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稻草君发现一个耐人寻思的现象,不知道各位在家里和宝贝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宝贝小的时候,家长总是会欣喜地迎接他牙牙学语,每当宝贝嘴里蹦出一个新鲜词汇,大人就会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只要有机会就和他说个不停。
可是上学后,家长的态度就变了:吃饭时或者睡觉前孩子多说几句,就会被呵斥“别那么多话了,赶紧吃饭,吃完了好写作业”,“别说了,早点睡吧,不然明天上学起不来”.......
好像大家把说话这件事当成了幼儿阶段的任务。但是到了学龄,说话成了家常便饭,一种熟视无睹的能力了。但是,其实你已经在悄悄地损害了孩子说话能力的锻炼了。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戈登.威尔斯曾经随机选取20位孩子,跟踪他们在家里和学校的谈话,他发现即使来自语言最贫乏家庭的孩子,在家里得到口语方面的帮助也远远超过在学校所得到的。
威尔斯觉得:“在学校,孩子们不仅很少与成年人说话,而且即使有对话,孩子的话题也很少,表达的意思范围更窄,通常句子的语法结构也更简单,由他们发起的对话所占比重极其小。”
不信,来看一下孩子上学时的谈话模式,多数时间是这样的:
老师:“同学们,黑板上这个图形叫什么呢?
同学:“正方形!”
老师:“对,正方形!王小红,你能说说有什么东西是正方形的吗?”......
在学校,老师通常要面对许多学生,所以,和孩子之间多是测试型、填空式的“谈话”。而这种对话形式是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
虽然孩子与同学也有交流,但是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大多数是简短的对话,语法简单,内容局限。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孩子在学校获得的谈话机会少之又少,如果我们每天在家里再不与自己的孩子交谈,就没有人与他交谈。
01
有教育专家表示,父母与婴幼儿的交谈可以帮助婴幼儿顺利掌握母语,同样,父母与学龄孩子良好的交谈习惯仍然会推动智力发展。
其实语文,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口头或书面的研习与谈论,让人获得教养,成为一个温和文雅的人。语文教会一个人去关注世界与内心,知道说什么,也教会他在不同场合使用得体的形式,懂得怎么说。
谈话是阅读、写作以及一切学习的基础。一个表达清晰的人往往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好。谈话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小孩子谈的越多,对语言的运用就越加纯熟,他们就会逐渐习惯和喜爱用语言思考与表达。
02
每晚和孩子聊聊天,才能及时捕捉孩子思想动态,帮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和他聊聊在这一天中经历了一些什么,他的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脑海中思考的东西是什么,才可能在需要帮助的地方为他提供切实的帮助。
当孩子讲述他怎么在学校里度过一天,和小伙伴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或者取得的成功,对某一件事情的感受,这个过程是在展示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做出的反应。
孩子一天天不经意的就长大了,我们对他思想上的教育,行为上的指导都需要在一次次沟通交流中渗透,去感染、启发、影响。只有心灵得到充分滋润的孩子,才能更快乐健康的生活。而你每天和他的聊天、对话就是一次精心灌溉。
03
如果家长只盯着孩子考了多少分,在班上第几名,有没有受到表扬或者批评,有哪些要完成的作业,那么你和孩子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生疏。父母和孩子都渴望相亲相爱,但是仅有爱的愿望,不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肯定滋生不出眷恋的感情。
曾经有个大学生在网上发布了这样一篇热文《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不恋家》,他说:
我好想好好爱我的家人,但是每次打个电话或者在家不知道与爸妈说什么。妈妈总是说来说去就一句一定要保重身体,身体是最重要的。还有一句:吃饭别凑合。好像说完这两句就完成任务了。爸爸要表达的意思就一个:还有钱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好像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我爱我的家人,我也知道他们爱我。但是是我的责任要求我得去爱他们,而不是我的心要爱他们。我好怕与他们沟通,我讨厌没有感情的自己,可是没有办法。
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长大后也是这样的状态,趁孩子还年幼,对家长正依赖、亲昵、崇拜时,就重视每次的聊天机会,养成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亲子沟通方式,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才不会与我们产生过多的冲撞,关系才不会日益疏离,亲情才不会日益淡漠。
04
不过在和宝贝聊天的时候最好全神贯注,不因为他是一个孩子而敷衍他,轻视他。
当我们把自己摆在一个好的听众位置上,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觉得有人倾听他们,理解他们,他们就会越来越乐意表达。
家庭是温馨松弛的场所,训诫越少越好,家庭对话重在心灵养护,重在气氛。每晚和孩子聊天、讲心事的过程,也是对孩子进行价值观植入的最好机会。
其实餐桌是最好的课桌,每晚和孩子聊聊将构成孩子生命中最美妙的时光。
龙应台也曾经说过:“不再对话,那意味着你们失去了彼此。”简单的付出,会带来明显的效果,我们又怎能不珍惜?
今天,你和孩子聊聊天了么?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