中专、 中师招生预选考试, 2000 年停止。2006 年,高中实行学生按志愿,学校分次序录取的办法,到 2009 年 高中招生实行地县共管,地区录取的方法。 五、教育财经制度 1986 年 4 月 28 日,为了解决“穷国办大教育” ,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困难, 国务院颁发了 《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威宁县从次年开始征收教育费附加。 , 教育费附加实行“乡征、县管、乡用” 。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教育经费 分级负责。 1989 年继续把教育经费包干到学区、 县直学校。 1998 年县政府出台 《关 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决定》 ,1998 年 6 月县委县政府又作出《多渠道筹措教育 经费和广泛开展社会集资、捐资助学工作的决定》 。2000 年落实“以县为主” ,教 育经费收归县管。 中央 2001 年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确保教育机会公正公 平,提出“两免一补” (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 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2005 年春季,省及县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
4
2007 年县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新机制。2009 年 4 月县政府克服困难将前两年未 按时预算下拨的公用经费划到教育局, 日, 21 县教育局发出 《关于追加 2007、 2008 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前县级预算内公用经费专项资金的通知》 ,按小学每年每 生 10 元、初中每年每生 15 元、预算下拨资金追加下达给各乡镇教辅站县直各中 学。 2009 年 1 月 1 日起, 全县各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绩效工资。 月 25 日, 《威 6 印发 宁县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教工资考核工作指导意见(试行),从师 》 德、教育教学、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发放教师绩效工资。教育系统进一步完善农 村中、小学财务管理体制,积极推行“校财局管”的管理模式,实行核算点制度, 利用远程控制系统,535 所中小学进入信息联网管理。 第四节 课程改革和教改实验
1989 年至 1992 年实行原中小学全日制教学大纲和教材。1992 年教育部颁布 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 ,县教育局 1992 年即开展新大纲、新教材、新方法培训,次年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实施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教育系统坚持“先培训、后上岗” ,1995 年全面实施国家教委 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使用义务教育教材。同时开展“目标教学”“注音 , 识字、提前读写”“尝试教学” , ,高中英语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JIP 实验等课题。 1998 年实施“义务教育工程” ,仍坚持强化义务教育教师培训。2001 年教育部颁 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是 1949 年以来的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 》 改革,它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方式,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 课程的结构,体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 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 能,过于集中的弊端。县教育局和各校一方面积极组织本县教师参加省、地举行 的培训教师的培训,一方面大力组织县内各校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教师职 业道德的培训,广泛深入开展“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活动和教育信息技术 培训。从 2005 年开始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并从 2008 年 3 月开始实行深入、广泛、普遍的中小学教师过教材关考试。2009 年 教育厅授予县教育局“全省中小学教师课堂教育技能竞赛先进单位”的称号。 2005 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基[2005]6 号) ,2006 年 12 月县教育 局转发《毕节地区教育局转发<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试 点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进行高中课改的宣传准备。县教育局于 2009 年 11 月组 织各高中校长参加省高中校长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县内各高级中学启动高中课程 通识培训。2010 年按省的统一安排,开始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县内实行的主要教改实验有 1990 年至 2009 年的“目标教学”和“目标导学” ;1992 年至 1995 年,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
5
优化课题实验; 1990 年—2000 年的张思中外语教学实验; 1992 年至 1998 年的 JIP 实验。2000 年至今的“成功教育” “和谐教育”“创新教育”实验。2002 年至 2008 、 年县教育局实施《西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 。2005 年至 2010 年 的实施“民族贫困地区提高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项目。
第五节 教育发展
一、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表 1、各类教育发展情况简表
类别 幼教 时间 1988 2000 2010 1988 2000 2010 1988 2000 2010 1988 2000 2010 1988 2000 2010 1988 2000 2010 1988 2000 2010 校园 5 9 3 711 428 652 17 29 53 6 3 8 1 1 1 1 1 1 班数 29 22 2732 3713 5058 185 1467 28 28 176 11 24 25 6 5 16 在校生 1222 4019 5103 104414 166196 259636 10943 17418 81490 1215 1508 12667 530 1080 1266 223 143 1265 教职工 47 49 3611 3919 10022 951 3702 专任教师 47 48 3346 3729 9968 711 966 3659 120 659 28 79 105 24 65
小学
初中
高中
733 70 128 127 47 70
师范
职校
特教
1
105
26
26
6
2、2005——2010 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发展情况表
年份 类别 项目
在校生数 小 专任教师数 学 校舍建筑面积 在校生数 初 专任教师数 校舍建筑面积 中 义务教育 特岗教师补充 在校生数 高 专任教师数 中 校舍建筑面积 233 38402 平方米 286 59241 平方米 268 60693 平方米 402 68962 平方米 601 90624 平方米 659 104022 平方米 3990 1000 4855 833 6704 3000 8392 800 10655 1789 12667 3785 325763 平方米 53994 1828 136588 平方米 5378 459786 平方米 60750 2622 197766 平方米 6120 459786 平方米 63137 2614 201250 平方米 9287 653203 平方米 65038 2855 221754 平方米 9124 577625 平方米 72424 3224 222269 平方米 9968 650621 平方米 81490 3659 271202 平方米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172168
183646
188098
260349
263958
259636
7
从上列二表可以看出威宁各类教育发展概况: 从上列二表可以看出威宁各类教育发展概况: 学前教育中公办学前教育尽力谋发展,只保持原状;私立幼儿园(学前班)在县城 和乡镇已经兴起,可是学前教育入园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3 个百分点,办园规摸亟待 扩大,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办学水平亟待提高,管理有待规范。 义务教育有国家立法决定,县委县政府极其重视,上级大力支持,全县挖潜攻坚, 外援鼎力相助,县教育局率领全县站(校)长、师生员工艰苦奋斗 20 多年,2006 年 11 月全县实现了“两基”基本合格,2010 年 12 月实现了“两基”复查、 “普实”验收合格,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仍需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促进教育公平,补乡村教 和弱势群体教育之短。 高中教育从 2001 年推行“三制一管理” ,2003 年出现良好势头,2005 年起快速发 展, 特别是高中教学质量由全地区挂末位置而一步一个台阶, 一年一个境界, 2009、 2010 年连续荣获毕节地区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比一等奖。但高中入学率远低于省平均水平, 发展规摸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享受高中教育的需要。 师范教育从 1989 年至 2005 年持续健康发展,为威宁乃至毕节地区基础教育培养培 训教师 15350 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0 年以后,全国师范教育由本科、专科、中师 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全地区原四所中等师范学校之中一所(织金师范)转型为毕 节地区幼儿师范学校,毕节、黔西、威宁三所师范学校转型为毕节第一、第二、第三实 验高中。2008 年 9 月 23 日,县委、县政府在原威师举行毕节第三实验高中、草海艺术 学校挂牌仪式。 2009 年威宁民族师范学校最后一届中师生毕业, 除幼儿中师与地区幼师 联办招生外,停止普通中师招生。 职业教育受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就业门路,家庭条件等限制,县委县政府反复研 究,采取措施,县教育局和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多方努力,有所发展,却还发展滞后。 特殊教育,原附于普通中小学教育。2007 年 10 月,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开始建校。 2009 年春建成招生,是县内新兴的教育类别。 全县教育事业和少数民族教育是成正比的, 二者关系是水涨船高。 2010 年小学专任 教师 9968 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 3112 人,占 31.2%;中学专任教师 4318 人,其中少数 民族教师 1487 人, 34.43%, 占 小学在校生 259636 人, 其中少数民族 55364 人, 21.4%, 占 中学在校生 94157 人,其中少数民族 21599 人,占 21.94%;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都超过 了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是正常的,但中小学在校生低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在少数民族 教育总体发展中,存在着个别民族(如苗族)教育停滞不前甚至降低的情况。原在国际 国内有影响的石门坎教育事业,要重现中西文化教育结合的景观尤需艰苦奋斗。 全县小学校舍建筑面积 2000 年 337377.88 平方米,生均 2.03 平方米,到 2010 年 增长到 754276 平方米,生均 2.91 平方米;全县初中校舍建筑面积 2006 年 234415 平方 米,生均 3.8 平方米,到 2010 年增长到 310536 平方米,生均 3.81 平方米。 2010 年, 全县 小学实验室 15678 平方米, 图书室 15804 平方米, 语音室 2016 平方米。 教学用微机 1470 台,建立校园网 6 校,校园网出口总宽带 88Mbps,多媒体教室座位 4898 个,毕业生全
8
科合格率从 2008 年的 67.02%提高到 70.58%;初中实验室 10610 平方米,图书室 4187 平方米, 微机室 4360 平方米, 语音室 818 平方米, 建立校园网 31 校, 教学用计算机 1513 台,电子图书 2052.48GB,校园网出口总宽带 133.00MBPS,毕业生全科合格率从 2008 年的 55.2%提高到 61.65%;高中实验室 3885 平方米,图书室 1658 平方米,微机室 744 平方米,语音室 150 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 628 台,电子图书 650GB,校园网出口总宽 带 2MBPS。 全县专任教师从 1988 年 4726 人增长到 2010 年的 14518 人。 教育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 2005 年至今的发展是显著的。正如省、地教育行政领导评价说的: “威宁的教育 走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之前。 ” 回顾 1988 年以来 22 年的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 20 多年, “两基”攻坚的 20 年, 推行素质教育的 20 年。传统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 在改革中发展。新兴的教育信息技术(远程教育) 、中小学生资助、寄宿制学校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特岗教师管理、学校安全工程长足发展。全县教育事业按照《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遵照“优先 》 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为实现“到 2020 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而奋 进。
9
第二章
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
学前教育概况
一、发展概况
第一节
幼儿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大计,育人为本,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 素质的奠基工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教育必须从学前教育抓起。学前教育亦 称“幼儿教育” ,旧称“幼稚教育” 。1989 年威宁县学前班(幼儿班)和在园幼儿数分别 为 26 个班 850 人。1991 年教育主管部门强调要加强幼儿教育,各区有关学校附设学前 班,要求没有办学前班的区至少要开办一个班,逐步搞好全县学前教育工作。1992 年, 学前班、幼儿园和在园幼儿数分别为 38 个班 1680 人。同年 5 月根据地区每县必须修建 一所县级示范幼儿园的指示,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认为幼儿教育关系到未来建设人才 的培养,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和两个文明的建设,关系到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这一 基本国策,关系到千家万户。决定将原县委小车库改建为民族幼儿园,9 月中旬改建全 部完工,10 月 4 日正式面向城关区招生,共招收 3 至 6 周岁的幼儿 5 个班 240 人,该园 的建成,结束了威宁长期无县级示范幼儿园的状况,标志着幼教事业已正式起步。1993 年 10 月,地区教育局对民族幼儿园、威宁一小学前班进行验收评估。同年 4 月出台了 《威宁县发展幼儿教育的意见》 ,全县幼教工作迈上新的台阶。12 月,县教育局转发了 省教委《关于重申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全县学前教育管理 工作。1993 年,学前班、幼儿园和在园(班)幼儿数分别为 50 个班 1695 人。同年 11 月,地区教育局下拨幼儿教育补助专款,金斗乡黑泥幼儿园补助专款 3000 元。地区幼 教工作检查团对县一小和县民族幼儿园检查督导评估,一小学前班和县民族幼儿园均被 评为二类班、园。 1996 年,幼儿园 5 所,学前班 46 个,在园(班)幼儿数 3925 人。当年,首次组织 开展学前班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次年,幼儿园达 11 所,学前班 76 个,在园(班)幼 儿数 4907 人。2000 年,有幼儿园 9 所(民办 2 所) ,学前班 65 个,在园(班)幼儿 4019 人。2001 年,为进一步推进全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学的发展,县里扩大学前“双 语”教学试点,当年,幼儿园 14 所,学前班 76 个,在园(班)幼儿 4536 人。 2006 年,有幼儿园 12 所(民办 11 所) ,在园幼儿 2597 人。同年 6 月 7 日,根据上 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当时“两基”工作的需要,经研究决定,从 2006 年秋季起取消 各小学附设学前班,各站校对学前班教师及教室作了调整并抓好落实。与此同时,县城 及各乡镇纷纷兴办幼儿园(均为民办) ,县城达八所,部分乡镇多的增至三四所。但大 部分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及设施都有待提高或改善。 2010 年,经县教育局审批的幼儿园共 4 所(民办 3 所) ,县民族幼儿园拆除新建, 另外的三所幼儿园是:县城的甜甜幼儿园、小百花幼儿园和金钟镇的小乖乖幼儿园。是 年,全县在园幼儿 4819 人(含部分未被审批的民办幼儿园) 。教育局对幼儿教育发展作 出了规划,根据国家相关精神,采取多渠道大力发展幼儿教育。
10
二、学制与课程 学前班均为一年,第二年进入小学一年级;幼儿园分为小班、中班、大班,学制 一般是半年或一年,一般招收 5 周岁以上的幼儿入班;学前班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 式:一是故事教学法,即用直观教具演示讲述;二是儿歌教学法,即让幼儿在演唱中理 解歌词; 三是看图讲述法, 即教师选用形象清晰易于理解的图片进行讲述; 四是观察法, 观察的形式有课内观察和课外实地观察;五是谈话教学法,主要表现在观察中谈话和观 察后谈话;六是智力游戏法等等。幼儿教育开设语言、计算、音乐、美术、舞蹈、科学、 健康、社会、拼音、活动、常识等。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以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 以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学前班采 用教育部颁发的教育学前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五至六周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 规律,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在教学中注重 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002 年,根据《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幼儿园开设的课程为:语言、数学、 音乐、美术、英语、健康、社会、科学常识;此外,大班还增设写字和拼音课程,学前 班所开设的课程与大班相同,但学习难度加深。 三 、管 理 学前教育、民办幼儿园均由教育局管理。1989 年 4 月教育部门组织幼儿园教师进 行“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到 1994 年 11 月份,举办学前幼儿教师培训班, 培训学前幼儿教师 60 人。次年 10 月,县教育局转发了省教委《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全省学前班管理意见》的通知。要求:一是务必在 1995 年 11 月底前到县教育局注册登 记备案;二是加强经费管理;三是按评估验收标准作好一切准备;由此加强规范管理。 1996 年 1 月,对县直各小学、乡(镇)小学附设学前班进行登记注册后组织评估验收。 2009 年为贯彻《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 ,对幼儿教育进行科学的规范 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表—(1) : 1989 年—2010 年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一览表 年份 幼儿园 班数 在园幼儿 年份 幼儿园 1989 5 26 851 2000 9(民办 2 所) 1990 5 19 832 2001 14(民办 2 所) 1991 5 1128 2002 3(民办 2 所) 1992 4 1680 2003 4(民办 3 所) 1993 3 38 1695 2004 4(民办 3 所) 1994 4 50 2363 2005 7(民办 6 所) 1995 4 50 3583 2006 11 民办 10 所) ( 1996 11 68 4452 2007 4(民办 3 所) 1997 11 46 4007 2008 4(民办 3 所) 1998 12 76 4516 2009 4(民办 3 所) 1999 6 87 4425 2010 4(民办 3 所) 注:幼儿园数据部分年份属不完全统计。
班数 73 76 76 83 101 130 130 106
在园幼儿 4019 4536 5282 6198 8574 7506 7034 2597 1236 2620 4819
11
附录: 附录:
威宁县民族幼儿园简介
威宁县民族幼儿园始建于 1992 年 10 月,用县委小车库改建而成。占地面积 906 平 方米,建筑面积 640 平方米。是一所全日制县级示范幼儿园,设有大、中、小五个教学 班,开设有语言、计算、音乐、美术、科学、健康、社会、拼音等课程。活动室,午睡 室、医务室、保管室、办公室,设施齐备,并有供幼儿午睡的床铺,适合幼儿身高的桌 椅,供幼儿活动的滑梯、攀登架、教玩具等,设施基本符合规定。各班配有电视机、影 碟机、饮水机等。园内设有食堂为幼儿提供早餐、中餐、午点。2009 年在园幼儿 382 人,教职工 24 人,小学高级教师 8 人、一级教师 11 人,二级教师 4 人,工人 1 人。幼 儿园一直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为办园宗旨,以“敬业、 爱生、务实、创新”为园风,以“爱心献孩子,放心给家长,与时代同步,树幼教典范” 为园训。通过全园职工的努力,民族幼儿园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2001 年被县妇 联授予 “巾帼文明示范岗” 称号; 2003 年通过评估检查, 被贵州省评为县级一类幼儿园, 同年被评为毕节地区第四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并于 2008 年与六盘水市第二试验幼儿 园结为姊妹园。2007 年 6 月,民族幼儿园组织幼儿参加贵州省“喜迎北京奥运,描绘多 彩贵州,放飞心中梦想”儿童绘画活动,有 17 名幼儿获奖。近年来有七位教师的论文 分别在省级和县级刊物上发表。 民族幼儿园多年来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纲要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竭力进行改革,园所管理科学规范。在教育教学中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以游戏为 主,寓教于乐,把幼儿教育融入到提高全社会幼教水平的总体工程中,重视幼儿园的辐 射作用,发挥示范园效应,对乡镇学前教育及私立幼儿园的教育尽力指导和帮扶,从根 本上帮助提高全县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水平。民族幼儿园的音乐、美术、舞蹈、婴幼儿 科学汉字教育是其特色。每年为城关几所小学输送 100 多名大班毕业生。每年园内组织 的“六一”文艺演出,学年组织的绘画比赛和文艺节目演出均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1989 年以来园长有:汪文珍(1992.8—1997.12) 、陈卫东(1999.3—)
第二节 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也称社会力量办学,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 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随着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颁 布,民办教育应运而生。 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独立的校园和教育教学设施, 独立招生。条件符合的民办学校,试办期限满一年后,即可申请正式办学,由县(市) 教育局审核同意并进行评估验收,颁发《民办教育许可证》 ,并在县教育部门登记注册, 即为正式办学单位。 民办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招聘制。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负责学校的教 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教师主要来源于公办学校退休的教师和未分配的师范类毕业的大中 专毕业生。 民办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并接受教育行政
12
部门对教育教学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评估。 民办中小学对学生均实行封闭式寄宿制管理,采用“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办法, 对教师采用“以情管人,多劳多得,任人唯贤”的原则,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推 动着民办学校的发展。 1999 年,威宁县阳光学校在县城建设西路成立,甜甜幼儿园在县城健康路开办。这 是威宁县首先出现的两家私立学校,有幼儿、小学两个层次的教育,共有学生 36 人,5 个班,教师 5 人。2000 年 9 月,威宁县草海育才学校借用职校的房屋开办,2003 年 1 月,搬至县医院旁,学校设小学部和初中部。2003 年,教育局对原来举办的学校进行了 检查评估,对新办的学校进行了审批验收,正式批准成立了 6 所私立学校:阳光学校、 甜甜幼儿园、育才学校、小百花幼儿园、小乖乖幼儿园、硕兴学校。2004 年 6 月,威宁 县星光学校成立。到这一年,全县私立学校发展到 7 处,办学有幼儿 、小学、初中 3 个层次的教育,在校学生共 1602 人。2005 年, 《威宁县人民政府关于积极促进民办教育 快速发展的实施办法》出台,有效的促进了威宁民办教育的发展,实现从数量满足型向 教育质量满足型教育的转型。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局的大力支持,2006 年各校 扩大了办学规模,特别是草海育才学校投资 280 多万元修教学楼一幢(20 个教室) 、宿 舍两栋(可住 320 人) 、办公楼一栋、食堂两个、300 平方米的花园一个,还有微机室、 图书室、乒乓球活动室、会议室、理化生实验室。 2007 年,民办学校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按照“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未来”的 办学宗旨,走“整顿、巩固、提高”的路子,有了很好的发展。各校学生数不断增多, 校园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威宁阳光学校拥有教室 29 间,学生宿舍 2 间, 食堂 2 间,占地面积 30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1800 平方米,有学生 850 多名,21 个教 学班和教职工 40 多名,是现有民办学校中规模最大的一所。2009 年,随着“普九”验 收的顺利进行, 学生人数日益增多, 私立学校人数也明显增加; 全县有民办幼儿园 3 所, 小学 3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1 所。在校学生 2819 人,教师 142 人,建筑面积 14994 平 方米。2010 年,县委政府鼓励现有的民办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支持每乡(镇)办一所民 办幼儿园;11 月,威宁县自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 附表 2009 年威宁县民办学校情况统计表
学校 阳光学校 甜甜幼儿园 育才学校 小百花幼儿园 小乖乖幼儿园 硕兴学校 星光学校 创办时间 1999 1999 2000 2001 2001 2002 2004 教师 (个) 30 16 50 21 5 10 10 班数 (个) 14 8 17 7 4 6 7 学生数 (个) 600 350 820 300 182 227 340 占地面积 (平方米) 1700 2500 5000 1885 1200 1500 8000
13
附录:部分民办学校介绍 附录:
威宁县阳光学校
威宁私立阳光学校成立于 1999 年 8 月,是威宁县第一所私立学校,由周河川、陈龙虎、高德定 三人合办。办学初,学校位于威宁县南门前的蔡家院子内,租用几间民房作教室,租用一百多平方 米的院坝作学生活动场地。办学初仅 4 名教师,学前班和一到三年级 4 个班学生才 20 人。2001 年 新增合伙人朱绪琴,另向县政府申请置地办学并获批准,新校址位于威宁县建设西路罗家坟旁。 现阳光学校占地面积约 1700 多平方米,土地均硬化,围墙封闭;学校建筑面积 1500 平方米, 有两幢教学楼,一幢宿舍楼,一幢生活楼;有教室 16 间、办公室 3 间、微机室 1 间、图书室 1 间、 食堂 1 间、厨房 1 间、学生宿舍 16 间。于 2009 年将所有班级都装上电教设备,是威宁第一所将多 媒体普及到所有班级的民办学校。 2009 年在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学校教师张娥和陈艳在全县比赛中均获 一等奖。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尊重、关心、爱护和扶持每名学生,通过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服务于社会。 校训是:勤奋、文明、奉献、创新。 学校现有学生 600 人,14 个教学班,专任教师 30 人。
甜甜幼儿园简介
甜甜幼儿园创办于 1999 年,是威宁县首家注册的私立幼儿园,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县规模较大, 环境较优雅,设备较优良,管理一流的幼儿园。 幼儿园占地面积 25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2200 平方米。拥有适用的教室,睡房,舞蹈室,音乐 室、美术室、玩具室,花园、凉亭、大型活动器具等,园内设施齐全,入托孩子可享受专车定点接 送。 幼儿园现开设了小、中、大班、学前班共 9 个教学班,除完成教育部规定的语言、科学、社会、 艺术、健康五大领域课程外,学前班还增加了拼音和珠心算两门课程。 秉承“对孩子成长负责、让孩子享受成长快乐”的教育理念,以“信任、宽容、支持、合作、 文明、健康、和谐”为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为办园宗旨,以“教 师有专长、幼儿有个性、办园有特色”为发展目标。现有幼儿 450 人,教职工 37 人。
草海育才学校介绍
草海育才学校,于 2000 年 6 月创办,2003 年前附设在威宁县职业技术学校内,2003 年搬迁至 威宁县健康路(县医院住院部旁) 。学校占地面积约 5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 4000 平方米。学校 基础设施和设备完善,有多媒体教室、文体活动室、音乐教室、绘画教室、学生宿舍、食堂、浴室 等。2009 年有学生 820 人(其中小学 600 人,初中 220 人) ,17 个教学班,专任教师 50 人。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方向,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 办学理念,强化管理、优化常规、开拓进取。 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县“文明学校” 、县铁路“爱路护路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县“铁路护路联 防先进集体”等。2010 年秋季学校改办成幼儿园。
14
第三章
义务教育
第一节 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1989 年,教育系统在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当年 公(民)办小学校(点)683 个,在校生数 92416 人;小学一年级在校生数 23233 人; 7-11 周岁学龄儿童数 101054 人,已入学 73779 人,入学率 73.01%。到 1992 年,撤区 并乡建镇后,全县公(民)办小学有所增加,校(点)737 所(个) ,在校生数 90085 人; 一年级在校生数为 23673 人,全县小学统考语数双科,均分由 1991 年的 46.65 分上升 到 47.18 分,及格率由 20.06%上升到 36.71%,但毕业率仅为 56.24%。 1993 年,普及初等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在 3 月份召开的全地区教育工作会上, 要求威宁县必须在 1995 年完成“普六”验收,2000 年完成“普九” 。同年,县教育局出 台了《威宁县全日制小学学籍管理暂行办法》 ,加强了小学学籍管理工作,完善了全县 小学学生的升学、留级、转学、休学制度。10 月份,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威宁彝族回族 苗族自治县普及初等教育暂行办法》 ,实行“双线”承包责任制,层层建立普教领导机 构,增加了教育投入,提高入学率和普及率,保证了学校的教学秩序。本年有小学在校 生 90029 人,入学率 81.36%,毕业率 58.47%,招生 23034 人,比 1992 年增加了 534 人。 1993 年的小学一年级在校生 24313 人。全县小学毕业升学统考评比,县直一小、三小出 现了语文科及格率 100%的有三个班,二小数学科及格率达 93.18%的有一个班,全县双 科均分达到 51.61 分,双科及格率达 86.25%,均分比上年提高了 4.47 分。1994 年,实 行“小学学生流失情况报告制度” 。 1995 年, “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县直一小作为示范校,已在改革考试 内容、注重能力培养、综合评价学生等方面有新的探索。是年,威宁一小列入全国一千 所电教实验学校。同时,县教育局利用“世行贷款”和国内配套资金,多渠道筹措经费 向社会招标,新建 49 所小学。6 月贵阳市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威宁县举办一期 40 人 的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培训班。1996 年,对 7-12 周岁适龄儿童实行入学通知书制度后, 共招收小学一年级新生 33876 人, 比上年增加 8576 人, 入学率达 87%, 超地区指标 1.35 个百分点,小学在校生 104229 人。本年,县宣传部、教育局组织“迎接香港回归祖国” 读书知识和作文竞赛活动,县直第三小学一名小学生获作文特等奖,应邀赴香港参加有 关活动。1997 年小学在校生达 123993 人。1998 年下发《中共威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关
15
于加快威宁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 。当年,有小学校点 690 所(个) ,其中办事处以上中 心完小 398 所,村级校点 292 个,小学在校生 133568 人,比上年增加 9757 人,适龄儿 童入学率为 92.50%,比上年增加近 2 个百分点,女童入学率为 46.94%。完成小学招生 37207 人,超额完成地、县下达的计划数。1998 年至 2004 年间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工程, 新建 121 所小学校舍,迅速改善小学办学条件。1999 年 4 月,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县委、政府站在面向新世纪的高度,提出了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教育向现代化方向逐渐 转化。根据全县实际,教育局制发了《威宁县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方案》 ,进行教育改 革, 推进素质教育, 威宁一小等 4 所学校为县级素质教育示范校。 之后为转变教育观念, 营造素质教育氛围,9 月份,教育局举办全县中小学学生书画展览,本年小学在校生 147557 名,完成小学招生 36432 人,小学教师 3924 名,学历合格率 88%。 2000 年,中央“减负”令下达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做到了态度坚决,行动迅 速,措施有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小学在校生 166196 人;全 县适龄儿童入学率 97.41%,比上年增加 3 个百分点,其中女童入学率 96.78%,比上年 增加 3.3 个百分点。此年,省人民政府验收团经过检查验收认定威宁县普及初等义务教 育的各项指标均达到黔教督发[1998]295 号文件标准,验收合格,为全省“普六”工作 划上圆满的句号。同年 12 月 20 日,24 所“义教工程”土建如期竣工验收。 2001 年 9 月全县乡镇中心校以上小学统一按规定核定编制,实行全员聘任上岗, 实行聘任上岗的小学 54 所, 参聘人员 1350 人, 落聘 49 人, 安排到缺编学校任教 48 人。 实行校点合并改革后,2001 年的小学校(点)布局调整由上年 652 所(个)压缩到了 451 所 (个)在校生达 169896 人, , 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 97.18%, 其中女童入学率 95.97%。 县推选出的小学数学、语文、美术教师代表被地区推选到全省参加优质课比赛。2003 年全县有小学校点 446 所(个) ,在校生 184867 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6.3%,辍学 率控制在 1.38%,完成小学招生 39459 人。 2006 年 10 月, 教育局转发 《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转发教育部对义务教育阶段 “两 免一补”工作进行巡回督查的通知》 ,各站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宣传“两免一补” 的精神,有力促进学生积极入学,当年,全县小学在校生增至 183668 人,适龄儿童入 学率为 98.81%,完成小学招生 33529 人。这一年特岗教师的进入,给小学教师队伍注入 了新的活力。2008 年,通过艰苦努力,通过改善办学条件、补充师资,全县“两基”顺 利通过省单项复查,此年,全县有小学校(点)464 所(个) ,小学在校生 260349 人。 小学专任教师 9312 名,小学入学率达 99%,辍学率为 1.79%。2009 年春季,县特殊教育
16
学校建成招生。在校生 63 名,教师 25 名。 2010 年,有小学校(点)471 个,小学生 259636 人,小学教师 9968 人,小学校 舍面积 650621 平方米, 生均 2.51 平方米, 小学图书 2199569 册, 生均 8.5 册, 仪器 468 套。 威宁县的小学教育工作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为目标, 以“两基”复查“普实”验收为重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小 学教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1989 年—2010 年全县小学发展情况一览表
年度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校(点)数 683 678 493 737 746 663 693 684 690 690 676 教师数 3337 3471 3667 3474 3384 3299 3286 3255 3289 3336 3319 学生数 92416 95742 93154 90085 90029 90517 91741 104229 123993 133568 147557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校(点)数 652 451 472 446 442 446 466 463 464 470 471 教师数 3729 3726 3245 3250 3196 3785 5378 6120 9287 9124 9968 学生数 166196 169896 177368 184867 184612 172168 183646 188098 260349 263958 259636
注:校(点)数、学生数包含公(民)办学校。
17
2010 全县小学学校情况一览表
县直小学: 5 校) 县直小学: (5 (
校址 校名 创办 时间 1907 1909 1951 1971 2009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32 30 20 18 9 2442 2261 1780 1489 91 97 79 63 56 25 宫永芳 崔同富 李忠文 林茂满 熊培礼 学校规模
新田村 新飞村 平原村 石门小学 新飞小学 新街小学 1958 1954 1962 6 7 9 365 442 619 13 17 19 朱忠云 朱天瑜 聂国富
解放中路 一小 中山路 二小 建设东路 三小 县府路 威师附小 鸭子塘村 特校
校址 五嘎村 联合村 大树村 水塘村 汤朗村 红岩村 岔河村 新元村 抱都村
校名 五嘎小学 联合小学 水塘小学 瓜拉小学 汤朗小学 红岩小学 岔河小学 新元小学 抱都小学
草海镇: (29 草海镇: 29 校) (
校址 斗阁路 燕山村 下坝村 银龙村 鸭子塘村 陕桥村 大山村 新河村 新发村 新林村 草海村 白马村 东山村 吕家河村 郑家村 中海村 中海村 中塘村 燎原村 开华村 高坪村 黄仓村 天龙村 赵山村 塔山村 银龙村 石龙村 梨营村 校 名 草海小学 旭光小学 下坝小学 银龙小学 大马城小学 陕桥小学 大山小学 新河学校 新发小学 新林小学 白马小学 小海小学 东山学校 前进小学 郑家营小学 保家小学 中海小学 小山小学 五里岗小学 北镇小学 高坪小学 黄仓小学 天龙小学 赵山学校 塔山小学 (教学点) 阳关小学 (教学点) 石龙小学 (教学点) 梨营小学 (教学点) 创办 时间 1978.9 2005.8 1953.9 1971.9 1952 1962.9 1964.9 1963.9 1963.9 1958.3 1952 1958.9 2003.9 1964.9 2005.9 1958.9 1975.9 1958.9 1989.9 1957.9 1972.9 1972.9 1966 1958.9 1958.9 1996.3 1963.9 1964.3 学校规模 校长 教职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15 965 43 赵远国 16 1039 39 马敏文 13 285 15 马永绍 6 667 27 吴荣华 17 947 42 楮顺育 9 529 9 李 忠 9 581 9 陈顺华 13 898 24 孔德宽 7 524 17 陈大江 6 294 6 刘 江 29 1668 69 顾绍国 8 494 20 周恩毕 22 1522 55 吕吉周 9 788 20 孔令志 9 568 20 陶 瓷 29 1783 68 马敏桥 7 359 14 陶永朝 16 884 31 马永国 19 1130 45 舒成方 13 1045 32 李怀梅 6 213 6 赵永辉 5 257 7 李 盛 13 792 26 刘广贵 15 988 35 张海明 2 1 2 2 35 20 48 80 2 1 5 2 李应芬 李兴摆 张留全 李本仁
学校规模 创办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时间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1958 6 313 11 张 平 2006 6 362 14 陶圣超 1975 7 451 11 刘代斌 1919 7 403 15 王德良 1934 11 727 24 赵德朝 1957 12 682 23 韩正军 1971 3 96 3 杨 广 1971 6 176 6 龙智贤 1942 11 658 22 安习文
金斗乡: 金斗乡:(13 校)
校址 金斗村 黑泥村 围帐村 冲子村 红石村 勺白村 河畔村 高田村 三岔村 三岔村 岩头村 朱家坡村 营洪村 校名 金斗小学 黑泥小学 围帐小学 七里小学 红石小学 勺白小学 河畔小学 高田小学 三岔小学 曹家沟小学 岩头小学 梅花小学 花山小学 学校规模 创办 时间 班数 学生数 1944 年 14 795 1951 年 19 1077 1948 年 6 354 1989 年 5 114 1973 年 5 179 1958 年 5 241 1952 年 6 294 2000 年 7 343 1975 年 6 288 1973 年 6 315 1970 年 5 176 1970 年 6 202 1970 年 6 196 教职 工数 35 47 15 7 9 8 8 12 8 7 8 8 7 校长 (负责人) 负责人) 黄述文 赵英国 毛成喜 张庆洪 颜春明 沈国耀 邹圣高 李佳琼 辛加云 辛加龙 管正德 朱德开 朱发启
金钟镇: 金钟镇:(21 校)
校址 金水村 米斗村 校名 金钟二小 米斗小学 创办 时间 1978 年 1958 年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26 8 7 5 6 6 8 6 10 7 7 6 6 5 5 1506 441 527 150 226 363 402 345 636 414 401 395 398 239 185 57 16 16 4 5 8 13 11 22 11 11 9 12 6 6 邱义仁 宫方全 余碧文 赵演庆 杨发达 赵庆平 刘金全 秦 俊 管庆周 祖文众 孟仁刚 朱启贤 胡正银 梅明军 王 亮
么站镇: (14 么站镇: 14 校) (
校址 么站村 香厂村 校名 么站小学 香厂小学 学校规模 创办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时间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1952 1952 19 13 1217 778 45 27 付正嵩 刘永达
寨营村 寨营小学 1954 年 新田村 新田小学 1964 年 明星村 明星小学 1960 年 岔沟村 岔沟小学 1964 年 独乍村 独乍小学 1958 年 狮子村 狮子小学 1932 年 夸都村 夸都小学 1930 年 大营村 大营希望小学 2004 年 树林村 树林小学 1982 年 水营村 水营水学 1965 年 院箐村 院箐小学 1986 年 营水村 营水小学 1987 年 大营村 大营小学 1950 年
18
文昌村 新岩村 金钟村 联民村 冒水村 新营村
文昌小学 新岩小学 金钟小学 联民小学 冒水小学 新营小学
1957 年 1958 年 1951 年 1979 年 1953 年 1972 年
13 6 30 7 11 6
800 237 1625 431 577 282
27 2 62 16 22 5
赵庆祝 李启军 陈登学 王美贤 潘怀兵 肖正华
文明村 格书村 鲁章村 抹倮村 梯田村
文明小学 格书小学 鲁章小学 抹倮小学 梯田小学
1956.9 1956.9 1954.9 1970.7 1963.7
13 13 9 6 9
695 731 550 280 517
26 29 22 10 16
钟光升 李仁伟 翟长刚 毛文平 孔祥龙
炉山镇: (20 炉山镇: 20 校) (
校址 校名 创办 时间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24 8 11 6 22 6 9 6 10 11 6 8 12 9 8 9 11 8 11 6 1413 696 973 404 1453 381 464 430 871 660 426 301 755 366 515 449 727 519 686 316 65 18 26 10 53 15 21 17 23 20 13 11 27 16 15 24 24 13 22 10 孔令锋 刘永宁 杨一辉 李连友 吴长辉 王武兴 陈昌英 朱德军 欧厚满 辛言华 耿方华 王廷光 费明智 蔡 农 夏廷亮 邓兴柱 杨昌义 费明宣 王帮明 刘本全
猴场镇: (8 猴场镇: 8 校) (
校址 街上村 倮沫村 团结村 葡萄村 联合村 人民村 中营村 长冲村 学校规模 教职 创办 校长 负责人) 时间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猴场小学 1930.9 24 1445 57 冉龙华 倮沫小学 1970.9 8 446 16 管 杰 团结小学 1972.9 10 578 16 阳跃文 葡萄小学 1966.9 8 733 22 祖正友 联合小学 1954.9 6 228 10 赵英华 人民小学 1958.4 16 844 22 罗启祥 中营小学 1963.9 6 349 13 张怀海 长冲教学点 1963.9 2 82 2 田俊良 校名
炉山村 炉山小学 1962 年 尖山村 平山小学 1954 年 新庄村 庄子小学 1958 年 杏州村 杏州小学 1982 年 结里村 结里小学 1938 年 元林村 元林小学 1953 年 乐溪村 乐溪小学 1956 年 茶园村 茶园小学 1971 年 公贤村 公贤小学 1977 年 光明村 光明小学 1964 年 青竹村 青竹小学 1963 年 发乐村 发乐小学 1952 年 营乐村 腊寨小学 1956 年 明河村 明河小学 1962 年 新海村 新海小学 1971 年 新丰村 新丰小学 1964 年 燕山村 燕山小学 1955 年 营乐村 下营小学 1974 年 溪街村 溪街小学 1971 年 海舍村 海舍小学 1965 年
龙场镇: (18 龙场镇: 18 校) (
校址 龙丰村 开嘎村 营田村 宣丰村 银沟村 边沿村 同心村 龙丰村 田园村 河块村 格朵村 营丰村 青友村 乐园村 柳林村 克沟村 箐林村 长坪村 校名 龙场小学 开嘎小学 尖山小学 宣丰小学 铜厂小学 边沿小学 红峰小学 营坪小学 田园小学 河块小学 格朵小学 营丰小学 柳树小学 乐园小学 柳林小学 克沟小学 箐林小学 长海小学 创办 时间 1951 1955 1968 1958 1958 1958 1982 1964 1982 1964 1968 1972 1963 1980 1968 1972 1968 1946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29 1694 65 田仕宝 25 1686 64 张忠学 5 231 10 聂祥传 14 1022 32 徐宗礼 8 406 14 秦绍斌 14 821 37 罗 云 3 3 3 杨成对 10 547 22 李锦跃 7 296 14 李永朝 14 884 29 文顺友 7 435 15 刘永明 6 305 13 孟大勇 14 805 32 龙正军 6 261 12 熊友毕 9 526 15 管毓昌 9 469 16 涂定学 5 166 7 李广贤 16 981 32 苏明举
二塘镇: (8 二塘镇: 8 校) (
学校规模 教职 创办 校长 负责人) 时间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新合村 新合小学 1956 17 963 40 宫崇立 茶山村 茶山小学 2009 9 487 18 宫 洪 中山村 中山小学 1955 16 893 32 陈登华 产底村 产底小学 1963 10 508 21 宫崇久 梅花村 梅花小学 1952 6 250 8 马二勇 艾家坪村 艾家坪小学 1954 13 581 25 唐开锦 梅花村 山王庙教学点 1964 6 197 7 马贤军 沿海村 沿海教学点 1946 6 237 7 吴 明 校址 校名
新发乡: 20 校) 新发乡: (20 (
校址 校名 创办 时间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20 12 12 12 9 6 19 6 6 5 6 3 6 6 5 1330 720 597 650 502 361 1242 243 291 228 240 164 240 233 249 54 31 28 20 20 15 43 11 8 10 10 5 10 9 9 黄佑能 刘 勤
联合村 中心小学 1964 年 啊嘎村 响水小学 1964 年 宝塔村 民族小学 1964 年 新民村 松发小学 1978 年 开兴村 开兴小学 1988 年 铜厂村 箐脚小学 1975 年
谢作云 陈石权 铁 云
东风镇: (13 东风镇: 13 校) (
校址 元木村 黄泥村 拱桥村 竹林村 营坝村 开坪村 三庄村 草坪村 校名 东风小学 黄泥小学 拱桥小学 竹林小学 草坪小学 开坪小学 三庄小学 玉塘小学 创办 时间 1952.9 1971.9 1945.9 1971.5 1945.9 1965.9 1966.9 1972.8 学校规模 班数 学生总数 18 1215 12 495 17 1081 6 337 12 570 13 728 3 109 19 1131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工数 (负责人) 41 23 42 13 23 27 4 39 孔德富 翟培昌 刘显苍 薛恩情 李周全 刘吉祥 余安学 陈先朝
邓体学 晏 铭
中寨村 坪子小学 1964 年 田边村 田边小学 1964 年 出水村 出水小学 1964 年 贵坪村 贵坪小学 1977 年 乐居村 乐居小学 1968 年 民族村 民族村小学 1978 年 华沙村 华沙小学 1977 年 红旗村 红旗小学 1986 年 纸厂村 纸厂小学 1964 年
纪长江 臧庆杰 松留顺 王永全 黄训品 王 梦
夏嗣兴 孔令勇
19
峨嘎村 峨嘎小学 1964 年 红岩村 红岩小学 1962 年 龙滩村 龙滩小学 1975 年 曹家沟村 曹家沟小学 1964 年 红丰村 红丰小学 1975 年
2 3 2 2 2
108 111 108 107 103
3 3 3 3 3
李兴学 李本刚 夏仁达 曹清朝 耿礼先
黑石头镇: (19 黑石头镇: 19 校) (
校址 黑石村 黑石村 水平村 新河村 三河村 吉友村 开厂村 院子村 陆坪村 河坝村 采基村 马达村 四营村 联营村 坝口村 田营村 高桥村 毛家坪村 观音岩村 校名 黑石一小 黑石二小 水平小学 大桥小学 韭菜小学 上坝小学 长海小学 河边小学 陆坪小学 河坝小学 采基小学 马达小学 四营小学 联营小学 下坝小学 田营小学 青山小学 坪营小学 大地小学 创办 时间 1931 年 2000 年 1965 年 1922 年 1941 年 1923 年 1907 年 1973 年 1956 年 1960 年 1960 年 1966 年 2000 年 1966 年 1952 年 1962 年 1977 年 1963 年 1987 年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25 1358 58 朱树宗 21 1162 46 李二明 6 126 6 雷长凡 13 776 28 辛绍奎 8 483 21 张 瑞 8 367 11 苗天帮 10 431 15 付正礼 12 573 20 王开华 7 312 10 李小书 6 193 8 钱光卫 6 254 7 朱文辉 6 236 7 刘洪斌 6 174 7 浦文海 6 139 4 钱光府 6 200 8 黄佑良 7 290 9 雷启文 5 224 5 陈文忠 6 255 10 张正荣 9 407 10 张广军
吊水村 麻乍小学 二田村 二田小学 坝海村 三角庄小学 长方村 长方教学点 夏利村 戛利小学 箐岩村 箐岩小学 箐岩村 红乐小学 岩格村 岩格小学 启戛村 启戛小学 启戛村 龙街小学 营河村 富乐小学 松木坎村 坪营小学 乐利村 乐利小学 新水村 新水小学 得营村 得营小学 双河村 双河小学 得坪村 红岩小学 得坪村 得坪教学点 箐岩村 玉角教学点
1938.09 1938.09 1949.09 1958.09 1951.09 1957.09 1964.09 1965.09 1964.09 1967.09 1963.09 1950.06 1952.09 1943.09 1952.09 1958.09 1958.09 1956.09 1964.09
23 14 6 3 13 8 5 7 6 4 7 6 6 6 6 6 6 2 4
1148 658 268 116 679 391 215 306 183 53 382 377 277 254 339 326 228 37 127
45 22 13 3 25 16 8 11 10 4 15 8 10 10 10 9 12 2 5
陈明宽 赵英绍 李选培 余正朝 马敏佩 马敏龙 张富升 禄建国 马乖群 安梦辉 李双群 耿忠田 禄大勤 粟天明 龚群芳 张荣朝 马敏建 孙成远 李树平
岔河乡: (17 岔河乡: 17 校) (
校址 金钟村 岔河村 金钟村 岔河村 大洪村 恰西村 银厂村 迎江村 新发村 新炉村 银沙村 汗坝村 新村村 新光村 新山村 海坪村 利毕村 校名 岔河中学 岔河二中 结嘎小学 岔河小学 大寨小学 恰西小学 银厂小学 迎江小学 新发小学 新炉小学 银沙小学 汗坝小学 新村小学 新光小学 新山小学 海坪小学 利毕小学 创办 时间 1997.9 2010.9 1993.9 1955.9 1957.9 1953.9 1952.9 1962.9 1964.9 1988.9 1964.9 1958.9 1952.9 1964.9 1997.9 1997.9 1961.9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20 1405 74 辛桥林 6 214 22 高 鹏 20 1078 50 杨兴梆 9 531 19 高 鹏 12 637 22 宁选争 7 337 13 高胜达 6 304 10 钱学府 6 264 9 高 翔 6 299 12 康小才 6 261 9 周留安 6 179 8 吴仕贵 5 110 6 王 洁 3 58 3 孔佑佺 1 25 2 程天跃 2 61 2 徐万香 4 87 2 邹元荣 4 95 3 李 博
哲觉镇: (21 哲觉镇: 21 校) (
校址 校名 创办 时间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19 6 6 6 6 6 6 7 4 9 11 6 7 6 6 6 6 6 6 6 6 1012 261 148 331 307 198 163 284 64 534 563 270 367 18 342 216 235 166 215 134 204 38 9 7 13 9 8 6 9 4 15 23 9 13 1 12 8 10 5 8 4 11 丁怀文 丁银同 李继良 展昆华 江爱华 刘成富 王维洪 杨兴方 蔡登祥 崔同明 崔庆勇 崔同湘 丁星朝 邓庭美 罗龙友 姬永德 朱树良 李红权 朱 昱 陈卫银 李文选
哲觉村 哲觉小学 1927.09 和平村 和平小学 发财冲村 新华小学 瓦竹村 瓦竹小学 中发村 联合小学 竹坪村 竹坪小学 新营村 瓦厂小学 割麻村 割麻小学 红松村 红松教学点 海田村 海田小学 营坪村 居乐小学 营红村 营红小学 茨海村 茨海小学 新坪村 新坪教学点 坪营村 铁厂小学 坪营村 米乐小学 箐竹村 水营小学 对格村 大营教学点 论河村 论河小学 林春村 林春教学点 箐竹村 箐竹教学点 1936.09 1958.09 1952.09 2003.09 1971.09 1962.09 1964.09 1963.09 1953.09 1945.09 1974.09 1937.09 1952.09 1974.09 1961.09 1935.09 1949.09 1908.09 1989.09 1972.09
海拉乡: (15 海拉乡: 15 校) (
校址 海明村 江边村 元丰村 石坪村 火箭村 卫星村 花果村 平原村 黑多村 东风村 红光村 校名 红辉小学 江边小学 新农小学 凉山小学 枧槽小学 海拉小学 花果小学 平原小学 黑多小学 东风小学 红光小学 创办 时间 1995.08 1964.09 2003.05 1971.03 1955.08 1955.09 1963.08 1965.08 1969.08 1980.08 1964.08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17 997 41 赵英积 7 377 13 唐贵富 3 74 10 周兴龙 6 319 11 宋玉泽 7 451 19 张小乖 6 353 14 王嘉伟 6 422 14 张伸银 4 163 6 王传银 6 395 13 林 强 8 513 18 邹明应 3 98 4 杨选福
麻乍乡: (19 麻乍乡: 19 校) (
校址 校名 创办 时间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20
新村村 海元村 海明村 新海村
新村小学 海元小学 海拉二小 新海小学
1958.07 1960.08 2009.05 1958.08
11 4 14 4
674 82 782 148
21 6 33 6
苗祥飞 李晓仕 高胜礼 杨自勤
观风海镇: (10 观风海镇: 10 校) (
校址 海丰村 七里半村 果化村 沙子村 七舍村 箐河村 沙子村 白沙村 塘房村 李子村 校名 观风海小学 第二小学 果化小学 南园小学 舍小学 箐河小学 沙子小学 四十五户小学 塘房小学 李子小学 创办 时间 1982.9 2008.9 1983.9 1997.9 1981.9 1999.9 1980.9 1927.9 1997.9 2002.9 学校规模 班数 学生数 18 1042 17 972 12 807 7 497 13 900 7 342 11 586 14 852 10 663 6 220 教职 校长 工数 (负责人) 负责人) 34 40 24 20 36 15 22 35 21 7 赵德敏 宋 平 马贤拎 禄林虎 马贤鹏 柳成明 禄再辉 马彭林 赵德军 蒋金学
新华村 红旗村 和平村 新山村 邓家营村 中寨村 团山村 发洪村 响水村
新华小学 凉水井小学 大院小学 新山小学 邓家营小学 中寨小学 团山小学 发洪小学 响水小学
1972 1956 1989 1970 1989 1989 2009 1989 2009
6 4 8 6 8 6 5 8 2
305 252 314 181 262 242 237 288 99
12 12 10 10 13 8 11 7 3
杜德学 马云飞 王进开 李文乖 严背才 陶永洪 陶圣啟 朱方志 马永赛
迤那镇: (14 迤那镇: 14 校) (
校址 中心村 合心村 五星村 大山村 莲花村 青山村 文昌村 中海村 乡民村 茨营村 樱桃村 合心村 新田村 水塘村 校名 创办 时间 学校规模 班数 学生数 23 1370 13 823 13 868 11 790 6 383 7 510 11 801 7 483 7 482 7 508 7 396 2 115 2 139 2 135 教职 校长 工数 (负责人) 负责人) 62 28 31 26 10 16 22 15 18 17 12 5 3 4 王文祥 王 刚 陈道华 马召国 吴宗红 陈俊林 胡科云 杨发喜 敖帮学 张树明 杨光才 马彭义 陶庆华 马坤鹏
哈喇河乡: (10 哈喇河乡: 10 校) (
校址 马脖村 马店村 牛街村 发沙村 闸塘村 六角村 海外村 马店村 马店村 河边村 校名 哈喇河小学 小米小学 牛街小学 马鞍小学 闸塘小学 六角小学 海外小学 大院教学点 西凉教学点 中营教学点 创办 时间 1944.09 1942.03 1952.03 1958.09 1956.09 1957.09 1969.09 1981.03 1968.09 1996.09 学校规模 班数 12 11 12 8 6 7 6 2 2 2 校长 教职 负责人) 工数 (负责人) 学生数 674 785 982 525 385 435 236 95 70 75 27 24 30 17 15 16 12 4 2 2 余 羲 李 军 王永芳 马 刚 马才发 耿福周 朱广安 陆万坤 朱明星 马永万
迤那第一小学 1946 年 9 月 迤那第二小学 2009 年 3 月 五星小学 1974 年 9 月 麻窝小学 1968 年 9 月 莲花小学 1933 年 9 月 青山小学 1966 年 9 月 仙马小学 1957 年 9 月 中海小学 1973 年 9 月 龙井小学 1934 年 9 月 茨营小学 1963 年 9 月 樱桃小学 1967 年 9 月 合心办学点 2009 年 9 月 新田办学点 2009 年 9 月 水塘办学点 2009 年 9 月
玉龙乡: (14 玉龙乡: 14 校) (
校址 沙田村 田坝村 大寨村 新寨村 营寨村 深沟村 团结村 工农村 和平村 新民村 中营村 飞蛾村 新发村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玉龙小学 1953 20 1164 47 郭孟进 田坝小学 1953 10 594 23 马电爱 王寨小学 1953 8 572 18 吴绍友 新寨小学 1966 7 489 16 沐雨曾 营寨小学 1958 11 570 23 付善忠 深沟小学 19538 6 316 11 唐银才 团结小学 1958 6 186 7 陆大林 工农小学 1967 3 93 2 吴 华 和平小学 2008 2 67 3 袁 贤 育苗小学 2005 5 150 7 张 俊 中营小学 2008 2 70 3 宋远忠 飞蛾小学 2006 4 138 7 周昌府 新发小学 1958 11 693 23 吴 皓 校名 创办 时间
秀水乡: 9 校) 秀水乡: (9 (
校址 秀水村 朝阳村 新光村 中义村 田坝村 高峰村 前丰村 新坪村 新田村 校名 秀水一小 秀水二小 清水小学 中义小学 田坝小学 高峰小学 前丰小学 新坪小学 新田小学 创办 时间 1952 年 2001 年 1956 年 1958 年 1972 年 1972 年 1972 年 1996 年 1995 年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12 863 36 保伍勤 30 1813 71 马柱贤 8 530 21 马敏文 6 196 12 罗德泉 6 373 15 陈 宏 6 258 10 张良府 5 83 6 马永祥 6 256 11 杨文斌 6 217 10 袁国银
斗古乡: (10 斗古乡: 10 校) (
校址 校名 斗古小学 关口小学 水塘小学 白沙小学 干沟小学 坪子小学 松山小学 创办 时间 1975 年 1972 年 1964 年 1968 年 1956 年 1955 年 1964 年 学校规模 班数 学生数 15 789 人 19 1102 人 6 319 人 6 377 人 6 331 人 10 290 人 6 9人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工数 (负责人) 37 人 41 人 15 人 8人 9人 10 人 351 人 唐安庆 马敏鹏 马 赛 赵庆顶 单 恒 臧 豪 臧庆亮
牛棚镇: (15 牛棚镇: 15 校) (
校址 渔塘村 水源村 红旗村 发洪村 营山村 新营村 校名 牛棚一小 牛棚二小 白碗小学 红岩小学 营山小学 新营小学 创办 时间 1952 2000 1974 1954 1959 1952 学校规模 班数 学生数 22 24 22 20 10 14 1304 1549 1288 961 482 707 教职 工数 63 74 51 40 21 31 校长 (负责人) 负责人) 陈光云 马书港 刘重浪 虎良争 张仁斌 王章贤
三营村 松坪村 水塘村 白沙村 干沟村 斗古村 松山村
中水镇: (7 中水镇: 7 校) (
21
校址
校名
创办 时间 1958 年 1996 年 1956 年 1953 年 1996 年 1956 年 1953 年
建山村 中水一小 花桥村 中水二小 泉山村 出水民族小学 中河村 中河小学 前河村 新街小学 银厂村 仙水小学 石板河村 石板河小学
学校规模 教职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34 2160 81 23 1468 57 28 1759 62 12 706 31 16 1134 36 18 1258 34 9 601 21
校长 (负责人) 责人) 张正学 张国朝 马仲碧 马本国 虎尊乖 王应福 阮金安
校址
校名
创办 时间
黑土河乡: (7 黑土河乡: 7 校) (
校址 黑土河 新华村 白么村 新田村 海嘎村 坪山村 中坝村 校名 黑土河小学 新华小学 白么小学 新田小学 海嘎小学 坪山小学 中坝小学 创办 时间 1958 年 1910 年 1948 年 1958 年 1963 年 1958 年 1958 年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16 967 34 曹清海 12 895 23 安再云 15 1173 35 李开章 13 955 31 袁通云 7 574 15 李文甫 5 352 9 冶才亏 2 157 4 李锦林
群丰村 云贵一小 1938 年 云贵村 云贵小学 1965 年 马街村 马街小学 1946 年 检角村 检角小学 1966 年 五星村 萝卜甲小学 1938 年 平原村 光明小学 2003 年 水塘村 水塘小学 1958 年 水塘村 小米小学 1985 年 高发村 高发小学 2008 年 新民村 街边小学 1998 年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13 670 27 王文忠 6 294 10 朱 龙 6 302 9 黄正全 9 564 16 龙 跃 7 378 11 陈荣开 5 206 7 夏举仁 6 253 8 陈 冶 4 99 5 熊 勃 5 228 7 伍文友 11 523 19 周 华
大街乡: (9 大街乡: 9 校) (
校址 大街村 嘎基村 兴隆村 高华村 牛吃水村 营中村 金星村 坪上村 大松村 校名 大街小学 嘎基小学 育才小学 高华小学 牛吃水小学 玉屏小学 金星小学 坪上小学 大松小学 创办 时间 1917 年 1973 年 1958 年 1962 年 1962 年 1958 年 1958 年 1962 年 1913 年 学校规模 班数 学生数 17 866 8 361 6 226 5 132 6 262 9 488 6 232 4 200 10 489 教职 校长 工数 (负责人) 负责人) 37 19 10 5 11 19 9 8 24 邝儒军 张吉昌 禄兴武 安晓靖 姜 维 晏 康 李世宣 周正林 张 巍
石门乡: (11 石门乡: 11 校) (
校址 荣合村 营坪村 新合村 女姑村 高潮村 年丰村 新民村 新龙村 泉发村 团结村 荣合村 校名 石门民族学校 营坪小学 云炉小学 女姑小学 高潮小学 年丰教学点 新民教学点 新龙教学点 泉发教学点 团结教学点 新中小学 创办 时间 1905 年 1962 年 1958 年 1958 年 1958 年 1962 年 1961 年 1965 年 1997 年 1996 年 2002 年 学校规模 班数 学生数 11 542 8 415 10 457 10 595 11 562 4 189 4 111 4 69 6 187 3 85 6 133 教职 校长 工数 (负责人) 负责人) 23 15 18 20 21 4 5 1 7 4 9 陈 杰 唐洪云 王成龙 王开义 孙国源 朱 兴 盛 军 张国剑 杨瑞林 张建祥 卞淑美
雪山镇: (23 雪山镇: 23 校) (
校址 校名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创办 负责人) 时间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1928 24 1388 55 姬流泉 1952 11 526 21 禹 焱 1950 9 522 21 宋邦全 1950 7 320 16 卢兴明 1896 11 470 22 卢春雷 1950 6 312 12 金崇高 1961 6 261 10 王仕洪 1957 7 341 15 迟绍昌 1952 1971 1910 1971 1957 1964 1967 1947 1959 1965 1963 1970 1973 1987 1989 7 5 6 11 8 5 3 7 6 2 1 7 5 2 2 353 154 311 526 309 183 90 333 309 34 11 302 225 55 53 14 4 12 17 9 5 7 13 10 3 1 9 5 2 1 余德品 卢光荣 禄国云 严会军 朱道宣 苏建荣 禄朝贤 唐时荣 秦先荣 余世全 张明艳 吴大敏 杨正刚 罗 浩 姬正兴
龙街镇: (15 龙街镇: 15 校) (
校址 校名 创办 时间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20 790 31 17 945 40 卢孟江 7 354 13 聂英成 10 407 19 王才雄 7 358 14 刘才均 18 722 22 范佳明 4 155 7 夏 舒 7 431 12 张 虎 10 439 13 安佳文 6 284 9 陈东海 6 342 14 朱文光 7 311 12 朱乾光 12 653 31 余才进 11 439 17 马建虎 13 607 20 李世高
小学组 龙街小学 1958 水井组 方井小学 1907 学校组 中心小学 1974 大寨组 大寨小学 1952 江子组 浦嘎小学 1958. 龙河组 龙河小学 1958 龙洞组 发拉小学 1971 官寨组 朝阳小学 1962 海子组 同心小学 1963 小米组 小米小学 1974 海枯组 天桥小学 1907 老院子 银泉小学 1975 营上组 马踏小学 1958 陆家营 陆家营小学 1907 大瓦房 丰光小学 1971
雪山村 雪山民族小学 法地村 法地小学 妥打村 妥打小学 渔塘村 新街小学 红旗村 灼乐多小学 灼甫村 灼甫小学 法地村 妥那益小学 回龙村 回龙小学 银光一校 银光村 (黄子伴小学) 建明村 建明小学 青松村 青松小学 谢家村 双河小学 锅底村 锅底小学 凉山村 凉山小学 红旗村 红旗小学 高营村 高营小学 大发村 大发小学 雪山村 花立小学 栽树村 切冲小学 盐井村 盐井教学点 妥打村 银光村 新渠村 半坡教学点 银光教学点 新渠教学点
兔街乡: (15 兔街乡: 15 校) (
校址 校名 学校规模 教职 创办 校长 负责人) 时间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云贵乡: (10 云贵乡: 10 校) (
22
兔街街上 兔街小学 轿顶山 轿顶山小学 大苗寨 新荣小学 胸姑谷 高原小学 杨柳树 杨柳小学 木拉嘎 乐园小学 砂厂坝子 砂坪小学 么筛姑 新光小学 立碑丫口 鱼鳅湾小学 花竹园 青竹小学 铅锌厂 星升小学 青包包 和平小学 团安平子 龙洞小学 长凉子 天恩小学 安家坪子 花园小学
1925 1934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34 1958 1958 1958 1958 2009 2009
12 7 6 9 7 10 10 13 6 12 7 6 6 5 6
631 345 264 462 417 564 536 586 102 599 279 277 297 234 307
27 13 11 18 18 21 22 20 5 23 13 13 10 9 12
高 崧 余全能 林洪昌 苏继聪 金义明 管庆云 聂朝义 袁昌朝 能奉华 冯 祯 李儒文 付祖国 孙承良 林登乾 程朝琳
小张关村 小张关小学 2009·03
6
572
16
张忠勤
双龙乡: (8 双龙乡: 8 校) (
校址 校名 学校规模 创办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时间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1994 20 1169 65 李玉明 1997 26 1613 65 朱 跃 1958 29 1768 60 周恩联 1952 24 1531 56 赵 江 1979 7 438 16 马贤志 2003 7 496 17 马武早 1971 6 258 10 张顺才 1988 6 266 9 张泽文
羊街镇: (19 羊街镇: 19 校) (
校址 群沟村 兴隆厂村 棒木村 箐脚村 双河村 云桥村 大洼村 骑龙村 矿山村 羊街村 西华村 梨坪村 松山村 银河村 蛇街村 银华村 红山村 羊街村 牛角井村 校名 群沟小学 兴隆厂小学 棒木小学 箐脚小学 辅处小学 云桥小学 大洼小学 骑龙小学 矿山小学 羊街一小 西华小学 松林小学 严家小学 银河小学 蛇街小学 银华小学 红山小学 羊街二小 兴隆小学 创办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时间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1958 1912 2007 1964 1958 1975 1964 1953 1964 1958 1936 1958 1958 1964 1958 2006 1953 2009 1958 8 8 8 13 18 6 13 11 10 17 15 24 24 7 15 4 14 13 17 424 320 432 663 882 294 663 550 510 816 780 1128 1224 427 690 156 658 741 816 15 15 16 25 34 10 23 21 17 34 30 48 48 15 26 6 25 35 34 寇绍银 赵 坤 马万友 陈 睿 成常贵 马文平 代永科 黄 诚 杨维鑫 孟炳慧 李文武 余大东 管彦彰 李 威 王 鹏 杨廷刚 邹建朝 赵升军 赵升义
大地村 双龙中学 大地村 双龙一小 双龙村 双龙二小 水潮村 耿家小学 凉山村 凉山小学 高山村 高山小学 高坡村 高坡小学 凉山村 大坪子小学
盐仓镇: (10 盐仓镇: 10 校) (
校址 校名 创办 时间 班数 学生数 21 1211 21 1272 29 2586 18 1089 15 882 5 296 5 310 7 328 3 127 2 36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工数 (负责人) 46 46 86 37 27 6 9 9 5 2 费文烜 陈永忠 刘荣显 耿礼昌 耿礼军 邓招义 王建聪 冷佩云 李文金 苏晓明
政府所在地 盐仓一小 1955 年 政府所在地 盐仓二小 2009 年 营动村 施家营小学 1958 年 四堡村 高峰小学 1951 年 么站村 么站小学 1956 年 娱满村 娱满小学 1952 年 团结村 团结小学 1972 年 黎坪村 黎坪小学 1970 年 二堡村 二堡小学 1969 年 盐凉水沟村 凉水沟小学 1962 年
板底乡: (6 板底乡: 6 校) (
校址 板底村 安坪村 登底村 新华村 雄英村 清河村 校名 板底小学 安坪小学 登底小学 新华小学 雄英小学 清河小学 创办 时间 1906 1954 1954 1954 1958 1960 学校规模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工数 (负责人) 学生数 20 974 39 罗贵华 20 831 33 安 浩 12 537 21 苏 虎 10 349 13 毛飞鸿 10 354 14 陈光亮 6 244 9 杨光俊
小海镇: (16 小海镇: 16 校) (
校址 校名 创办 时间 学校规模 班数 学生数 23 1154 21 1096 19 1179 16 1346 16 843 16 991 9 508 16 999 17 937 13 900 10 678 6 443 6 227 9 570 7 484 教职 校长 负责人) 工数 (负责人) 46 43 49 40 29 37 23 37 34 31 24 17 11 22 19 李宗文 王爱芳 卯申鹏 朱万里 程朝军 李文成 聂 鑫 李 雷 王国富 张泽坤 陶泽兵 杨选清 陶 波 周大志 管彦云
小海村 小海小学 1954·09 小海村 小海第二小学 2009·03 朱嘎村 朱嘎小学 1947·09 松山村 松山小学 1954·09 营丰村 七里河小学 1958·09 新光村 新光小学 1972·09 三河村 三河小学 1947·09 松棵村 狮山小学 1965·09 响水村 响水小学 1972·09 西冲村 西冲小学 1959·09 银光村 银光小学 1971·09 和平村 和平小学 1972·09 小海村 万河小学 1958·09 卯家村 团结小学 1964·09 平山村 平山小学 1964·09
23
二、课程设置及改革 1989 年来,威宁县小学的学制均是六年。所开设的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 自然、社会、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同年 9 月 1 日根据省教委、省卫生厅通知精 神,在小学中开展健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健康教 育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课,每学年 16 节,教材采用深圳市健康教育研究所编 印的彩色版面课本。这年 10 月中旬在城关举行全县小学语文、数学优质课评比,为评 选参加 1990 年地区小学语文、数学优质课活动人选作准备。经 1990 年初地区召开的各 县教研室主任联席会议讨论、并经县教育局研究同意对全县小学各年级实行统考统评, 一至六年级统考语文、数学。1993 年,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儿童 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课程分为学科、活动两部分,学科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 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活动包括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 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1995 年县教育局转发《关于印发<实行每周 40 小时 标准工作制后调整全日制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意见>的通知》 。通知调整意见为:继 续执行教基(1994)14 号文件中关于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调整的意见, 即按照国家教委办公厅教基厅[1995]10 号文件。 每周 5 天工作日的要求安排课程, 小学 各年级学科教学每周最高时数为 26 课时,周活动总量为 30 课时以下。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 绩,但是,全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 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 发[2001]21 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 体系、 结构、 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 年, 根据 《基 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 》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 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 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含写字)、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 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2003 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 字教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中小学加强学生写字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普遍提高。2004 年,根据新课程标准,各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 时,全面实施新课程;部分学校开设了一些乡土教材课程。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新课程改革,不断提高素 质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鼓励学校再接再厉,奋发进取,拼搏向上,县 教育局公布了 2006-2007 学年度小学毕业统考各校成绩,并对获奖的站、校进行奖励, 以促进基础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教育局对全县分六项进行评估奖励:1、教辅站:以 双科综合成绩进行奖励(奖前十名,分为一、二、三等奖) ;2、中心校,3、管理区,4、 村级,以上三项以单科成绩进行奖励(奖前十名,分为一、二、三等奖) ;5、私立,6、 城关,以上两项(奖前 2 名,以单科成绩进行奖励) 。评估计算方法:总评估=均分评估 分(占 40 分)+优均分评估分(占 30 分)+及格率评估分(占 20 分)+优秀率评估分(占 10 分) 。均分评估分:以均分的最高分为 40 分,其余以此折算。优均分评估分:以优均 分的最高分为 30 分,其余以此折算。及格率评估分:以及格率的最高分为 20 分,其余 以此折算。优秀率评估分:以优秀率的最高分为 10 分,其余,以此折算。参加评估的 原则:对教辅站进行综合评估、中心校必须两个班以上,平均班额在 50 人以上才评比, 管理区学校 50 人以上才能参加评比,村级及私立校要 30 人以上才参加评比。
24
附录: 附录:
威宁一小简介
威宁一小地处解放路,紧邻玉皇阁。学校始建于 1907 年,现占地面积 14648 平方米,建筑面积 8466 平方米,现有教职工 100 余人,学生 2400 人。专任教师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47 人,中师 44 人; 其中中级职称 75 人,特级教师 4 人(已退休) 。获国家部门表彰的共 10 人,省部门表彰 20 余人, 地县表彰 30 余人。 学校设有音乐室、美术室、校园电视中心、演出大厅、实验室、图书室、打印室等;建立了多 媒体教室、微机室、演播室、舞蹈室、完善远程教育设备、建立校园网站并开通了宽带网,走在全 县教育手段现代化前列。 学校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获省以上表彰 12 次,地区表彰 6 次,县 表彰 5 次,被评为远程教育、德育工作少年军校、继续教育、禁毒教育等项目示范校。在教育教学 改革中先后荣获全国“八五”期间电教实验研究成果奖,获省级“注提读写”实验成果奖,地级“小 学整体实验”成果奖。 “十五”期间承担了全国重点课题实验研究。 学生参加全国、省、地各种竞赛、活动获奖 400 多人次。参加全国少年军校第五届检阅式、第 二届艺术节、第三届生存技能大赛分别获优秀奖;教师优质课获全国、省、地、县等级奖多次,论 文发表、获奖多篇。2010 年,威宁一小被评为“贵州省示范家长学校” ;学校少先队大队被省教育 厅、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少工委联合表彰为“贵州省优秀少先队集体” ;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普 及实验教学”示范校;接受了省语委、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被评为“贵州省语言文字示范校”; 校长宫永芳被评为“毕节地区优秀校长” 。学校秉承“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 学宗旨,走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民主办校、科研兴校、质量荣校、改革强校之路,为创建人文校 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努力奋斗。 1989年以来,学校校长有张仁耀、钟绵祥,现任校长宫永芳、副校长禄敏。
威宁二小简介
威宁二小位于县城东部中山路,系开明人士孙云坞于 1909 年创办,命名为国民女子小学。1992 年撤区并乡,县遂将二小收归为县直属小学,更名为威宁县第二小学。 学校以“以德兴校、以质立校”为思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 德育为首,狠抓全方位管理,教学质量在全县小学名列前茅,曾受到国家、省、地、县的多次表彰。 现学校占地面积为 7623 平方米,其中有建筑用地 2917 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不含教工宿舍) 为 4462.64 平方米,有普通教室 29 个;专用教室 5 个,学校有仪器保管室、自然实验室、图书室、 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体育器材保管室、微机室、多媒体电化教室和远程教育工作站等;有图书 17580 册 、电子图书 3 套,内藏图书 32000 册;有教职工 86 名,其中小学高级职称 69 人;在校生 2239 人,共 29 个教学班。 2009 年,学校被列入国家义教工程危房改建项目学校,投资上百万元的教学楼改建工程建设完 成,加快了办学的现代化进程。学校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继续进取,谱写校史新篇章。 1989 年后校级领导有宫发英、周光明(副) 、胡吉芬(副) 、崔同富、白世芬(副)。
威宁三小简介
威宁三小始建于 1951 年,后因多方原因曾停办。1964 年重建于县人民南路祖家沟,1974 年搬 迁到现在校址——县建设东路 54 号。学校现占地面积约 8000 平方米,教学楼两幢,综合楼一幢, 教师宿舍三幢。有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各一个,微机室两个,教学设备完好,是一所县城大型 完小。 现有教学班 20 个,在校生 1583 名,教职工 65 人,中级职称 56 人,初级职称 6 人。学校坚持 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原则,以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发掘人的潜能、弘扬人的
25
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以教育科研为依托,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创建特 色学校为目标,以“教好学好,求实创新”为校训,坚持走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 学校取得可喜成绩,分别受到国家、省、地、县的多次表彰。 学校教师获国家、省、地、县优质课奖、课件制作奖、论文获奖、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等奖项达 265 人次,学生习作、绘画获国家、省、地、县奖共 187 人次。 1989 年以来,校长先后有赵德邦、付作铭、李怀珍、李忠文,副校长卯明昌、苑胜朝。
威师附小简介
威师附小创办于 1971 年,学校座落于县城西面县府路,建校之初,学校占地面积 1480 平方米, 建筑面积 860 平方米。有土木结构教室,教师办公室共十间,砖木结构教师宿舍一幢。学校于 1971 年 9 月开始招生,学生 320 多人,共 8 个班,教职工 12 人。1987 年 3 月,威宁县人民政府行文: 将威宁县城关第四小学划归威宁民族师范学校管理,并将其作为实习基地,同时更名为“贵州省威 宁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 学校现有教学班 18 个,学生 1489 人,教职工 54 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 31 人;小学一级教师 21 人,工勤人员 3 人;女教师 34 人。专科以上学历 31 人,占全校教职工人数的 57.4%,中师学历 20 人,占全校教职工人数的 37%。 学校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变化,现占地约 7667 平方米,有三层教学楼一幢,三层综合楼一幢, 内设阶梯教室、远教室、图书室、实验室等;教职工宿舍新修 4 幢,学生活动场地 2500 平方米。 学校每年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小学毕业生约 200 多名;受地县级表彰的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 多名,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学校组织有特长的教师开设书法、绘画、舞蹈、科技等兴趣小组,对学 生进行定期定时辅导,并开展相关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每年分别组织优质课、示范课、观 摩课等活动,多人次获地、县优质课、公开课奖;1996 年学校被贵州省教育学会指定为“语文教学 法”课题实验基地。 1989 年以来,担任过校长的有:徐仁德、陶泽文、林茂满;副校长有:赵德富、彭琳、何志琼、 高建福。
威宁县特殊教育学校简介
威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 2007 年 10 月,于 2009 年春建成招生。位于城郊鸭子塘威水公路 旁,距县城 3 公里,环境较好,交通便利,是县内唯一的专门承担特殊儿童、少年教育的学校。 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 年) 》要求,要解决本县残疾人口 8.1 万(0—15 岁约 2.5 万,三残儿童约为 0.24 万人)接受教育的需要;为全县特殊少年儿童入学 需求问题,2007 年 3 月,威宁县人民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修建特殊教育学校相关问题,同年 10 月,威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学校现有教师 25 人,特教专业的毕业生 9 人,23 人曾参加毕节学 院首届特殊教育师资培训,35 岁以下的有 23 人,副高职称 1 人,中级职称 6 人,初级职称 19 人。 截止 2010 年,学校有 4 人次获省、地、县表彰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4 人次获县优质课奖, 发表论文 8 篇。 学校占地面积 13320 平方米,有恩梅教学楼、综合楼等(建筑面积 3462 平方米) ,附属工程 设施有篮球场、旗台、围墙等。设有普通教室 16 间,专用教室 12 个。 2010 年,有在校生 9 个班 91 人(全部为聋生) ,其中男生 56 人,女生 35 人(占 38.5%) ,少数 民族学生 15 人(其中女生 4 人) 。使用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教学。 现任校长熊培礼。
牛棚镇第一小学简介
牛棚镇第一小学位于威宁县西北部,原是李子明先生 1923 年在牛棚子土目家开办的私塾。1952 年由人民政府接办,几经迁移后,于 1960 年迁入牛棚镇渔塘村,1970 年发展为附设初中的九年一
26
贯制学校。1997 年中小学又分开办学,2000 年分为一小、二小办学。该校属牛棚镇第一小学(镇中 心完小) ,校园占地面积 12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5300 平方米,教职工 63 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 98%) ,26 个班,在校生 1600 余人。学校硬件设施较为完善,师资素质较高,学校管理严谨,学风 优良。2009 年被教育局评为星级文明学校,同时获素质教育评比县级一等奖。学校校长 1989 年后 有赵德军、邵聪林、马书港、陈光云。
哲觉镇海田小学简介
哲觉镇海田小学位于海田村边沿,坐落在古老的安丹河畔。创建于 1953 年,经过了 57 年的发 展历程,学校现有学生 584 人,6 个年级 10 个教学班,专任教师 17 名,占地面积近 7000 平方米, 各种教学辅助设施建设趋于完备。学校提出了建设“安全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快乐校园” 的办学目标。得到上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全镇同级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2008 年,学校被威宁县政府评为“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获 县级“小学教学目标管理”三等奖,2009 年被教育局评为“二星级文明示范学校” 。 现任校长高美芝。
盐仓镇施家营小学简介
施家营小学座落在威宁县盐仓镇营洞村二组,位于乌江源头以东,始建于 1958 年 9 月,学校占 地面积 1069 平方米,建筑面积 2500 平方米,有学生 2575 人,教职工 91 人,其中中级职称 8 人, 初级职称 83 人,本科 20 人,大专 40 人,中专 31 人。近五年来,学校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发 展: 扩大了办学规模,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2004 年在中小学督导中被县教育局评为先进学校; 2005 年至 2008 年教学质量三次获县教育局同类学校评比的三个一等奖;2007 年参加毕节地区“教育倾 城杯”颁奖晚会,获得奖金 1 万元。学校将以取得的成绩为起点向现代教学管理新型学校努力奋进。 现任校长刘荣显。
第二节 奋战“普六”
一、 “普六”工作 威宁县的“普六”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工作起步于 1986 年。对于区域面积达 6295 平方公里的全省最大县,拥有近百万人口(2000 年) ,受经济发展、文化基础、自然环 境、历史沉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1992 年,全县仅有小学生 9 万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 只有 80.7%,校舍严重不足,设备简陋,师资奇缺,教学手段落后, “普六”工作验收时 间在全省、全区挂末。全县“普六”工作压力巨大,县委、县政府率全县人民迎难而上,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以“普六”为重中之重,奋 力开展“普六”各项工作。 (一)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普六”提供组织保证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普六” 全县普及初等教育时间较长, 几届县委、 政府班子均以此作为重点, 坚持长抓不懈, 为了加强对“普六”工作的领导,确保全县“普六”工作的顺利完成,按照“两条线, 层层承包”的原则,对“普六”各项工作明确分工,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分片分项承 包,强化阶段目标任务,定期检查考核、定期调度,全县“普六”工作得到强有力的组 织保证。 (二)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全民办学氛围 广泛宣传动员, 威宁县经济贫穷,教育投入有限,教育基础十分薄弱。 “普六”工作时间紧、任务
27
重、投入大,因难多,只靠职能部门工作、上级拨款、财政投入是不行的,必须广泛动 员,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支持才能凑效。县、乡组织建立了“普六”工作宣传机 制,并通过威宁有线电视、 《威宁报》《威宁教育》《威宁教育通讯》《 、 、 、“两基”督导通 报》等媒体和召开会议、检查督促及专栏、标语、黑扳报等形式,重点宣传“普六”工 作的重大意义。截止 2000 年 9 月,全县共制作永久性的“普六”宣传标牌 20 余块,投 入资金三万多元,刷写标语数千条,编发“普六”督导通报 4 期。通过深入宣传和广泛 动员,使社会各界、机关团体、厂矿企业、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办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全 县办学的良好风尚基本形成。出现了铁路建设大军为学校平整场地、修建厕所,广大人 民群众为学校实现“三通”(水、电、路)义务投工捐物、个人自觉为学校捐资数万元制 作课桌凳等无数感人事迹。县乡党委、政府和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多次发起捐资助学作 出表率。1997 年至 1999 年,干部职工、社会各界、团体企业、人民群众共为全县教育 捐助现金 300 多万元,投工投劳 80000 多个工作日,投劳捐物折款 180 多万元。仅岔河 乡岔河村的村民在 2000 年就为岔河小学修建围墙、球场,添置学生席位,维修教室, 总计投入资金 28000 多元,投劳 1200 多个,动员 135 名贫困学生返校,其中村委会成 员个人帮扶 13 名特困学生重返校园。 (三)全面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全面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1、扎实安排落实“普六”目标任务。县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定《教育目标责 任书》 ;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与村委会、教育辅导站与所辖学校签订责任书;县教 育局分别与各乡(镇)教育辅导站签订了《教育目标责任书》 ,将年度教育工作的各项 任务指标逐一分解,落实到各站(校) 。层层落实目标,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使各项 工作具体有序的整体推进。 2、认真抓好普教业务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1999 年 5 月,县教育局组织各乡(镇) 教辅站站长、普农教专干和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了两次为期三天的业务培训,大家 对“普六“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对验收标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为做好指导全 县“普六”工作提供了良好业务保证。 3、做好“普六”资料工作。工作中紧紧围绕黔教督发(1998)295 号文件要求,制 定大量表、卡、册、簿下发给各乡(镇)教辅站组织人力挨家挨户进行摸底调查、核对、 统计、上表,各种数据做到准确无误。建立和完善了业务工作档案和档案陈列室,对表、 卡、册、簿和有关资料实行规范化管理。 4、实行分片承包,加强业务指导。县教育局领导和股室负责人承包乡(镇) ,承包 的股室和局领导必须深入到责任片区,加强与承包乡(镇)的联系,随时了解情况,指 导工作,发现问题,现场办公,现场解决。2000 年 3 月,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县教 育局又专门成立了“普六”工作督导检查组、宣传资料组、乡(镇)业务指导组,各小 组不分双休日、节假日,加班加点,分头下乡蹲点,以站为家,与教辅站同志一道深入 到教学点进行认真指导和检查,同时,还建立“普六”工作调度会制度,做到一月一调 度,两月一评比,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弥补。 5、严格执行入学通知书制度,确保提高入学率。搞好摸底调查,深入宣传动员及 时发放入学通知书;努力做好女童、少数民族儿童、三残儿童和特困儿童的入学工作; 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 减免其除书本费以外的所有费用, 使其有能力接受完初等教育; 学校取消留级制度,杜绝重复教育现象,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学生流失与学校
28
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利益挂钩,严格控制辍学率。 6、严格执行验收标准,做好自查自评工作。组织检查组在验收过程中严格对照黔 教督发(1998)295 号文件规定的验收标准,按照威府通(2000)59 号文件规定的阶段 任务,认真进行听、查、访、议、考,充分、详实、具体地掌握各乡(镇)的工作情况, 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所取得的成绩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弥补差距的意见 和建议。 多方筹集资金, (四)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全县办学条件 为保证全省“普六”工作最后在威宁顺利实现,全县都将教育投入作为财政投入的 重点予以保证, 在威宁财政收入近三年下滑、 干部职工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的情况下, 仍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改善全县办学条件。 一是努力投入匹配经费,精心组织“三大工程”(义教工程、希望工程、扶贫工程) 建设。在几年当中,全县共完成“义教工程”项目建设 104 个,深圳市南山区“希望工 程”项目建设 29 个, “世行贷款”项目建设 80 个, “扶贫工程”项目建设 9 个,港、澳、 台各界人士援建项目 28 个, 累计投入资金 7141.8 万元, 其中县、 乡两级匹配资金 1005.5 万元, 多渠道筹措资金 1550 万元。 新增校舍建设面积 145192 平方米, 配置课桌凳 36500 套,图书 19.37 万册,仪器 320 套,新修围墙近 2 万米,校门 40 个,混凝土运动场 2 万平方米,旗台 50 个,跑道 3500 米,宣传栏 120 个,厕所 50 个,花台 70 个,绿化园 地 1 万多平方米。 各个项目学校的配套设施基本完善, 并逐步向规模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二是多方筹措教育资金,认真解决乡镇中心校和村级校的“一无八配套”和“一无 四有”问题。各乡(镇)在“普六”教育工作中,严格按黔教督发(1998)295 号文件中“办 学条件”标准,查找差距,制定完善计划,想方设法调挤资金,倾斜投入学校附属设施 建设。各乡(镇)积极拼挤资金投入教育事业。黑石头镇当时共筹集各个学校建设的拼盘 资金 105.6 万元,修建了教学楼、校门、围墙、厕所和各项附属设施建设,同时还拨款 10000 元新建永久性教育宣传牌四块, 拨款 3000 元布置陈列室, 拨款 20000 元己购置课 桌凳,向学校“五四”“六一”和“教师节”等节日活动送温暖资金 10200 元。各乡(镇) 、 党政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进行现场办公,采取财政拨一点、村组筹一点和群众捐一点的办 法改善村组办学条件,并积极筹措匹配资金,努力争取上级支持,努力完善中心校附属 设施。各个学校也在搞好校园规划建设的同时,抓住季节,及时寻找草种、花种和树苗, 深入发动师生员工,掀起切实有效的植树种草和绿化校园活动,使校园绿化有了初步改 观。 三是加强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管、用”工作,切实保证使用效益。全县农村教 育附加费, 取之于农村, 用之于教育。 为能足额征收和返还使用, 县人民政府制发了 《关 于加强农村教育附加费征管用的意见》 ,下达了各乡(镇)的征收指标,签订了责任目标, 将完成情况纳入乡(镇)政绩考核。同时还按照“乡收”“县管”“乡用”的原则,由乡 、 、 (镇)拟报用款计划,送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报县人民政府批准之后使用。农村教育附加 费认真实行专户储存、规范管理,专项使用,禁止截留和挪用,并在审计监察的监督下, 金额用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县的“普六”教育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997 年至 1999 年, 教育经费的总支出数分别为 4071.5 万元、 4268.4 万元、 5312.9 万元,其中县级财政预算内拨款分别为 3102.1 万元、3592.3 万元、4053 万元,分别占 当年财政经常性投入的 21.68%、49.29%.54.67%。
29
(五)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学校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 《关于加快威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大力加快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步 伐;制定了《威宁县中小学“三制管理”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分级办 学、分级管理”体制,明确县、乡、村三级办学的目标任务和县乡两级政府教育行政部 门的管理职能;大力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教育,认真组织实施教育科研 课题;认真执行上级有关规定,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认真搞好校园 建设,切实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大督检力度,促使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向规模化、制 度化、科学化方面迈进。 充实师资队伍,完备“普六” (六)充实师资队伍,完备“普六”条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威宁县为建立一支适应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多年来一 直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来抓,特别是“普六”师资的调整、充实、培训 和提高。第一,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师队伍。三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生从未停止分配,除 了将 661 名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和中师生安置到学校任教外,还将 68 名非师范类 毕业生通过专业培训之后分配到各校任教, 并根据上级政策转招了 669 名民办教师为公 办教师(全部参加业务培训后持证上岗),又录用了中师函授毕业生 54 名、双语教师 12 名。第二,不失时机地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全县师资培训主要根据中长期规划,全面开 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工作,每年鼓励不合格教师参加成人中师考试、参加成人中师 函授学习,并在学历合格的基础上,努力开展“小继教”培训、计算机培训、小学教育 专科学历培训,使全县教师素质大为提高。第三,因地制宜调整学校布局,挖掘师资潜 力。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对全县布局不合理的校点进行适当调整和撤并,对教师实行余 缺互补和校际交流, 鼓励县直学校教师到乡(镇)学校挂职任教, 教师调配倾斜薄弱学校, 有效地控制师资浪费,挖掘师资潜力。 加大执法力度, (七)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治教 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为了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全县长期坚持宣传贯 彻落实“一纲五法二条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 、 、 《教师法》 职业教育法》 末成年人保护法》 贵省教师条例》 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 《 、 《 、 《 、 《 ) 努力营造学法、讲法、执法的良好氛围。在全县基础教育过程中,依法保护适龄儿童权 利,严格执行《入学通知书》制度,确保适龄儿童进入校园,尽力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同时,协调公安,工商、文化、卫生等部门制定维护学校及其周边治安秩序工作方案; 发布公告,组织联合工作组,治理整顿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及时查处破坏学校财产、 殴打学校师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组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 题的谈话》 ,在广大教职员工中开展师德师风大讨沦活动。1999 年,教育和广播电视部 门共同组织了全县教职工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和师德师风演讲比赛。 通过这些工作的 开展,使全县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良好风尚基本形成。 二、 “普六”成果 2000 年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4 日,贵州省政府委托毕节地区行署组织普及初等义务 教育验收团,从威宁县 35 个乡(镇)中抽取上等乡(镇)3 个,中等乡(镇)4 个,下 等乡(镇)2 个共 9 个乡(镇) 。对其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
30
质量、资料管理、执法要求等进行全面巡查,对 25 个乡(镇)的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工 作作一般性、单项性巡视检查。验收团按照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黔教督发(1998)295 号文件规定的条件和标准进行检查后, 认定威宁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基本达 到文件规定的验收标准,验收合格,为全省“普六”工作划上圆满的句号。威宁县的普 及义务教育能在 2000 年实现验收,与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关心、海内外同胞的无私援助 及兄弟县(市)的帮助和支持分不开,是全县广大干部、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普及程度 2000 年全县有适龄儿童 146555 人,已入学 142309 人,适龄儿童入学率 97.41%, 其中适龄女童 70420 人,已入学 67905 人,入学率 78%,少数民族适龄儿童 35397 人, 已入学 34322 人, 入学率 96.96%, 残疾儿童 540 人, 乡(镇)所在地残疾儿童入学率 72.73%, 上学年在校小学生 143366 人,辍学 2414 人,辍学率 1.69%,小学毕业生毕业率 90%。 2000 年 15 周岁人口 18583 人,丧失学习能力 57 人,受完初等教育 15197 人(其中五个 乡镇的十个村为 “普四” 村)。 完成率 82.03%,15 周岁文盲 303 人, 周岁文盲率 1.63%。 15 全县非文盲率 95%。 (二)师资水平 2000 年有小学专任教师 3811 人, 达任职要求的 3610 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94.72%; 专任教师中学历合格人数为 3495 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 175 人,中师(中专)学历 2468 人, 取得专业合格证书 577 人, 1986 年底以前任教满 20 年现已评聘职务的 275 人,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 91.7%; 全县 1990 年起补充的新教师 1035 人, 学历合格率为 100%; 全县有完全小学正副校长 299 人,接受岗位培训 299 人,受训合格率为 100%,全部持证 上岗。 (三)办学条件 全县有完全小学 288 所,初级小学 140 所,教学点 224 个,学校布局基本合理,能 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教学点、初小与完小的衔接能保证学生受完规定年限的初等 义务教育。全县有小学校舍面积 337377.88 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 2.03 平方米;全县 小学校舍危房面积 1425.5 平方米,危房率已降到 0.42%;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达 到普通教室每班一个,固定使用,教室地面平整,门窗玻璃完好,学生人人有课桌凳, 班班有黑板和讲桌,校校有卫生的男女厕所,有合符卫生要求的饮水设施。学校有自然 实施室(仪器保管室)、图书阅览室、教师办公室。配备了数学、自然教学实验仪器和 必备的音、体、美器材,能满足教学所需。全县有图书 292533 册,乡(镇)以上中心 小学生均图书 5 册,乡(镇)以上中心完小均有校门、围墙、校牌、升旗台、旗杆、固 定墙报或宣传栏,有篮球场、有 60-100 米跑道。校园环境做到绿化、净化,校园内无 摆摊设点现象。县城完小和“义教工程”项目校均按《小学数学、自然教学仪器目录》 二类以上标准配备了教学仪器,并有必备的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电教等器材,生 均图书已达 5 册以上。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已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黑板、学生 人人有课桌凳,校校有厕所。有数学、自然组织教具箱,教师教学有必备的资料。 (四)教育经费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基本做到“三个增长”。1997-1999 年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数 分别为 3120.1 万元、 3592.3 万元、 40503 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比例为 28%、 15%、 12.8%。 1997-1999 年生均教育事业费分为 139 元、159 元、200 元公用经费分别为 11 元、9 元、
31
14 元。 在教育支出总额中做到了财政拨款为主。1997-1999 年教育支出总额中财政拨款数 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76.3%、84.16%、76.29%。教师工资已按《贵州省中小学教师条例》 之规定,由县财政统一拨给县教育局发放,已做到能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 在城乡基本能按省、地有关规定征收城市和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其他教育税费,并能 按“乡收、县管、乡用”的原则,做到专款专用,合理使用,不充抵预算内教育经费, 能坚持开展集资办学、捐资助学和勤工俭学。1997-1999 年,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额分 别为 145.3 万元、357.2 万元、670 万元;1997-1999 年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额分别为 59.1 万元、61.9 万元、104 万元;1997-1999 年集资捐资办学经费分别为 550 万元、46 万元、210 万元。 (五)教育质量 全县教育教学工作能严格按照国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无 随意增减课时现象。小学毕业年级毕业率 1997-1999 年均达 90%以上。非毕业班语、数 双科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县均取消了留级制度,基本上无留级生和补习生。 (六)执法要求 全县实行政府“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县、乡(镇)均制定了教育发展规划 和计划。县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执行《义务教育法》的职责明确、目标具体、各司 其职、各尽其能,自觉履行所规定的法律责任。《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 法》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依法严肃查处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依法保证教师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县乡(镇)均建立了表彰奖励制度,对作出显著 成绩的教师、教育工作者、重教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资料管理 全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有关资料齐全、数据清楚,表、卡、册、簿滚动使用好。 自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威宁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视 以乡(镇)推进此项工作。尤其在最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工作建立并调整充实县“普六”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普六”工作的组织领导; 按“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落实了各级政府行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普 六”工作的计划、规划、规定,并以县委、政府文件形式发布,有效地指导了“普六” 工作的推进;制定并采取了有力的“双线承包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督导 检查调度制”、“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四制”措施,对“普六”工作进行管理和激励; 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开展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党、全民办教育的氛围,形成了“人 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社会舆论导向;在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前提下,多 方筹措教育经费,尽力改善办学条件;千方百计充实师资队伍,狠抓教师继续教育;加 强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工效挂钩机制;教育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涉 教部门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形成强大合力;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治教 等。 经过 5 天的紧张工作,毕节地区行署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验收团作出结论:“通过几 年的奋力拼搏,终于在威宁这样一个地域大县、人口大县、贫困大县、民族自治县实现 了“普六”验收合格达标。经检查、验收,威宁县申报数据与检查、验收数据基本一致, 各项指标均达到黔教督发(1998)295 号文件规定的标准。为此,验收团认定威宁县普
32
及初等义务教育验收合格。验收后希望威宁县再接再厉,不断巩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成 果,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步伐,按规划要求 2005 年如期实现‘普九’目标”。
第三节 初中教育
一、发展概况 1989 年,全县有初中班 214 个(含戴帽点) ,在校学生 10544 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初中招生 3057 人。1991 年,全县招收初中新生 61 个班,平均班额 55 人,共计 3355 人; 威宁民族中学初中部首招一个民族班,获得群众好评。1993 年 9 月,教育部门分三期 到黑石、中水、龙街、城关四个片区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新教材、新大纲培训,培 训上岗教师 302 人。针对全县乡(镇)初中英语教师紧缺的现状,10 月份办了一期一年 制卫电师专英语进修班,这个班的开办对全面提高全县的英语教学质量产生深远的影 响。 1995 年 12 月,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为深化全县教育改 革,提高教学质量,在 1993 年实践的基础上,实行公平招生,分类评比奖惩规定:一、 威中初中部仍招尖子班和民族班各一个,交叉编班实行竞争评比。威中、二中、三中各 招两个中段班,二中、三中各招两个加强班,每学期分重点班、中段班、加强班三类评 比奖惩。二、中段班奖前 3 名,加强班奖前 3 名,第一、二、三名分别按 200 元、160 元、120 元发给奖金和奖证。新的政策对三所学校的教学面貌大有改观,形成了一个明 攀暗比,你追我赶的喜人局面。进入 1996 年,县直三所中学初一招生继续执行分类录 取制度,引入平等竞争机制,制定奖惩,分类评比,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使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和校风校纪有了明显改观。通过总结实践,根据教师的德、能、 勤、绩严格考核,实行聘任制,优化组合,工效挂钩。为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出台并 执行了《关于用活津贴实行工效挂钩提高教育质量的试行规定》 。当年,有独立初中 18 所,戴帽初中 19 所,初中在校生 13704 人,完成初中招生 5008 人。 1998 到 1999 年初中教育大力推进“目标教学”“多媒体综合运用教学”进行素质 、 教育的探索与尝试,先后成立了 21 个目标教学教改实验班,举办 4 次教改实验培训。 这个时期由于《课程计划》及新教材的培训对搞好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省教委转发 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及新 教材培训的通知》 。1998 年至 2004 年,教育局组织实施国家义务教育工程项目,新建农 村初级中学 26 所,农村初中迅速发展。 2000 年,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意见》 ,教育局制定了《威宁县中小学“三制管理”试行方案》在金钟中学等十所农村 中学率先实施“三制管理”改革。为全县学校实行“三制管理”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 这一年,有 22 个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办事处达到“普九” ;本年,有中学 29 所,在校 学生 18778 人,初中专任教师 966 名。2001 年,确定了牛棚中学等十所中学为“三制管 理”试点校,并定期派人指导工作。9 月,全县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统一按规定核 实编制,实行全员聘任上岗,中学 50 所(含小学附设初中) ,参聘人员 1447 人,落聘 71 人, 落聘人员安排到缺编学校工作的 67 人。 此项制度的落实让不少教师有了危机感,
33
端正了工作态度,增强了责任心。2002 年 9 月威宁四中建成招生。次年,普通初级中学 达 46 所,职业初中 2 所,在校生升至 48843 人,初中在校生比上年增加 18336 人,入 学率达到 76.65%,比上年增加 20 个百分点,年辍学率控制在 4.7%以内。12 月,经毕节 地区行署组团验收,全县草海镇等 16 个乡(镇)“普九”核心指标基本达标,取得了 , 阶段性成果。 2006 年 10 月至 11 月,地区行署和省政府分别组团对全县“两基”进行复查评估和 检查验收,认为威宁县“两基”工作已达到规定的验收标准, “两基”验收基本合格, 同意向国务院上报审批。这年,普通初中 57 所,职业初中 2 所,在校生 60769 人,入 学率为 97.4%,完成初中招生 23693 人。同年,中共威宁县委、县人民政府为石门民族 学校建校筹备 60 周年庆祝活动。 2008 年,初中在校生 65038 人,初中专任教师 2855 名,初中师生比达 1:22.78。 根据毕节地区教育局、财政局相关文件,2009 年,县教育局制定了《威宁县农村义务教 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 ,对 16204 名初中家庭困难 寄宿生补助 1215.3 万元。 从 2001 年到 2010 年,初中学生每年约以 1 万递增到 8 万多名。2010 年,初级中学 61 所,在校生 81490 人,专任教师 3659 名,校舍面积 325960 平方米,生均 4 平方米, 图书 1536872 册,生均 18.0 册,仪器 69 套。 二、初中升学情况 90 年代初及中后期,威宁县初中的升学主要是竞争中师、中专的录取率,尤其是这 一时期中师的录取人数一些学校较为可观。到了 90 年代后期,大部分初中毕业生开始 大量报考高中,特别是知名高中,也有不少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被周边县(市)的名牌高 中录取。 1989 年,全县初中生取入中专 48 人,取入中师 112 人,取入大中专的 290 人,比 上年多取录 58 人。当时,部分初中毕业生补习多年就为考中师(中师就是“跳农门” 、 “铁饭碗”。为此,1990 年地区招委对中师招生作了新规定:凡往届生不得报考中师。 ) 根据该规定,县教育部门对全县 14 个区报考中师类的 2127 名考生进行逐一资格审查。 本年初中取入中专 55 人,取中师 101 人(其中民办教师考入中师 6 人) 。1992 年,初中 毕业应(往)届毕业生有 3770 人,报考中专的有 1412 人,报考中师的有 1854 人,单 报高中的仅 504 人。录取了 84 名中师(民办教师录取 16 人) 。此外,农牧中专录取 27 人、林业中专 8 人、毕节卫校民族医士班 10 人、民族幼儿医士班 5 人、乡村医士班 5 人、贵州民族学院初中中专部 6 人、黔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 27 人。 1995 年,全县中学初中生参加统考或单独招考,共录取中师和各类中专院校 408 人,创县内初中录取历史最好成绩。初中报名参加考试的有 3458 人,共录取中师中专 204 人,其中中师 177 人(普师 131 人,定点生 8 人,民办教师 26 人,双语 12 人)中 专 27 人。1996 年,初中共录取中专 43 人,中师 194 人。1997 年,初中参加会考 3628 人,录取各类中专 40 人,中师 244 人。1998 年,部分中专继续实行单独招生,威宁县共 录取 156 人。在这一度时期,全县许多学校狠抓中师、中专的录取,较为突出的学校有 哲觉中学、中水中学、观风海中学等。 进入2000年,全县初中毕业考入中师、中专的仍然不少,但希望学生上高中进大学
34
已是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愿望。200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2002-2005年扩大普通 高中招生规模,加快普通高中发展的通知》 ,至此,升入高中就读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 可,初中生大部分取入高中就读。到2003年威宁的高中教育出现良好势头,尤其是威宁 民族中学出台了各种强有力措施, 得到了快速发展, 对初中毕业考生颇具吸引力。 到2005 年威宁的三中、四中同时招收高中生,加上威宁民族中学、二中,中水中学、黑石中学、 小海中学的高中部,全县共7所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的学生大量涌向高中, 部分初中学校也开始根据学生取录高中情况与老师绩效奖励挂钩。 2007年全县高一计划 招生3440人,按130%划定最低控制线为308分,共4469人,其中有615人因不服从调剂未 被录取,实际全县共录取初中毕业生3854人。到2010年初中取入本县高中的已达7100多 人。 三、学制和课程设置 1989年来,威宁县的初中一直实行三年学制, 到了2000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中称 为七、八、九年级。 根据省教委《关于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工作的通知》 , 从 1989 年秋季开始,中学各年级均使用省编改革实验教材,中专、中师招生考试按新 教材命题。在 9 月份举办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培训中,内容涉及初一至高三各年级思 想政治课实验教材和形势教育。同年,为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学习宣传有关方 针、政策,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了中学生时事政策教育,在初三年级政治考试中 加入时事政治内容。 1992年8月,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 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国家教委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 》 计划(试行) 》和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从1993年起,初级中学课程开设:思 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劳 动技术等13科。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部分,主要由国家统一安排,也有一部 分由地方安排。学科课程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在各年级,因地制宜地渗透职业技术教 育;以分科课为主,适当设置综合课;以必修课为主,初中阶段适当设置选修课;以按 学年、学期安排课为主,适当设置课时较少的短期课。国家安排课程中,设置的活动课 包括:晨会(夕会) 、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 活动等。地方安排课程由本省的教育厅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威宁县初中课程 设置遵照执行。 1995年春季,全县开始执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后调整全日制中小学课程(教学) 计划的意见》 ,上级要求是:初中各年级学科教学每周最高时数为29课时,周活动总量 在33课时以下。但威宁县各初中在学科课时和周活动总量上一般都超过了上级规定。 2002 年以来,全县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 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以及综合 实践活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加强了写字教学。同年,教育局印 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时事课教学的通知》 ;地区教育局为使中考和高考逐步接轨, 下发 《关于从 2003 年起全区中考加试地理、 生物综合学科及英语学科加试听力的通知》 。 从 2003 年起中考学科为: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加试听力) 、综合学
35
科(包括历史、地理、生物) 。各学科总分比例:政、语、数、物、化、英各 100 分, 英语笔试 90%、听力 10%。综合学科 100 分,其中历史 40%,地理 30%,生物 30%。 附:2010年威宁四中初中部课程开设情况 课程 节数 年级 初一年级 初二年级 初三年级 语 数 英 物 化 文 学 语 理 学 7 7 6 7 7 7 7 7 6 0 3 4 0 0 4 政 治 2 2 3 历 地 生 史 理 物 2 2 3 2 2 0 2 2 0 养 音 体 美 计 成 算 乐 育 术 机 教 育 1 1 1 2 2 1 1 0 0 1 1 1 1 1 0 心 理 健 康 1 0 1 劳 合 技 计 1 1 1 37 38 38
三表— 三表—(1) 威宁县 1989—2010 年初中发展情况一览表 年度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校(班)数 214(班) 190(班) 17(校) 213(班) 262(班) 34(校) 34(校) 36(校) 48(校) 29(校) 29(校) 学生数 10544 10663 11558 12147 12419 12932 12743 12609 13015 14709 15576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校(班)数 29(校) 41(校) 40(校) 48(校) 48(校) 63(校) 59(校) 51(校) 72(校) 72(校) 61(校) 学生数 17418 21378 30507 38633 42848 53994 60765 63137 65038 72424 81490
注:初中含独立初中、戴帽初中、职业初中、民营初中和完中初中部。
36
2010 年全县初中学校情况一览表
县直中学初中部: (4 县直中学初中部: 4 校) (
元木村 东风中学 1997.8 创办 校址 校名 时间 民享路 渔市路 二中 三中 1971 1977 2002 1984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师总数 (负责人) 猴场镇: (1 猴场镇: 1 校) ( 35 19 16 4 2330 1404 1545 192 115 70 64 31 卯申刚 街上村 猴场中学 1970.9 25 肖 宁 龙场镇: ( 龙场镇: 校) 建设西路 四中 威宣路 职中 宁选应 龙丰村 龙场中学 范光留 龙丰村 龙场二中 草海镇: (7 草海镇: 7 校) ( 新发乡: (2 新发乡: 2 校) ( 创办 校址 校名 时间 燎原村 九三中学 1989.9 白马村 白马中学 1993.9 中海村 保家中学 1982.9 东山村 东山中学 2003.9 赵山村 赵山中学 2003.9 新河村 新河中学 2003.9 燕山村 旭光中学 2005.8 么站镇: (1 么站镇: 1 校) ( 哲觉村 哲觉二中 1998.09 19 么站村 么站中学 金斗乡: 2 校) 金斗乡: (2 ( 吊水村 麻乍中学 金斗村 金斗中学 1995 年 黑泥村 金斗二中 2003 年 金钟镇: (1 金钟镇: 1 校) ( 金钟村 岔河中学 金钟村 金钟中学 炉山镇: (2 炉山镇: 2 校) ( 海拉乡: (1 海拉乡: 1 校) ( 茶园村 炉山中学 2002 年 结里村 炉山二中 2006 年 二塘镇: (1 二塘镇: 1 校) ( 海丰村 观风海中学 1973.9 新合村 二塘中学 东风镇: (2 东风镇: 2 校) ( 37 1958 20 1306 70 张忠发 七舍村 七舍初中部 2004.9 7 487 21 马贤鹏 24 1486 67 马三学 29 23 1719 1543 78 66 张 文 海明村 海拉中学 1970.09 17 刘代义 观风海镇: (2 观风海镇: 2 校) ( 1222 71 张高全 1958 39 2937 121 王道光 岔河村 岔河二中 2010.9 6 214 22 高 鹏 1997.9 20 1405 74 辛桥林 13 11 909 640 47 32 王崇银 箐岩村 麻乍二中 陈昌能 岔河乡: (2 岔河乡: 2 校) ( 2008 9 492 26 马永军 1999 24 1397 65 王维东 1976 31 2429 95 孔令今 麻乍乡 (2 麻乍乡: 2 校) ( 1304 56 朱树法 负责人) 班数 学生数 师总数 (负责人) 14 16 17 10 5 11 5 1008 1059 1014 681 283 680 239 41 47 46 30 12 30 17 罗德贵 祖大俊 王 昕 学校规模 专任教 校长 联合村 新发中学 1992 年 中寨村 新发二中 2000 年 黑石头镇: (3 黑石头镇: 3 校) ( 黑石村 黑石中学 1958 年 黑石村 黑石二中 2002 年 黑石村 黑石三中 2008 年 哲觉镇: (2 哲觉镇: 2 校) ( 哲觉村 哲觉中学 1985.09 21 1629 70 卢 柳 34 36 14 2292 2141 913 98 87 44 禄绍宗 李德成 唐应华 21 12 1666 732 79 45 廖永会 李仕山 2005 23 1454 74 韦瑞平 1969 22 1421 79 罗勇 1454 68 耿继福 学校规模 专任教 校长 拱桥村 东风二中 2009.8 13 808 38 龙德奎 22 1598 74 管彦宣
吕吉周 张海明 孔德宽 马敏文
哈喇河乡: (2 哈喇河乡: 2 校) ( 马脖村 哈喇河中学 1970.09 15 牛街村 牛街中学 2006.09 秀水乡: (1 秀水乡: 1 校) ( 5 985 294 45 18 马永介 王永芳
雪山镇: (2 雪山镇: 2 校) ( 雪山村 雪山中学 灼乐多小 红旗村 学(附中) 196 5 238 15 卢春雷 1982 23 1476 82 王 鹏
兔街乡: (1 兔街乡: 1 校) ( 朝阳村 秀水中学 秀水一小 30 牛棚镇: (1 牛棚镇: 1 校) ( 羊街镇: 1 校) 羊街镇: (1 ( 三河村 牛棚中学 1997.08 28 迤那镇: (1 迤那镇: 1 校) ( 小海镇: (2 小海镇: 2 校) ( 五星村 迤那中学 1958 年 玉龙乡: (1 玉龙乡: 1 校) ( 小海村 小海二中 2003·10 31 沙田村 玉龙乡 1975 20 1514 74 禄 俊 双龙乡: (1 双龙乡: 1 校) ( 斗古乡: (1 斗古乡: 1 校) ( 大地村 双龙中学 三营村 斗古中学 1978 年 中水镇: (3 中水镇: 3 校) ( 盐仓村 盐仓中学 花桥村 中水中学 1978 年 新光村 中水二中 2003 年 黑土河乡: (2 黑土河乡: 2 校) ( 黑土河 黑土河中学 1969 年 石门乡: (2 石门乡: 2 校) ( 荣合村 石门民族学校 1943 年 高潮村 高潮学校 2003 年 龙街镇: (2 龙街镇: 2 校) ( 杨家组 龙街中学 中心街边 龙街职中 云贵乡: (1 云贵乡: 1 校) ( 群丰村 云贵中学 1993 13 648 36 龙德兴 1958. 1991. 12 28 695 2033 21 98 安龙昌 安万林 9 3 482 145 34 12 陈 杰 15 892 55 罗明松 50 23 3274 1759 159 84 冶少宽 板底乡: (1 板底乡: 1 校) ( 马贤梭 板底村 板底中学 1970 18 904 45 罗晓芬 1959 24 1448 63 赵庆伦 17 1055 52 徐杰 盐仓镇: (1 盐仓镇: 1 校) ( 1994 20 1169 65 李玉明 2068 90 程宗良 22 1688 90 马武举 小海村 小海中学 1958·09 38 2200 121 施绍良 1829 94 袁仁贵 羊街村 羊街中学 1958 59 3979 166 成忠朝 1862 82 马永赛 贺家屋基 兔街中学 1999 22 1378 60 张泽华
孙国源
大街乡: (1 大街乡: 1 校) ( 大街村 大街中学 1958 年 16 974 46 张泽军
38
附录: 附录:
么站中学简介
么站中学创办于 1958 年,原为么站小学附设初中部,于 1977 年改为么站中学,1998 年 9 月么 站中、小学分开办学。学校于次年 9 月从么站小学搬迁到现在的校址(距镇人民政府驻地南约 500 米处) ,离县城 25 公里。校园占地 40 余亩。 2004年前,么站中学仅有一栋教学楼(1062平方米)和一个临时厕所。2005年,学校兴建教学 大楼两栋(2862平方米) ,学生宿舍一栋(1967平方米) ,学生食堂一栋(338平方米) 。2009年学校 新修第三教学楼(2789平方米) 。目前,学校有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图书 阅览室等,有图书32500余册,生均图书15册;有篮球场两个。学校环境幽美、宁静怡人。截止2010 年,学校除了师生义务投工投劳建设校园外,还投入50多万元对学校进行绿化、美化、硬化,学校 办学条件日趋完善。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 “以人为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办学宗旨是: “培养身体健康、人格健 全的人,培养基础牢靠能力较强的人,培养合乎时代要求具有创新意识的人” 。现有教学班26个,在 校生2050人;有教职工82人,大专以上学历者82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学校 1989 年以来历任校长是:蔡昌伦、余 健、王 丹、封陆军、孔令今。
哲觉中学简介
哲觉中学前身为哲觉小学,始建于 1927 年。1965 年开办初中班,1985 年正式命名为哲觉中学。 现校园总占地面积为 26668 平方米, 建筑面积 7000 余平方米, 其中女生宿舍 1500 平方米, 54 间, 共 可供 600 人住宿;男生宿舍 1420 平方米,共 42 间,可供 600 人住宿,标准食堂一个,可供 300 左 右人同时就餐。现有教职工 64 名,本科学历 24 人,专科学历 37 人,工人 1 人,现有 21 个教学班 1549 人。 八十年代末,学校明确提出学校领导必须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全校师生的管理思想,并在全 县率先提出了“团结、和谐、求实、进取”的校风和“教学、教研、文化人格”的教风。倡导以人 为本,实施科研兴校,走出一条以研兴师,以研促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特色之路。学校于 1991 年创办校园刊物《黑土地》,刊载师生作品二百余篇,其中不少作品被省、地、县报刊选登, 为实施科研兴校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树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素质教育为准绳,以养成教育为目标。跨入新世纪后学校以创新管理为思路,以教研教改为主线, 以带动促成为途径,以争创农村一流中学为目标。 学校先后担任校长的有:毛祥忠、王彩云(副校长 主持工作)、朱树全 、许如虎、解定生、卢 柳 。
羊街中学简介
羊街中学距离县城 31 公里, 创建于 1955 年,迄今已有 55 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占地 24600 平方 米,建筑面积 7960 平方米,有教职工 110 名,34 个教学班,在校生 2627 人。 近 20 年来,投入办学资金约 327 万元,现有教学楼两幢,综合楼一幢,男、女生寝室各一幢, 教师宿舍一幢;学生食堂一幢,建有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各 1 个,微机室 2 个,多功能室 2 个, 图书室 1 个,有图书 5 万余册;安装了校园路灯和校园监控,学校设施完善,教学环境优美。 学校以“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质量为魂”为办学理 念,发扬“敢为人先,力求更好”的办学精神,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了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教学 秩序井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的全县教育督导评估中,评为乡镇中学先进学校,2006年11 月被省教育厅表彰为的现代远程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至2009年中考成绩一年一个台阶,连续四年 名列全县前茅;2008年12月作为全地区唯一的一所农村中学,参加了全省的校园文化经验交流会; 2009年2月评为县三星级文明示范学校;2009年被地区表彰为先进集体。2010年,组队参加威宁县第 四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荣获“乙组团体二等奖” ;荣获威宁县教育局“中小学目标管理一等奖” ;
39
接受贵州省人民政府“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时,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校” 。 1989年以来的校长有:刘荣刚 、李国保 、成忠朝。
保家中学简介
保家中学位于草海镇西北的中海村山头一组, 为省办县管企业——保家糖厂直属职工子弟学 校,后来与草海镇保家小学融合为一体。1982 年始办初中班,是一所小学戴帽初中的农村复合型学 校,一度濒临困境,乘国家“普九”东风,学校逐年焕发生机。 2006 年修建一幢 4 层 16 个教室的义教工程项目教学楼。2007 年 3 月,县教育局决定将戴帽初 中从保家学校分离,组建独立的草海镇保家中学。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师 26 人,学生 486 人,8 个教学班,开办之初困难重重。2008 年春季以来,学校投入资金 40 万元改善学校环境和设施。学 校现占地面积 765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32 平方米,有远教 IPII 设备一套,2006 年配备理化生、音 体美教学实验仪器一套,图书 11662 册。2009 年在校生 958 人,教学班 16 个,专任教师 43 人,本 科以上学历 32 人,占 70%以上。其中“特岗”教师共 35 人,占 80%以上。 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重视各种课外文艺活动的开展,自编自演的节目《七月火把节》 获2009年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县级二等奖、地区三等奖、省级三等奖。创办了校刊《征帆》,谱写了 《保家中学教师之歌》 搭建了校园教育信息平台。 , 教育部领导到学校检查时曾给予充分肯定。 2010 年,是保家中学规范办学行为及制度建设年,草拟《保家中学教师誓词》、《保家中学学生誓词》; 制定了《保家中学建设与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年)》。200人毕业生参加考试,升学就业率80% 以上;开展了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 学校秉承“爱校如家、校兴我荣”的信念,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的办学理念,为 达到“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共处”的培养目标而奋斗。2007年分校后,学校校长 王昕。
第四节 “普九”攻坚
一、推进“普九” “普九”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两基”之一, “普九”涉及面极广、工作量 巨大,是实现“两基”的关键。作为一个民族聚居的人口大县,地域广阔,经济贫困, 教育基础薄弱,要在 2005 年实现“普九”目标(根据威宁实际推迟到 2006 年) ,困难 大,时间紧,任务重。为此,县委、政府深入调查充分论证。2002 年,出台了《中共威 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五”期间“普九”攻坚的决定》和《威宁县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分年度推进计划》 ,确立了以乡推进“普九”的方略,号召全县人民立足现实, 排难而进,挖掘潜力,争取外援,采取有力的措施,强力推进“普九”工作的开展。明 确提出了“普九”工作的重点和措施:即:“坚持一个中心,搞好‘两线’承包,实行 三方监督,强化四项制度,落实五项措施”。一个中心指以提高全民素质为中心:“两 线”承包指党政系统一条线,教育系统一条线,两线分工协作,明确责任,各司其职; 三方监督指人大、政协的职能监督,政府的行政监督,教育部门的系统监督;四项制度 指:包保责任制,即各级各部门、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分片负责、“一对一”包保乡(镇) “普九”工作。目标责任制,即按照规划,明确目标,签定责任书。督检调度制,即全 面监控,严格督检,及时调度,逐年达标。考核奖惩制,即根据目标责任,经常巡回督 检,制定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五项措施具体指的是“五个八项措施”。第一是采 取财政拨款、贴息贷款 、扶贫倾斜、筹物集资、社会抚养列支、引进外援、争取支持
40
等八项措施解决“普九”资金。第二是采取安置师范生,选用非师范生,延长骨干教师 退休年龄,续聘代课教师,部门调整,控制外流等八项措施解决师资。第三是采取清理 挤占教室、利用空房、租用民房、合并班级、贷款建设、引资垫资修建、提前启动工程 项目等八项措施解决教学用房。第四是通过小学毕业生全部录入初中阶段就读,动员往 届小学毕业生到初中就读,动员适龄初中辍学生返校就读,通知外出打工的符合条件的 学生返校读书、动员小学辍学超龄生就读初中、动员小学辍学生返校等八项措施提高入 学率;第五是采取学校包、政府帮、提高教学质量、对口联系、引进外援扶教、依法治 教、乡规民约督教、扫盲补教等八项措施降低辍学率。 二、全面攻坚(2001-2006 年) 威宁县要在 2006 年实现“普九”目标,面临的困难和发展、挑战与机遇交织并存, 但百万各族人民在国家、省、地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横亘 在前的“普九”堡垒,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掀起了攻坚的热潮。 围绕目标,强化措施,保证“普九” (一) 围绕目标,强化措施,保证“普九”各项指标逐年上升 提高普及程度, 降低青壮年文盲率, 培养补充师资, 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是实现 “普 九”达标的重点和难点。全县各级各部门围绕各自的目标任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保证“普九”各项指标任务顺利完成。 建立政府和学校“双向控辍保学”责任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控辍保学” 长效机制,将“控辍保学”责任落实到教育行政干部、落实到学校教师身上,层层签订 “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将“控辍保学”责任落实到校长、班主任和教师头上,对工 作不到位,导致在校生辍学的,从严追究责任。实行在校学生周报告制度,加大监控力 度,加强督促检查,坚决制止在校生流失,确保普及程度达标。及时摸清底数,掌握好 校外适龄生分布情况及去向, 制定措施, 落实责任, 认真组织动员校外适龄生入校就读。 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做好扶贫控辍工作,通过省内外希望工程、 “1+1”助学、春蕾 计划,县内“4321”帮扶等活动共捐资 650 万元,扶助贫困中小学生 45800 人次。认真 落实补偿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合理安排时间,提高 15 周岁和 17 周岁人 口完成率。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治教,加强教育法制宣传,广泛宣传动员。各乡镇 采取措施,坚决堵住不足龄生入学,挤占有限的义务教育资源,有效控制小学在校生规 模。同时对不能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入学权利的家长或监护人、拒不参加补偿教育的对象 以及违反《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依法予 、 、 以查处,做到“该入学的一个不少,已入学的一个不走,该补偿的一个不缺” ,确保普 及程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校管理。2001 年以来,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中小学教师 参加新课程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计算机培训、教师业务技能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 育培训、新教材大练兵等 20000 余人次,动员中小学教师在职、脱产学历培训 4560 人 次。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岗位、提高培训 760 人次,到省内外挂职锻炼 75 人次,学校 管理能力培训 1200 人次。全县共补充县招和特岗教师 7852 名进行了系列培训,同时培 训中小学校长 800 余人次,使全县的师资队伍,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为了做好教师队伍特别是特岗教师稳定工作,成立“特岗教师”管理办公室,统筹管理 全县“特岗教师”的录聘、培训安置工作,使其教师爱岗敬业,为农村中小学注入生机、
41
活力。 加强业务指导,完善资料建设。县乡(镇) “普九”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全县“普 九”工作方案,制定了各项工作的措施、日程、制度、流程,建立健全“普九”日常工 作资料。县教育局加强对县乡(镇) “普九”业务人员、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和指导,使 其熟悉“普九”业务,准确填报和规范整理“普九”资料,做到各类表、卡、册、簿一 看就懂,一查就实,一核就准。 落实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经费, (二) 落实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管好、用好中央、省、地安排的教育经费的同时,县财政对教育的经常性投入逐年 上升,2003 年到 2005 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增加了 4100 万元,在教育总支出中发挥了主 渠道作用。 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第 73 号令——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 3127 万元的 50%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控制办公经费支出,集中一切财力、物 力保证“普九”攻坚经费的需要。贷款 4500 万元投入“普九”攻坚,弥补经费不足。 动员县直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方筹措资金,办好事、实事。加强对口帮扶联系, 得到北京、上海、台湾、香港、澳门、深圳、贵阳等地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对全县“普 九”的慷慨捐助,从 1996 年至 2008 年共收到 238 人次 3945.1 万元捐助,为威宁的“普 九”攻坚作出了重大贡献。 宣传、动员,形成全社会攻坚“普九” (三) 宣传、动员,形成全社会攻坚“普九”的良好氛围 县委、政府广泛宣传,全民动员,使全社会都参与到“普九”攻坚工作中来。各级 各部门在县“普九”攻坚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结合自身工作性质,充分利用各种宣 传资源,多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形式多样的演出和比赛等活 动,利用会议、赶集、节假日庆典等有利时机,深入全县广大农村、城镇街道社区开展 宣传工作。各乡镇充分发动全体干部职工和教师进村入户进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使 其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普六”验收的基础上,为实现“普九”阶段性目标, (四)威宁县在 2000 年“普六”验收的基础上,为实现“普九”阶段性目标,六 年来主要工作如下: 年来主要工作如下: 2001 年,为巩固“普六”成果,推进“普九”进程,各站(校)进一步做好巩固和 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 十五周岁人口完成率和毕业率等工作, 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辍学率。 35 个乡 (镇) 中小学辍学率明显降低。 完成了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合理调配师资; 并完成了“十五”期间“普九”分乡(镇)规划。为保证“普九”年度目标的实现,筹 备召开了全县“两基”工作会议。会上,县政府、教育局分别与乡(镇)政府、教辅站 签定了“普九”目标责任书,并在 9 月底完成了全县“普九”业务的培训工作,对计划 在本年实现“普九”目标的中水等三个镇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筹措资金,弥补差距,保 证年度目标的顺利实现。 2002 年,为实现县委、县人民政府于三月份出台的《关于“十五”期间实施“两基” 攻坚的决定》 ,召开了全县基础教育暨分乡(镇)推进“两基”工作会议,签定了“双 线”目标责任书。组成“普九”督查组指导各乡(镇) “普九”工作,动员广大校外适 龄生入校就读。多方筹资,投入“普九”经费 950 余万元,用于“普九”硬软件建设。 11 月,经毕节地区行署组团验收,全县中水、黑石等八个乡(镇) “普九”普及程度基 本达标。 2003 年,按照全县分乡(镇)推进“普九”计划,本年威宁县规划实现草海等 16
42
个乡(镇)的“普九”目标。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于四月份召开“两基”工作会议, 签定“双线”目标责任书。下发了《威宁县 2003 年“两基”工作安排意见》和《关于 进一步贯彻落实“两基”工作措施和实行责任追究的通知》 ,调整充实后的县“两基” 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调度会议,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同时组成“普九”督检组指导 各乡(镇) “普九”工作。经全县上下齐心努力,小学在校生比上年增加 10981 人,适 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6.3%,辍学率控制在 1.38%;初中阶段在校生比上年增加 18336 人, 入学率达到 76.65%,比上年增加 20 个百分点,年辍学率控制在 4.7%以内。12 月 10 日 至 14 日,经毕节地区行署组团验收,全县草海等 16 个乡(镇) “普九”核心指标基本 达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04 年,威宁县对尚未达标的 11 个乡(镇)进行全面的弥补和提高。县“两基” 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普九”督检组指导各乡(镇) “普九”工作。通过多方努力,小 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6.7%,辍学率控制在 1.02%;初中阶段入学比上年增加 18 个百 分点,年辍学率控制在 2.34%以内,15 周岁完成率 87.8%,17 周岁完成率 77.7%。12 月 13 日至 18 日,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及“两基”办公室组成检查验收组,对秀水等 6 个乡(镇)进行初验,并将检查结果上报行署,接受地区检查验收。 2005 年,顺利完成省、地下达的“普九”攻坚年度目标,在县“两基”攻坚领导小 组的领导下,全县上下调动一切力量,按照年初印发的《中共威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关 于二 00 五、二 00 六年“两基”攻坚的决定》精神,狠抓普及程度,加大硬软件建设力 度, “普九” 推进 工作。 至年底,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8.28%, 辍学率控制在 1.12%; 初中阶段在校生 54351 人,入学率达到 85.76%,比上年增加 12 个百分点,年辍学率控 制在 1.78%以内,15 周岁完成率 94.6%,17 周岁完成率 75.69%。10 月至 11 月,地区行 署及省“两基”阶段性评估考核团分别对威宁“普九”攻坚阶段性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 考核,认为威宁“普九”工作已达到省下达的年度指标要求,顺利完成阶段目标任务。 2006 年,全县上下通力合作,按照黔教督发(1998)295 号文件规定的“普九”标 准,进行弥补、巩固和提高,迎接全面验收。 三、2006年“普九”攻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普及程度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全县7—12周岁适龄儿童155813人,正常儿童入学153651人, 入学率98.81%,其中适龄女童入学率为98.53%。 初中阶段入学率: 全县13—15周岁适龄少年72054人, 初中阶段正常在校生60769人, 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7.14%。 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全县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500人[丧失学习能力77人,已 入学278人,入学率为65.72%。 2005—2006学年度,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0.98%,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1.91%。 完成率:全县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7.34%;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 完成率为85.91%。 (二)师资水平 专任教师达到任职要求情况:全县小学专任教师5295人,达任职要求比例98.33%; 全县初中专任教师2614人,达任职要求比例97.34%。
43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情况:全县小学专任教师5295人,学历合格率为96.43%;初中专 任教师2614人,学历合格率为94.34%。 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 全县现有小学正副校长389人, 经岗位培训合格389人, 合格率100%;全县有初中正副校长89人,经岗位培训合格89人,合格率100%。 2001年以来,共补充小学教师1598人,初中教师1513人。 (三)办学条件 全县2006年有小学校舍总面积441800平方米,生均2.41平方米;初中校舍面积 233269平方米,生均3.84平方米。 全县小学现有图书1152786册,生均6.28册;初中图书704533册,生均11.59册。 全县小学仪器配备达标率100%、初中仪器配备达标率100%。 (四)教育经费 1、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做到了 “三个增长” 在教育支出总额中做到以财政拨款为主。 , 2、2003—2005年,预算内教育拨款数分别为7299万元、8427万元、11419万元。中 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分别达到小学311.9元、397元、436.8元,初中513.3元、591.4元、 546.7元。 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小学37.95元、 52.3元、 57.54元, 初中58.42元、 56.86 元、54.26元。 3、教职工工资当月足额发放。 4、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每年3127万元, 用于农村教育1564万元, 达到50%的标准。 5、大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三年中县内外累计捐集现金物品折价2500万元。 (五)教学质量 1、严格按照课程计划,注重素质教育,开齐课程,杜绝增减课时现象。 2、2004—2006年,小学毕业年级学生全科合格率分别为49.76%、52.73%、62.18%; 初中毕业年级学生全科合格率分别为40.48%、43.54%、53.32%,呈逐年上升趋势。 3、2004—2006年,小学毕业年级学生毕业率分别为96.6%、97.29%、99.09%;初中 毕业年级学生毕业率分别为96.87%、97.6%、99%。 4、中小学严格学籍管理,无留级生和补习生。 (六)执法要求 1、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教师 、 法》等教育法律法规。 2、各级各部门对义务教育的目标具体、职责明确、并自觉履行所规定的法律责任, 县人大和政协还认真履行监督职能,确保依法治教。 (七)资料管理 1、县、乡都建立健全了“普九”资料室,配有专职资料员管理和使用。 2、 “普九”有关资料分类归档,整齐规范,数据真实准确,各类表、卡、册、簿滚 动使用好。 四、2006年“普九”验收基本合格 2006 年 11 月 4 日,省政府评估验收团分 13 个抽查组和 10 个巡视组,重点抽查了 13 个乡(镇)和巡视检查了 22 个乡(镇) 。经过对“两基”工作的认真检查及各项指标 的复核,评估团认为威宁县“两基”工作已达到规定的验收标准, “两基”验收基本合 格,同意向国务院上报审批。
44
五、迎接省“普九”单项指标复查(2007-2008 年) 2007 年初,教育部【教督(2007 年)2 号】公布全国 1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 83 个县(市、区)通过省级人民政府的“两基”验收;其中 15 个县存在薄弱环节, 需要复查,威宁县均在其中。并要求需要复查的县要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 题,特别是教师短缺,办学设施不足的问题,两年复查仍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县,撤销其 “两基”县称号。 2007-2008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普 九”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坚持发扬“普九”攻坚精神,带领全县人民迎难而上。按 照国家、省、地的要求,强化措施,挖掘潜力,认真整改,举全县之力,奋力推进“普 九”巩固提高。 强化领导,明确职责,狠抓“普九”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狠抓“普九”整改落实 威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普九”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为切实抓好整 改落实,全县及时调整充实“普九”复查暨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县委、人 大、政府、政协和县“普九”领导小组对复查整改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成立了由四大班 子领导带队的“普九”督查组。定期深入乡(镇)督查整改,定期召开调度会,及时研 究解决“普九”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围绕“普九”整改要求和迎“国检”目标, 实行党政、教育“双线”承包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强 化了责任追究制。明确了各乡(镇)“普九”整改工作“一把手”负总责,明确了涉教 部门协助、支持和配合对口帮扶乡(镇),全面完成“普九”各项工作任务的职责,明 确了乡(镇)领导对片区、村组和学校分工负责的职责,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普九” 整改的工作合力。 (二)强化措施,巩固“普九”成果 强化措施,巩固“普九” 针对“控辍保学”的严峻形势,威宁县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控辍保学力度。 一是严格按照《贵州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规定,组织各级党政干部、教师进村入 户,依法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二是严格实行入学通知书制度,依法控制不足龄生入 学,杜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留级补习现象;三是认真做好小学毕业班学生整班移交初中 就读,使全县小学整班移交进入初中的比例达 97.44%,有效地提高了初中入学率;四是 强化控辍保学责任制,县、乡、村、校层层签订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将控辍保学责任 落实到行政干部、校长、班主任、教职工身上,并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五是加大 贫困生帮扶力度,县财政及时筹集配套资金和拔付上级专款,解决贫困生入学问题,同 时,全县上下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通过希望工程,“1+1”助学,春蕾计划,县内 “4321”帮扶等捐助贫困生就学,有效地提高了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了学额。 加大师资补充力度, (三)加大师资补充力度,确保新教师安置到位上岗 针对教育部提出关于威宁县 “小学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生师比为 30.74: 的问题, 1” 威宁县成立了由县委常委、 分管人事的副县长任组长的特岗教师招考领导小组。 《特 制定 岗教师招考录用方案》,在国家、省、地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2008 年,通过实施国家、 省、地、县四级特岗教师计划,全县共招聘补充教师 3492 名(其中:国家级特岗教师 1000 名,省级特岗教师 1000 名,地区级特岗教师 1000 名,县自行录聘 492 名),使全 县小学生师比由 2007 年的 30.74:1 下降到 2008 年的 27.96:1。 多方筹措教育经费 加大投入, 经费, (四)多方筹措教育经费,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45
为了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威宁县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 善办学条件。在中央、省、地帮助下,2008 年全县共实施中小学建设项目 234 个,总建 筑面积 182759 平方米,总投资 1.4 亿余元。投入校园附属设施建设 260 万元,投入校 园“亮丽工程”建设 560 余万元,投入图书、教学仪器购置 769 万元,投入中小学课桌 凳配置 240 万元。除省、地投入外,威宁县共投入校舍建设资金 8600 余万元。同时, 积极争取九三学社中央、 香港善启慈善基金会等组织和团体支持, 修建了希望工程学校。 为了确保校舍建设工程如期完成, 县政府调整充实了教育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明确了县、 乡和涉及工程建设部门的职责,按照有关政策,为工程建设开通了一站式的绿色通道。 截止 2008 年底, 全县 234 个工程项目已全部启动, 90%的项目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 2009 年 3 月的新学期即可全部投入使用, 为全县生均校舍面积的提高和大班额问题的解决提 供了条件保障。 (五)“普九”单项指标复查基本合格 普九” 通过 2007、2008 年两年全县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两基”复查工作的函》(教督厅函[2008]1 号)提出对威宁县“普九”主要薄弱环节 整改工作进行再次复查的要求,省“两基”复查组于 2008 年 11 月 3 日至 6 日对威宁县 的“两基”整改工作进行了复查。复查组分 7 个检查小组,对哈喇河等 16 个乡(镇) 进行了检查。复查组听取了毕节地区行署的复查情况汇报;威宁县人民政府的“两基” 整改工作情况汇报以及所查乡(镇)政府的整改情况汇报。共抽查了 26 所小学,17 所 初中,听取学校汇报 10 次,召开教师(含特岗教师)、学生座谈会 15 次,到会 153 人; 个别走访干部、群众、教师(含特岗教师)、学生 164 人;查阅有关资料、表册 1500 余份,抽查学生作业、教师教案 132 本,核对初中在校生 17797 人,小学在校生 30280 人;核对县内交叉入学学生 808 人,核对印证材料 2200 余份;查看专用教室 190 间, 查看特岗教师住地 32 个。复查组对所查乡(镇)“普九”主要指标进行了抽查,核实 2008 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 99%,初中阶段入学率 97.16%;小学辍学率 1.79%,初中辍 学率 1.98%;15 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 98.33%,17 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 85.91%。生均校舍面积:小学 2.5 平方米,初中 3.9 平方米。 省复查组经过认真评议,认为威宁县在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基础薄弱、历史欠帐较 多的教育县情下,自“普九”攻坚以来,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困难,努力推 进“普九”巩固提高,做了大量工作。在 2007 年补充 925 名小学教师的基础上,2008 年又补充了特岗教师 3492 名,使小学教师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普九”主要 指标得到巩固提高,初步认定为基本合格。 六、2009 年顺利通过“国检” 针对省“两基”复查组提出的问题和整改意见,2009 年,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 筹备召开了全县教育暨“两基”迎“国检”工作会议,传达相关文件精神,落实相关工 作措施,安排部署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威宁县 2009 年“两基”迎国检工作计 划》,与各乡镇签订了“两基”迎“国检”责任书,调整充实了县“两基”迎国检督导 组。面对全县“两基”迎“国检”的重任,县教育局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抓 住机遇,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齐抓“普九”的工作合力,全面开 展以提高普及程度、改善办学条件、补充安置中小学教师为主要内容的“普九”提高。 教师安置工作受到了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